<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山西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摇滚小子)这份特别的“游山西村教案”一定能够激起您的兴趣。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形成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请先把此页面收藏以便您未来再次访问!

游山西村教案 篇1

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学设计

园名:山西体育幼儿园

教师:杨晶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比赛

一、 课题理解

我所选的目标是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十一)月(第三)周,第(一)个目标:熟悉诗歌的结构,学习仿编诗歌。我用(一个)活动来完成。

儿童诗歌是以儿童为对象的诗歌。它是儿童接触较多、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诗歌有其特定的文学特征:主题单纯、内容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但在诗歌教学上对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些挑战,我们应选择富有儿童情趣、内容浅显、贴近幼儿生活的诗歌。

“熟悉诗歌的结构”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的语言。在引导儿通理解诗歌时,要引导儿通通过语言进行再现。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理解或讨论,帮助他们了解作品内容主题,尤其是要注意用联系幼儿个人经验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引导幼儿理解和想象。

不要背诵太多。让孩子们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熟悉诗歌的结构。一些诗歌在结构上采用重复的处理方式,有的每句首尾相接,对这些诗歌教师要有意识指导幼儿感受重复的运用。一些诗歌常采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在帮助幼儿感知这种特殊表现方式的结构时,教师不必告诉他这是拟人、那是象征,而应让幼儿感受到诗歌里“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一样”

“学习仿编诗歌”仿编诗歌时,教师就要注意抓仿编的关键问题引导幼儿讨论,并帮助幼儿将自己的创编想象导向一定的语言框架结构中。在仿编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一定的仿编空间,要注意仿编的灵活性,不拘泥于句子字数是否押韵,要最大可能的顺应儿童。整个活动要抓住住题眼充分展开,而不是蜻蜓点滴流于形式

重难点部分要稳打稳扎,让幼儿掌握规律要点,使幼儿能迁移。

二、 内容分析

根据目标“熟悉诗歌结构,学习仿编诗歌”我选择了诗歌内容《伞》

雨伞路旁的大白杨树是小喜鹊的伞,

池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

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

下雨了,

大家都有一把伞,

诗歌《伞》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拟描述了大自然与动物之间和谐美妙的联系,唤起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这首诗语言精练优美,重复性的结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儿理解与仿编。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具有类比和迁移的能力。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词汇,能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因此,这一内容满足了这个年龄段儿童发展的需要。

三、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尤其是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加之积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鉴于诗歌学习活动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思维力等诸多好处及本园语言教研组对诗歌教学的研讨,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传统的诗歌教学,教师只注重教的过程,只是把让孩子学会背诵诗歌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的过程,把孩子当成知识被动接受者。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认知的主体,儿童的发展是积极活动的结果。诗歌教学也不例外。

因此,只有让幼儿充分去看、去想、去说、去体会、去创造、幼儿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大班幼儿具有初步的认识、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够理解作品的内容,但创作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因此,我将本课程的主要目标设定如下:

熟悉诗歌的结构;难点目标定为:学习仿编诗歌。

第一部分:教师先用直观的动物**引出儿歌中的动物后教师边朗诵诗歌边出示儿歌内容的其他**,组成一幅完整的儿歌图,让幼儿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二次朗诵后提问:

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是小喜鹊(小青蛙、小蚂蚁)的伞?孩子们在看、听、说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内容。考虑到重点目标是让幼儿熟悉诗歌的结构,我便设计了让幼儿摆诗歌的结构这一环节,教师先示范摆第一句,让幼儿摆第二三句,使每个幼儿都能一目了然的了解掌握诗歌的结构.

最后,提问幼儿“诗歌里有什么地方一样”?通过诗歌的结构,孩子们可以发现,诗的每一句话都有一把伞;都是给动物当伞;每一句都有在什么地方等。

因此,关键目标已经突破,为下一步的仿诗做好了准备。

第二部分:首先,老师引导孩子们替换每句诗的前半句,如:**的大白杨是小喜鹊的伞。

然后替换诗的中间部分:xx在池塘里是一只小青蛙的伞。再替换诗歌的后半部分如:

山坡上的大蘑菇是xx的伞。

其次,教师再出示三组诗歌内容之外的**,让个别幼儿先在黑板上摆出诗歌的结构“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是谁的伞”最后幼儿分组根据诗歌已有的结构用老师提供的**摆出与原诗歌内容不同的新诗歌,并让幼儿大胆表述自己仿编的诗歌。孩子们通过诗歌—说诗歌更好地完成了困难的目标,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班级的发展。‘

教师在突破这一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幼儿有效地参与这一活动。

2、 选择诗歌的内容时,要选择结构上有明显重复现象、内容具体、形象、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和想象特点的诗歌。

三。听、摸诗的内容,让孩子们熟悉诗的内容。这在诗歌教学中比不可少。如何让孩子愿意听、主动听、用心听,老师在听前提出要求,设置问题,让孩子能认真听。

为了让孩子们熟悉诗歌的结构,老师设计了让孩子们把诗歌的结构放进去的环节。幼儿通过直接操作体验来学习,符合幼儿园《纲要》的要求。

4、 在仿编的诗歌环节中应注意引导幼儿从部分替代仿编到一整句仿编,由易到难,照顾到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

5、 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材料中提供了大量的动物和伞的替代物及辅助材料,充分发挥了想象,开拓了幼儿思维与视野。

四、活动设计

目的:熟悉诗歌结构,学会模仿诗歌

活动名称:大班仿编诗歌---《伞》

活动准备:1。教具:道路、杨树、喜鹊、蘑菇、荷叶、蚂蚁、青蛙、池塘、山坡等;伞的字卡

2学习辅助工具:各种动物**、植物**、地方**等

活动过程:(1)学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1、 教师出示动物**引入主题

“森林里小动物们都出来玩了,我们看看谁来了(一一出示动物**)

“突然,下雨了!小动物们没带伞怎么办?猜猜小动物会用什么当伞?”请小朋友认真的听一首诗歌《伞》,就会明白的。

(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老师用直观的**设置问题,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听力兴趣。)

2、 了解诗歌内容

教师边朗诵诗歌边出示诗歌**,朗诵两次后提问: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是小喜鹊(小青蛙、小蚂蚁)的伞?

(小结:教师按诗歌的结构进行提问,体现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使幼儿在了解内容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诗歌结构)

3、 了解诗歌结构

a、师:诗歌的第一句是什么?老师演示了这首诗第一句的结构。

b、 老师:这首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幼儿尝试摆出诗歌第

二、三句结构。

c、幼儿朗诵诗歌。

d、诗歌有什么地方一样?

(小结:老师让孩子听诗-放诗-说诗,

引导幼儿发现诗歌里一样的地方如:每一句都有伞、都是给动物当伞、都有在什么地方等。熟悉诗歌的结构,为诗歌的下一步打下基础。

(二)仿编诗歌

1、教师引导幼儿把诗歌的每一句用部分替换的方法仿编诗歌。

a、替换诗歌每一句的前半部分如:什么地方的大杨树是小喜鹊的伞

b、 替换诗中每个句子的中间,例如:xx在池塘里是一只小青蛙的伞

c、 把诗中每句话的后半部分换掉,例如:山坡上的大蘑菇是xx的伞。

2它根据诗歌的现有结构,模仿和编撰了不同与原作的新诗

a、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请小朋友帮老师摆一摆说一说“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是谁的伞”请个别幼儿摆。

b、 孩子们用作业材料进行分组作业,抄写、编辑新诗,并按诗歌结构粘贴**

c、教师将幼儿仿编的诗歌图展示到黑板上和幼儿共同朗读。

(小结:此环节教师先通过引导幼儿用部分替换的方法过度到整句仿编,有集体仿编、个人仿编、分组仿编,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照顾了不同能力的幼儿。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思维活跃,《纲要》中指出:

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为幼儿创设了语言环境,即在幼儿了解诗歌基础上

根据诗歌的原创性框架,调动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复制。这样,扩散了幼儿思维也培养了语言能力和**精神)

(三)延伸

带孩子到户外开阔视野,寻找可以当伞的东西。

(小结:为孩子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模仿空间,将模仿活动推向高潮,结束活动)

游山西村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游山西村》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四首诗,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本次游历中得到的启示。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展现了一幅唯美的农村生活画卷,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也体现着作者不泯的信念和希望。因此,根据文本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诗歌阅读理解能力,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能合理描绘诗歌画面,体味千古名句中的人生哲理,并有自己的感悟。

3.感受陆游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树立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目标。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刚刚课前听到大家背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这样的千古名句大家应该早都能耳熟能详了,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走近它,完整地了解这首诗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游山西村》。

二、正音辨形

在刚刚大家的背诵过程中,我听到大家对两个字读得不够准确。对于诗歌,我们不仅应该做到准确朗读,更要在书上注音并熟记,请大家记住“乘”和“拄”的读音。

生标注后,再齐读。

这一遍的读音非常准确,对于诗歌我们要字字落实,篇篇背诵,最后达到准确默写的目标。你觉得哪几个字在默写时特别容易出错?

生认为“箫”和“腊”容易写错。

明确:“箫”——竹子做的乐器

“腊”——腊月

(板书,并让学生一起写)

三、走进文本

1.依据我们对前面诗歌的学习,从体裁上我们很容易判断出来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请批注在标题处。七言律诗八句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链、尾联,请写在书上对应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幅田园画卷,共赴这场文字的盛宴。

2.每当我们拿到一首诗歌,应该首先从标题入手。你认为这个标题的核心词是什么?

明确:核心词是游字,即游历山西村。

四、分联解读

1.首联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如何开始并记述他的游历的?第一站到了哪里?

明确:先到达农家。

请结合注解,看看陆游在农家进行了哪些活动。

明确:喝腊酒,吃鸡豚。

强调:腊酒:农家十二月酿的酒,酒以清为贵。豚:这里指猪肉。

陆游对农家生活是怎样的态度?

