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矛和盾课件

矛和盾课件(篇1)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如何把长处集合”,从而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分三部分叙述。叙事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楚,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教学时应紧紧扣住这些现象展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能读通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通过对重点句段语言的揣摩、理解、内化,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设疑激趣

1、出示矛的图片,师:知道这是什么吗?(矛)

(边说边板书: 矛 “矛”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

矛大多数能够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字的一撇就是矛头下的流苏,看起来美观,还可以辟邪。)

知道矛有什么作用吗?(板书:进攻)

2、出示盾的图片,师:这又是什么武器呢?(盾)

(边说边板书: 盾 “盾”的两撇表示一个人,横撇是他的手,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盯着对方,所以下面是个目字)

知道盾有什么作用吗?(板书:自卫)

3、可见这是两种作用完全相反的武器。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补全板书)它们怎么会集合?怎样集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了解。

(二)读通课文,检测字词

1.借助生字注音读通课文,有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字词分类检测

(1) 持 钻 戳 刺

①读准平翘舌音,尤其是“戳”不能读成平舌音。(自己练读,学生领读,齐读)

②看看这几个词是哪一类词语?(动词)

既然是动词,咱们就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吧!

③老师看大家第一个动作不好做,咱们就把这个动词请进句子中去。请你读读这句话,想想该选择哪个意思。

给出“持”在字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读读文中的句子,选择正确选项。

( 附:持:a拿着,握着 b支持,保持 c主管 d控制 e对抗 )

④小结学法:我们理解词语,有时可以做动作,有时还可以放到句子中去感受,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

(2) 坦克 履带

①读准字音(齐读)

②师出示图片讲解: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

大家知道履带干什么用吗?因为坦克太重,安上履带,能让轮子不陷进泥土里,能让坦克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也开得既快又稳。

(3)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大显神威

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填入括号中。

发明家手(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猛烈( ),他用盾( ),还是( )。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 )和盾的( )( ),发明了( ),在战场上( )。

(自由练说;指名学生试说;全班齐说。如有学生用到课文中的词语则给予表扬。)

(三)潜心会文,品词嚼句

1.师:我们知道,每一种东西的发明,都是伴随着发明家一次次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请再次默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发明家在与朋友比赛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他的朋友比赛,你能找到描写比赛的句子吗?

2、交流:(教学第二段)

(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自由读,想像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②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连续不断 速度很快 来势凶猛 很密集)

左抵右挡:我们演示一下,现在你们就是发明家,我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生做动作抵挡),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中间……(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

师小结:根据对方的进攻方向而不断地改变盾的位置以保护自己,就叫——左抵右挡。它只表示抵挡右边和左边吗?每一个方向都挡叫——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忙不过来了,快挡不住了……)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难以招架。(板书:遇到问题 难以招架)

③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读出进攻猛烈,难以招架的感觉)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接读)

(2)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这里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这是发明家的想法呢?(如果……就……)(板书: 铁屋子 )

②通过朗读,让大家知道这是发明家的想法。(指名读、齐读。这时候想到了好主意,发明家多高兴啊!)

(3)第二自然段段落学法小结:这一自然段分成两部分写,前一部分写——遇到问题;后一部分写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不管是“难以招架”还是“戳不到我啦”,发明家都是处于进攻一方还是自卫一方来想问题的?(自卫) 发明家从自卫入手,想到了不让自己受伤害的好主意!

(1)是啊,只想到自卫。他还想到要怎么样?请快速默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他又想到了什么?(进攻)

(2)交流:自卫,进攻,这是完全不同的想法,课文中用哪个词来连接啊?(可是)是啊,我们写文章时,当下面的想法、做法与上面完全不一样时,也能用上“可是”。

(3)文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你能根据前面的内容来说说吗?能给“固然”换个词吗?(虽然,尽管)

(4)发明家对自己刚才的想法又有了新的思考,这也是发明家的想法。谁能带着思考问题的感觉再来读读?(提醒学生注意“自卫”后面的逗号,以加强语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铁屋子虽然能保护自己,但却无法进攻,没有获胜的机会,怎么能和别人去比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发明家,突然,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2)交流: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板书: 枪口炮口、装轮子、安履带 )

(3)特殊符号:

①刚才我们说到,什么才能进攻?课文中的“矛”指什么?怪不得“矛”打上了引号。

②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这里用上破折号,是想说明,这个“矛”在文中就是枪口或炮口。

(4)这么好的主意,发明家是怎么想到的?从哪里感受到?(对了)表示突然想到,仿佛一下子来了灵感。抓住“对了”指导学生朗读。

5.铺设阶梯,说话练笔

(1)现在有没有新的问题产生?(板书箭头、?)

想到装轮子,又产生新的问题(板书箭头、?)

想到安上履带,又产生不少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最终发明了坦克。(板书……?坦克)

(2)同学们,发明家就是这样,遇到“左抵右挡却难以招架”的问题,能认真思考,想到: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里面,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解决了问题,又遇到新问题:可是,这样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不能进攻啦!再想办法,就这样一步一步想下去,做下去,最终发明了坦克!

幻灯出示: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里面,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我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不能进攻啦!

