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天都峰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在这篇文章中趣祝福的编辑详细介绍了“爬天都峰教案”的各种信息。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具,需要教师用心去设计。制定好教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吸收知识的量和深度。仅供参考,请大家认真阅读下列信息!

爬天都峰教案【篇1】

1、依据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和讲读课文的要求,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综合练习,把握课文要领,深化记忆,并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迁移能力。

1、学生自学课文,初知大意,读准生字字音,查字典基本弄清新词含义。

2、抓住题眼“爬”,进行议论:

⑴爬山的“爬”是什么意思你认为用“爬山”好还是用“登山”好,为什么?

⑵你爬过山吗请你说说是怎样爬的。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指名读课文有关的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⑴天都峰有哪些特点它的高和陡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来读一读。

⑵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2、抓住“不再犹豫”“奋力”“终于”这些关键词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三到七自然段,体验人物的动作、语言:

⑴“我”是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将如何向峰顶奋力爬去。再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奋力”这个词。

⑵最后大家都爬上峰顶了,用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自读八至十自然段,讨论:

⑴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上“居然”这个词强调了什么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举例。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⑵齐读爸爸说的话,讨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吸取”力量的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练习:

1、填空:来到天都峰脚下,我看到天都峰峰( )路( )时,我心里( ),有点( )。这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山了,于是我不再( ),( )向峰顶爬去,( )爬上了天都峰顶。老爷爷对我说:“你的勇气( )了我,现在( )也爬上来了!”我说:“我才是从您的勇气中( )到力量的呢!”

2、齐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这一自然段,再让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课后写成片断。

爬天都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

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课件出示2)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爬上这著名的天都峰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件出示3)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2.学生交流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如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4)

石级、铁链、攀登、照相、小辫子、笑呵呵

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课件出示5)

假(jià)日

似(sì)乎

白发(fà)苍苍

照相(xiàng)

应(yīng)该

4.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生字、新词。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读员。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把要求会写的生字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口头组词。(课件出示6)

陡、级、链、颤、攀、猴、鲫、辫、呵

2.识记字形。(课件出示7)

辫—辩、辨:左右均相同,关键是分析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

“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有眼睛和眉毛。

“辫”和发丝有关,所以中间是“纟”。

3.书写提示。

教师示范写“辫”,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然后学生试写。

4.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进行试写。

五、词语理解(课件出示8)

石级:石头台阶。

抬头望:仰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发颤:颤动,发抖。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战胜困难的过程。

2.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听写。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10)

tiě liàn pān dēng biàn zi chàn dòng

铁链、攀登、辫子、颤动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课件出示11)

学生讨论后,使同学们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课件出示12)边读边想“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3.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教师引领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读后,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出天都峰的高,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4.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及令人生畏的气势。

5.读了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积累优美的词语。

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三、深入学习,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的情形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13)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边读边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指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是看到了什么才下定决心要爬上峰顶的呢?

自由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出示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

(2)“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们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您)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课件出示14)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朗读。

(3)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圈画描写爬山的词语。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是“拼尽全身的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3)引读第七自然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山的辛苦及上山后的喜悦。

(4)让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四、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峰顶呢?

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2)他看见了“我”,心里又怎么想呢?

(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互相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的鼓舞才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六、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请你把这一周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准确、形象、巧妙地将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描写了出来,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这两句话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积累。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假设他们是文中的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心理,体会爬天都峰的不易,感受主人公勇于攀登的精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3.课文中一老一少的对话是重点,采用默读、引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他们复杂的心情。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爬天都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2.抓住人物的对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3.试着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试着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词,开火车检查认读,易读错字音做强调。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还记得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吗?板书

3.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试着填一填。

出示填空

二、学习爬山前部分

1.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文中哪一段对天都峰作了具体描写?

2.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从哪些描写中看出天都峰很高?

生读句子说体会。抓住“啊、哩、!”体会高并朗读,

又从哪里读出了天都峰的陡,理解笔陡的意思。

站在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脚下我是怎么想的,生读句子,体会心理想法,板书心理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会想些什么?

没有信心爬上天都峰、害怕、胆怯(相机板书)

相信同学们都体会到了这种想法,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过渡:正当我内心犹豫害怕没有信心爬天都峰时,忽然听到有人在背后叫我,原来是一位老爷爷,于是他们有了这样的对话。(出示对话)

4.三名学生朗读,提问:你们发现了吗,对话中有一部分相同的内容?关键是这个也字,读一读他们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5.指名学生读小姑娘和老爷爷的话,老爷爷你为什么这么问呢?小姑娘你又会什么这么问呢?哦,原来他们都对对方来爬天都峰有一点疑惑和惊讶,而更多的是对对方的赞赏和佩服。

6.通过简短的一次对话,我和老爷爷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7.不再害怕,受到鼓舞,坚定了爬山的信念。

带着你们的理解我们分角色再读对话。(找3人分角色朗读,之后分组读)

小结:爬山前作者借助人物的语言写出了我和老爷爷的心理变化,这就是运用语言描写的好处。板书语言

三、学习爬山中

导入:受到鼓舞的一老一小开始爬天都峰了,我是怎么爬的呢,请同学们默读六七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

1.汇报,你画了哪些动词?谁能做一做爬山的动作,通过动作演示,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

2.通过动作描写我们体会到爬山的艰难,还有这一老一小不怕困难的勇气。这一段的结尾用的是一个……可能省略了什么?省略了爬山的一些过程,老师这里有一个补白,谁能补充完整?出示填空。

3.就这样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终于爬上了天都峰,此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喜悦、欣喜。出示7自然段齐读

小结:爬山中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表达清楚了爬山的过程很艰难。板书:动作

四、学习爬上峰顶

1.站在峰顶的这一老一小又有了这样的对话,出示对话,叫两名学生朗读交流,此时你站在天都峰顶心情怎样,你为什么要感谢老爷爷呢?那老爷爷呢,这就是爸爸所说的出示爸爸的话齐读

2.他们从对方身上汲取到了什么力量?(克服困难的勇气,爬上峰顶的信心)学生交流理解

3.小结:作者通过写爬天都峰这件事告诉我们()

写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本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将爬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昨天老师留的小练笔拖地大家都做了吗?这也是写一件事,你打算按什么顺序写?哪一部分是要详细描写的?想一想用什么描写可以把拖地的过程写生动写具体?生交流。

4.出示要求,学生自主修改小练笔

5.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朗读练笔,进行自评和他评

总结:听了几位同学的练笔和大家的评价,老师相信同学们对用上恰当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一件事有了自己的认识,课下写一件干家务的事。

爬天都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黄旗山吗?(课件出现“登黄旗山”)(部分学生答:登过)

谁能谈谈登黄旗山的感受?(生:辛苦、高兴……)(再出现“登:踩、脚向下用力”)

而这里有个小妹妹面对这天都峰(出示“天都峰图”)却是“爬”的,请跟老师写一写这个字。请注意“爪”字里的是竖,别写成“瓜”。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海拔1810米。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爬天都峰”的惊险经历。请读课题——3、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学习生字词。

(1)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陡、链、颤、攀、鲫、呵;重点:颤的发音)

A请个同学来读一读,师指导全班读准“颤”。

B藏在词语,你还能读准吗?全班齐读(出示:笔陡、铁链、发颤、攀树、鲫鱼、笑呵呵)

(2)学习10个会写的生字。(出示:峰、顶、似、苍、仰、咱、奋、辫、勇、居)

A请自由地读一读。

B重点指导检查:后鼻音“峰、顶、仰”;平舌音“似、苍”

C请男女读词语:峰顶、似乎、仰望、白发苍苍、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力量、忽然、决心、终于。

D重点指导写:勇、辫。(说易错处、书空、组词、区分瓣与辫)

3、再读课文。

小妹妹爬的这座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生:)

出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这两句感叹句分别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在题目旁板书:高、陡)

2、品读重点句子。(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

(1)品读“高”的句子。(看图)

啊,多高的天都峰呀!请你来读一读!(两个学生、齐读)

(2)品读“陡”的句子。(想象画面)

A这天都峰不仅高,还很陡,请边读边想象如果是你站在山脚所看到的画面。

B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生:)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读一读!(理解“似乎”)似乎可以换成哪个词?(生:好像)

C实验(出示链子):如果这是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展示“挂”红色),你认为陡吗?(生:很陡,几乎垂直)让你站在上面,有什么感觉?(生:好怕、发抖、真叫人发颤!)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读。

(3)全班读重点句子

师:看着这么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怕得脚都抖起来,请读——

师:实在太危险了,我怕得大叫起来,请读——

3、面对天险(板书),小妹妹有信心爬上去吗?(生:没有)请读句:我爬得上去吗?

四、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体会一老一少的决心。

1、就在这时候,发生什么事呢?请轻声读一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2、谁来说说发生什么事?(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了,跟小妹妹一起爬。)

3、展示对话:

老爷爷叫:“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A个别演读。

B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一下当时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交流想法。

(生:老爷爷在想年纪这么小的小妹妹也敢来爬天都峰,真了起,我怎能输给他呢……小妹妹在想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都能爬天都峰[哪个词看出年纪大:白发苍苍],我怎么会不能了……)

小结:就这样,他们在心里都树立信心,还决定一起爬上去。(板书:树立信心)

5、男女分角色读对话,师读旁白。

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让我们一起来重演这有趣的一幕,请男同学当老爷爷,女同学当小妹妹,请捧起书做好准备……

五、总结。

最后,他们有没有战胜天险,爬上峰顶呢?(生:有)

下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究他们是怎样战胜天险的。(板书:战胜天险)

爬天都峰教案【篇5】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爬天都峰》。下面我就教材方面、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方面对这篇课文作一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说教材

对教材的理解《爬天都峰雀》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从内容上看,本课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说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对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说教法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教学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从读中理解,画中理解,演中体会,议中体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教师通过"导、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请两个同学板画。然后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交流、评价学生画的天都峰简笔画。

【采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学生体验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情趣。】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5)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抓住关键语句,感觉人物形象。特别是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是学懂课文的关键,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文中"我"和老爷爷对话中的两个"也"字,细细揣摩,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丰满了。】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通过演读,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内化活用文本语言,并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共鸣,达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爱因斯但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指导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而适当的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当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说板书

【大家都知道板书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设计本课板书时,我以学生板演的天都峰简笔画为背景,在山体上板书了"高"、"陡"两字以彰显天都峰的险峻。随着山势,在山脚、山腰和山顶由下到上分别板书了"(仰)望"、"奋力"、"终于",以体现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落,使文路、教路、学路融为一体。在金字塔形的山底下,用红色字体板书"汲取力量"四字,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总之板书力求体现师生双边活动,做到图文并,充分发挥板书应有的效用。

爬天都峰教案【篇6】

一、概述

《爬天都峰》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主要讲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这篇课文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3篇课文,而本单元的课文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学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通过本组教学,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因此这篇课文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还没有形成,如自学能力较差,合作及探究能力更是谈不上。这需要教师继续帮扶,教给他们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另外,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很大比重,这就需要采用直观、丰富多样的方法展开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表扬和鼓励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因此,适时恰当的评价必不可少。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感悟、思考,获得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扶、放”,引导学生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领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还要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领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六、学习难点

理解重点句段,领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七、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做到温故而知新)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我们先来复习生字词。(卡片出示生字词,包括几个多音字)

(二)、学习新课

1、自读第1自然段。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爬天都峰的时间:暑假;知道了谁爬天都峰:“我”和爸爸;还知道了干什么去:爬天都峰。)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4、学习第2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读后全班评价。

②、说说第2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3句)

③、再指名分句读,读后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④、观看插图,讨论交流:“我”来到天都峰下,看到天都峰,心情如何?(学生找出重点句,读出来。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重词“发颤”。依据这个词再追问为什么发颤?学生找到描写天都峰高与陡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体会。)

