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平行线性质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笑面虎)精心制作教案和课件是老师成功上好课的基础。因此,在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时不应草率对待。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我们为您整理了有关“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的一些重要知识,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同时也请您将这篇文章与身边的人分享!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本节内容对以后研究角的大小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打下基础。本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判定,具备了探究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我班的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所以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的心里特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知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会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类比等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和综合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

借助“标准化双语教学平台”的教学优势,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探索、发现、构建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使“一题多解”思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2、平行线的判定有哪些?

3、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性质是: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

判定是: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2)联系:它们都是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为前提;

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

4、总结:已知平行用性质,要证平行用判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激发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学习课文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做好准备。

(二)合作学习一:平行线性质应用

例(课本P19)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与∠D、∠B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1、讲解按课本.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本中的解题过程不够简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更为简单合理的解题过程,并由各小组推荐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0).

1、如图,直线a∥b, ∠1=54°,∠2, ∠3, ∠4各是多少度?

2、已知∠ADE=60 ° ∠B=60 °∠AED=40°,(1)求证DE∥BC

(2)∠C的度数

想一想1、学生自主画图,并将已知条件标到图上,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2、寻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合理的将已知和求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即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来解题。

3、正确的区分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4、规范解题步骤,学生不仅会说,更要会写。

(四)合作学习二:拔高练习

如图,已知AB∥CD , ∠ A=40°,∠ C=35°,求∠AEC的度数。

想一想:1、题目中给了我们那些已知条件?

2、如何将这些已知条件联系起来呢?

3、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添加辅助线的作用,添加的方法及要求(用虚线),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清楚。

(五)学生练习

习题5.3第5、7、8

(六)归纳小结

求角的大小或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互补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当平行线间的夹角不能直接求解时,添加适当的平行线,将要求的角转化为两个平行线间所夹的内错角、同位角或者同旁内角来解答,为了解决问题,自己添加的线叫做辅助线,用虚线表。

(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

习题5.3第5、6、8题

选做题:

习题5.3第14、15题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不仅能说还能完整的书写下来,学生在课堂上能及时提出问题并主动在小组内解决问题以上情况较好。但是个别同学还是跟不上节奏,存在会说不会写的现象,课后还得加强练习。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的过程;

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

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显然,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

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

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猜一猜:它还是对的吗?

〖探索3

(1)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说一说:不利用第三条直线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吗?请画出第三条直线(把它记为c),并说明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根据(公理或定理);

(2)在(1)中再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都相交,找出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验证你原来的猜测.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与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一样,这个结论也是基本事实,即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出来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它是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

〖探索4

如图,请画直线c截两条平行线a、b;再在图中找出一对内错角.同学们一定能从直觉判断这对内错角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说: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它是平行线的第二条性质.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如何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

如图,

∵a∥b(已知),

∴∠1=∠3(____________________).

又∠3=________(对顶角相等),

∴∠1=∠2(___________).

以上过程说明了:由性质1可以得出性质2.

〖探索5

我们学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第三种方法: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把这条定理反过来,可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一猜:把这条定理反过来以后,还成立吗?

〖练习

P22练习

说一说:求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根据平行线的哪一条性质?

〖作业

P25.1、2、3

〖补充作业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若a∥b,可以得到∠1=∠2.根据什么?

(2)若∠1=∠2,可以得到a∥b.根据什么?

(注意:(1)、(2)的根据一样吗?)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3)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另外,(“≥”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或记作“≮”,亦即“不小于”)、(“≤”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小于或等于”,或记作“≯”,也就是“不大于”)等等,也都是不等式。

2、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乘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时,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但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有的与原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相同,有的则不相同。因而叙述时不能笼统说成“……仍是不等式”,而应明确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

3、不等式成立与不等式不成立的意义

例如:在不等式中,字母表示未知数。当取某一数值时,的值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成立;当取另外某一个数值时,的值不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4、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性质1、2类似等式性质,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性质3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是不等式独有的性质,也是初学者易错的地方,因此要特别注意。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只有准确理解不等号的几种形式的意义,才能在实际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二)难点

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疑点

如何把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准确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学符号。

(四)解决方法

在正确理解不等号的意义后,通过抓住体现不等量的关系的词语就能准确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有关等式的知识,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演示的有关实验中,探究相应的不等量关系,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探究代数式的不等关系的几种常见形式。

3、从师生的互动讲解练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应用能力。

七、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依题意正确迅速地列出不等式。

(二)整体感知

通过复习等式创设情境,自然过渡到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又通过细心的分析、审题寻找出正确的不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等式?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是否具有方向性?

(2)已知数值:-5,,3,0,2,7,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成立?哪些使等式不成立?

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释疑:①“=”表示相等关系,它没有方向性,等号两例可以相互交换,有时不交换只是因为书写习惯,例如方程的解。

②判断数取何值,等式成立和不成立实质上是在判断给定的数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因为等式为一元一次方程,它只有惟一解,所以等式只有在时成立,此外,均不成立。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实验并回答:演示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第54页天平称物重的两个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克,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克),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

【教法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一种不相等关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像演示这样同类量之间具有不相等关系的例子是大量的、普遍的,这种关系需用不等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不等式呢?请看:

提问:

(1)上述式子中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

(2)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

(3)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吗?

(4)什么叫不等式?

学生活动:观察式予,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案:

(1)分别使用“<”“>”“≠”。

(2)表示不等关系。

(3)不可以随意互换位置。

(4)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号除了“<”“>”“≠”之外,还有无其他形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尝试得到结论。

教师释疑:①不等号除“<”“>”“≠”外,还有“≥”“≤”两种形式(“≥”是指“>”与“=”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小于”;同理“≤”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大于”。)现在,我们来研究用“>”“<”表示的不等式。

②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它们具有方向性,因而不等号两侧不可互交换,例如,不能写成。

【教法说明】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进而猜测出不等式的意义,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通过教师释疑,学生对不等号的种类及其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同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常用“>”“<”来表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解答习题。

(1)用“<”或“>”境空。(抢答)

①4___-6;②-1____0③-8___-3;④-4.5___-4。

(2)用不等式表示:

①是正数;②是负数;③与3的和小于6;④与2的差大于-1;⑤的4倍大于等于7;⑥的一半小于3。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5页例1。

注意:不是所有同类量都可以比较大小,例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只有等与不等关系,而无大小关系,这一点无需向学生说明。

学生活动:第(1)题抢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由两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教法说明】①第(1)题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第(2)题则是为了训练学生书面表述能力。

②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翻译成相应的不等号,例如“小于”用“<”表示,“大于等于”用“≥”表示。

下面研究什么使不等式成立,请同学们尝试解答习题:

已知数值;-5,,3,0,2,-2.5,5.2;

(1)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不等式成立?哪些使不成立?

(2)说出几个使不等式成立的的数值;说出几个使不成立的数值。

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尝试得到答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使未知数的取值不仅有正整数,还有负数、零、小数。

师生总结:判定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就是:如果不等号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与不等另一致,称不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例如对于;当时,的值小于6,就说时不等式成立;当时,的值不小于6,就说时,不成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当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是否成立?

-7,0,0.5,1,,10

(2)①用不等式表示:与3的和小于等于(不大于)6;

②写出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几个的数值;

③取何值时,不等式总成立?取何值时不成立?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1题,2题,同桌订正;教师抽查,强调注意事项。

【教法说明】

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可以有多个,为6.2讲解不等式的解集做准备。

②强化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总结、扩展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断方法;

2、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注意:列不等式时,要注意把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用相庆的不等号来表示。例如“不大于”用“≤”表示,而不用“<”表示,这一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61? A组1,2,3。

(二)选做题:

1、单项选择

(1)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A、1,2B。0,1C。0,1,2D。0,1,3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不是负数,则

B、是大于0的数,则

C、不小于-1,则

D、是负数,则

2、依题意列不等式

(1)的3倍与7的差是非正数

(2)与6的和大于9且小于12

(3)A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5℃,最高气温是10℃,设这天气温为℃,则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

1、再现本节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2、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

2、5.2,6,8.3,11是的解,-10,-7,-4. 5,0,3不是解

(二)1。(1)C(2)D

九、 板书设计

一、什么叫不等式?

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重点研究“>”“<”

二、依题意列不等式

“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

三、不等式能否成立

时,(√);时,(×);

时,(×)

四、归纳总结重点

(一)依题意列不等式。

(二)会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费?马?数

费马(P。de 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是法国南部土鲁斯议会的议员,他在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三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无意发表自己的著作,平生没有完整的著作问世。去世后,人们才把他写在书页空白处和给朋友的书信中,以及一些陈旧手稿中的论述收集汇编成书。费马特别爱好数论,在这方面有好几项成就,如费马数、费马小定理、费马大定理等。

费马于1640年前后,在验算了形如

的数当的值分别为

3,5,17,257,65537

后(请注意这些数均为质数)便宣称:对于为任何自然数,是质数。

大约过了100年,1732年数学家欧拉(L。Eu1er)指出。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上述结论(猜想)。

尔后,人们又对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在中,除了上述五个质数外,人们尚未再发现新的质数。

虽然费马的这个猜想是错误的,但为了纪念这位数学家,人们仍把这种形式的数叫做费马数。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4)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初雨,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日坛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本章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本节课在理解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平行线的性质展开研究.并在探索性质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探索性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另外,我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并让图形动起来,借助测量功能度量角的度数,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8年8月8日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承办多项比赛项目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和安苑路之间,这两条路互相平行,现需要修建一条贯穿两条路的新干线,设计新修道路与安苑路夹角为65,那么它与北四环的夹角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奥运道路建设问题作为引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将问题转化为探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本环节设置了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

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活动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开放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2.在小组内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并把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通过交流积累了较为充分的事实基础,为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提供了帮

助.教师深入合作小组,倾听学生的见解,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注意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3.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

合作小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全面展示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方法,并关注学生叙述结论的语言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适当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演示:

平行线的性质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分别量出三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让学生直观验证探究的结论.然后改变截线的位置,帮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进一步明确其中不变的数量关系.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a∥b,性质2.∵a∥b,性质3.∵a∥b,

∴∠1=∠2.∴∠2=∠3.∴∠5+∠6=180o.

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3.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a∥b,

∴∠1=∠2.()

又∵∠3=,(对顶角相等)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留白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现在你能解决奥运会道路建设的问题了吗?

2.已知:如图1,MN∥EF,CD分别交MN、EF于A、B,

找出图1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填空:

①∵ED∥AC(已知)

∴∠1=∠C(

;)

②∵AB∥DF(已知)

∴∠3=∠()

③∵AC∥ED(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如图3,∠1+∠2=180,∠3=108,求∠4的度数.

首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引入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第2题回归基本图形让学生充分指出相等的角(包括对顶角),从而体会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达到转化角的效果;第3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4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4.回顾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所经历的环节,感受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平行线的性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白性质和判定的联系和区别,课下完成对比表格,下节课进行展示,从而突破难点;最后教师点明平行线的性质的作用及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

分层作业:

(1)看书P21—P2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

(2)书P25习题5.3第1—6题;

(3)探究题(选作)

如图1:已知AB∥DE,那么∠1+∠2+∠3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当已知条件不变,而图形变为如图2时,结论改变了吗?图3中的∠1+∠2+∠3+∠4是多少度呢?如果如图4所示,∠1+∠2+∠3+…+∠n的和为多少度?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看书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必作题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应用;选作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您们的批评指正,谢谢!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

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

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1,

(1)∵ (已知),∴ ( ).

(2)∵ (已知),∴ ( ).

(3)∵ (已知),∴ ( ).

2.如图2,(1)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 图3

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 是 ,第二次拐的角 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 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2.6 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 的平行线 ,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 ,使它截平行线 与 ,得同位角 、 ,利用量角器量一下; 与 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

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 (已知),∴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对项角相等),∴ (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邻补角定义),

∴ (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 (已知见图6),∴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7,已知平行线 、 被直线 所截:

(1)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

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 , ,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 和 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解:∵ (梯形定义),∴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9,已知直线 经过点 , , , .