②但是,在我们的文章中没有写清楚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要“装轮子”。我们能不能像发明家一样,试着来说一说?(多练几个,明白关系)

幻灯出示:如果我给铁屋子开好小洞,装上“枪口、炮口”,铁屋子就 。可是, 。

③文中也没有写到装了轮子之后碰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了要“按履带”解决问题。我们试着去写一写。

幻灯出示:如果 ,就 。可是, 。

(评价语中要有意识地肯定学生清晰的思路,会动脑筋会思考。)

(四)小结本课,启发下课时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会有什么用呢?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集合了其它东西的长处,又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呢?下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研究这些问题。

(五)整理思路,板书预设

矛和盾的集合

自卫 进攻

雨点般

遇到问题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蜗牛 乌龟 ? ?

解决问题 铁屋子 枪口 炮口 装轮子 安履带…… 坦克

如果……就…… 可是……

矛和盾课件(篇2)

知识目标: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以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矛和盾的集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矛和盾课件(篇3)

换换思路天地宽――《矛和盾》新说

自从卖矛又卖盾的人受到揶揄和嘲弄之后,回到家里一直闷闷不乐。生意当然冷冷清清。眼看产品卖不出去,他心急如焚,一夜之间愁白了头。他不甘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就这样完了,但苦思冥想多日也没有好办法,天天急得团团转。

儿子看出父亲的心思,劝导说:“您不要生闷气,好好考虑考虑,办法总会有的。我看问题的.关键不是出在产品质量本身,而是出在营销方法上。你卖矛又卖盾,这是违背经营学的。你夸矛锐利时,势必让人怀疑盾的坚固,你夸盾坚固时,势必让人怀疑矛的锐利。矛和盾是相对的,怎么可以在同一市场上同时销售呢?即使咱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可避免地让人怀疑你的人品。无怪乎别人揶揄你,将你的军。产品销不出去,是营销环节出了问题。只要换换营销思路,保证产销两旺,财源滚滚,生意兴隆。”听了儿子的话,父亲眼前一亮,仿佛又看到了先前买卖红火的情景。

儿子接着说:“你负责生产,讲究诚信,确保质量,我负责销售,讲究策略,保证咱的事业红火,东山再起。”

果然,儿子到东集卖矛,因矛的质量好而被抢购一空;到西集卖盾,因盾的质量好也销路极好。父亲乐得合不上嘴,直夸儿子有头脑,有眼光。

矛和盾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3、出示生词,学生认读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

6、理清脉络

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理清层次

第一段(1—4)讲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第二段(5)讲坦克在实际运用中大显神威。

第三段(6)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

⑴引导学生观察。

⑵难字示范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1、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2、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⑴可以把第一个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

①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②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③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⑵最后一段的含义: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中心: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归纳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至于坦克发明是不是真的像课文中描写的,可以不去追究。)

附:参考资料

1、坦克:英文TANK的译音,旧译为“战车”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松姆河战役。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2、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3、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4、词语

集合—使集合;汇聚。

左抵右挡—“抵挡”,就是抵抗的意思。

难以招架—文中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危急—危险而紧急。

固然安全—“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

自卫—保卫自己。

履带—围绕在拖拉机、坦克等车轮上的钢质链带。装上履带可以减少对地面的压强,并能增加牵引能力。也叫链轨。

神威—神奇的威力。

5、多音字

得:de跑得快、长得高;dé得到、取得;děi得你去、得两年完成。

钻:zuān钻洞、钻研、钻探机;zuàn钻石、钻戒、金刚钻。

矛和盾课件(篇5)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铁屋子——坦克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矛和盾课件(篇6)

哥哥和弟弟要去与山里的野兽搏斗,哥哥想要一支矛来进攻,而弟弟只想要一把盾,哥哥与弟弟发生了争执。

弟弟说:“可以把盾边削尖些,这样又能进攻又能防御。”

兄弟俩人分开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了。

哥哥在前两天也不停锻炼,并改造自己的矛,使其成为一把锋利无比的矛。

弟弟终于造出了自己以为能够挡住一切进攻的东西的盾,并掌握了用铁盾的技巧。

第三 天到了,哥哥和弟弟聚到了森林里。他们相互轻视,认为能赢的一定是自己。暗处,一双眼睛正注视着他们。

弟弟没说什么,向前。

前方,狮子狰狞的面貌出现!

哥哥大叫了一声冲去,矛没有刺中狮,它一跃就躲开,哥哥摔倒在地。弟弟也顾不了什么了,冲上前举起了盾。可狮毕竟是狮,它一掌将弟弟打翻在地。兄弟二人已经没有力气再反抗了。

暗处的蒙面人跳了出来,他一手持矛,一手拿盾,与狮子搏斗。狮子进攻,他就用盾来挡,最后,他用矛杀死了狮子。

兄弟俩感谢救命之恩时,他摘下了蒙脸的黑巾,原来是他们的父亲。

他说:“没有能穿透一些东西的矛,也没有能挡住一切的盾。矛和盾在一起,才能进退自如!”