预设:喜爱。

诗中的“莫笑”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可以看出,村民们是将陆游当作贵客来款待的。

2.颔联

酒足饭饱之后,陆游下一站又到了哪里呢?请男生齐读颔联。

预设:他来到了山水间漫步。

走出了村庄,我们一起来看看村外是什么景色。请学生释义“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

明确:山重水复即山重重叠叠,水曲折不断;柳暗花明即柳色浓绿,花色明艳。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路风景和作者的心情。

明确:是迷茫而非绝望,包含着对未来的期待。

补充背景:其实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刚刚罢官回乡。他既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又为什么会迷路呢?

预设:内心迷茫、烦乱。

那为什么又会写下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明确:这条路不仅是他脚下的路,更是他的人生之路。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句诗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当时它准确而诗意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更是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超越时空的共情,这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美。

3.颈联

当你心底升腾起希望的时候,眼前会出现新的景色。请读颈联。

请生结合注解,带上想象,自由描述一下颈联的画面。请大家感受这种气氛,体味这幅唯美的民俗画卷。

出示图片: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仪式感,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现在依然有这种仪式,这是一种民俗美,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只要你仔细观察,你也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美好。

4.尾联

面对如此美好的画卷,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我们来齐读第四联。

预设: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那作者最后一联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什么期许呢?

明确:意犹未尽,还想再来游玩。

请生讨论:作者想要的“闲”究竟是什么时候?

预设:陆游想要将他最年轻的时光献给国家,等到国泰民安、中原收复、再无挂碍的时候再来告老还乡,由此可以看出陆游内心深处始终怀有报国的情怀。

五、一课一得

请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收获。

预设:面对挫折不要灰心;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报国之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游山西村》,领略了山西村的人情美、风景美和民俗美的.画卷,也感受到这首诗的哲理美,体会到陆游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留恋,也感受到陆游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希望大家也能像陆游一样,做一个用心感受生活,永远怀有希望的人。下课!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作。陆游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回归故里,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诗人虽貌似闲适,但他却未能忘情国事,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诗歌,有老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齐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接着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说说古诗从哪些方面来写山西村的,进而探讨诗人的情感。但在磨课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缺乏主问题意识,问题设置较为零碎,对诗歌缺乏整体的把握,课堂语言也还有不简洁之处,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的。在学生发言时,我的点评较为单一,尚未能够全面完整地总结学生的思维,缺乏对学生问题的针对性反馈,这都是我今后将不断努力的方向!

游山西村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山西村、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朴以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尝试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游历西林山寺有感而发,题诗写词,而流传至今,而在宋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游历一座村落时,也写下了千古绝唱!这位诗人他是谁呢?又留下了怎样“绝唱”?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游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

1.读过标题你是否有疑问?

预设: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过渡:山西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作者去这个山西村游玩会有什么收获呢?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习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写法上左窄右宽。

4.学生齐读,思考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这次出游到底收获了哪些呢?(小组合作)

收获一:村民的热情

(1)从哪里看出来村民热情好客?

明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民朋友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时的情景,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从“莫笑”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叫大家不要笑。这里的酒菜虽然简单、淳朴,但包含了村民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2)再次齐声朗读,读出情感。

收获二:人生哲理

(1)从哪句诗获得哲理?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这里景色怎么样?

(3)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4)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四)巩固提高

诗人出游获得了很多收获,那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束课堂。

作业: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游山西村教案 篇4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游山西村教案 篇5

1、相同之处:都是律诗;都先写做客原因,再写路途见闻,最后写重游之愿;都表达了对优美田园风光的热爱。

2、不同之处:《游山西村》中,“拄杖无时夜叩门”,表明诗人重游的时间不确定;而《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表明重游时间是确定的。

《游山西村》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古朴民风的留恋;《过故人庄》更侧重于表达对深厚友情的赞美。

课堂练习:

1、一般来说,格律诗的()联和()联需要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找出《游山西村》一诗的韵脚,标记出来。此诗所押的韵是()。

2、既写景又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3、赞赏农民朋友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4、表现村民淳朴风俗的诗句是()

5、表明留恋田园风光和古朴民俗的诗句是()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游山西村》。

2、搜集几首田园诗,摘抄下来,积累知识。

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其一)、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等等。

3、阅读并摘抄陆游的诗,体会他的爱国情怀和创作风格。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七言律诗)

首联:热情好客

颔联:山村美景{对偶}

颈联:淳朴民风{对偶}

尾联:抒写愿望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游山西村教案 篇6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写的是山绕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

望。

整体感悟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

在山西村,正植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游山西村教案 篇7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刻在树柑上,竹子上,柱子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能会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庙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谁能根据文中的注释,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4、说得很好,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展示图: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泰山雄奇、华山险峻、黄山变化多端,桂林秀丽……这图上画的正是我国最有名气的上峰之一—庐山。看了这幅图,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2、听录音、画出诗的节奏。

3、理解诗的前两句

a、找出这两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b、根据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c、作者眼中的庐山是怎样一种情形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书?

D、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4、理解后两句诗

a、根据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b、与前两句相比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三、体会诗境、感悟哲理1、集体朗读诗,指名说说诗句意思2、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3、讨论:你认为怎样说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4、“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这样的情况吗?举例说说。

四、朗读、背诵古诗

游山西村教案 篇8

古诗两首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记录旅游见闻的诗,这节课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看看作者又写了哪些见闻。

二、自学,交流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题目的理解;

(、浑(浑浊不清)、足(充足、备足)、豚(猪)疑(以为,怀疑)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三、难点点拨

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特别是哪个字看出丰盛(足)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这又一村指什么?(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3、正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民风如此淳朴,使作者深受感动。

四、拓展思考

四两句连起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但同时,也蕴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事情已经陷入困境,看起来已经绝望了,而忽然又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使人增加了信心。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2、完成《课堂作业》

3、选做题:

(1)选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游记。

(2)针对两首古诗中的名句,选择一句,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古诗两首,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山西村教案 篇9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游山西村教案 篇10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游山西村教案 篇11

【自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理解诗句中所含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谈体会。

学习课时:

1课时教具:课件

【学习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诵读法,并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课前自学检测案】

※自学一:自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a.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诗文注音读准生字新词

腊酒浑( ) 足鸡豚( ) 疑无路( )

b.借助工具书、结合诗文注释或联系诗文理解词语

腊酒浑:_____ 疑无路:_____

2.查阅作者陆游的有关资料。

3.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诗意:

※自学二:自主学诗,读悟诗文

1.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2.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2.结合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袋”,领悟三四句诗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全诗。

※自练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搜集蕴含的哲理的诗句

(即面对困境,遭受挫折,永不放弃,心存希望诗句);

3.想象训练:假如你家来客,你会说什么?会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①故人

②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

③鸡黍

④shǔ,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⑤,青山郭

⑥外斜

⑦xiá。

开轩

⑧面场圃

⑨,把酒话桑麻

⑩。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

⑾菊花。

【注释】

过:拜访,探访,看望。

2.故人:老朋友

3.具:准备。

4.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

5.合:环绕。

6.郭:指村外。

7.斜:(xiá)

8.轩:窗户。

9.场圃:农家的'小院。(场:打谷场。圃:菜园。)

10.话桑麻:谈论庄稼。

11.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读诗题

(一)紧扣诗眼“游”,导入课题。

1.师谈话引入:宋朝有一位诗人在游玩山野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时作了这样一首诗——游山西村。

2.板书课题,注意“游”的书写(右边不是“反文”而是“卧人下子”)3.生读题,读出游的味道。

(二)解诗题(先质疑——再结合注释解疑——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

1.设疑: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知道山西村在哪?是怎么知道的呀?2.读注释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法。

(三)知作者(汇报课前查阅的资料——阅读资料袋——小结学诗方法二:看料资料)

1.学生汇报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

2.师出示陆游简要的生平资料,学生阅读。

文字媒体: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处于金兵入侵、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时期,他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留下上万首诗篇,他的诗歌大部分抒写爱国之情,豪迈奔放;也有的描写田园风光,清新自然。

3.小结学诗方法二:看资料袋。

(说明:这首诗属于后者,写的是诗人罢官闲居绍兴老家时的一次邻村之游。见文字媒体:整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准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汇报自读诗句、学习生字的情况。

第一步:出示生字,多方法认读生字:①比较法辨析生字的读音,②联系上下文识记生字,③替换词语理解运用识记生字,④在语言运用中理解生字词。

即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腊酒”、“腊酒浑”的含义。并结合诗句语“田舍家家藏家酿,驿路处处飘酒香”称赞绍兴人家的酒。

第二步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点拨评议,小结。

三、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师引言:读古诗,要慢慢地,有轻有重地读,读出诗的韵味。还要抓重点词读。

2.师范读,生练读(学生有的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的读得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师生合作读(说发现——结合读音了解押韵——注意诗的韵味——练习合作读诗:如引读前四字或接读后三字。)

4.放唱诗儿歌,学生拍掌吟唱诗。

5.多次读诗,你们感受到诗人这一趟山西村之游心情如何呀?

四、自主学诗,读懂诗意,品悟诗境

过渡语:让我们跟着诗人一块来到山西村,看看那儿的农家是怎样待客的?

