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心得体会 · 文化心得体会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1】

xxx民族文化已成为xx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xx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xx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xx旅游业发达地区xxx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是一典型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水泼向佛寺和佛像,然后彼此泼水,因为他们相信泼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幸福。节日期间,到处充满喜庆气氛,热闹非凡。电视画面里的泼水节场面对各地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欲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已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且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有趣,人们往往将傣族文化与泼水节联系在一起,提到傣族便想到了泼水节。为了满足一年四季到西双版纳的旅游者的需要,形成了“每日泼水节”,这种形式上的泼水节仅仅是表演性质的,有限的几个演员的表演无法再现节日的盛况与气氛,更不可能表现宗教意义。因此,“每日泼水节”的活动削弱了旅游者对这一仪式的向往和期望。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方面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开发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

(一)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因素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器皿等物质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其前来旅游观光的热情,这使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削弱了民族特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借先进的生活技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在这方面,丽江的经验值得借鉴。丽江在大地震后重建纳西古城时,完全保留了纳西民居的建筑特点,连原来用水泥铺盖的路面也铲掉,重新换上了五彩斑烂的彩石路,当旅游者脚踩石夹路,在流水潺潺的街头漫步的时候,莫不感到身处古城的新奇与愉悦;此外,xx在保留民族服饰方面做得很成功,让学生统一着装民族服饰,既避免了与成年人同时着装民族服装的尴尬,又使纳西服饰自然出现在街头巷尾。正是自然、浓郁的民族特色使丽江成为旅游热点,并保持着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二)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

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对宗教仪式、节日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传统的规定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做到出售文化形式,但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如大理的“三道茶”因其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相联系,成为大理旅游产品中的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旅游者荡扬在洱海上边观看歌舞表演,边品尝“三道茶”时,回味无穷,印象深刻。所以恰当的修改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加强与保护。

总之,开发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但开发必须合理有度,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使云南旅游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2】

维护着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一个国家,如果缺少了精神文明,那么这个国家将失去凝聚力、失去和谐;同样的,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精神文明,那么这个企业将会是昙花一现。相反的,如果企业能营造好自己的精神文化,让整个企业上下一心,固守着这种文明,那么就算这个企业遇到多大的困难,它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因为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约束力,是企业员工对员工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体现。

而在一个企业中,员工的信任感、自豪感、荣誉感极为重要。试想,如果员工对自己所在的企业不信任,对自己的老板不信任,那么他还会努力为这个企业做事、还会继续待在这个企业吗?答案很明显,不会。没有信任感就相当于没有安全感,一个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企业是失败的企业。

员工需要的当人不仅仅是信任,还有对企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企业要让自己的员工看到方向、看到未来,这相当于给自己的员工打气,让员工有信心为自己的企业拼搏。

看似简单的几个因素,却有许多企业在这里跌倒。据我的了解,现在的很多工厂让员工干着吃苦受累的活,但是对于员工的福利却丝毫不在意,员工没日没夜的加班,稍有不慎就会惹来上司的责骂,而做好了却没有表扬。特别是工厂车间里流水线的活,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了,员工怨声载道,懒懒散散,如果是计时算工,员工根本不愿意为企业多做一点活,只求在为待到下班。这样的'流水线何来效率可言?企业不注重员工与员工的交流,不关心员工福利,员工对企业没有任何归属感,有的只是企业对压榨。这样员工怎么会用尽心思帮助企业发展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这方面都是不知所措的。我觉得在员工福利方面,深圳比亚迪就做得比较好。在比亚迪,节假日是严格按照法定假日放假的,若要加班,都是按法定加班工资发放。员工的住宿、伙食,都比一般的企业要好。而且,进入比亚迪后,公司会为自己的员工买好保险等等,员工在那里工作长久后,福利就更大了。这样一来,员工还有不死心塌地的吗?

