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怀念母亲教案

怀念母亲教案(篇1)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2)对词语的理解。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2.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3.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课文最后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5.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自学与老师引导相结合,适时给予指导,“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四、教学案例

抱终天之恨

悟爱母之情

师: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五、拓展阅读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所含的复杂的思国与思母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课文内容。

2. 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季羡林,大家并不陌生,五年级的时候曾学过他的两篇文章,大家还记得吗?(《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叫做《怀念母亲》。怀念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作者在文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接下去给点时间你们自由朗读,要求做到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边读边感悟。

⑴准、顺 ⑵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词关。老师来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如何。(出示生词)

挚 寝 频 朦胧 凄 斑 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纠正错误;指导正确书写,“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尤要注意“朦”、“频”,切勿少写多加,要注意区别。)

3.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们还会读吗?(出示词语)

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弃养沮丧心潮腾涌(采用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的方式,纠正错误)

4.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要知道,待会我们再一起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它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来生字词难不倒我们同学,接下去老师要考考你们大家有没有读懂课文了。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抒发怀念、思念之情的文章,怀念的对象是母亲,那么这个母亲仅仅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母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来告诉老师。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立足第一段)

明确:双重含义: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2.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同样在第一段)

明确: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同学们有没有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浓浓的爱与怀念?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感情。先来找找怀念亲生母亲的句子吧,用横线划出你找的句子,并注意边找边感悟。

4.交流反馈,教师总结并及时板书。

怀念亲生母亲: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⑵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⑶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5.再来找找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

怀念祖国母亲:

⑴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⑵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⑶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⑷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⑸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⑺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同学们找出来许多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这也是作者和我们常人想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怀念祖国的?

(立足第三段)

明确并引导:到德国留学后(国外)引导 怀念两个母亲

(国内) 引导 怀念亲生母亲

7.梳理文章两大块内容

⑴国内:思念亲生母亲

⑵国外:思念两个母亲

回归课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回顾生母,感受敬慕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此块内容着重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谈感受,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引导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悔、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会如此痛苦?同学们能理解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这得从季羡林和母亲的关系说起。

⑴感情好,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

补充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

⑵相处时间不多。见原文中“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⑶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出示资料: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5.结合资料,再谈谈自己对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6.再读整段话。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痛哭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亲生母亲 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 真想哭

真挚的爱慕)

频来入梦

凄凉 甜蜜

祖国母亲 不能忍耐

思潮起伏 想起故国

心潮腾涌 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怀念母亲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理念

在真情共鸣中,激发情感;在感悟朗读中,体味情感;在语言实践中,升华情感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感情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预设: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预设:(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预设:(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两位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品评朗读

(二)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预设:(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预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怀念母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xx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怀念母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键词句的幻灯片、《我的中国心》歌曲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自由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引导回忆,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吗?那作者是谁?他就是著名学者,被人称为“国宝”的季羡林

2、学生交流季羡林生平资料

3、引导:季羡林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极深,母亲去逝时,他曾写了一篇文章《永久的悔》: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中的两位母亲指得是谁,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生读一读,想一想,结合重点词语说一说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怀念母亲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随文识记生字、辨析字形、词义。

2、初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二、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感受季老对母亲深沉的爱。

2、板书课题

一)围绕课题,检测预习。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再读题目,你都知道了什么?

2、引入第一段的感悟。了解写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母亲指“生母,祖国”(板书)

明确文章中心句“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读后,尝试缩句。找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敬意、爱慕(板书)

3、过渡:季老何以怀念母亲,何以离开母亲?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寻找答案。

二)且读且思,抓关键词句,理解“恨之深,悔之切”。

1、指名读第二段

1)读中理解“弃养”揭示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我(板书“离开”)

2)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难安)

3)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4)再读。范读创设情境,自主练习。

5)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悔”。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读)。

三)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魂牵梦萦。

1、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板书“离开”)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季老是如何表达的呢?(日记)

2、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后面对散文的引用也是如此。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

3、默读。勾划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

4、交流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指导“凄”的写法,理解“凄凉”的词义。指导朗读。

2)11月20日日记。指导“不能忍耐”。

3)11月28日日记,第五段。抓关键词“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感受作者所思之乱,所想之多。指导朗读。

4)朗读第七段,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对文章的总结,情感的升华。并点明其与开头的呼应。

五)拓展阅读《永久的悔》《寻梦》。

1、大家已经被季老这深沉的爱所感染,可他自己却不断在问自己(读第三段)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谈体会。引入游子思乡的诗词。

3、请同学们再回到文章中,与季老对话,与文字同游。找找你心中的“为什么”。

4、默读,生疑。

5、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六)积累词句,总结文章情感基调,升华单元主题。

1、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勾划的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抄一抄,再来体会季老对祖国的眷恋,写一写你的体会。

2、我这有四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这是季老送给大家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迪。

延伸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六篇


教案和课件是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为上课做准备的必备工具,教师每天都有责任撰写出完善的教案和课件。结合教学实践的紧密教案和课件可以实现高效的教学。本网站特为您整理了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的研究报告,诚挚地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词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此词怀古抒情,苏轼先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对于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主要针对“知人论事”进行讲解,期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苏轼的旷达和对于历史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考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为: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环节设置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老师进行配乐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画出朗读停顿。

2、大声朗读本词,思考:本词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在确定朗读方式的同时,有助于理解本词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设置为结合苏轼及其他文学家,理解“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哲学思想。以期同学们能够真正理解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先贤们的身上的闪光点为己用。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习得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本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引导学生讨论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此种作业形式:试比较柳永与苏轼在意象选择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3、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课前我们听了一首歌曲,大家联想起了什么?(《三国演义》)三国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留下了很多的英雄和事迹给后人品评。那么,你最欣赏谁?苏轼又最欣赏谁呢?

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来共同学习。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注意下列字词:

纶( guān )巾樯橹(qiáng)(lǔ)尊(通“樽”)酹( lèi )

2、诗词重在朗读,有感情朗读背诵全词。

朗读点拨:诗词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诵技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抑扬顿挫”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轻重缓急”是说朗读要有轻有重,语速要有快有慢。

朗读指导:这首词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抖笔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3、学生在3-5分钟内熟读试背。

4、一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评价。

5、生齐读。

6、上、下片各侧重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怀人)。

7、写景与抒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怀人的开启。

三、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1、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从哪些角度来选材构思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岸、千堆雪(浪)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练习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5~7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作者是如何描绘赤壁风景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①风景:“江山如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②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③作用:以赤壁风景勾勒古战场景象,以险要之势,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

6.“千古风流人物”与“一时多少豪杰”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以“千古风流人物”烘托赤壁之战中的英雄豪杰,再以这些英雄豪杰烘托周瑜。

7.词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也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纶(guā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4.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

5.下边语句有不同理解。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说说理由。

(1)羽扇纶巾

第一种理解:这里指的是周瑜。

第二种理解:这里指的是诸葛亮。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一种理解: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第二种理解: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第一种理解:敌人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横。

第二种理解: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呈现出因妥协换来的和平。

6.问答。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多情应笑我”,试分析。

(3)试分析《念双娇》的意境、感情。?

