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从心开始观后感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1

大家对教育现状的不满,由来已久,不外乎以下的现实:

[1]从高考制度来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成才方式,并没有任何根本上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来的是社会就业问题;

[2]不论学习知识是如何的多,学位如何的高。动手实践能力的低下,是公认的事实。经历了10多年的教育,学生们仍然需要在社会中从头开始他们学习一些常识:独立思考、做事的态度、基本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等。对老百姓来说,倾其一生投入的子女的教育资产,跟冷酷的现实相比,是一条壕沟:无法理解,也不能原谅;

[3]在教育的整体环境中,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快乐。学生被揠苗助长,教师在职业的现实要求面前屈服,家长在希望的田边眺望和祈祷,看着田里的庄稼任人蹂躏,插不上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教育早已经沦落为世俗成功的工具了。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热衷,不是导向人的内心的培养,人生幸福的向导,而是导向现实成功的窄门:读好书,找一份好的工作,有机会的话,出人投地。一个人的一生,如此地单薄:从出生的那一天,就看见走向天堂的所有道路,这,就是我们希望的一生吗?

如果我们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只是一条从头到尾的光滑的高速公路。那么关于幸福、关于价值、关于爱、关于恨,关于成功和失败,所有人生旅途的风景,难道只是不足挂齿的装饰和碎片吗?

所以,生活是如此广阔和重要,可以想象得到,教育的不足是那么显而易见地:

总是在乎问题的答案的唯一性,本质上就是不鼓励思考。既然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何必要想呢?大家都知道,那个正确的答案,在教学参考书中,在老师的口中。学生们从无数次考试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不被老师打勾的选择都是错误的选择。

对权威的盲从,不仅剥夺了思考的自由,而且助长了胆怯。因为最安全的做法,是不用出格。所以,创新是越界,而不被鼓励。

创新的通俗说法,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有良知的老师,都是育人重于授业。老师是最了解教育需要什么的了,但他们在职业的现实中徘徊: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价值,就没有工作,就不能在现实中存活。

关注人的内心,就要放弃世俗的欲望和奢求;关注职业效果,就要严格要求:如果可以用“为了你将来好”的理由,惩罚或用条尺抽打学生的手板,那么家长和学生就都不应该抱怨什么呢?

孩子会很听话,会去学习音乐和芭蕾,学习机器人。但我们永远不要希望拥有贝多芬和比尔・盖茨。

受教育的方式,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里面了事。完全不是。

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细节。

家长才是担负教育的重要力量。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向学校:好的就是自家教育的好,坏的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这不是谁付钱的问题。即使你付得起所有的费用,但学校也不会教给孩子所有需要的.东西:比如,勇敢、冒险等等。学校是根据你的收入来定价,而非孩子的需要。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财产,也不应该是家长未能实现的自我价值的寄托所在。

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难为孩子。还有,与其跟孩子抱怨自己的后悔,不如自己给孩子带给头,做个表率如何?

孩子的冷漠和暴力都是周围的环境传承给他的。他恨社会,不是他本身就恨,或跟了谁谁谁学坏。而是在他的周围,没有谁真正关爱他。

这样看来,不全是青春的错误,也不全是网吧的错误:看见孩子的偏激,固执,甚至暴虐的情绪,是否该想想,是否自己平时的表现也是这样?

物质条件的丰饶,一点也代替不了真情的交流,跟孩子做朋友吧!

有一本伟大的书,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从书的开始,你就会看见清澈见底的思想,如涓涓细流,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教育该如何达成大多数人的心灵的幸福和智慧。它也告诉我们该如何一生保存学习的姿态,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的限制,家长的责任,和孩子们的希望:完美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参与教育的人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看起来不可能改变的现实。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2

读《素质教育在家庭》有感

每一个家长都想自己的小孩成才,不断地想方设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然而,每个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素质教育在家庭》这一本书就详细剖析了这个问题。

我读完这本书后受到了不少的启发,特别是“怎样的沟通才是理想的沟通”,这一节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提到:“沟通要双方互相了解和理解对方。

理解和理解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理解你的心。一些家长以为自己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们只了解到孩子们一半的内心;反而家长们以为孩子们不了解自己,其实孩子们对家长们的理解程度远远超出了家长们的想象。事实上,父母不客观认识孩子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往往是主观的,被主观偏见蒙蔽了双眼。