兄弟俩人看着远去的父亲,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矛和盾课件(篇7)

一、设计意图:

《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而“温州精神”中体现的就是只有不断创新,才有不断超越。正因为温州人有不断创新,永争第一的精神,才有今天的成功。教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学会创新。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它与“温州精神”紧密结合,我们的语文可迫切需要让“温州精神”的春风吹进课堂,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再续温州明天的辉煌!因此,我选择了这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而成坦克,形象展示它的神威做为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作业: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矛和盾的集合》,上节课大家已经认识了矛,出示图片(矛)和盾出示图片(盾)。当发明家把它们集合在一起时,便发明了什么?出示图片(坦克)。

随机板书:矛盾坦克

过渡:矛和盾是古代两件普通的兵器,那集合后发明的坦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见识见识。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5自然段,理解“大显神威”,激发探究兴趣。

1.课件展示坦克的威力。

2.能说说对坦克的认识吗?

3.我们课文是怎么展现坦克的风采?请同学们朗读第5自然段。

1)学生朗读。

2)用“~~~”划出坦克厉害,神威的句子。

3)让学生读。(评:a.句子是找出来了,但坦克的神威在你的口中没有展现。b.你不光找得好,还把我们带到了坦克的威猛中。)

4)你觉得哪几个词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坦克的神威。预设:(庞然大物哇哇直叫怎样叫,叫什么?乱成一团德国士兵乱成一团有的有的有的一下子十公里)你能把德国兵这种恐惧、害怕、混乱的局面展现出来吗?a、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战场上,让大家看到了坦克的神威!

5)适当点评并进行多种方式进行课文朗读。a、指名读b、男女比赛c、齐读。

4、为什么这两件自相矛盾的兵器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能大显神威呢?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原来发明家集合的二就是(矛自卫的优点,盾进攻的优点),发明的一就是(大显神威的坦克)。(板书:自卫进攻大显神威)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善于进攻和盾善于自卫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默读1-4自然段,用“——”画出写发明家先想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最后想到了什么?

3、交流讨论。

(1)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

紧张危急的关头具体指怎样的情况?谁能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情况紧张危急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从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矛进攻的厉害?(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感情朗读。

师: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

指导读好两个感叹号。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接着,发明家又产生了什么困惑?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说说,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现在,发明家把既能自卫,又能进攻的坦克发明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从他身上你还能发现矛和盾的影子吗?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把矛与盾的优点集合起来使得坦克威猛无比。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位发明家说吗?他就是这样善于思考,勤于实践,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发明出坦克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分组合作读。(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坦克的。

现在再让我们来观察坦克,你现在发现坦克身上矛和盾的影子了吗?

是呀,发明家就是这样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把不同事物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了战场上的胜利者坦克。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道理,那就是……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其实像这种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的例子随处可见。老师这里就给大家带了一个。

出示:《鲁班造锯》的故事。

鲁班造锯

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能工巧匠,也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发明家。一天,鲁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寻找木料,突然脚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丛茅草。手被茅草滑破了,渗出血来。

“怎么这不起眼的茅草这么锋利呢?”他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细细端详,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

他想:要是我也用带有许多小锯齿的工具来锯树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头锯开了吗?那肯定比用斧头砍要省力多了。

于是,鲁班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带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果然,很快就把树木锯断了。

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锯”。

1.指名优秀生读。

出示:锯把茅草的()、铁片的()合二为一,在锯木头时就()。这说明了()。

2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以上这些例子的阅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学得的道理并把他铭记与心吧!

3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4.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事例,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变成新的事物。让人耳目一新,同学们能想到吗?

四.深情小结,跃于实践。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矛和盾课件(篇8)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2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1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你对课文有多少了解呢?

3在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一名话,它既写了矛,又写盾,还谈到了坦克,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这句话。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2矛和盾各有利弊,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到了它,请你找出。交流。解释(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指导读句子)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我刺来,我真的是难以招架,发明家们快快帮我想个办法。

5坦克发明出来了(出示图片),因此它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它的大显神威?(出示句子,学生读)

这是坦克在实际中的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合二为一的事例?(学生举例)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你的生活中,也学习过别人的长处,你有何何体会?请写在日记本上。

[矛和盾的集合 教案教学设计]

矛和盾课件(篇9)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词。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使其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入题:

1、出示图片(两武士手持矛和盾比赛的场面。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提问学生: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教师补充《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

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第五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

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3、研读第2—4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三、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2、你能想象当时战场上的情景吗?读读句子,读出坦克的神、读出坦克的威。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

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齐读

小结:发明家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有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课文也就是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2、再读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它的长处是()。

矛和盾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矛和盾的.图片。

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1、学生观察图片。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2、 展示、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分组交流:每个生字都可以怎样识记,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读词语,交流怎样理解的。

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提出不懂的问题,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自读、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3、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 同座交

流交流。

2、全班交流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观察。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 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1、引导学生读课文,看插图,思考并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组织班内讨论,相机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坦克在战场上怎样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4、引导学生理解“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独立思考。

2、分组交流,在谈清自己想法的同时,注意倾听、吸取他人意见,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生以组为单位,顺着发明家的思路谈理解。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全班交流。

(3)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结尾的那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拓展思路。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1、学生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采蜜本”上。

2、学生课下搜集故事。 积累好词好句。

矛和盾课件(篇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课前我准备了矛、盾、坦克的实物,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 实物导入新课

一定的情境及师生和谐的关系是一节好课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出示实物矛和盾,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说矛和盾各有什么优点?接着提出问题: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是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 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先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我听写了部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三、 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读书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说一说对坦克的了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 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尝试着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咱们班的展示台上展示。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我的课还很稚嫩,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

矛和盾课件(篇13)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 记字的方法。正确 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第一环节: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 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 “抓阄认字” 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 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 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 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四环节: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扩展阅读

2023矛盾课件(汇总七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以下内容是趣祝福的编辑特地为您准备“矛盾课件”,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开放!