(一)出示学习要求

文字媒体:

1.读:借助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2.想: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3.说:小组内交流诗意及问题。

(二)先自学:默读古诗,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再小组内互学交流:汇报说诗的大意及其体会。

(四)然后全班汇报。

1.品读汇报一二句。

汇报内容:

①读一读,理解诗句;

②说一说,说其体会;

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莫笑”和“足”,体会农家的热情、好客。)

④想一想,结合丰年的场景。

⑤悟一悟,吟诵一二句。

2.同法品读汇报三四句。

①读一读,理解诗句;

②说一说,说其体会;

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重点理解“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换词理解柳绿花红;

④想一想,结合景物描写词想象情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枝繁叶茂、万紫千红,柳荫深深、鲜花簇簇。

⑤悟一悟,体会不同的心情,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3.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陆游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

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

40岁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职还乡。

50岁任参议官,因其他官员的诽谤(fěibàng),被罢官。

65岁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诉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

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临终之前写下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①了解诗人相关背景,领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a.结合诗人的处境、坎坷来谈。例如:诗人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诗中所写的到了“……”的境地。

b.赞美陆游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陆游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挫折……面对这样的困境,陆游是怎么样?他始终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

c.这两句诗哪仅仅是在写景啊,原来是他生活的哲理呀;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要怎样?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学会运用“山重……,水复……”。

例:

a.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们就可以给自己鼓鼓劲,说:―――――

b.当我们的同学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同学,那就是——

c.当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叹道:这真象是——

③齐读最后两句诗。是啊,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是诗人要与我们分享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全班起立诵读全诗。(配乐诵读,鼓励学生上台挑战读,还可加上动作。)

5.背诵全诗。

六、品味升华,拓展延伸

1.链接相关诗句,朗读诗句。

a.引语:这样的千古名句怎么来的,不是陆游凭空创作出来的。从古至今,巳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过这样相似的感慨:(出示图文并茂的诗文)

b.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唐朝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写道: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通;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一百年前,

宋朝王安石在《江上》吟出: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数年前,

宋朝强彦文也说: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

1167年,宋朝的陆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写出了超越前人的诗——《游山西村》

2.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结束语: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编辑推荐

愚公移山教案实用


教案课件是老师们必不可缺的工作之一,每天都要花时间去编写。在编写教案课件时,一定要把教学难点详细写进去,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传达给学生。小编特意为您挑选了“愚公移山教案”,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增加您对该话题的理解。请您认真阅读。

愚公移山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

孀妻()

迂()

曾不能()

一厝()

朔东()

智叟()

2、解释词语

愚公移山教案 篇2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潜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好处。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透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之后透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好处;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好处。

第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本课时透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好处,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必须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样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用心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但是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好处。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案 篇3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播放《愚公移山》的录音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

愚公移山教案 篇5

一、初识作者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为: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三、课文精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写作技法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拓展阅读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六、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8194;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8194;惩:苦于塞:阻塞

3、杂然相许8194;杂然:纷纷许:赞同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8194;曾:连……都8222;8222;损:削减丘:土堆

5、且焉置土石8194;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6、投诸渤海之尾8194;诸:之于

7、叩石垦壤叩:敲,凿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194;易:交换节:季节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衡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江阴)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六、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愚公移山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一次讨论会的形式进行的。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作用后,提出了一些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已经过时了,不需要再提倡了。第二部分为本次讨论会提出了要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哪些理由?在确定自己的看法后要准备一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2.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用录音机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3.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4.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5.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同学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了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3)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在哪些方面合适,我们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6.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 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女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⑵ 对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C、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⑶ 一词多义:

方: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其: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之: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

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教案 篇8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 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 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惩/山北之塞;

(2)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 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教学活动围绕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山村的课件(实用14篇)


山村的课件【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由3部分组成:一是以古诗《山村》为识字材料,通过引导学生熟读这首诗来进行识字;二是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三是组词练习,插图中导读小伙伴龙龙和文文正在进行组词练习。这些材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本设计侧重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熟、读通、读透《山村》这首古诗的前提下识字,使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初步培养在阅读中识字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四、五、六、七、十”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谁知道谜底是什么?(手)对,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手”。两只小手共有几个手指头?大家赶快数一数。(学生边数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1、2、3、4、5、6、7、8、9、10”10个数字。)

2、这10个数字还可以分别用10个汉字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10个汉字,怎么样?(板书课题,并领读)

(学生对新知的构建是在新知与已有经验和现有认识水平的碰撞中实现的。为促进新知的构建,教师先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新课,把“1~10”与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联系起来,提前渗透文本内容,实现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新知的有机结合,可增强学习兴趣,减缓学习坡度。)

二、学习古诗,认读生字

1、我国宋代有个叫邵雍的诗人,把这10个汉字都写在一首诗里面,想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请大家翻开课本第42页看“识字(1)”——《山村》。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首小诗,然后在诗中找出“一至十”这10个汉字,并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文)

2、谁想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想要解决自己不认识的字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总结,通过认真听别人读来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听读识字。)

3、通过听和读,你认识了哪几个生字,到投影前指着文中的生字领着大家读一读好吗?

4、现在,有几个淘气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能认出他们吗?(出示生字卡片:山、村、台、九、枝。指名认读、抢读。)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识字课,在教学时应该适当降低难度,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然后让他们自主阅读与其他多种方式阅读相结合,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诗读熟,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准确,通顺。)

三、指导朗读,探究方法

1、这首诗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路走去二三里,不远处有个小山村,村里有四五户人家升起了炊烟,六七座亭台掩映在绿树丛中,鲜花簇簇,一片恬静美丽的景象。(教师边用语言描绘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诗中描述的美景。)大家看(指板画),美吗?现在,你想怎么读这首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想听吗?

(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范读和评价老师的朗读,意识到读古诗不但声音要响亮,还要注意节奏的抑扬顿挫。)

3、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之后由其他同学评一评,再指几生读一读,评一评。)

4、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读古诗的窍门,你们有信心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读一读看看。(生同桌间互读互听。)

5、谁能试着把它背下来?

(学生自由背诵,同桌检查背诵,指名背诵。)

6、同学们背得真好!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引导学生把图画和诗句对应起来,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再通过反复的朗读、背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写字

1、这节课我们不但诵读了古诗,还认识了这几个生字(出示:四、五、六、七、十)可是,这5个生字是我们应该会写的,老师问问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写好啊?

2、首先我们来学写"四"字,大家看一看这个字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四”字的第2笔是“横折”,第4笔叫“竖弯”,探究"四"字的书写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师先范写,然后要求生练习写3~5个。生写时师巡视检查指导,注意搜集典型进行评议。)

3、现在我们再来学写“五”字。(注意:要给学生讲清楚各个笔画,特别要提示“横折”为一笔,规则为:从上到下。)

4、学写"六"字。(板书:六。指名说一说写“六”字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六”字的撇不能写成竖或点,点不能写成竖或捺。)

5、学写"七"。(指名到黑板上田字格中书写“七”,注意“七”字中的横要略斜。)

6、学习书写“十”。

(引导学生观察横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写在横中线上,“|”写在竖中线上,学生自己练习写,反馈、评议。)

7、请同学们把每个字再写一写,写完了请同桌评一评。

(认识生字、写生字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观察、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指导学生书写时,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笔顺和书写规则,注意间架结构。)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什么啦?(引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在这首古诗中,作者把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词语也用到了这些数字。(出示卡片:四面八方)你能试一试用今天学过的字组成一些词语吗?

(利用本课所学的'字进行扩词练习,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同学们也可以回家试给这首诗配上画,并在上面写一写今天学到的生字,让爸爸妈妈也来分享一下这首古诗中的美好意境,好吗?

山村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

难点:懂得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带来危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画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想说点什么?在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以读入境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请做上记号,再往下读。读完后,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品第一段

这个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美?(第一自然段)

A、听课文配乐读(第一段)

是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通过这些文字同学们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

B、指导读

谁愿意也来试着读这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后评)

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读这一段的一起读(感悟小山村的美)

C、入情入境,再读

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居民,能允许我来采访一下吗?

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小山村中,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感悟小山村带给人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字,把你对小上村的喜爱,把小山村带给我们的快乐读出来(齐读)

3、质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里,永远的消失了。

A、学生自由读5、6自然段(课件播放狂风、雨水、喊叫声)

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小声读读5、6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读了这些句子以后心情怎么样?

B、齐读这两段

是啊,我们都为这个小山村感到担心、难过。让我们一起来读。

C、质疑

听了你们朗读,我好象听到小山村在难过地哭泣。看到小山村由美丽变成富裕,最后变成一无所有,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山村是如何变富裕的?)

4、再读课文,解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再细细读一读,想一想,看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生默读课文)

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

把这个句子改成这样,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

课件对比句子:

想盖房,想造犁,就拿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砍下来。

(很多树木被砍了)

(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窗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了。

还有一个句子也写了许多树木被砍了,是哪一句?生读

你从哪儿看出很多很多树木被砍?(一栋栋、各式各样、大量)

找到这个句子的一起读一读。

(3)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在这片裸露的土地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色?(体会裸露)

(动物越来越少;生:空气越来越差;生:到处都光秃秃的)

齐读!

(4)小结

无数的树木被村民砍掉了,就连小树苗也不放过,这种砍伐是多么可怕啊。

郁郁葱葱的树木消失、小山坡裸露,村民们靠什么富起来,小山村为何最终却消失了?

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指名说

把树木变成生活所需品,让日子富起来的是谁?把树木都砍掉,最终导致小山坡裸露,让小山村消失的又是谁?

(板书:人类)

三、延伸扩展(感悟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人类!是啊,人们在把树木变成自己的所需品时,确实是让自己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但如果这种砍伐是无节制的砍伐那么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变得一无所有。(课件展示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画面)

你还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的资料,讲给大家听听。

看着、听着这些,你除了难过、担心,此时你的心情更多的是什么呢?

这时候你最想对小山村的人们说的话是什么?

总结:感谢你们,老师代表这美丽的小山村感谢你们!!你们倒出了许许多多小山村的心声,你们是它们的知己,是它们朋友!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吧,告诉人们要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告诉所有的人都来爱护树木,都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山村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去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什么都没有了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

分重要。

教学过程:

一、以画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想说点什么?在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以读入境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请做上记号,再往下读。读完后,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品第一段

这个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美?(第一自然段)

a.听课文配乐读(第一段)

是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通过这些文字同学们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

b.指导读

谁愿意也来试着读这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后评)

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读这一段的一起读(感悟小山村的美)

c.入情入境,再读

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居民,能允许我来采访一下吗?