(1)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 、 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10, 、 、 、 在一条直线上, .

(1) 时, 、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时, 、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11,

(1)∵ (已知),

∴ ( ).

(2)∵ (已知),

∴ ( ).

(3)∵ (已知),

∴ (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12,已知 是 上的一点, 是 上的一点, , , .(1) 和 平行吗?为什么?

(2) 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

作业答案

A组1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2.(1)∵ (已知),∴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组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上).又∵ (已证),∴ .∴ .又∵ (平角定义),∴ .

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1∠2∠3∠4∠5∠6∠7∠8

度数

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1)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因为∠1=∠2,

所以∠1=∠2所以a∥b。

因为a∥b,因为∠2=∠3,

所以∠2=∠3,所以a∥b。

因为a∥b,因为∠2+∠4=180°,

所以∠2+∠4=180°,所以a∥b。

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

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

讲解课本P23例题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P22)。

四、作业:课本P22。1,2,3,4,6。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7)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试验1:教师以窗格为例,已知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用三角尺进行检验,发现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呢?

试验2:学生试验(发印制好的平行线纸单)。

(1)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直线a、b相交;

(2)选一对同位角来度量,看看这对同位角是否相等。

学生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二、主体探究,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其他性质以及对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1

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并要求学生学习推理的书写格式。

活动2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8)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 .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 .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1.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中的条件和结论恰好相反。

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是指垂直线段的长度,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作出判断。

2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9)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推理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皮衣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有条理地写出推理的过程。

(1)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

(2)画直线c使它与直线a、b均相交;

(3)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4)观察各组角度数的关系,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说明成立的理由。

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

练一练:

老师画了一个△ABC,他问同学们∠A+∠B+∠C等于多少度?你能有几种方法得到结论、画图并简述你的理由。

1、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尊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更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课堂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0)

本节课是-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周笔者在一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 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 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 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补充总结:

⑴ 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⑵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 (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

⑶ 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学习与评价P5 1、2、3(填空);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 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② 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③ 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多媒体、导学案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配合导学案,学练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指导: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一辆抗震救灾汽车经过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

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独立思考后得出推导过程,小组内会的辅导不会的同学。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小组交流20页例题

(4)完成导学案上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们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5、课堂检测

完成导学案上课堂检测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及时了解课堂掌握情况,为课外辅导做好准备。

6、作业设计

P24第4、12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例题: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2)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试验1:教师以窗格为例,已知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用三角尺进行检验,发现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呢?

试验2:学生试验(发印制好的'平行线纸单)。

(1)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直线a、b相交;

(2)选一对同位角来度量,看看这对同位角是否相等。

学生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二、主体探究,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其他性质以及对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1

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并要求学生学习推理的书写格式。

活动2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1∠2∠3∠4∠5∠6∠7∠8

度数

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1)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因为∠1=∠2,

所以∠1=∠2所以a∥b。

因为a∥b,因为∠2=∠3,

所以∠2=∠3,所以a∥b。

因为a∥b,因为∠2+∠4=180°,

所以∠2+∠4=180°,所以a∥b。

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

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

讲解课本P23例题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P22)。

四、作业:

课本P22。1,2,3,4,6。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

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

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1,

(1)∵ (已知),∴ ( ).

(2)∵ (已知),∴ ( ).

(3)∵ (已知),∴ ( ).

2.如图2,(1)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 图3

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 是 ,第二次拐的角 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 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2.6 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 的平行线 ,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 ,使它截平行线 与 ,得同位角 、 ,利用量角器量一下; 与 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

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 (已知),∴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对项角相等),∴ (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邻补角定义),

∴ (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 (已知见图6),∴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7,已知平行线 、 被直线 所截:

(1)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

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 , ,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 和 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解:∵ (梯形定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9,已知直线 经过点

(1)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 、 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10, 在一条直线上,

(1) 时,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时,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11,

(1)∵ (已知),

∴ ( ).

(2)∵ (已知),

∴ ( ).

(3)∵ (已知),

∴ (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12,已知 是 上的一点, 是 上的一点,

(1) 和 平行吗?为什么?

(2) 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

作业答案

A组11.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2.

(1)∵ (已知),∴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组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上).又∵ (已证),∴ .∴ .又∵ (平角定义),∴ .

1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扩展阅读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13篇


栏目小编已经帮您整理好了有关“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的相关信息。在教学之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不能草草了事。教案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重点难点

1.平行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哪些判定公理和定理?

学生齐答: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把这三句话颠倒每句话中的前后次序,能得怎样的三句话?新的三句话还正确吗?

学生答: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指出:把一句原本正确的话,颠倒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例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倒过来说“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就不正确了.因此,上述新的三句话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证明.

二、新课

平行线的性质一: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怎样说明它的正确性呢?

方法一通过测量实践,作出两条平行线a∥b,再任意作第三条直线c,量量所得的同位角是否相等.

方法二从理论上给予严格推理论证.(以下证法,教师可视学生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讲或者不讲)

已知:如图2-32,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1=∠2.

证明:(反证法)

假定∠1≠∠2,

则过∠1顶点O作直线A′B′使∠EO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过O点有两条直线AB、A′B′与已知直线CD平行,这与平行公理矛盾.即假定是不正确的.

∴∠1=∠2.

另证:(同一法)

过∠1顶点O作直线A′B′使∠E0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CD(已知),且O点在AB上,O点在A′B′上,

∴A′B′与AB重合(平行公理)

∴∠1=∠2.

平行线的性质二:两条平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启发学生,把这句话“翻译”成已知、求证,并作出相应的图形.

已知:如图2-33,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3=∠2.

证明:

∵AB∥CD(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3=∠2(等量代换).

说明:如果学生仿照性质一,用反证法或同一法去证,应该给以鼓励.并同时指出,既然性质一已证明正确,那么也可以直接利用性质一的结论,这样常常可以使证明过程简单些.然后介绍或引导学生得出上面的证法.

平行线的性质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求学生仿照性质二,自己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请程度较好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最后对黑板上学生的板书进行全班订正.

已知:如图2-34,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2+∠4=180°.

证法一:

∵AB∥CD(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180°(邻补角),

∴∠2+∠4=180°(等量代换).

证法二:

∵AB∥CD(已知),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4=180°(邻补角),

∴∠2+∠4=180°(等量代换).

例已知某零件形如梯形ABCD,现已残破,只能量得∠A=115°,∠D=100°,你能知道下底的两个角∠B、∠C的度数吗?根据是什么?(如图2-35).

解:∠B=180°-∠A=65°,

∠C=180°-∠D=8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三)

小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1.从因果关系上看

性质: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所以……;

判定:因为……,所以两条直线平行.

2.从所起作用上看

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两角相等或互补:

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三、作业

1.如图,AB∥CD,∠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

2.如图,EF过△ABC的一个顶点A,且EF∥BC,如果∠B=40°,∠2=75°,那么∠1、∠3、∠C、∠BAC+∠B+∠C各是多少度,为什么?

3.如图,已知AD∥BC,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已知AB∥CD,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简述理由.

教后记:.

学生学习了这个平行线的性质后,不能理解它的用途,两直线平行不知道应该是哪些角应该相等,哪些角应该互补,哪个是前提哪个是结论不能充分的理解。导致使用的错误。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图形的认识能力仍有待提高。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2】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的过程;

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

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显然,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

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

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猜一猜:它还是对的吗?

〖探索3

(1)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说一说:不利用第三条直线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吗?请画出第三条直线(把它记为c),并说明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根据(公理或定理);

(2)在(1)中再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都相交,找出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验证你原来的猜测.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与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一样,这个结论也是基本事实,即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出来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它是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

〖探索4

如图,请画直线c截两条平行线a、b;再在图中找出一对内错角.同学们一定能从直觉判断这对内错角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说: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它是平行线的第二条性质.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如何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

如图,

∵a∥b(已知),

∴∠1=∠3(____________________).

又∠3=________(对顶角相等),

∴∠1=∠2(___________).

以上过程说明了:由性质1可以得出性质2.

〖探索5

我们学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第三种方法: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把这条定理反过来,可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一猜:把这条定理反过来以后,还成立吗?

〖练习

P22练习

说一说:求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根据平行线的哪一条性质?

〖作业

P25.1、2、3

〖补充作业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若a∥b,可以得到∠1=∠2.根据什么?

(2)若∠1=∠2,可以得到a∥b.根据什么?

(注意:(1)、(2)的根据一样吗?)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发现过程。

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会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并学会表达。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学难点】

例2的`推理过程要用到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预设】

【活动1】复习引入

1、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得到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2、练习:

(1) 如图①,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3 =6,那么 ∥ 。( )

如果6 =9,那么 ∥ 。( )

如果1 +2 +3 =180,那么 ∥ 。( )

如果 ,那么BE∥CD。( )

(2) 如图②,看图填空:

∵1 =2(已知)

∥ 。( )

又∵2 =3(已知)

∥ 。( )

【活动2】

1、 引入新课的课堂练习:

(1)你们练习本上的横线与横线成什么关系?(平行)

(2)请画出其中二条(二条之间可空若干行),分别用a、b 表示,a∥b,再画一条c分别与a、b相交。

(3)标出一对同位角,用1、2表示,并量一下度数。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1∠2∠3∠4∠5∠6∠7∠8

度数

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1)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因为∠1=∠2,

所以∠1=∠2所以a∥b。

因为a∥b,因为∠2=∠3,

所以∠2=∠3,所以a∥b。

因为a∥b,因为∠2+∠4=180°,

所以∠2+∠4=180°,所以a∥b。

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

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

讲解课本P23例题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P22)。

四、作业:课本P22。1,2,3,4,6。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2.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感悟到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2.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问题:已知公路c分别与两条互相平行的公路a,b相交,两辆汽车在公路a,b上同向行驶拐弯后上公路c又同向行驶。

(1)如果公路c与公路a的交角为700那么公路c与公路b的交角是多少度呢?

(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导入,引出新问题,为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做好铺垫,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与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问题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

问题1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度量角度等简单易行的操作调动所有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学爱学。

问题2: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

(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

(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

问题3:试将你发现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设计意图: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设计意图: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a∥b,(已知)

∴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a∥b(已知),

∴ ∠5+∠6=180o.(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问题4.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 a∥b,

∴ ∠1=∠2.

又∵ ∠3= ,(对顶角相等)

∴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例: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o,∠B=115o,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学生思考、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老师适度点拨,并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板书规范的说理过程。

设计意图:应用平行线的性质3来解决问题,巩固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如图,直线a∥b,∠1=54o,那么∠2、∠3、∠4各多少度?

2.如图2,填空:

①∵ ED∥AC(已知)

∴ ∠1=∠C( )

②∵ AB∥DF(已知)

∴ ∠3=∠ ( )

③∵ AC∥ED(已知)

∴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如图3,∠1+∠2=180o,∠3=108o,求∠4的度数.

设计意图:第1题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计算巩固概念;第2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3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布置作业:

P22:2,3,4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在各个环节的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说明,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多媒体、导学案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配合导学案,学练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指导: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一辆抗震救灾汽车经过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

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独立思考后得出推导过程,小组内会的辅导不会的同学。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小组交流20页例题

(4)完成导学案上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们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5、课堂检测

完成导学案上课堂检测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及时了解课堂掌握情况,为课外辅导做好准备。

6、作业设计

P24第4、12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例题: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8】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本节内容对以后研究角的大小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打下基础。本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判定,具备了探究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我班的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所以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的心里特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知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会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类比等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和综合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

借助“标准化双语教学平台”的教学优势,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探索、发现、构建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使“一题多解”思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2、平行线的判定有哪些?