参考答案

1.D

2.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江山,有声有色。

3.AC

4. A(×) B(√) C(√) D(√)

5.(1)第一种理解较妥,理由是:①羽扇纶巾是三国六朝时一般儒将的装束,可用在描写诸葛亮,也可用来描写周瑜。②指周瑜,与下文联成一气,好理解些。

(2)第一种理解较合适,WDT为作者自我解嘲,更符合“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3)第二种理解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反对投降妥协。

6.(1)以“乱”修饰“穿突”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遇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诗歌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教学重点为:赏析语言,感受豪迈之情。教学难点为:评价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

钱理群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古典诗词是最具表现力和画面感的文学形式。为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以及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导入语: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多媒体课件展示苏轼以及“乌台诗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2.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学生采用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感情。

3.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结构。上阕着力描绘赤壁之景,下阕借写周瑜抒发感慨。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问:你认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哪句?小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师生共同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具豪迈之气。陡峭的山崖耸入云霄、汹涌的波涛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澎湃的雪浪,生动地勾画出了古战场雄奇壮丽的图景,不仅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也为下阕怀古渲染了气氛。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问: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也有人认为是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难掩豪放旷达,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基调和写作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前赤壁赋》探讨“江月”这一意象在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特殊意义。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问:苏轼的一生,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可谓命运多舛。然而他并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林语堂也曾说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将本词扩写成一篇散文,发布到班级博客中,全班进行交流。

2.三国时代人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周瑜呢?自主探究,形成文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豪放风格

2、理解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诵读、背诵

教学重点:

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二、相关知识:

1、回顾作者,完成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相关常识: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唐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

晏殊(《浣溪沙》)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

豪放并举苏轼、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秦观(《望海潮》《八六子》)、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卜算子?咏梅》)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扬州慢》)、张炎(《高阳台》《渡江云》)

3、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放录音,配乐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断句,体会作者感情。

四、检查预习情况(结合《导学案》预习检测部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公瑾(jǐn)纶(guān)巾强虏(lǔ)早生华(huā)发酹(lèi)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冲洗、冲刷。)②千古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

③人道是(说)④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样子。)

⑤雄姿英发(卓越不凡)⑥一尊还酹江月(同“樽”,酒具。)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喻、对偶)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借代、夸张)

4、下列诗句划分音节正确的一项是(B)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周郎、赤壁,一词一顿,铿锵有力。)

五、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受意境。

六、结合《导学案》“诱思导学”部分,诵读鉴赏本词(学生自主探究):

1、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眼前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2、本词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参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是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最渴望的就是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情调不合,你怎么认为?)

(“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七、再次诵读本词,试着当堂背诵全词。

1、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学习积累)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

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2、苏轼不仅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也是婉约中的圣手,其代表作是下面这首词(怀念亡妻王弗)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八、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外练习”部分

2、背诵并会默写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5】

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用典的贴切自然

确定难点为: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

(一) 教学过程

引入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

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

背诵全词 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

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第4课《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具体为:泛读,了解背景;朗读,感受意象;研读,探究情感;选读,迁移知识;熟读,达到背诵。

2、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

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板书:绘壮景)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①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②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板书:写伟人)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②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提示:学生讨论,只要抓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未分析的教师课适当补充。

4、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板书:抒豪情)

5、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q)。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提示:从上阕的“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借一把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怀古诗词”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采用对比手法,主要有古人与作者的对比;永恒与短暂的对比;盛与衰的对比;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等。鉴赏怀古诗词技巧: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最后,披文入情,细致领悟。

(五)、熟读,达到背诵

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秋天的怀念教案合集


紧接着,笔者将与大家分享有关“秋天的怀念教案”的步骤,建议大家务必收藏本页以保存重要信息。教案课件不仅涉及教学步骤,还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教师都应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上课时,教师应以教案课件为基础进行授课。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1】

一、教学导入:

1、那时候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冲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于母亲的忏悔、懊恼、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于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3、正如作者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板书“苦”)其实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秋天故事。

板书“秋天的怀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秋天的故事,下面跟着录音一起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三、概括文章内容

四、听了这饱含深情的朗读,你的内心是否也有所触动,接下来,我们带着深情自由地朗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文段展示给大家,并谈谈你的感触。

A.这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提示: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特别是“悄悄”和“偷偷”写出了母爱的小心翼翼,母爱是理解。

B.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重点品味“扑”,“抓”,“忍”)

提示:动作、语言的描写,“扑”写出了母爱的坚定,“抓”写出了母爱的执着,“忍”写出了母爱的深沉。

C.她憔悴的脸上露出央求般的眼神

D、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D.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提示: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母爱很细心。

主题丛书《母亲桥》

7、自主练习,母爱是什么?如果有人问我母爱是什么,我会说·······

例句:

A.母爱是周五晚上妈妈在校门口寻找我的目光

B.母爱是周日的凌晨四点半妈妈为我捧出香喷喷的热汤面············

学生自主讨论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是一幅山水画,吸取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提示:教会学生如何去仿写,例句是从具体事例来体现母爱,后面展示例句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出了母爱的特点。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2】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师:(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生答,读(好好活)

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读)

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读)

3: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读)

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读)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师:原来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什么?

生;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现在,儿子终于知道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所以,他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想象母亲是微笑靠在窗前的。因此,这回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我绝对不会像这落叶一样死去,我已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掌声)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下面我们就来默读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说最初生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那么,现在的他对“好好活儿”怎么一个“苦”字了得?

师:对这样一位文学大师,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师:有谁知道,史铁生晚年的身体状况吗?(学生沉默)

师: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他是用笔表达他自己33年来是怎么个“好好儿活”,母亲在九泉之下会含笑九泉的。(擦掉“苦”)

师: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儿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获奖,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越是体会到这一点,他就深深的怀念着她啊,告诉她自己是怎么“好好活”的啊--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让学生阅读文章片段--

片断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片段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师诵读此段)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她!端起书,读--

生:“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全体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生2: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该生泪流满面)

生3:其实,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

读出思考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3】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取得收成。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深有体会。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期课改更强调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搜集、筛选、整合和处理信息。遵循二期课改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读出自己而展开,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上,学生大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尤其在读出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探究阅读学习的方法。在后来的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说出对文章独到的见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练笔中,我看到了许多发自肺腑的文章,这些文章相较以往课堂上作业中的练笔效果要好许多。我感到通过让学生沉浸文本去体会、感悟到的亲情,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课后的作文点评中,肯定了学生用真情所写的文章,鼓励他们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情表达出来,我还选出一些好文章告诉学生,在这次家长会上要读给他们的家长们听,这给了学生莫大的鼓舞。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4】

师:母爱是伟大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来呢?把这些让你感到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让你感到的理由。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书,然后回答。

生:让我最感到的地方是“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文中的“我”双腿瘫痪,经常发脾气,这时母亲却耐心的安慰我,鼓励我坚强的活下去。

生:“我”却一直不知道……

母亲重病缠身,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这位母亲多么伟大而无私啊!

生:母亲进来了……

母亲已知道自己重病,她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独生子喜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

生: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

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师:这些句子真的令人好感动啊,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从这些句子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生:儿子热爱母亲

生: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愧疚之情。

生:儿子深切怀念母亲。

师板书——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5】

学生学习单

第一板块: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

1、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学生熟悉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学习文章内容。

第二板块:指导学法,组织学习

自学检测

一、作者是谁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瘫痪 侍弄 憔悴 絮叨

三、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沉寂:

诀别

侍弄

四、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探究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2、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5.第三段中写“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6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检测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名话的含义是( )。(3分)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2、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 (3分)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2分)

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4、文章三次用“悄悄的”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动,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谈谈对这些描写的理解。(5分)

1)母亲这时候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的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的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5、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写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学生感悟

一、朗读课文,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二、读熟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速平缓、口齿清楚,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

三、再读课文,能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学生回答:

第三板块:大组汇报,质疑解难

预习 四、主旨:作者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检测答案:1、A 2、C 3、A 4、理解:母亲心疼我,很爱我。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因此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她又放不下我,只能悄悄地躲出去看我的动静。她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的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5、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新扬起生活的希望,坚强的活下去——这是母亲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心愿。

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发言人回答问题。

1、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

6、这些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大组汇报,对于疑难进行商榷。

第四板块:课堂练习,当堂验收

第五板块:组织小结,恰当评价

1、小组自评,对这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不是自我批评。、、

2、小组互评,对于各组的表现,小组的发言人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捣毁,捣蛋。

3、教师总结,对于小组有恰当的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要重点夸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乐趣是最好的教师。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6】

(一)速读课文,感知全篇

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①北归的大雁;②北海的花都开了;③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④她出去了,就在也没回来;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然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3.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痛的思想情怀,体会了母亲深沉的爱,了解了母爱正是作者在苦闷绝望中奋起的真正原因。

(二)品读课文,体味动人细节

1.文章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写来,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人。

请将文章体现母子间深沉炽热情感的细节勾画出来,然后轻声读一读。细心体会,品味其中的情韵,并及时在书页旁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建议你这样做批注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运用了人物的动作及语言描写。

一个动词“抓住”,写出了母亲是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的,害怕“我”禁受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正是母亲用她深沉的母爱感化“我”心灵的举措,体现母子连心的血脉情。

3.好批注先批注到这,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打动自己的文章细节,试着给大家诵读一下,并说说它为什么打动了你。

4.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1.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母亲是位慈爱的母亲;

2.她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是极为细心的母亲;

3.她自己身患癌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都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忍;

4.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仅仅活着,而是要活的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这又是母亲睿智的一面。

从全文的细节叙述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

5.那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又是什么呢?

