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育管理与教学的重要桥梁。请跟随趣祝福的编辑的脚步一起了解“教材课件”,请与生活中的每个人分享您最大的财富之一 时间!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2023年医师节活动策划方案

教材课件 篇1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在课堂上分发《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材料,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思想。)

《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已经具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真正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讲台不再是讲坛,而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追求。

教材课件 篇2

江苏大学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册活动栏目的教学设计

活动12.5**不同物质的吸热升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不同材料的升温速率是不同的

⑵知道比较物体升温快慢的方法

⑶会用图象法描述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科学**过程的体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特征,提高**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⑵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从身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2) 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活动是本章教材安排的一次较完整的**活动,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活动过程的要求,对实验条件和器材的依赖性不高,并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猜想进行预判后,直接给出一个导向性的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的原因。在设计实验中,教材以信息快递的形式提供了比较吸热升快慢的提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通过两位同学的对话比较分析,还可以让同学建立控制变量的意识,宜组织学生实验。

对于内陆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没有海边生活的经历,但对游泳池、河岸、水泥路都有直观感受,因而对于**的情境有类似的体验。学生对问题的猜想

三、教学突破

1组织活动内容、自学和小组分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2、做好实验是关键,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在用玻璃棒搅拌沙子或水的过程中不要用力太大,以免装置翻到或损坏温度计。

3、沙子受热时温度升高较快,一方面沙子比较干燥而且要不断搅拌使其使其均匀受热,另一方面实验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配合及时记下相关数据。

4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沙、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从**中分析结论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突出的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四、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6个、烧杯石棉网6组、玻璃棒6支、酒精灯6只、温度计6支,秒表6只、量杯6只、天平6台、沙子和水适量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课程紧密联系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课堂上,创设了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从提出问题与猜想假设到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交流讨论层层递进展开,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理念。

教材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聋校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探讨,所以我在本课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针对聋生听力受损,语言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在课堂上注重了聋生语言的培养,采用双语教学,鼓励聋生自主发言,发展聋生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柱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本课我采用了实践操作法、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相关的教法。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柱的实物模型。同时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物,让学生明白数学于生活。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初步接触圆柱,从生活实际感知圆柱,感受数学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柱

1、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师引导: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结合教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都有什么特征?

2、生汇报,师订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课堂实录)

(针对聋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并运用课件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合作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把圆柱模型的侧面剪开,再展开,观察形状。

(2)师:你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3)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验证和补充。(课堂实录)

(该环节是精心设计的,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了圆柱侧面不同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

2、同伴互助,寻求发现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2)教师课件演示展开图加以验证,轻松的突破本课的难点。(课堂实录)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轻松的分散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拓展,延伸应用

课件出示:

1、下面哪些物体是圆柱?

2、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3、实际测量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练习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

能告诉老师,对于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培养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的凸显教学效果。而flash课件更是以其演示功能强大,动画效果明显等特点被广大教师经常所应用。本课我运用了flash课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动画演示,课件贯穿了整个课堂。上课伊始,我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就对本课产生一种兴趣。课中展示了圆柱侧面不同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展开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和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教材课件 篇4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谢】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导学生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的铺陈排比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像。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诵精彩诗段,并鉴赏诗作内容。

“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这一段始写兰芝的美丽,“要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课后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1.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陪衬,这就是偏义复词。请找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偏指什么。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4)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

2.在连贯的话语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谓之互文。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异同。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平旦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教材课件 篇5

因为我们当前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也是按照一册书对应课本一个单元的体例进行编写的,所以我们进行的作文课程整合也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这样整合的难度能够稍微低一点。但是,作文教学因其本身的灵活性非常强,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单元整合的思路也就更加多元。单纯整合教材一个单元和与之相对应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部分文章,如上述案例:《刻画人物传神的外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整合方式。

以某一本教材的一个单元为基点,整合与之主题相关的其它教材的课文内容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部分文章,是整合作文教学最基本的方式。如以下两个课例。

《淡妆浓抹总相宜——景物描写贵在情景交融——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景物写作课案例》

1.景物描写抓住层次性。

1.景物描写如何写景。

由所学课文,联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篇目,学习景物描写的引人之处。

情景导入:

目前是夏季,夏的美好在哪里呢?找一找,看一看。

可以试着以“夏叶之绿在于 ;

夏花之美在于 ;

夏果之甘在于 。”的句式来说话。

学生探讨夏之美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为什么能够寻找到这些美呢?那是因为一份对夏天的 情!有了感情,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了夏天。这样有了情,才会欣赏到周围的美景。导入本节课的写作训练。

1.再读所学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寻找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看看有什么特点?

句式如何?

写法怎样?

写景层次的变化?

四字句让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对比让景物特点鲜明,比喻让景物生动,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景有静景,有整体有局部,这些层次的变化,让景物活起来,达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能同其乐。

2.思考:为什么欣赏美景之后,我们一下子能够被上面的这些句子吸引呢?品味之后,景美愉悦我们身心的同时,更让我们共鸣于这些含有哲理的句子呢?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写景情景交融作文方法指导:

回想上学期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所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作者曾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色彩相同吗?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关系吗?

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出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这样写景,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2.除了这些,你从中还学到了哪些写景特技能达到情景交融呢?(学生畅谈)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如《小石潭记》中,写潭水的清澈是通过游鱼来描写的,可爱的鱼给游玩的人带来了快乐,感情自然融入其中了。

语言造势,回环成美。

运用包含感情的词语多次出现,比如《醉翁亭记》中全文共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和二十四个“而”字,韵律独特,回环往复,行文自如,增强了节奏感和抒情感,作者的怡然自乐、与民同乐的感情尽情抒发出来。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宗璞《丁香结》(第192页),同时回想七年级所学作者的《紫藤萝瀑布》,欣赏景物描写如何达到了情景交融。

《紫藤萝瀑布》运用比喻、拟人写紫藤萝的旺盛生命力,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丁香结》同样运用了比喻、拟人,语言很优美,写出丁香的美丽、芳香。

学生寻找到的美句有: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比喻、拟人,动词很形象)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拟人,扣题)

更揭示出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一语双关,开拓意境,情景交融,点睛之笔)

也可以读一下《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鼎湖山听泉》(第17页),从中感受利用各种感官来写景,来表达感情。

小组讨论,分享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得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选择好景物(注意最好能够开拓出意境的景物,比如花——生命,云——自由,水——坚韧,树——成长……)

景物融入情(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联想和想像,一语双关,象征,感情强烈的语气词,照应等)

茫茫宇宙,多情自然。一草一木总关情,一鳞一羽有灵性。你肯定关注过春天蜜蜂颤动的翅膀,凝视过夏天转瞬即逝的流星,倾听过秋天冲天的鸽哨,寻觅过冬天雪地里腊梅的香魂。花草虫鱼、风云雷电、高山流水、峡谷丘壑……自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视线,也无数次给予我们心灵慰藉与神思启迪。

请以“ 轻轻地告诉我”(横线上可填:春、夏、秋、冬、流水、飞鸟、高山……)为题作文。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本次主题写作课,我尝试的是课本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交叉进行,重点是学习写景作文,由浅入深,先借鉴学习,后写作训练,让学生从课文的经典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美文中,学得写景作文的情景交融技巧,自然而然领会要点。

这次《淡妆浓抹总相宜——景物描写贵在情景交融》主题写作课,重在引导学生把握写景作文的思路,借所学课文,学得写景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动静结合,感官的配合,正面与侧面的结合,语言造势,立足点的变化等写作思路,再举一反三,自己受益。接下来,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精彩篇目,进一步加强写景作文的学习和渗透。这里,我采用教师推荐和学生自由选读,教师推荐分精彩片断和精彩 篇章,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片断,师生一起赏读。虽是一段文字,多种带有了感情的景物,让我们自然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到景物有了生命力,就连景物的色彩也仿佛有了喜怒哀乐。这时,我会指导学生再想想刚刚从课文中学得的写景方法,提示学生如果你也写一篇《家乡的秋》,你会选择哪些景物来写,会写色彩吗?会写香味吗?会写人们的活动吗?会写秋的丰收呢,还是秋的萧瑟呢?秋的落叶仅仅是悲哀吗……这样,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也推荐了精彩篇目,比如《丁香结》,这篇文章不长,丁香的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生动引人,结尾对景物进行了拓展意境,融入作者的感情,引申了人生的思考,这点很值得学生来学习。因为写景作文,语言美,景美,吸引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提升一个高层次的意境美。随后,学生可分组研读,自己选择喜欢的写景篇目,二至三篇,小组讨论,摘记自己喜欢的写景美句。最后,借老师自己所写的景物描写片断,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难,老师能写出来,自己同样也能写出来。进行到这里,学生对写景有了一定的认识,再进行写景作文训练就比较顺手了。训练后,分享学生的写景片断,师生共享这次主题写作课的快乐。

简单地说,这次主题写作训练,让学生学得写景的要点,学得情景交融,让景物作文能够淡妆浓抹总相宜,与写人记事的作文一样同样会出彩!

教材课件 篇6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丰子恺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感受丰子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反语的写法,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1、由鹅身上的傲气引导学生回忆复现鹅的姿态和叫声的描写:

丰老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过渡句,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就读一读。(出示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1. 自由读,感受步态的高傲:鹅走来了。自由读第4自然段:有没有感受到高傲的步态。

指名分别读──评“鸭小姐”“鹅先生”的朗读。

(2)、视频突破“净角”难点:

有不明白的吗?(净角) 谁知道?(课件出示) 指名说感受。

师:丰老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

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3)、朗读体会对比写法: 谁能通过朗读表现鹅步态的从容、大模大样,那股傲气?

2、默读感受:“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这回请你默读第5、6、7自然段,为什么使我们

发笑?你感受到他的高傲了吗?(可以划出有趣的词句,把感受写在旁边。)

①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师:真是一丝不苟、循规蹈矩、不会变通啊!令人发笑。

师:吃东西也是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并且很会摆架子。

②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因为它太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高傲吧!)

③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师:喜欢“鹅老爷”这个词吗?(太形象了,它的确像个“老爷”,吃饭必须有人侍候,摆老爷架子,因为它总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狗来偷吃,饭被狗吃净了,它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

师:说得多好!这鹅真是有股傲气,架子十足!怪不得丰老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再次出示咏鹅课件,感受白鹅的可爱。

2、感悟写法:感受拟人手法及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味喜爱之情:

小结:作者用这种方法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有许多好的方法,大可不必口口声声地说我喜欢它。

3、请同学们回味课文后,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的白鹅。 试着用我们发现的写法,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教材课件 篇7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课前

学情

1、  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合作搜集钱塘江的大潮的文章或者图片,互相交流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  读读P5页的“资料袋”,了解钱塘江的秋潮。

3、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预习课文,补充暑假的预习本(含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

4、教师:PPT

学习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

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时

安排

2个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5分钟)

读第一组课文的导语,问学生:这个单元是一组关于什么内容的文章?自然奇观。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ppT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广州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广州的白云山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查字典)

理解“观”----“奇观”――“天下奇观”词语的意思。

1、理解“观”“奇观”“天下奇观”词语的意思。(词语教学)

2、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5分)

1、  交流预习情况:多音字“号”,“薄”,“称”;难写的生字:笼罩,蒙,昂

2、  学生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3、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板书:

天下奇观   (景象)                  山崩地裂     一堵水墙

作业布置

1、  认真完成《黄》第1课。2、   摘抄默写第3、4段和自己喜欢的其他句子,写写体会。(读书笔记本)3、   结合第9页资料袋的内容和图片预习熟读第二课。查找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材课件 篇8

本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在保持高年级教材整理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三、教材主要特点

(一)主题设置灵活多样,编排形式又有创新

在努力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谐统一的前提下,设置专题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例如,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主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杨氏之子》《晏子使楚》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通过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接触这两种文学样式,感受语言的魅力。再如,《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四篇课文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有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有的则是从名著中节选的。设置这个专题,不仅仅是为了读这几篇课文,而且是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历史名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又如,作家笔下的人,收入的是古今中外名作家写人的精彩文章或片段,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揣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人物描写一组》,由三个片断组成:分别是节自《小兵张嘎》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红楼梦》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种用片断集成编制课文的作法,是一种新尝试。其中的每个片断篇幅短小,易于阅读,便于借鉴,而它形成的合力──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难以及的。本册还编排了一组专门用于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单元──走进信息世界,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与其他单元截然不同,类似于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编排这个单元意在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信息对于现代人学习、生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学习搜集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总之,本册的专题设置和单元组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语文味儿,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文系统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学语文、学做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选编的新课文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

教材选编了一大批新课文:有表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丝绸之路》,有反映我国西部建设成就,歌颂新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精神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充满生活情趣,再现多彩童年生活的《祖父的园子》《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已救人的高尚品质,赋予革命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的《桥》,有表现一个孩子实现纯真善良心愿的《梦想的力量》,有展现多姿多彩异域风情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课文编排重视体现文学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编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分别编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给学生利用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重视爱国主度、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课文的选编上,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如,在走进西部这组里,编者精心选择四篇有代表性的课文,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祖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习热爱祖国的感情,还可以从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在他们让我感动这组里,学生可以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国际主义情谊;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已救人的高尚品质;还能体会到一个普通的孩子爱他人的那颗金子般的心。