矛盾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工具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矛和盾的集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并一起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五、拓展思考

请你用别的例子来说明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六、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盾课件【篇2】

教材分析: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寓言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我确定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下“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这一基调,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其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中体悟寓意。其二,把写引入课堂,进行写字练习,说感受,写感受,写体会等。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写中内化语言。其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看文字、读课文、诵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寓”、“矛”、“盾”、“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初步领悟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

2、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古乐伴奏带。

2、隶书竖排抄写全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认识矛与盾

(1)根据插图,认识“矛”与“盾”。

(2)识记生字“矛”与“盾”,引导观察,指导识记书写。

(3)根据课题质疑,梳理问题,便于进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及时归纳和小结。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方法,巡回检查。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浅谈对古文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3)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问题。

提出合作任务,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三个句子,相机点拨。

2、品读课文,检查读的效果,配乐朗诵。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1、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觉得文章作者韩非子已经来到我们中间。他微笑着,想说些什么,又什么也没说。你能帮他说出来吗?

2、漫谈体会,写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必做题:1、书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选做题:1、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2、把故事复述给亲朋好友听。

矛盾课件【篇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一、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二、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

1、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2、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3、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4、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⑴ 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⑵ 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1、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盾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内容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的手中拿了两样古代的武器,你们知道这长长的叫什么吗?(矛)那圆圆的叫什么?(盾)矛是用来干什么的?盾又用来干什么?(相机板书:进攻,自卫)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矛而没有盾,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盾而没有矛,又会怎么样呢?现在就有一种武器,它既能像矛一样进攻也能像盾一样防守,那就是坦克。(出示玩具坦克)(板书:坦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完整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其它同学吗?(自由说)

3、老师也有一些词语要提醒大家读好。(出示词语卡片,带读)

4、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齐读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收获?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我们知道矛可以进攻,盾可以防守。发明家为什么还要去发明坦克呢?书上是如何介绍的?着重指导“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同桌之间用动作演示。一手拿书当盾,一手拿笔当矛。

3、就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到了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那对方的矛就再也戳不到我啦!”(先对盾的不满,后来想到盾可以改变而喜悦)

5、假如是你,你还会想到其它的好办法吗?

6、发明家的主意确实很不错,盾经过改进成了一个“铁屋子”,发明家钻到了解铁屋子里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戳不破铁屋子,自然也刺不到他。可是,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比赛场上,对方见他缩在里面是不是就不打了呢?肯定还会用别的办法来对付他!想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

7、是啊!这样下去发明家一点儿获胜的机会也没有!

8、出示句子“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理解句意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这时发明家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矛”就是从洞里伸出的“枪炮”,可以进才攻。

2、利用玩具坦克,大致讲解坦克的基本部件。

3、小结:经过发明家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坦克终于诞生了。

(三)过渡:这辆坦克的威力可真大呀!

1、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辆坦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

3、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坦克是发明家根据矛和盾造出来的。可它却比矛和盾的威力大多了,为什么呢?(板书:合二为一)

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带橡皮头的铅笔的发明过程。

(四)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由此可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句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一些东西有它的不足之处,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动动脑,想想你想发明什么?

2、想发明的写成一篇短文。

五、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在这节课上,有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好,被评为“朗读明星”、“智慧明星”、“积极发言明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明星”们的优点集合到自己的身上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的表现会更加出色的。

矛盾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生词卡片、矛和盾的图片、坦克的图片。

2、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趣味数学题:

出示:橡皮+铅笔=( )电风扇+取暖器=( )

电视+电话=( )( )+椅子=轮椅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听一则寓言,准备好了吗?《自相矛盾》

一、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听的寓言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上哪个是矛,哪个是盾?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二、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3、巩固词语。

4.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三、学习课文一二段。

1、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2、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3、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四、作业: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个别认读新词语: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2、指名复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的盾难以招架。发明家想要自己的盾象铁屋子那么大。

随机出示: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二、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师过渡: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吗?妙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又是怎么想的。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2、组织交流:

师接(1)问:请大家看到第一句,发明家的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生接着说出这个办法的缺陷:补充第二句:

(2)(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

补充第三句话:

(3)、(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那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很好,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说说吧。

(出示句式)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xx。于是想到:xx。可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xx。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xx。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4小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

1、出示词语:合二为一。齐读。“一”指什么,“二”指什么?“合”又指什么?