(三)组篇阅读,主题探究

1.速读:《我与地坛》(节选)《合欢树》。小组讨论,分享细节,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痛悔、理解、怀念、写小说回报母亲等。

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母亲、对生活、对命运的态度的“理解”——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也为所爱的人更坚定地生活下去。对作者而言,就是更坚强地面对、对待生活给予的苦难。

2.再次回顾本文主题,题目《秋天的怀念》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3.角色诵读,升华情感。

作者史铁生用平静内敛的叙述风格写出了母子深沉炽烈的感情,思考了生命的意义。让我们换一种风格,以诵读的方式,呼喊出史铁生心中对母亲的痛悔、理解与思念。

大家按照ppt上诵读角色的分配进行诵读:

(男生)直到现在,我才想到,

(师)妈,儿子曾经给您出了一道怎样的难题!

(女生)当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您不敢多问,不敢要求,只是无言的帮我准备,

(师)妈,您到底独自默默的承受了多少苦啊!

(男生)当我看到那个地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的您

却又决意不喊您的时候

(女生)妈,您知道儿子现在想喊

却再也听不到您的应声的痛悔之心吗?

(师)今朝秋又来,北海菊花开得烂漫

(男生)我和妹妹已经懂得您未说完的话

(男、女)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全体)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7】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课前预习,生答)

史铁生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母亲息息相关,他21岁时,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人生处于低谷,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两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比如这节课我们要走进的--

生:《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8】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是梁实秋的洒脱。对于多数人,离别总是让人悲伤不已,而离去的人总让我们久久的怀念。有时我们也不仅仅会怀念人,也会怀念到与人相关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怀念什么呢?为什么作者有把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文章生字词问题。

2、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又在怀念什么?

明确:作者在怀念自己的母亲,叫“秋天的怀念”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在那个秋天去世。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写了几次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明确:两次。

2、思考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明确:(1)母亲喜欢花。(2)自从我瘫痪后脾气就暴怒无常,母亲想带我出去散心。

3、圈点勾画文章的语句,找出母亲两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花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反复朗读第二次看花时的情景,思考为什么母亲第二次时会露出央求般的神情?

明确:因为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怕自己想和儿子去北海看花成为自己的遗愿。

5、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词语,思考当母亲听到我愿意去看花时有什么样的反应?

明确: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6、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从母亲的乞求和反应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可以看出母亲当时既喜悦有小心翼翼的心情,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

史铁生由于身体的变故落下了瘫痪,命运对他的不公并没有使他屈服,并在苦难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明确:《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共分六部分,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五)小结作业

1、课下找来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2、搜集其他不屈服命运的人物事迹。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和“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教学重点: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体会“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

2、把课文朗读3遍。划出喜欢的,触动你的语句和不理解的语句。(注意要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或两种不同的符号。)

3、试列课文写作提纲。用铅笔写在课本标题旁。

二、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1、组内检查,交流分享。

2、找一生读“读一读,写一写”。其他同学补充、更正。注意笔记。

三、整体感知。(解决教学重点)

1、在组内读你喜欢的或触动你的语句,试着说说选择理由。

2、代表展示。教师可示范。配钢琴曲《秋日私语》。提示:①朗读注意语速和重音。②分析注意细节描写和准确用词。

四、质疑探究:说说你不理解的语句。(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示例:课文题目是“秋天的怀念”,文章为什么从“我”的“暴躁无常”写起?把结尾段放在文章开头可以吗,和课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作者资料补充。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

(3)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六、全课小结:作者痛定思痛,终于在母亲去世后,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中,领悟到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希望各位同学和我一样,虽然我们四肢健全,但只有能随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像作者一样能够给自己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才是“好好儿活”。

七、推荐阅读:《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10】

1、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明确:两次。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母亲想跟他一起去看花,为什么他总不答应?(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

生:“双腿瘫痪后……”

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2、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丰厚的情感。)

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生答】

师:嗯,同学们都很有爱心。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生:嗯,他也许听不进去。

3、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明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课件,生答)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明确:儿子轻生的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生答、读)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1)忍住的也是自己的病情(原文)肝癌。

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母亲她活着很苦啊!(回扣一下“苦”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为了儿子!

师:正是因为儿子,她爱自己的儿子,才有忍耐。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话。(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2)母亲还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这样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这样的痛苦不能让儿子知道,她还要让儿子坚强起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母亲爱花,也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师:母亲几次要求推着儿子到北海看菊花?

明确;两次。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生读)母亲不仅仅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更会让她憔悴。

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像她那样接受现实,热爱生活。当儿子有去的意思--“什么时候?”的时候,母亲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儿子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当儿子说--“好吧,就明天”的时候。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我又不耐烦的时候--“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竟然笑了,还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把所有的苦都藏在自己心里。她还笑着--你看,儿子的话让她“喜出望外”,让她高兴得坐立不安。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让他学会快乐,面对未来充满希望。

【(3)师:好,带着你对“忍”的理解再读一读。(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 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在这个“忍”中体会又一层韵味。那么,再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摔东西,砸玻璃等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找的很好,(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3、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明确:2、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

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生读得很慢。)】

【明确:1、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的忍啊。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生:苦口婆心。(教师再次回扣“苦”字)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师再次回扣板书“苦”字)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生答)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生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生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11】

(一)简介作者,引出“母亲”:

1、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叫史铁生。

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因为她有一位这样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

3、请大家读这段话: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摘自史铁生的《合欢树》)

4、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读懂了什么?

5、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什么问题出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母亲”:

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请自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三)品词嚼句,诠释“母爱”:

1、根据学生找出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母亲的爱。

2、母亲的这些苦,母亲的这些爱儿子当时知道吗?后来知道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后来儿子懂了?品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你还从这段话中还读懂了什么?品味“好好活”。

(四)升华情感,延伸思考:(机动安排)

1、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这些爱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请看下面这两段文字,读一读(注意抓住关键词)。(摘自《我与地坛》的两段文字。)

2、从这几段儿文字当中,你进一步体会到“母爱”是什么?“好好儿活”怎么讲?

(五)课外拓展,推荐阅读:

1、这种爱为什么直到母亲去世后我才明白呢?正是因为史铁生对母亲的这种不尽的怀念深深折磨着他,同时也激励着他。请再看下面这段文字:(摘自《我与地坛》和《有关庙的回忆》的相关文字。)

2、像这样的对母亲思念的文字出现在他很多的作品当中,比如:《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至于其他的文章,非得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才能品味到他文字当中所表现的那种厚重与苍凉。如果你们愿意,课下请读读下列文章:《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3、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读读余华的《活着》。在这部作品里,余华用一个叫“富贵”的人告诉我们:“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的语言,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母亲河教案


老师们在上课前应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不能草率对待。教案是教师自我提升和发展的重要方式,那么您心中理想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呢?根据您的需求,我已为您整理出了以下内容:“母亲河教案”,如果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有用的思考,我将感到无比荣幸!