⑤、体会两个语气词的作用。(“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⑥、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5、学习第3~9自然段。

①、默读第3~9自然段,独立思考: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我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

②、全班交流:“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在爬天都峰时,“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这位老爷爷的年纪怎么样?从哪儿知道的?(老爷爷的年纪很大,头发“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分角色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体会“也”的作用。(表面似乎双方都有点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板书:碰到老爷爷——互相鼓励)“我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a、指名读6、7自然段。b、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c、引导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山的样子。(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的问题。a、指名读8、9自然段。b、画出“我”和老爷爷说的话。c、分角色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d、体会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内容是相互道谢。)e、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因为他们互相鼓舞,才爬上了天都峰。板书:登上天都峰——互相感谢)理解“居然”的意思——“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一词,意思是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敢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引导学生用这一词说话。

6、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找出爸爸说的话。

②、理解“汲取”。

③、爸爸说这句话再次告诉了我们什么(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进步。)

(三)、拓展延伸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板书: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还要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八、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采用多元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

爬天都峰教案【篇7】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

似乎发颤奋力

攀登终于纪念

辫子勇气决心

意思一取得

└───┴───┴───┴───┴─────┴─────┘[

三、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暑假

发颤应该

四、选字填空。

纪记年()()住日()()念

作做工()留()()()业

相像()声()片好()照()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爬天都峰教案【篇8】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2、体会: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要求抓住以下词句理解:(小黑板出示)

“抬头望”:说明“我”还在山脚下,不抬头看不到峰顶。

“啊”、“哩”表达了“我”的赞叹,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我”爬得上去吗?”——这是个疑问句,对能不能爬上天都峰,连自己也产生了怀疑。通过这个怀疑进一步表现出了天都峰的高。

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重点理解“从天上掉下来”和“真叫人发颤”。

4、小结。

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讲读课文3—5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都有怀疑的态度;但是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

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讲读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

(“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导朗读。

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四)、讲读8—10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又讲了哪些内容?

(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小组讨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什么都有“勇气”一词?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他们又怎能爬上天都峰?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8、齐读课文。

9、“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10、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这里指勇气。

1

1、说说爸爸这番话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五)、总结。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六)、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2、3、4题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奋力勇气

一会儿……一会儿…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六、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多数学生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但是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生不能理解者句话的意思。

爬天都峰教案【篇9】

1、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的第17课,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依次写的。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相互激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志气和自信念,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要擅长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2、教学目标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能正确读写“假日、抬头、云彩”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决信念,从而战胜困难的。

4.了解课文的写作依次,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晰的。

3、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依次。

4、教学难点

1.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晰的。

2.读懂课文最终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志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5、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天都峰,导入新课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急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日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老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读书时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2)老师巡察,相机指导。

(3)出示词语,生读生评。

石级

铁链

好像

发颤

奋力

攀着

辫子

笑呵呵

鼓舞

志气

吸取

(4)出示生字。生读字、记字、写字、师生互动。

(5)师生共同梳理难读的句子,生说师评价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索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相互激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2)想一想课文的叙述依次,画出文中表示这个依次的词句

老师投影出示:

爬天都峰教案【篇10】

针对课文的内容,我利用 frontpage 软件制作了一个相关课件,首先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课文的封面,封面上有两张照片,这张是太阳升起时的天都峰,这张是云雾缭绕中的天都峰。紧接着,我们可以看到天都峰的文字介绍。进入“学习重点”,我们看到了……,图片欣赏”学生可以看到……点击“影片欣赏”精彩的短篇展现在眼前。“讨论交流”中,学生可以粘贴……最后一张是我运用网络上现成的资源作的连接。例如……。

教学中充分借助集声、色、光、音于一体的视频片段图象,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读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拿到教材后,我仔细地阅读了教材的内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词语以及文中的长句。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和感情。

2、能够通过网络收集图片,并对所选图片进行复制、粘贴。

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2、培养学生从小就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风格。

我是如何把教学目标与制作的网页结合在一起的呢?我把这堂课分成分成三个环节:

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观看天都峰的介绍,然后让他们交流,说说:你收集到什么资料?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然后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到“爬山”说明是要手脚并用的。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课文的分析,我主要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展开教学。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了理解这句话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这三步来学习,学生可定会问“汲取”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引导他们利用”金山词霸‘来理解。联系上下文照相关的句子,我为学生提供了BBS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把找到的句子,复制粘贴下来。通过公告板,学生之间可以阅读到自己的、别人的,教师也可以轻松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反馈情况,便于加以指导。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把自己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这样,交流面大大地扩大了。便于学生理解内容,我还提供了一个短篇,学生再次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和“陡”。图片欣赏中,鲫鱼背的照片解决了一个难点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

三、拓展阅读,培养能力

在理解了重点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老爷爷和小女孩的对话演一演,再次体会到他们身上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让他们收集黄山的图片。拓宽知识面。

1、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我个人认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与创造空间,未必要花很多时间来精心制作网页,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可以直接把现成的资料做成连接。让后运用到课堂上,例如……我都采用了这个方法。面对学生的有些提问,我引导他们运用“金山词霸”软件自己解决问题。例如:……

2、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方法,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一把钥匙。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3、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利用互联网学习可以充分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难于理解的抽象内容,学生可根据媒体上提供的内容,一一找到答案,例如在“背景资料”中,学生会得到许多与长征相关的信息,然后与他人交流。其实,学生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过程。

爬天都峰教案【篇11】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面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

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又正是体会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起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通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内容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么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么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应该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应该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么想呢

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么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么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这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通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通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这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这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通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应该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达到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能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么读。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考虑。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么读,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起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起爬的话就比较省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么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终于。

师: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终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通过前面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又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起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孩子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一定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起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什么情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起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什么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情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现在觉得你该怎么说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现在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生:后来,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给小妹妹鼓励,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一定也要爬。后来,他看见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一定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又可以休息,可以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一定要爬上去呀!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积极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方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这里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爸爸的话吧!这节课上到这里。

总评:

本课从内容重点看,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编者在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提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和思路。

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变序式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小妹妹与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切入,再反顾前文,去体会他们对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最后归结到对爸爸的话的理解,从而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使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该课的教学对象仅为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扶放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着眼于读书的训练。

教师始终把指导读书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采取了试读、引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并有机地结合教师的指导与演示、学生的观察与讨论,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

3.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与需要,适时地交换着教学组织形式,或个体静心读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4.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下决心爬天都峰的情景和过程,然后进行说话表达。这既落实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爬天都峰教案【篇12】

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战胜困难。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的“险” 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黄山奇石》,从课文和我们收集的一些资料,我们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然而,有一位小朋友说想要领略到黄山的美丽并不是那么容易,他去了一趟黄山,可累啦。今天,我们来学习《爬天都峰》,和这位小朋友一起去爬黄山,看看是不是这样。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天都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对天都峰的感性认识。

师:大家看了录像,天都峰是黄山中最险峻雄奇的山峰。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爬天都峰的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有的可以和形近字比较,如,“辫”与“辩、辨”的区别。“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在黑板上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范读或朗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提到哪些人一起爬天都峰,请划出来。

2、学生朗读,边读边领悟课文中所描绘的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师:这两段说了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我和爸爸爬天都峰

2、师:天都峰是怎样一座山?高不高?好不好爬?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3、师:天都峰又高又陡,很不好爬。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朗读第二自然。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天都峰:高——云彩上面

陡——石级 笔陡

铁链 似乎是从天下挂下来

4、师:小朋友看到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他害不害怕?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我爬得上去吗?

真叫人发颤

四、学习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1、师:这五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山

2、师:前面说了,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看了有点害怕了。怎么办?爬上去还是不爬算了?这时,作者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什么人?(提示:一位老爷爷)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老爷爷对我说了什么?

(提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5、作者怎么回答?

(提示: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6、老爷爷怎么回答?

(提示:对,咱们一起爬吧!)

7、最后,他们有没有爬上峰顶?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终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们一起爬上了峰顶。“终于”的意思是:最后、最终,表明下文出现的是最后的结果。这个词说明作者觉得爬天都峰很不容易,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爬上峰顶后的高兴心情。

五、学习第八、九、十自然段

1、师:这三个自然段说的是我和爸爸、老爷爷爬上峰顶后的对话。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爬上峰顶后,老爷爷对作者说了什么?

(提示: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4、作者怎么回答?

(提示: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5、师: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作者?作者为什么也要谢谢老爷爷?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

6、师:“居然”是什么意思?

(提示:“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想不到。)

师:老爷爷说:“居然爬上来了”,他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而老爷爷年纪又很大。)

7、师:为什么最后老爷爷还是爬上了峰顶?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看到小朋友也爬天都峰,他觉得有了信心。)

8、师:作者也感谢老爷爷,说看到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才有能力向上爬。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才”字。“才”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说。

(提示:“才”的意思是:由于有了一定的条件而能怎么样。比如:放学才能回家。

9、师:作者为什么说见到老爷爷爬天都峰,她才有勇气向上爬?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都打颤了,怀疑自己爬不上 去。但是,看到老爷爷年纪比自己的爷爷年级还大,爬天都峰,他都不怕,自己当然也不怕。)

10、听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爸爸怎么说?

(提示: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1、师:“汲取”是什么意思?

(提示:“汲取”的意思是吸取。)

12、师:爸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作者和老爷爷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从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天都峰》,现在再播放一遍《爬天都峰》,请同学们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爬天都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作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时间顺序:

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作者:

见到山高路陡不自信→见到老爷爷后有了勇气→终于爬上了峰顶

师:要爬上天都峰对老爷爷和小朋友来说,都不容易。但是,他们最后战胜困难爬上了峰顶。请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一个人要战胜困难,一方面要靠个人的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爬天都峰教案【篇13】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黄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黄山天都峰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几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的,请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有些学生之间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以下四个主要的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3)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你是怎样理解的?

(4)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些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教师敏捷地对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提炼,抓住关键问题再回到学生中去,让他们通过读、思、悟,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二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天都峰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发颤”等词体现天都峰的高和陡,感受爬天都峰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指导朗读。天都峰高而陡。这样的山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一、二自然段。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天都峰的高而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登天都峰的艰险,为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吸取力量,好不容易登上天都峰作铺垫。)

(三)读悟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围绕“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这个问题读这几个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画出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小朋友,你俩也来爬天都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对,咱们一起爬吧!”)然后分小组讨论,想想“当时他们各自是怎么想的?”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以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不断的“议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想火花,交流各自看法。这一方式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2、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他们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因此不再犹豫。

(通过多方式,多角度的读,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为什么不再犹豫。

这一设计让学生展开想象,发展思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读悟六、七自然段。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巡视,对难点部分做主要指导。

(1)“奋力”表明攀登陡峭的石级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2)“终于”能准确地表现“我、老爷爷、爸爸”爬天都峰的艰难和大家登上峰顶的喜悦之情,如果没有这个词,就不能很好地说明登上峰顶的艰难。

2、教师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3、指导朗读。注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像小猴子一样”“终于”等词的语气。

(五)读悟八、九自然段。

1、课件出示“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的句子。

(1)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赏识“居然”这个词,居然就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课文中老爷爷在登上天都峰顶以后说:“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还下了不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意思就是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我的岁数这么大,还能爬上来——真没想到哇!)