再读读这个句子。

2、指导朗读。读好“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合二为一的坦克为什么会这么厉害?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小黑板出示句子,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2、句子中的“谁”指的是谁?换成它所指的那个事物来说说这个句子。

3、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胜利者?(比如铅笔加橡皮就成了带橡皮的铅笔、轮子加椅子就成了轮椅……)

4、你想成为一个“胜利者”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胜利者呢?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矛盾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盾课件【篇7】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铁屋子——坦克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矛盾课件【篇8】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A案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B案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①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②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②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③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④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⑤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①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②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记字写字

①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②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③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②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a.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b.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c.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③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④再读这段话。

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②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抄写词语

①同座互相读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作业

①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②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矛盾课件【篇9】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集合招架紧张自卫

进攻炮口坦克战场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3、归纳主要内容: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课件出示填空句子)请同学们赶快默读课文,试着填一填。课件出示:

发明家(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的( )、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在战场上( )。

三、学习1-4段,思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1.同学们,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请默读课文1-4段。

2.交流反馈,随机板书,品读词句。

(1)盾太小。盾太小,所以发明家难以招架住矛强大的进攻。找到相关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A、自由读,想像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B、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连续不断来势凶猛很密集)

左抵右挡:做做动作

难以招架:什么意思?

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

(2)变铁屋。找到相关句子: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紧张危急关头,想到了这样一个好主意,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那样的心情好好读一读,读出“!”强烈的感情。指出变铁屋的作用是为了自卫。(板书:盾——自卫——变铁屋)

引:可是,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3)要进攻。出示第三自然段: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固然”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儿来说?

发明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你认为这样的铁屋子像———,只能——,不能——。

读好“!”强烈的语气。

(4)开小洞。找到相关句子: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得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什么才能进攻?课文中的“矛”指什么?怪不得“矛”打上了引号。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破折号占两个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板书:矛——进攻——枪炮)

B、出示坦克图,找找什么是坦克的“矛”?什么是坦克的“盾”?随机理解履带。说说坦克与铁屋子比起来的进步:坦克不仅能——,而且能——。

3、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4、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联系第5节课文找找坦克“大显神威”的情景。(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你能读出的德国兵害怕,惊慌失措的样子吗?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段,总结全文

师:坦克的底部装有履带,能行走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由于它进退自如,攻守灵活,一上战场就发挥了极大作用,名震天下。“它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于一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你想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指导朗读。

3、你能找找生活中“合二为一”的例子吗?

4、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自相矛盾课件通用


本篇文章致力于为您呈现趣祝福编辑所打造的“自相矛盾课件”,相信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每个教师在备课时都需要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因此他们每天都会按时按质地编写教案课件。只有做好教案,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相信这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课件 篇1

【教材简析】

《自相矛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里面的一则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调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用“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说错了。我重新说一句,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师:又出问题了?

生指出错误

师:“矛”是什么东西?“盾”是什么呢?

生:古代的兵器,防身用的盾牌。

2、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师: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3、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自相矛盾”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

4、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

相矛盾”出自《韩非子》,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设计意图】对于“自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做过“前后矛盾”的改病句练习,生活中也常能听到、看到“自相矛盾”的情况。教学中,把交流“自相矛盾”的事例放在课伊始,把课文的学习当作“寻根”来处理,符合“教学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教师以“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引出教学内容,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教学因此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①读词:矛、盾、卖、夸、怎、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

②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③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并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张口结舌”的含义。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月亮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三、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1、拆分“夸”字,引出楚国人说的“大话”。

师:“夸口”是什么意思?

生:夸奖自己。

师:“夸”字上面是什么字?

生:是“大”字。

师:“夸口”就是说大话。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还说来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

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太坚固了,对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3、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师:模仿第一句,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楚国人说的两句话是构建“自相矛盾”意义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句子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的重点因此放在对句义的强化上面。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读”句子,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熟句子,读出“夸大”的语气,初步感知句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变”句子,通过“三变”句子,进一步强化对两个句子的理解。这个过程采用了“拆字法”,从“夸”中拆出“大”字,帮助学生理解“夸口”的意思,并按照“大”的要求,读出“夸大”的语气,由此切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再次拆字,思考楚国人吃的“亏”。

师:说大话好不好?

生:不好。

师:“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亏”字。

师:“亏”字可组什么词?

生:吃亏亏损

师: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什么亏?

生: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2、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

师: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得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我们把周围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

生:因为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可能矛还是好好的,盾却坏了。生:可能盾好好的,可矛戳坏了。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部分的教学,这里再次利用“夸”字,从“夸”字中拆分出“亏”字,利用“亏”字引出“吃亏”的意思,进而提出“楚国人吃了什么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的学习重点——————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基本弄懂了“自相矛盾”的意思。

五、替写反思,提升认识

1、替写反思: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

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一样东西都没有卖掉。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

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呢?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了再说,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语句不能矛盾,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这样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买了。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的祸啊!

2、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妈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前后抵制,要前后一致。

【设计意图】学习这个故事,必须让学生明白点什么,这是本堂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借用“写反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点拨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思想的深处。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是前后两句话自相矛盾,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否定,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不可能同时成立。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

2、认真完成《习字册》。

3、完成课后作业——见作业与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课件 篇2

《自相矛盾》选自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册第二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时话语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否则就会闹出笑话,自得其反。因为本课是文言文,所以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注释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注释开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注释弄懂古文的意思,引导学生能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和讨论。

(1)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2)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由同学们回忆学过的以“自”开头的成语(课件),(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引出《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虽然学生对寓言并不陌生,但还是有必要复习一下什么是寓言,然后简介《韩非子》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作,让学生对这个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最后解题,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再让学生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借助工具书进行了预习,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预习说出这则成语的意思。

(二)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学法,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俗话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宋朝朱熹也说:“文章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我首先让学生听DVD碟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把课文读几遍,并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比如说文言文中有的句子读得很拗口,还有些句子过长等等,再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并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把文章读通。比如说可以通过划分节奏,找停顿点、看注释等方法来解决。最后教师再范读课文,请学生认真听,听后讨论,老师和自己对这篇文言文的读法有什么地方不同,比如停顿、重音等,怎样读才好呢?为什么要这样读?