母亲河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关注母亲河,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活动重点】

1、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活动设计】

一、这次活动分二个阶段

1、课外阶段。

2、课内阶段。

活动安排:

1、课外阶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⑴申报阶段:

自由结合成小组,根据小组具体情况申报研究学习项目。

布置活动任务,提出活动目标,划分研究学习项目。

⑵收集阶段:

围绕下列五个主题项目收集有关资料。

为学生提供黄河相关资料。

⑶整理阶段:

对有用材料加以整理,制成卡片或手抄报。

指导学生如何筛选、裁剪资料→指导学生把有用资料办成手抄报→指导小组根据申报项目整理成文字报告。

2、课内阶段:

(作品展示、口头汇报)

⑴汇报阶段:

小组长汇报研究学习过程所做工作。

主持汇报会、评价小组研究学习工作。

⑵展示阶段:

分组分项展示主题手抄报。

组织对主题手抄报评定等级。

⑶竞赛阶段:

选派代表组织竞赛:《黄河知识知多少》。

(竞赛的要求与规则: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如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累积起来)

⑷感悟阶段:

谈谈综合学习的收获。

评价综合学习:重过程,看实效。

二、“黄河,母亲河”活动内容分解成五个研究学习项目

本次活动内容多,课时紧张,应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核心,化整为零,宜把它分解成五个研究学习项目:

黄河之貌:了解黄河发源、汇入地和沿河流域概貌。

黄河之城:了解黄河流域内的重要城市。

黄河之水:关注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及对黄河之水的有效利用等内容。

黄河之歌: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传说故事。

黄河之史:了解黄河的历史与文化。

母亲河教案 篇2

一、活动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是在学习了课文《黄河颂》(光未然)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美好的爱国情操与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的

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关注母亲河,加深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5、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活动组织与计划

第一部分:侧重了解“黄河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影响”,所以以“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主题词。

1、复习《黄河颂》一课,查找有关资料,研讨问题。(见课本)

要求学生课后自行完成,课内或课前互相交流。

2、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⑴黄河之源的传说。

⑵与黄河有关的神话传说。

⑶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3、关于收集俗语、谚语、成语的活动。

第二部分:侧重收集诗文、歌曲,召开主题班会,可以“歌唱黄河”为核心。

这一活动可与音乐课配合进行,可请音乐教师推荐介绍有关的歌曲民谣。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抄下歌词并引导学生评析。

第三部分:收集资料,筛选信息,了解黄河的忧患,培养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设计公益广告并展出。设计力求巧妙、生动、有创意,但仍应该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四部分:要求学生用写作形式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认识。

关键在如何确定话题角度。

四、活动评价

1、重在过程评价。

2、不求全责备,不求毕其功于一役。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五、活动反思

本次综合性活动对于潜能班(几乎所有家庭没有电脑)虽较难实施,但同学们兴致很高,做了不少努力,所以效果较好。同时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课外,走向了网络,同时注重了学科间的联系。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有多么骄傲与自豪。语文学习与环保教育相结合,是适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健康成长。很多同学以前垃圾乱扔,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着:“以前我总是把包装袋乱扔,以为这无所谓,大家都这样并且总有人清扫,所以已习以为常。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了讲卫生、保护环境对我们每个人有多重要,并且必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这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素质的重要体现。”可以看出同学们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

有的父母在学生日记本上也写了几句话:“感谢老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讲卫生了,爱整洁了……”“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教室里无论什么时候基本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教育了学生,感化了学生,家长也满意了,真是一举多得。

所以我觉得应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学了知识,又提高了综合素质。

母亲河教案 篇3

一、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本课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一条亿万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条孕育了伟大民族的大江;一条蕴涵着丰厚历史的大江;一条充满了时代活力的大江。

3.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母亲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学好长江这一课,能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感叹,能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本课的设计思想

20xx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33集记录片《再说长江》,引起了巨大反响,我看后也深深为之感动。我想:我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再根据课标精神,整合出一堂比较优秀的课,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概貌及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

(二)学生分析

1.七年级学生对长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认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只是浅层次的,没有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的启发、点拨和引导。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对长江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了解长江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

2.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要有所注意,教学要详略得当。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了解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其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支流等等。

(2)了解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3)了解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地图建立起长江流域的整体感。

(2)通过音乐、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了解长江,增进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3)感受和理解长江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

(4)在对长江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长江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五)教学方式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情境导入法、启发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前准备

收集长江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及视频),根据教材、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课堂系统

(一)课前探究设计

20xx年,中央电视台热播了33集《再说长江》记录片,电视、报纸、网络对此都曾作过相关的专题报道,学生对此内容也较感兴趣。因此,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长江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母亲河──长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映有长江风景的《长江之歌》,师生一齐卡拉OK。把学生带进学习长江的氛围。

【承转】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展示】反映长江流域全貌的图片。

【提问】长江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像一条巨龙镶嵌在祖国的南部,源远流长。

【提问】如果说黄河的形状呈“几”字形,那么长江呈什么形状呢?

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形状,再画出长江的形状,从而得出长江呈“V﹢W”形状。

【引导】学习一条河流首先要了解它的主要概况:包括它的发源地、全长、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地形区、省级行政区、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的支流。

母亲河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理解树木与水土流失之间的联系。

活动准备:

我们的母亲和正在受难,很多大哥哥、大姐姐都行动起来了,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

(1)爱心箱活动

教师主动奉献爱心:五元钱一棵树,二百元钱一亩林,老师捐种十棵树,希望我们的母亲河不再受难。鼓励幼儿回家商量。

(2)废品收集箱活动

出示废品收集箱,引导幼儿收集废纸、饮料罐等卖钱,捐钱种树。

教育幼儿爱护大自然,要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做起,请幼儿把这段时间积攒的废品丢入收集箱。伴随《我的祖国》音乐,活动结束。

推荐理由:

我推荐的理由是:首先《保护母亲河奉献一份爱》这个活动是一次成功的田野课程活动,环保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环保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这个活动选材新颖,富有时代感。其次这个活动构思始终围绕着体现幼儿的六性,即生活性、挑战性、共生意识性、主动性、互动性、整合性,注重幼儿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使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源源不断。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深入,使幼儿在观察、交流、操作、互动中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与满足。如利用大型沙盘,幼儿分组操作,感知水土流失现象,使幼儿在积极主动地状态下学有所获。最后是师幼间的互动,活动自始至终的吸引幼儿,很自然的把幼儿推向主体地位,充分强调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如第一环节,看录像回忆黄河的历史,配音和讲解结合,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使幼儿很快进入状态;第二环节,看录像《黄河的现状》,听着令人心痛的砍伐声、洪水声,幼儿自然的掌握了砍树对生态的恶劣影响,接着切入知识点水土流失,利用沙盘与投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然后动之以情,激发幼儿献爱心活动;最后,在《我的祖国》的高昂音乐声中幼儿收集废品,在**中收尾。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使幼儿留有余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母亲河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知识点:感受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的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能力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育点: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热爱祖国河山。

活动重难点: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

活动准备:教师帮助学生分组,每一小组承担一项任务。

教师做好活动前的指导与检查工作。

主持人写串连词。

活动内容:

主持人解说词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 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一探寻黄河文明

环节之间的衔接由主持人完成。

1 黄河知识问答,每组出一个代表抢答,答对给组内积一分。

问题设计:

(1)请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2)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位置。

(3)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

(4)黄河有多长?流经那几个省区?