是的,长期发展的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而且企业的生存期越长,组织文化便会越明显。

企业文化让员工之间形成凝聚力,让组织内部互相信任,让员工为全公司的3 利益努力奋斗。

企业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意义重大而深远。具有良好文化的组织,能以多种形式来鼓舞人的情感、平衡人的心理、维系人的忠诚、激发人的智慧、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和培育组织精神,使之成为组织员工的共识,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亲和力,让组织更快、更稳地发展。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3】

学校文化是什么?

■学校的特色由学校文化来体现,校长的责任在于培育学校优秀文化。

■学校文化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学校文化分为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核心是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个难言的话题,却又是我8年校长生涯里唯一不断思索的问题。

现在,关于学校文化的论述很混乱和肤浅。在一次关于学校文化的研讨会上,6个主题报告,竟然没有一个是真正谈及学校文化的,不是把学校中的一些“所谓”的文化现象大加发挥,内容飘忽不定,就是杜撰“文化名词”,以浅薄充高深。

什么是学校文化,这涉及到“学校”与“文化”两个概念。“学校”尚容易理解,“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学校文化中的文化,指的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属狭义的文化所指,它的形式可以是物化了的,如石头上刻着的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如不拘泥于经典,则学校文化可理解为发生在学校中的精神文化现象。学校文化有以下特征:

一、抽象性和相对独立性。抽象性指它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相对独立性既是指作为精神文化而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独立,又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独立,其内涵主要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学校文化常表现为在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但反过来,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不一定代表学校文化。如校园内石头上所刻录的名人名言,它是学校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但这个现象所含的精神内容是不是已经被师生所接受并内化成相应的思想及行为?一些学校用校歌来说明它的文化特色,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这些内容只是个别的、暂时的,不构成有个性的精神品质,那么它就不能显示其文化特征。稳定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它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要素,如执行制度的严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术上的包容以及思想上的自由等等;发展性是相对稳定性的自然延伸,由于学校文化受制于社会文化,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三、群体累积性。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学校文化却不是靠校长个人所能创造的。校长的文化意识必须通过师生群体的认同,并表现出群体的气质和品性后才能确立和显示。这一过程不是即时式的,而是累积式的,即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由于文化形成过程相当脆弱,因此,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学校文化的确立必然是长期的、有反复的。学校文化不可能速成,那些认为一个校训的提出就是一种学校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存的历史名校中的一些文化内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

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之后,便能以其典型性向外界传送学校形象及其意义。但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学校文化是抽象的、原则的,它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并在学校的氛围中自然流露。但流露着的仍然是能表现学校文化的氛围或符号,而不是学校文化。如校歌、校徽、校训,乃至流传于校内外的学校故事等等,它们都可能作为学校文化的符号,但不是学校文化本身,有的甚至连学校文化符号都不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是短时的,很可能不久会被替代。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把在学校中发生的看到的都理解成一种文化,即使要这样理解也不要把它作为学校所特有的。

一般意义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文化虽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有师生共同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及其物质形态,又有着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它们影响和制约着师生的生活,是起约束作用的制度文化。而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由于其受制于学校的领导方式和人际关系,因此,学校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统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核心是统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统领文化或称管理文化,包括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但统领不等同于管理,其中,领导的产生和退出、领导的权利及制约、领导的培养与选拔、领导的思维习惯与作风等等在统领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校长和专职管理者的职业化程度、管理背景、心理背景(个性)以及学术背景都直接影响着他的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这种方式以组织文化的形式表现出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如所谓的家庭文化类型学校、强权文化类型学校等等。其分类的视角就在统领文化上。以家庭作比喻的,家庭文化类型学校的领导方式以亲和为其特征,无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更不强调服从,但这类学校往往缺乏效率也常缺乏激情。与之相反,强权文化类型的,学校的领导注重个人权威,强调服从,又以摆平矛盾为其能事,其特点是行事效率较高,但人际关系冷漠。