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小山村中,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感悟小山村带给人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字,把你对小上村的喜爱,把小山村带给我们的快乐读出来(齐读)

3.质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里,永远的消失了。

a.学生自由读5.6自然段(课件播放狂风、雨水、喊叫声)

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小声读读5、6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读了这些句子以后心情怎么样?

b.齐读这两段

是啊,我们都为这个小山村感到担心、难过。让我们一起来读。

c.质疑

听了你们朗读,我好象听到小山村在难过地哭泣。看到小山村由美丽变成富裕,最后变成一无所有,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山村是如何变富裕的?)

4.再读课文,解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再细细读一读,想一想,看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生默读课文)

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

把这个句子改成这样,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

课件对比句子:

想盖房,想造犁,就拿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砍下来。

(很多树木被砍了)

(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窗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了。

还有一个句子也写了许多树木被砍了,是哪一句?生读

你从哪儿看出很多很多树木被砍?(一栋栋、各式各样、大量)

找到这个句子的一起读一读。

(3)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在这片裸露的土地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色?(体会裸露)

(动物越来越少;生:空气越来越差;生:到处都光秃秃的)

齐读!

(4)小结

无数的树木被村民砍掉了,就连小树苗也不放过,这种砍伐是多么可怕啊。

郁郁葱葱的树木消失、小山坡裸露,村民们靠什么富起来,小山村为何最终却消失了?

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指名说

把树木变成生活所需品,让日子富起来的是谁?把树木都砍掉,最终导致小山坡裸露,让小山村消失的又是谁?

(板书:人类)

三、延伸扩展(感悟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人类!是啊,人们在把树木变成自己的所需品时,确实是让自己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但如果这种砍伐是无节制的砍伐那么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变得一无所有。(课件展示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画面)

你还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的资料,讲给大家听听。

看着、听着这些,你除了难过、担心,此时你的心情更多的是什么呢?

这时候你最想对小山村的人们说的话是什么?

山村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章中的优美的语句。

2.读懂课文,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村的早晨》,(教师板书课题)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下晨字的写法,可以跟着我一起来写这个字。

2.齐读课题。

3.在你的心目中,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简要说自己心中对早晨的印象)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山村的早晨。(播放课件,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来欣赏美丽的山村画面。)

5.山村的早晨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再来读一遍课题。

6.当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古代诗人邵雍曾经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山村》,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7.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评析:教师在开课伊始,就注重对学生进行写字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形体美。教师两次引导学生读课题,第一次是在学生没有情感体验的情况下读的,第二次则是在学生欣赏完美丽的山村画面之后读的,情感的体验在逐步的加深,再结合古诗的适时引入,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山村的画面美,古诗的音韵美。整个导入过程自然流畅,贴近学生实际)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

3.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山村的早晨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说说你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

(美丽的、宁静的、睡眼惺忪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4.你们刚读了一遍课文,就有这么多的体会,真了不起!还想读吗(想)

(评析: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让学生领略山村早晨的特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并且通过教师的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你们真爱读书!读书就像品茶一样,要一口一口慢慢地品,越品越有味道。待会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建议大家采用这样一种读书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当你读课文的时候,在你的眼前出现画面,还可以让这些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动起来。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再试着读读课文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前三个小节,边读边想象。

(评析: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在教方法时,又是以一种建议的口吻说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民主平等的思想。)

2.交流感受,感情朗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可以抓住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谈谈你在读的过程中眼前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1)小溪带走夜的鼾声,

露珠打湿美的黎明;

山村从甜梦中醒来,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重点体会:露珠打湿美的黎明;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2)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晶莹的露珠,感受一下那温柔的晨风。(播放课件)

(3)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相机引导:这里的黎明是美丽的,是宁静的,露珠落在花瓣上、落在小草上、晶莹剔透,微风吹来,摇摇欲坠。谁还想再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齐读。师评价:我看到了露珠滚落;我感觉到了微风拂面;我看到了露珠正在花瓣上跳跃。)

(2)缤纷的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歌声嘤嘤;

欢快的小河舒展着腰肢,

轻巧的炊烟袅袅地上升。

教师引导学生与下面的段对比体会。

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唱着歌儿;

小河舒展着腰肢,

炊烟袅袅地上升。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缤纷、歌声嘤嘤、欢快、轻巧

(4)同学们说的真好,既然诗中的句子这么好,那你们赶紧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吧!(当学生读不出来时,教师可以对比读,或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小结:同学们,你们读的各不相同,这就是读书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早晨像刚睡醒的女孩儿,

美丽、宁静、睡眼惺忪(xīngsōng);

噢(ō),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

描绘(miohu)出这幅水墨m丹青。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水墨丹青是什么意思这幅水墨mo丹青指的是哪一幅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画的内容展现出来。(大自然给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小节。

(评析:通过学生轻声的读书,边读边想象,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对比,体会,欣赏画面等活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读书的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的朗读,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书,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也为后面的个性化读书做了铺垫,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6)同学们,大自然为我们展现的水墨丹青仅仅是这些内容吗画里面还有什么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四个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为我们描绘这幅水墨丹青的

(7)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几小节,把你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内容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可以有表情地读,也可以加上动作读等,在你们读的过程中,我也在读,我要读你们,我要从你们的表情上,甚至动作上来分享你们读书的喜悦。

(8)展示汇报。(为节省时间,每个小组只读一节。)

师:大自然为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水墨丹青,大家清楚了吗让我们通过读来体现一下她的美丽!(师生合作读课文。)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读书的兴趣达到了高潮。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等来辅助朗读,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他们只有真正地明白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情感;而读书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样的阅读必将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3.引导想象,读写结合。

(1)同学们,大自然这个多才的画家为我们描绘的水墨丹青仅仅是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吗不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山村的早晨,边听边想象大自然到还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播放音乐,想象。在听的过程中,心中的喜悦可以通过表情展现给大家。

(2)请同学们从美丽的山村早晨再回到我们的课堂之中。谁能当一次小诗人,把你想象到的美丽的景象写成诗句。(每人发一张小纸片)

(3)出示句式,学生练写:

的进画里来了。

(4)交流展示,品味评议。

例:美丽的小鸟飞进画里来了,

欢快的歌声在树梢上荡漾。

柔嫩的小草钻进画里来了,

大地捧出一块块碧绿的毛毯。

勤劳的农民伯伯走进画里来了,

他们扛着锄头去开垦希望的土地。

(5)同学们,你们就是一个个的小作家,小诗人。山村的早晨是美丽宁静的,是生机勃勃的,更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抓紧时间,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6)学生背课文。

(评析: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之美,早晨之美时,他们的情感已经深深地陶醉其中了,让他们及时表达,创设由内化一一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的方法,这是提高语丈能力的有效的途径,学生这时的写作也一定会下笔有神,精彩纷呈。)

4.拓展知识,回归整体。

(1)山村的早晨是令人陶醉的,让人留恋忘返的。其他地方的早晨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课件,教师通过解说引导学生欣赏其它地方的早晨景象。

(2)同学们,不同的地方,早晨的景象各不相同。但是,常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同之计在于晨。早晨永远是美丽的,是充满希望的,是生机勃勃的!让我们一起张开双臂去拥抱早晨,拥抱自然,拥抱美好的生活吧!

(评析: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文本延伸到自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所生成的情感能够在课外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增强。)

三、布置作业:

学完这首小诗,你想完成什么作业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作业内容,并相机指导。)

山村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略读精读研读结合,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结合。

一、导读。

1、新课导入: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作者的了解。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二、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谈一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印象。

2、自读检测

(1)字词积累: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鼠麴草(qū)孑然一身(jié)赭色(zhě)靛蓝(diàn)

悚然(sǒng)嗥叫(háo)麂子(jǐ)诡计(guǐ)

②辨析字形

清冽liè泉香酒洌liè

采撷xié仓颉jié

茸毛róng修葺qì

③词语积累

孑然一身:孑:单独。孤孤单单一个人。

赭色: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红色、赤红色、深红色。

萧疏:凄凉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嗥叫:形容动物的大声嚎叫。

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④词义辨析

消逝消失消释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

消逝:随时间过去而不复存在(声音、云雾等)。

消释:疑虑、嫌隙、痛苦、恐惧等消失解除。

泄露泄漏

泄露: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也作泄漏。

泄漏:液体、气体等漏出。同泄露。

泄漏的含义较泄露广,并涵盖了泄露所能表达出的意义。通俗的讲,凡是可以用“泄露”的地方,均可以“泄漏”代替。

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俯拾皆是”,弯腰就可以拾到,形容很多,很容易得到。

(2)谈一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印象

示例: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3、分角色朗读:5个同学朗读课文(1人第1-3段,1人第4-6段,1人第7-9段,1人第10-11段),其他同学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有的可以在课文中标出: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4、课堂讨论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句子:

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眼前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鹿子。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

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4.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

三、研读

1、文章主体部分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我们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那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2、示范分析第五节。

这一段写山脚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养的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而声息相通。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到整体的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的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3、小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节,要求:每个组探究一节,按照示例写每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生发的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

4、组展示:小组集体朗读该节,然后1人展示鉴赏性文字。

鉴赏示例:

第六节: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夕阳、山村、羊群、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态悠然和恬静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的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

第七节:这一段写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斓,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灿烂之美,感悟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地灿烂之美。

第八节:这一段写有加利树,表现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写有加利树,突出它生长之快以及这种生长带给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透露出人类生命的渺小。