(5)《黄河颂》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

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2 讲黄河故事,收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小组汇报成果。

3 收集黄河俗语,谚语,成语的小组汇报成果。要求领会意义,并且造句。

二、歌唱黄河

朗诵组学生展示成果。

(1)吟黄河诗词

(2)听黄河民谣

(3)品黄河歌词(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从中感受黄河,热爱黄河。)

三、保护黄河

1 小组汇报黄河现状,并分析造成黄河现状的原因。

2 组织学生设计公益广告。

四、综合写作

1 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2 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以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者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假如你目睹这种情况,会想些什么呢?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以上两则任选起一

五、教学小结(略)

母亲河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课堂口语交际的能力。

2、了解黄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黄河远上白云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巡礼,来捡拾沉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示未来。

一、复习《黄河颂》一课,查找有关资料,研讨下列问题

1、复习《黄河颂》,用比赛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材料。

2、讲述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

3、总结过渡。

通过这次小小的竞赛,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众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二、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谣

三、了解现状,保护黄河

导入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及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1、大屏幕出示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

(配有背景音乐《黄水谣》及简短的解说词)

2、品读黄河:

⑴ 读:发给学生两篇文章,找同学诵读

⑵ 品: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听后的感受

3、小结:

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黄河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下面,让我们来倾听炎黄子孙对黄河的心声。

四、综合写作

1、美文朗诵:

⑴ 欣赏《话说长江》片段

⑵ 集体朗诵诗歌《黄河颂》

2、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3、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⑴ “我的母亲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美好愿望。题目可自拟。

⑵ 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黄河,要求新颖、别致、有号召力。

母亲河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的思想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第一课时)、“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第二课时)。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教学重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用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忧患。

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二者兼有?

过渡:首先我们来黄河游一游。

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黄河和珠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三、母亲河的奉献

黄河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利方面,但是:

1、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宁夏平原被称作是“塞上南”;是华北平原的塑造者。

2、当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时,其(落差)较大加之上游河段也有较多(支流)汇入(水量)较丰富其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能让其白白浪费吗?(不能!)我们还应大力(开发利用)它。请大家读“黄河水系水电站分布图”,看一看我们对黄河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读图时注意找出主要水电站,并看一看其主要分布在哪个河段;哪些已建成,哪些正在建设。

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学生:(读图分析,识记)黄河的主要水电站: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峡谷段。

开发水能、水资源部分。

3、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

小结: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母亲河的奉献

教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的断流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保护黄河,时不可待!所以,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各地区也应统一调配用水,再通过合理地跨流域调水来挽救我们的“母亲河”!

四、总结:

我们了解了黄河!

1、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

2、黄河干流的长5500多千米、“几”字形;

3、黄河的源头约古宗列曲,黄河的主要支流:湟水、汾河和渭河

4、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

5、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6、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7、黄河是第二长河,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我们爱上了黄河:

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一,塑造了华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第二,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塑造了“塞上南”;第三,对黄河流域的灌溉,;第四,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母亲河的奉献

五、拓展练习

〖我当小博士

1、课内鉴赏(请分析下列诗句,判断其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些现象。)

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⑵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刘颁《城南行》

〖让我来试一下

2、选择练习:

⑴下列河流,每年河水结的是()。

a、长b、黄河c、珠d、淮河

⑵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河流是()。

a、黄河b、珠

c、雅鲁藏布d、塔里木河

⑶黄河中的泥沙来源,主要是()。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⑷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a、修堤筑坝b、增加灌溉面积

c、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d、修建水利枢纽

⑸黄河现存主要问题是()。

a、泥沙量大b、断流

c、洪涝灾害d、泥沙量大和断流

⑹黄河上游的水电站是()。

a、龙羊峡b、三门峡

c、三峡d、小浪底

⑺既发源于青藏高原又注入渤海的河流是()。

a、长b、辽河

c、黄河d、雅鲁藏布

⑻黄河要综合治理____游,进行加厚大堤修建防洪工程;开发____游水利资源;在____游开展水土保持工程()。

a、上中下b、上下中

c、下中上d、下上中

3、我要读图,我想做题:

⑴支流a(渭河),20xx年建成的水利枢纽是(小浪底),河套平原在图中的字母为(d)。

⑵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因此治理黄河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

⑶“黄河上游在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中游从支离破碎、土层深厚的高原中流过,支流较多,大量的泥沙汇入河中。”仿照上游和中游,描述黄河下游的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⑷近年来,黄河下游在春末夏初常发生断流,其人为原因是(人们过量地用水)。

六、课外拓展——我当小专家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但是他也易泛滥,是的忧患,你有哪些办法治理黄河的忧患?还有哪些办法对黄河进行开发与利用?

我当小法官

即将开庭:开庭审理水污染问题

原告:饮用了被污染的水的受害者

被告:被污染的水资源

指控发言:

审辩发言:

母亲河教案 篇8

活动准备

绵江河图片,江、河的字卡。

活动过程

一、以一张字卡引入开头。

1、教师出示"江"的字卡。

教师:"请看,老师这里的字卡上写的是什么字?

2、幼儿回答,教师告知正确答案。

3、教师继续出示"河"字,将它和"江"字连起来读一遍"江河"对了,江河,我们瑞金也有江河,瑞金的江河叫什么名字呢?请小朋友来说一说。

4、教师:你们知道吗?赣江是我们江西的母亲河,那我们瑞金的母亲河是什么河呢?(绵江河)对了,绵江河是赣江的支流。

5、出示绵江河地图,

我们来看看绵江河流过我们瑞金的那些地方?

二、引导幼儿了解绵江河的瑞金人们的关系。

教师:绵江河流经了我们瑞金的很多地方,是我们瑞金的母亲河,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么爱家乡的绵江河呢?我们可以用绵江河的水来做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绵江河水经过自来水长处理变成干净的在将来水工人们喝、洗菜、洗衣服。绵江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渔船在绵江河捕鱼,为人们提供食物等。

三、引导幼儿了解人类工业对水质的危害。

1、教师:家乡的人们一直用绵江河的水浇灌农田、煮菜烧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瑞金人,但是现在的人类却不知道怎么样爱护绵江水源,做了一些污染我们的母亲河的事情。

2、请你们说说,他们做了一些什么污染人类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有的人把饮料和塑料袋丢向江里,工厂污水管道理的水正流向江里,这些都是危害水源的不好行为。

四、引导幼儿知道爱护和节约水源的几种方法。

1、教师:我们的水资源越来越缺乏,江水被污染了,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要怎么才能节约水源呢?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呢?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

2、教师小结:水有时可以循环使用,如,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拖地板,小朋友用完水后要及时关水龙头等。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知道了绵江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还知道了它在我们家乡的位置,了解了几种节约水资源的方法,希望小朋友能够做到,同时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活动目标

知道绵江河是瑞金的母亲河。

知道母亲河的用途,懂得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几种方式。

母亲河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了解黄河,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

3、学会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积累知识;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结合作意识。

活动步骤

一、了解黄河

1、上网查找资料,了解黄河各方面的资料;

2、每一大组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查找下列资料:

⑴黄河的地理知识;例如:形成、流经省份城市、长度、流量、冲积平原、黄土高原等。

⑵黄河的历史知识:例如:历史人物、历代建都情况、神话传说、相关的建筑工程等。

⑶黄河的诗词知识:例如: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诗词。

⑷黄河的环保知识:例如:黄河的现状、治理情况、最新的治理策略等。

提示:上网查找资料时,每一小组必须用一软盘下载有关资料,每一位同学必须用周记本作记录。

二、“展示”黄河

以上述四大内容为依据,堂上开展知识竞赛,选出优胜的小组。

1、黄河的地理知识:

教师搜集一些相关的知识,以抢答的方式考查四个小组的准备情况。

题型有:选择、判断、填空。

答对一题一分,答错不得分(本组同学不得补答)。得分最多的小组为胜。

2、黄河的历史知识:

⑴必答题:黄河流域历代建都的情况。

⑵抢答题:黄河流域的古战场、石窟。

⑶口述题:介绍一位与黄河有关的历史(或神话)人物及主要事迹。

要求:人物可以自选,但小组之间不能重复,不能照读资料。

本项总分最多的小组为胜。

3、黄河的诗词知识:

比赛方法:抽签选序;三分钟之内小组成员背诵有关的诗词,数量多的小组为胜。

小组之间的诗词内容可以重复。

4、黄河的环保知识:

要求:每一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介绍黄河的现状(可读资料),献上治理黄河的策略。

表现出色的小组为胜。

提示:

各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在内容的搜集和答题的人选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