2、精读课文,读懂读好。

学生听了DVD碟的范读,也听了老师的范读,并交流了读法,自己也试着读好好几遍了,这时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课文,可以小组读,同桌读,自读等等,通过读来感悟寓意,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这则文言文中只有一个生字弗,很简单,(课件)字义的理解,书上也都有,学生完全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再让学生结合注释学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每句话意思的理解,可以一人读,一人翻译,一人评价;也可一人读,两人翻译,两人评价等等,比比谁读得好,谁翻译得最好,谁最会评价,这样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3、汇报展示,突破重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意思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时,可以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对汇报的'要求要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还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表演来展示理解到的内容,老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例如:楚国人说的两句话是构建“自相矛盾”的两个轮子,互相支撑,缺一不可。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句意的强化上面,使学生对这两个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国人到底说了两句什么话,他说的话主要意思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句子,读出来,再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接着让学生“变”句子,如果你就是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你将怎样来夸夸自己的矛和盾,让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来夸夸自己的矛与盾,表演出那种 “夸耀”的神情,再回到原文,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再现刚刚的。表演,通过变换句式,一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呈现句子,使句子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反复读与说的过程中,再次强化认识。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步紧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又例如:文中的中心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引导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如果你就是围观的人,你听了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说的话,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问呢?”学生进入了文本,身临其境的说:“我会觉得很好笑。”老师紧接着引导:“那你用好笑的语气来读一读。”我认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理解的视角不同,读书的语气自然也就不同,课堂上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拓展延伸,水到渠成。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经读透了,这时再让学生说出文章的寓意,便水到渠成了,此时,我根据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环节“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见过自相矛盾的事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古文的秘诀,那就是反复诵读,细细的品味,慢慢你就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从中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我觉得板书只要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即可。在本文的板书中,楚国人自夸的两句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是构建“自相矛盾”的两个轮子,互相支撑,缺一不可”,这两句话自然地引出了“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所以我把它们板书出来了,学生一看便明白。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趣味兴强;二是这是一篇文言文,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可以更好地继承古人为我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古为今用,而且可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我在钻研教材之后,才觉得《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是课堂的教学容量并不可小瞧。既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要让学生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枯燥的讲解接句子的意思与字词的意思,可想而知学生兴趣不浓,整个课堂而皇之也会死气沉沉。几经思索与修改,决定把教学重点放在“读”上: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优化读的过程,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理解字词,在读中领悟寓意,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回顾整个课堂,感觉学生在读中有了感悟和理解,在读中领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美,在读中还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我觉得非常好。但是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各位老师,你们有什么更好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希望能不吝赐教。

自相矛盾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哪些寓言故事呢?(守株待兔、望梅止渴、画龙点睛······)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可真丰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篇新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来看一看说的又是什么故吧。

2.板书课题,你知道“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吗?你有哪些理解的方法呢?(查字典)

教师补充: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组词法、结合注释。

二.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1)放声朗读古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读通顺,会断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生字,重点指导“弗”的读音,“誉”的写法。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三.二读古文,理解文意。

1. 大屏出示自读要求:

(1)默读古文,用上所学方法理解“坚”“利”“誉”等词的意思。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句的意思。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前两句:

(1)引导学生理解“鬻”“陷”等词的意思。

(2)楚人夸耀时,语气和动作会是怎样的?看插图想象并读出洋洋得意。

(3)他夸耀的时候,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让别人知道我的矛和盾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4)指名说说前两句的含义,教师相机评价。

预设: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任何东西都不会刺破它;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能刺破任何东西。

后两句:

(1)指名交流“或”“夫”等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有的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楚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不会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3)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时,这个楚人会是什么反应?(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面红耳赤······)

(4)那个楚人问什么“弗能应也”?(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不可同世而立的是哪两种事物?为什么?(矛和盾,过分夸大矛和盾的作用,言过其实,所说的话向后相抵。这也就是我们文章的题目:自相矛盾)

5. 同桌互说这个故事,加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看谁说得更有意思。

三.三读古文,体会道理。

1. 同学们,理解了古文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古文,细细体会,思考:这个语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学生自读并体会。

3. 同桌交流收获。

4. 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

5.你身边是否发生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呢?说一说。

5. 再读古文,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6. 练习背诵。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古文,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等方法,理解了古文的含义,也明白了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做事要实事求是,不故弄玄虚,做个诚实的人。

六.作业

1.背诵这篇古文。

2.搜集你喜欢的其他成语故事,课后交流。

七.板书

自相矛盾

无不陷之盾物莫不能陷也

坚不可同世而立利

自相矛盾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创编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分两组比赛,说一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1、试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多媒体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