措施二:新选一批课文,落实上述教育内容。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丝绸之路》《桥》,这些课文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导他们做热爱祖国、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1)文言文。在第三组语言的艺术里,本册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适宜学生积累背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作一点铺垫,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

(2)近代白话文。在第五组和第七组,教材安排了《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四篇近代白话文的课文,有的只节选了一个片段。这些课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意思与现在不一样。如,已后就是以后,登时就是顿时,哥子是指小男孩。教师应当相应地进行一些解释。

(3)剧本。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肢本。本册教材在第三组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剧本的基本我生是由戏剧的综合性和舞台性所决定的,人物、剧情、场景要高度集中,要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的特点是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剧本主要靠剧中人的语言来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这是剧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巧妙斗争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学生不仅能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而且能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4)相声。相声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则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是以对话(包括叙述、评论、介绍、争辩、摸拟)的形式,抖包袱的手段来表现一定的主题。相声要引人发笑,就必须运用一些手法,把许多矛盾集中起来,组织在一起,通过对比、夸张及反复强调,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一般说来,相声的语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通俗易懂、明快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第三组的《打电话》是一段对口相声,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说话啰唆的人物形象,让人在捧腹中受到教益。

4.拓宽课文系统,编制资料袋阅读链接课外书屋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栏目,以丰富语言学习内容。

资料袋是为了方便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的相关资料。如,在《丝绸之路》课后,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简单介绍;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简单介绍了林海音和《城南旧事》;在《将相和》课后,简介了《史记》及其作者;在《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后,分别介绍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相关内容。阅读链接是在某此精读课文之后,链接相关作品,体现拓展阅读的思想。如,在《白杨》一课之后,让学生阅读艾青的诗《帐篷》;在《威尼斯的小艇》之后,提供乔治桑写的《威尼斯之夜》让学生阅读。资料袋阅读链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根据教学设计灵活处理。此外,在单元之后的回顾拓展中,还编入了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课外书屋。日积月累引导学生读背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成语等,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成语故事本册编入的是《程门立雪》和《入木三分》,通过阅读,了解成语的出处,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课外书屋》是根据《课程标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设置的推荐好书的栏目。上述内容应视为课文系统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很好地利用。

(二)精心设计导学和练习系统,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l.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益。例如,第三组语言的艺术,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口语交际则练习劝说别人,注意说话得体:另外就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辩论,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习作是练习写发言稿,发言稿要根据需要,符合情境。在交流平台中则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明白、简练、得体地进行表达。

2.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如,引导学生找出表达准确、情感丰富的语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草原》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弦在表达上的效果;《再见了,亲人》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型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如,抓住重点旬段,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威尼斯的小艇》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戚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题目在有点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下面加点。)

如,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注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将相和》课后有个题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如,领悟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了解选材和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武松打虎》一课之后安排了这样的思考题: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如,引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园后果,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在《草船借箭》课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又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人物描写一组》课后。提示学生: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个片段中找一找,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组,集中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展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感受和领悟读写方法两个方面,供教师教学时参考。编者有意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读写方法、习惯上,以体现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把握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其中涉及口语交际的有:表达要清楚、明白、得体。涉及阅读理解的有: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了解剧本和相声的特点: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交流自己印象深的人物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涉及写法的有: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方法;刻画人物;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方法,刻画人物;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等。

一些单元交流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如,儿童生活这一组,可以交流对课文内容方面的感受,可以交流对课文写作方法的体会,也可以交流在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每次只作简单提示,怎样深入下去,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加以引导。有的交流内容可以相对集中。如,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语题集中在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上。这样的编排,是希望学生在大量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能围绕某一方面,进行小结、归纳和提升。此外,在本册最后一组的交流平台里,还引导学生在各自小结的基础上,交流本学期学习语文的收获,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如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获得了哪些语文能力,习得了哪些学习方法,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以交流平台为凭借,交流学习心得,这既是一个单元读写重点的梳理,又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引导下,学习如能长期坚持在反思的基础上交流学习的收获,语文学习必有长进。

4.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的需要,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形式又有了一些变化。

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逐步发展,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听说读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口语交际和习作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讲童年趣事;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更全面,兼顾交际和独白两个方面,难度也有所提高。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安排了两次。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练习,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更加重视写实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此外,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定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例如,口语交际习作四,从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引出话题,启发学生回忆并讲述令自己感动的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写下来。又如,口语交际习作八,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想用的方式写。

(四)单设综合性学习单元,学生策划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后,分成两大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分步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订计划以及在学习活动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相关资料,使那些师生自己搜集资料有困难的地区、学校,也能读到保底的材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提供研分报告的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本单元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

在这样的大综合单元里,除了学习的专题和的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步聚、学习成果的呈现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

(一)依纲扣本,熟悉教学目标,了解编辑意图,一个学期的教学都是为着实现本同教学目标的。

(二)整组备课,整组设计,整组教学。

要有整合的思想。语文知识的掌握,读写训练重点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形成,要整组教学完成。要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与交流平台的教学,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读写教学与本组训练点的联系。也可对一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重组,目的是使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三)识字、写字教学(在讲论教学时提的不多,但要重视

识字主要靠自学,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写字仍重视,既要写单个字,又要写词语。要适当提高写字建设,培养听记能力(由词到句到写)

(四)阅读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能发表感受,提出问题,是阅读的两项基本功,是保底的要求。要舍得花费境,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自主学习的重点是自学,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自读正悟。

2.继续重视词和句的教学。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扩大词汇量。

3.加强续写结合,兼顾理解、表达

(1)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借交流平台总结读写规律。

4.继续训练精读、略读,学习通过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五)口语交际教学

1.提高交际的质量。(有层次,有深度,语言美,看对象)

2.交际训练与独白训练并重。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能当众作简短发言,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六)习作教学

1.激发表达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40分钟能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3.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重点是: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

4.加强结合阅读课和日常的小练笔,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七)综合性学习

1.结合课文教学进行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单元,要抓布置;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交流做法(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名人演讲、趣联名谚;写提示语、广告词);活动后的展示,评议。

2.大综合单元

第一板块: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感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活动方式是搜集资料,阅读(包括收上提供的和同学们搜集的)讨论交流。

第二板块: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主要活动方式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发表交流。

特点:任务驱动,会作探究。

重点抓以下环节:

(1)制订计划。

(2)就第一板块进行交流。

(3)阅读例文,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

(4)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跟踪辅导(研究问题的确定;资料的获取与筛选;形成观点;得出结论......)。

(5)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教材课件 篇9

作者:杜琼香

**:《读天下》2018年第21期

摘要:在新课改下,活动式教学重要性越发凸显,其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形式等,其目的都在于掌握地理知识学习的核心方法,提升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同时,借助这一方式,还能够使中学地理教材功能性加以完善,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

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务必要对教材活动设计与教学方式加以重视,将其优势所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中学地理特色教学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在分析中学地理教材活动设计优势的基础上,着重**了中学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设计;教学;优势;策略

因地理教学会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地区政策等,所以对中学地理教学而言,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而是应以活动的形式来调动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积极性,强化地理理论知识的可实施性,让中学生能够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这样才能够使中学地理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中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得到进步。由此可见,中学地理教材的活动设计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 活动设计在地理教材中的优势

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如利于凸显教学风格、提升学生素质以及弥补教材不足等,都为主要优势所在。所以,对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应积极对地理教材活动设计加以运用,发挥其优势,从而使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提高。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优势在于:

(一) 凸显教学风格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向学生大量灌输地理知识,以期提升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然而这一种教学方式却极度缺乏自身风格,致使地理教学以千篇一律的模式开展,不但难以激发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会抑制教学进度的加快。所以,针对此情况,对地理教材的活动设计的运用,不仅能够使教学风格得到凸显,还能够使中学地理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使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都能够被燃起,如此才能称之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材课件 篇10

江苏大学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册活动栏目的教学设计

活动13.6 观察电流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电流表的结构特点和读数方法

⑵会对电流表进行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了双量程电流表的结构特点和读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电气仪表使用习惯,具有保护仪表的安全意识。

(2) 体验自学电表的使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团队意识。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自己总结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和使用规则,学会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养成使用电学仪器的良好习惯。教材活动以填空形式设置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练习可以自主完成**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学生虽然对电流表这种电学测量仪器是初次接触,但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愿意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其读数方法,因而教师可以充分开放课堂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得出结论。

讨论交流后,要及时对学生的过程做出积极评价,并做适当的补充总结,使学生掌握规律

三、教学突破

1、组织好活动内容自主学习和小组分工,让学生认真观察,结合以前所学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掌握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2在学生讨论交流结果后,教师将传授知识,总结所有测量仪器读数的共同特点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流表6只、导线12根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可以对比以往所学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来学习电流表的读数,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建立对测量仪器共性认识,加深理解。展示交流环节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将电流这个物理量、电流的单位、电流表的电路元件三个符号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印象。

教材课件 篇1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结果。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它承接前面学习的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对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进一步学习,将前后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打下基础。综合来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维目标:新课标中与细胞膜有关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识别生物图并能对图表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教学难点为:“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受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了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进一步学习刚开始,对于细胞膜的边界性意义尚未形成。高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课堂积极性较高,若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主动性较强。

三、说教法学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法,教师通过提问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6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1、(诗意导入,激发兴趣)在课件上展示一首诗《爱到细胞深处》,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诵,并找出其中我们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点。在充满诗情的意境中,感受生物之美。同时,利用诗中出现的“水、糖、DNA、蛋白质”等第二章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布置“学习任务一”进行小组讨论进而引出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确定材料,演示实验)要研究细胞膜,就要首先获得材料,教学过程第二步展示几组不同的实验材料图片,布置“学习任务二”,在教师给予一定信息的情况下分小组讨论实验材料以及获得纯净细胞膜的实验方法,由小组代表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最后,教师通过视频演示总结实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3、(给予信息,自主探究)展示不同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布置“学习任务三”,通过三个探究案例,分小组展示探究学习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组内分析得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节细胞膜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将“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中。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4、(联系生活,贯彻理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检测癌症的方式“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并展示武汉市六医院的检验报告单。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是与身边紧密联系的,从而主动积极的钻研学习。响应新课标理念“注重现实与生活的联系”。

5、(自主学习,达成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才能营造和谐轻松自信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细胞膜的功能”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诗,并告知学生描述的是细胞膜的'功能,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课本这一块知识后分小组简要叙述诗中哪些语句分别体现哪些功能,并选代表对每种功能举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探讨学习的方式,巧妙的将重点内容细节化,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记忆更深刻。

6、(课堂小结,能力检测)课堂最后,由学生代表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步板书。通过拓展创新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如下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互动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学生能够掌握细胞膜的基本成分,能够联系实例理解并记忆细胞膜的功能,掌握细胞膜的提取方法,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到细胞膜对于细胞完整性的重要性。

尾声:

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探究能够让学生自主发展创新能力,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生物的热情,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发展个性,这才更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材课件 篇12

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二册活动栏目的教学设计

活动15.1比较两个灯泡的亮度和暗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电流做了多少功与电流、电压和通电时间有关

⑵会用电路中串联时电流不变或并联时电压不变的特点控制变量,验证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在实验中选择适当的电路连接方式和电表来**电流做功多少与电压电流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物理思想。

(2) 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学会用转换法判断电流做了多少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电气仪表使用习惯,具有保护仪表的安全意识。

(2) 体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团队意识。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活动是验证性实验,与旧教材“**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的活动有明显的不同,本活动中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观察到两个小灯泡串联时,电压高的灯泡更亮;两个灯泡并联时电流较大的灯泡更亮,能够通过实验看出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分别是电流和电压,从而理解电功的公式w=uit。同时在教材中给出了两个实验的器件图,便于指导学生连接电路进行实验。

三、教学突破

1活动设计的关键是控制变量。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分压;并联电路电压相等,分流”的原理,分别按照实物图连接电路。没有必要告诉学生,灯泡的电阻很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

2、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可以采用这样分组的方法:一组用三节干电池做灯泡串联的实验、另一组用两节干电池做灯泡并联的实验然后汇报总结结论。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池12节、灯座12只、规格不同的灯泡18只、导线36根、开关6只、电流表12只、电压表12只、滑动变阻器6只。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1、本活动虽然验证了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但最多知道能说明电流做功多少与电流电压和通电时间有定性关系,并不能直接得出w=uit的公式,因此教学中引入公式时,应强调“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这一点不能忽视。

2、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对选取不同灯泡的做法还存在疑问,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运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便可知道这样做的目的。由于此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将不重复该实验。

延伸阅读

电磁铁课件(收藏八篇)


我们给你提供了以下的“标题”。教学过程中的教案课件是基本的组成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撰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将教学方法具体化的重要体现。希望您能从本文中获得灵感!

电磁铁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二、教学准备

1、 学生:每组1号电池2节,铁钉2根,单股网线2根,小铁钉若干、指南针2只

2、 教师:电脑课件、大指南针等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谈学习了《电和磁》一课的收获。

2、提出任务:利用前一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装置吸引小铁钉。

(二)制作电磁铁

1、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

2、出示课件并提出要求:朝一个方向均匀绕导线,两端打结固定(示范方法)

3、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

4、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发现不能将铁钉吸起来。

5、领取电池实验并交流发现。(提醒:由于导线较短,只能接触很短一段时间。)

6、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7、请学生给这样一个装置命名,引出“电磁铁”概念及其组成。

8、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学生猜测电磁铁有无南北极并请说说如何判断。

2、学生交流方法、补充。(如果学生没有补充完整则设问:钉尖如果和指

南针南极吸引是不是一定能证明这端是北极)

3、学生领取指南针实验并记录。

4、各组依次反馈汇总,确定电磁铁有南北极并引发新的探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跟什么因素有关?