现实的学校文化都不属于某种纯粹的文化类型,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理想而优秀的学校文化产生于对各种文化层次的整合之上。比如,以强权文化类型为特征的学校,如果学校领导注意到它的管理的局限性,并愿意做出改进,建设和谐而高效的管理,那么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培育人际关系文化不失为是良策。环境文化是一种显文化,人们对不同学校所得出的不同感觉首先是从环境,尤其是物质环境而来的,优美而又充满热情的校园环境给人以亲切向上的感觉,吸引人们认同它、接受它。倘若还让人感受到师生们的热情和朝气,那就更反映出了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管理的问题上有两种立场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校文化:一种是“重管轻理”,另一种是“重理轻管”。这里说的“理”,是指规则和道理。重管轻理的着力点是管,目标是管中达理;重理轻管的着力点是“发展”,目标是建立发展机制。后者相对前者而言,是把通过管理来提升队伍素质,变成通过建立发展机制来完成教职工各自的专业发展。

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取决于三个原则:1.人的教育原则。学校本该是育人的,离开育人专事育分数,就离开了学校的意义,自然也就谈不上学校文化;2.培育和传承原则。学校文化能自然形成,但优秀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必须精心培育并经代代传承而成;3.独立精神原则。学校文化是学校个性的体现,缺乏独立精神,唯上唯书不可能建设有传统价值的学校文化。今天的学校特别是那些屈从于功利要求或受利益支配在应试教育轨道上行走的,都不可能建设具有传承意义和现代品质的学校文化。事实上,归根结底,学校文化是由学校的教育立场确定的。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立场有其思想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价值观是以升学率为目标,追求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但教育讲究的是过程,并在讲究中体现其文化。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文汇读书周报》上的一篇题名《呼唤人的教育》的文章,文章的第一段话说:“在一次关于中学教育的座谈会上,一位青年教师直言不讳地指出,没有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分,有的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之别。一句话就击中要害,抓住了当今我们教育中存在的最大症结,即人的教育的缺乏。”不难想象,对人的教育缺乏的学校去谈论学校文化会是何等的乏味。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介绍了上个世纪40年代重庆南开的一些情况:

“从本质上看,南开的教育就是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比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获得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有幸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驻足回望,这是什么样的专业化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人的教育。也只有那样的南开才不会将升学率、考试分数作为绝对指标,把这些当作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惟一尺度。”

“正是有了一代教育家张伯苓那样的校长,有一大批优秀、负责的南开教师,即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重庆南开中学也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继续弘扬以激发、培育而不是扼杀每个孩子个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最大可能地践行了人的教育,成为民族危亡时期弦歌不绝的摇篮之一,以其无比生动的实例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耀眼的一页。”

我不知道当年的重庆南开现在如何了,是否已经改名成为其他的学校了。我也不知道,重庆南开的文化特质当今是否存在。常听一些百年老校说传统,说文化,我总有一种感觉,传统对今天来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对今天有用的往年的荣耀,这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文化的传承不是文化现象的传承,而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而文化基因的实质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必然要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加以考察。

现代学校文化有哪些核心内容需要我们格外关注呢?

――批判精神。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那么,即使从表面上看它有优雅的环境和苦读的学风,这与现代学校文化却大相径庭。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要素之一,批判的前提是怀疑,怀疑的结果是创新,创新的特征是求实,即不尚空谈、脚踏实地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学术自由。学术是维系学校的核心,深厚的学术力量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之一。但是,深厚学术力量的取得是以学术自由这一文化特征为基础的。中学教育中的学术不仅指学科知识,还应该包括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包括教法以及对课堂内外师生关系的处理。在我们这样一个习惯于自上而下运作的体制里,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提倡学术自由尤其必要。学术自由的基础是思想自由。这不仅是对教师的,也是对学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我们今天轻视、鄙弃、甚至试图予以校正然而为年轻人所喜欢而流行的文化,不无可能会成为主流文化弥漫于校园甚至整个社会之中。