(2)“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2、让学生多读,联系上文思考:他们为什么互相致谢呢?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呢?(激动)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激动的心情。可指点或启发学生注意老爷爷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突出话语中的“勇气”“居然”等重点词来朗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三、整体回归,认知升华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从对方身上吸取力量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的。

(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2、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你在平时有这样的体会吗?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从文中得到启示:要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不强求一致])

爬天都峰教案【篇14】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文教育目标:

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策略:运讨论法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天都峰,导入新课。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用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认读多音字假、都。

3、提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读后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教师投影出示:

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

爬上、、、、、、(67)

爬上、、、、、、之后(810)

2、小组讨论,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课文,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全班讨论,老师再补充解答。

(不懂的词语或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天都峰的高与险,要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学习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4、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四、布置作业

用终于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6、爬天都峰

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

爬上、、、、、、(67)

爬上、、、、、、之后(810)

教后小结:

本文表达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会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孩子们对课文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并且整节课轻松但效率极高。

编辑推荐

爬天都峰课件经典十四篇


爬天都峰课件 篇1

1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会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辪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3、能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3学习准备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的资料。

2、生字卡片。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2【活动】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3、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4、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活动3【活动】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活动4【讲授】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活动5【测试】

五、达标检测

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1、 石级:石头台阶。

2、 仰望:抬头望。

3、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4、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5、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活动6【活动】

六、总结归纳

1、 根据学生抄写的生字词作出评价。

2、 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爬天都峰课件 篇2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

2、想办法学会课后生字,会读,会组词会记。

3、会读课文,会思考课文后问题。

2、考一考字形:

鱼+即 口+可 爪+巴 尸+古

大+田 口+自

3、猜一猜:

大手抓住双木树杈(攀)

一点一回头,一日一日一页树(颤)

4、比较组词

陡──徒 莲──链 峰──锋 辫──瓣

钓──钩 耍──要 装──妆 冒──昌

拢──扰

6、注意区别多音字:似形式多样对字词进行检测。

1、课文大意: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板书:爬天都峰

2、课文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了解大意

理清顺序

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爬?发颤! 下不了决心

“您也来爬?” “你也来爬?”

“我看您……才” “要不是你,我还”

谢谢您 谢谢你

汲取

终于 居然

力量

爬天都峰课件 篇3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爬天都峰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爬天都峰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爬天都峰》。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4、拓展学习: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爬天都峰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互相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前置自学提纲:

一、读。标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做到正确、流利,有能力的同学达到有感情。

二、划。用“——”划出本文中的生词并多读几遍。

三、注。尝试给生字注音。(课后双横线里面的生字)

田字格中的生字口头组词。

四、查。(将所查答案写在课本相关位置)

理解以下词语: 汲取 陡峭 发颤 攀爬

五、思。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在课本相关位置做好标记或批注。)

2、不懂的问题有: (在课本相关位置写清问题)

六、拓展

蒲公英的基本资料

第一课时

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搜集有关关于本课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讨论、交流、汇报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2、板书课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二、自学课文,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3、指名分节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4、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1)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画画天都峰(课件显示天都峰的高和陡。)

6、根据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第二段。

7、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天都峰的高与险,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想象“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完成练习第二、三题:(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1)分别出示课后第三题中的句子,边读边想,加上(去掉)“奋力”和“终于”有何区别?哪种更好?

(2 )选择“奋力”和“终于”练习说话。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终于”写一段话。

2、感情朗读全文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爬天都峰课件 篇7

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四川有哪些山比较出名吗?你去过哪些山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你去过的山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小作者去黄山的天都峰看看,看看他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趣事。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小组交流讨论,排除疑难字词。

2.全班开火车朗读课文,注重对生字词读音的检查。

3.大声齐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叙述文章大意。

1.分小组朗读每个自然段,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石级、仰望、攀着、心颤、鲫鱼背”的含义。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并分小组讨论这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1.为什么作者要用“爬天都峰”而不用“登天都峰”或是其它的词语?

2.“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说明了什么?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中的“终于”说明了什么?

4.爸爸的话有什么含义?

5.你从作者的这次爬山经历中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天都峰如此险峻,然而作者和老爷爷最后都爬上了山顶,他们靠的是什么呢?

大家在假期肯定也去过很多地方,认识了许多不一样的人吧!大家在课后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爬天都峰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2、会背第二自然段。

3、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的险,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上课前我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词语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笔陡铁链发颤鲫鱼背白发苍苍手脚并用汲取勇气居然决心终于(齐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现在谁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抽生)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互相鼓励爬上峰顶的。

2、理解爸爸对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三、感受天都峰之险。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画出相应的词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1、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圈画相关词句,体会峰之险。

2、抽生反馈。(抓重点词句分层次指导朗读)

(1)、指名读。(2)、强调加红线词语读。(3)、强调加点词语。

【课件出示险要的天都峰图片】

过度:看着就叫人发颤的天都峰,对一个小女孩来说,这真是一件难事啊!

四、体会一老一小的对话,互相鼓励做决定。

师:就在小女孩将要失掉爬山自信的时候,身后上来一位老爷爷,这位老爷爷头发花白,从外貌来看,年龄比小女孩的爷爷年龄还要大哩。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

朗读一老一小的对话,从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对,咱们一起爬吧!”

1、小组自由朗读对话。

师:从两个“也”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第一个“也”字强调了老爷爷对我这个小女孩爬这么险要的天都峰有点怀疑,同时也有几分敬佩;

(抽生读出老爷爷对小女孩的敬佩之情。)第二个“也”字强调了小女孩对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爬这么险要的天都峰有点怀疑,说怀疑还不如说是小女孩对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老爷爷表示羡慕和敬佩。(抽生读出小女孩对老爷爷的羡慕与敬佩之情。)(最后一句话是老爷爷说的,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2、抽生带着理解分角色朗读对话。

过度:老爷爷看到这么小的女孩都敢挑战天都峰,他从心底里下定了爬山的决心,小女孩看到年龄这么大的老人都敢挑战天都峰,她也从心底里下定了爬山的决心。有了信心,还怕达不到目的吗?

五、经历爬山经过,感受“我”登山的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三】

齐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从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终于”等词体现出“我”爬山之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齐读、谈体会、带着体会读。

六、理解爸爸的话。

师:终于爬上了峰顶,老爷爷和小女孩互相道谢,他们并没有为对方做什么贡献,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请大家默读下面对话,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老一小的对话】

“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感谢您!”看到这一老一小互相道谢,爸爸不由得赞叹到:

【课件出示爸爸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这句话是爸爸对“我”和老爷爷的赞叹,他赞叹我和老爷爷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这句话也是对全文的总结,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互相鼓励、战胜困难。(顺势板书:互相鼓励、战胜困难)

七、学习表达方法,为日后写作打基础。

师:课文题目是《爬天都峰》,作者为什么在写爬山的经过之前重点写天都峰的高和陡呢?(写天都峰的高和陡是为下文描写爬山的艰难和体现人物的品质做好了铺垫,在写法上这叫衬托。)

八、作业

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高老爷爷

爬天都峰汲取力量

陡我(小姑娘)

爬天都峰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 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互相鼓舞 汲取力量

爬天都峰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颤”两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会用“终于、纪念、鼓舞”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依照登山的顺序:“在天都峰脚下”——“向顶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顶”记叙了“我”同爸爸以及一位不相识的爷爷,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课后的思考,练习向我们提示了阅读的重点,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先认识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爬山过程的艰难,特别要抓住“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对话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每年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2.理解带生字的词。

重点理解:

似乎:好像。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

汲取:吸取。

居然:出乎意料。

3.质疑问难。

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

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发颤”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似乎”的“似”读(sì)不读(shì)。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

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

第十一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

1.默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要求抓住以下词句理解:

“抬头望”:说明“我”还在山脚下,不抬头看不到峰顶。

“啊”、“哩”表达了“我”的赞叹,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我”爬得上去吗?”——这是个疑问句,对能不能爬上天都峰,连自己也产生了怀疑。通过这个怀疑进一步表现出了天都峰的高。

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重点理解“从天上掉下来”和“真叫人发颤”。

4.小结。

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讲读课文3—5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

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讲读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

(“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导朗读。

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四、讲读8—9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又讲了哪些内容?

(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提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什么都有“勇气”一词?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他们又怎能爬上天都峰?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讲读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这里指勇气。

4.说说爸爸这番话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六、总结。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七、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2、3、4题的练习。

八、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各写一句话。

附:板书: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4篇


经过整理为您编辑了“小蜗牛爬爬爬教案”,感谢您的阅读。在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需要教案课件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因此老师需要花费精力编写。编写精心的教案课件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手段。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喜欢动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而这首根据小蜗牛的特点写的幽默诙谐、好听的歌曲吸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通过让孩子感受3/4节拍的特点,用流畅、欢快的声音唱出小蜗牛逍遥、自在的心情。

活动目标:

1、感受活泼欢快的曲调,了解并拍出3/4拍的强弱弱的节奏特点。

2、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创造性地表现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在自然角饲养小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特征和习性,并与小蜗牛交朋友。

2、《我是快乐的小蜗牛》歌曲磁带、小蜗牛图片和头饰。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谜语,听一听它是那种小动物?谜语:走路从来不回头,背着房子去旅游。伸出两只小犄角,一别看来一边走。(为了更形象,教师一边模仿动作,一边说谜语)

2、出示实蜗牛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蜗牛的外形特征,激发幼儿对小蜗牛的兴趣。

(1)小蜗牛长得什么样子?

(2)小蜗牛平时都在干什么?

(3)小蜗牛爬起来是怎样的?它的表情怎样?哪个小朋友来形容一下?(引导幼儿用肢体或语言表达)

3、欣赏歌曲,熟悉旋律,掌握3/4拍的节奏特点。播放歌曲《我是快乐的小蜗牛》音乐,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歌曲,教师跟幼儿边听歌曲边拍节奏。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曲调。

(1)刚才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现出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4、再次欣赏歌曲,学唱歌曲。

(1)欣赏第二遍歌曲,幼儿随音乐节奏学说歌词。提问:你们听到歌曲中唱了什么?说说自己感觉哪句歌词最有趣?自己喜欢哪句歌词?并尝试唱一下或用动作来表现。

(2)教师将幼儿根据喜欢的歌词进行分组,教师弹唱,幼儿随音乐尝试大声跟唱。(教师给予表扬,纠正唱错的地方。)

5、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表现歌曲。

(1)引导幼儿用男女对唱的形式练习演唱歌曲。

(2)鼓励幼儿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加上创造性的动作演唱。

(3)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表演的动作并进行练习。

6、请幼儿戴上蜗牛头饰,随音乐集体表演歌曲。

7、教师小结:多可爱的小蜗牛呀,跳得真好,美丽的春天来到了,我们一起去旅游吧。在《我是快乐的小蜗牛》的音乐伴奏下,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自然角中观察小蜗牛,进一步了解小蜗牛的特征及习性。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2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

本节课是一节识字写字课,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识字方法。低年级写字教学特别重要,课堂上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写字,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者分析:

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特别重要,课堂上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写字,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识字方面,学生们能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一加,熟字换偏旁,形声字,字形分析等。

因此,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能够初步读通一些不带拼音的文章,初步尝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住,孩,玩,吧,发,芽,爬,呀,久,回,全,变”12个生字;会写“回”。

2.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突破方法:鼓励学生运用了解汉字构字特点以及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个别汇报的形式反馈、正音、辨形,采用多种游戏熟悉生字、巩固生字,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掌握识字方法。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突破方法:采用多种游戏熟悉生字、巩固生字,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字词句篇的程序一步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和蜗牛有关的课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

这个故事好玩吗?你们也想和老师读的一样流利吗?那我们一起来闯关吧!

①小老师拼读,跟读一遍。

师:我们已经成功到达小蜗牛的字音乐园,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小蜗牛的字形乐园里看看吧!

草字头表意,是植物;小树长牙齿了,表声,说明春天来啦,柳树,桃树都发芽啦!你能看图猜出来下面的形声字的读音吗?

师小结:我们知道了通过形声字,熟字加偏旁,换一换,猜字谜等识字方法来识字,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识字方法,比如留心看广告牌,给同学们发作业本等,只要你有心,你就会成为识字大王。

④师:最后,让我们跟小蜗牛一起送这些字宝宝们回家吧。(按结构分类)

师:这些生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把他们放入词语中,你还认识吗?