5、分组研究是否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6、交流实验结果。

7、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8、再次实验验证(控制条件)。

9、形成研究结论: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南北极跟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或线圈缠绕方向都有关。

(四)总结拓展

1、看到一大堆杂乱的钢铁,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比较方便地搬运到卡车上?

2、课件演示电磁起重机工作场景,思考如何做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 (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不能接在家庭、教室的插座上)

板书:

电磁铁

组成:

线圈和铁芯

性质:

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有南北极,和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电磁铁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归纳概括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自制简易蜂鸣器,并探究其工作原理。

用查阅资料的方式,更多地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所学电磁铁的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学到的关于电磁铁的知识解决自制蜂鸣器中存在的问题。

意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

科学知识

知道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知道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的是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磁力大小可以控制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制作蜂鸣器的材料,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影像资料或图片资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能生磁,利用这一发现,可以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的发明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比较电磁铁与条形磁铁

1、电磁铁与实验用的条形磁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发言的情况。

2、各组整理讨论结果,填写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记录表。

3、汇报交流:

请一到两个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共同梳理,形成共识:

项目

磁铁

电磁铁

不同点

磁性永久

通电有磁,断电无磁

南北极位置不可以改变

磁极可以改变

磁力大小不变

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使用简单

使用较麻烦

没线圈

有线圈

相同点

都有磁性

都有南北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二)电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电磁铁有哪些特性?利用这些特点,电磁铁能应用于哪些方面?

2、视频介绍

⑴、 谈话:因为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性质,电磁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⑵、 播放视频,介绍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观察分析:

⑴、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小电动机,一个电铃,一个电话听筒……你能找出它哪个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吗?

⑵、 学生分小组观察。

3、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然后布置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三)自制蜂鸣器,探究其原理

1、这些电磁铁工具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自制一个蜂鸣器吧。

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依照教材提供的示意图,组装蜂鸣器。组装时请注意安全,防止图钉等物件伤到手。

3、学生接通电路,让蜂鸣器开始工作,仔细观察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

4、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蜂鸣器发声时塑料片振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磁性,塑料弹片上的铁片被钉帽吸引,这时,塑料弹片上的触点与导线的连接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塑料弹片弹回,当触点重新与导线连接时,塑料弹片上的铁片再次被电磁铁的钉帽吸引,就这样,塑料弹片因电磁铁磁性的有无,而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6、你们刚才的实验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提这个问题是想共同检查解决蜂鸣器中塑料片没有振动或振动幅度很小的问题。)

7、学生再实验一次,有问题的小组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拓展运用:设计电磁铁工具

1、刚才制作了蜂鸣器,了解了它是怎样利用电磁铁工作的。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电磁铁工具,它们有什么利弊呢?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认真分析,提出你的改进意见,然后将你的设计图画在14面的空格中。

2、学生独立分析设计。

3、交流评价学生的设计,鼓励课后完成制作。

电磁铁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 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 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 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 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 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交流发现。

教学反思

电磁铁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电磁铁》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又广泛应用在各种用电器中。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本课属于实验探究课。教学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1、制作铁钉电池铁,2、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电磁铁的过程来寻找它的相关特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电磁铁的磁力》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对本课内容做了如下设计:1、从移动大头针的游戏导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磁铁。2、在制作电磁铁时,采用图片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电磁铁的做法,并且让每个组制作两个线圈缠绕方向相反的电磁铁,为第三个活动做铺垫。3、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去吸大头针,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来感知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4、从磁铁有南北极引入到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让学生先猜测,再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然后统一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用小磁针来检测,并让学生明确:只有一端吸引还不能判断南北极,要同时满足相吸和相斥两个条件才可以。5、让学生看统计的结果,从中发现各个组的南北极不一致,再问:是什么原因影响的呢?引入到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探究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提醒学生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然后让各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因素来进行探究。

三、重、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发现电磁铁具有南北极并且可以改变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处理重难点的问题上,我采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猜测,验证,并在活动中仔细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果。比如在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各组的统计结果,发现各组的南北极不一致,再提问:为什么它们的南北极会不一致呢?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猜测原因,并提出验证的方法。最后,在学生明确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因素来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四、材料的选择

本课是实验探究课,准备的材料也比较多,教师准备的材料有:电磁铁、大头针、磁铁、导线、电池。为每组学生准备的材料有红色和灰色的导线各一根,铁钉2枚,大头针一盒,装有电池的电池盒一个,小磁针一个,记录单2张

不足:1、铁钉的退磁效果不好,断电后可能还有磁性,在确定电磁铁的南北极时可能会影响结果。

2、导线较硬,学生缠绕时会有困难。

电磁铁课件 篇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第四课时电磁铁的磁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作大胆假设;并初步设计实验得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串联电池多少、线圈匝数的多少等有关。

2、使学生逐步形成大胆想象、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学会做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根据这些因素来设计实验。

四、课前准备:

电池若干节,长短不一的导线若干,各种铁钉若干,大头针若干。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让学生观看一段利用电磁铁搬运钢材的录像。

②让学生说说电磁铁搬运钢材的工作原理。

③让学生提出提问:为什么录像中的电磁铁有这么强的磁力?我们能否增强所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是什么原因使电磁铁有如此强的磁力?

2、做出假设

①出示电磁铁的组成结构图。

②让学生看着图小组讨论大胆假设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③通过讨论汇报之后,把增强电磁铁磁力的方法记录下来。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对比上节课制作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根据增强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得到新的设计方案。

②汇报交流各种方法,进一步得到改进方案。

③教师提出目标: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一场比赛,哪一组所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最强,哪一组就获胜。

4、小组实验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自行上前领取实验材料。

②、进行小组实验。

③、对成果进行验收,证明设计方案,得出评比结果。

④、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反思,共享成果。

5、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想知道些什么?

2、课后进一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

绕的圈数多 磁力强

用的电池多 磁力强

电磁铁课件 篇6

1教学目标

1.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3.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2重点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3教学过程

1.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请看这是什么?(磁铁)

磁铁都有什么性质呢?(有磁性,吸铁)

我们都知道磁铁有磁性,可以吸铁!大家再看这个,这是一个普通的铁钉,它能吸大头针吗,咱们来试试?(不能)

我有办法让它也能够吸起大头针,仔细看好。怎么样,大头针被吸了起来。这个装置叫做电磁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

出示课题

2.学习目标

3.制作电磁铁

出示电磁铁图片,请学生观察用到了哪些材料?又是如何组装成电磁铁的?师演示缠电磁铁。

出示注意事项

同桌合作,制作电磁铁,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通电以后把大头针给吸了起来,说明产生了磁性,断电以后,大头针又掉了下来,说明磁性消失了。

4.探究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猜想,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演示电磁铁的磁性大小是否与电池节数有关。

生合作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跟线圈匝数是否有关。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验证了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线圈匝数、电池节数有关。

5.电磁铁的应用

我们了解了电磁铁这么多的知识,电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

生交流汇报

师视频展示电磁铁在生活中的用处。

电磁铁课件 篇7

电磁铁 【教学目的】 1、  自己学会做一个简单的电磁铁。 2、  通过假设、探究实验知道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和电池的数量、绕的线圈匝数有关。 3、  知道电磁铁也有磁极,而且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4、  了解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异同之处。 5、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导致电磁铁磁力大小改变的因素。 【教学难点】 在探究导致电磁铁磁力大小改变的因素实验中,注意控制定量和变量。 【教学准备】 每小组:铁钉2根,漆包线,1号电池2节,回形针2盒,磁针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在展台上放了一个小磁针,它现在处于静止的状态下,现在我在他的'上方平行拉一根导线,小磁针没有变化,但如果老师给导线两端通上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操作,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磁针动了。追问:为什么给导线通了电之后小磁针就会偏转了呢? 生:通电后导线具有磁性。师:电流能使导线产生磁性  板书:电生磁 大家刚才有没有注意――老师一通电很快就把它断开了,因为时间一长就会损坏电池,所以同学们将导线连接在电源的两端时只能连接一瞬间,避免损坏电池。 2、教师说,大家已经知道了,通电导线能产生磁性,那这样的磁性,能不能像磁铁一样,吸引铁的物体呢?老师提供给每组一些材料,请大家看看托盘里有哪些材料?学生说。你们能不能尝试用托盘里的材料,做一个装置吸引起大头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学生分组做,教师巡视,要巡视保证至少一组做出电磁铁,如果能有一组线圈绕的比较规范的就更好了。 师:好,现在大家停止实验。请吸起大头针的小组同学举手,问: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请学生上讲台,将装置在展台上展示,然后介绍做法,然后在大家面前展示吸的过程。)顺便提醒及时断开。提示绕的整齐。 我们把导线在铁钉上绕城线圈,通电后它就产生了较强的磁性,所以从这里我们发现通电线圈能产生磁力。 板书:通电线圈能产生磁力。 像这样的装置,我们把它叫做电磁铁。 问:像这个小组一样做的同学举手。生举手,教师表扬:这些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 3、师:请大家用自己的电磁铁,数数你们一次能吸起几个大头针。 生:尝试, 问:停止实验,你们一次能吸多少大头针? 生汇报:教师一次在黑板上写下数据 教师追问:看看这些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有的小组多,有的小组少。 师:吸铁钉的数量不一样,说明什么? 生:说明制作的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不一样。 师:那么通电线圈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预测: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师:坐正,指明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线圈圈数  (追问线圈圈数,电池数量、铁钉粗细跟磁力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电池数量 铁钉粗细 。。。。。。 师:由于材料和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研究电池数量、铁钉粗细和线圈圈数与磁力大小的关系。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我们能不能同时改变这两个条件进行实验呢? 生:不可以,师:为什么?学生回答 所以只能改变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其他的因素都必须保持不变。 4.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在组长组织下讨论实验方案,并用画图和简单文字的方式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 5.方案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方案? 注意让设计比较好的小组。 让学生说方案,其他小组学生建议。 统一20-40圈。 30圈 老师有些补充说明:课件显示4个注意点 6,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7.交流汇报 在展台上出示实验结果,板书结论:电池越多,磁力越大   圈数越多,磁力越大。 通过今天的两个实验,你们发现磁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一个学生概括)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掌握了这种研究方法,刚才还有同学提到其他的因素,我们可以回去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对这几个条件进行研究。   电磁铁的应用: 电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你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电磁铁? 学生回答:电铃、电磁起重机、发动机。   看来电磁铁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真的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老师最后还有个疑问,希望同学们课后思考,帮我解决:我们之前学过磁铁,它具有磁性,现在学了电磁铁,也有磁性,那磁铁和电磁铁有什么不同呢?

电磁铁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学生已经在上一课通过实验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这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电磁铁这一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装置,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说明

本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能量单元整体出发,从了解学生前概念作为起点,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为导向,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强化了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了实证意识培养,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二是教师的预设充分、灵活多样,不少活动准备了两套教学预案,便于根据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设计、制作、测试、记录、交流、分析等一系列探究环节,突显了追求细节却又引而不发的教学指导,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巧妙借助一些关键词、问题、记录表、板书等,诱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难点: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建立与研究方法设计

课前准备

1.分组器材:回形针2~3个、1m长细绝缘导线1根、指南针1只、大铁钉1只、电池(电池盒)1只、开关1只、连接用导线1根、砂纸1、实验记录单3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1套、电磁铁贴画1、视频展示仪、多媒体课件(两种线圈的绕法示意图、检测题、活动背景音乐等)

过程预设

一、师生会话,导入新课

1.师生会话:通过上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可知道,根据这个发现,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 2.电磁铁

2.讲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围绕电磁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吗?

[设计意图: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调整教学预设。]

二、先制后试,探究本性

(一)指导绕线圈

1.引发独立探究制作方法:

预设方案一:

师生会话:那么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预设方案二:我们准备怎么来制作电磁铁呢,先请大家研究一下课本P50页上的图文资料。

2.汇报制作方法:着重解决(1)需要哪些材料? (2)制作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3.进行细节指导,完善制作方案: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些哪些细节呢?

引导问题预设:绕导线时要注意什么(如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

怎样处理导线两头等(如何固定?)