3、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性质是: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

判定是: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2)联系:它们都是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为前提;

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

4、总结:已知平行用性质,要证平行用判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激发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学习课文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做好准备。

(二)合作学习一:平行线性质应用

例(课本P19)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与∠D、∠B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1、讲解按课本.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本中的解题过程不够简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更为简单合理的解题过程,并由各小组推荐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0).

1、如图,直线a∥b, ∠1=54°,∠2, ∠3, ∠4各是多少度?

2、已知∠ADE=60 ° ∠B=60 °∠AED=40°,(1)求证DE∥BC

(2)∠C的度数

想一想1、学生自主画图,并将已知条件标到图上,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2、寻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合理的将已知和求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即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来解题。

3、正确的区分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4、规范解题步骤,学生不仅会说,更要会写。

(四)合作学习二:拔高练习

如图,已知AB∥CD , ∠ A=40°,∠ C=35°,求∠AEC的度数。

想一想:1、题目中给了我们那些已知条件?

2、如何将这些已知条件联系起来呢?

3、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添加辅助线的作用,添加的方法及要求(用虚线),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清楚。

(五)学生练习

习题5.3第5、7、8

(六)归纳小结

求角的大小或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互补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当平行线间的夹角不能直接求解时,添加适当的平行线,将要求的角转化为两个平行线间所夹的内错角、同位角或者同旁内角来解答,为了解决问题,自己添加的线叫做辅助线,用虚线表。

(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

习题5.3第5、6、8题

选做题:

习题5.3第14、15题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不仅能说还能完整的书写下来,学生在课堂上能及时提出问题并主动在小组内解决问题以上情况较好。但是个别同学还是跟不上节奏,存在会说不会写的现象,课后还得加强练习。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9】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另外,(“≥”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或记作“≮”,亦即“不小于”)、(“≤”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小于或等于”,或记作“≯”,也就是“不大于”)等等,也都是不等式。

2、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乘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时,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但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有的与原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相同,有的则不相同。因而叙述时不能笼统说成“……仍是不等式”,而应明确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

3、不等式成立与不等式不成立的意义

例如:在不等式中,字母表示未知数。当取某一数值时,的值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成立;当取另外某一个数值时,的值不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4、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性质1、2类似等式性质,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性质3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是不等式独有的性质,也是初学者易错的地方,因此要特别注意。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只有准确理解不等号的几种形式的意义,才能在实际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二)难点

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疑点

如何把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准确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学符号。

(四)解决方法

在正确理解不等号的意义后,通过抓住体现不等量的关系的词语就能准确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有关等式的知识,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演示的有关实验中,探究相应的不等量关系,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探究代数式的不等关系的几种常见形式。

3、从师生的互动讲解练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应用能力。

七、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依题意正确迅速地列出不等式。

(二)整体感知

通过复习等式创设情境,自然过渡到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又通过细心的分析、审题寻找出正确的不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等式?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是否具有方向性?

(2)已知数值:-5,,3,0,2,7,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成立?哪些使等式不成立?

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释疑:①“=”表示相等关系,它没有方向性,等号两例可以相互交换,有时不交换只是因为书写习惯,例如方程的解。

②判断数取何值,等式成立和不成立实质上是在判断给定的数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因为等式为一元一次方程,它只有惟一解,所以等式只有在时成立,此外,均不成立。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实验并回答:演示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第54页天平称物重的两个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克,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克),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

【教法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一种不相等关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像演示这样同类量之间具有不相等关系的例子是大量的、普遍的,这种关系需用不等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不等式呢?请看:

提问:

(1)上述式子中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

(2)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

(3)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吗?

(4)什么叫不等式?

学生活动:观察式予,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案:

(1)分别使用“<”“>”“≠”。

(2)表示不等关系。

(3)不可以随意互换位置。

(4)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号除了“<”“>”“≠”之外,还有无其他形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尝试得到结论。

教师释疑:①不等号除“<”“>”“≠”外,还有“≥”“≤”两种形式(“≥”是指“>”与“=”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小于”;同理“≤”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大于”。)现在,我们来研究用“>”“<”表示的不等式。

②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它们具有方向性,因而不等号两侧不可互交换,例如,不能写成。

【教法说明】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进而猜测出不等式的意义,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通过教师释疑,学生对不等号的种类及其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同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常用“>”“<”来表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解答习题。

(1)用“<”或“>”境空。(抢答)

①4___-6;②-1____0③-8___-3;④-4.5___-4。

(2)用不等式表示:

①是正数;②是负数;③与3的和小于6;④与2的差大于-1;⑤的4倍大于等于7;⑥的一半小于3。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5页例1。

注意:不是所有同类量都可以比较大小,例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只有等与不等关系,而无大小关系,这一点无需向学生说明。

学生活动:第(1)题抢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由两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教法说明】①第(1)题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第(2)题则是为了训练学生书面表述能力。

②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翻译成相应的不等号,例如“小于”用“<”表示,“大于等于”用“≥”表示。

下面研究什么使不等式成立,请同学们尝试解答习题:

已知数值;-5,,3,0,2,-2.5,5.2;

(1)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不等式成立?哪些使不成立?

(2)说出几个使不等式成立的的数值;说出几个使不成立的数值。

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尝试得到答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使未知数的取值不仅有正整数,还有负数、零、小数。

师生总结:判定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就是:如果不等号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与不等另一致,称不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例如对于;当时,的值小于6,就说时不等式成立;当时,的值不小于6,就说时,不成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当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是否成立?

-7,0,0.5,1,,10

(2)①用不等式表示:与3的和小于等于(不大于)6;

②写出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几个的数值;

③取何值时,不等式总成立?取何值时不成立?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1题,2题,同桌订正;教师抽查,强调注意事项。

【教法说明】

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可以有多个,为6.2讲解不等式的解集做准备。

②强化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总结、扩展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断方法;

2、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注意:列不等式时,要注意把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用相庆的不等号来表示。例如“不大于”用“≤”表示,而不用“<”表示,这一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61? A组1,2,3。

(二)选做题:

1、单项选择

(1)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A、1,2B。0,1C。0,1,2D。0,1,3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不是负数,则

B、是大于0的数,则

C、不小于-1,则

D、是负数,则

2、依题意列不等式

(1)的3倍与7的差是非正数

(2)与6的和大于9且小于12

(3)A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5℃,最高气温是10℃,设这天气温为℃,则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

1、再现本节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2、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

2、5.2,6,8.3,11是的解,-10,-7,-4. 5,0,3不是解

(二)1。(1)C(2)D

九、 板书设计

一、什么叫不等式?

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重点研究“>”“<”

二、依题意列不等式

“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

三、不等式能否成立

时,(√);时,(×);

时,(×)

四、归纳总结重点

(一)依题意列不等式。

(二)会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费?马?数

费马(P。de 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是法国南部土鲁斯议会的议员,他在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三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无意发表自己的著作,平生没有完整的著作问世。去世后,人们才把他写在书页空白处和给朋友的书信中,以及一些陈旧手稿中的论述收集汇编成书。费马特别爱好数论,在这方面有好几项成就,如费马数、费马小定理、费马大定理等。

费马于1640年前后,在验算了形如

的数当的值分别为

3,5,17,257,65537

后(请注意这些数均为质数)便宣称:对于为任何自然数,是质数。

大约过了100年,1732年数学家欧拉(L。Eu1er)指出。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上述结论(猜想)。

尔后,人们又对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在中,除了上述五个质数外,人们尚未再发现新的质数。

虽然费马的这个猜想是错误的,但为了纪念这位数学家,人们仍把这种形式的数叫做费马数。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行线的性质》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并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的三个性质特征。

教学难点: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

3、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正式接触几何知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仅仅记住、理解而已,中等生对该部分的综合应用很不熟练,整个推理过程很难独自完成,很难做到有理有据的推理,这一方面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对新知识接受快的同学能够模仿书写推理过程;另一方面与学生的思维阶段有关,七年级学生的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刚刚起步,所以对平行线的推理过程很难规范。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和自主探究法,作为复习课,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学生已经记住了,但是不能综合应用,所以在本节课上多强调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希望学生能在合作好探究中有所收获,掌握平行线的判断和平行线性质的综合运用来解决几何问题的推理过程。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讨论、分析,推理,最后能够形成合理、规范的推理过程。从本节课中让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情境引入、探究新知、例题示范、加深理解、综合应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回顾

首先让学生复习近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理理论知识,为本节课的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2、情景引入

本环节在介绍有关考古知识的同时,提出一个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可能通过猜测得到答案,但并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入新课的学习。从中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3、探究新知

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4、例题示范

这是教科书中出现的练习题和本节课的引例,目的就是通过其来落实基础,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的知识时,往往应用起来会感到比较生疏,或者说对它的感觉仍旧停留在“雾里看花”状态,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无论是基本的习题,还是变化的习题,都要以透彻为最终目标。

5、加深理解

对比平行线的特征和直线平行的条件,发现其区别和联系,加深理解。

6、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部分是对初步应用的提高,是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的综合应用,是要求学生经过几次推理一会才能达到答案。本部分设计了两个题目,一个题是要求学生填空,并体会推理论证过程,使学生感悟推理的依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题目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综合分析、理论应用,自主提高,使学生掌握推理过程,能够灵活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来解决问题。

7、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对于两个知识点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使学生真正能够灵活应用和综合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

8、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在各个环节的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1】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 .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 .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1.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中的条件和结论恰好相反。

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是指垂直线段的长度,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作出判断。

2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2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它们作简单的逻辑推理;

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

【对话设计】

〖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

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是对的。反过来,如果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对吗?

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

〖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

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它还是对的吗?完成P21的探究,写出你的猜想。

〖推理举例〗

如果把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看作是基本事实(公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理证明平行线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a∥b,

求证:∠1=∠2。

证明:∵a∥b,

∴∠1=∠3(__________________)。

∵∠3=∠2(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探索3〗下面我们来证明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请模仿范例写出证明。

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a∥b,

求证:∠1+∠2=180?。

证明:

〖探索4〗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若a∥b,可以得到∠1=∠2。根据什么?

(2)若∠1=∠2,可以得到a∥b。根据什么?根据和(1)一样吗?

〖练习1〗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的推理填上适当的根据:

(1)∵a∥b,∴∠1=∠3(___________________);

(2)∵∠1=∠3,∴a∥b(_________________)。

(3)∵a∥b,∴∠1=∠2(__________________);

(4)∴a∥b,∴∠1+∠4=1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2,∴a∥b(___________________);

(6)∵∠1+∠4=180?,∴a∥b(_______________)。

〖练习2〗

画两条平行线,说出你画图的根据;再任意画一条直线和这两条平行线都相交,写出所生成的角当中的一对内错角,并说明这一对角一定相等的理由。

〖作业〗

P25。1、2、3、4。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3】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试验1:教师以窗格为例,已知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用三角尺进行检验,发现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呢?