(白板使用:师随意点词语,词语突出。师拖拽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在句子中词语颜色不同。)

(白板使用:小蜗牛从一个句子爬到另一个句子。出示“爬呀”,使字突出)

⑥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找一找课文中几处写到了小蜗牛爬的句子,用“-----”划下来。

⑦出示句子“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B.为什么要写两个“爬呀”、“爬呀”?师读句子,生比较去掉一个“爬呀”和原句有什么不同。(体会小蜗牛爬行速度的慢。)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事情做得很慢,比如“今天的作业真多,我写呀,写呀,好久才写完。”“外婆家可真远,我走呀,走呀,好久才走到。”(师设置情境,教学生说。再生自己说。)适当渗透:珍惜时间,坚持不放弃。

师:在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字是需要我们会认,还要求会写的:“回”

④生练写。

⑤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师:小蜗牛到底都爬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跟着小蜗牛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动画《小蜗牛走四季》)

师:小蜗牛经过了几个季节呀?树林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蜗牛爬的可真------慢啊!让我们再跟着小蜗牛走一走四季吧。

1.课下交流你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

2.把小蜗牛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3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又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利用图画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感受四季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1)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2)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预设: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

(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

(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人小组合作分角色练读。

提示: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小蜗牛、一人蜗牛妈妈)。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评选出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会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小黑板提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2、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五、指导书写

1、出示“全、回”两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上描红,体验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7、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童话,感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蜗牛爬行慢的特点。

2、借助图画书,感知理解故事中四季美丽色彩和特征,并乐意帮助小蜗牛解决爬行慢的问题。

3、能和教师一起翻阅图画书,能按要求阅读故事。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对四季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柳树姑娘》,引出主题。

1、教师:春天到了!春风一吹,柳树姑娘要洗头啦!

师生随着音乐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柳树姑娘》。

2、教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春天到了,到小树林里去玩吧,树叶儿发芽了。”小蜗牛就爬呀爬呀,他爬到树林里看到了什么呢?

二、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上的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小蜗牛爬到外面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那是什么季节吗?

鼓励幼儿先与同伴交流,再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对画面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三、引导幼儿看图欣赏故事,进一步感知四季的特征。

1、教师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边翻阅边讲述故事。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启发幼儿想一想:妈妈想让小蜗牛做的事情,小蜗牛都完成了吗?为什么?

四、欣赏故事,感知画面四季的特征和变化。

1、教师:你知道小蜗牛一共出去几次?每次出去的时候是什么季节?回来的时候又是什么季节?

教师:你喜欢一幅画面?为什么喜欢?那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欣赏教师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讲述故事中重复的“小蜗牛爬呀爬,……”的语言以及妈妈对小蜗牛说的话。

五、启发幼儿思考:小蜗牛外出三次,都没有达到目的,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蜗牛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各种办法解决小蜗牛爬行慢的问题。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通用七篇


一份推荐给您阅读的精选文章是“小蜗牛爬爬爬教案”,绝对值得一读。当涉及到教案课件时,老师们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所以任何随意的处理都需要引起注意。教案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监控作用。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答案!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角色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角色意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复习区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外形特征,尝试描述图形的二维特征。

3.启发幼儿用礼貌用语,进行简单的交往,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熊两个;小鸭、小兔、小猫挂饰若干;各种形状的礼物若干。

2.供幼儿操作的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大小、颜色不同的饼干若干,贴有圆形、三角

形和正方形标记的盘子各一。

1.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扮小动物,你愿意扮谁就选一个挂饰挂在身上。

3.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小熊小黑和小白的生日,我们一起去为它们庆祝好吗?

4.怎么去呢?买些什么礼物呢?

5.每位选一件礼物,你选的是什么?告诉你的好朋友。

二.送礼物:

1.告诉小熊自己送的是什么礼物,并祝小熊生日快乐。

2.按小动物分组把礼物送给小熊。

3.请个别幼儿把礼物按图形分类。

三.小熊请客人吃饼干:

1.小黑和小白准备了点心给你们吃,(出示两盆饼干)小黑准备的是奶油饼干,小白准备的'是葱油饼干。

2.小黑请每位吃一块饼干,与你的好朋友比一比,饼干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描述自己拿的

是什么颜色、什么图形的饼干?

3.小白请大家动脑筋:

(1)请小鸭吃红的三角形饼干;

(2)请小兔吃黄的圆形饼干;

(3)请小猫吃绿的正方形饼干。

四.结束部分:

1.我也准备了一份礼物(出示生日蛋糕),引导幼儿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2.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等到明年再来给小黑、小白过生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过生日”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之一,尤其是小班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对此更是感兴趣。《指南》强调:幼儿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与接受能力相吻合,以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活动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开始时,注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兴趣,从幼儿已有的自己过生日经验来谈起,自然过渡到给小兔过生日,手口一致点数小动物、生日礼物。重点是:手指一个物品,嘴里数一个数。难点是:能说出总数。知道数到最后一个数是总数。从一个数到两个,再数到5个,逐渐提高难度。不同的小动物、不同的水果礼物依次出现,吸引了孩子的好奇心,专注力,使孩子能够积极主动进行点数,新颖性与合理性、可行性、操作性紧密结合。难易适度,各环节衔接自然,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求。整个过程体现了目标性、启发性、主体性、整体与个别相结合等一系列原则,整合了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层次清楚,教具、学具的使用,促进了教学的发展,教师始终以一个参与者、启发者、指导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活动,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发展。

由于小班孩子刚入幼儿园,他们的能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点数过程中,有手口不一致的现象,有个别孩子出现手点得慢,嘴数得快,还有的孩子数到了3,却不知道数量是3,还说是2。依据《指南》精神,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方式和环境,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因此,我想在活动室里投放了一些操作材料,让幼儿练习手口一致点数物品来加深理解。同时还将幼儿手口一致点数贯穿于一日生活中。以便深化和扩展幼儿的点数能力。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爱动物是小朋友们的天性,孩子们肯定也非常愿意把动物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考虑到绘画蜗牛对中班的幼儿有一些简单了,所以我们改用泥工的形式来表现,正好我们班的特色就是泥工,孩子们平时经常用泥工做各种各样的物品,所以相信他们对这次的活动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的。

二、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中班幼儿动手能力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玩橡皮泥。而且每一个活动我们力求能够让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制定了一下的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重点、难点)

2、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

3、萌发喜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的充分对于上好一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也根据活动的需要准备了:橡皮泥、火柴若干,课件一份,小蜗牛的家的场景。

四、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幼儿大致知道了制作小蜗牛的过程。

操作法:幼儿在操作中锻炼自己的手部肌肉的能力,在操作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我把活动分成4大部分:引起兴趣——示范制作——幼儿操作——相互欣赏。

1、看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首先先出示泥工蜗牛的身体,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通过猜测,发散幼儿思维,引起幼儿兴趣。再出示蜗牛的壳,请幼儿接着猜,最后出示完整的泥工蜗牛图片,请幼儿说说小蜗牛长得什么样子的?通过由身体——壳——完整的蜗牛图的展示,既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又让孩子清楚的知道了蜗牛的整体构造,为之后的制作做好了准备。

2、示范制作小蜗牛。

先向小朋友们提问小蜗牛用什么材料做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幼儿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示范讲解,注意要点:先选一种颜色的彩泥把它捏软,团成球,搓长做蜗牛的身体;再选另一种颜色的彩泥搓长,从一头开始卷,要卷得紧一点。在头上可以用火柴做小蜗牛的触角和眼睛。通过提问、让幼儿观察,让他们知道蜗牛制作的材料。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有助于幼儿接下来的自由操作

3、幼儿操作。

在操作前教师向幼儿提出要求:提醒小朋友橡皮泥、火柴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彩泥;火柴头很尖不能对着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眼睛。然后再请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操作前提出相应的要求,避免孩子在操作中发生危险,教师的巡回指导有助于幼儿能够更好的完成制作。

4、相互欣赏。

请幼儿把自己做好的小蜗牛放在提前做好的场景里面,大家一起围绕着相互欣赏,幼儿边欣赏边听教师介绍:小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特别喜欢在晚上或下雨的时候出来玩,最怕太阳晒了,所以,小朋友在外面看见蜗牛时,千万不能把它放在太阳底下跟它一起玩。在欣赏过程中听听教师的介绍,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萌发保护小蜗牛的情感。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3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童话,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小蜗牛在妈妈的提示下去树林玩,由于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了下一个季节的风景。课文借助小蜗牛先后3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课文以小蜗牛的视角,生动鲜活展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本课的最大特点是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小蜗牛的动作和蜗牛妈妈的语言不断反复。这种不断复现的情节,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

这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字注了拼音,配有4幅色彩艳丽、季节特征明显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和王字旁1个偏旁;会写“对、妈”等4个字。

2、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要求认识的王字旁,是以前学过的“王”字变化而来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字变成偏旁后的差别。如“王”变成王字旁后,长横变成了提,“玩”字的左右两部分要相让。为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本课部分生字标注了拼音。

要充分发挥拼音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住”是翘舌音;“吧、呀”是语气词,要读轻声;“久、全、变”是三拼音节,要把音节拼读完整;“吧、发、芽、爬、呀”都有相同的韵母,可以对比着读一读。

学生初读课文,会遇到一些没有注音的生字。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字,要充分发挥连环画的作用,引导学生大胆猜读。如,“蜗牛、草莓、蘑菇、发芽”中的生字,图画已做了明显的提示,联系生活经验,学生就能猜出是什么字。受方言的影响,有的学生猜出的字与生字的读音可能有差异,教师可安排互动交流的环节,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此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字义。

关于王字旁:王字旁的字在古代都和玉有关。本课认读字“玩”和读写字“全”都有一个王字旁,“玩”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弄也”。

“全”在《说文》中的解释是“纯玉”。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草莓、蘑菇、芽”这一组字都有草字头,说明这些字都与植物有关。

(2)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小蜗牛爬呀,爬呀”中的“爬”,“快去摘草莓”中的“摘”,“树叶全掉了”中的“掉”,都可以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猜测它们的大致意思。

(3)有的生字,如“孩子”的“孩“,“碧绿”的“碧”,适宜组成词让学生认识,不要孤立地去认。

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可以借助生字与熟字的联系,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1)给已学字加偏旁:巴—吧、爬;牙—呀、芽。

(2)与已学的形近字做比较:金—全;田—回。

2、写字。

本课4个要写的字都是合体字。“对、妈”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要提示学生注意偏旁相让后带来的字形变化;“全”是上下结构,“回”是全包围结构。要提示学生注意不同的字形结构,每个偏旁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左右结构的字,偏旁显长、显瘦;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的字,偏旁显宽、显扁。让学生知道,写合体字要有左右、上下、里外相互协调的意识。

本课4个字书写要点:

5画,合体字。

对左边“又”的第二笔变长点;右边“寸”的横画变短,竖钩要写直,点要落在田字格的中心点上。

6画,合体字。

妈注意女字旁的提从横中线起笔,往右上略斜,竖折折钩起笔的竖则落在竖中线上。

6画,合体字。

全“人”字头盖住下面的“王”部,“王”部的第一横落在横中线上,最后一长横要舒展。

6画,合体字。

回国字框,字体显宽扁。竖画都要微微往里斜,四横、四竖的间距要均匀。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与熟字组成新词,如“不对、对比、上回、下回、回来、回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本课的学习要避免一上来就是教师的示范朗读或者听录音。要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借

助连环画独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在学生能正确识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课文主要由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对话组成,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读出不同的语气。如蜗牛妈妈的话要读出亲切、温和的语气,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天真可爱的感觉来。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蜗牛妈妈或小蜗牛,分角色来进行对话。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个蘑菇回来。”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

这是蜗牛妈妈说的3句话,是典型的童话语言,反复出现,有利于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句式一致,有利于开展语言学习。蜗牛妈妈的“哦”,