解决策略预设:通过师生会话、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示范,掌握制作技巧

4.小组合作制作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指导实验记录(课件展示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纪律等。

(2)学生取出器材,分组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评与小结:在检查、评价制作质量后指出“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二)测试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如何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

2.指导测试操作要领:如,明确分工、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成功后及时断开电流等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测试后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记录表,描述实验过程,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在组织交流时,若有个别组发现磁化现象,教师则可先追问学生是否是多次实验后结果?或者重新再试一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解释。此外本实验用回形针尽量是新购的,同轨班较多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尤要留意这一点)

4.综合各组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师课件揭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导入电磁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本环节中多种引导问题与对策的预设,均有助于正确定位学习起点,提升活动实效性;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连着3课围绕着电磁铁展开研究,制作一个高品质的电磁铁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制作具体注意事项等环节,凸显了细节指导,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在动手前关注到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制作事项,又为引发后继阶段的探究作了铺垫。此外,本环节所设计的思考、交流、质疑、分析与解释、评价等系列活动中,均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导,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对有可能出现的磁化现象也作出了预案,意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养求实精神,以及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原因。]

三、探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一)探究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1.师生会话: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这一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呢?先请大家推测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猜测。(预设: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3.引导设计验证方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两个磁极,那怎样检测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先请大家根据提示语设计一个方案。(课件出示设计提示语)

——方法:

器材:

操作步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

5.优选实验方案,指导操作要领: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其中用指南针测试确实是最简便的一种——利用多媒体提示:

⑴ 分别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尾靠近指南针;

⑵ 仔细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⑶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钉尖和钉尾分别是什么极;

⑷ 各组派代表将实验结论填写在黑板上的贴画两边。

( )极 ( )极

( )极 ( )极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整理实验现象:

从小组实验结果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

[设计意图:当推测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时,学生肯定会有多种想法,为此通过说出其理由,力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电磁铁与磁铁性质之间建立对接;在设计验证方案环节,只用了三句话,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研究目标上;采用板贴画与各组实验小组代表上来填写实验结果的形式,既符合各小组实验用时有先有后的实际,又完成了对各组实验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时,学生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了科学探究进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预设方案一:

(1)对比观察:比较钉尖磁极不一样的两个小组的电磁铁装置(可利用视频展示仪),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2)交流观察到的差异处,然后作出推测: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方案二:

(1)回忆一下电磁铁制作过程,你觉得如果改变哪些地方做法,就有可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先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预设两种引导现象分析方案,让教师能更灵活地视班级实际、学生能力状况来选用最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引导方法。]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随机板书:

电池正负极接法?

线圈缠绕方向 ?

3.师生会话: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4.学生交流、教师结合课件逐步展示实验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需强调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条件不能改变):

[实验1]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实验2]改变电磁铁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5.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两个实验全做,或选其中之一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整理实验器材,作好交流准备:在实验即将结束时播放一小段轻松音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推派代表到讲台前准备汇报。

7.利用视频展示仪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8.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完成如下板书,明晰科学概念:

电池正负极接法

改变 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线圈绕线方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记录表等手段,突显了实验操作要领; 2张实验记录表的运用,既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又便于借视频展示仪来汇报、分析与归纳实验结果;而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整理实验器材,实现注意力的转换,提升探究后继阶段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实验器材习惯。]

四、总结评价、反馈检测

1.成果发布会:邀请学生上台介绍本节课的研究成果——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2.反馈检测:(多媒体课件出示)

(1)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 ,它具有接同电流后产生 ,断开电流后 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 或改变 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成果发布会和反馈检测,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进一步明晰本课所要求形成的两条科学概念。]

2023水龙吟课件(收藏八篇)


在开始正式授课前,老师需提前准备好本学期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方案,每位教师都应尽心尽力去规划教学内容。制定教案时,需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技巧和熟练度。如果你对“水龙吟课件”感兴趣,可以通过以下资料了解更多,我确信这些信息会对你有用!

水龙吟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 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读写结合,陶冶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三)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 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问讨论法: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

想象鉴赏法: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讲练结合法: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

(二)、解题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

(四)、深入学习

首先,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

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合作探究。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五)小结

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

(六)拓展训练

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体会词人寓情于景的写法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七)、布置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整首词。

2、 读现代文《郁孤台之魂》并回答相关问题。

3、以《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为题写不少于500字的抒情散文。

通过这三个作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感情领悟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板书直观地体现了本词的内容、结构、作者感情和艺术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背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六、说课后反思

每堂课上完之后,总是有欣慰也有遗憾。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朗读带动体会,用问题加深感受,借拓展增强领悟。学生能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赏析手法,把握形象,并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得到情操的陶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朗读感情仍不到位,需加强训练,二是有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还需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三是拓展延伸不够,可再利用学案补充几首不同风格的辛词。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水龙吟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1、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板书)。

2、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bull;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bull;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bull;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bull;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水龙吟课件 篇3

人教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课件 篇4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写作背景: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

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 “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四、总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水龙吟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苏轼的《水龙吟》。

2、了解苏轼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豪放词”。

3、品味文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涵并背诵本词。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盘点:

1、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关于宋词你了解多少?(从流派上)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恢宏沉雄,气势豪纵,成就颇高。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清新绮丽之美。内容比较窄狭,主要侧重儿女风情。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qí)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2、我们学过的宋词你还记得哪些?

3、我所知道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魅力。他的词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绘画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官阶)检校水部员外郎(加号)。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在工作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也无人惜从教(使)坠,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愁思)

萦(缠绕)损柔肠,困酣(困倦极了),娇眼(以女子的娇眼比拟柳叶)

落红(花)难缀(连缀)

2、苏词的题目中提到一个人名,与下一首词有什么联系?

苏轼的这首词是用章楶原作的韵并且依照原韵的次序填写的。(见课下注解)

附章质夫《水龙吟》: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译文: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苏轼词的大体意思。

上阕:人们说她是花,她终究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随她飘落。她依傍着道路,抛别了故家。人们说她无情,细细思量,情思绵长的不正是她!那轻盈的身姿回旋转侧,宛如美人愁断的寸寸柔肠,又如困倦的娇眼欲开还闭。她的梦魂,随风万里,苦苦寻觅梦中的情郎,却无端又被,莺啼惊醒。下阕:我原本不恨杨花飞尽,只恨西园落红满地,愁苦花事就此消歇。清晨,宿雨初停,只见满池细碎的浮萍,哪里还有杨花的踪迹?我不禁暗暗疑心哎!春色原只剩三分了,二分昨夜已零落尘土,一分如今又跟随流水。怎不让人怅然若失!我寻寻觅觅、细细察量,忽然间开始明白了,那飞坠的哪里是杨花,漂浮的又哪里是浮萍!一夜宿雨,飞絮化成萍,那千点万点,全都是离人的眼泪啊!

三、词作赏析:

(一)自主学习: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品读诗句,说说你喜欢的句子以及喜欢的理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一个“惜”字,是全篇之“眼”。“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2、春色何以分成几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四、拓展提升:

苏轼和章楶的两首词都是描写杨花的,相较而言你觉得哪一首在描摹事物方面的技巧更胜一筹?(找出直接描写杨花的句子)

章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上阕写杨花飘坠轻飞,极富动态神韵,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至为灵动,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下阕仍以摹写杨花物态为主,不惟拟人,且略微渗入人情。

苏轼的和韵之作在咏杨花方面既不模写差远,也不体认太真,而是在不即不离中,将自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上阙侧重写芳华幽独之悲,下阙侧重写惜春伤逝之感。深寓生命之孤独、漂泊、失落、不能自主、无可奈何之悲伤。

对于章词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以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就描绘杨花说,做到了曲尽其妙。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苏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苏词能在曲尽事物。

五、再读本词,体悟词作之美。

水龙吟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三、当堂检测

高考链接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背诵全词

水龙吟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三、当堂检测

水龙吟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二.教学重点:

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三.教学难点:

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四.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英雄泪()金戈()

狼居胥()可堪()佛狸祠()遥岑()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自主学习

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3.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4.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

点拨: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

1.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最新教材课件(经典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写教案时一定不能敷衍了事。教案的应用范围广泛,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均可落实素质教育。在网络上,是否有优质的教案课件可供参考呢?不用担心,小编为了制作出这份“教材课件”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创意与知识相融汇,欢迎各位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材课件 篇1

《听《统编教材古诗文解读与教学设计》感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古诗文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中国人都应该深入学习和掌握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绝对需要古典诗文的铺垫和滋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具备古诗文的底蕴。今天听了武凤霞老师的讲座,更是照见了自己的浅薄。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自己能够真正的走进古诗文,大量阅读和积累古诗文,包括诗人的生平和诗的背景等等。正如武老师说的:只有我们有了一桶水,才能自如地、更灵活的给孩子一碗水。回想这么多年的教学,古诗词教学真的是一直都流于表面诗意的学习,从来没有像武老师那样深入的,系统的去学习和教学。而孩子们之所以怎么学都是难,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接受零散的,没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所以学起来始终觉得无趣,而且学得慢但忘得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积累。一位语文真的是宽而深的一门学问。似乎谁都可以教,但其实教好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次,应在古诗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在古诗文教学中整体把握,在品味意境中引发想象。

武老师特“关注关注诗文呈现的空间和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的诗词语言中都是有足够大的空间,发现并利用好这空间,使我们的教与学有了想象的空间,发挥师生的创造性,使课堂有了无限的精彩与可能。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结合诗人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将一个个原本孤立的表象加以组合,放飞学生的想象,形成生动的画面,从而深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教者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表象: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东吴船。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勾画这些表象组成的画面,从颜色的明丽、声音的轻盈中进而体会出诗人的欢快的心情。学生通过想象充分感受到意境之美,又在回味和欣赏意境美的过程想象美,达到了想象再造的全过程,综合学生眼、耳、口、鼻等诸感官,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要像武老师一样走进古诗文,爱上古诗文,才能把孩子引进古诗文的无限空间和意境。

教材课件 篇2

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1. 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 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 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 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 众。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 “幽咽泉流”之后,便“声 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 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 则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 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 →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 →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 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 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 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 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 程更具体,更复杂。

三、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 “涩” 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 “幽 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 “银瓶 乍破” “铁骑突出”,形象地写 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 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 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 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 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 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 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 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 “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 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 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 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 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 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 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 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教材课件 篇3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一组课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会写本组19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2回顾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 在课文中积累语言.

4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5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6 背诵记忆要求的段落,并会填空.

7 积累关于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积累的内容比较多.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表达特点,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生字词掌握

yín sòng chàng hè pùbù tǐng bá shēn qūqīng shuǎngdǒu qiào qiào lì

( ) ( ) ( ) ( ) ( ) ( ) ( ) ( )

jīng zhì yùn hán xiá kè jìng mì ào mì zhuī suí xiǎo xiànghōng kǎo

( ) ( ) ( ) ( ) ( ) ( ) ( ) ( )

yīn yùn tàn suǒ yǎn zòu qín miǎn áo yóu qīn wěn shén qí yōu yǎ

( ) ( ) ( ) ( ) ( ) ( ) ( ) ( )

huān yuè qīng cuì níng jù biàn rèn qīng xīn dé gāo wàng zhòng

( ) ( ) ( ) ( ) ( ) ( )

bù jū yì géyì wèi shēn chángbié yǒu shēn yìjīn jīn lè dào páng rán dà wù

( ) ( ) ( ) ( ) ( )

xíng sè cōng cōngzuǒ chōng yòu zhuàngnián guò huā jiǎ qí miào wú bǐ

( ) ( ) ( ) ( )

二 四字词语掌握

岁月( )( ) 波光( )( ) ( )( )乐道 别有( )( )

( )( )攘攘 ( )( )深长 花色( )( ) 驻足( )( )

( )( )大物 ( )( )匆匆 望而( )( ) 千峰( )( )

绵亘( )( ) 随心( )( ) ( )( )一格 旁逸( )( )

窈窕( )( ) ( )( )直跳 ( )( )归真 左( )右( )

年过( )( ) 奇妙( )( ) 德高( )( )

教材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乘除》这一章与七年级《有理数的运算》中幂的乘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和《代数式》的内容联系紧密,是这两章内容的拓展和延续。而幂的乘方是该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继同底数幂乘法的又一种幂的运算。从数的相应运算入手,类比过渡到式的运算,从中探索、归纳式的运算法则,使新的运算规律自然而然地同化到原有的知识之中,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扩充、发展。在这里,用同底数幂乘法的知识探索发现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又是下一个新规律探索的基础,学习层次得到不断提高。

▲学情分析

①说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是在同数幂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幂的乘方,为此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②说学习方法和技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好本节课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具体数字的相应运算,再到一般字母,通过观察、类比、自主探索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③说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那些胆子小、能力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索活动中;而对那些平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探索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教材重难点

重点:幂的乘方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区别幂的乘方运算中指数运算与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中的不同。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兴趣为根本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教材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证明,经历探索幂的乘方法则的发生过程。

⑵掌握幂乘方法则。

⑶会运用法则进行有关计算。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反思能力。

⑵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转化的数学思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通过老师的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鉴于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能力和经验型的抽象逻辑能力,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各自的发现,然后归纳其中的规律,获得新的认识,同时体验规律的探索过程。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目的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材处理

⑴通过正方形桌面边长为81cm,即34cm,求其面积从而引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幂的乘方运算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两种运算的区别和应用,特补充例2和改错题。

⑶获取新知后,设计一个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智力玩具魔方为背景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再次体会幂乘方的自然应用。

⑷课外作业中补充一道极限挑战,是用幂乘方运算的逆运算来解决的,有一定的难度。既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能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高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②自主探索,展示新知。

③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④反馈练习,拓展思维。

⑤学有所思,感悟收获。

⑥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经反复推敲,我准备以复习和实际事例导入。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怎么样的?

问题2:如果一个正方形桌面的边长81cm即34cm,则其面积可表示为(34)2cm2,如何计算其结果呢?