――制度建设。制度即规范。规范不仅是作风问题,也不仅是效率问题。规范体现的是意志和习惯,进而是一种文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学校的管理,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人治的痕迹较重,法治观念不强,方法也不理想。因此,作为一种可传承的文化,学校特别要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对制度建设意义的理解和各种制度的制订与完善。文本化制度的制订是重要的,但制度本质上是精神的,它表现在行为过程中,因此养成行事规范是制度建设的重点。

学校文化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至少对于今天的学校更显沉重。不是今天学校不想建设自己的文化,但我们失去了原则,怎么能有所作为呢?好在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人的教育在不断地得到重视,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和传承还是很有希望的。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从翻来这本书第一章开始,我就有感觉,这将会是一趟长途跋涉,是目光和灵魂在书中的跋涉,是思想和视野的一次开拓。

它并不是快消文学,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带给人厚重感,带给人思考的空间,要读懂,还得放慢速度,细细品味。

文化之苦,在于创造,而问寻文化创造之路,必是苦旅。问极苍穹,文化的宿命在于此。

想象着,为了写这本书,余老先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寻着中华文明的历前世今生。用脚步度量脚下这块大地,抚摸着前人留下的文字,观察着前人留下的足印,在一个个深夜久久思考,执笔把这些观察感悟写下来。

除此外,他还要走一条世界古文明探寻之路,把目光投向世界,以世界的眼光,以多种文明相比较的角度,来反思中华文明。

穿过战火纷争不断的国家地带,在海上承受暴风雨的打击,在沙漠里不畏艰苦地行走。文学的考察,不再只局限于前人的书,而化作了一步一脚印的实地考察。

中华文化缺乏的实证精神,从这里开始践行。古人有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不是说,书就不必读了,就去像个苦行僧一样去人间游历体验就好。书对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而言,永远都是滞后的,有些内容可能写下来就已经过时了,早已经有更新的内容取代了它。但是,书的价值在于,使文明得以延续,使过去的事变成故事。

这就是沉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只有记得来时的路,他日我们才知道应该走向何方。所以,学者不仅要读万卷书,但是更要行万万里路,所谓知行合一,该是如此。

余老先生之大学问在乎行,更在乎笔端,所以他在遇到危险时,其他的东西可以不要,但是笔和纸,一定随身携带。他让我感觉到大学者风范就在这些小细节中,而非印象中的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现代文明的足迹从哪里开始?

他从本身出发开始探寻,然后从本国国土国情开始探寻,再放眼世界,最后回到本国近代文明的创造者身上,如此高屋建瓴的气魄,令人眼界顿开。

在他走出来的小山村里,有一群女教师承担起了文明开化的责任,而她们本身是封建礼教的被迫害者,正是她们把更多的学子送出了大山,而余老先生正是其中一个。一位老师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故土,只有来来去去,人活了,地方才会活了。

所以他迈出了小山村,迈向了更广大的世界。

我说得太多反而多余了,去书中看看余老先生行走中记录的世界吧。心疼余老先生在国内的遭遇,敬仰他高尚的人格,感谢他坚守文学的传播,为普世大众留下珍贵的资料。

我相信,即使再过二十年,经典依旧经典,快消文化只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被世人遗忘。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5】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引《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

学习传统文化之心得体会可以陶渊明先生之言概括,以下标题非有哗众取宠之他意,此道非彼道,末学理解的“道”只是伦常道,过去日用而不知,读传统文化经典后方知而已。

一、迷信?

研究生毕业前未接触或正视过传统文化,以之为封建迷信,颇为不屑。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后才知自己属“无知者无畏”,其实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于自己的武断。

何谓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谓之武断,迷信他人谓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结论,对这句哲言耳熟能详,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实于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强词夺理、武断、自大、卖弄之毛病。

想到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惭愧,能说不是学问,能做才是学问啊。

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原来学就是做。王凤仪先生亦言此之为“空学没习”!