说明她很惊讶,和反复的“快去……”说明蜗牛妈妈很着急,也很慈爱,要连起来进行整体训练。同样的,小蜗牛的话在课文中也出现了3次,3次的表达也有类似的语言特点。

还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读出感受。比如通过“已经”一词,可以强调小蜗牛错过了原来的季节,分别遇到了“夏天、秋天、冬天”;读“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时,可以读得慢一些,进一步感受小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本课轻声词语比较多,如“孩子、叶子、回来、地上、已经”。结合平时说话规律,

注意“吧、呀、呢”等语气词的轻声和“着、了、的”等助词的轻声。轻声词语的朗读,可以在句子中随语流细心体会。

2、理解运用。本文理解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对于蜗牛爬行速度的理解。如果学生对蜗牛完全不熟

悉,不知道蜗牛是一种爬行非常缓慢的动物,那么就很难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出示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了解蜗牛及其行动方式,从而扫清这个潜在的认知难点。

本文浅显易懂,教学时不必分析讲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能理解课文内容即可。可以借助图片和表格等直观形式,让学生梳理课文信息,弄清楚四季代表的事物,尤其是树叶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四季里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养成乐于观察自然的好习惯。

可采用文字和图片连线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季的变化:

春天草莓(图片)春天树叶黄了

夏天蘑菇(图片)夏天树叶发芽

秋天雪(图片)秋天树叶碧绿碧绿

冬天小树发芽(图片)冬天树叶全掉了

3、课后练习。课后第一题和第二题都提示了本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一是要图文对照,读懂课文;二

是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图画大胆猜测。这两道练习题,都应与课文的学习相结合。如,先让学生对照图画,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注拼音的生字,就借助图画来猜。在初读课文的环节,就完成课后第一题和第二题。

三、问题提示

《小蜗牛》一课为什么有的段落之间有空行?

作为连环画课文,在版式上与其他课文有所不同。全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并为每个部分配上精美的插图,体现了连环画课文的特点,更加重视图与文之间的对照,以方便学生借助图画阅读。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拼音,认识12个生字,学写“对、妈”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四季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谜语,引出故事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课件出示“蜗牛”,学生自由谈谈对蜗牛的印象。

3、导语: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它们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随文识字学生第一次接

1、学生先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往课文的区别。触不是全文注音的课

2、自主阅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读文,交流识字的方不出的地方看图猜想。法,不仅能解决他们。

3、全班交流: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在交流中,面对的实际问题,而学生把猜读中的错误改正过来。且也能提高他们自主。

4、自由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教师巡视指导。识字的能力。

三、借助插图,认识四季

(一)了解树木的.变化,借助拼音、图片认读部分生字

1、引导:小蜗牛爬呀爬,小树林里的小树变化可大了,你们都知道吗?

2、出示文中4幅小树的插图和4个句子(“芽、全、掉、满、碧”都带注音):

树叶全变黄了。用图文结合的形

树叶全掉了。式认读文中难点句,小树发芽了。

3、插图与句子配对,请学生读准上面4句话。透,也是生字认读任

4、请学生按小树的生长过程给4句话排排顺序。务的分解。

(二)了解其他景物的变化,认识四季

1、过渡:哇,在小树不断的变化中,四季早已悄悄走过。小蜗牛爬呀爬,发现其实不仅是小树,还有很多景物也会悄悄地告诉我们四季的信息呢。

2、出示“草莓”“蘑菇”“雪”的带文字的图片,请学生根据图读准词语。

3、引导:这些景物属于哪个季节呢?请你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小树的图)下去。

4、出示下面的句式,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

小树 ,已经是了。

树叶 ,地上,已经是了。

5、课间操——念儿歌,关注“芽、草莓、蘑菇、盖、全、变”等词。

(1)引导:四季的景物真多呀!你分得清吗?

(2)出示儿歌读读。

叶芽叶芽点点,已经已经春天;草莓草莓甜甜,已经已经夏天;蘑菇蘑菇圆圆,已经已经秋天;白雪盖住地面,全变全变不见。

四、字词盘点,书写“对、妈”

1、出示“对、妈”,提示学生注意偏旁相让后带来的字形变化。

2、指导学生书写“对”。

(1)田字格板书范写(见写字指导)。

(2)学生集体书空、练写。

3、指导学生书写“妈”(步骤同“对”)。

4、反馈评价:第一步,展示优秀书写;第二步,出示问题范例,纠正;第三步,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的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变化与特点,知道小蜗牛在四季中什么也没有得到,明白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会写“对、全”等4个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1.教师利用谜语引入新课。

2.出示小蜗牛的图片,谁来看图说说它的模样?

3.板书课文题目。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讲清要求。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读正确,自主识字。

3.指导分自然段读文,读后说一说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4.分角色朗读,读后评议。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对、妈、全、回”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出示课件)

2.利用课件演示字和笔顺,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四、课外延伸,激发想象

鼓励学生说一说,你看到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并用相机拍下来。

第二课时

一、趣味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比赛读:蜗牛大树发芽已经小草爬呀爬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读课文,思考

(1)春天到了,蜗牛妈妈对孩子说了什么?

(2)第二次妈妈对小蜗牛说了什么?

(3)小蜗牛采回草莓没有?为什么?

(4)小蜗牛采回蘑菇没有?为什么?

(5)一年有几个季节?

2.引导学生交流:在四个季节中蜗牛到底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应该怎么做?

3.正确朗读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三、总结拓展

引导学生总结,你喜欢文中的小蜗牛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觉学沙画的新奇和快乐。

2、通过沙画的基手法,学会沙画小蜗牛。

教学准备

1、沙子、沙盘若干

2、《小蜗牛》沙画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平时你们喜欢玩沙子吗?

2、有的小朋友的家人不让你们玩沙子啊?

3、那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沙子好不?

4、老师这有一幅用沙子画的画,你们想看吗?

5、欣赏《小蜗牛》沙画,你们喜欢这幅沙画吗?

6、你们知道上面用沙子画的是什么吗?

7、你们都认识小蜗牛,那你们想要用沙子画的小蜗牛吗?

8、那老师来教你们画小蜗牛好不?

9、我们先用手跟沙子打个招呼,先抓、刮、画、漏沙子,是不是和沙子成好朋友啦!

10、那现在我们把沙子放到沙盘旁边,和老师一步步的动手画一画。

1

1、我们先画蜗牛的身体,用手抓把沙子慢慢的从手中漏出,成蜗牛弯弯的身型。

12、我们来看看蜗牛身上的小房子像什么啊?是不是像我们吃的猫耳朵,我把沙子漏成像圆形,用手指画出蜗牛身上的螺旋状,在蜗牛添上眼睛、嘴巴、头上的须。

13、蜗牛在什么里生活啊?再给画上水草,蜗牛是不就完成了!

14、小蜗牛沙画好学不啊?那放学也让你们的家人看看吧!

教学结束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和王字旁1个偏旁;会写“对、妈”等4个字。

2。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认识四季。

【教学难点】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借助图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对照图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

1。妈妈派小蜗牛到树林里玩、摘草莓、采蘑菇,可小蜗牛一次都没能完成妈妈的任务,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14小蜗牛)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居住住房孩子小孩玩耍玩球走吧去吧发生发现发芽嫩芽爬行爬上来呀走呀永久许久回家回来全国全部变化变色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玩全变”,翘舌音“住”等。)

②学习禾木旁1个偏旁

“王”,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王”的字多与“玉”有关。

指导写王字旁1个偏旁:

注意:本课要求认识的王字旁,是以前学过的“王”字变化而来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字变成偏旁后的差别。如“王”变成王字旁后,长横变成了提。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④多元识字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例如:

A。给已学字加偏旁:巴—吧、爬;牙—呀、芽。

B。与已学的形近字做比较:金—全;田—回。

(2)学习多音字:发(fāfà)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树发芽了。

这里的加点字“发”读一声“fā”,意思是“产生,出现”,还有一个读音是“fà”,意思是“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组词分别如下:

发fā(发现)(发生)

fà(白发)(理发)

②读一读:

我发(fā)现妈妈的头上有白发(fà)了。

【设计意图:多音字的学习,从字音到组词再到句子,层层推进,完成对多音字系统学习,使学生学会鉴别多音字的方法。】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发芽由上而下地遮掩。

许多很多。

盖种子的胚胎发育长大,突破种皮而出。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对妈全回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对”:左边“又”的第二笔变长点;右边“寸”的横画变短,竖钩要写直,要落在田字格的中心点上。

“妈”:注意女字旁的提从横中线起笔,往右上略斜,竖折折钩起笔的竖则落在竖中线上。

“全”:“人”字头盖住下面的“王”部,“王”部的第一横落在横中线上,最后

一长横要舒展。

“回”:国字框,字体显宽扁。竖画都要微微往里斜,四横、四竖的间距要均匀。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会写字的指导,细致到位,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正确的写字姿势。】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我们了解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还有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对照图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课文,懂得做事要善于抓住时机,还要有自己的判断。(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大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贝壳,我们用它们串成美丽的项链,但是,你知道吗?大海也有一条条可爱的项链,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14小蜗牛)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品读释疑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3次)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儿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板书:春天看小树发芽)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注意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边读边悟,是低年级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

6。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1)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2)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预设: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

(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

(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仿写:

几颗草莓几个蘑菇

几()学生几()老师

几()铅笔几()橡皮

几()树几()花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课文的学习,注意说话的训练,注意多种方法的朗读,这正是重课程的语文教育。】

7.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小蜗牛为什么每次都不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

因为小蜗牛的爬行速度很慢,所以它每次爬回来的时候季节都变了。

2。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

本文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对话,体现了小树林四季的景色特点。朗读时,一边观察图片,一边理解四季不同的景色特点。读小蜗牛的话语调要稍高,读出季节的变化。

3。在图画的帮助下,你猜出了下面加点的是什么字吗?

蜗牛发现草莓蘑菇

4。推荐阅读《小蜗牛》。

听读《小蜗牛》,了解蜗牛的慢吞吞的特点,试着把儿歌背诵下来。

5。资料链接:《蜗牛》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联系结合图片朗读课文,练习猜字,提高了识字和朗读能力。】

四、阅读方法解密

借助图画、生活实际朗读课文

本文没有全文注音,只给部分难字注音,配有四幅色彩艳丽、季节特征明显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朗读时,我们要借助连环画和生活实际,猜测一些生字的读音,然后放入课文中练习朗读,看是否通顺。

五、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讲了从春天到秋天,妈妈派小蜗牛到树林里玩,顺便看小树发芽,摘草莓,采蘑菇,可小蜗牛每次都没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抓住时机,还要有自己的判断。

六、学会写法

学一法:语言描写

本文是按季节变化安排材料的,但季节变化并没有直接写,而是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对话写出了季节的变化,充满了趣味性。如:“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举一例:“怎样可能!”妈妈焦急的说,“这早上还好好的,怎样到学校就发烧了呢?

练一练:你也试着写一写人物的语言吧!

示例:老师说:“是你们的小脚踩出来的呀,你们不停地跑呀跑呀,踩破了大地妈妈的衣服,小草就偷偷钻出来了。”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蜗牛妈妈派小蜗牛到树林里玩,顺便看小树发芽,摘草莓,采蘑菇,可小蜗牛每次都没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的故事,从中我们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时机,还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八、主题延伸

四季里,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

九、当堂检测

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课件25)

春天玩看小树发芽长满叶子草莓

小夏天摘草莓回长着蘑菇树叶黄了四季交替

蜗秋天采蘑菇来盖着雪树叶掉了

牛冬天家里过冬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已经”等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小蜗牛爬爬爬教案 篇7

《小蜗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蜗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ù zài hái zi wán quán biàn huí fā yá

住在孩子完全变回发芽

hǎo jiǔ wō niú wán bɑ pá yɑ pá

好久蜗牛玩吧爬呀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4.学习新部首“”。

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蜗牛爬爬爬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能带来高效的课堂教学。编辑针对您的需求精心打磨出一篇内容完备的“蜗牛爬爬爬教案”,如果您对此话题非常有兴趣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4、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2、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拓展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质疑导入

1、(出示蜗牛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蜗牛吗?