设计意图:以实例引入课题,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幂的乘方运算因实际需要而生,最后以解决问题而终的学以致用的思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索,展示新知

(1)自主探索

出示幻灯片试一试

请计算下列各题:①(23)2 ②(104)2 ③(104)100 ④(a3)n

(多媒体演示时,先出现①②,再出现③,最后出现④)

设计意图:①②两小题既是旧知识的巩固复习,也让学生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第③小题的指数很大,让学生感受寻找幂乘方运算规律的必要性,激发了学习动机。第④小题将底数改成字母a,这里从具体数字到一般字母,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为导出(am)n做好铺垫。

(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计算:(am)n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首先鼓励学生观察第①、②、③、④题,等式两边的底数和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归纳猜想(am)n的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成果,体验规律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1: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多媒体演示)

①(107)2 ②(b4)3 ③(am)4 ④[(x-y)3]5

⑤[(-2)2]10 ⑥-(y3)4 ⑦ (-y3)4

设计意图:(1)华罗庚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设计例1让学生新鲜体验,巩固新知,使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2)第①、②、③、④题让学生体验(am)n中a可以是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3)第⑤、⑥、⑦题当底数带有负号时,该如何处理,为后面例2中第③小题作了铺垫。

(2)出示例2:计算下列各式

①(y2)3(y3)4 ②xx2x3-(x2)3+x2-x4

③(-2)2(-23)4 ④100010n(103)2

设计意图:①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乘法及合并同类项的混合运算,不仅要弄清计算顺序,而且更要清楚什么样的运算用什么样的法则,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思维。

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成熟。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多样的,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3)比较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法则的区别和联系(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有了例2的铺垫,学生有了形象的感知后,重新疏理知识,内化为理性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4、反馈练习,拓展思维

(1)出示改错题(多媒体演示)

下列各题计算正确吗?

①(x2)3+x5=x5+x5=2x5

②x3x6+(x3)3=x9+x9=x18

③x2(x4)2+x5x2=x10+x10=x20

设计意图:加深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及合并同类项的区别。

(2)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多媒体演示)

魔方是匈牙利建设师鲁比克发明的一种智力玩具,设组成魔方(如图1)的每一个小立方块(我们称它为基本单元)的棱长为1,那么一个魔方的体积是33,现在设想以这种魔方为基本单元做一个大魔方(如图2),那么这个大魔方的体积能否用3的正整数次幂表示?怎样表示?如果再以这个大魔方为基本单元做一个更大的魔方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智力玩具魔方为背景,探索大魔方的体积为表示方法,体会幂的乘方的自然应用,寻找运算法则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数学美和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有所思,感悟收获

设计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最深刻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心里还存在什么疑惑?

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必做题:作业本

选做题:①已知1624326=22x-1,(102)y=1020求x+y.

②已知:比较2100与375的大小。

设计意图:分层次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又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板书设计幂的乘方幂的乘方法则的

推导过程同底幂的乘法法则

幂的乘方法则范例板书

学生练习设计意图:展示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加强理解记忆。

七、设计说明

1、以学生为本。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注重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允许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使不同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注重反思。数学家波利亚强调问题解决有四个步骤,其中第四步就是回顾反思。只有把培养反思能力与培养观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教材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第十二单元第一课。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本课是对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归纳总结,并进行实际应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学习单词和短语。

(2)能力目标:在探索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团结友爱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单词和短语;熟练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教学难点: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运用。

四、说学情:

初二(4)班的学生是初二年级里的平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方法欠缺。由于这是一堂新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五、说教法:

1、讨论法

2、合作探究

采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电脑形象的演示,加强印象,提高兴趣,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六、说教学内容:

1、由一首说唱歌曲和三位名人的图片引出课题,调动学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通过问答的形式复习前面学过的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对明星的外形的比较,使学生有效地复习了前面学过的描述人、物的形容词,及其比较级、最高级的形式。

2、展示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规则,学习并应用形容词的最高级句型。

3、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合作学习,训练他们的口语,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4、听录音,深入学习形容词的最高级句型。因为学生听力较差,所以降低听力难度,让他们树立信心,感受成功。

5、通过抢答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

6、以讨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拓展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课件 篇6

The African ancestors of today’s black Americans were brought to the US as slaves in the seventeenth,eighteenth,and nineteenth centuries.They worked on farms,especially the large farms in the southern states.Slowly they became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e South.

Slaves did not have the rights of people;according to the law,they were a “thing” which belonged to the person who bought them.They had to obey the orders of their owners without questions.They were not allowed to learn to read;their owners feared the educated slaves would begin to think about the injustice of the system and would learn to struggle for their freedom.Slaves had to work long hours in every unhealthy conditions.Their owners had complete power over them.They could be bought and sold like animals.At the slave markets,black children were separated from their parents and never allowed to see them again.Slave owners had the right to punish the slaves who broke the law or was against the system.Slaves were often beaten or even killed by their owners.After the Civil War,one free slave reported that his owner killed an older slave who was teaching him to read.In theory an owner who treated a slave badly could be punished.In practice,however,the law meant nothing.

Opposition to slavery began very early in the history of the US-in 1671-but little progress was made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By 1804 slavery was illegal in the northern states.But it continued,and even grew,in the southern states,which depended on cotton for their economic wealth.Slavery ended in the South only after the Civil War.For blacks,however,the end of slavery was only a beginning,the late beginning of a long and difficult struggle for true justice.

1.在英语中,do,have,make,take这四个动词,加上名词作宾语(名词前可有形容词)构成词组,可以表达许多不同含义,其意义相当于在名词前加上一个相关动词,现分述如下:

e.g.Mary has done (=has written) an article.

玛丽写了一篇文章。

He will do(=draw) a large portrain of Ren Changxia.

他要为任长霞画一幅大画像。

do computer study=study computer

do one’s teeth=brush one’s teeth

do the puzzle=work out the puzzle

do one’s guests well=serve one’s guests well

有时宾语也可用doing,并在doing前加some。

do some reading=read some books,read some pages

do some studying=study something

do some walking=walk for some time

还有do most of the talking,do some morning shopping等。

e.g.We had a long talk(=talked for a long time) last Sunday.

上星期天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

They’re having a rest(=resting).

他们在休息。

此类结构常见的还有:

have a chat,have a look at…,have a drink,have an interview,have a smoke,have a fight,have a bath,have a dream

名词前可有修饰成分,如have no respect,have no wish,have some good laughs,have one more try等。

有时意义上等于在名词前加上一个相关的动词,如:

have a headache(a flu,cold)得头疼病(流感,感冒)

e.g.The police made an examination in her room.

警察检查了她的房间。

The teacher made a clear explanation.

老师清楚地作了解释。

We made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articles.

我们把这两篇文章作了比较。

还有make a visit参观,make a long stay住了很长时间,make another start又重新开始了,make preparations作准备,make arrangements作安排,make decisions作决定,make a choice作选择,make a map画一张地图,make tea沏茶,make an expression留下印象

e.g.He took a look at(=look at) this book.

他看了一下这本书。

I want to take a nap(=nap).

我想午休一会儿。

相当于“吃,喝,吸(入)”,如:

take the food,take pills,take medicine,take tea (coffee),take a glass of beer,take sugar,take a breath of fresh air,还有:take a taxi(bus,train…)坐出租车(公共汽车,火车……)

with之后可以加一个抽象名词,构成名词短语,作用相当于这一名词相对应的副词。

e.g.He looked at her with respect(=respectfully).

他恭敬地看着她。

She told Tom the story with a smile(=smilingly).

她微笑着给汤姆讲了个故事。

He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with pleasure(=pleasurably).

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这类词组常见的还有:

in+名词也可以这样用。例如:

“How did you come here?”He asked in surprise(=surprisingly).

“你是怎么到这儿的?”他惊奇地问。

Jack shut his eyes in fear(fearfully).

杰克害怕得闭上了眼睛。

His sister stared at him in amazement(=amazingly).

他的妹妹惊奇地看着他。

He came home in high cheerfulness(=cheerfully).

他兴高采烈地回了家。

(1)murder是“谋杀,杀害”的意思。英语意思是to kill unlawfully,especially on purpose。

e.g.The bandits murdered the man for his money.

歹徒为了谋取他的钱而杀害了他。

Every two hours someone was murdered.

每两个小时就有一人被谋杀。

(2)kill用于因凶器或在非常事故中死亡的场合。英语的意思是cause to die。

e.g.His father was killed in a railway accident.

他父亲在一次火车事故中身亡。

Only a few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e earthquake.

地震中只有少数人死亡。

He killed him with a spear.

他用矛刺死了他。

kill还可作“使……难受之极,使……极其尴尬,使失去,消磨(时间)”解。

e.g.My back killed me.

我的背非常难受。

It killed him to admit he is wrong.

承认他错了使他感到极为尴尬。

The joy killed the audience.

这个玩笑让观众笑得要死。

The train was late,so we killed time by playing cards.

火车晚点了,我们就打牌消磨时间。

(3)massacre“大屠杀”,英语意思是to kill a number of people without mercy。

e.g.When the soldiers captured the town,they massacred all the inhabitants.

当敌兵占领这座城市后,他们屠杀了城里的所有居民。

另外,表示“为……而献出生命”的同义词组有:

devote one’s life to…

dedicate one’s life to…

give one’s life for…

lay down one’s life for…

lose one’s life for…

另外还有一些词组可以用来表示“死”,但此用法较委婉:

(sb.)pass away;one’s heart stop beating forever;

(sb.)sleep peacefully;those who have fallen;

(sth.)cost sb. his life;sb.is dead and gone;

(1)ask for指要求得到具体的物质的东西,普通用词。也可用ask sb.to do sth.表示“要求某人做某事”,语气较客气。

e.g.He asked for some money.

他让了一些钱。

He asked his mother to wake him at six in the morning.

他让他母亲早上六点叫醒他。

I asked that I (should be) was allowed to see her.

我请求允许我看望她。

(2)require“要求,有必要”,语气不如demand强,一般强调从需要、规章、惯例出发,要求别人做某事,含有客观上必要的,缺此不可的性质。

e.g.He has done all that was required of him.

凡需要他做的他都做了。

How many days will be required to finish this work?

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少天?

(3)demand“要求,需要”,指坚持要得到某物或坚持要做某事,用于人时,通常表示提出要求的一方认为他们有权这样做,语气较强烈,有时带有强制的意味;用于物时,指一般的“需要”,这时可和require,want,need等词互换。

e.g.The Iraqi people demanded that the USA soldiers should get out of Iraq.

伊拉克人要求美国兵从伊拉克撤退。

All his life he believed that it was right and necessary to demand changes in society if people did not have their civil rights.

整个一生他都认为如果人民没有权利的话,要求社会变革是正确的,而且是必要的。

The work demands(=requires,wants,needs,etc,) great skill.

他们把黑人作为奴隶对待。

(1)They ______ blacks as slaves.

(2)They ______ blacks as slaves.

(3)They ______ blacks as slaves.

(4)They ______ blacks as slaves.

(5)They ______ ______blacks as slaves.

(6)They ______ blacks as slaves.

(7)They ______ blacks ______ ______ slaves.

答案:(1)treated (2)took (3)regarded (4)had (5)looked on (6)considered

二十加十等于三十。

(1)Twenty and (plus) ten ______thirty.

(2)Twenty and (plus) ten ______ ______ ______ thirty.

(3)Twenty and (plus) ten ______thirty.

(4)Twenty and (plus) ten ______thirty.

答案:(1)equal/equals (2)are/is equal to (3)are/is (4)make/makes

经理进来时他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1)He stood there ______ when the manager came in.

(2)He stood there ______ ______ when the manager came in.

答案:(1)respectfully (2)with respect

这个学生在认真地做作业。

(1)The student was doing his homework ______.

(2)The student was doing his homework ______ ______.

(1)相对论使得爱因斯坦在全世界出名了。

Theory of relativity ______ Einstein ______ all over the world.

(2)金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奋斗。

King fought for ______ ______ for blacks in the USA.

(3)金相信他能通过和平行动而不是暴力来达到他们的目标。

King believed that he could ______ his ______ by ______ ______,not by ______.

答案:achieve;goal;peaceful action;violence

(4)她后来被警察逮捕了。

Later she was ______ by the police.

(5)在这个国家经常举行反对种族歧视的非暴力的示威游行。

In this country,there are many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nonviolent demonstrations against racial discrimination

(6)他的讲话鼓舞不同种族的人民为平等权利而斗争。

His speech ______ people of all races to fight for ______.

1.(北京卷)The mayor of Beijing says that all construction work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______by .

简析:选C。本句意思是:“北京市市长说所有北京奥运会的建设工作将在前完工。”“work”和“complete”是被动关系,句子应用将来完成时态,所以选C。

2.(2004上海卷)The flu is believed ______ by viruses that like to reproduce in the cells inside the human nose and throat.

简析:选C。全句的意思是:“人们认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喜欢在人的鼻子和喉咙中繁殖。”“感冒”和“引起”之间为被动关系。这里叙述一般情况,应选C。B为“正在引起”,D为“已经引起”。

3.(2004上海卷)The disc,digitally ______ in the studio,sounded fantastic at the party that night.

简析:选A。disc和record之间是被动关系,作定语时,不定式表示未来动作,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完成了的被动动作,故这里应选A。

The number of deaths from heart disease will be reduced greatly if people ______ to eat more fruit and vegetables.