试验2:学生试验(发印制好的'平行线纸单)。

(1)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直线a、b相交;

(2)选一对同位角来度量,看看这对同位角是否相等。

学生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二、主体探究,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其他性质以及对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1

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并要求学生学习推理的书写格式。

活动2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精华9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给大家分享一篇网络上非常优秀的“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文章,感恩您留下宝贵的时间求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1

《平行线的性质》是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探索直线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的理论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区分平行线判定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平面图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基础等相关知识,对于平行线的有了自己认知,虽然学生基础差,学生间差距较大,但可以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来激发求知欲望。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学法指导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1)取一张A4纸对折、展开,找出内错角,并猜测内错角是否相等?若将两个对角相折,内错角是否相等?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例导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设问:根据内错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位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平行线判定的复习引入新课,一是巩固已有知识,促使学生知识思维的迁移;二是引导学生比较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加深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讲解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

(2)讲解例2、例3。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使学生能更加熟悉该知识点。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规范解答过程。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2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初雨,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日坛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本章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本节课在理解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平行线的性质展开研究.并在探索性质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探索性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另外,我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并让图形动起来,借助测量功能度量角的度数,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8年8月8日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承办多项比赛项目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和安苑路之间,这两条路互相平行,现需要修建一条贯穿两条路的新干线,设计新修道路与安苑路夹角为65,那么它与北四环的夹角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奥运道路建设问题作为引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将问题转化为探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本环节设置了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

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活动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开放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2.在小组内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并把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通过交流积累了较为充分的事实基础,为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提供了帮

助.教师深入合作小组,倾听学生的见解,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注意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3.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

合作小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全面展示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方法,并关注学生叙述结论的语言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适当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演示:

平行线的性质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分别量出三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让学生直观验证探究的结论.然后改变截线的位置,帮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进一步明确其中不变的数量关系.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a∥b,性质2.∵a∥b,性质3.∵a∥b,

∴∠1=∠2.∴∠2=∠3.∴∠5+∠6=180o.

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3.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a∥b,

∴∠1=∠2.()

又∵∠3=,(对顶角相等)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留白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现在你能解决奥运会道路建设的问题了吗?

2.已知:如图1,MN∥EF,CD分别交MN、EF于A、B,

找出图1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填空:

①∵ED∥AC(已知)

∴∠1=∠C(

;)

②∵AB∥DF(已知)

∴∠3=∠()

③∵AC∥ED(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如图3,∠1+∠2=180,∠3=108,求∠4的度数.

首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引入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第2题回归基本图形让学生充分指出相等的角(包括对顶角),从而体会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达到转化角的效果;第3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4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4.回顾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所经历的环节,感受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平行线的性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白性质和判定的联系和区别,课下完成对比表格,下节课进行展示,从而突破难点;最后教师点明平行线的性质的作用及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

分层作业:

(1)看书P21—P2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

(2)书P25习题5.3第1—6题;

(3)探究题(选作)

如图1:已知AB∥DE,那么∠1+∠2+∠3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当已知条件不变,而图形变为如图2时,结论改变了吗?图3中的∠1+∠2+∠3+∠4是多少度呢?如果如图4所示,∠1+∠2+∠3+…+∠n的和为多少度?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看书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必作题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应用;选作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您们的批评指正,谢谢!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3

本节课是-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周笔者在一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 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 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 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补充总结:

⑴ 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⑵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 (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

⑶ 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学习与评价P5 1、2、3(填空);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 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② 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③ 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4、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铅笔、方格纸、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引入新课 1、学生同桌之间,玩玩小棒。观察每两根小棒落地后形成的图形 2、让学生记录下活动中形成的图形,然后投影展示 3、有选择的选取其中的几种预先设计在电脑里,让学生把下面的四种情况分分类,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为什么这样分类,第一次初步感觉相交和不相交。   ①   ②    ③   ④ 4、如果把这两条线段想象成直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先在脑子里面想象一下;然后再说一说 5、电脑演示延长的过程: 观察后第二次分类,说说为什么与刚才的分类不同。 6、学生的回答中提炼相交与不相交的概念。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活动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探索,经历学习的过程,愉快地、自主地学习。 二、结合生活、展开教学 1、出示书上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画面在哪里见到过,找一找相交的直线和不相交的直线。 2、阴去图片留下红色和兰色的直线,让学生再次感受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用手比画它们的位置关系,为提炼互相平行的概念做准备。 3、提炼概念:像刚才我们认识的生活中的跑道线、秋千等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我设计如下几个小环节: ①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②针对“同一平面内”进行阐述,我们现阶段学习的图形都是平面上,老师可以借助实物,如:利用教室中墙壁上的线段来帮助理解同一平面和不同平面内的直线的位置关系。     ③理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利用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关系。如: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 4、头脑中对互相平行有了一定的概念以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认知的时间和空间的过程。 5、回归生活,找找在生活里见到过相互平行的线。 6、学会判断:完成想想做做1,在图中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平行的 7、想想做做2,会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感受,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进行建构,力图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三、操作实践、创新应用 1、让学生想办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2、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老师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间隔是1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更宽、更窄的平行线,我们的直尺没有那么宽,方格纸也没有正好是间隔10厘米,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这时让学生打开书自学40页上的方法。 4、自学后说说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来画出任意的一组平行线。 5、提炼方法:一、画(线) 二、靠(直尺)  三、平移 6、自由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再说说画的方法 7、试一试1: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8、试一试2:经过点A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综合操作1: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把下面的图形画成一个长方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折折,画画,摆摆,说说,采用个体探索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认识互相平行,变传统的平行线的认识为现在的认识平行,实现了课堂教学从封闭型到开放型的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认识平行的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其特征,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发展了思维。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这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学习习近平行知识,在本课学习以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积累了许多这些方面的经验。贾老师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玩一玩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交流与表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提供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当学生研究了互相平行的特征后,就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在课的最后一部分“利用新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中,不仅练习的形式多样,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和空间观念的培养,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这样的教学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较好的体现了《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理念。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

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

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1,

(1)∵ (已知),∴ ( ).

(2)∵ (已知),∴ ( ).

(3)∵ (已知),∴ ( ).

2.如图2,(1)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 图3

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 是 ,第二次拐的角 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 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2.6 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 的平行线 ,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 ,使它截平行线 与 ,得同位角 、 ,利用量角器量一下; 与 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

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 (已知),∴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对项角相等),∴ (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邻补角定义),

∴ (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 (已知见图6),∴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7,已知平行线 、 被直线 所截:

(1)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

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 , ,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 和 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解:∵ (梯形定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9,已知直线 经过点

(1)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 、 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10, 在一条直线上,

(1) 时,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时,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11,

(1)∵ (已知),

∴ ( ).

(2)∵ (已知),

∴ ( ).

(3)∵ (已知),

∴ (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12,已知 是 上的一点, 是 上的一点,

(1) 和 平行吗?为什么?

(2) 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

作业答案

A组11.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2.

(1)∵ (已知),∴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组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上).又∵ (已证),∴ .∴ .又∵ (平角定义),∴ .

1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重点难点

1.平行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哪些判定公理和定理?

学生齐答: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把这三句话颠倒每句话中的前后次序,能得怎样的三句话?新的三句话还正确吗?

学生答: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指出:把一句原本正确的话,颠倒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例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倒过来说“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就不正确了.因此,上述新的三句话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证明.

二、新课

平行线的性质一: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怎样说明它的正确性呢?

方法一通过测量实践,作出两条平行线a∥b,再任意作第三条直线c,量量所得的同位角是否相等.

方法二从理论上给予严格推理论证.(以下证法,教师可视学生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讲或者不讲)

已知:如图2-32,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1=∠2.

证明:(反证法)

假定∠1≠∠2,

则过∠1顶点O作直线A′B′使∠EO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过O点有两条直线AB、A′B′与已知直线CD平行,这与平行公理矛盾.即假定是不正确的.

∴∠1=∠2.

另证:(同一法)

过∠1顶点O作直线A′B′使∠E0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CD(已知),且O点在AB上,O点在A′B′上,

∴A′B′与AB重合(平行公理)

∴∠1=∠2.

平行线的性质二:两条平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启发学生,把这句话“翻译”成已知、求证,并作出相应的图形.

已知:如图2-33,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3=∠2.

证明:

∵AB∥CD(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3=∠2(等量代换).

说明:如果学生仿照性质一,用反证法或同一法去证,应该给以鼓励.并同时指出,既然性质一已证明正确,那么也可以直接利用性质一的结论,这样常常可以使证明过程简单些.然后介绍或引导学生得出上面的证法.

平行线的性质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求学生仿照性质二,自己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请程度较好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最后对黑板上学生的板书进行全班订正.

已知:如图2-34,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2+∠4=180°.

证法一:

∵AB∥CD(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180°(邻补角),

∴∠2+∠4=180°(等量代换).

证法二:

∵AB∥CD(已知),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4=180°(邻补角),

∴∠2+∠4=180°(等量代换).

例已知某零件形如梯形ABCD,现已残破,只能量得∠A=115°,∠D=100°,你能知道下底的两个角∠B、∠C的度数吗?根据是什么?(如图2-35).

解:∠B=180°-∠A=65°,

∠C=180°-∠D=8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三)

小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1.从因果关系上看

性质: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所以……;

判定:因为……,所以两条直线平行.

2.从所起作用上看

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两角相等或互补:

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三、作业

1.如图,AB∥CD,∠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

2.如图,EF过△ABC的一个顶点A,且EF∥BC,如果∠B=40°,∠2=75°,那么∠1、∠3、∠C、∠BAC+∠B+∠C各是多少度,为什么?

3.如图,已知AD∥BC,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已知AB∥CD,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简述理由.

教后记:.

学生学习了这个平行线的性质后,不能理解它的用途,两直线平行不知道应该是哪些角应该相等,哪些角应该互补,哪个是前提哪个是结论不能充分的理解。导致使用的错误。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图形的认识能力仍有待提高。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1∠2∠3∠4∠5∠6∠7∠8

度数

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1)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因为∠1=∠2,

所以∠1=∠2所以a∥b。

因为a∥b,因为∠2=∠3,

所以∠2=∠3,所以a∥b。

因为a∥b,因为∠2+∠4=180°,

所以∠2+∠4=180°,所以a∥b。

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

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

讲解课本P23例题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P22)。

四、作业:

课本P22。1,2,3,4,6。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8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判定等知识解题。

难点:区分性质和判定以及怎样综合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解题。

三、教材分析

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好它的有关知识,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感情教育等方面,这节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虑本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这个学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利用七年级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扭转学数学难、数学枯燥的这种局面。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和肯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

问题:

如图,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在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个弯是左拐300,那么第二个弯应朝什么方向。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并发表见解,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个问题如何转化成数学问题。

本次活动应关注的问题是:

1、不改变方向,在数学中理解应是什么,

3、如何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

通过实例,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起,

问题:

1、上节课学习了用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可以画两条平行线,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三角尺取到什么作用,你能不能用两把直尺画出两条平行线,如果不能,为什么?

2、自己阅读课本的21页“探究”部分,并把空填好。

用电脑展示在画平行线时三角尺在其中取到的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测量比较得到这些角中上下两个角的关系,

关注的问题是:

1、注意性质具有一般性。不能简单从几个特殊的例子,就断定它就具有某种性质,而需要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

2、理清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也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之间的关系。

通过动手测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从特殊需要到一般的推理能力,使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题:

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如图,

所以∠2=∠3,

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

学生回答,再由同学补充。老师纠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因为所以之间的关系。

能过学生做和说,培养学生的一定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 如果a∥b ,∠1=60°,那么∠2,,∠3,∠4为多少度。为什么?

2、 如果∠1=60°,∠3=120°,直线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2:∠1=100°,∠5=100°,∠2=60°,那么∠4、∠3为多少度?