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初读课文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

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拓展: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讨论。)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8226;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6】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出示课件7】(板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矛与盾课件(收藏六篇)


矛与盾课件【篇1】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这则文言寓言,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不过,《矛与盾》这则文言寓言将理解古文的意思,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往往教学生弄懂文言词句和整篇课文的意思,懂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这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目标以及简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经历文言寓言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寓意呢?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设计,尝试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特色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一、情境为线,古文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矛与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动可笑的形象,讽刺夸张的手法,创设适合学情的教学情境,使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1、导语引渡未入文辞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伊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顺势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品意境

课堂上,我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入角色表演。孩子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内化了语言文字。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学生在情境读文后觉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领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学生的表演微妙微肖,举手投足间无不古韵十足。

3、情境评价此情绵绵无绝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大环节的创设到过渡语的斟酌,处处含情,情境的创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语言贯穿文言文教学,多次用语言再现楚人卖矛和盾的场景,让情境延伸,使学生始终置身其中去读懂这则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尔等真会誉矛也!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如半白半文的导语,创设情境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图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二、字字珠玑,张驰有度,读出知情理趣。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1、正确流利的整体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赋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读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学生在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很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潜意识中明白了读能帮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进朗读。

3、感同身受的个性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拓展延伸的积累读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矛与盾课件【篇2】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矛与盾课件【篇3】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互相抵触,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本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中 的一篇课文,既是一则文言文,又是一则寓言。文言文同学们已是第二次接触,因而在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 ,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3、学会7个生字,理解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结合杜郎口的一些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做好一些预习。课上按照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同学们学过的现代寓言的特点,自然引出古代寓言的特点——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再引出《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矛与盾》。课题一板书,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结合预习谈对作者的了解。

〈三〉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会答出“读通、读懂、读好”这一系列学习步骤,而这篇课文既是文言文、又是寓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故而要加入一个环节“读透”。师在这要巧妙点出,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法就是:读通—读懂—读好—读透。

〈四〉按四个环节进行学习,展示交流。

1、读通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接着指名读,评价、再读、再评价,一直到读到正确、流利为止。因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然后再让学生谈整体感知,即主要讲什么?

2、读懂、读好

在此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结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读展示理解到的,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读透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读透,此时,我就围绕课后题“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及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题“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

〈五〉拓展

这一处,分两个小环节:一是“演一演”;二是“谈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举例说明。”

“演一演”处,又分古代版和现代版。古代版,只是要求演出即可,没提过高要求。因是文言文,学生难以添加,只是结合理解演出即可。而对现代版,要求加上合想象,表情、动作,即在古代版基础上提高难度,因有古代版作前奏,学生表演问题也不大。

说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时,估计学生一下子想不出,师可做以引导。如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六〉小练笔

在演现代版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扩写,并范读一两本,进行交流,评价,指引方向。

〈七〉作业

背诵,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美,积累语言。

五、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矛(利)物无不陷,盾(坚)物莫能陷”,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附:

矛与盾

矛(利)————物无不陷

自相矛盾

盾 (坚)————物莫能陷

矛与盾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矛与盾,出示图片。询问:有谁知道矛、盾分别是什么吗?来介绍介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与这两种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试读,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3、组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对容易出错的句子教师指导读通读顺。

三、精当讲解,读懂课文,明白寓意

1、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了解大意。

2、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讨论,当学生汇报到哪句,说出意思后就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并列举生活中类似现象。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积累语言。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2、课外延展。

《矛与盾》说课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晴之笔蕴含寓意。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重点是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难点是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首先创设情境,借用插图,将学生带到两千多年的集市上,教师设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接着组织学生采取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读顺。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等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寓意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最后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积累,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本次教学,我还注重了以下两方面教学方法:

一、尝试情境引领,感情朗读的特色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本来要读懂就比较困难,再加上又要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就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次课,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注重情境教学。入课时,借助插图引领学生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到那一群人当中看个究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启发学生以一个小商贩的口吻模拟现场。为了卖掉自己的矛与盾,想想楚人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在集市上吆喝吸引买主,吹虚产品的,然后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说到集市,孩子们都很熟悉,商贩们的嘴脸,更是活灵活现,创设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情境,让他们尽情发挥,让陌生变为熟悉,晦涩变为易懂,遥远变为亲近,学生轻而易举地读懂了文言文,读懂了也就明白了寓意,能背诵了这样重点也就突出了,难点也攻破了。

二、展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成功教学方法

自从新课改走进课堂以来,我校一直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模式,颇有成效。本次课,我就向各位老师展示了这一成果。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就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较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本次课,无论是初读课文还是精读课文,就连积累语言这一步,我都力图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给学生充足时间,与文本充分对话,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矛与盾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谈论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进攻

盾自卫

“盾”是一个象形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以盾蔽目(身体))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2、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

(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语文备课大师今日用大师明日做大师!

四、、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

3、反馈交流:

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

三、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学习第五自然段

1.经过发明家的一步步完善,终于发明了坦克,那它的作用如何呢?(板书大显神威)

课文怎样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

2.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

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

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

交流。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六、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矛进攻

坦克大显神威

盾自卫

(三年级李学梅)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激活思维整活课堂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矛和盾的集合》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教学片段再现:

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是怎样结合的呢?请同学们读1-4段,划下矛进攻利害、盾自卫的句子。

(生边读边划句子。)

师:谁来读出矛进攻的利害的句子?