第九节:这一段写秋后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风,联想当年村庄里人们的感受。野狗嗥叫的声音令人恐怖,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又联想到历史深处那个村庄里“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因此,野狗象征了生命所面临的威胁和苦难。

第十节:这一段写麂子、鹿,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联想到人类对自然地侵犯,委婉的表现了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情感。

5、小结:自然风物特点内涵。

小溪清冽、养人人类声息相通。

鼠麴草谦虚、纯洁、坚强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点缀、滋养生命的美好。

有加利树速长、最高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死亡的可怕。

四、赏读。

1、赏析下面的句子。

(1)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督导一切。

(2)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3)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如鼠麹草一般谦虚、纯洁、美好而坚强,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默默担负着一个大宇宙的全部秘密。

(4)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者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5)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6)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2、小结:冯志散文的语言特点: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五、拓读。

1、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观点一:同意。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师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

观点二:不同意。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的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的点明了时代特点。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

2、按照示例,选择课文内容(或者其他内容)仿写句子

示例:诗是王维空山的新雨洗去俗世的尘埃与喧哗后留下的那份禅意,诗是杜甫浣花溪边的那阵秋风卷走层层茅草后袒露的那份情怀,。

诗是李白桃花潭边的离别/在历经繁华后/咂摸出的那份情义

诗是苏轼赤壁下的巨浪/在淘尽千古风流后/沉淀的那份感喟

诗是陶潜东篱下的秋菊/在繁花尽凋后/绽放的那份悠然

诗是冯至山脚下的泉水/在不分昼夜流淌后/感悟到的的那份亲切

3、课堂总结:

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4、作业: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

山村的课件【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讲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这里的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这一单元的课文集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愿望。

训练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网址:更多说课]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美丽的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技能目标:

②、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走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山村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难点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法分析: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所以整堂课我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课件资源,图文结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和洪水肆虐冲走小村庄的情景。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四、学情、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的学习与训练。三年级学生进入了心理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增多,他们的求知欲更强了,思维更活跃了。教学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取多读多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第一步:以画导入,激活情感

上课伊始,我以多媒体呈现小山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回忆旧知。然后娓娓道来:看到山坡上茂密的树林,看到清清的小河,同学们一定想到了昨天我们读过的一篇课文,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步,图文结合,对比质疑

多媒体能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让学生回忆小山村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后,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么美的山村,想不想去看看?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个小山村。接着,出示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加深感悟、理解,让他们在画面和朗读中感受到小村庄的美丽。

人们对美的东西都有无限向往之情。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山村的美后,我再次挑起他们的胃口:这么美的小山村,想不想去住几天,去看一看?(我猜想学生会说想去!)然后我话锋一转:可是没有机会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已经消失了,被洪水冲走了。让学生观看洪水肆虐冲走小山村的短片,并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为小山村的消失感到难过、惋惜。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把课文重组,力求通过强烈的对比,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让小山村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学生带来震撼心灵的感觉。把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调动起来,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寻求小山村变化的原因,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课的重点。

第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原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弄清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首先,我抛出问题:如此美丽的小山村就这样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永远的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勾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和同桌交流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2、3自然段。

最后,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句子,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抓住重点词谁家、拎起、一棵一棵一年年,一代代等组织学生思考和感悟,理解到小山村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的。再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本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在读中层层加深,层层提高,加深后再读,再体验,在品味中体现人文性,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

第四步,升华情感,明白道理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学生充

分理解了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其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要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第五步,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针对现在存在的一些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怎样做,再倡导学生写一条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的广告词,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如下)

美丽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乱砍滥伐

消失

这一板书方式在于抓住小山村的变化,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山村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重点指导“果”字和“条”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富饶、淳朴、可爱,并且热爱小山村。

4.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2.理解课文,体会小山村的美丽、可爱和它的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和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背诵了近40首古诗,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学生大声背诵。)是呀,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故乡。每当逢年过节,放假休息,大家都会回到故乡看望自己的亲人,看看家乡的变化。秦老师的老家就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如今那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我的家乡看一看,感受小山村独有的那份淳朴、美丽与可爱。(范读课文并放课件,音乐响起。)

点评: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感染熏陶,给学生们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读起课文,一定是被什么吸引了、打动了。能和老师说说吗?(学生:我觉得小山村太美了,秦老师读得声音洪亮,而且特别有语气,我愿意向您学习。)你说得真好,听得又认真,一会儿一定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学生:谢谢老师!)

点评: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体现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朗读课文,或者用小手指着看看课文,思考:课文中写了小山村的哪些景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学生边说,老师边画简笔画。)

点评: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的同时,注重了人文关怀。利用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也体现出老师的语文基本功。

二、看课文,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集体识字。(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选出难学难记的生字,缩小生字范围。)要求:齐读生字卡,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举手示意老师。把这些字帖在黑板上简笔画的相应位置。)

点评:教师用测读的方式学生字,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已知情况,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已知经验,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

1.同学互相帮助学习。要求:找小伙伴一起学生字。先一起读读课文,再一起找到记字的好方法记这个生字,都掌握后互相用生字卡检查检查。最后再一起读读课文。

点评:低年级同学的自主学习有一个培养过程,老师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先让学生随文识字,再用好方法记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为今后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2.同学们自己再选出难字:脚、望、底。(请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这几个字,帮助加深记忆。方法:带读这个字,让大家说说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组组词,说说谜语,说说自己编的顺口溜等等都可以,小老师能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评价。)

点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出示了一些识字方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进行生字教学,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真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同时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生字的积极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3.全班读读词(投影)

小山村、山坡、果树林、山脚下、漂亮、清澈见底、时间、抬头、远望、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4.生字返回课文中认读。(投影:生字变红。)

5.识字火车开起来,每个同学单独识字。

点评:引入识字游戏——“开火车”,调动学生积极性,快速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巩固识字效果。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你们喜欢这个小山村吗?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表达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我们四人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什么方式呢?

1.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点评: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画自己心中的小山村。

点评:创设想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力。

3.上网查资料。

4.唱歌表达。

小组学完后汇报。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点评: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看到别人的优点与不足,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接受同学指出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5.全班配合读课文(投影配合)全班读1、6自然段,女生读2、4段,男生读3、5段。要求:正确、流利、表达出热爱小山村的情感。

点评: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的信息增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的进行学习。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先出示耳刀旁,问问同学:谁知道它的名字?教给大家。

(投影:书写“那”这个字。)板书范写。

2.范写“果”和“条”两个字,请同学们比较着记忆。再提醒大家应该注意的笔画。(果:竖要通到最上面,最后两笔是撇和捺。条:第二笔是折文,最后两笔是左点和右点。)

3.书写纸上练习书写。大声地自信地读读纸上的字:我能写得好!

要求:写字前首先做到三个一,再写一写。描一个写一个。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妙的40分钟,我们一起走进小山村,感受着它的富饶与美丽,淳朴与可爱,变化与发展。学习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真诚,更加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希望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能做得更好。

山村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生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1、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2、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2、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山村的课件【篇9】

主要内容:辅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读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

一、 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早晨吗?

(教师板书课题)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下“晨”字的写法,可以跟着我一起来写这个字。

2、在你的心目中,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简要说自己心中对早晨的印象)齐读课题。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山村的早晨。(播放课件,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来欣赏美丽的山村画面。)

4、当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古代诗人邵雍曾经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山村》,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5、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6、揭示课题,山村的早晨是美丽的,迷蒙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13、山村的早晨

7、山村的早晨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再来读一遍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提出要求,感知语言。

1、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读中画出生字,标出各小节序号。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了解文章意思,。

3、指名朗读文章。(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4、把课文读通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写了山村早晨的那些景物与特点?

三、 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2、引导学生按字形结构分类,注意不同结构字的特点,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左右结构的字重点指导“妆、缤、幅、影、梳”,上下结构的字重点指导“展、盈、拳、羞”。

先示范书写,再让学生练习写。(注意笔画正确,注意各部分的搭配)

3、组织交流学习生字的记忆方法。

四、再读课文,达到熟练。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默读、大声读、轻声读、);合作学习读熟课文。(同桌读、小组读、分段读)

2、同桌协作,互查生字读音,互相订正。

3、指名朗读文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要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篇。)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

3、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山村的早晨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说说你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

(美丽的、宁静的、睡眼惺忪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六、小结

课文描绘了山村美丽的早晨,这是一副美丽的画,是大自然的杰作。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再来读一遍课文吧!

七、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组词

山村的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童谣的音韵美,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名背古诗。

师: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那么你们想不想再学一首呢?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邵雍写的童谣《山村》。

齐读课题。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中,谁知道山村什么样?

生自己说。

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看看山村到底什么样?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都有什么?

生1:画上有一些花;

生2:画上有山;

生3:画上有房子;

生4:画上有亭子;

生5:画上有一些草;

师:我也想描述一下行吗?师背《山村》

师:其实刚才我描述的就是山村这首小童谣,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小童谣?

要求:边用手指指着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同学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师:现在,我来和同学们一起读,老师大点声,同学们小声跟读。

师:这一次,是不是又多认识了一些字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童谣。可是,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1:我问老师。

生2:我问小组内的同学。

生3:我问同桌。

生4:猜一猜或者到认字表、查字表中找

学生自由学习。

再指名读童谣。

师: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生互评。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踊跃,我也想加入你们读书的行列,欢迎吗那么你用手指指着童谣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和你读的一样不一样。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学生边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边听老师读。

师:谁能像刚才一样,给我也说一说,我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和我们读得不一样,老师你是怎么读的呀?

师:我呀,先把字音读准,然后想象着眼前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就在小山村里,读得就有感情了。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也想象我这样边想象边有感情的读吗?

生:想。

师:可是,刚才我已经说了,我要先把字音读准。那么现在就请小组长们该上场上场了,这周轮到哪些同学做组长了?