所以 _____∥_______ ( ),

所以 ∠3=180°―_____=______°

如图,已知:∠1=∠ABC=∠ADC,∠3=∠5,∠2=∠4,∠ABC+∠BCD=180°,

(1)因为∠1=∠ABC,

问题4,学与用:

某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村通煤气,市政工作人员已经在道路的两侧铺设了两条平行的燃气管道,如果公路一侧铺设的角度为100°,为了便于连接,那么另一侧应以什么角度铺设?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之间的关系。

应关注的问题是:

1、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不同。

2、 几何推理证明的要领。

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认识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锻炼学生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9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推理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皮衣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有条理地写出推理的过程。

(1)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

(2)画直线c使它与直线a、b均相交;

(3)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4)观察各组角度数的关系,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说明成立的理由。

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

练一练:

老师画了一个△ABC,他问同学们∠A+∠B+∠C等于多少度?你能有几种方法得到结论、画图并简述你的理由。

1、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尊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更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课堂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小学优质课教案锦集14篇


小编为您准备的“小学优质课教案”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声誉。希望本文能够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某个知识点!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

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嗅、摇撼、扎煞、掩护、拯救、嘶哑、搏斗”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无可奈何、扎煞、掩护”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找出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过程与方法:

1.练习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小麻雀而奋不顾身的勇敢的献身精神,感悟“爱”的强大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小麻雀、猎狗和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形象,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难点:

体会第四、五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三、教学策略

《麻雀》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的献身精神,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强大的力量。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体现“学用语言”的教学原则。即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将阅读和写作关联,促使学生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以表达真情实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爱”字展开教学,先整体感悟故事中的爱意,再逐一品析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形象,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想象情境,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感悟“爱”创造的奇迹;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恩有爱的生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文本中浓浓的爱意

1.同学们,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麻雀》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角色?(“我”、猎狗、小麻雀、老麻雀)

2.这些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快速读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课件:

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想( )小麻雀。老麻雀( )小麻雀,吓( )了猎狗。我( )了猎狗。

3.学生读文,交流。

4.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却蕴含着一种浓浓的味道,不知你感受到了吗?(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快速读文,旨在紧扣教学目标,先找出文中出现的角色,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脉,初步感知课文体现的浓浓的爱意。

(二)感悟小麻雀的可怜

1.这浓浓的爱意,是由一只小麻雀的遭遇而展开。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小麻雀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交流。

预设:学生说到小麻雀神态的句子。

出示课件: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预设:

(1)这是对小麻雀哪方面的描写?(神态)

(2)请认真读读这句话,想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麻雀?(可怜、无助的麻雀)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呆呆地、无可奈何)

(3)“无可奈何”在这里指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理解:小麻雀没有办法可想感到很无奈),带着小麻雀的无奈,我们再读这句话。

预设:学生说到小麻雀外形的句子。

出示课件: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1)这是对小麻雀哪方面的描写?(外形)

(2)从这外形的描写中,你感受到小麻雀怎么样?(小、可怜)

3.因为麻雀太小,所以才会从巢里掉下来,站到这陌生的地方,遇到庞大的猎狗,它呆呆地、没有一点办法,只能无助地拍打着小翅膀,多么可怜啊!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读一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描写小麻雀的句子,再分别从“神态”“外形”两方面进行品析,感悟此时的小麻雀又小又无助,非常可怜,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感悟猎狗的可怕

1.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描写小麻雀的神态和外形的句子,体会到这是一只可怜的小麻雀。那这是一只怎样的猎狗呢?请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猎狗的句子。

2.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3.自己轻轻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猎狗这样凶,小麻雀多危险啊)

出示课件:猎狗张开大嘴图。

4.看看此时的猎狗,张开血盆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显得多么凶狠。想想那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嘴角还是嫩黄,个头不过咱们拳头那般大,如果猎狗一口咬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多么令人害怕的一幕!你感觉到这紧张的气氛了吗?一起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体验文中意境的能力。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情境描绘,借助图片,为学生创设一个紧张的氛围,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为下文感悟老麻雀的勇敢埋下伏笔。

(四)感悟老麻雀的勇敢

1.就在这危急关头,谁出现了?(老麻雀)

2.它是怎样做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动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画出描写老麻雀的句子。

3.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1)这句话中主要描写了老麻雀哪个方面?(动作)哪些动作?(飞、落)

(2)“像一块儿石头似的”是什么意思?(突出表现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的勇敢和坚定)

(3)小小的动作描写带给我们的思考,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关注老麻雀的动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生动地描绘了老麻雀在情急之中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对理解老麻雀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指引学生在平时习作中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

4.它还有什么动作令你感动?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1)什么叫“扎煞”?(张开)

(2)它张开了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可能在叫着什么?

(走开,你这可恶的猎狗!不许你伤害我的孩子!)

(3)它为什么要“绝望地尖叫”?(它感到很害怕)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5.它还有什么动作令你感动?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1)哪些动作让你感动?

(2)老麻雀拿什么来掩护小麻雀?(自己的身躯)那拳头般大小的身躯,能掩护得了吗?(掩护不了)所以,现在的老麻雀是什么心情?(紧张、害怕)

(3)老麻雀紧张成什么样子了?(浑身发抖,声音嘶哑)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4)如此紧张、害怕的老麻雀并没有退缩,一起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5)如果搏斗开始,这会是一场怎样的搏斗?(激烈的搏斗)搏斗的结果是什么?(老麻雀战败、战死)知道结果的老麻雀为什么还要来掩护、拯救这小麻雀?(看到自己的孩子面临危险,它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猎狗吃掉)

(6)这说明老麻雀怎么样?(勇敢、爱自己的孩子)那这勇气来自于哪里?文中是这样说的,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7)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爱的力量)在老麻雀看来,猎狗是个庞大的怪物,它知道自己不能打败它,但这种强大的力量,让它能为了孩子,毫不犹豫地从树上飞下来,奋不顾身地去拯救自己孩子,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是只能延续孩子一分钟的生命……这种强大的力量,让身躯弱小的老麻雀变得如此高大,变得如此勇敢。对,只有爱的力量才能如此强大!带着这些感悟,我们一起再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老麻雀的动作出发,展开想象,通过有层次地追问,让学生感悟老麻雀虽紧张、害怕,但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一切,麻雀外形弱小但精神强大。同时让学生了解,刻画人物形象不仅要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还应关注心理活动。

(五)感悟爱的奇迹

1.麻雀斗猎狗无疑是以卵击石,可正因为老麻雀那震撼人心的爱,产生的巨大力量,使得那令人惊恐不安的险情出现了奇迹。请大家读一读第六、七自然段,想想结果是怎么样的?

2.面对着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老麻雀,猎狗退缩了,这真是奇迹啊!回想一下猎狗开始看到小麻雀时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请男、女生分别读一读。

出示课件:

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设计意图】利用猎狗刚才和现在两种不同的表现,让学生感受作者采用的对比方法,不仅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那“一种强大的力量”,还让故事的情节显得更加生动,对于习作方法的渗透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3.亲眼目睹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狗鸟之战”的作者,为什么要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对小麻雀的怜爱;被老麻雀的勇气所感动)

4.回读全文。

(六)感恩有爱的生活

1.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吓退了猎狗;正是这种伟大的爱,感动了充满爱心的作者——屠格涅夫。《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课件:

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设计意图】引用“原文”资料补充课内,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更加明确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爱,维系着生命,使生命充满活力。同时,引出下一环节的写话主题。

2.爱无处不在,我相信,文中这只小麻雀将沐浴着老麻雀浓浓的爱意健康成长。同样,同学们也沐浴着父母、老师、朋友之爱在一天天长大,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也会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爱的故事。谁愿意分享一下?

3.用你们的妙笔把故事写下来吧!

4.分享爱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使课文中心得到升华,又将文本与生活结合,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现自己生活中得到的点点滴滴的爱,同时引导学生用感恩之心回报所有爱自己的人。读写的结合,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练习机会。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好词佳句。

2.阅读屠格涅夫的小说。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拓展阅读,丰富知识面,增加阅读量。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那就是地球——孕育万物的母亲,可是如今她已伤痕累累,蓝天已不在蓝,碧水已不在清。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主题。基于此因,《特殊的葬礼》一课纳入了苏教国标版第八册中。

《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巴西总统及一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的事。课文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过去的雄伟壮观,现在的惨淡景象,通过对比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一段(1)倒叙式开头,简介巴西总统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

第二段(2-6)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瀑布从“雄伟壮观”到“逐渐衰竭”的过程以及原因。

第三段(7、8)与第一段照应,写出了总统的号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体会课文倒叙式开头,以及前后照应,对比、拟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对比、体会、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瀑布的今昔对比中,想象游人的感受;引导学生领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3、在葬礼上,菲 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 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瀑布的 子及游人的感受。

2、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四设计思路:

1. 复 第一课时有关葬礼的特殊所在;2.了解瀑布雄伟壮观的过去;3知道如今的瀑布联想它的未来;4.体会认为原 成的瀑布的衰竭;5.感受人类的环保的觉醒;6.呼应课文开头的葬礼,理解文 的中心:保护环境,爱护地球。7.试写总统的演说辞

1、读题,注意“特殊”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葬礼呢?

出示填空:“特殊的葬礼”之所以“特殊”,是 为1.地点“特殊”:( );2.主持人“特殊”:( );3.对象“特殊”:( );4.参 者“特殊”:( )。

(设计意图:一个问题,即复 了上一课时的内容,又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 。)

(一)认识过去的瀑布。

1、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一条怎 的瀑布?指名读朗读第三自然段, 正读音。

3、学生自读这段话。并说说哪些地方最能让人体会出它的雄伟壮观。(流量、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

体会:读到“咆哮想到?读到滔滔不绝想到?读到一泻千里、从天而降想到?

出示:(插入补充资料:世界水量的瀑布群之一。实际由18个瀑布个组成,平均流量达13200米/秒,洪峰期可四倍于此,水力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40公里。)

5、面对这 一个大瀑布, 会怎么 ?是的,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他们怎么赞叹??怎么做??

(设计意图:从文到图,再从图到文,让学生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直观的欣赏、感受以及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体会昔日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二)感知如今的大瀑布。

1、(连续放如今的瀑布画面)并范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连续播放画面,意在让学生心中出现一种落差,有利于深切认识瀑布的变化,激发起心中的惋惜之情。)

3、(出示第五自然段前两句)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没有了当年的雄姿,引读“它在……最后的消亡。”

4、课文中把瀑布比作了什么?这 写让 感受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出示填空:这段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当做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来写,让我们心里倍感(沉重、伤感……)

5、感情朗读第三(男生读)和第五自然段女生读),进一步感受大瀑布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探究瀑布枯竭的原 。

1、这个世界流量的瀑布为什么会发生这 的变化呢?

2、让学生轻读这一部分。

3、讨论原 。出示填空: 为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 )。浪费了( ),又 为沿河两岸的森林( ),又 成了( )。所以( )

(用水毫 节制、森林被乱 乱伐,水土大量流失,流量逐年减少。)是人们的行为让大瀑布逐渐消失,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呀!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很浅显,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部分的语言文字,了解原 就可以了。)

(四)了解人们的表现。

1、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

2、当 看到大瀑布的变化,知道其中的原 时, 有什么感受,会做些什么?

3、人们和 一 感到震惊和痛心,他们宣 保护环境,于是有了这个特殊的葬礼。(齐读6、7段)

(五)齐读第八段,总统讲了些什么?

1.出示填空:今昔(对比),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如今已(逐渐枯竭),人们内心(震惊、痛心),环保意识觉醒,所以要举行这次(特殊的)葬礼,在葬礼上,菲 雷特总统号召( ),这在全文的作用是( )。

2.从总统的话里, 能了解到什么? 据这部分内容,试着写写总统的演说辞。(提示:1.回忆瀑布曾经的风采;2.感叹瀑布如今的衰竭;3.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4.号召人类环保的觉醒。)

(设计意图:通过写写总统的演说辞,让学生对前文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回顾瀑布前后的景象,深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提供给学生进行一次练笔的机会。)

(六)感情朗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大瀑布曾经的雄伟气势,一起哀悼它如今的衰亡。指导齐读课文。

1、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已经发生了,这是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引起的。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看——(出示环境被 坏的图片)由于人们的这种.种行为,许多自然灾害向人们袭来,(出示洪水、沙尘暴等照片。)

3、看了这些, 有什么要对人们说的呢?