生: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有更利害的矛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矛的利害?

生: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师:能抓住这些词语读出矛的利害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个时候,发明家产生了一个想法?

生:他觉得盾太小了,如果大得像个铁屋就好了。

师:文中得句子是怎样写的呢?

生: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把感叹号用方框框起来再读读。

(指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第一个感叹号要有点感情,第二个感叹号比较高兴。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

(生齐读。)

师:这样的盾很安全,安全之余又有困惑了,文中是怎样说的?(生齐读第三段。)

师:发明家又有自己的办法了,自己读读第四段。

(生自由读。)

师:发明家把坦克造起来了,你们来介绍一下坦克的发明过程。(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可是,_________对了,_________)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就是坦克了。

师:一号坦克造起来了,有二号坦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吗?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自己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乌龟了。对了,给铁屋子安上枪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这就是坦克了。

【此处我把坦克的发明过程用一个填充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个格式,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我在教学过程中称之为“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使学生的思路活跃,兴趣大增,生动自然的让学生对坦克的发明过程有了清晰地了解。】

师:两辆坦克已经造起来了,我们来看看坦克。(课件出示坦克图,师简单介绍。)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生: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

生:1961年德国兵头一次见到这个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能说得简单点吗?

生:1961年德国兵头一次见到坦克,吓得直叫。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

师:为什么要用这个例子?

生:是为了说明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说出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师:矛和盾在一起变成大显神威的坦克,为什么没有自相矛盾呢?

生:因为坦克是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

生:矛的优点是进攻,盾的优点是自卫。

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此处设计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来看这里的趣味数学题。(课件出示:矛+盾=橡皮+铅笔=)

生:矛+盾=坦克橡皮+铅笔=橡皮铅笔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怎样的发明呢?

生: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生:轮子+椅子=轮椅

生:镜片+镜框=眼镜

师:请你用这个算式写一段话,可以模仿文中的写法,并举个例子说明新产品的作用。下课。

【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案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发明的乐趣。】

教学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与盾课件【篇6】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将个故事,好不好?

有个年亲轻的小伙常在人家面前夸自己:“我呀,世界最聪明的!只有一个人可以和我比只有他比我聪明,他是张三。”

同学们,你们发现他的话有什么不妥吗?(学生讨论)———“自相矛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矛与盾》(教师板书)

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

1、多媒体出示课文。动画:买矛与买盾

(接近性原则:考虑学生的生活贴近性,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

2。教师范读课文。

3、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抓紧时间,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谁愿意读读这则故事?

——全班齐读。

三、读懂文本。

1、教师导学。

(1)这个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用书中的话说。

(板书:矛之利,于物无不陷;盾之坚,物莫能陷。)

(2)这两句话用自己的话如何说?看哪个同学说的最好!(鼓励学生在理解中应用)

(3)“陷”是什么意思?(看注释)矛非常锋利,对于所有的物体

都不能穿透;盾非常结实,所有的东西都不能穿透。

(4)有谁能上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2、学生自学。

延伸文本。想一想,如果真用这支矛去戳这个盾会怎样?

盾破——说明矛利;矛毁——说明盾坚;

盾矛皆毁——两者都不好;盾矛完好——矛不利。

3、教师设计准备道具,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增加理性认识。

四、动画配音,巩固文本。

1、同学们不但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能把意思读懂,真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

老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动画片(配音乐),你们愿意吗?(再出示动画片)

2、请学生给动画片起名字。(时间充分的话要让学生讲讲理由)

3、真可惜,这段动画片没有声音,你们愿意弥补这个不足吗?

指名配音(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4、学生“合作”用自己的话译文。

学生评价。

再指名配音。

学生上讲台表演

全班一齐用古文配音。

总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创造性地给动画片配音,使这段动画片更生动,更鲜活。谢谢大家!(鼓励学生朗读和尝试)

五、写中明理,在探究中掌握课文寓意。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真用这个矛去刺这个盾,会怎样?说明什么?

此时此刻,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对这件事有所感悟,你可能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也可能

有一些话想对楚人说,还可能有一些话想对自己说。现在就请你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

1、学生写话。

2。全班交流。

六、(放飞想象,拓展延伸)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情?大家来说说,怎么样?

请说的好同学上讲台演示。(教师用音乐配音,营造恰当的教学情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结婚英文祝福语英文70句

结婚英文 12-13

2024元旦晚会开场白和结束语

元旦晚会结束语 05-07

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不矛盾

爱的童话 幼儿园教师礼仪的原则 08-17

描写夏天作文

描写夏天作文 12-13

2024学习计划实用十三篇

学习计划 12-13

最新描述开业酬宾的句子112句

开业酬宾句子 12-13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12-13

返老还童的经典台词76条

返老还童台词 12-13

年度考核表个人工作总结(通用四篇)

年度考核表工作总结 考核表工作总结 12-13

员工转正对公司的总结集锦十五篇

员工转正公司总结 员工转正总结 12-13

快递员工作总结简单的锦集

快递员工作总结 12-1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