古人又云“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想到此不禁惊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诸多不顺确实多由此而起。

二、闻“道”。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单身,闲暇时多在办公室,我此时有家无室,亦多呆在办公室,故与其交流较多,说是交流,其实应是听讲,因其所讲对我多是闻所未闻,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文学、艺术、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的诸子百家均耳熟能详,何先生所讲真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妙语连珠,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骂人都骂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张爱玲“小资的教母,汉奸的姘头”。

开始时心里尽管很钦佩何先生博学多识,但心里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发表两篇国家一级刊物呢,你有吗?!与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承认而已,且因何先生语言犀利,我们曾因此还红过脸呢,想想真是惭愧!

因为不愿服他,因此在办公室聊天时故意寻找其语言漏洞,反唇相讥以此捞回面子,然未成功过,比如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如此点评,几天后其观点又截然相反,以之为终于逮到机会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轻松化解,道理在其手中变化无穷,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万物随心”、亦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学“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通过长期相处,我知其天资聪颖,国学功底更是深厚,方知与其相差太远,方才对其口服心服。何先生看我真的服了他,又见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堆国学书籍,知道我对国学也有了兴趣,就建议我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不要看,直到读懂了《论语别裁》才可去看。虽当时虽不能理解其深意,但幸亏当时我服了他,看了一年的《论语别裁》(很是惭愧,一年才磕磕绊绊读完,因为读读就犯困,后来才知是自己的性命之能量场不够,就如用100伏的电压带220伏的灯泡)。

当然我现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术者末也。德行未立,术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础的,基础未稳,大厦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当代诸多发财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诠释为“忠恕”,责己为尽忠,责人为用恕,亦如孟子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吧,动物也有忠孝节悌,雀困笼中宁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鸦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贫,却有儿嫌母丑,想想有许多方面我们人类尚不若动物,照圣人所发露人之标准,有很多人虽长着人身、说着人话,但所行却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闲暇时间不厌其烦给我讲了6年,佛说人有四难(生值佛世难、生为人身难、生在中国难、得遇名师难),很是幸运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岁,何先生是我良师,然我却不够格做其益友。

四、知“道”

我们都喜欢说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许是我们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里(理)啊。

道是什么?《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径,“教”就是找寻到途径在哪里(当然也包括教会别人)。比如“性”若是山顶,“道”就是通往山顶的路,“教”就是寻找到能上山顶的路。

能有如此认识,感恩王凤仪先生及其传人,有机缘拜读后发现其所倡伦常道与孔圣人之道殊途而同归,亦难怪梁冬先生称其为儒家之惠能。

人道之途径在哪里?在人之五伦上。除鳏寡孤独外,人人都有五伦,想象看:任意一人的五伦又有五伦,五伦的五伦又有五伦……

这人人之五伦“事实上而非理论上”将整个世界的人类连结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能找到联系,而且只要为数不多的几次即可。

我们的祖宗真是太伟大了,因大道至简,他们将如此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高度总结,化繁为简为五伦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多种身份:为人子、为人父(母)、为人夫(妇)、为人兄(弟)、为人君(臣)、为人友(朋)。

身份对应着位置,位置对应着责任: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即在其位谋其政,且应“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过犹不及。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6】

又一次参加了吴春荣老师的精彩培训后,我从中汲取了两个关键词:修炼、大爱。于我而言,不是君子,也非小人,对自己的评价,只是一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普通人。我本来就有一颗向善的心,老师所讲的很多内容,对我而言只是一个补充的过程,观念原本既有,多与少的区别,且平日里也经常有感有悟于各种箴言哲理。所以,训练之前,知道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坚持,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还没有成为那样的人,带着这个困惑,我参加了训练班,来“领教”这位教授。最后,我的收获源于——“修炼、大爱”。