只看孩子的长处,不看或不想看孩子的短处。第二,自以为了解孩子,反而容易被空间的近距离拉远了心理的距离”。就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家长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记得有一回,我放学回家,刚进家门就看见爸爸正在拖地,我没有换鞋就走进屋里,把爸爸刚拖干净的地面印上了一大串鞋印,爸爸一看见就怒不可歇的大声吼道:“彬彬,你干嘛不换了鞋才进屋,一点儿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我当时想,不就是来不及换鞋,爸爸用不着这样生气,就大声反驳道:

“换就换,你用不着这么大声!“这时爸爸更火了,骂道:“看你越来越放肆了,还敢顶嘴,还不马上给我滚进房里面去做你的作业!

”我只好拿起书包,憋着一肚子气,到自己的房里去做作业。做着做着,怎么也无法集中精神做作业,脑子还不停的在想刚才的事情,为什么爸爸这么生气呢?正在纳闷的时候,妈妈走了进来问:

“彬彬,干嘛还不做作业,坐在这里发什么呆,是不是为了刚才的事?”我说:“是啊,爸爸今天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

”妈妈就回答说:“你爸爸最近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心情不好,所以就容易发脾气。妈妈希望你能理解他,不要怪爸爸。

”我说:“噢!原来是这样。

”妈妈又说:“今天你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而且,你已天天长大了。你应该学会关心别人,更好地了解对方,以后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我觉得妈妈说得非常有道理,就连忙笑着点头,还冲着妈妈做了个鬼脸说:“我是不是应该去跟爸爸道个歉。”正在这个时候爸爸已经向我递上冰淇淋,还主动向我道歉说:

“彬彬,对不起,爸爸不应该向你发那么大的脾气,请你愿谅我吧!。”我连忙接过冰淇淋,我的脸不知道为什么嗖地红了起来,连忙说:“不,不,不,爸爸应该是要我向你道歉。

”爸爸就说:“哪,我们就一起向对方道歉。”爸爸话音刚落,我们一家三人都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们三个都高兴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只要用心去理解对方,用心去理解对方,就会形成顺畅的沟通纽带。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幸福地生活,每个家庭都会无比幸福,我们的国家自然会变得更加强大。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3

这学期,中心校将中国最出色的家庭治疗师李子勋的力作——《幸福从心开始》,推荐给我们“自愿读书小组”的成员,使我有幸阅读了这本书。书中从子女教育、婚姻关系到社会生活、心灵成长等方面,用一个个真实生动、蕴含哲理的案例,帮助人们打开心结,滋养心灵,打造幸福的快乐人生。阅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许多新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的确是受益良多啊!

从书中我了解到大多数的心理冲突来源于文化(观念系统、生活方式、群体规则)的冲突,例如:精神疾病中的“幻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在东方文化中以耻感为重。幻听的内容多半是自己的作风不好、品行不端。在西方文化中以罪感为主。幻听多是被指责有罪、邪恶一类。而幻听在非洲部落或印第安部落又不一样,因为幻听被解读为通灵,所以幻听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幻听的人被大家奉为智者,受到爱戴和崇敬,所以人们会有意去发展幻听的能力。由于幻听的指向是预告灾难、天气、节气、播种、出猎等,当人出现幻听的时候不仅不苦恼,反而欣喜若狂,这样的幻听自然也不会干扰到他正常的生活。这说明,观念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在你这是烦恼,在他那也许就是快乐呢。

人总会以自己的蓝本来观察别人的内心。快乐的人以为谁心里都是阳光明媚的,抑郁的人则认为天总是深灰色的;简单的人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得很简单,复杂的人则把所有的事想得很复杂。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总以为是对方的错,却不知道这都是思想差异惹的祸。

我和家人的一次冲突就是思想差异造成的。那天,一位中年男人手里拿了几张纸敲我家的门。说是进行人口普查的,我想都没想,就热情的把他带到屋里。他问什么我就说什么,连公公、婆婆的工作单位都给他说得清清楚楚的。调查完后他就走了。等老公下班后,我把这事给他一说,被狠狠地批了一通。我还不服气,和他大吵了一架。现在用李子勋老师的观念来考虑问题,老公考虑的不是没有道理:一个陌生人,只说他是搞人口普查的,什么也不问,什么也没想,就让他进屋,还把家里的情况给别人说得一清二楚的。现在社会上这样的事引发的悲剧不胜枚举呀!如果那时我看了李子勋老师的这本书,和家人是不会发生那次冲突的。现在的我遇到事情很会辩证的思考问题了。