2、大家谈得真好,可是你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蜗牛还长着一对大翅膀呢!看,(出示长翅膀的蜗牛)多可爱的小蜗牛!

3、看到这两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今天,我们来看看《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学习生字“奖”,读准三拼音,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

二、初读课文

1、这只小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读书要求

A、第一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B、第二遍,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C、第三遍,用自己的话说说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生字卡

B、指名分自然段读

C、谈谈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吗?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到信息平台自学生字。

2、学生用口诀、谜语、顺口溜识记生字。

3、教师指导书写较难的生字,(翅、蜓、蜜)认识新偏旁(支)。学生当小老师。

四、学生描红,老师巡堂。

五、网上阅读10分钟

学生到跨越式平台阅读有关蜗牛的资料及一些名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我们都知道原来的蜗牛和现在的蜗牛完全不一样。原来的蜗牛是什么样的呢?读读这段话大家就知道了!(多媒体显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学生交流

2、指导朗读(突出“有力”“自由”)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蜗牛不仅能在天空自由飞翔,而且还飞得很快,在一次比赛中捧走了冠军奖杯呢!课文哪些词写了它飞得很快。相机理解“遥遥、甩下”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的飞行冠军又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蜗牛呢?它是怎样变成的?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天长日久”(提问引导:背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勉强”(找反义词)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蜗牛为什么变成这样呢?看来我们还得回到它得奖后的那些日子。捧走了冠军后蜗牛是怎样做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2、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句子。引导理解“得意洋洋”(表情朗读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天、唯恐、生怕”(换一种说法)

重点句子:

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

理解“大”和“重”不仅是奖杯本身的大和重,而且还暗含着在荣誉面前骄傲自大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阻碍自己前进的寓意。提问引导:假如蜗牛不把这又大又重的奖杯背在身上,蜗牛会怎样?

3、让我们一起把蜗牛得奖后的所做所想用声音来表达。指导朗读。得意、担心、害怕的心情读出。

五、释放情感

过渡:(相机出示投影)从一个飞行冠军到只能慢慢爬行,从一个金灿灿的奖杯到一块毫不起眼的硬壳。蜗牛的心情又是怎样呢?(沉重)用这样的语气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它心理又会想些什么呢?

1、指名说。

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空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尽量用上自己学到的名言)(出示蜗牛图)

六、拓展阅读10分钟

过度:老师还有许多关于蜗牛的小故事,以及也有向蜗牛样在荣誉面前由于骄傲自满而影响了自己的故事,请大家到资料城阅读。

要求:边读边想

七、打写(任选一道)10分钟

1、前几天,蜻蜓、蝴蝶、蜜蜂……又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小蜗牛背着它的奖杯也去观看了。这次是小蝴蝶得了冠军,小蜗牛看着高高站在领奖台上的小蝴蝶,再看看自己背上的奖杯,小蜗牛想起了很多往事,也有很多话想对小蝴蝶说。它会怎样劝说蝴蝶呢?小蝴蝶又会怎样做呢?

2、原来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告诉我们蜗牛以前会飞是它昨晚做的一个梦,是因为它前天在爬山看谁意志力强的比赛中,它由于坚持不懈,最终爬到山顶而取胜的。而其他的动物都因为半途而废最后都失败了。一早醒来,它见自己满头大汉,看着金灿灿的奖杯自言自语到:吓死我了,我怎么会那么骄傲自满呢?因为我知道……我还知道……

教学反思:

《蜗牛的奖杯》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奇特的想象,写出了蜗牛由在空中自由地飞翔,遥遥,捧走了冠军奖杯,退化成如今只能勉强地从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爬行的动物,表现了一个凝重的主题——人不能把成绩和荣誉当成包袱,如果自满自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不思进取,就会落后、倒退。执教的这节课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看图激趣,质疑导入。

本文的插图很巧妙。“天头”画着蜗牛高飞蓝天,遥遥,把蜜蜂、蝴蝶、蜻蜓都甩在了后面,显然,蜗牛是胜利者。如果是比赛,冠军应当属于蜗牛,蜗牛捧走金色的大奖杯当之无愧。然而,蜗牛夺取奖杯后怎样呢?蜗牛的翅膀又哪去了呢?在读题质疑后,导入新课,引导读书,顺势合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2、以读代讲,以读领悟。

这节课注重了品词、品句、品读,以读代讲、以评促读,以读悟情。例: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提出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蜗牛飞行能力强,可以得冠军?学生自读后很快找出了“遥遥”、“甩”、“所有”等词。我又让学生读词,再读句子。读后让学生评价,做到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评后再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以读代讲,以评促读,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自主识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识字方面以自主识字,自读自悟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生字卡片,出示词语等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2)

蜗牛的奖杯(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性、工具性和趣味性。以词带文,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运用插图,浅化知识难点和放飞想象;抓住头尾,启迪心灵和明白道理。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提倡的是以朗读代替讲解,我根据低年级儿童对故事感兴趣的特点,灵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读书、发现,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从阅读实际出发,在读中想象,读中体验,读中感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

学情分析: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我认为在学习课文时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学生的嘴巴,转化成精彩的对白。可以通过想象、体验的形式,把蜗牛的心理话说出来。在这过程中,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自由、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词语,通过理解词语来读懂课文内容,并从中明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读议结合,启发明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蜗牛的居功自傲、不思进取;让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有精神,老师奖励你们听个故事。春天里,百花盛开。刚刚懂事的小蜗牛要第一次独自去奶奶家玩耍。它一到奶奶家,就看到了一张巨大的陌生照片。它好奇地问:奶奶,这是谁呀?奶奶犹豫了一下说:哎,这是我原来的照片。小蜗牛惊讶地说:真的吗?怎么差别这么大呢?您身上还有奖杯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奶奶叹了口气说今天,奶奶给你讲关于我奖杯的故事。

2、板书课题:

7、蜗牛的奖杯。(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久很久以前蜗牛的样子。(请生说)那时,它竟然长着这么一对有力的翅膀,飞起来可带劲了!齐读第一自然段。

2、如果你就是那只自由飞行的蜗牛,你的心情怎样?把你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吧!(让学生读出蜗牛的自由、得意、高兴)

3、现在我们就是一群有着一对有力的翅膀的蜗牛,可以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伸出我们的翅膀飞一飞吧,你们开心吗?得意吗?就带着我们的心情再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这种自由飞翔的感觉。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有一次,动物王国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很多小动物都参加了,蜗牛也去了,让我们来看看它们比赛的情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你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可以在个别词语下面加上记号。(点出遥遥领先、所有的对手)

请看图片:哪些小选手参加了比赛?谁获胜了?所有的对手是指哪些对手呢?(生:还有好多小动物。师:你怎么知道的呢?生:我从省略号看出,还超过了许多小动物。师:你真会读书,能从标点符号中读到知识!)所有这些对手都被蜗牛甩得很远,没人能赶上它,这就叫遥遥领先。

2、如果你们观看了当时的比赛,请蜗牛哥哥们起立一起自豪地将比赛场景读出来。蜗牛妹妹们也来读吧!(指导朗读)

3、小蜗牛,现在你手捧着金灿灿的奖杯,听着人们对你的夸奖、赞美,你会怎么想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

1、那我们课文中的蜗牛捧走了奖杯后有怎样的表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一个词来说说小蜗牛的表现。(得意洋洋)

2、你也有过得意洋洋的时候吧!你能读出得意洋洋吗?

3、小朋友,小蜗牛的身体是那样的柔软,那样的小,可是这只奖杯却

(引出:很大很重)

4、有多大?用手比划比划。这么大,这么大,甚至更大。有多重?背在身上什么感觉?谁来做个动作。我们一起来背背,哎哟哎哟,真重啊!

5、是呀,这么大,这么重的奖杯背在身上,多累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6、背上它,小蜗牛还能飞起来吗?那它为什么不放下呢?

7、引出句子:(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

① 轻声读,找出一对亲姐妹。

② 理解唯恐、生怕。

③教师点拨。(第1件事是怕什么?第2件事又是怕什么?这两件事哪件更害怕?)

④意思相近的词能不能交换位置?

⑤指导朗读。

8、看来,这只蜗牛是把自己取得的成绩看得太重要了!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至三句,体会小蜗牛骄傲自满的心情。

9、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读出蜗牛得意洋洋的样子和背着奖杯沉重的语气。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就这样,小蜗牛背着它的奖杯,背了几天?你能找出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2、这回小蜗牛终于可以每时每刻和它的奖杯在一起了,它一定乐坏了吧?为什么?自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翅膀为什么不见了?上哪儿去了?(渗透退化)

4、退化就是生物体在进化中,某一部分变小,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没有了翅膀,还有奖杯吗?那有什么呀?(渗透勉强)

5、曾经是遥遥领先的飞行冠军,后来飞不动了,到最后竟然只能勉强从硬壳伸出头慢慢爬行。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的蜗牛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6、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1、可以用上名人名言。

2、可以鼓励蜗牛。3可以告诉蜗牛什么是错误的?该怎么做?)

7、听了同学们对蜗牛说的话,老师也想送给蜗牛两句话。请同学们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莎士比亚

学生齐读。

8、总结:是呀,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得到奖状,得到奖品,也可能会得到奖杯,但是千万不能骄傲,不能像这只蜗牛一样让奖杯阻碍了自己前进。而应该让它成为激励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三、拓展延伸

老蜗牛终于讲完了故事,她的眼角留下了无声的泪,而恰在此时,她看到了勤劳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又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这次是蝴蝶得了冠军,老蜗牛看着高高站在领奖台上的蝴蝶,再看看自己背上的奖杯,老蜗牛想起了很多往事,也有很多话想对蝴蝶说。它会怎样对蝴蝶说呢?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指导学生写字。

奖 硬

附板书设计:

7、蜗牛的奖杯

骄傲

飞行冠军慢慢爬行

变成

奖杯硬壳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3)

蜗牛的奖杯教案

一、谜语导入

1、小朋友,我们先来猜个谜语:

专心听讲的小朋友一听就能听出来了,它是——蜗牛!

2、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生齐读课题)

二、品文

1、●看图

这是以前的蜗牛,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说一说。生说。

出示句子: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谁来读一读这句句子? ●“有力的翅膀”

什么是“有力的翅膀”?(很大的翅膀,能够飞很远的翅膀。)你能把这么有力的翅膀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自由地飞翔”

小蜗牛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飞到哪里去呢? 对,想飞到哪,就飞到哪,这就是“自由地飞翔”。

要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这个词语呢?真自由,真快活呀!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指名读。齐读。●读第一自然段。

自由飞翔的小蜗牛多开心呀!捧起书本,一起读第一自然段来感受下它的快乐吧!

P2

过渡:正是因为蜗牛有一对有力的翅膀,所以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它获得了冠军。●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蜗牛呢? 蜗牛的飞行本领很厉害。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A、“甩下了所有的选手”

哦,所有的对手,都有哪些对手呢?生:蜻蜓、蜜蜂和蝴蝶(老师板贴)

还有呢?有? 你怎么知道的呢?“„„”(你可读得真仔细,连标点都不放过!)

(如果学生答到鸟类:你看,蜻蜓、蜜蜂和蝴蝶都是昆虫,这是小昆虫的比赛,大雁没有参赛资格。)小蜗牛超过了那么多选手,得了第一名,真厉害!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小蜗牛的飞行本领很厉害?

“捧走了奖杯” 是呀,都拿走了金灿灿的奖杯,确实很厉害!“遥遥领先”

“遥遥领先”是什么意思?(你说得真对!请你来读一读!)