平日里的三分钟热度、三分钟感悟,在这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好的品质和性情是人人都向往的,却不是一日之功,即便是佛也需要修炼身心。以前的我经常会有好的开始,好的创意,却因为懒惰、忽视、不理解和各种不尽人意的困难而没有很好的坚持,没有把它重复执行成制度;也没有认真地反馈,反复的推敲,已达到精益求精;以至于工作、生活、甚至教育孩子都没能做到有效的言传身教,达到预期的目的。没能踏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更多的追求表面的东西,讲求客观的困难是症结所在。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了,人不可把物质欲望看的过重,那样的话,进步会有止点。一点一滴好的积累,一时一刻爱的沉淀,久而久之,很多事情便顺其自然。心中有大爱,一切也就变得无所谓,然后,一切进入良性循环:理解——信任——和谐——更加理解——更加和谐——更加信任。还有相互吸引的法则,只要你想这样,肯定发生奇迹。

老师讲述的很多很多向善的东西和至善的理论,当然都给予肯定,以前我在临床科室工作,和各种病人直接接触,我深刻理解每个病人都需要被理解、被重视,你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可以化解他身体的不适。现在根据医院发展需要,我有更换了一个岗位,我要及时转换身份,主动适应工作,多学习,热情对待公司员工和客户,一心向善,我又学会了修炼自己,我深信我投射出去的终有一天都会反射回来,终有一天我会使自己成为一只雄鹰,让飞翔成为自然,去更广阔的天空翱翔。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7】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诚信,这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孔子发自肺腑的呐喊.

身处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职场上,人际关系上的尔虞我诈,相互猜忌在生活上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诚信,我们能遗忘吗?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他该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诚信,它该如何正常运作呢.

诚信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从两千多年前直至今天,它的重要信从未变过.不,应该说是从有了人类开始它便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了.回顾历史,哪个伟人不拥有诚信的品格呢?先不论伟人,生活中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只要他想获得成功,就必定要拥有诚信.曾听过,许多商人为了获得一时的利益,卖假货,欺骗消费者.即使当时得到了很高的利益,但他对顾客失去了诚信,他注定是失败的,最后他必定要接受失信于人的惩罚,破产甚至声败名裂是他们的下场.所以,在生活中诚信何其重要!一旦失去了诚信,便一无所有了.

为人处世,别忘诚信.评判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我想,诚信是最基本的条件.我相信拥有诚信,一个最平凡的普通人也必定是闪亮的.记得当我们出生,对这个社会产生懵懂的理解时,父母便告诉我们:孩子,做好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所以,父母答应过我的事:像什么时候带我去游乐园玩…他们从未失约过.我想,现在我对诚信的理解,是来源于父母的.我感谢他们,是他们教会我诚信.

我们知道,温州鞋非常有名.但曾经由于质量问题,曾一度落.19_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5400多双温州鞋堆成一座小山。只听得“点火”一声令下,无数皮鞋的碎屑连同“温州制造”的狼藉名声一起,被翻卷着浓烟的火舌送上天空。随后,武汉等10多个城市相继将温州鞋驱逐出境,掀开了拒售活动,大小商店都不约而同地贴出了“本店无温州货”的告示。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对顾客失去诚信的结果吗?后来,温州人用诚信重新拾起产品质量的尊严,经过数年卧薪尝胆,到90年代中期,温州“鞋佬”卧薪尝胆,重振雄风,为温州鞋业树立起全新形象,在“中国十大鞋王”中,温州皮鞋有三大品牌名列其中。这不正是因为他们找回了诚信吗?这个例子足以见证诚信的重要性.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8】

通过这次我《员工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合规教育活动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开展合规教育文化活动对规范操作、遏制违法违规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意义。这次学习,让我进一步认清了我的岗位职责,净化了思想,提高了业务能力,增强了合规重要性的认识,也为实际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强合规教育,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是建立长效发展的需要,更大程度的防范金融风险。一方面提高全体员工对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使之成为合规教育的倡导者、策划者、推动者。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各种新业务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当今地形势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更多的了解金融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更好的适应我行的业务发展需要。一方面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全体员工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做好财会人员的培训、考核,要求大家熟知各项规章制度,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素质,做一名合规的高素质柜员。

在合规文化建设中,应该做到“三要”。一要树立正确指导思想。要在追求盈利的同时重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的倾向。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突