4、组织交流。

5、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让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设计意图: 据本课的教学目 ,让学生了解大瀑布逐渐枯竭的过程及原 ,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这个要求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内容上,更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深切的体会,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1.试写总统的演说辞。

2、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三、四、五段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3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2、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说说“沙漠”、“绿洲”

1、教师:“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可以用词语、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描绘你脑海中的“沙漠”和“绿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自己读全文。

3、交流“沙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 白茫茫一片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 教师相机板书:恶劣、不毛之地 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 咸而板结 环境十分恶劣。

(2)看图,进一步感受环境的恶劣。 教师:阿联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4、交流说说“绿洲” 教师相机板书: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良好的生存环境 出示图片,看图进一步感受美好。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

2、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3、交流出示句子。

4、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 板书:花大代价培植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4、5、6自然段。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交流句子,指导读好句子。

(四)总结课文。

1、教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2、教师: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 所以,后来,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

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 (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三、教学结束: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4

哥伦布竖鸡蛋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回到西班牙后,受到达官贵人的藐视,他巧妙地予以回击的事,表现了哥伦布超人的聪明才智,赞扬他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始终坚定地去探索未知的可贵品格。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曾向葡萄牙建议向西环航以探索通向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1485年移居西班牙。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萨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携带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船3艘,水手87名,从巴洛斯港出航。历时10个星期,于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两点,他与水手发现了新的陆地———美洲大陆。以后,他又3次西航(1493年、1498年、1502年),先后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晚年贫病交加,抑郁而死。

课题“哥伦布竖鸡蛋”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主要事件。鸡蛋是椭圆形的,无法竖着立住,但是,哥伦布却办到了。这使读者产生疑惑与好奇,进而激发出阅读期待。这就是作者拟此题所要追求的引人入胜的奇效。

〔结构分析〕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受到达官贵人的忌妒、藐视与讥讽。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一次酒会上,面对讥讽,哥伦布与达官贵人比赛竖立鸡蛋,获得胜利。这是本文的重点,写了三个层次。其一,酒会上,达官贵人讥讽哥伦布。其二,达官贵人都不能把鸡蛋竖立住。其三,哥伦布稳稳当当地把鸡蛋立了起来。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对哥伦布竖立起鸡蛋的议论。议论有两类,达官贵人讪笑,认为这样竖立鸡蛋太简单;哥伦布认为,简单的事也需要人去发现、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

〔语意理解〕

“他是干什么的?他不是从意大利来的穷海员吗?像他这样的人,能穿洋过海?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是达官贵人藐视、讥讽哥伦布的恶毒语言。上文交代了故事背景。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航海家。鉴于他的功勋,哥伦布晋升了高官,并且受到国王与王后的重视。于是引起达官贵人的忌妒,有了藐视、讥讽的恶语。“达官贵人”,指职位高的官吏和地位尊贵的人物。达官贵人都属于上流社会,这些人长年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养成严重的歧视贫民的畸形心理。面对哥伦布的出身、功绩与地位变化,自然升起极强的忌妒之心。讥讽的话共4句,3个问句,1个感叹句。第1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藐视哥伦布的低微出身。第2句用疑问口气回答第1句的问题,强调哥伦布是外国人,又是穷困的海员。第3句质疑哥伦布航海的业绩的可靠性,在他们看来,这么大的业绩应出自出身高贵的西班牙航海家。第4句是感叹句,污蔑哥伦布航海成功是谎言,是“天大笑话”,表达达官贵人的气愤与强烈的忌妒心。

“哥伦布沉默了一会儿。他从盘子里拿起了一个鸡蛋,对他们说:‘太太们,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熟鸡蛋立起来?’”

这是哥伦布对达官贵人的还击。他面对达官贵人的藐视、嘲笑、讥讽,没有采取一般的做法———用愤怒、有力地语言去反击,或愤而拂袖离席。他反击的方法很巧妙,先“沉默了一会儿”,平静一下心绪,思考采取的态度与策略。他的沉默只“一会儿”,说明哥伦布非常聪明、成熟、有涵养,能迅速沉静并拿出对策。接着提出将熟鸡蛋竖立起来的挑战。熟鸡蛋是不可能立起来的,他知道达官贵人必败。以“挑战”对“讥讽”,让他们以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的惨败而自取其辱,实在是高明。哥伦布说话,既有礼貌,不失一个有修养的“上将”,又有挑战性;既平静,又充满自信和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

这两句话极具哲理性,是哥伦布的传世名言。第1句讲出这样的道理:创造不单指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发现并证实简单的未知,也是创造,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因此,也是值得赞扬的。第2句说明只说不做,即或头脑再聪明,也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大胆而积极地去探索,并力争最先成功。第1句讲明创造的本质,第2句承接第1句鼓励人们率先实践对未知的探究。哥伦布用简单的问题抨击了达官贵人的傲慢与藐视,又用这两句话阐述深刻的哲理,回击了达官贵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写作特点〕

1.以简驭繁,以事说理。

本文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但作者却仅写了一个极平常又简单的事例:竖立熟鸡蛋。达官贵人面对一个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最后从这个简单的事例中总结出了一番大道理。以简驭繁,以事说理,容易使人理解与信服。

2.对比的反衬作用。

本文写两类人,一类达官贵人,一类是哥伦布。前者傲慢无礼,愚蠢无能;后者谦和沉稳,聪明机智。前者浮躁妒嫉,后者冷静高雅。两相对比,达官贵人的举止言谈反衬了哥伦布的智慧与气度。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想创造令人瞩目的伟业必须具备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实践、去发现的精神和自信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哥伦布离席而去时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个煮熟的鸡蛋。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1.激趣导入。

⑴教师拿出一个煮熟的鸡蛋,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竖鸡蛋。

⑵游戏结束,教师设疑,哥伦布是用什么办法竖起鸡蛋的?他为什么要竖鸡蛋?引导学生进入“快乐读书屋”。

2.读书交流。

⑴小组互动,小组内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⑵集体交流。围绕刚才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3.理解感悟。

让学生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检查识字。(小组交流,集中反馈)

5.实践活动。

搜集一些哥伦布的小故事,进一步了解他的业绩。

资料

〔哥伦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伟大的航海家。他出生于1451年11月25日至1月30日之间。曾四次率领西班牙船队进行远航。1492年10月12日是人类历最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之一。哥伦布踏上了美洲大陆,勇敢地横越大西洋,开创了一个人类社会全方位交往的时代。1502年4月,哥伦布第四次扬起了探求新的土地和财富的航帆,但在航行中被痛风病和恶性疟疾折磨。1504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已精疲力竭了,1506年5月20日,作为海军上将、“印度”岛屿和大陆的国王和总督的哥伦布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5

一、说设计理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说教材

《节日礼物》,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判断观察者从高到低不同的观察位置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图片判断观察位置,以及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重难点突破:

仔细观察、大胆猜想是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的突破口。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以活动促发展,我采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进行体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 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操作法

利用学生自己,让学生动一动,说一说,动脑、动口,调动他们喜学、爱学、乐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3、观察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猜想、小组讨论等,体验、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练习法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自主体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后,就要通过一些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内化,形成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是通过两个活动完成的。

活动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首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从中帮助学生真正去发现、感悟、理解、解决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

对于书本中的主题图,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亲身体验。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们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自己的课桌,好吗?请看(课件)要求:①蹲着观察;②眼睛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③站着观察。观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们,你所看到的物体画面有什么不同呢?说得对,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由于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画面的范围也不一样。

这时我把书中的主题图《节日礼物》改成练习,出示课题节日礼物,同时这时出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小狗贝贝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礼物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呢?这时学生就能在刚刚亲身活动的基础上看到东西的变化很快的判断出他们观看时所处的位置,观察位置由低到高,观察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板书低到高范围扩大) 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你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能举一个例子吗?谁来说一说,前后左右可以交流一下。你们说的都很好。通过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的不同

对于设计由远到近观看物体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景物,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从近到远观察物体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呢?对,站得远,看到的范围大;站得近,看到的范围小,但是清楚。(板书远到近范围缩小)。接着我不作较多的讲解,直接进行了练习,课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途中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进一步巩固了远近观看的规律。然后再次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从而验证了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贴近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生活延伸,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57页的画面(课件显示),同学们请先观察然后在书上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能完成吗?好开始。

(这时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我呢作适当的巡视指导。)

通过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受到了为人处世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节日礼物

观察位置 观察对象

低 高 范围扩大

远 近 范围缩小

简练的文字起到了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板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那就是地球——孕育万物的母亲,可是如今她已伤痕累累,蓝天已不在蓝,碧水已不在清。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主题。基于此因,《特殊的葬礼》一课纳入了苏教国标版第八册中。

《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巴西总统及一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的事。课文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过去的雄伟壮观,现在的惨淡景象,通过对比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一段(1)倒叙式开头,简介巴西总统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

第二段(2-6)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瀑布从“雄伟壮观”到“逐渐衰竭”的过程以及原因。

第三段(7、8)与第一段照应,写出了总统的号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体会课文倒叙式开头,以及前后照应,对比、拟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对比、体会、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瀑布的今昔对比中,想象游人的感受;引导学生领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3、在葬礼上,菲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瀑布的子及游人的感受。

2、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1、读题,注意“特殊”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葬礼呢?

(设计意图:一个问题,即复了上一课时的内容,又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

(一)认识过去的瀑布。

1、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一条怎的瀑布?指名读朗读第三自然段,正读音。

3、学生自读这段话。并说说哪些地方最能让人体会出它的雄伟壮观。(流量、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

体会:读到“咆哮想到?读到滔滔不绝想到?读到一泻千里、从天而降想到?

出示:(插入补充资料:世界水量的瀑布群之一。实际由18个瀑布个组成,平均流量达13200米/秒,洪峰期可四倍于此,水力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40公里。)

5、面对这一个大瀑布,会怎么?是的,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他们怎么赞叹?怎么做?

(设计意图:从文到图,再从图到文,让学生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直观的欣赏、感受以及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体会昔日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二)感知如今的大瀑布。

1、(连续放如今的瀑布画面)并范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连续播放画面,意在让学生心中出现一种落差,有利于深切认识瀑布的变化,激发起心中的惋惜之情。)

3、(出示第五自然段前两句)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没有了当年的雄姿,引读“它在……最后的消亡。”

4、课文中把瀑布比作了什么?这写让感受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出示填空:这段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当做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来写,让我们心里倍感(沉重、伤感……)

5、感情朗读第三(男生读)和第五自然段女生读),进一步感受大瀑布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探究瀑布枯竭的原。

1、这个世界流量的瀑布为什么会发生这的变化呢?

2、让学生轻读这一部分。

3、讨论原。出示填空:

(用水毫节制、森林被乱乱伐,水土大量流失,流量逐年减少。)是人们的行为让大瀑布逐渐消失,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呀!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很浅显,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部分的语言文字,了解原就可以了。)

(四)了解人们的表现。

1、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

2、当看到大瀑布的变化,知道其中的原时,有什么感受,会做些什么?

3、人们和一感到震惊和痛心,他们宣保护环境,于是有了这个特殊的葬礼。(齐读6、7段)

(五)齐读第八段,总统讲了些什么?

1.出示填空:今昔(对比),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如今已(逐渐枯竭),人们内心(震惊、痛心),环保意识觉醒,所以要举行这次(特殊的)葬礼,在葬礼上,菲雷特总统号召,这在全文的作用是()。

2.从总统的话里,能了解到什么?据这部分内容,试着写写总统的演说辞。(提示:1.回忆瀑布曾经的风采;2.感叹瀑布如今的衰竭;3.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4.号召人类环保的觉醒。)

(设计意图:通过写写总统的演说辞,让学生对前文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回顾瀑布前后的景象,深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提供给学生进行一次练笔的机会。)

(六)感情朗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大瀑布曾经的雄伟气势,一起哀悼它如今的衰亡。指导齐读课文。

1、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已经发生了,这是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引起的。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看——(出示环境被坏的图片)由于人们的这种种行为,许多自然灾害向人们袭来,(出示洪水、沙尘暴等照片。)

3、看了这些,有什么要对人们说的呢?