三、记录黄河

课后每组上交打印资料,由组长收齐。(第六周星期一)

具体要求:

1、A4纸,排版合理;

2、图文并茂;署名;(最好为彩色打印)

3、每人不少于一页纸。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汇集


课堂教学中,教案和课件都是至关重要的辅助教具,因此我们需要老师们精心编写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和课件。编写教案时应当贯穿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有关“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的话题,栏目小编期待与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欢迎定期访问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教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我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进取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我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教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欢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资料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证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经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到达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我读到了哪些资料?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经过对赤壁风景的描述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我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我与英雄人物的比较,表达了自我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资料。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资料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进取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教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资料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明白哪些信息?还想明白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我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感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明白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境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应对呢?从他在那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我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明白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教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教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此刻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仅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能够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我,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资料不一样,但同样能够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梦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我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能够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能够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经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本事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我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本事,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我看自我,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本事。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经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构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教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本事和语文应试本事。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必须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明白不明白、明白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我原先明白的作者信息,此刻还想明白哪些信息,让学生自我与自我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教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确定、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我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我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异常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能够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我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经过点评、纠正、补充,构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本事,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我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主角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能够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应对问题

自我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教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职责,容易游离。教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构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团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一样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能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教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齐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教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进取、欢乐。教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教师后面,被教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本事、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异常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能够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感知全文: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三)鉴赏上阙: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生3:乱石

生4:惊涛

生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了古战场赤壁。

师:我们说,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我问,这首词的上阙,作者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气势

生3:气势宏伟

生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师: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由这些意象上,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 (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呼为周郎赤壁。

生2:作者把周瑜称呼为"周郎",这"郎"显得他特别年轻潇洒,不仅因为羡慕他年轻,而且还有更让他崇拜的呢

四,鉴赏下阙

师:对,这就是接下来我们一起要鉴赏这首词的下阙。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阙好吗 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还描绘了哪些意象(即写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

(指定一学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相当有感情,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

生:"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师:这句写了周瑜的哪一方面

生1:他爱情甜蜜,婚姻美满。

师:对。

生2:写他潇洒。

师:也不错。

生3:写他年轻。

师:也很有道理 (板书:年轻)

师:还有哪方面的 找具体的语句。

生: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师:这句在写什么

生:写他有指挥军队,战胜曹军。

师:指挥时,他的神态怎样

生:"谈笑"。

师:说明什么

生:指挥若定,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

师:想看看周瑜指挥大军和火烧赤壁的情景吗

生: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瑜,体会周瑜的卓越才能。

(播放《周瑜点将和火烧赤壁》)

师:到这里,即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不仅浮现在作者眼前,也出现我们眼前。

(板书:年轻 有为)

师:这是作者在咏史。

师:回顾历史,回到现实,作者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画像,从这画相中,你看出什么了

(出示课件——画像)

生1:郁闷

生2:身体欠佳 (笑)

师:也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

(出示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的文字)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多情应笑我"了吧

生1:笑自己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大都督,我一个凡夫俗子)

生2:笑自己老大无成

师:都有道理,是吗

师:同学们,面对这大江赤壁,想到自己的老大无成,联系自己的政治处境,于是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

师:同学们,自这首词问世以来,对"人生如梦"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

生:1,我认为,苏轼如此地执着,到头来也老大无功,壮志未酬,而周瑜呢,年轻有为,功勋卓越,太伤感了。

2,即使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周瑜,不也被这"大江"的"浪"淘尽,淹没了吗 所以说,"人生如梦",所以说有消极的意味。

3,苏轼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然而,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豁达的,"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与明月吧",还是把这苦闷,这压抑寄情于这滚滚长的长江 ,高悬的明月吧!

师:同学们,这首词虽有消极的意味与成分,但,它并没有影响全诗的格调与意境,这豪迈,雄壮的意境和略带消极(伤感)的情绪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同出一辙,两词都写到了长江,也发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都用酒表达了豁达的心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同样豪放的歌曲。

(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提示学生关注歌词)

(五)拓展训练:

师:这豁达其实在苏轼其他的词都能表现出来,包括同一时期的作品,如:他在黄州的第四年写的《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词中有对快哉亭周围美丽环境和悠闲生活描写的基础上,他用"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作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出示苏轼图像与《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六)课堂小结:

师:好,到这里,我们的上课即将进入尾声,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让我了解了宋词另一词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风格——雄壮,豪迈。

生2:让我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词人苏轼,尤其是他写这首词时壮志雄酬又不失豁达的胸襟,太让人感动了。

生3: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生4:让我在课后会更深入地讲究宋词两派别的风格,也让我在今后的业余时间有方法去鉴赏宋词————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很有体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词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学生背诵全词,播放音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3】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目标

1、了解历史题材在诗词作品中的处理方式;

2、明确即景抒情与借古事比今事两种抒情方法的各自长处。

教与学的时间预设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说自己的民族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今天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答案:提供经验教训;丰富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

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回答是这样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一旦我们被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深深触动,我们就会激情澎湃、情难自已。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激情记录下来,我们就称之为怀古诗词(板书:怀古诗词)。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题材作为题咏的对象。

本堂课我们就来研读这样类型的两首宋词。

二、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如“了”、“纶”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正音(如“佛”、“仲”等)。

2、学生齐读两首词。

3、交流初读感受

此环节起激发兴趣的作用,为接下去的分组研习作准备。可以从“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你觉得哪一首比较容易读懂?”这样的浅易问题入手。确定班内四组同学的大致“倾向”,“暗示”两首词的显著差异。

4、分组自主合作研习

把班里同学分成两组:

第一组合作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1题,主要研习这样4个小问题(刚好对应4个直列):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歌咏的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指明作者写作的地点,词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是什么)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对周瑜有何评价?(说出具体理由)

(3)这首词的上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有什么作用?

(4)请从写景的角度变化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说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技巧。

第二组合作研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2题,也主要研习4个小问题: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有哪些?

(2)这首词中作者用来自比的历史人物是谁?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感情?

(3)这首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当时的统治者及其领导的政治事件有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明道清呢?

(4)据说民族英雄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5、交流、共享研习成果

第一组4个问题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纠偏。建议这样总结:

(1)怀古人为主

(2)周:年少有为;苏:老大无为

(3)以景之雄奇衬托所怀古人所创事业的伟大不凡

(4)由仰视到俯视、远望,分别从形、声、色角度描绘。所用修辞手法为夸张、拟人、比喻。

第一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二组同学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组4个问题也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在补充、纠偏时,注意让第一组的同学参与。建议这样总结:

(1)历史人物有: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历史事件:刘义隆北伐失败。

(2)廉颇。作者北伐理想长期不能实现,虽年老,仍不忘为之奋斗!

(3)这是借古事以比今事,一则显得含蓄(直斥君主的无能会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二则能使作者的忧愤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4)赞成的理由如: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镇江(即京口)和北伐有关,是作者的合理联想。不损害词的结构安排,同时又使词的主题得以升化、抒情显得含蓄。不赞成的理由如:增加阅读困难,影响这首词的流布。

第二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一组的同学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总结和布置作业

1、总结

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3题,教师可作这样的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习了这样两首怀古诗词,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立的辉惶业绩激起了贬谪黄冈的苏东坡的热情,他借笔下雄奇的赤壁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孙权、刘裕那些奋发有为力图北伐恢复中原的古代君主,激起辛弃疾对自己时代苟安偷生的君主的无比痛恨,他以战国老将廉颇自况,抒写了老当益壮,报效南宋北伐事业的慷慨激情。你们说,历史是不是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给我们的最好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你们要是能在课外多读一些以历史题材为歌咏对象的诗歌,体会一定会更深!