出位置,注重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规范日常行为。为此,要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并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业务经营过程,确保有章可循,切实堵住各种漏洞,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现问题。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证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建立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要在追求自我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不断自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操作风险防范。三要坚持思想教育。经常开展有关规章制度的学习,不断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利用金融系统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现身说法,使全体职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通过这次依法学习,我找到了自我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是非标准。增强了合规办理和合规经营意识,通过对相关制度的深入学习对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逐步确立“全员合规,全程合规,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的合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信用社案件防控工作水平,确保信用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9】

孝德文化心得体会

孝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家庭伦理伦理观念,孝德文化体现了对家庭、对父母的尊重、关爱和奉养。在这个时代,尽管社会风气不同于古代,但孝道却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骨髓之中。在我真正了解孝德文化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孝顺”的真正含义,并深受其触动。

首先,孝德文化教育了我关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最重要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且紧密的。孝德文化让我明白,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团结一心,相互扶持。父母用他们的奉献、爱心和关怀,无私地支持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回报他们对我们的付出。而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重视家庭、亲情的价值时,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和幸福的人。

其次,孝德文化教育了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但是父母始终在我身边。无论是我刚刚学会走路时,他们微笑着伸出双手扶我一把,还是在我面对学习或者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他们给予我最诚挚的关心和指导,他们都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我。通过孝德文化的教育,我对他们付出的爱更加深刻地感恩。我学到了要待人真诚、宽容和理解,不断将孝心付诸行动。我深知为他们创造幸福和骄傲的机会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再次,孝德文化教育了我珍惜时间、关心家人的重要性。时间是流逝的,我们永远都无法回到过去。在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和外界诱惑丰富多样,人们往往很容易与家人渐行渐远。然而,孝德文化告诉我们,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家人。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和困难,而亲人的陪伴和鼓励是最强大的支持和动力。通过关心家人,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和谐,这给了我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追求更好的未来。

此外,孝德文化的教育还培养了我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家庭中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更是在塑造个人品行和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接受孝德文化的教育,我渐渐明白了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父母创造幸福和快乐。我通过实际行动,包括尽孝、尽力、尽责和尽职,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爱和尊敬。

综上所述,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它是一个家庭和社会都应该重视的财富,是我们作为个人应该追求和坚守的理念。通过孝德文化的教育,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有良好家风的的人,懂得了家庭的重要性,懂得了父母对我的无私奉献,懂得了关心家人的珍贵。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孝德文化,为家庭、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10】

其实对于咱们这个儒莲文化,我之前就知道,因为我的女朋友是千山路小学的,她在36期的时候在这里参加过培训。她学习完之后回去跟我交流一些收获,我开始有些不屑,甚至嗤之以鼻。我认为自己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并不需要别人的教诲。但是这四天的学习,让我对先前的看法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我应该先检讨自己。我这个人在单位和领导、同事相处比较融洽,但是内心很急躁,有时候会和父母、朋友产生一些矛盾,而且对这些矛盾不以为然。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对于父母首先应该尽到孝道,特别是我们这群年轻人,应该把孝道承传下去。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姥姥,我的姥姥从小把我养大,一直养到18周岁。我姥姥属于一个大家闺秀,对于“礼”教得很严。我深刻地记得,姥姥说:“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手教,三等人用棍子教。”刚才看到莲儒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可爱特别聪慧,让我的内心产生了自责。回想我在班级里对待我的学生,是否做到和颜悦色?是否做到他做错了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事实上并没有做到。

姥姥还教育我吃饭要有礼。我小时候吃菜只吃自己面前那一部分,哪怕把我面前的菜挖一个小洞,我也不吃别人眼前的菜;吃完饭不能把筷子放碗上;不能说话。其实小时候做得更好一些,学着学着就学走样了。