简析:选D。本句意为:“如果人们能被说明多吃些水果和蔬菜的话,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了。”“people”和“persuade”是被动关系,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用一般现在时表将来,故选D。

教材课件 篇7

《槐乡的孩子》一文介绍了炎热的八月,槐乡的孩子为了换学费进山采槐米,男孩子爬上树割槐米,女孩子在树下捡,互相配合,欢快劳动的情景。文章语言流畅,人物形象刻画细致生动,通篇洋溢着劳动的欢乐。它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对于拓宽“课余生活”这一单元主题的内涵,实现“热爱劳动,自力更生”的价值引导来说,是一份文质兼美、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为充分发挥优质教材的教育价值,主要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一、回忆旧课,凸现差异,激发动机

“我们连续学习了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课文,体会到了课余生活有许多乐趣,请你说说从《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两课分别体会到了什么乐趣?”

在学生回忆交流后,教师提出问题,揭示一种与玩乐、探疑、健身砺志等不同的快乐:“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槐乡的孩子》。”

当今的独生子女很少参加劳动,劳动的快乐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不可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突出了与其他课余生活乐趣的差异,引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顺势导入新课,他们便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初读课文,解决知识难点,为理解全文作铺垫

学生自读、分小组读、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指点等多轮读书活动,保证学生对课文语占有充分的感知,此时转入了解槐树、槐米的环节。

1、槐树是一种怎样的树?请大家根据课外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结合课文介绍一下。

2、槐米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有什么用途?请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说一说。

许多地方的孩子可能没有见过槐树,图文资料的交流,解开了认知上的疑难点。特别是第二题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弄清“槐米”称谓的所指、由来、功用、槐乡孩子采集的原因,在疏解课文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全文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朗读,以声释情,不难传达出对槐米的喜爱、自己采槐米换学费的自豪。

三、扩充想象,唤起自身生活经验,为体会文章主题蓄势

槐树开花的时节正是八月份,天气很热的时候。课文中以几种在酷热中的动物的反应来加以具体表现。酷热的天气情形学生也经历过,为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形成回流,有利于学生对下面课文的重点部分获的更深的体验。所以教学中安排了一个扩充想象的环节:

“八月份,天气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也经历过,下面我们回忆一下这炎热的情景,然后来描述一下。”

学生勾起自己的经历,可能会说出种种情景,如:早晨一起来,太阳就射得人睁不开眼;泥地被烤得白白的,都开裂了,太阳下冒着白烟;水泥地更是像火烤过的铁板一样,光脚踩上去会起泡;柏油路面都融了,踩上去倒是软软的,可一不小心鞋会被粘住;河里的水发烫,本想泡在水里凉爽凉爽,可根本呆不住;鸡鸭都钻到树荫下,张着嘴不停喘着气,喉囊不住地张缩,脚爪使劲刨土,张开翅膀把胸脯贴着土想散散热。……

此时教师导入下文:“槐乡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天气去割槐米的。”对炎热天气的强烈感受自然为学生下面体会槐乡孩于劳动的艰辛、他们的勤劳蓄了势。

四、分角色朗读,组际比赛,促进感悟积累

课文第三段对槐乡男孩、女孩采槐米劳作的情形写得很细致,是课文精彩之笔,重点之处,是需着力感悟积累的部分。为了调动学生读悟的积极性,故安排学生组内分角色朗读,组际比赛。

根据教室内座位安排,以一个小组为一个合作单位,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然后组际比赛。教师安排分工合作方法:第三段的1~3句各小组齐读,第4~5句写槐乡男孩的,由小组内男生读,第6句写槐乡女孩的,山小组内女生读,最后一句小组齐读。练好后小组际比赛。

教师交代方法后,学生组内合作,组际竞争,读悟替代了教师的分析讲解。角色替换的意识认同,竞争带来的推助力,自然会更有利于实现优美语言向心灵的浸润内化。

五、赏读评析,深化感悟,总结提升

“你喜欢课文里哪些句子,请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

在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入的理解后,让学生赏读课文,可促使他们从语言与内容的结合上进一步加深感悟。

“通过对课文多次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热爱劳动,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点题总结,在学生心有悟而不能言或言不尽时,教师以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示,学生也许瞬间会觉得心灵敞亮,精神得到一次升华。

益知启智、浸润内化语言、提升精神,经过精心选择、打磨的优秀语文教材应该具备这样的整体价值,教者应该通过精心设计及组织教学过程去实现之。

教材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掌握本课出现的多音字“角、供、吭、调。”

2、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知识链接:

堂馆:在旧时用于称呼饭馆、茶馆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员。堂馆在过去地位低下。

净角:是一种戏曲角色,通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

预习任务:

1、认识8个生字,自学12个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

2、找出本课出现的多音字“角、供、吭、调。”并进行组词。

自主、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互相抽读8个生字的读音。听写12个生字,组内的同学之间互改。

2、互查多音字的完成情况。

3、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然后进行交流: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4、自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后,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5、通过多种形式读一至三自然段 ,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6、背诵一至三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

B、“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在 全文中属于( )句。

C、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教材课件 篇9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在课堂上分发《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材料,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思想。)

《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已经具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真正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讲台不再是讲坛,而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追求。

教材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二、教学过程: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5.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的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的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声终止时的特点。急速的收尾,让人一时还不能走出乐曲,仍然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3)归纳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6.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教材课件 篇11

一、【教材使用】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金属材料》(第2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1节《金属材料》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常见的金属材料和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在上个课时,教材安排学生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别,也让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用途的关系,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教材安排使整个知识体系内容就比较完整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全面性。

三、【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这之前,他们在生活中对一些材料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就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良好基础;就初中生的思维而言,他们不像成人思维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所以他们的认识材料时必然会出现“与从不同”的创新的东西,这就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异彩纷呈的精彩元素,这都会成为这一节课里有用的教学资源。

四、【教学任务分析】

对于“金属材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要求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用正确的科学观点分析有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这几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金属材料。本课时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比较、分析合金材料的优良性能,及广泛应用的原因,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它们的特点、用途而且了解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材料纷纷问世,极大地开拓了各种材料的应用领域,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影响这一点,在今天特别重要。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合金材料,知道合金材料的优良性能,广泛应用的原因。

2.初步认识金属材料的特点、用途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来探究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学习金属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突出科学探究、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的意识,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勺子。

师问:老师若想自制一把勺子,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选择钢和铁中的哪种材质更好!生答:....

师问:钢和铁有什么异同点吗?生答:......

相同点:都有铁。钢是铁制成的,钢中有铁的成分。有方法能证明这个观点吗?

(钢和铁都能被磁铁吸引)

学生上台演示:用磁铁能吸进铁,更能吸引钢。说明,钢中含有铁。

钢和铁又不一样,钢不容易生锈,钢比铁硬。说明,钢中除了铁还有其他物质。

出示PPT:钢,是含碳量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和碳的熔合物。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勺子,还有哪些金属物品?(身边的金属物品)

学生回答......

一、合金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金属物品的材质吗?

教师举例:1元硬币:钢芯镀镍。水龙头:黄铜(铜和锌的熔合物)。18K首饰(项链):金银铜的熔合物

师:原来,我们生活中的金属物品不是纯金属制成的,我们把这样的金属材料叫合金。根据以上的信息,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合金吗?

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形成完整的合金的概念:把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就称为合金。(板书)

二、探究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

师: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金属物品都是合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

首先,请同学们先看一下活动任务单,我们的实验器材与物品有:

铁钉(圆头型)、钢钉、酸溶液,铝合金(铝和锰的合金)、铝片、钥匙,焊锡丝(锡和铅的合金)、锡粒、铁片、三脚架、酒精灯、火柴。

按要求完成以下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将结论填写在任务单中。

1.拿出铁钉和钢钉,先观察它们的颜色,然后把铁钉和钢钉分别放在酸溶液中,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看哪个更不容易被腐蚀。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2.拿出铝合金和铝片

用钥匙在铝合金和铝片表面刻画,观察比较它们谁更不容易留下痕迹。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3.取焊锡丝和锡粒放在铁片上进行加热,观察比较它们谁更容易熔化。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请下组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学生的结果:钢比铁不容易被腐蚀;铝合金比铝更不容易留下痕迹;焊锡比锡更容易融化。

根据以上的实验现象,说明:钢耐腐蚀性强;铝合金硬度大;焊锡的熔点低。(板书)(这个结论,有些学生也能总结出了)

我们做了三个合金的实验,得到了合金的三种性能。合金的性能还有很多,课堂内不一一举例。

思考与讨论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与讨论这两个问题:

1.现代建筑物的门窗广泛使用铝合金,你能说说为什么不用纯铁或纯铝吗?

金属名称熔点

锡232℃

铅327℃

焊锡(锡铅合金)183℃

纯铁制品容易生锈,质量大,使用不便;

纯铝制品硬质小,抗压性弱.......

2.我们平时常见的保险丝并不是纯锡或纯铅制造,是锡和铅的合金,请结合右表,说明原因。

这是为了达到更低熔点的目的而加进去的。保险丝必需是易熔化的金属丝,才能在电流大时及时熔断,起到保护作用。

未加入锡保险丝就是假冒伪劣产品。

我们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性能来选择材料的。

三、其它一些合金的特性及应用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合金物体还有:

用黄铜制造的水龙头,因为黄铜是铜锌合金,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化学腐蚀性强的性能。用不锈钢制造脸盆,护栏,是因为不锈钢具有稳定性强,耐化学腐蚀性强的性能。有些眼镜框架选用钛镍合金来制造,是因为它具有硬度较低,便于成型,具有高弹性恢复力的性能。

看来,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四、演示合金物体

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合金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神奇的变化。

演示实验:一个记忆合金物体。

这个合金它有记忆功能,我们把它叫做记忆合金。请阅读书本38页记忆合金的相关资料。

问:记忆合金在哪些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

答:记忆合金在航空、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

在医疗上的运用,如:牙齿矫形。在航空领域的运用,如:卫星天线。

思考:人造卫星的天线为什么要用记忆合金制造?

在太空中,由于摩擦、高温、外力撞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使其变形。

记忆合金在温度回复正常值时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这样就能更好的继续运转下去。

五、可见的金属污染

由此可见,生活中似乎处处都有金属材料,小到很小的细节,如一把勺子,大到高科技领域。事情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金属材料的应用这么广泛,必然会产生金属的废旧物品。如……废旧铝合金门窗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废旧金属物品?

学生答......

据有关报道,我国仅废钢去年就达1.6亿吨。若一辆货车载重3.2吨,这些废钢相当于多少辆货车。

学生计算,得到5千万辆。

问:有何感想?

学生:每年的废旧金属产量太多。

问:你认为对用过的废旧金属应该怎样处理?

学生:回收。

问:你有见过身边金属回收的现象吗?回收有什么好处?

学生答,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说地很好。

垃圾分类回收,生活中要养成将垃圾分类的习惯。

铝罐,空调,电子产品中的金属等等,都可以分类回收。例如:铝罐加热熔化后,便可以制成新的用品我们应该让金属循环利用。

我们身边有废旧金属回收厂。垃圾发电厂在处理固体垃圾的同时发电。

我们平阳有了第一个垃圾处理厂,它的功能就是在处理固体垃圾的同时发电。

由此可见,平时的金属废旧物品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可以变废为宝。

六、无形的金属危害

类似这些,金属造成的污染是可见的,除此之外,金属造成的危害还可能是无形的。

请看这个事件:日本的疯子事件。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一个小镇里,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村上先后有10多人发了疯病。

经过调查,发现他们体内的金属锰离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很多。过多的锰离子是哪里来的呢?原来这个小镇人们常常把过用的废旧电池随手扔在水井边的垃圾坑里,久而久之电池中的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锰,污染的井水,引起了锰中毒。

问:发生疯病的罪魁祸首是谁?

(若学生回答废旧电池)

最问:废旧电池扔在井边,就会马上形成这种无形的污染吗?

答:电池中的金属转变成金属离子。

你知道吗?

电池中一般含有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铅、锰,等其他物质。

一节电池就能污染6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了。一节5号电池会使1立方米的土地失去种植价值。

所以,我们不能乱扔电池。

像这样的类似事件也发生在我们身边,请看视频。

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触?(无形的重金属污染导致的后果这么可怕)

视频中,村民的病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矿产污染了农田,镉中毒)

我国是如何处理的?

出示十二五规划。并且我国的处理已有成效。

我们已经意识到可见金属污染和无形金属污染的危害,也正在危机中寻找生机。第十届中国金属循环应用国际研讨会于4月14至16日在天津召开。国际的会议也将于4月份,5月份,6月份分别在美国,香港,日本召开。世界各国对金属循环应用的重视,让我们对绿色金属充满信心。期待有那么一天,我们拥有充足金属资源的同时,拥有花园般美丽且健康的环境。

素材课件14篇


素材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商品;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火爆车展场面。各类车型,多个价位。李先生要买一辆五十万左右标致车,如何付款?

生:(列举常见的付款方式)

师:一提到买东西,同学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钱”“人民币”“货币”……(出示几种货币)有人说,钱能上买天,下买地,中间买空气。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一张张印刷精美色彩斑斓的纸片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奇的货币的神秘面纱吧!