4、组织交流。

5、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让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设计意图:据本课的教学目,让学生了解大瀑布逐渐枯竭的过程及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这个要求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内容上,更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深切的体会,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1.试写总统的演说辞。

2、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三、四、五段内容)。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7

孙悟空龙宫借宝

教材说明

〔解题〕

《孙悟空龙宫借宝》是一篇神话故事。

本文是依据《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改编的。《西游记》是16世纪我国的一部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小说描写了唐太宗时僧人玄奘取经的故事,神猴孙悟空是主角。这部小说反映了劳动人民蔑视神权、反抗压迫、坚决与自然抗争和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品质,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西游记》第三回写孙悟空拜师学艺圆满,回到花果山后,降伏各路妖怪,去东海龙宫要来兵器和金冠、金甲、云履,又去幽冥界把猴类有名者一概勾去。孙悟空这些叛逆行为触动了大天尊,派太白金星到花果山招安孙悟空。本课是根据孙悟空去东海借如意金箍棒这一段编写的。

通过对这一段故事的叙述,赞扬了孙悟空蔑视神权、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热烈追求自由的可贵精神。

课题《孙悟空龙宫借宝》,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场所。“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光辉的形象。他是破石而出的美猴王。他大闹天宫,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怪。他善于“以暴抗暴”、知难而进,百折不回,是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龙宫”,神话传说中龙王居住的宫殿。

〔结构分析〕

本课故事是按事件发展顺序写的,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策划借宝”“借宝途中”“借到宝物”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四个老猴建议孙悟空去龙宫借宝。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孙悟空使“避水法”神功下到海底,来到龙宫。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讲孙悟空向东海龙王借到宝物如意金箍棒。这部分是本课重点,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讲述借宝的过程。文章写龙王先后命手下取来长杆大刀、九股叉、方天戟,孙悟空都嫌兵器太轻而不满意。龙王惧怕孙悟空,只好把这根如意金箍棒送给孙悟空。这一段由浅入深、由轻及重地写孙悟空4次换兵器,表现了孙悟空的神力神威。

〔语意理解〕

“我们这铁板桥下的水直通东海,大王为什么不到东海龙宫去走一趟,跟老龙王借件兵器呢?”

在《西游记》中,江河都通大海。大海中住着龙王。龙王是有鳞有须能兴云做雨、会变化的神灵,管理大海中的世界。海分东、南、北、西四海,各有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这句话是老猴向孙悟空建议到龙宫去寻找兵器,是故事的起因,由此引发出一段“龙宫借宝”的故事。

“悟空走到桥头,念动咒语,使一个避水法,‘噗’的一声,跳进水中。”

“咒语”,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西游记》中的仙神都能念咒语,施法术。“避水法”,指孙悟空用的使水回避自己的法术。这句写孙悟空去龙宫的情形,表现出他高超的法术和无畏的精神。下文中提到的“巡海夜叉”,指在海中担任巡逻警戒任务的长相丑而凶的水族士兵。

“大王,我们看这猴头不是寻常之辈。我们海里的那根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天突然霞光艳艳,瑞气腾腾,会不会是注定了该遇上这猴圣?”

“寻常”,平常。古代以8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很平常的长度。“寻常之辈”,指平常人。本文龙婆称孙悟空“不是寻常之辈”,是说孙悟空是很特异、不是平常的人。“定底的神珍铁”是一根能变化的铁棒,传说把它立在天河入海处,以镇大海,使海安定。“瑞气”,吉祥之气。这是龙婆与龙女对龙王说的话,她们认为定海神珍铁应归孙悟空所有。她们的话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以前边孙悟空三换兵器的过程为据认定孙悟空是非凡之神。第二层,从神珍铁异常的吉祥的表现,认定神珍铁的主人要出现。第三层,以前两层为根据,认定孙悟空是神珍铁的主人。这是龙婆、龙女在动员龙王让出神珍铁,进而引出下文:相看神珍铁、耍弄神珍铁、借得神珍铁。这段前提到“鳜都司”“鲅大尉”“鳝力士”“鳊提都”“鲤总兵”,都是海中的兵将,《西游记》中把大海里的各种各类水生动物,都写成龙王的兵将,也如人世间一样有官职。比如“鳜都司”,即由鳜鱼担任都司。

“老龙王和龙子龙孙吓得胆战心惊,躲闪不及,虾兵蟹将缩头缩脑,魂飞魄散。”

这句写孙悟空得到金箍如意棒后十分兴奋,尽情舞弄后龙宫上下震动。“胆战心惊”,胆在颤抖,心在惊跳,形容十分害怕。“魂飞魄散”,魂吓飞了,魄吓散了,形容非常惊恐。孙悟空公然在龙宫中,在龙王及龙子龙孙、虾兵蟹将面前尽情舞弄如意金箍棒,极大地震慑了龙宫上下,使之惊恐万状。这句极写孙悟空神威之大,充分表现了对神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蔑视与否定,尽显孙悟空无畏、自信、敢于抗争的精神。

〔写作特点〕

1.以现实为基础的神话世界,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的故事情节。

故事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都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故事的美好结局体现人民的意愿与理想。故事中的龙宫龙王,代表封建统治者,他们有权有势,欺压人民,人民便幻想一个大英雄与之抗争。孙悟空便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神力无边,勇敢无畏,能向龙王借来宝物,在龙王面前嬉戏耍弄,桀骜不驯,无拘无束,让人读后心中十分畅快。这正是现实人民所希望的。

2.人格化的神灵与动物特性的统一。

故事中的孙悟空与龙王都具有人的个性,还有超自然的神性,同时还保持着动物的本性。比如孙悟空,他是猴,又是人,又是神。他有情感,会思维,能说会道,这是“人”;他有七十二般变化,能腾云驾雾,这又是神;他活泼好动、动作灵活,偏袒猴类,这又是猴。他的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化莫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孙悟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了解孙悟空这个聪明、勇敢的神话英雄人物的特点。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内容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着故事的发展,拟定提纲,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谈话导读,揭示课题。

教师可以《西游记》为话题,让学生介绍它的作者及故事中的人物,激发学生兴趣。

⑵揭示课题。

在学生介绍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本课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请学生按故事发展的顺序为每段拟一个小标题,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策划借宝、借宝途中、借到宝物。)

⑶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①默读课文,请学生概括地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②请学生读第3自然段,动笔画一画孙悟空向龙王借了几次兵器,每次都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龙王又是怎样表现的。这样通过画、说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③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

⑷复述课文,巩固理解。

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每段的小标题进行练习。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复述课文的方法,掌握复述课文的要点。

③学生复述课文,大家评议。

3.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围绕课后练习中的讨论进行,加深学生对孙悟空的印象。

4.积累内化。

⑴把描写孙悟空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自选词语学生独立完成。

5.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可以小组同学互相检查或给要认的字注音等形式完成。

⑵书写12个生字。

①简单的字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形近字。

耍———要端———瑞培———赔

③注意“率”和“撩”两个字的笔顺。

率:强调上面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撩:注意右面上半部笔顺———

6.实践活动。

⑴可找来《西游记》读一读。

⑵把知道的《西游记》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资料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除《西游记》外,吴承恩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1300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取经,前后19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吴承恩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8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 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 册( )第 章第 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 部分,因此,在 中,占据 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2 能力训练目标:

3 创新素质目标:

4 个性品质目标: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 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

“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五、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注意时间掌握

六、注意灵活导入新知识点。

电脑课件

使用投影

根据时间进行增删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9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喜欢猜谜语吗?一起来猜一则谜语,看谁听的认真,猜的准确。(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

2、提问: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3、同学们平时观察可真仔细,知道那么多的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科学童话。(板书课题:雨点儿

板画小雨点)

4、看,多么可爱的小雨点,能把它读的可爱些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游戏,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

1、过渡:

雨点儿可爱旅行了,今天它就邀请小朋友跟它一起去作一次有趣的旅行,想去吗?那就打开课本的105页去读一读吧!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

就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去读吧。

2、检查自学情况

可爱的小雨点见大家读得这么带劲,他们迫不及待的赶来了。(幻灯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它们说谁能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谁就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谁想?都想!那就先同桌合作一起读读吧,一个指,一个读,然后再交换过来。

3、学习生字

谁来和它们交朋友?不过小雨点又提出一个要求:小朋友叫出它们的名字后,还要带着其他小朋友再读两遍。

(设计意图)把学习课文当做一次旅行,更容易使学生尽快投如学习。

三、理解课文

(一)小朋友真聪明!雨点儿也越来越喜欢大家了,这不,它马上就要去旅行了,咱们一起跟她出发吧!我们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看从这一自然段里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说到从云彩里师板画云

2、学生说到数不清

师板画一个雨点师问:你们同意我这样画吗?为什么?谁愿意帮老师把数不清的雨点画在黑板上。谁愿意把这数不清的雨点读出来。生活中还有什么数不清?再读第一自然段

(二)读得真棒,现在数不清的雨点来到了半空中。这时,一个大雨点和一个小雨点,(贴图,大雨点和小雨点)一问一答说起了悄悄话,它们在说什么呢?

1、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把大雨点的话用画出来,把小雨点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2、咱们看看大雨点是怎样问的,小雨点又是怎样回答的?又问大雨点,雨点是怎样说的?

3、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读一读它们的话,可以吗?找两名学生扮演大雨点和小雨点,我来读剩下的。(找两组示范)还想来读吗?

4、请小组长分分工,小组长合作读一读。

5、展示。哪个小组愿意展示给大家看。(指一个小组进行展示)

6、老师想请这一排扮演大雨点,请这一排扮演小雨点,咱们一起合作读。(分排读)

7、理解:我先问大雨点,你们要到哪里去?

(师板画)再问小雨点你们要到哪里去?(板画)

四、过渡。大雨点和小雨点去了它们想去的地方,那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小朋友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1、你找到答案了吗?老师板画

2、设疑:可是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小雨点去的地方花更红草更绿呢?大雨点去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话绿的草呢?原来是这么回事!雨点儿给小花小草喝饱了水,它们更红了,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世界变的更加美丽,你们看!

(幻灯出示雨后的图片)

3、你能把这么美丽的景色读出来吗?请小朋友自己试着读一读。(指生读,齐读)

五、你们听,在沙沙的雨中,种子也高兴的唱歌,你们听听,它们在说什么?(播放《小雨沙沙》)

1、种子在说什么呢?

2、小朋友,如果你是这些小花小草,小种子,你会对小雨点说些什么?啊!小雨点的本领可真大呀!让我们去真诚地读一读全文,来感谢小雨点吧。

六、拓展延伸

雨点又要去旅行了,它们还会去哪里呢?那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课下,请小朋友把你想到的画出来,并说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按自己意愿涂绕出不同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在涂绕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地涂绕。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意愿,大胆地涂绕出不同的形象。

教学难点:线条变化的丰富性。

课前准备:油画棒或彩笔,铅画纸。

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激发兴趣。

1、小时候,你们在墙上涂画过吗?

2、有没有被老师或家长批评过吗?

3、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让小朋友们尽情的涂,有可能老师还会表扬你呢?

4、请几个小朋友上黑板上来涂,其余同学在纸上涂。

5、你觉得黑板上涂了些什么呀?

二、以趣导学

1、观察、思考,你看上面黑板上的小朋友画的像什么呀?能不能把它们添几笔,使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形象?

2、试一试,请小朋友上黑板演示。

3、比一比,看一看,打开课本欣赏。

A、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B、看了这些画,你认为还可以涂绕出什么?