师:这些字你们小组的同学是不是都认识了呢?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办法检查?

组长1:我打算让我们组的同学一个人一个人的读。

组长2:我想大家一起读。

组长3:我想大家一起读,然后抽生字,让他们抢答。

师:好,那现在就请小组长带领组员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练到。

小组学习两分钟。

三、游戏巩固识字

(1)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师:为了庆祝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所有的生字,让我们到果园里去摘一些果子吧!可是这些果子却不是随便摘得到的,得读出果子后面的字或回答出问题才能摘下果子。还想摘吗?

生:想。

师:有困难也不怕?

生:不怕。

师:你们真是好样的。

出示果树,上面挂满果子,果子后面是字或者词或者一句话,或者是一个问题。

生读或回答。

(2)找朋友。

师:没有摘到苹果的同学别着急,地上呀,还有一些已经熟了的苹果,你们愿意把这些苹果也捡回去吗?

生:愿意。

学生到前面捡苹果,并且做找朋友的游戏。

四、课间活动:表演《数鸭子》

门口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咕嘎咕嘎,真呀真漂亮,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

五、再读课文,初步掌握小童谣的读法。

师:生字已经能够读准了,那么谁能像老师一样边想象边读童谣?

指名读。4人

师:你们这么积极,又一次感染了我,我想再读一次,行吗?

生:行。

师:不过,这一次可有一个比较难的要求:我读的时候哇,请你用铅笔在我停顿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做上记号。

师:谁能说说,我都在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

生:去的后面;村的后面;台的后面;九的后面。

师:你们也能这样的试着读一读吗?自由练习。

师:谁想来试一试?

师:现在来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吧,也可以找在座的老师大朋友读。谁先来?

生读完。

试着背诵童谣,其他同学可以看书跟着一起有感情的读。

山村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会本课“曾、郁、葱”等生字。

2.通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对比小山村被毁的结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大自然。

3.指导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感受小山村的美丽。

2、通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对比小山村被毁的结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大声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词,同桌互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展示以前美丽的小山村(课件)

同学们,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⑴问: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看见了小鸟在歌唱。(你真会观察)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2:我看到了有许多小鱼。(把话说完整)

(2)那你能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个小山村吗?

生:漂亮、美丽……

(对,这个有山、有水的小山村真是美丽!)

2、展示现在的小山村(课件)

然而,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一场灾难降临了,请看!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呢?

生:小山村被洪水冲走了,我很难过。

(是的,老师跟你们一样,为着小山村的消失而难过。)

3、出示课题

小山村它到底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27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来,齐读一次课题)(用响亮的声音读课题)

二、检查课文字词,初读感知课文

1、出示阅读要求。(5分钟)

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23页,大声自由地读课文。利用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画出来的字词跟你的同桌读一读。开始吧。(出示全屏)

生自读,师巡视。

(不少同学都划好了,别忘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2、检查自学情况

都读好了吗?(生:好了)请坐好来。(大家的坐姿真美!/老师喜欢你,因为你的坐姿真美!/老师是喜欢你的,但不喜欢现在的你。)

(1)读词语(个别读行,全班读行,全班再读全词(6分钟))

刚才,我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现在就来考考你,谁会认这些词语。你来/我想请一个上课最认真的……(此时针对学生的反馈给予纠音)①个别带拼音读全班读②小组开火车读全班读

③去掉拼音全班读

(2)出示例句,读句子,(2分钟)

真了不起!词语会读了,那我们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你还会读吗。(请你。)(读得可真好!)

纠音:请再读一遍。)

三、随文识字、以读入境

1.品第1段。

同学们,我们现在词语也会读了、句子也能读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这小山村。现在请你拿起课本,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美丽)

(1)理解第一句

山脚下,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出示)

①来,请你美美地来读一读这一句。(还不够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小山村美丽,你能向他那样读一读吗?来,全班一起来读。(你们读得真好!我发现原来你们是着重读了“美丽”这个词)②小山村是美丽的,那小山村一直都这么美丽的吗?(不是!)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曾经)③出示“曾经”

。师:

跟老师读ceng曾(出示“曾”)上下结构“日”字底。组词“曾经”“曾经”有“以前、过去”的意思。

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那我们要着重读哪个词?(曾经)谁能读出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个别、想读的同学来读一读,)

③:所以,同样一句话,抓住的关键词不一样,读出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全班一起读,读出小山村曾经是美丽。)

(2)理解第二句,并指导朗读。

①书上是怎么介绍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的?请你用波浪线划出来。(都划好了吗?)划的是哪一句?你很会读书!大家都很会读书,都找对了。来,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话:1、……2、……你认为哪句写得好?(第二句)来,说说你的看法。

对比句子:

②课件对比句子

山上是树林,村边是小河。

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1:因为用了郁郁葱葱、清澈见底。(那你从郁郁葱葱,清澈见底的读懂了什么?)

生2:因为写得具体详细、生动。(那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郁郁葱葱,清澈见底的读懂了什么?)

生3:郁郁葱葱写出了树木很茂密。(那你见过茂密的树吗?你见过的茂密的树都是什么样?(枝多、叶多,树长得很茂密)枝多、叶多那就是茂密。郁郁葱葱就是茂密的意思。

③出示生字“郁”“葱”。

“郁郁葱葱”这个词是我们今天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跟老师念:郁郁葱葱。(开小火车读)那形容树木长得很茂密就叫郁郁葱葱。

④你发现了“郁郁葱葱”这个词有什么特点?(AABB)

像这样的四字词语你还知道哪些?(你积累的词语真多!)

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词语,平时呀多多积累。

见过清澈见底的小河吗?(见过)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干净、透亮,澄清)(清得可以小鱼,沙石)说明这河水很干净,透亮,这就叫清澈见底。

谁能好好地读一读这一句。读出这是一个郁郁葱葱的树林,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个别,很好,你是抓住郁郁葱葱、清澈见底这两个词来读的)

(来,全班一起读)

(3)理解第三句

真的太美了,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然而,此刻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马上飞到这小山村去,看看这里的人们过得怎么样。

漂亮的女孩读一读。帅气的男孩也来读一读。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了?(快乐)说说看。(因为人们每天都能……)书上是怎么说的?(人们每天……)婉转在这里就是动听的意思。你真棒。(人们每天都能听见鸟儿优美、动听的歌声,看到小鱼自由自的游玩,心里自然舒畅。)

你能用“快乐”的心情去读一读吗?全班读,起。

感悟

假如你就是生活在这郁郁葱葱的林子里的一只小鸟,或者是这小河中的一只鱼儿,你的心情怎样?(开心、幸福)(

(现在让我们带着开心、幸福的心情全班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指导背诵、词语练习。

①方法

作者只用了三句话就把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知道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吗?(第一句)对,作者围绕第一句话在具体的写了(课件)先写山上是……再写村边是……,接着写听见的……最后写看到的……

②像这样的写法就是先概括地说,后具体地写,以后我们在中也要这种方法。现在请你试着按照作者的这个思路,赶紧去背背第一自然段。看谁背得最快。(检查结果你们都很棒)

五、指导书写

①课文学到这,我们刚刚学过的这三个生字你还认识它们吗?来,读给我听听。(真棒!)②那这三个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或者这些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生说)③那今天我们就重点写一写这个“葱”字(范写: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草字头”写在……“匆”写在……,特别是这一点要落在……最后写“心”部,则要写得扁一些。)④现在,请同学们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田字格写一写这三个字,要看准了它们在田字格的位置。(大家把笔暂时先停下来)(反馈:你们要向他们学习)

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曾经的小山村很美丽,然而却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山村的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八个字,认识并书写,横,掌握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会写汉字一。

2.巩固常用量词和数词的搭配。

3.背诵《小山村》。

4.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渗透识字。

5.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一起把昨天学的《数字歌》作为见面礼,送给客人们,好吗?(生齐背《数字歌》)

2.多么动听的歌谣呀,你们看,连丁丁、冬冬都不由自主的吸引来了。我们跟他们打打招呼吧!

3.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大家庭里来了很多的客人,冬冬: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刚才背的歌谣真好听,今天,我和丁丁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古诗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好吗?这首古诗的名字叫《山村》。(师板书课题)谁记住了诗的题目?

二、熟读,背诵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邵雍,杨老师很喜欢这首诗,想读给大家听,可以吗?(师范读,生指课文听)

2.老师读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忍不住也小声的跟着读起来,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要求:自己小声的用手指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悄悄的请教同学或老师。

3.同桌互相练习指读,小组比赛指读。

4.师分男女生比赛读,请后面的客人当裁判。

5.出示远景图。小朋友们,我们再前行二三里就到了诗中描写的小山村,让我们踏着诗歌到小山村里去看一看吧。(生看图朗诵)

6.你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画笔把小山村的美景图画完。(生补充图)

7.和着优美的音乐,一副美丽的山村图即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在这美丽的画卷中,一起美美的背诵这首诗。(生背诵、多种形式抽背)

三、识字、写字

1.小朋友们背的真好,连我们的字娃娃都坐不住了,你们看,他们跳到了黑板上,你还认识他们吗?(抽生当小老师教读)

2.巩固识字。(老师指读、开火车读、游戏:摘苹果)

认读词语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十枝花

3.游戏:找家

生字娃娃玩累了,,他们该排队回家了,可是他们忘了自己的位置,哎呀,这可怎么办?你么谁来帮帮他们呢?(师出示空生字的诗歌)

齐读检查。

4.写字。

认识新笔画横,书空并掌握笔顺规则:从左到右。

生观察田字格的范写,师指导书写。

生自己连写一

山村的课件【篇13】

【教材分析】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通过小村庄前后情景的的对比,揭示要爱护环境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还记得那个小村庄吗?再一次回到这个小村庄以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故事里的词语。

1、出示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2、抽读

二、初读(自由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

(一)原来的村庄是什么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村庄给你的印象是怎么样?