在书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细细体味,颇有一番道理。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不同的心境以致产生不同的结果。然而无论用何种眼光看世界,都是为了我们获得更快乐,更飘逸洒脱。我们都想永远做个快乐的人,人生本来就苦短,把时间浪费在痛苦上岂不是很不划算?兴许在这种快乐的心境下,还可以找寻出更多的解决之道呢。

善于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及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那么伴随我们人生的将会是更多的快乐,幸福也会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直到枝繁叶茂!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4

艾伦和查理是大学的同学,后来成了牙医。查理原本有幸福的家庭,可是一次空难,夺去了他的妻子和三个女儿的生命,原本热闹温暖的家庭从此只剩下查理孤孤单单的一人。精神上深受打击的查理一时间无法面对如此巨大的伤痛,更不知道怎样进行接下来自己一个人的人生。

艾伦总是放心不下查理,总是会陪他,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可是这个过程是比较虐心的,敏感多疑的查理会时不时的发脾气砸东西,而好心的艾伦总是不能很好的做自己,慢慢的两个人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看完这部电影有很多的感触。

一、如何处理悲伤

快乐有理,悲伤无益。这是我们***逻辑。当遭遇人生悲剧时,我们会劝自己,要么被别人劝,想开点吧,多想想那些美好的事,多看看人生的阳光之处……于是,看上去,我们很快恢复过来,开始笑对人生。

然而,生活悲剧所引发的悲伤会在潜意识深处蔓延。结果,白天,你笑对人生,看似阳光灿烂。只是,过了晚上,你总是被一些莫名的悲伤袭击,忍不住哭了。

时间久了甚至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会怀疑,觉得你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但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她的《体验悲哀》一书中写到:一个人之所以患上抑郁症,往往不是因为过度悲伤,而恰恰是拒绝了悲伤。

《从心开始》中的查理就是这样,一场空难夺取了他的妻子和三个女儿还有一条狮子狗的生命。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他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人告诉他。影片中没有详实的记录灾难之后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是从他的岳父岳母对他的态度,可以想到,他承受了很多的压力,那份痛苦太大了,太难受了,于是他失忆了,很多人他都不认识了,包括他的好朋友艾伦,第一眼他都没有认出来。

但是无论如何他总算是活下来了,不过他活得不像个正常人。

他用**把自己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他经常戴耳机。他的社交圈子很小,几乎不和外人交流。他喜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他没有在路上遇到大学同学艾伦,也许他会一辈子都那么孤独无助。查理一生中一直拒绝这种悲伤,也一直拒绝深深拒绝这种孤独。

可是这份悲伤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让他没有办法面对现实的生活,让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应了那一句话:当你注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注视着你。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5

“当心触电、当心机械伤人、禁止启动……”一个个安全警示牌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安全的重要性。《安全从心开始》的警示片来回看了好多遍,每一次都会泪眼婆娑。此刻,那些**还在我眼前徘徊。我无法想象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有什么反应。但是,我知道安全事故给当事人造成的身体伤害是对家庭的心理打击

每次远行,身边的人都会告诉你:安全第一;每次工作,领导都会告诉你:注意安全;每次离家,亲戚都会对你说:

出门在外,保重身体。所有这些,亲人的身情劝告,朋友的亲切关怀,领导的反复告诫,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心头,这些都是最充分、最细致的安全须知。安全源于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身边关心你的人负责,是对人对己的爱。

我记得,父亲退休前,在首钢交通部门做过安全员。他应该有很强的安全感,但每当他遇到坏天气,我妈妈就会非常担心。雨天她会担心爸爸有没有穿雨衣,会不会被淋到;雪天她会担心爸爸穿的大衣够不够厚,会不会被冻到;炎热的夏天她会担心爸爸有没有喝水,会不会中暑……如果下班时间到了,爸爸还没有到家,妈妈就开始坐立不安,站在门口,来回走动。种种的表现都是源自妈妈对爸爸满满的爱!