(二)新课教学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超市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提问:1、刚才提到的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2、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师:我们是不是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东西在一种情况下是商品,在另一种情况下却不是商品?比如:水是河水时不需要钱买,但你们家中的自来水却要钱买,为什么?(有用性、凝结劳动、用于交换)

结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阅读p5第二自然段,体悟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板书)

故事表演:《李先生在非洲原始丛林的尴尬遭遇》

李先生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当他拿出人民币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李先生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李先生沮丧而归。

(独木舟—象牙—纱布—针)

学生探讨:

1.在国内市场上能买到汽车的人民币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租不到小船?(引导:物物交换,不需要美元。)

2.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人民币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教师引导:选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解决物物交换的弊端;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往,使当地人接受人民币或其他货币。此为开放性问题,可多角度引导。)

师:现代社会,我们总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看上去,商品和货币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那商品和货币是不是同时产生的呢?看了刚才的故事表演,相信同学们都很清楚了,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大。因为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寻找,或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

于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了以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师:历,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重金属金银上。使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提问:人们为什么选择金银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呢?

(引导: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师总结: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场景设置:李先生花了50万元买下了标价52万元的标致牌汽车。第二天,李先生以月薪两千元请了一位司机,从此开始了愉快舒适的上班生活。

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再回答问题:在这一场景中货币发挥了几种重要作用(职能)?

生:略

师: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货币的职能。同学们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看货币有哪些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回顾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板书)

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待售的商品前都会标上一个价格标签,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件商品值多少钱,那件商品值多少钱。(P5图)。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价值尺度(含义P6)。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磅”等。(计量)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个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标志汽车标价52万元。而且这个价格并不需要拿真正的货币放在旁边。(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因为它所表示的是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

2、流通手段(板书)

如果,现在我需要一辆自行车,就需要拿380元去买,而车主拿了这个钱就可以去买其他的东西。这样,货币就不再固定地在某个人手上,而是在运动了。这个运动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p6图)

这中间的转换媒介就是货币。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贮藏手段: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这些黄金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比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世界货币: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三、纸币(板书)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各历史时期的货币形态)

师:货币的历史发展:金银条块—铸币—不足值的货币—纸币—电子货币阶段

学生活动:分析各种货币形态的利弊。

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要就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

纸币是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与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的不同,商品货币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而纸币与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是价值符号,其功能的发挥依托一个强有力的的信用体系。)

思考: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有哪些优点呢?

生:略

理论假设:

甲:我们都想拥有一辆汽车,国家多发行货币(纸币),使我们轻松拥有10万元,都能买汽车,多好啊!

乙:还是少发行好,那样汽车价格就会降低,用我现在的存款就能买到汽车了!

正反方辩论:分两小组,分别说纸币发行多和少带来的好处。

(教师引导:纸币发行由客观因素决定,过多过少都不好,分析两种现象的不良影响)

纸币发行过多,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纸币发行过少,会引起纸币升值,导致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

纸币的发行量是受客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正确观点是:

(1)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所以要按规律办事。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本质

基本职能

需要

商品交换――――→货币――――→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素材课件 篇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过去的唱片到现在的音乐软件,音乐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于音乐素材课件的学习,已经成为了音乐爱好者和从事音乐行业的人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一环,音乐素材课件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学习音乐课程。这些素材包括了音乐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介绍、作品的分析、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等等。

首先,音乐是一个传统的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通过学习音乐素材课件中的音乐历史背景,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音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和发展。比如,早期音乐的特点是单调、调式简单,曲式受到严格的限制。而现代音乐则更加自由、多元、新颖,曲式、调式、和声等元素都有了大幅度的扩展。此外,学生们还可以认识到各个时期重要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威廉·沙克斯比尔德,代表作品包括《管风琴前奏曲和赋格》和《风琴Toccatas》。

其次,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素材课件中的作曲家介绍,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作曲家是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创作成就直接影响着音乐的发展方向。例如,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发展了音乐的赋格技巧,推动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发展。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通过作曲家的介绍,了解到他们的创作背景、经历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

第三,音乐素材课件中的作品分析,是学生们认识音乐、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作品分析,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作品中的乐曲结构、节奏、旋律、和声以及典型的演奏技巧等等。例如,巴赫的《德意志协奏曲》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个作品中,使用了复杂的和声和广泛的拍子形式,展示了巴赫能够完美掌握各种不同形式的技能。

最后,在音乐素材课件中,学生们还可以学习到音乐理论、音乐基础知识等内容。音乐理论是指音乐的逻辑、原则和规律,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理论,可以更好的掌握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音乐基础知识涵盖了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元素,是学生们学习、理解音乐、进行曲名分析的基础。

总之,音乐素材课件是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素材,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发展历程、作曲家作品、曲名分析以及音乐理论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们在学习音乐时,应该注重对音乐素材的学习,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欣赏、创作和传承音乐。

素材课件 篇3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资料。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资料,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状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这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齐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期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资料。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能够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构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1.同位俩分主角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主角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能够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明白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能够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与深深关爱。

透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素材课件 篇4

音乐素材课件介绍

音乐素材课件是一种用于教育教学的学习资料。它包含音乐素材,如乐谱、音乐片段、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和图片等,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理论、技巧和表现。这种学习资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理解和表现能力。音乐素材课件可以运用于学校、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自学工具。

音乐素材课件的种类

音乐素材课件种类繁多,从基础乐理到高级演奏技巧,每种类型的音乐素材都有其相关的课件。比如,音乐基础部分可以包括音高、节奏、音符和乐器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素材。钢琴课件可以包含弹奏技巧、练习方法和不同曲目的演奏要点等。更进一步的高级课程可以包括音乐历史、作曲技巧和表演技巧。此外,音乐素材课件可以根据其内容和针对对象的年龄段进行分类。例如,儿童音乐素材和成人音乐素材等。

音乐素材课件的优点

音乐素材课件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具有很多优点。首先,音乐素材课件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素材,比如音乐片段、图像和视频等。这些素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其次,音乐素材课件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节奏内学习音乐,避免了教师快速地讲授内容,让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程的情况。音乐素材课件可以在学生的需求和速度下调整其学习进度。此外,音乐素材课件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

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场景

音乐素材课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应用。在学校、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中,音乐素材课件被用来进行教学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音乐知识。此外,音乐素材课件还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工具,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课堂素材。在音乐家们的自我学习和创作中,音乐素材课件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音乐素材课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结语

音乐素材课件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该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其技术的不断创新,将在未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学校、音乐学院和各种音乐机构,同时也为那些热爱音乐的个人提供了自我学习和创作音乐的方便工具。直到现在,音乐素材课件在音乐领域中继续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创造更多的工具和素材,以提高音乐教育和表演的水平。

素材课件 篇5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学生总结回答: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师: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生:欧洲西部。

引导学生,切入主题

师: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回答老师所问。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旅游景点;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的热点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炭疽热等)

师: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师:对了,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

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板书: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师: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

介绍欧盟:

板书:

二、欧盟

(1)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读图找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及其首都

根据图8.14描述欧盟的作用及其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要成立欧盟?欧盟给本区的人民带来了那些利益?

―――示意图从哪5个方面说明了欧盟的作用。

(2)作用、影响、意义

好,我们下一堂课继续来学习西欧的其他知识。

第二课时:

师:屏幕上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有关“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课件显示内容,分组讨论答题。配乐,教师巡视答疑。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时间到,音乐停。

师:(评价)同学们真棒!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学生注意观察,直观感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尽情“游览”)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点击本图的右下角,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带给大家!(学生点击进入,屏幕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随着可爱的小天使飞来飞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几个大字由远而近的出现在画面中。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

师:点击“你成功了”进入到“国家与旅游”。点击各国首都可欣赏优美风景,点击其他按钮,可对欧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请大家带着问题畅游欧洲西部。

(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美景,进一步了解本区,同时思考问题)

布置任务,提出建议

师:问题有的可在欣赏时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下一

节课请你们做老师,谈淡你们的研究结果。

第三课时:(练习和学生讲述为主)

师:你们知道吗?在网吧除了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登陆相应的网站查阅地理信息,想知道哪个国家、哪个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时你会大开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课堂练习:

位置、地形和气候姓名__________

点击“欧洲西部”进入,看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提示:鼠标箭头变成“手”形,可点击进入)

一、位置(whereis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欧洲西部位于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于(a东半球、b西半球)。请说出判断理由。

2、海陆位置:欧洲西部西临_________洋,北临__________洋,南隔________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___________洲相望。

3、纬度位置:大致在__________至________之间。图中位于“冰岛”北部的虚线是(a北回归线、b北极圈)。

?

推断:a.欧洲西部三面临海,气候受________(a海洋、b陆地)影响较大。大部分为_____(a陆地性、b海洋性)气候。

b.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带,只有一小部分属于________带。

二、地形(whatisit?)

1、观察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的特点_______(a比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岛屿、半岛和海湾,你能在图上找出它们吗?

推断:多优良_________,海运发达。

2、欧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平原多分布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脉主要有北部的______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__________。中部地区的山脉大致呈__________走向。

推断:这种地形分布特点有利于海洋____________深入大陆内部,终年温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_气候。随着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冬冷夏热,气候逐渐过渡为____________气候。

3、根据本区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把本区“河湖”特征与形成条件连接起来。

(1)河湖水量充沛,河网密集a.受冰川影响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两侧多湖泊

(3)无长河c中欧西欧多平原,降水较多

推断:这些平原、山地、半岛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峡湾,成为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本区___________业发达。

二:气候、农业和工业

欢迎大家进人“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相互讨论、研究。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3、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lu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弊端?

5、欧洲西部成为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工业有何特点?为什么如此发达?

6、你们还知道本区有哪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你能简要介绍它们吗?

7、试说说本区有哪些的旅游胜地,需要到哪些国家去参观?

8、本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能列举一、两个国家说明原因吗?

板书设计: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二、欧盟

(3)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4)作用、影响、意义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1)工业部门和产品

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比重小,尖端工业占优势

(2)工业区分布

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布

四、传统畜牧业

1、地理位置因素

2、地形因素---平原为主

3、气候因素

五、繁荣的旅游业

素材课件 篇6

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为音乐教育、演出设计、广告制作等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给音乐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创意可能性。在此,本文将从音乐素材课件的概念、功能、应用、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音乐素材课件的概念

音乐素材课件,即音乐素材库,指的是收集整理音乐所需的各种素材的一个数据库。它包括了不同乐器的音色采样、各类节奏和鼓点组合、不同音乐风格的和弦进程、各种噪音、效果等,供音乐制作人员选择组合使用。音乐素材课件的目的是方便音乐制作人员快速获取各种素材,从而更轻松地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素材课件的功能

1. 制作高质量音乐:音乐素材课件是制作高质量音乐的关键之一。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让音乐制作人员可以灵活地组合应用。

2. 音乐教育:音乐素材课件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够帮助音乐爱好者更好地了解音乐创作及音乐理论。

3. 广告制作:音乐素材课件可以供广告制作人员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从而制作出更好的广告片。

4. 影视制作:音乐素材课件也是影视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音乐人员为电影、电视剧等节目创作出完美的原创音乐配乐。

三、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

1. 制作音乐:音乐素材课件的主要应用是为音乐制作人员提供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它可以帮助音乐人员快速组合各类音乐素材,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2. 音乐教育: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素材课件也开始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通过使用音乐素材课件,老师们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们传授音乐知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

3. 影视制作:影视制作中的音乐也需要借助音乐素材课件。影视制作人员可以通过音乐素材课件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好的影视音乐。

4. 广告制作:广告制作人员也可以通过音乐素材课件来选取适合于广告的音乐素材,让广告更具有吸引力。

四、音乐素材课件的发展

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音乐素材库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同时,在音乐素材课件创新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一些厂商已经为音乐素材课件添加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地协助音乐制作人员定位所需音乐素材。此外,人们也开始研究如何在音乐素材课件中添加更多的元素,比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拓宽音乐素材的应用范围。未来,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前景将不可限量。

总之,音乐素材课件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音乐制作工具。它的应用范围和功能越来越广泛,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对音乐素材课件的认识和应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素材课件 篇7

素材库课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和网课应运而生,为广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其中,素材库课件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教学资源。本文将从素材库课件的概念、优点、应用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概念

素材库课件是由多媒体素材组成的电子教学资料库,包含图片、视频、音频、PPT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素材库课件不同于传统教材或课程,它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全方位呈现和多元化展示,是一种更加生动、形式多样且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

二、优点

素材库课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资源单一,往往只能通过课本和黑板来展示教学内容,而素材库课件则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呈现更为生动和直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提高教学效果

素材库中的教学素材生动形象,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提供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听、观、思、练的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节省课堂时间

在素材库课件的辅助下,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把教材中复杂、抽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素材直观地呈现,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

素材库课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教育领域,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学、中小学课堂教学和在线教育平台有着重要的作用。

1.高校教学

高校教学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发掘知识,素材库课件可以和教材相结合,用多媒体素材来呈现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2.中小学课堂教学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素材库课件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减少课堂上的讲解时间,并且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3.在线教育平台

素材库课件在在线教育平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线教育平台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和互动性,而素材库课件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资源,可以提供更加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更加生动的教学效果。

四、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素材库课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都在不断地集成素材库资源,以提供更加丰富、生动、互动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未来,素材库课件将会涵盖更加广泛的教学领域,并且会继续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素材库课件是一种新兴的电子教学资源,它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节省课堂时间等多种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个教育领域,特别是在线教育平台。在未来,素材库课件将继续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进步,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素材课件 篇8

英语素材课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英语已经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英语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必备的技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英语素材课件是一种常见的学习工具,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与个人发展目标。

一、英语素材课件的定义

英语素材课件是一种用于英语学习的电子课件资源。它包含了英语学习中所需的单词、语法、听、说、读、写、翻译等多方面的素材。英语素材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课文,提高阅读和听力技能,培养英语表达能力,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二、英语素材课件的特点

1.内容丰富:英语素材课件涵盖了英语学习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翻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件学习。

2.形式多样:英语素材课件的形式灵活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等。这些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易于操作:英语素材课件具有易学易用的特点。学生只需通过鼠标或键盘就可以轻松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4.高效便捷:英语素材课件十分高效便捷。学生可以在电脑上随时随地学习英语,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三、英语素材课件的应用

1.学习课程辅助工具:英语素材课件可以作为英语课程的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英语素材课件可以作为学习资源的共享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其他学生分享的英语素材,相互之间交流学习经验。

3.考试备考工具:英语素材课件可以作为考试备考的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多样化的英语素材,提高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英语考试。

4.职场英语培训工具:英语素材课件可以作为职场英语培训的工具。通过学习实际案例和商务用语,职场人员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更好地应对和解决日常工作中的英语交流问题。

四、结语

英语素材课件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实现职业和个人发展目标。因此,学生应该积极利用英语素材课件,切实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深入研究英语素材课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素材课件 篇9

中国移动有一句广告词“谁能阻挡你——我能!”,很感慨!