2、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并背诵这两首宋词。

板书设计

千古江山

怀古诗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激起的热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4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刚过而立年近半百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xx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诗歌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教学重点为:赏析语言,感受豪迈之情。教学难点为:评价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

    钱理群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古典诗词是最具表现力和画面感的文学形式。为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以及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

    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_“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_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_,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通过作品鉴赏活动,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育人文情怀;注重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坚持对话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指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对话中加强点拨与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材分析】

    本词为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词这种文体学生虽有所涉及,但缺乏鉴赏方法,容易浅尝辄止,文本体验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明显不足;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多处于十六七岁,人生对他们来说还是一本过于深奥的书,对苏轼“人生如梦”的慨叹中所包含的深沉丰富的意蕴他们多半读不出来。那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课堂“三分钟说话”练习(3分钟):

    旷世奇才苏东坡〔PPT展示其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成就〕

    (设计意图:走近作者,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听说能力)

    一、解题“赤壁”,激趣导入(5分钟)

    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又称东坡赤壁,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师:苏轼家学渊源,青年时期即以学识广博闻名。人们传说苏东坡是一个天才。北宋时相传,东坡出生时,家乡一座山上的叶子全部枯死。当地人觉得,山的灵气被这个男孩吸去了。那他会真的不知道古赤壁所在地吗?想来不会。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罢了。他借这个赤壁表达怎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激趣探秘,设疑入境)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5分钟)

    思路:观景——怀古——抒怀

    情感基调:豪放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三、文本赏析(42分钟)

    (一)观景

    1.找出描写赤壁风景的句子

    2.请结合意象、关键词想象还原,用自己的话描述赤壁风景教师相机点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学生感受景物的壮阔宏大,赤壁的奇险雄伟。

    3.学生齐诵:“大江……千堆雪”,要求读出豪迈的气势

    4.补充介绍赤鼻矶实景

    (PPT)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教师:词中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我们从中感受到他不凡的抱负与阔大的胸襟。

    (设计意图:感受奇景,领会胸怀)

    (二)怀古

    1.问题引导

    (1)面对壮阔宏大、惊险雄伟的赤壁奇景,你会想到什么?苏轼呢?

    (2)苏轼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引导学生结合文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分析

    (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独独想到周瑜呢?

    2.讨论交流,明确:

    周瑜: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婚姻美满、青年得志、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这样饱满的人生状态是旧时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导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苏轼对周瑜的欣赏和仰慕,其实折射出他内心的渴求。

    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人生轨迹。〔PPT展示苏轼生平的几次起落〕

    苏轼才华横溢,有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被贬黄州。

    〔PPT展示〕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别人的辉煌,愈加衬托出自身的暗淡,相形之下,他怎不黯然神伤?故只能自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设计意图:形象对比,领会神伤)

    (三)抒怀

    1.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则是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苦涩、酸辛、惆怅和伤感的。

    2.问:“人生如梦”是在感叹什么?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极了?

    “人生如梦”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人生如梦一样 ,

    (短暂、虚幻、无常、飘渺…)

    教师:“人生如梦”我更倾向于作者是在感叹“人生短暂”。依据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永远滚滚滔滔,千古人物不过风流一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依据二,这层意思在同时期的《赤壁赋》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借客之口表达人生苦短,江月永恒的悲哀。

    〔PPT展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结句非消极之语

    〔PPT展示《赤壁赋》的相关内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既然人生犹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也都随着大江而洗涤荡尽了,那么又何必过于执着呢?那就放下吧,人生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这些。“一尊还酹江月”显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伤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平静。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引导认识苏轼的“放下”“超脱”

    (1)比较苏轼与某些同学

    生活中不乏一些同学,或缺乏人生追求,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浅尝辄止,举步不前,半途而废。对师长的劝告不以为意,自以为是学苏轼的超脱达观,懂得“放下”。这种“放下”其实是一种“放任”或“放弃”。

    苏轼的超脱是适当地放下,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不是对人生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如果苏轼没有追求,如果他因为受到一些打击就沉沦下去,得过且过,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一份沉重的清单。

    〔PPT展示〕在古文宝库中,近2000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的个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类人生格言就没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2)比较苏轼与柳宗元、陶渊明

    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暂时“放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厌恶官场,回归田园——隐居避世。

    苏轼——彻底“放下”,在俗世中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为洒脱积极。

    (设计意图:多元解读,比较思辨)

    四、课堂拓展(20分钟)

    1.苏轼的涅槃之路

    苏轼的人生几度沉浮。他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脱的。苏轼曾经想过自杀。

    〔PPT展示〕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这个船上有一伙官兵,一个钦犯叫苏轼。那年是44岁,他一生活了66岁。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的,朝廷突然派人将他抓捕,连夜押走。船舶坏了,在这里休息。苏东坡心情焦虑,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诉他,罪名很重,诽谤朝政,命运不测。他想,此时此刻跳进湖里,了此残生。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士可杀不可辱。但是,当时官兵看管得很严。也由于对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杀的关口停下了脚步。

    苏轼在黄州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在黄州山水的慰藉和启迪中,从“小我”实现了“超我”的蜕变。

    〔PPT展示〕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2.苏轼“超脱”的内涵

    苏轼的超脱是随遇而安,坦对现实;是懂得放下,积极生活。这绝不是对人生无追求的得过且过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放弃,而是对命运的坦诚拥抱和个人生命的充分绽放,其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苏轼的超脱,是大度的包容,是历经风暴雨骤后的云淡风轻,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坚韧和豁达,是阅尽生活波澜、看遍世事变迁、熔铸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3.苏轼的“超脱”给我们的启示

    〔PPT展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人生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对于年轻的我们,需要奋斗。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面对绝境,不妨放下,换一条路,继续前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领提升,指导人生)

    五、全文总结(10分钟)

    1.问题: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以及豁达洒脱的胸襟。

    2.朗读传情

    (设计意图:把握特点,以声传情)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将“乱石穿空,…”改写为150字散文。

    2.比较《雨霖铃》与《赤壁怀古》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3.课后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拓展视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8】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1、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强虏”“樯橹”的不同以及结尾的理解。

    3、通过朗读,理解豪放词特点及词的情感。

    感受苏祠豪放的特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精神。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小丑(幻灯片投影)

    3、速读上阙。提问:(观眼前之景)最有气势的是哪句?(自由发言)

    分析:“穿”写出乱石高耸入云的动态,化静为动。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拍”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卷”表现出惊涛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方面写出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板书:描壮美之景)

    提问:有版本作“惊涛裂岸”,试和原文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自由阐述)

    明确:“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裂岸”是从“形”上来写,这和第一句的视角重复了。三句分别从形、声、色三个角度写的。所以不能用“裂岸”。

    生齐读感受赤壁的壮美,领略苏祠的豪放。

    4、提问:作者在描摹了壮美之景后,用了一句过渡句过渡到写什么上?

    明确: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渡到历史人物上。

    5、提问: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想到了谁?他有何特点?(依文找特点)

    明确:英俊潇洒 文武双全 年轻有为 镇定自若……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自若,指挥若定的形象。

    6、提问:“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有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 是突出敌方强大,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7、提问:三国时期,有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出示图表,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感叹自己虽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借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所以才有了“多情应笑我”的感叹。(板书:叹风流之人)

    8、提问: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旷达;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比较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怎么看?(学生讨论)

    苏轼和周瑜相比,苍凉和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没有真正消沉,他特想得开。他在想:所有风流人物都将随历史的潮流而被涤荡了,即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祀江月,这其实就是林语堂评价的“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板书:抒旷达之情)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9】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4)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6)公瑾当年,小乔(7)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发(8)。羽扇纶(guān)巾(9),谈笑间,强虏(10)灰飞烟灭。

    故国(11)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12)。人生(13)如梦,一尊还酹(li)(14)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预习反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资料,说说对本文几作者的了解)。

    了解内容:介绍“东破突围”,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教师课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补充。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三、精读词句,注重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有很多,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特点: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实用6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一篇值得一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文章编辑在这里推荐给您,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2