那时候的我只是默不作声,安静的站在一旁看着焦急的妈妈,我不能体会妈妈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而此刻我懂了。那是发自内心的担心,那是对家人的关心,那是对安全的迫切渴望!后来,每次上车上学之前,我都会给妈妈打**,说我已经上车了,然后到了学校再打**给她,说我会安全到达,只是为了让离家很远的亲戚安心。

儿行千里母担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现在是一种心情。那时候,妈妈担心爸爸的心情。此刻我真的能感觉到。生产岗位的隐患无处不在。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我只希望他能快乐地工作,安全地回家!他在实验室工作,经常处理一些腐蚀性很强的化学物质。每次听说要做实验,他都会担心盐酸和硫酸会不会不小心溅到他身上。

他工作的地方还有900℃高温的炉子,我也会经常提醒他尽量不要靠近,如果工作需要一定要带好防护用具,保护好自已……我想每一个家属都会和我一样,只要爱人在身边就会非常担心,所以在安全生产第一线的同志们一定要平安。

当你看到血淋淋的场面,当你听到痛苦的哭声,当你听到亲人的哭声,悲伤的场面,你会忽略安全的存在吗?为了自已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请不要带着情绪上班;工作中请不要分心;危险作业请做好安全防范;请牢记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请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请记得家里永远有人等你平安回来……

安全是一切幸福的开始。他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安全是拥有魔力的种子,我们将他种在自已的心里,用爱心灌溉,他就会长成一道护身符,给我们一种温暖的感觉;我们将他种在每个人的心中,用责任培育他,他就会生成一道绿色屏障,阻挡一切不安和危险;我们将他洒满全世界,愿平安幸福伴万家。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6

观看了《从心开始》这部电影,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感觉他很浪漫,我带着一种向往,好奇的心情看完后,发现这不是一部巨作,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她平淡的就好像是饭桌上朋友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但她太多的画面却如此触动着我,内心深处最柔弱的神经。

男主角原本应该是名普通的牙医,然而911的浩劫让他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于是他开始逃避,开始用游戏和音乐填满自己所有的空虚,他一次次反复的装修厨房,因为他和妻子的最后一次通话是为了厨房的装修不欢而散,他严格要求所有进入房间的人都必须脱鞋,因为他每次回家,妻子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他脱掉鞋子。他不愿意提及911之前的所有生活,他也不愿意面对911之前的所有记忆,他对所有的人都关上了心门。他沉默着,挣扎着,麻木着,他看似从不留泪,他看似很快乐......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大学同寝室的好友,在好友的帮助下,他开始慢慢地面对。面对他的同学,面对他的岳父母,面对他妻子的照片。当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心早已死去,当他的岳父从口袋里掏出女儿生前的.照片,他流泪了,他终于开口了:“我自己知道,她(妻子)在我脑海里的样子,远比你照片里的清晰,真实......”他深情的眼神在我的视线中定格了很久,我的眼眶忍不住地开始湿润,那一刻,我似乎能真的感受到他内心曾经的痛苦和压抑,曾经的孤独和寂寞......

当每一次灾难平息,当每一次经历了痛苦后平静,我们都似乎会若有所思,如果说我们真的得到了些什么,我想那就是懂得了感动,学会了珍惜。

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很多的人,生命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爱。我们往往喜欢甜言蜜语,却不太愿意用真心去体会生活的细节;我们往往喜欢轰轰烈烈,却不太愿意用平静去守候细水长流;就像很多的时候,我们喜欢拥抱,却不在意牵手,更多的时候我们喜欢热闹,却不愿意独处。也许,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平淡其实是生活的大部分,我们才会体会到感动的温暖。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失去过,我们才会了解珍惜的含义。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7

寂静的夜晚,伴随着昏暗的灯光。我紧我手里的《山东教育》周刊,细细的品味着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韩相永的“教育从心开始”,心里颇有感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手里掌握着学生的命运,我们必须要以坚定的责任心去干好我们的工作,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干好。我们要坚定的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礼有序,心中有他

我们要以“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村庄,开创一个未来”的崭新理念,使学校教育面向家庭、社会、未来延伸,让学生在精神面貌、言行举止、接人待物等诸多方面有了显著改变。

二、稷下四礼、储备教养

对于心灵的成长,我们成人也常常处于混沌的状态,不知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转变。举行稷下四礼“入学礼、拜师礼、感恩礼、谢师礼”通过这些仪式,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经历心灵的震撼。