(谁能把这么远的距离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你读得还不够远!可真远!)

那遥遥领先的小蜗牛是贴在什么位置呢?

B“遥遥领先”

意思

“遥遥领先”是什么意思?

远远地飞在最前面,把所有的对手都甩得很远,这就是遥遥领先。飞得最快,飞得最远。谁能把这么远的距离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你读得还不够远!可真远!

小朋友,你们看,飞行比赛开始啦!谁来了?——蜻蜓来了!谁来了?——蜜蜂来了!谁来了?——蝴蝶来了!(板贴)还有吗?有!小蜗牛!(板贴小蜗牛)还有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可读得真仔细,连标点都不放过!那遥遥领先的小蜗牛会在哪呢?

小蜗牛飞得真远呀!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小蜗牛的飞行本领很厉害呢? “捧走了奖杯” 是呀,都拿走了金灿灿的奖杯,确实很厉害!

“甩下了所有的选手” 甩下了那么多对手,真厉害!你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 ================= 多么厉害的小蜗牛呀!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它!

作为朋友,你想说小蜗牛说什么?(小蜗牛,你真棒!)

来,读一读第二小节,一起再把这只厉害的小蜗牛读出来。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看,这就是小蜗牛的大奖杯!这是一只怎样的奖杯呀?生说。好漂亮!金灿灿的!

这么大、这么亮的奖杯,你们喜欢吗?小蜗牛也很喜欢!捧走奖杯的小蜗牛心情怎样呀?(很高兴!)书中有个词最能说明小蜗牛的心情了?你能找到吗?

得意洋洋 ★指导朗读。

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得意洋洋”)评价:

真得意呀!你真是个得意的小蜗牛!

我感受到你得意的心情了。(够得意了吗?)谁还想读?

你读得真好,还有表情呢。大家一起得意地读一读。

获奖以后的小蜗牛是怎么做的呢?请你找一找。

多媒体出示第三段全段: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书上的原话,说了自己的理解。这样引导——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①成天是什么意思呀?

换词:“成天”也就是——引导学生说出“整天”,从早到晚)② 理解“唯恐”。

奇怪了,这蜗牛整天把奖杯背在身上,这是为什么呀?(①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点击“唯恐”)“唯恐”是什么意思?(“害怕、担心”的意思。)

(②担心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老师发现你用了一个词,担心、害怕,文中哪个词告诉你蜗牛担心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唯恐)(点击“唯恐”)齐读。●想象说话:

瞧,蜗牛背着奖杯,又遇到了蜻蜓、蜜蜂、蚊子,会说些什么呢? 哪只蜗牛还想说?(指名说)●读句:

是的。那谁来骄傲地读好这句话?

关键的词语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来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③ 理解“生怕”。

白天,蜗牛背着奖杯到处去炫耀,晚上它为什么又要睡在奖杯里?

(生怕奖杯被别人偷了去。)(点击“生怕”)“生怕”又是什么意思?(“很害怕”的意思。)

④ 区别“唯恐和生怕”。

这两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你能找到吗?唯恐、生怕。它们都有害怕的意思,那哪个害怕的程度更深一些(哪个更害怕一些)。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句子:

蜗牛唯恐的是什么?(别人不知道它是冠军)生怕的又是什么?(奖杯被偷)你们认为蜗牛更害怕什么?(奖杯被偷)被偷。是啊!因为 如果没有了奖杯,就不能证明它是飞行冠军了。所以,生怕比唯恐害怕的程度更深。

⑤ 你能读出小蜗牛害怕的心情吗?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齐读。

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a 蜗牛成天背着奖杯,它还能飞吗?为什么?

●齐读第三小节

来,读一读第三小节,一起再把这只得意的小蜗牛读出来。

(三)、学习第四段。

1、小朋友读得真好,蜗牛飞不起来了。可是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呢:

●引读:

天长日久,蜗牛和奖杯——,一对翅膀也——。

2、沉重的奖杯——,蜗牛只能——,在地上——。什么是天长日久?时间过了很久,过了很久。读好“天长日久”。能把它读好吗?

什么是“退化” ?退化:动物的身体器官逐渐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在这里,退化是说蜗牛一直背着奖杯,长时间不练习飞行,翅膀越变越小,到最后慢慢消失了。)

此时的蜗牛,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板书:慢慢爬行)●齐读:

真糟糕呀!读一读第四小节,一起把这只笨重的小蜗牛读出来。齐读。

●反省:

看着蝴蝶、蜻蜓在空中自由飞翔,此时的小蜗牛是怎样的心情呢?后悔、羡慕。●建议: 作为朋友,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

●揭示变化,点出并板书:骄傲

1、原来蜗牛飞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是——骄傲。板书:骄傲

●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2、师总结: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你们获得过什么奖?以后准备怎么做?

正如我们有句名言说得好:“骄傲——,谦虚——。”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将它牢牢地记在心中。●齐读课文。

3、今天我们见识了飞行冠军小蜗牛因为骄傲,翅膀退化,丧失飞行能力的故事,明白了做人不能骄傲的道理。让我们再一次拿起书,把这则故事认真地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下面,老师布置一个小任务:把这则有意义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让他们千万不要骄傲,记住了吗?

六、生字教学“奖”“坚”“翅”

1、又到了我们写字的时间了,瞧,昨天我们写的这些字都有什么特点?(膀、蜻、蜓、蜂、怕、硬)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那今天我们要写的这些字呢?先看这三个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上下结构。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呢?生逐个交流。逐个书空。逐个组词。

那怎么写好这些字呢? 师范写:

奖:先写将字旁,再写夕,都写在横中线上,大要写得略微大些。生在生字本上写。

坚:师边讲解边写。

两竖和又写在横中线上,土写得扁一些。生在生字本上写。

明白了吗?翻开书,描红。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臂开、胸挺、足安。拿出准备好的田字格练一练。

板书:

7、蜗牛的奖杯

遥遥领先

骄傲

慢慢爬行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搓长、绕螺旋线和剪的方法完成蜗牛身体的造型。

2、通过观察蚊香外形并迁移游戏“卷炮仗”的经验,尝试由中心向外或由外向内一圈一圈绕出螺旋线。

3、体验用油泥进行造型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清楚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会玩“卷炮仗”的游戏。

2、记号笔、油画棒。

3、幼儿用书《可爱的蜗牛》。

活动过程:

(一)了解螺旋线,找出螺旋线和蜗牛壳相似的地方。

1、玩游戏“卷炮仗”,体验在教室的带领下大家越卷越紧的状态。

2、教师请幼儿观察蚊香,并用笔把它的形状表现出来。

教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线条?谁能用笔来画一画?除了可以从中心向外一圈一圈地绕,还可以怎样绕?

3、启发幼儿发现螺旋线和蜗牛的造型的互通之处。

教师:蜗牛是什么样的?螺旋线和蜗牛的什么地方有点相似?

(二)教师引导幼儿探讨并尝试运用油泥制作蜗牛的方法。

1、幼儿自己尝试用油泥制作蜗牛。

教师:桌上有剪刀、油泥,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来制作一只蜗牛。等一会儿,我们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2、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制作蜗牛的步骤。有没有遇到困难?

3、教师在幼儿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进行制作步骤的总结。

4、对遇到困难的幼儿,教师或其他幼儿可对其进行局部示范,帮助该幼儿解决问题。

(三)参照幼儿用书中的制作步骤,幼儿独立完成蜗牛的造型。

1、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两个部分:一是绕螺旋状,二是用剪刀剪出蜗牛的触角。

2、对于操作能力强的幼儿不仅在造型上要提出要求,还要让他们有意识地迁移已有的色彩经验,对蜗牛进行装饰。

教师:蜗牛做好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装饰蜗牛。

(四)分享和作品展示交流。

幼儿把自己的小蜗牛贴在背景板上和同伴一起欣赏,并结伴说说小蜗牛的故事。

教师: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蜗牛,说一说为什么最欣赏它。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粗细适中的软绳,用绳子进行造型活动。

2、环境创设: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布置“蜗牛大联欢”的故事场景。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5)

教师边讲述边以情境的方式画出《五彩蜗牛》

(一)小朋友,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神奇的事把小蜗牛们变成五彩蜗牛?

总结:是彩虹的五彩光照到它们身上把它们变成五彩蜗牛。

(二)天上的彩虹妹妹把它身上那美丽的七彩色借给了汤老师,让我给大家变五彩蜗牛,你们想不想看我变呢?

现在,我要拿出我的宝贝(出示牙刷、梳子)有了这2样宝贝我就可以变出五彩蜗牛。

我要开始咯,请大家看仔细,听清楚了!

1、结合儿歌教师示范一遍老师的五彩蜗牛是怎么变的?(请幼儿回答)2、请2名幼儿上台练习(1)请**小朋友上来,和老师一起来变五彩蜗牛。(教师手把手和幼儿一起示范,结合儿歌)(2)现在,**小朋友上来,你也来变变五彩蜗牛,(第2次的时候请幼儿自己刷,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要求:1、梳子不能放的太高,近距离可以更快的刷出五彩花。

2、刷的时候一定要用力,动作要快。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四月的春季气候温润,阴雨天过后,自然角里多了几只蜗牛。"哇,蜗牛!""好玩死了!""那个那么大,这个只有这么一点点小!""它缩进去了。""它的触角也缩进去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蜗牛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只要在户外发现一只蜗牛,他们就会围在一起看,并指指画画地说着关于蜗牛的事情。有的幼儿回家之后,还会从父母那里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知识,来分享给大家。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我们紧紧抓住身边的资源,结合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适宜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科学经验的获得途径,更可以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操作、发现来探究、关注自然,萌发好奇心,对科学探索产生兴趣,并积累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本次系列活动特别注重幼儿的亲自操作、自我发现和及时的总结与讨论,意图让幼儿在探究和总结中感受发现的`乐趣,并学会从总结和讨论中不断发展。

活动总目标

1.对身边自然界的物体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探索。

2.爱观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并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和伙伴分享。

3.探索、发现蜗牛的身体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一:寻找蜗牛

活动目标:

寻找身边的蜗牛,发现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手掌大小的正方形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制作三角袋。

为了避免蜗牛丢失和伤亡,教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盛放蜗牛的三角袋,既便于携带又便于放置蜗牛。

制作方法:第一步将正方形两角向中心点折;第二步沿中心线对边折;第三步沿中心点一角向前折一角向后折;第四步把上端两角插入袋内;第五步撑开即完成。(见图)

(制作三角袋仅用了很短的时间,由于幼儿对寻找蜗牛怀着高涨的热情,就连平时动作很慢的小林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

2.寻找蜗牛。

教师:现在开始我们去外面找蜗牛。找到以后,把蜗牛放在你刚才做的纸袋里,先找到的小朋友可以帮助没找到的伙伴一起找。

(幼儿到室外寻找蜗牛。开始在向阳的一面,幼儿怎么也找不蜗牛的踪影;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后来,有伙伴提议到西侧的种植园,还有的跑到教学楼后面背阴的潮湿地里,终于发现了蜗牛,孩子们兴奋的劲头简直无以言表。)

3.交流讨论。

教师:"你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引导幼儿发现蜗牛的生活环境,并进一步思考。

教师小结:原来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只要我们认真寻找,总能发现蜗牛的足迹。

活动二:蜗牛的家

活动目标:

尝试选择最适合的材料给蜗牛建造其生活的家。

活动准备:

花盆,纸盒,透明塑料杯,皮筋,硬纸板,普通纸,透明塑料纸等。

活动过程:1.提出问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蜗牛,让它们住哪里呢?

有女生回应:"老师,我们给蜗牛找个家吧。"

教师:"这个主意不错,哪里比较合适呢?"