2、品读句子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自由读、指名读)

(1)品读,读出小村庄的美丽。教师相机板书:美丽、森林、村前、天空、空气。

(2)闭上眼睛想象:这么美丽的除了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外,还会有什么?(青草、白云、小鱼、白云等等)

(3)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呼吸到了清新甜润的空气。

(二)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1、就是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生1: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冲走了。

生2: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2、如此美丽的小村庄没有了,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

(三)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1、如此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没有了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读2-4自然段,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最后形成本组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

2、品读2-4自然段(汇报交流)

(1)村民是怎么对待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的?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自由读句,问: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人们想砍树就去砍了,很随便。)

②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拎”:

a)如学生直接讲明原因,则:你抓住了这个“拎”字,体会得多么细腻!

B)如学生未能讲到“拎”:则教师引导:你能给它换个词吗?(“拿、抓、捡”等等)

C)这么多词都可以,为什么偏偏作者要用一个“拎”呢?

d)“拎”起斧头更能说明村民想都不想就去了。

e)指名读。

B、“谁……谁”:你能给这些“谁”取取名字吗?(指导品读,加深体会:不论是谁都可以上山砍树,而且砍树的数量不限)

a)村东头的王叔要建房,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b)隔壁的张大伯想造犁,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老李头的小儿子结婚要做家具,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一棵一棵”:指名读(师:是啊,抓住重点的词语去理解句子,进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我们品读句子的一种好方法,你这“一棵一棵”仿佛砍在老师的心上!)

(2)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懂了“砍掉了许多树”或者“多”,从哪里看出来?

③“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量”、指名读

④这“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都是些什么呢?(桌子、椅子、斧头、犁)

⑤这么多的东西,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和柴烟,还会变成什么呢?(变成了……变成了……)

(学生可能回答:变成了木桥、小船、等等)

让我们最后来读读这个句子吧!齐读

(3)大量的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大量的树木被村民手中锋利的斧头砍伐,山坡变成了什么样子?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指名读,生评:你觉得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可能为“一年年一代代”、“不断”、“裸露”等)

a从两个“不断”中你体会到什么?“树木随着时间不停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停地扩大”。

②师:一年年,一代代,小村庄里的变化就只有这些么吗?(不是)从哪看出来?(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呢?孩子们,从这六个小点儿里我们望过去,再望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原来村庄的美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树木不再郁郁葱葱,变得越来越少;河水不再是清澈见底,变得混浊变黑;天空不再湛蓝深远,变成茫茫一片;空气不再清新甜润,不断被污染……教师相机擦去黑板上的板书:森林、村前、天空、空气、美丽)

③师:在人们不断挥舞手中的斧头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山坡上的土地不再有绿色的树木做衣裳,裸露的土地无情地吞噬曾经茂密的森林。

(4)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那个雨水奇多的八月,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小村庄。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①问:“大雨没喘气儿”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大雨没喘气?你能把“没喘气的大雨”读出来吗?

大雨接连不断地下,一刻也没停。 “……下了五天五夜……”

②读了这些词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可能回答:人们呼救的,婴儿啼哭的,洪水冲击的咆哮声……)

(5)一场洪水过后,小村庄怎么啦?

①“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什么呢?(出示:__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_没有了……的句式,指名说)(从课内的到课外的)

②师: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优美的环境(没有了),眼前不错的生活(没有了),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了),就连许多鲜活的生命也(没有了),什么都_____(没有了)。

③学到这里,孩子们,你们的心情是怎样呢?请你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最后一段。

④是啊,我们感到心情沉重的同时也会感到惋惜,假如你遇到灾后余生的小村庄的人们,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请以下面的格式写写你的感受:假如我遇到灾后余生的小村庄的人们,我会对他们说:

⑤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如果(人们)不是乱砍滥伐,原本可以为村民们带来财富和幸福的生活。

(老师觉得你真了不起,你还知道,只有过度的砍伐才会造成灾难!)

早知道这样,你们就不该乱砍乱伐。

(我听出了你对他们表示惋惜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谴责。)

你们应该边砍边种,砍得少种得多,就不会被洪水冲走了。

(多有远见呀!多好的建议啊!请你一定要把这个建议告诉幸存下来的村民!

你们要吸取教训,一定能让美丽的小村庄再次回来!

(我相信经过你们一年年一代代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再见到那个美丽的小村庄!)

(世界上多几个你这样的环保专家,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山村的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教具: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一个地方,那里特别美,你们想去感 受一下吗? 马上打开语文书90页,让我们走进课文当中去感受这个地方 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借助音节把字音读准确,不丢字、不加字,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检查所标自然段的.序号是否正确。

(3)指名分段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别人问你住在哪儿,你怎样回答?

2、自由读2、3、4、自然段,用“——”画出小山村里有什么?什么样子?你最喜欢什么,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说出你知道小山村里有什么?

出示填空:山坡上有( );山脚下有( );村前有( );河里有( )。

4、出示投影:比较辨析,指导朗读。

树上有苹果,梨。 树上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村前有一条小河,在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小鸭。你喜欢哪句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5、啊,多美的图画,多美的小山村,你怎样读课文呢?

(1)教师范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四、归纳总结:

小山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读出来。

五、指导书写“村”。

说一说你是怎样记得?观察田字格中的写法。 指导熟字加偏旁,左右结构,注意左右避让。

六、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钻山洞小班教案实用


经过编辑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最终完成了最新的“钻山洞小班教案”。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来提升教案制定的水平。相信自己有能力理解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钻山洞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分辨裤子的前后面、正反面,学习将反着的裤子整理成正面。

2.在游戏情境中感受自己做事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猜猜我有多爱你》;每位幼儿准备一条裤子;事先邀请一位大班幼儿。

活动过程:

一、欣赏儿歌《小火车钻山洞》

教师朗诵儿歌,幼儿边听儿歌边观看大班幼儿穿裤子。

二、幼儿学习分辨裤子的前后面,学穿裤子。

1.引导幼儿描述自己裤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什么?

2.把裤子的前面朝上摆放。

3.幼儿边朗诵儿歌《小脚火车钻山洞》边练习穿裤子。

4.检查幼儿穿裤子的情况(是否反穿等)。

三、学习小手钻山洞——翻裤子

1.教师出示裤子:引导幼儿观察裤子的正反面特征。

2.学习将裤子翻身。教师用趣味的口吻告诉幼儿:两只小脚是两列火车,两只小手也是火车。当裤子反面时,小手火车钻山洞,钻出山洞后,抓住裤子的口,小火车往回开,反面的裤管就翻回到正面了。

3.观看大班幼儿表演“小火车钻山洞”,把反面的裤子翻回正面。

4.幼儿学习“小火车钻山洞”,先把正面的裤子翻回反面,再把反面的裤子翻回正面。环节分析通过欣赏法,使幼儿能初步了解《小火车钻山洞》。

钻山洞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不久,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我选择了健康领域里的《钻山洞》游戏活动,将幼儿扮成喜欢的小动物,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和玩耍的气氛中,边学习边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练习钻的动作,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2.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重点:学习钻的动作。

难点:学习轮流钻山洞,不推挤小朋友。

活动准备

音乐,拱形门4个,小桶2个,易拉罐做的蘑菇若干、兔妈妈和小兔头饰。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听音乐,做热身操。

幼儿站4排,面向老师。老师:"兔宝宝,早上的空气真新鲜哪,我们一起来做操运动一下吧!"(播放音乐)

2.游戏"小兔钻山洞"。(探索钻的动作方法和要领,鼓励幼儿自由练习钻的动作。)

(1)哇,好舒服啊!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到草地上去玩玩好吗?(好)走,我们排好队伍准备出发。(幼儿站两排随老师一起向前走)(教案出自:教案网)一个山洞挡住了我们,我们怎么过去啊?(钻过去)你们说的很好,现在就请几个兔宝宝来试一下,看看能不能钻过去。(教师请几名幼儿钻山洞)

(2)(教师请动作正确的幼儿来示范给大家看)看,这只兔宝宝他先蹲下去,把头低下,弯下腰,慢慢地钻过去了。这只兔宝宝钻得真好。再请几个兔宝宝试一下,要向这只兔宝宝一样,先蹲下来,把头低下,弯下腰,慢慢地钻过去。

(3)(幼儿集体钻第一个山洞做练习,教师观察。)现在大家一起学刚才兔宝宝的动作,先蹲下来,把头低下,弯下腰,慢慢地钻过去,一定要记住,不要推挤旁边的兔宝宝,以免发生危险。

(4)(教师再次示范并讲解钻的动作要领)刚才宝宝们都是先蹲下来,头低下,弯着腰,慢慢地就钻过山洞了。我们继续出发。

(5)哦,天哪,还有一排山洞挡住我们了,不过,我们刚才钻过一次了,这次一定会顺利通过的。还记得怎样才能顺利钻过山洞吗?(教案出自:教案网)(幼儿口述钻的动作。再次练习,教师发现动作不准确的幼儿,提醒幼儿钻的时候膝盖不能落地,告诉幼儿是钻,而不是爬)。

(6) 我们终于来到了草地上,这可真美啊!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播放音乐)刚才兔宝宝学会了本领,真棒!看,那边有好多蘑菇,我们回家取几个小桶,采些蘑菇带回家,顺便再玩玩钻山洞。(幼儿排两排回去取小桶,然后再次钻过山洞来到草地上采蘑菇放进小桶里。)

3.放松活动这真是太美了,我们在这跳个舞吧!(播放音乐,放松)

4.结束兔宝宝今天开心吗?(开心)今天你们表现真棒,采了许多蘑菇,现在我们带着蘑菇回家吧!