三、道德银行,储蓄美德

1、设立道德实体银行,积聚学生点滴进步

2、构建道德网络银行,品德评价多元开放

3、派发道德银行红利,保障学生持续而健康的储蓄热情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8

读《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有感

快乐是什么,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此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然而,快乐无处不在,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幸福从心开始》,看完后,我认为很有必要让自己先区分好幸福和快乐的不同含义。

幸福——它是我们成功实现生活中稳定、珍贵和可预见的目标的美丽所在。幸福属于每一个个体,它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的结合体,其中包含着我们每个人所应拥有的权利:爱与被爱;成功地供养一个家庭;与朋友以及家人分享我们的心声;欣喜地投入到我们日常生活里可以有所收获的工作中,它可以尽情地发挥个人的才能与专业知识,然后得相匹配的的报酬,进而获以精神和心理上的喜悦和满足感;能得到家人,团体以致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这一个对于幸福的定义是在大学精读课堂上学到的,从此便深深地记在了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因为每一个个体都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而在自己实现它的过程中慢慢地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更是在实现的那一课,喜悦之情更会溢于言表。幸福和快乐对于我们的灵魂而言都是那么得充满着深刻的意义。

所以,从这种角度上而言,快乐是一次事件,而幸福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快乐是一个终点,而幸福是一次旅程;快乐是物质上的,而幸福是精神上的。快乐是个人的,而幸福是外界的人也参与进来的。

以上是我读这本书之前对幸福和幸福的理解。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的是如何更好的去捕捉生活细处可触手可及的幸福瞬间。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怀揣着自己宝贵的理想,为之奋斗。理想对我们来说就像水一样重要。没有它,生活就没有动力。而理想所给予我们的会给我们带**源不尽的动力。

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百无聊赖中,却失去了理想,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枯燥的生活不能激励我们坚强的生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理想给我们带来了雨后的春天般的心理洗礼,它可以震撼我们,让我们为明天的美好而奋起。而这期间,我们便能体味到幸福的味道,美好!

然后,我们要充实每天的生活。生命多么短暂,我们怎么能日夜浪费。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当生命的三分之一处于睡眠状态时,你怎么能忍受另三分之二的颓废呢?所以,好好利用它的美,知道它是否美妙,这完全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记得报道过一个英国老妇人,在她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时候,写下了如下的诗句:现在别柃悯我,永远也不要柃悯我,我将不再工作,永远永远不再工作。当许多人失业或无事可做时,他们会感到生活十非常缓慢和空虚的。有经验的人会知道,有工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

不要等到上天没有给我们留下后悔的机会。太晚了。只要我们有能力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一切资源来丰富我们的大脑。

此外,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不管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要是无意,我们应该知道,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所以我们要给及他们一次改过的机会,只要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了,上帝都原谅了他,跟何况使我们凡人呢?

宽容他人就是尊重和宽容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宽容也许不是一种美,而是一种美德。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宽容是修养和善意的结晶,绝非原谅宇宙的一切。

”你会发现,宽恕别人不仅给了别人机会,也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了广阔的天空。如果他们是故意的,我们应该多谢他们。这是我最近学到的一个教训,因为原谅他们可以获得健康和成功的机会。这听起来不太可能,但你可以试着做一次,我相信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烦恼的好的一面——那就是幸福。

要知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经历了各种挫折,弱小的我们才能磨练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更有信心去面对后面的风风雨雨。再者对别人进行报复心理使我们内心维持着愤怒和狭隘。

医学上认为,愤怒不仅会导致长期高血压和心脏病,还会伴随你度过痛苦的一生。一个人的内心怒气充满心间,报复充溢四肢,内心和四肢也便缺乏对理想的执著与追求,事业将遥遥无期。

另外,我们要给予生活以爱。当生命中有爱时,我们会变得容光焕发,充满新的希望。似乎有成千上万的事情等着我们完成。有了爱,生活将永远是春天,世界将变得多姿多彩。最完美的祷告,应该是:

“主啊,求你帮助我有力量去帮助别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地做出自己的努力、无私地奉献自己爱心的时候,整个世界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爱心是伟大的,她能使沙漠变成绿洲。

只要你我付出我们的爱,我们就能在爱的世界里创造和享受生活,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悲伤。