有的孩子说放在自己的抽屉里,有的要放在自然角的花盆里……幼儿想出了几种放置的容器。

教师:"哪种物品更适合做蜗牛的家呢?为什么?"

有的幼儿说蜗牛喜欢吃草,所以要放在花盆里;有的幼儿说蜗牛也喜欢水,所以要放在鱼缸里;还有的说抽屉比较暖和,要养在抽屉里……

2.幼儿探索、讨论。

教师:"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物品,有花盆、纸盒、鱼缸、透明塑料杯,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哪种物品做蜗牛的家最合适。"

幼儿有的把蜗牛放在花盆里,有的把蜗牛放在小盒子里,没过一会蜗牛就爬走了。"蜗牛去哪了?"老师奇怪地问到。"蜗牛要爬出去了,盒子很高都能爬出去。"孩子们又是兴奋又是尖叫。

塑料杯和鱼缸因为是透明的,幼儿更容易观察,他们眼看着蜗牛放进去一会之后慢慢爬了出来。一幼儿提议:"拿个东西把杯子口遮住,它就爬不出来了。"伙伴们纷纷行动,有的找来了纸,有的找来了硬纸板,盖在杯口上。

教师提醒:"不透气会把蜗牛闷死的。"

幼儿1:"那在上面啄个洞吧。"

幼儿2:"那样它会爬出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商量,幼儿决定在纸上弄出许多个小洞,然后用皮筋把纸套在杯子口上固定好。但时间不长,蜗牛分泌出的黏液把纸弄破,它们又爬出来了。

最后大家决定把普通纸换成塑料纸,蜗牛安稳了许多,无论怎样折腾依然还在杯子里。

教师反思:

1.做中学的科学活动更多地是培养幼儿操作的思维习惯,幼儿在做前思考"哪些容器可以做蜗牛的家"、做中思考"怎样做蜗牛才不会爬出去""怎样才不会把蜗牛闷死"等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与行为。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7)

幼儿教育:________

教师学校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幼儿智慧活动课程》小班下册社会活动“蜗牛的微笑”。接下来从教材、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活动应呈现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对孩子们来说,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

但在幼儿园,他们应该学会谦虚,尊重朋友,礼貌待人。与他人相处的方法是孩子应该开始学习的技能,这对孩子进一步的社会互动非常有帮助和重要。如何与朋友相处是沟通的第一步,如何向朋友表达自己,微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它能够给人带去快乐的感觉,能够传染身边的朋友,拉近和朋友之间的距离。《蜗牛的微笑》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简练优美的语言把弱小的小蜗牛用自己甜甜的微笑给整个森林带来的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得形象逼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谊,体会为朋友做事的快乐。

希望孩子们通过活动,感受到微笑的力量,明白微笑能打开朋友的心,同时能给朋友和自己带来幸福。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设计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认知目标:仔细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 技能目标:通过看、说、听等活动,感受微笑带给别人的快乐,会微笑,喜欢微笑;

(3) 情感目标:最初的体验,当你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时候,你也能得到幸福。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我将“感受微笑带给别人的快乐,喜欢微笑。”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困难:通过看、说、听等活动,最初的体验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你也可以得到幸福。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

(二)小鸟、大象、小兔、小蜗牛**;

(三)**。

五、说活动方法

根据活动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活动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幼儿园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活动的开始通过观察哭与笑的课件来引入课题,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与暗示。

(二)直观演示法:在活动中运用多**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3) 解说与问答:在**课件的过程中,我会根据需要讲述故事,并适当提问。

(四)用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以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和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六、说学法

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请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孩子们使用观察、欣赏、体验等学习方法。

七、说活动过程

根据小班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微笑

**幼儿微笑和哭的课件,请幼儿说说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通过直观形象的**,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微笑,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件,讲述故事《蜗牛的微笑》,理解故事内容。

1老师用课件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孩子们认真地听。

2.提问:故事里出现了几种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分别为大家做了什么事?小动物收到小蜗牛送的微笑时,大家快乐吗?

小结:微笑能给每个人带来幸福。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在欣赏和交流中理解故事内容。

(3) 用微笑传达快乐,感受微笑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快乐。

1.体验微笑:你会微笑吗?做个最美的微笑给老师看。

2送一个微笑:和你身边的孩子微笑。

3.你还想把微笑送给谁?为什么?

儿童活动注重体验。在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微笑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快乐。

(四)请幼儿说说生活中哪些时候会微笑

原来,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快乐的事情,到处都是微笑。看到别人微笑你有什么感觉?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微笑。

(五)欣赏**《歌声与微笑》,感受微笑带来的快乐。

(六)活动小结

通过教师几句话的概括,升华主题:生活中到处有微笑,微笑能带给自己和别人的快乐,我们要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微笑。

8、 关于黑板设计:以上是我的黑板设计,着重强调微笑的重要性。

九、说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比较熟悉又喜欢的内容,所以,在目标的设计上,我遵循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自主观察,倾听,交流,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兴趣,体会微笑带来的快乐,学会微笑,始鼓励孩子们大胆地交流,表现,体验社会活动的快乐!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资料仅供参考)

**修改即可使用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能较合理地猜测故事情节,体验角色的情感变化。

2.通过故事,理解友谊也是一种幸福的"收获"。

活动准备:

课件一个,蜗牛、猪、白鹅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忙着储存食物呢。

瞧,谁也在忙呀?(蜗牛)出示小蜗牛生气图片:

咦,仔细看看小蜗牛怎么了?(生气)猜猜看它为什么生气呢? (幼儿自由讲述)

二、播放课件《是蜗牛开始的》前半部分

蜗牛想到这里,蜗牛应该怎么做呢?对猪说什么呢?

小朋友真会动脑筋,他们到底会做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最后小蜗牛获得了哪些东西呢?(绿叶、苹果、水草)你猜猜苹果、水草分别是谁的呢?

(苹果是小猪从树上摘下来的。水草是白鹅从水中获取的。)这些东西怎么会到蜗牛手上的呢?(猪觉得蜗牛的礼物自己用不到,不能浪费,把小树叶给了白鹅。)除了绿叶、苹果水草,小蜗牛、猪、白鹅还获得了什么?(友情)

三、(1)完整欣赏让我们完整地来欣赏一遍。(注意报出故事的名称)故事《是蜗牛开始的》

(2)分3组表演这个故事有趣吗?谁愿意来表演小蜗牛?这么多人想当小蜗牛啊,那这样吧,我请这边的小朋友来当蜗牛,这边的小朋友来当猪,这边的当白鹅。当轮到你说的时候,我会用手势请你站起来,没轮到的小朋友能不能站起来?旁白就由我们小朋友一起说。

小朋友表演得真棒,表扬一下自己!

四、结束活动

师:当你用嘲笑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你将永远孤单伤心。当你用友爱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时,你会收获很多很多的友谊跟幸福。是啊,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用友爱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9)

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以及培养其探索的兴趣,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

活动目标:

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

1、教师猜谜语:没有脚,没有头,背起房子到处走,谁把他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4、引导幼儿蜗牛有眼睛,在触角上。

5、那你们知道蜗牛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出示图片)幼儿自由回答(总结: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蜗牛最怕阳光直射)

1、出示蜗牛的图片和幼儿一同来认识不同种类的蜗牛并帮助他们快速记住这5种蜗牛的名字。

四、巩固复习观看书和幼儿一同复习小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和不同种类的蜗牛小小知识点告诉小朋友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小动物。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输。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图书馆找书、上网查资料,这样孩子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全面、深刻,学习能力由此增强。无疑,网络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提供知识更为快捷、方便。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还初步了解到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好处,这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蜗牛爬爬爬教案(篇10)

《蜗牛的奖杯》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蜗牛的奖杯》这则寓言故事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课的教学内容。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奖杯成了坚硬的外壳,只能在地上爬行。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形象地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和“在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与第二幅伏在地上爬行的两只蜗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教学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因此,在进行本课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并对学生提出读准音、读通句、读准停顿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读书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会写“奖、蜜、蜂、蜻、蜓”五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4、抓住“有力的翅膀、自由地飞翔、遥遥领先、甩下”等词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情境,知道从前的蜗牛本领高超。

四、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感知蜗牛原来的样子,知道从前的蜗牛本来高超,体会蜗牛获得奖杯后的心情。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出示)“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师相机板书:蜗牛,并出示图片,简单介绍。)

2、师:传说以前的蜗牛可不是这样的,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还得过一个飞行的冠军奖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蜗牛的奖杯》

指导学生学习“奖”字。(注意“奖”的下半部分是个大字,因为只有本领大的人才能获奖。)

3、生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蜗牛的奖杯怎么来的?

蜗牛怎么会长出硬壳的„„

[设计意图]:从猜谜导入引出课题,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这些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我还对课题中的生字“奖”进行了指导,针对学生容易把下半部分“大”写成“犬”的错误,说明只有本领大的人才能获奖。

(二)初读课文

1、按要求自读课文,并标上自然段序号。(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碰到不熟悉的字和长句子多读几遍。(3)边读课文,边思考刚才的问题。

2、字词大闯关。

A、带拼音的生字词(课件)

提醒读音:后鼻音——蜻 蜓 硬 蜂

多音字——强

B、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开火车)C、词组:

有力的翅膀 坚硬的外壳

自由地飞翔 慢慢地爬行

(1)指名读,注意“的”和“地”应该读得轻一些,快一些。(2)出示填空,感知课文内容。

3、出示(从前的蜗牛图),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春天到了,蜗牛扇动着有力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她飞到了(),看到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低年级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春天的景色说说观察所得,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蜗牛原来的快乐和自由。

4、读课文过关。

(1)把这些生字宝宝带到课文里再读,你会读吗?开火车读课文2-4自然段。(2)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还记得哪两个问题吗?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认识生字,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本环节的设计我以闯关的形式,由“生字词”到“词组”到“课文”,一步步递进,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教学,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并且闯关的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好课如登山,闯关的内容由易到难,学生易于掌握。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蜗牛的奖杯是如何来的呢?这还得从那次动物飞行比赛说起。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交流。

(1)参加比赛的选手有哪些小动物?比赛结果怎么样呢?(理解:冠军)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蜗牛飞得快呢?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遥遥领先”、“甩下了”、“所有的”、“„„”。)

(3)出示飞行比赛的动画,引导学生理解“遥遥领先”。(4)假如你是蜻蜒、蝴蝶、蜜蜂,你会对蜗牛说些什么?

(5)(出示图片)小蜗牛捧着奖杯站着领奖台上,看到这么多小动物祝贺他,心情怎样呢?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得意洋洋的小蜗牛又是如何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我借助媒体的直观形象,创设情境,进行角色间的换位、移情体验,让学生在演、说、评、议中体味蜗牛的形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自主探究,识写结合。

1、出示生字:奖、蜜蜂、蜻蜓,学生自主识记5个生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字谜等方法。)

2、教师讲述“奖、蜜蜂、蜻蜓”的注意点,尤其是虫字旁的不同写法。

3、教师范写“奖、蜜、蜓”

4、学生描红、临写、反馈。[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抓住不同位置的“虫字旁”识记生字,不仅易于学生理解生字,更易于学生把生字写得美观。

六、板书设计

7、蜗牛的奖杯 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装饰装修施工合同集锦

装饰装修施工合同 10-23

运动会的广播稿(范本14篇)

运动会广播稿 10-23

个人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10-23

坚持的日记

坚持日记 10-23

信息规划岗工作计划系列

信息规划工作计划 规划工作计划 10-23

评价自我评价(范例4篇)

10-23

夫妻结婚好句子(合集72句)

夫妻结婚句子 10-23

比赛总结报告(集锦四篇)

比赛总结报告 10-23

导师评语(热门11篇)

导师评语 10-23

爬山活动应急预案经典十四篇

爬山活动应急预案 爬山应急预案 09-12

秋天优秀教案十四篇

秋天优秀教案 秋天教案 09-1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