钻山洞小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不久,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我选择了健康领域里的《钻山洞》游戏活动,将幼儿扮成喜欢的小动物,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和玩耍的气氛中,边学习边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1.练习钻的动作,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2.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重点:学习钻的动作。

难点:学习轮流钻山洞,不推挤小朋友。

活动准备音乐,拱形门4个,小桶2个,易拉罐做的蘑菇若干、兔妈妈和小兔头饰。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听音乐,做热身操。

幼儿站4排,面向老师。老师:"兔宝宝,早上的空气真新鲜哪,我们一起来做操运动一下吧!"(播放音乐)2.游戏"小兔钻山洞"。(探索钻的动作方法和要领,鼓励幼儿自由练习钻的动作。)(1)哇,好舒服啊!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到草地上去玩玩好吗?(好)走,我们排好队伍准备出发。(幼儿站两排随老师一起向前走)一个山洞挡住了我们,我们怎么过去啊?(钻过去)你们说的很好,现在就请几个兔宝宝来试一下,看看能不能钻过去。(教师请几名幼儿钻山洞)(2)(教师请动作正确的幼儿来示范给大家看)看,这只兔宝宝他先蹲下去,把头低下,弯下腰,慢慢地钻过去了。这只兔宝宝钻得真好。再请几个兔宝宝试一下,要向这只兔宝宝一样,先蹲下来,把头低下,弯下腰,慢慢地钻过去。

(3)(幼儿集体钻第一个山洞做练习,教师观察。)现在大家一起学刚才兔宝宝的动作,先蹲下来,把头低下,弯下腰,慢慢地钻过去,一定要记住,不要推挤旁边的兔宝宝,以免发生危险。

(4)(教师再次示范并讲解钻的动作要领)刚才宝宝们都是先蹲下来,头低下,弯着腰,慢慢地就钻过山洞了。我们继续出发。

(5)哦,天哪,还有一排山洞挡住我们了,不过,我们刚才钻过一次了,这次一定会顺利通过的。还记得怎样才能顺利钻过山洞吗?(幼儿口述钻的动作。再次练习,教师发现动作不准确的幼儿,提醒幼儿钻的时候膝盖不能落地,告诉幼儿是钻,而不是爬)。

(6)我们终于来到了草地上,这可真美啊!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播放音乐)刚才兔宝宝学会了本领,真棒!看,那边有好多蘑菇,我们回家取几个小桶,采些蘑菇带回家,顺便再玩玩钻山洞。(幼儿排两排回去取小桶,然后再次钻过山洞来到草地上采蘑菇放进小桶里。)3.放松活动这真是太美了,我们在这跳个舞吧!(播放音乐,放松)4.结束兔宝宝今天开心吗?(开心)今天你们表现真棒,采了许多蘑菇,现在我们带着蘑菇回家吧!

钻山洞小班教案 篇4

教学内容1.观看《钻山洞过小桥》的PPT,并说说图片的主要内容;

2.学习如何完成钻山洞过小桥的游戏;

3.一起做钻山洞过小桥的游戏。

教材分析主要围绕钻山洞过小巧的游戏展开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乐趣,懂得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1.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并顺利完成钻山洞过小桥的活动;

2.积极地参与课堂,在共同创作中感受合作的乐趣,树立集体合作意识。

康复目标1.运动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能够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相互配合,遵守游戏规则;

2.社会适应:通过同伴游戏懂得人多力量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语言能力:学习求助别人,学说句子:加油

教学重

难点重点:能够完成钻山洞过小桥的活动

难点:通过这次钻山洞过小桥活动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参与集体,感受活动的乐趣,并能体会动人多力量大,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儿童钻圈、平衡板、两个小筐子、球篮架、桔子若干、场景布置、星星贴纸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意图

一、导入

图片导入:小朋友们,上课前先看老师这边(播放PPT出现熊的图片),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吗?(熊出没里面的熊大熊二),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熊大熊二在干嘛呢?咦!熊大熊二发现一颗桔子树想去摘桔子,但是它们路上遇到了两个障碍,有山洞和小桥。老师想问同学们喜欢吃桔子吗?学生:喜欢。老师:那同学们会钻山洞和过小桥吗?学生:不会。老师:那等我们学会了就和熊大熊二一起去摘桔子吧。

二、揭示课题

老师:在图片里面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们在玩耍,一开始是排排队钻圈过山洞,后来是走平衡板过小桥,那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个钻山洞过小桥的游戏。表现好的同学会有奖励哦。

三、新授

1、(布置好场景)老师:小朋友们,我们的第一个障碍是山洞,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和老师一起示范一次怎么钻山洞,想上来的小朋友请把小手举起来。

生:举手(抽点一位学生)

老师:带领学生示范完毕及时奖励。然后请全部学生依次钻山洞,表现好的同学奖励星星贴。

2、老师:小朋友们,我们的第二个障碍是小桥,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一遍怎么过小桥。然后请同学一一过小桥。

游戏规则:(1)先从洞里钻出来,学会爬的手部协调动作。

(2)脚要踩稳慢慢的走平衡桥。(能力好的可独立完成,不好的,老师协助。)以上步骤可分工协作,需要助教老师帮忙。

四、游戏

老师:现在同学们学会了钻山洞和过小桥,那我们就跟着熊大熊二一起去摘桔子吧。

(布置场景)学生分成两队,看看哪队摘的桔子多。

老师协助学生一个个钻过山洞接着站起来走过小桥,来到桔子林前把桔子摘下来放到篮筐里。同学们摘完回座位最后一起分桔子吃。

老师:同学们做的真棒,大家一起来表扬自己,表扬表扬顶呱呱。

五、课堂总结

老师: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了钻山洞过小桥的游戏摘到了很多桔子,小朋友们表现的很棒,都学会了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的做事情,这让老师很开心。请助教老师帮小朋友们把手擦干净一起分桔子吃。

行下课礼仪

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

钻山洞小班教案 篇5

《小班体育游戏钻山洞教案反思》

引言:

小班体育游戏是幼儿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本次教案中,我们引入了钻山洞游戏,旨在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然而,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与改进。

一、问题分析:

在本次游戏中,我们设想幼儿通过钻行为,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然而,我们没有充分预料到幼儿可能面临的困难:一方面,幼儿的体力有限,无法完成过高的不适合身体发育的动作;另一方面,幼儿对于高度的认知和风险的判断尚未完全成熟,可能面临安全问题。

二、改进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方案,以确保游戏的顺利实施和幼儿的安全和快乐体验:

1. 设计合适的难度:结合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我们需要修改游戏的难度,让幼儿能够逐步掌握钻行为。可以将钻的高度和距离降低,逐渐增加难度,让幼儿在安全的范围内挑战自我。

2. 提供安全保障:设置垫子或者软垫在钻洞的下方,以减轻幼儿可能的跌倒或者摔伤带来的风险。同时,增加一名教师或者助教的监管,确保幼儿的行为过程中的安全。

3. 组织有序:设立进出口,并规定进出口的次序,以避免幼儿出现混乱和碰撞。同时,在游戏开始前,向幼儿解释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确保幼儿知道如何进行游戏并且明确行为的范围。

4. 引导合作与分享: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可以设置一个“小老师”,负责协助其他幼儿进行钻行为,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分享和表扬,增加幼儿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三、改进效果评估和总结:

经过对改进方案的实施,我们进行了效果评估和总结:

1. 幼儿的参与度增加:由于钻行为的改进,幼儿们对于游戏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增加。他们更加愿意尝试并挑战自我,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2. 安全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增加安全保障措施,如设置垫子和增加监管人员,成功地避免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幼儿在进出洞穴的过程中更加有序和安全。

3. 合作氛围增强:在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和分享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幼儿们互相鼓励和帮助,形成了一个团队合作的氛围,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结语:

通过对小班体育游戏钻山洞教案的反思和改进,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钻行为对于幼儿身体发育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案的优化设计和安全保障措施的增加,使得幼儿能够在安全和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参与游戏,获得快乐和成长。我们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教案设计,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钻山洞小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刚入园幼儿的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不强,于是我就设计了《钻山洞》》有趣的游戏活动,将幼儿扮成动画片里最熟悉的人物,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和玩耍的气氛中、练习一个跟一个走、不掉队、不推不挤。

课时建议:

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懂得轮流的含义,学会一个跟一个走,并遵守游戏规则。

教学重点:

学会一个跟一个走。

教学难点:

学会轮流钻山洞、不推不挤。

教学准备:

拱门、了解火车钻山洞、CD。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准备活动:队列队形的练习。

将幼儿按照托马斯(红、黄、蓝、绿)四种小火车排成四列纵队,练习稍息,立正和搭肩看齐。

二、基础部分

2.组织幼儿玩游戏"开火车"

(1)教师扮火车头带领幼儿开火车,后面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往前走,待听到"火车到站了"的口令后,即可自由走动。火车继续开始,每人要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继续往前走。

(2)增加游戏难度:《开火车》。钻山洞时要一个跟一个走不推不挤。

三、结束部分3.结束、放松活动:放音乐小火车跳快乐的火车舞。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山西移民到青海有什么政策吗现在

移民新西兰有什么条件 移民希腊有什么条件 12-21

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简短精选27条

主题宣传标语 03-05

体育健将作文七篇

体育健将作文 健将作文 03-05

樱花谷植物话题作文

樱花植物话题作文 樱花话题作文 03-05

个人装修合同范例八篇

装修合同 03-05

会计出纳实习报告通用九篇

会计出纳实习报告 03-05

最新培训社工心得(汇总12篇)

培训社工心得 社工心得 03-05

伤感文案句子分享

伤感文案句子 文案句子伤感 03-05

祝愿朋友生日的幽默句子

祝愿朋友生日幽默句子 祝愿生日幽默句子 03-05

写劝说的作文锦集9篇

劝说的作文 03-05

关于游山西村改写作文(精选7篇)

改写作文 04-21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