幸福是一首优美动听而又悠长的歌,上面的飞舞的音符等待着我们每个人去谱写,它给演唱者也带来好心情的同时,也给聆听它的人以全新的领悟。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9

让他们适应这份工作之后,我要走进他们的内心,这个问题之前也很让我苦恼,因为我是个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人,因此有时看到新老师他们能聊到一起,但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走进他们的内心。跟他们打不到交道。读完这本书,我采用民主管理的方法,通过积极的互动来加强沟通。

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以技能为人服务,通过示范激发活力。

在管理员工过程中,我遇到了员工“顺而不从”的情况,很多时候我吩咐下去的工作,他们口头都答应会去做,但是话刚说完,执行的人却很少。只有读过这本书,我们才能知道员工的工作态度往往与管理者的威信、沟通能力的提高、奖惩制度的完善有关,从而提高员工的执行力。

因此,我要从小事做起,树立领导权威。从加强沟通、增进互认、耐心引导监督、逐步推进变革、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奖惩合理等方面入手。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10

芬曼的病态,生不如死。让我们应该懂得放下过去,才能开始新的生活。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放不下过去的得失,恩怨,结果把自己搞的很生气,充满哀怨。常常拿别人的过错和失去的东西,刺激一下自己,让自己愤怒起来,情绪失控,看起来像神经病。自己活的不开心,家人也活的不开心。对于过去我们能改变什么呢,只能放下。

约翰逊他如果不说自己的苦衷,他就是我们平常人向往的生活,成功,家庭美满。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工作和生活让他觉得有压力。这也许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不要和比人比较,任何人没有可比性。或者说人生而就不平等。有的人出生就拥有,别人一辈子奋斗得来的东西,或者有的人根本怎么也得不到的东西。一个人的成长有太多不同的条件和背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活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每个人活着都想追随幸福,其实幸福跟成功无关,跟金钱无关,跟别人无关,跟自己有关,只要我们拥有好的心态,凡是看开,放得下,懂得舍弃,活好每一天就是幸福。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11

三、第一次集体训练之后,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一定要表扬他们,不可以因为第一次训练时出现的混乱情况而批评他们,因为第一次进行这种训练,出现混乱的情况实在正常不过了,老师要多理解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感受到由这个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之后的训练就能积极配合。

通过以上3项措施,学生可以在脑中建立对集体舞活动的良好印象,进而以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参与到集体舞活动中来,使集体舞活动的以顺利进行。

二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经常受到失败或挫折的打击,就会失去信心,处于自满和不求进步的状态。即使别人鼓励他,他也会放弃努力。

在学校里,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之后,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他们会觉得无论多么努力,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们仍然是最差的学生。于是,就开始放弃学习,无论别人怎么鼓励,他们都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此自暴自弃。

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确实无法克服的挫折,或者认为自己无法克服的挫折,而且这些挫折发生过多次,严重打击了一个人的自信心就会导致这种心理心理学。

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同时,不能忽视客观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如,当一个学生比以前更加努力学习的时候,老师不仅要表扬,还要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好处和惊喜,比如满足自己的一个愿望,在班里选拔干部等等。尤其当一个学生比以前努力了,但各方面暂时都没有进步时,老师不能以暂时的结果来评价学生,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应该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奖励,因为他已经努力了,能不能进步学生自己无法控制,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以后能有进步有回报,但事实上努力不一定马上能得到回报,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不能得到回报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在这个客观事实面前我们无能为力吗?不,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人为地创造条件,给那些努力学习但暂时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一个惊喜和奖励。比如,在考试中,我们应该在他原来考试成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他的分数,在他父母面前表扬他。这些善意的谎言是特殊情况下需要的,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

我们不能让学生因为付出了但得不到回报而放弃努力,因为当学生彻底对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老师再怎么努力,学生也会“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够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不要让问题积重难返,更不要“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厚脸皮”定律是指:人由于后天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久而久之,其羞耻感会逐渐降低,就会对别人的不尊重行为习以为常。脸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经常磨他,它就容易形成茧子,以后再磨下去,感觉也就不敏锐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一个人只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他才会有羞耻感,脸皮才“薄”。厚脸皮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例如一个老师无视孩子的自尊,动不动就当众辱骂、斥责,日久天长,孩子就会视辱骂、训斥为“家常便饭”,不再脸红,不再内疚,也就是变成了“厚脸皮”的人。