    《苏轼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3、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了解苏轼在宋词中的地位和他词作的风格。分析鉴赏《念奴娇  赤壁怀古》壮阔意境营造的方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鉴赏《定**》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定**》中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v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诵读赏析、探究 1、放录音。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③“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可。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②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4、小结上阕。 4、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确】请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形象。若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更好,可结合小说与词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充实,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战争场面的描绘,力求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 【明确】“遥想”二字为领起词,故应稍缓、延宕,有追忆之感;“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以比较平直、舒缓的叙述性语调语气朗读;“雄姿英发”语调上扬,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满仰慕歌颂之情;稍事停顿之后,“羽扇纶巾”渐入平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语调渐升,充满豪情与歌颂。 5、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其实更是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3)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语速放慢,语调稍低沉,充满感慨、缺憾、喟叹之情,但不可太过低沉悲伤。 6、五读“评词作,知手法” (1)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 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②领会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

    ③训练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①感受品味词作中的意境

    ②景物描写中见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方式:方案(一):多媒体授课,比较法学习

    方案(二):师生共同体味,比较法学习

    [本.教案采用方案(二)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步骤:

    (一)、师配乐朗诵全词

    (二)工学生在老师朗诵的基础上,按朗读要求全体学生齐读该词

    师:很不错,不过还要麻烦一下大家,把下面一首词细细平品读,并个人朗读一遍。(小黑板显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为什么一首作品读来令人激情豪迈,而另一首作 品读来却令人低徊缠绵呢?学生思考并简答

    (四)、风格不同,一首是豪放词作的绝世代表,而另一首则是婉约作品的旷世佳作。导入:词的文体知识: (板书)

    (五)、苏东坡首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软且弱的牢笼,大开表现空间,其气魄宏大如海,难怪后世词人李清照对苏词不 以为然(认为其不合音律,算不得真正的词) (其实啊,这仅是对词的认识角度不同造成的,苏东坡的词 哪是李清照这样的小妇人唱得了的,它得由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唱。。。。。。)

    (六)、分析词作

    1、首先让学生理清词中“景”与f(情”的关系,词中写到了那些景,词中人物联想到了些什么?

    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郎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2、所谓“人杰地灵”,如此美丽江山该有英雄豪杰,周瑜算是个人物? (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还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偏选了周瑜,年龄啊1)

    3、更是苏东坡,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至直乌台案发,被贬黄州,深感壮志不 酬啊,所以下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4、其实“小乔”在这儿有个暗示作用,小黑板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暗示:若不是巧借东风,难免会有东吴残败的结局)

    5、这个暗示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

    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他是失意,他的惆帐都还是大丈夫气概。的——确是功业无成,但绝不在失意中了却残生,他看得开,周瑜年轻有为,但还占有天时地利,否则也将。。。。。。,既然如此,何必郁闷呢?

    (背景:晚年苏东坡有了道学思想,精神境界旷远霍达,这是一种雄浑高远的人生状态,据说,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是苏东坡有名的典故。)

    6、小结

    (1)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2)联想在词中的作用

    (七)、结语:先说到李清照是小妇人,苏东坡是大丈夫, 其实不完全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o

    (八)、作业:课外研究性阅读,李清照大丈夫作品赏 析,苏东坡小女子情感在诗作中的真情流露。

    附板书: ·

    一、词;诗余 曲子词 长短句

    小令中调长调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二、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朗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 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

    2、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2、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法、学法:

    教法:

    1、以诵读带动自悟。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阅读与启发结合。

    4、讨论与探究为主。

    学法:

    诵读诗歌悟情感;个性解读赏艺术;知人论世探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刚才这首歌让人听得活力满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借古抒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公元1082年,一代文豪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此时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当他来到黄州城外险峻沧桑的赤壁,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想传达这位伟大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今日,我们就走进苏轼,感悟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诗歌之风格

    朗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抑扬顿挫,并且是情感的准确表达。我想从朗读中看看大家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

    1、学生初读(女生读,齐读,男生读)

    2、教师范读

    3、小组交流并探究,整体感知情感,说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看学生感受情景而定,如果学生感受不一样,需尊重学生感知体验,留待精读进一步解决。)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豪放

    附:“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三、精读,体悟诗歌之情感。

    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确参考: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1请找出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词,小组内交流,说说这句词写了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有感情的读出来。(朗读能够个人,也可组内共同。)

    朗诵指导: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江”“浪”要重读,“千古风流人物”要逐步由低到高。强调对风流人物的赞美。“东去”“淘尽”语调较低,以显江水和历史的流逝。“风流人物”指的是真性情,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拍岸”“卷起”重读,情感激越,气势宏大。“穿”表现的是山石的高耸高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绘形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拍”字汹涌的江水和岸边的山石相撞击,二者相撞击有很大的声音。从声音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卷”字,形象地表现了赤壁之水的狂澜奔腾,“千堆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山”字拖音,“画”字拖音,有画卷展开之感。“豪杰”重读。

    明确:写出了壮阔之景。

    2小组交流探讨:说一说诗中下片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作者为什么选择选择周瑜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简便愉快热烈。“飞”“灭”轻读,用于突出周瑜指挥若定,曹军一溃千里之状。初”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小乔是江南一带的绝色美女,俗话说,美女配英雄,小乔嫁给他,证明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有一种版本“强虏”,没有“樯橹”形象,更能扣住赤壁之战的特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范。

    周瑜苏轼

    年龄:25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中郎将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我们能够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借周瑜之形象抒发自我内心之情感,表现了自我年岁渐老,事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情感。

    明确:写出了风流之人。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出抑郁,无奈,低沉,凝重的情感。“如梦”“江月”轻读,体会此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寄情江月的无奈之情。(教师启发:如果换成“老当益壮,会将缚住苍龙”或者“人生有命,蹉跎泪伴终生”,能够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教师点评并明确:这句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

    四、美读体味壮景豪情

    统观全诗,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变化的,开始用激昂慷慨的情感写出了赤壁的壮阔之景,然后咏史而写出了年少有为的风流人物周瑜。然后引出“早生华发”的惆怅失意、抒人生如梦之情,到最终都归于其旷达的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

    五拓展苏轼(或子瞻、东坡),我想对你说......

    (设想,你是苏轼的同事,朋友,妻子,晚辈,长辈,读者,或者苏轼本人,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感激你,东坡。仕途坎坷,人生无奈,但你用你旷达的胸襟,把这些窘迫苦难,连着滔滔的江水,连着赤壁的沧桑,连着千古的英雄,都化为了你杯中的美酒,化为了明月的清辉,化为了壮丽的意境,化为了豪放的情感,留下了这千古名篇,让它在人类礼貌的星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结束语:感激赤壁,成就了旷达而成熟的苏轼;感激苏轼,书写了这豪放壮丽的诗篇;感激大家,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了这诗意的课堂!多谢大家!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预习《定风波》,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的感情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下面说一下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三、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二)导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读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内容,为何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词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3)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4)“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3、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五)悟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知识目标豪放词的特点情感目标从容旷达的胸襟。

    (六)练课外拓展、迁移知识

    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让学生把握竟象与意境,寻找二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四、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基本上是按讲课思路来安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理解讲课思路,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2、作业:

    a、背诵课文

    b、查找一首怀古诗词,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6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险怪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汹涌

    比拟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比喻

    水色纯白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幼儿音乐教案3篇

    大班音乐教案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 07-03

    单位老员工自我鉴定

    单位员工自我鉴定 员工自我鉴定 10-14

    钱学森观后感(锦集十五篇)

    钱学森观后感 10-14

    读书演讲稿范例

    读书演讲稿 10-14

    劳动部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劳动部工作总结 10-14

    想念外公作文

    想念外公作文 外公作文 10-14

    离婚协议书怎么写汇总15篇

    离婚协议书 10-14

    大班下学期工作总结 (4-15篇))

    大班下学期工作总结 下学期工作总结 10-14

    春节对联教案精选

    春节对联教案 07-08

    股权质押合同(模板六篇)

    股权质押合同 10-14

    员工保密承诺书锦集十一篇

    员工保密承诺书 保密承诺书 10-1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