老师上一节课提到对父母的爱。父母对我们的爱非常无私,非常包容,反过头来,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包容一下我们的父母呢?我的父亲已经52岁了,他的身体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健壮了,走路的时候,我会开玩笑说:“小老头……”感觉父母的身体在一天一天变差,可是我却没有做到我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每天和朋友在外面玩得很晚。我的妈妈有一些神经衰弱,我回去晚的时候她就是睡着了也会醒来,她总会说:“这么晚回来,对身体不好。”算起来,我们能有多长时间可以和父母说说话、陪他们聊聊天?每天在外面和朋友说那么多,为什么不能回家对父母再分享一下呢?其实父母非常想知道你在单位表现如何,和同事关系如何,甚至和女朋友处得如何。以前我回去也就是一句两句,这两天回家我跟妈妈聊了很多。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要早走,一年365天,我妈能有360天起来为我做早饭,但是我从来没有感谢过她。昨天走时我给她一个拥抱,说:“谢谢您!”我妈还有些诧异,可能有点适应不了。今天我又给她一个拥抱。我相信,我还会坚持下去。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长辈、老师的父母都能够身体健康!

汉文化的心得体会【篇11】

6月14日,聆听了范校长的班级文化建设专题讲座。班级文化,简单的说,就是班级风貌,是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核心元素。班级的管理,说到底就是打造班级的文化。为了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和谐班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班主任,需要各种技巧、要有细心、更要有耐心,下面是自己在学习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充分利用班会,建立沟通渠道

学生和班主任之间一定要有一个沟通渠道,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学生也有倾诉的需要。而且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教育资源。可以开班会,开座谈会,可以个别谈话,可以请同学甚至家长帮我们交流,除了这些,我觉得和学生笔谈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事实证明,收效甚好。

二、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作为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班干部选的好,班主任会轻松很多,班干部不得力,班主任就受累了。我在选择班干部时,比较看重性格,喜欢那些活跃、开朗、爱说爱笑、做人乐观的同学,他们的影响力较大。班级卫生会被他管理的井井有条,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也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加强对他的督导培训。使他明白作为班干部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高标准严要求,要以良好的作风起到表率作用,要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不能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其次,对班干部的职责、权利、分工要明确,要事事有人做,事事做的好。再次,有人为难他时,班主任都要及时出面,帮助协调和解决,不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毕竟班干部还是孩子。如果这项活动做得好,这无形之中对全班同学的心灵又是一次震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集体活动,对增强班级活力,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文化品味是有相当大的益处。和隔壁班打场球赛,无论输赢都是好事。拔河比赛,把全班的劲往一处使,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有说有唱的班会,可以放松身心,培养个性,展现自我,也能给一些平时学习上表现机会少的同学一个舞台。组建舞蹈队、美术队、运动队积极参加学校的赛事,可以使有特长的同学得到发挥,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当然也能增强集体荣誉感。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往往较大,多开展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团结,即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各项活动,让同学们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中去,让同学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活跃,即构建和谐轻松的生活环境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休息。班委通过组织同学们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让同学们时时保持轻松的状态。

进取,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下,还要保持进取精神。班委要让同学们明白:学生的首要目的是学习特别是面临升学的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班主任的工作中,还要多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班级变得更加和谐。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工地搬砖的幽默句子26句

工地幽默句子 10-10

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10篇

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小学生学习计划 10-10

工厂的规章制度范文十五篇

工厂规章制度 10-10

七年级美术课件汇集

七年级美术课件 七年级课件 10-10

2023学习演讲稿(锦集6篇)

学习演讲稿 10-10

企业文化心得体会(优选8篇)

企业文化心得体会 07-11

车间员工自我评价范文14篇

车间员工自我评价 车间自我评价 10-10

高二演讲稿演讲稿优选十四篇

高二演讲稿 10-10

拓展训练心得体会【收藏】

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竞选部长稿 初中学生会竞选部长发言稿 01-03

一只小鸟的日记12篇

一只小鸟日记 10-10

学生本人自我评价合集

学生本人自我评价 本人自我评价 10-10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