在学校里,我们会发现,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往往会犯错误,甚至坚持接受教育;很少被批评的孩子,一旦被批评,几天就会感到尴尬和内疚,这样他们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那为什么有的差生会屡教不改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老师对待差生的态度造成的。由于差生之前给老师留下的不好印象,以及给老师工作上带来的麻烦,老师心理上对差生是厌恶的,甚至是愤怒的,所以只要差生一犯错误,老师就会旧账新账一起算,严厉训斥他们,哪怕他们有了进步,老师也会“视而不见”,因为旧账依然欠在那里,还不能“将功补过”,所以老师就会经常无意识地批评差生。

久而久之,差生也会对老师的批评习以为常,变成厚脸皮。面对老师的批评,那些差生会有这样一种心理:老师总是批评我,哪一个不好,哪一个不对,即使我进步了,他还是这样,那我还需要好好表现吗?

如果老师这样对待我,我的表现还是很好的,那是不是太贬低自己,甚至练习自己了?我的颜面何存?根据我的观察、分析和验证,现在有很多学生具有这种理解能力,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孩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也需要面子。

心理学认为,获得自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年龄无关。我认为这也是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一种强烈表现。这种学生心理需要老师尊重自己的自尊,否则学生不会买你的账。

因此,老师对差生要消除偏见,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差生,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处理差生的问题时要冷静,不能情绪化。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p>

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我们老师都去这样做了,可是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学生时,发现自己很难真正理解学生,学生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让我们火冒三丈,为此,我们都很困惑,是我们理解学生的能力不够,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还是真的很难让学生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真的很难教?

终于有一天,一条心理学原理让我豁然开朗。它就是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相互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喜欢是相互的,即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喜欢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如果你不喜欢对方,对方也不可能喜欢你,因为当你不喜欢对方时,你就会无意识表示出拒绝对方的信息,这样,对方就会感受到你这种暗示,出于保护自己自尊心的目的,他也不可能主动来接受你。

由此我想到,不仅仅人与人的喜欢是相互的,人与人的理解也是相互的,即只有人与人互相理解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理解学生,只是老师单方面去理解学生,而忽视了师生双方的互动,而人际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我们老师很少想办法让学生来理解我们,当学生不了解一个老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最不能容忍什么的时候,他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做出让老师厌烦、痛恨的事来,这时候老师的情绪就会愤怒甚至失控,在这种情绪化的状态中,人是不可能理性处理问题的,也就是说,处于情绪化中的老师,是不可能去理解学生的。

由此可见,当教师单方面理解学生而学生不理解教师时,教师最终会理解不了学生,也就是说,理解必须是相互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自己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

1、 教师应将自己的性格、爱好等重要信息告诉学生,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清楚。不要以为自己的信息让学生知道了,学生就会钻漏洞,或者想出其他的歪点子,要消除这种不必要的顾虑,更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当你真诚地去这样做时,学生会感受到你的诚心和信任,从而做出积极的反应,更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建立温馨时光。每周至少有一小时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地交流,让学生尽情地把心里话说出来,而且要做到无论学生说什么、心里怎么想,老师当面都不可以有批判和指责,只是耐心去倾听,并且无条件接受他们,事后再去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理解和尊重,之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让双方的观点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交流和磨合,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这种沟通方式能够深入人心,能够行之有效,能够使学生的行为朝朝好的方向发展。

这些是我对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规律的思考。我认为,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坚持应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能事半功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美容院月会主持稿12篇

美容院主持稿 11-24

陈州演讲观后感汇总

陈州演讲观后感 07-10

2023电力培训个人总结

年度校本培训个人总结 公务员培训个人总结 11-24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路路通》观后感

幼儿园花茶 大花茶 12-13

地推经理工作计划七篇

经理工作计划 11-24

祝朋友开工大吉句子朋友圈通用

祝朋友开工大吉句子 祝朋友大吉句子 11-24

端午节祝福文案收藏109句

端午节祝福文案 11-24

清明扫墓文案汇集(41条)

清明扫墓文案 11-24

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11-24

幼儿美工活动教案集合6篇

幼儿美工活动教案 幼儿美工教案 11-24

安徒生童话观后感分享八篇

安徒生童话观后感 11-2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