C、请学生在自己的纸上涂绕。

(表扬大胆的小朋友。)

三、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小小组合作完成一张画,小小组自己确定主题。

2、学生大胆用线创作。

五、教师巡回辅导。

重点是指导胆小的学生。

六、点评

你认为谁画得好?好在哪里?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平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

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知识广泛存着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二 :认识四分之一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说,师板书。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板书课题。

⑵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⑷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图略。

(2) 看课本主题图,你能从中找到几分之一

(3)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 折一根绳子,反复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

这四道练习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五):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呼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也是对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的有效的预习。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比较分数的大小是一个难点,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12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案(三)2009-06-01 11:32 A Telephone Call(广州珠海香洲区吉莲小学 鲍当洪)I.Teaching Material A Telephone Call

A: May I speak to Jim, please? B: Sorry.He's not at home.A: Where is he now? B: He went to the bookshop.A: Would you please take a message? B: Sure.A: Tomorrow is Teachers' Day.We'll have a party at school.B: What time is the party? A: At three thirty in the afternoon.B: OK, I'll tell him When he's back.A: Thank you.II.Teaching Aims 1)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ke telephone calls in English and get them to know how to behave themselves on the telephone.2)Rai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o learn English.3)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have good cooperation with one another.III.Teaching contents 1)Patterns: May I speak to...? Would you please take a message? 2)Vocabulary: message, party, take a message

IV.teaching Aids Four toy telephones, a CD-ROM, a toy Santa Claus.V.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Warming-up Exercise Sing the song “Greetings”.Step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screen and listen to the talk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person in the screen.2)After the talk, 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how to make a telephone call in English.Write the pattern “May I speak to...?”on the blackboard and teach them how to use it on the phone.3)Using the four toy telephones,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telephone calls in pairs with the following patterns:----May I speak to...?----Speaking.Those students who do not have toy telephones can use their pencil-boxes instead, or they can put their fingers to their ears as a sign to make phone calls.4)Ask one student his/her name and his/her home telephone number, us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home telephone number? 5)Make a telephone call to a student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following short dialogue: T: Hello.Is that 8614761? S: Yes.T: May I speak to Xiao Long? S: Sorry, he is not in the office.T: Would you please take a message and ask him to come to school this afternoon? S: Sure.T: Thank you.6)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calls in groups.Then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o see if they know how to use the patterns below: May I speak to..,? Would you please take a message? 7)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screen and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 Telephone Call” with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mind: What is the message about? What time is the party? Then ask the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if they have understood the dialogue.8)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dialogue on the screen and listen to it again.9)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tomorrow” with the help of a calendar an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e'll have a party at school.I'll tell him when he's back.10)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word and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11)Ask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dialogue in their own words in pairs.12)Play the game “Throwing Santa Claus” to see if the students can say the sentences well.The teacher throws the toy Santa Claus to a student.When the student catches the Santa Claus, he or she must say one of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and then throws the Santa Claus to another student.13)Ask the students to act out the dialogue in roles.Step 3.1)Show the students three pictures on the screen.Ask them to

make telephone calls in groups based on the picture they have chosen.Picture One: You want to invite Tom to play footbaU with you, butTom hasn't got a telephone at home.You ask Rose to take a message to Tom.Picture Two: Miss Wu is ill.You want to pay a visit to her with Jack.But Jack is not atme.His sister picks up the phone.Picture Three: You will hold a birthday party on Sunday.You

phone to Lily to invite her to your party, but she isn't at home.How do you speak to her mother, who is at home at that time? 2)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telephone calls.3)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phone calls to the teachers who are sitting around the dassroom.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There will be a party on New Year's Day.We will invite some teachers to come to our party.Write the names and the telephone numbers of some teachers and maketelephone calls to them”.Step 4.Summary Tell the students the way of making a phone call in their daily life.Step 5.Homework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phone calls to their friends and tell them their school life after class.Step 6: Ending Sing the song “Happy Weekend”.专家点评

鲍当洪老师执教的 A Telephone Call是一节真实、自然、生动、有趣的小学英语课。该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有序,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教学各环节过渡自然,学生思维活跃。这节课在组织和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执教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创设情景,示范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功地扮演了多个角色。首先,他是一个示范者,他为学生展示语言结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情景;同时他又是一个启发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想象;其次,他还是一个情景的设计者和学习的指导者,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结构和意义;此外,他更是一名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促进者,他通过玩具小电话、身体语言设计情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两人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模仿、体验、实践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并在活动中适时地鼓励和表扬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获。

2.注重把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有机结合,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关于打电话的表达方式,执教教师能够注意处理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将语言结构的学习融于模拟的交际情景之中。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采用分解难点、分步呈现、逐步扩展、层层深入的方式,注重示范质量,保证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通过各种模仿和操练活动,使学生掌握新的语言形式。例如,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两人一组选择其中的一种,并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模拟交际,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鲍老师通过创设情景,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他在给某个学生打电话之前,先用英语了解学生家的电话号码,然后拨号给该学生打电话,让学生感到真实和亲切。同时,他设置的三个情景:约同学踢足球,约同学看望老师,约同学参加生日晚会,也都反映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追求语音、语调自然,教态亲切、大方,风格友善和幽默也是鲍老师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本节课还有改进的余地,例如,在学生两人小组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角色的描述不够明确,使得学生对话中的一些语言显得不够得体。此外,让学生向现场听课的老师询问电话号码时,应该适时教给学生使用得体的语言,以避免学生在特定的场合出现使用不得体的问话方式。

评课人:王 蔷(大赛评委、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8倍宽、8倍厚的'纸条,塑料尺子,重物,提篮、统计表,记号笔等。

学生活动

一、桥梁引入

1、课件出示“杭州弯跨海大桥”图片。

2、出示“纸桥”演示载重。

3、出示“限重标志”。

4、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纸桥的抗弯曲能力?

1、看图片,说桥名。

2、观看纸桥载重。

3、猜测“限重标志”。

4、回答提问:宽度、厚度、间距、改变形状等。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宽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桥墩、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1、回答提问:(略)

2、领取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6、比较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答提问:(略)

2、取出预留的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6、回答提问(略)

(三)8倍宽的纸桥梁与8倍厚的纸桥梁的比较实验

1、出示8倍宽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2、8倍宽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3、出示8倍厚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4、8倍厚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1、推测

2、观看演示实验

3、推测

4、观看演示实验

三、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出示塑料长尺:演示横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2、解释房子、凳子等生活用品的立着放的道理。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应用呢?

1、回答提问:(略)

2、观看实物或视频,解释“立”

放的原因

四、课后延声伸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

2、这些方法(手指板书的其它几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显著增强抗弯曲能力?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会继续探究!

1、学生汇报:(略)

实验记录单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的宽度

一倍宽

二倍宽

四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纸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小学优质课教案 篇14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上节课大家学习了生字生词,也整体感知了整篇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关于王葆的自我介绍。你还记得王葆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吗?王宝是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和我们一样爱听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宝葫芦的秘密》。

请你按下暂停键,默读全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读幻灯)

请你再次快速的浏览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等待浏览课文的时间)本文主要讲了宝葫芦的主人王宝在得到宝葫芦之前,经常听奶奶讲许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宝葫芦。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请同学们先默读5到14自然段。找一找表现奶奶和王宝性格的句子用直线和浪线区分开,分析王宝和奶奶的性格各是怎样的?(等待画句子的时间)

我们先来看王宝,你是不是找到了这两句呢?第七自然段我不干,我怕烫,我总是一面溜开一面摆手。第13自然段什么剪脚趾甲呀?那不行。我光着脚丫一下地就跑。从这两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葆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

关于王葆还有这三句。在第五自然段,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正是我们的规矩。还有11三段。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爱洗就让你洗,你可得讲个故事。还有14自然段,不过我得提出我的条件,那非得讲故事。从这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王宝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孩子。

而奶奶呢?看第六自然段。乖小宝来奶奶给你洗个脚。奶奶总是一面撵我一面招手。第八自然段不烫啊,冷了好一会儿了。从这两句来看,奶奶是一位慈爱有爱心的奶奶。

再看14自然段这一句。于是奶奶又讲了一个又是宝葫芦的故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奶奶特别擅长编故事。而且呢,还能激发孙子王葆的想象力。

我们再来读15到17自然段,边听边找一找奶奶给我讲了哪些故事?

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上次讲的是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到了一个宝葫芦,下次讲的是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呢,他因为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至于赵六得到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出来的。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对啦,就是奇妙。这宝葫芦真奇妙,简直是要什么有什么。难怪他们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这么有趣儿的故事。这么奇妙的宝葫芦,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请你出声地朗读出来。(等待朗读一次的时间。)

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一下,讲给同学们听。(思考一会)下面让我们听一听王子文同学的故事。(听)我们再来听一听张筱琛讲的故事。(听)苗楚涵同学也带来了她的故事。(听)最后再听听程禹智的故事。(听)相信你们的脑子里也藏着这样的故事吧。课后可以讲给身边的人听。

大家听了这么多宝葫芦的故事,每一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要什么有什么?你想有这样的一个宝葫芦吗?王宝就常常联想到自己,他也想要有一个宝葫芦。

那王宝想得到宝葫芦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请你认真朗读18到21自然段。圈画出王宝药宝葫芦的目的是做哪些事儿?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找到了。一共有三件事儿。第一件在19自然段。王葆想要宝葫芦帮助他列式子学数学。第二件在20自然段。王宝想要宝葫芦帮他的向日葵长高。第21自然段。王宝希望宝葫芦让闹翻的同学跟他重归于好。那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王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学数学可以看出王宝的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从夏日可以长高可以看出王宝的好胜心强,凡事要比别人做的好。从闹翻的同学可以看出,王宝喜欢交朋友,但是呢却处理不好关系。由这么多事儿可以看出,王宝对宝葫芦的渴求是那么的强烈还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其实啊,这篇课文还没讲完。只是整个故事的开头部分而已。后来王葆真的得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宝葫芦。听,他是怎么发现它的?(太阳快要落下去了,河面上闪着金光,时不时破烂拉的一双。就皱起一圈圈的水纹,越当越大越当越大。把我的勾丝当的一上一下的晃动着,这一来于一定全都给吓跑了。我嚷起来是谁跟我捣乱?有一个声音回答。好像是青蛙叫,又好像是说话各路谷歌露骨。什么又叫了几声咕噜咕噜,可是再听听又似乎是说话。好像说是我是我。谁呀?你是谁?回答我的人就是个露骨个露骨,叫了一遍又一遍。渐渐地可就听得出适应来啦,宝葫芦宝葫芦。越听越真,越听越真。)就这样王宝发现了宝葫芦,并且得到了他。

那你觉得王葆得到宝葫芦就一定能得到幸福吗?猜一猜吧!

你猜的到底对不对呢?只有去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才能知晓结果。同时从这本书中你也将学到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

如果你有机会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请你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宝葫芦给王葆带来了哪些变化?二王宝为什么会放弃这么神奇的宝葫芦?

最后让我们回顾这篇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这篇课文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宝的自我介绍。可见王宝是一个普通的爱听故事的人。第二部分是奶奶给王葆讲宝葫芦的故事,而且每次都不一样。第三部分写出了王保的心愿,他想要有一个宝葫芦。通过这样的结构图,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我们学完啦,快看看作业是什么?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二再读一读王宝和奶奶的对话,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一写。你和一位亲人相处的日常细节。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再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教学常规心得体会(优选10篇)

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体会 10-26

角平分线的性质课件

平分线性质课件 平分线课件 09-16

最新《伯牙绝弦》读后感

《伯牙绝弦》读后感 10-26

三八妇女节贺卡祝福语图片文案(摘录57句)

三八妇女节贺卡祝福语文案 10-26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读后感15篇

用因为所以的句子 因为穷所以拼搏的句子 10-26

结婚承诺文案

结婚承诺文案 10-26

建设申请报告热门六篇

建设申请报告 10-26

酷酷拽拽的句子锦集

又a又飒的文案 很飒很拽很a的句子 05-31

医师自我鉴定

医师自我鉴定 10-26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10-26

高一新生自我介绍简短

高一新生自我介绍 10-2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