曾经问过父亲:“人是勇敢一些好,还是谨慎一些好?”。父亲是教授管理学的,他没有直接回答我,却给了我两个著名的案例——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和爱多疯狂地炒作自己。

底当“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顿时激起千重浪:褒者有之、贬者有之,兴奋者有之、担忧者有之;弹冠相庆者有之、静等笑话者有之……

然而,事后人们欣喜地看到,就在5月1日联想完成与IBM的交易后,新联想的销售额和PC销量均跃居全球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第三大PC厂商,联想还成为了国际奥委会的.TOP赞助商;而且就在戴尔无法为其“邮件**”自圆其说的时候,新联想通过严格的竞标,最终击败包括戴尔在内的诸多对手获得了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合同;特别是在当年的5月8日,新联想就获得美国空军总部笔记本电脑300万美元采购大单,而那时只是联想正式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并购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切迹象表明:新联想正迈着全球化的步伐稳步前进。

智者无畏、勇者无惧,联想的管理者为此作了很好的诠释。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缺少敬畏之心的公司和人士,曾经的成功使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膨胀,从而滥用自身权利疯狂地炒作自己、粗暴践踏他人。最终,不仅损害了他人、也葬送了自己。

爱多,这个曾一度占据全国VCD市场第二位置、被誉为中国家电最成功品牌的企业,管理者在取得的初期的成功后不是好好地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而是一味地打杀别人、疯狂地炒作自己,沉溺于如何策划新点子、如何打败对手的高谈阔论中,结果是“其成也忽,其亡也勃”。

国内著名的经济学专家赵晓曾指出,企业要想发展好,就一定要对顾客和市场常存敬畏之心。任何忽略顾客和市场运作的企业,无论它具有怎样的实力,都一样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联想和爱多的案例告诉了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当无所畏惧时就不应裹足不前!但同时无所畏惧并不是蔑视一切,在勇敢的同时还应考虑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畏。

父亲是教管理学的,他深知勇敢与谨慎是同等的重要。他告诉我这两个案例,更多的是为了跟我说:“审视自己的路”。

人应该具有勇敢的品质和追求成功的豪气,同时也应具有智者的胸怀和坦荡的敬畏之心。

有所敬畏者是真勇敢的人!

素材课件 篇10

素材库课件

近年来,素材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已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素材库课件是指通过使用丰富多样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元素,将课程制作成为一种更为生动、直观和有趣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文将基于此,从素材库课件的概念、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素材库课件的概念

素材库课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的核心是用多媒体方式来制作课件。素材库课件的制作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提高课程覆盖率和学习质量为最终目标的。素材库课件的制作过程需要运用到各种新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理念,主要包括设计、编写、制作、分享等环节。素材库课件的特点是:多样化、易操作、丰富性强、信息量大、直观性高、生动形象、强交互性等。

二、素材库课件的应用

素材库课件可以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面。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制作成为素材库课件,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理解。这样,可以更为直观、生动地呈现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

2、自学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素材库课件进行自学和巩固,自学也可以作为授课之后的补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备课方面。素材库课件可以帮助老师更快捷、更便捷的备课。备课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素材汇总,并制作成为课件,这样既可有效利用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证课程的质量。

三、素材库课件的价值

素材库课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素材库课件通过直观、生动、形象、强交互等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通过素材库课件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丰富、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素材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4、推动教育信息化。素材库课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通过它,可以推动教育信息化,让教育走向更加先进、高效和科学的方向。

总之,素材库课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它通过丰富多样的媒体元素,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地应用素材库课件,通过它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丰富、多元的知识和资源,让教育更加科学、先进和发展。

素材课件 篇11

1.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北方的狼。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叨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对于如斯聪明的动物,人类怎能不心存敬畏?

被人追捕的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儿狼,为了保护它的幼仔,先是用爬坡延迟了人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做好沙窝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瞒过老猎人的眼睛。

对于如斯聪明大家的动物,人类怎能不心存敬畏!当你举起猎枪的时候,你是否会为自己才是一只“凶残”的狼而羞愧呢?

2.意大利一位女科学家独自背上行囊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她走出沙漠的那一刻,双脚跪地,表情漠然。当记者问她在征服了沙漠后为什么要跪下来时,她告诉记者:“我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这位女科学家自始至终对沙漠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这是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即使她走出了沙漠,仍要感谢大自然给予她这个机会。

3.回想起猎人看到母兔向他下跪乞怜而折断猎枪誓死不再打猎的场景,更加感到生命的庄严。敬畏生命,猎人竟然无法扣动猎枪的扳机,难道不是人类天生的对生命的敬畏驱使他放弃自己原本喜爱的职业吗?

沙丘里傲然挺立的胡杨,在狂风沙暴中用自己的身躯筑成一道铜墙铁壁。还有那初春时期迎风飞舞的杨絮,为了生命的延续,种族的繁衍,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自己薄弱的身躯任凭狂风吹拂,只为寻求一方泥土,生根,发芽,成长。有人因为他们热泪盈眶。我想,任何珍惜生命的人见到胡杨、杨絮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

4.传奇的历史是自然最美的回忆。秦始皇横扫千军,焚书坑儒,却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六王毕、四海一”的气概纵然万般畅快淋漓,莫不成一城陵墓,寂寞终生。或许董仲舒的君权神赐才能道出这千军万马的俑像背后隐蔽的秘密。所以古人畏惧,历代君王将相畏惧,而更多的人们任凭时光游走,也绝不摒弃一份敬畏的心情。

5.海子又何尝不渴望淡泊呢?纯真的诗人,不设防的真挚的赤子之心,使海子傲然物外,使一些无病呻吟者汗颜。海子无时不做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遥远的梦,梦想着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在那个思想依然禁锢的时代,这种淡泊注定无法为海子找到真正的真我与自由。海子死得其所,为淡泊而生,为淡泊而死。这是一个终究不曾“淡泊”之人,但他真正值得我们去仰视,去敬畏。

6.很喜欢一本书,叫做《飘》。第一次读完后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郝思嘉与邻居老人的对话。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对从不服输的郝思嘉说:“我劝你,留着一点什么东西去敬畏吧,正如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当时读后只是唏嘘,现在才真正有些模糊地懂得,“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是箴言。

7.曾经看到过戈壁滩上的胡杨树林,它们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却让我们非常震撼,一棵棵都非常自然、完美,这才是生命最最本原的姿态,它们伫立成一片,死了也不肯轻易拜倒,这种生命,是在其它生命里很难看到的,所以我敬畏胡杨,敬畏它的坚忍的意志和它不屈的傲然。

8.你是否敬畏那些在城市里踽踽而行、离乡背井的民工?他们如同尘埃,充盈在城市的冰冷与漠然里。暗淡的月光下,喧闹而繁忙的建筑工地上,他们的肩膀因勒进绳索而凸起的青筋,他们口中发出的沉闷的呐喊,干瘦的脸颊在一次次用力时近乎狰狞的表情。他们出卖着故土赋予自己的蛮力和耐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现实的温饱。

9.在非洲大陆四周的广阔海域中,生活着一种大马哈鱼。它的孩子出生后,最先得到的食物却是自己亲生母亲的肉体。小马哈鱼吮吸、撕咬着母亲的血肉,显示出求生的本能和没有余地的残忍。此时的大马哈鱼却没有作出丝毫的反抗,只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海水里翻腾,直至变成一具尸骸,旋转,下沉,悄无声息地,埋葬在沉默的大海深处。看完这个故事,我很是震撼,紧接着产生的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敬畏之感……

素材课件 篇12

素材库课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这样的趋势下,课件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课件制作的效率和质量,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素材库,这些素材库涵盖了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给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便利。本文就素材库课件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探讨素材库课件的意义、优劣势以及如何使用素材库制作课件等内容。

一、素材库课件的意义

素材库课件就是通过利用素材库中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来制作表现效果更加丰富、生动的课件。利用素材库来制作课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提高

素材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可以省去自己拍摄、录制的步骤,从而大大提高了课件制作的效率。

2、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素材库中的素材类型繁多,包括了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为制作课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课件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3、提高制作质量

利用素材库中的素材制作课件,可以大大提高课件的表现效果,使得课件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制作质量。

二、素材库课件的优缺点

素材库课件虽然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

1、优点

(1)便捷性强:素材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得课件制作更加便捷快速。

(2)制作效果好:利用素材库中的素材,可以制作出来更加丰富、生动的课件。

(3)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利用素材库制作课件可以省去自己拍摄、录制的步骤,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2、缺点

(1)素材库中的素材过于通用,可能会出现与课件不相符的情况。

(2)素材库中的素材的质量不尽相同,可能会出现低质量的素材。

(3)素材库中的素材可能会存在版权问题,一定要注意合法使用。

三、如何使用素材库制作课件

素材库虽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我们在使用素材库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素材

素材库中的素材类型繁多,我们在选择素材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选择与课件主题相关的素材,并注意素材的质量和清晰度。

2、搭配合理

选好素材之后,需要根据课件的实际需要进行搭配,使得素材的呈现更加生动、有趣。

3、注意版权

素材库中的素材可能会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在使用素材的时候需要注意版权相关规定,合法使用素材,避免侵权行为对个人和机构造成的不良后果。

4、创新表现

素材库中的素材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便利,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堆砌素材,就可能生成平庸、毫无新意的课件,因此我们在利用素材制作课件时,要注意灵活运用素材,进行创新表现。

本文就素材库课件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到素材库课件的意义、优劣势以及如何使用素材库制作课件等内容。相信在未来的课件制作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利用素材库来为课件增色添彩。

素材课件 篇1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敬畏自然》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学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这篇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是散文、,侧重于议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为了有效的落实这些要求,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研讨探究法和质疑辩论法。语文课程根植于生活,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我还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运用情景教学法,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很好的落实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在课堂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的精神。本着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思想,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写作的思路,议论的层次,主要的观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出来,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2、提高学生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理性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文章独立的思考与感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见解。

教学重点: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6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导入:(先由幻灯片展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两个方面:人类生命的脆弱与人类精神的伟大)。

教师导语设计:人站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轻微的,脆弱的。30年前的大地震夺走了唐山24万人的生命,我们的家园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我们这条母亲河啊——仅1931年水灾,就夺去了近300万人的生命 ;12月26日,那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汹涌而至的大海啸突然出现在了毫无防备的人们面前,

灾难在瞬间夺走了22万多人的生命,也将痛苦永远地留给了幸存者。

然而人类世间万物面前又是伟大的,坚强的,睿智的。还记得二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吗?到今天它依然灌溉田畴,造福人类. 当世纪洪水袭来的时候,中华儿女手挽手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最终夺取了抗洪的胜利。 还记得我们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的日子吗?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考验着中国人民,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锤炼着民族精神。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我们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敬畏自然》,用科学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导语设计的目的是;从两个方面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二环节:复习回顾。学生速读课文,考察第一课时字词掌握的情况,并快速明确文章主要观点:人类应该敬畏自然。这个环节由教师通过幻灯片提问,学生独立回答。然后教师质疑文章观点引入对“敬畏自然”问题的辩论。

第二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课下对上节课的复习情况,重新感知文章,为下一步由老师质疑而引发的师生之间的辩论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课堂辩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绝大部分学生会赞同作者的观点.教师则提出与之相反的一个观点既:人类无需敬畏自然,并从一下两个方面来论证自己观点:一.人类智慧是伟大的.二.人类是大自然绝对的主人.学生根据教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课文中寻找反驳教师观点的论据,并在老师的示范下表述出来。这个环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大家集思广益,分工明确,最后选取代表阐述本组观点。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论证的.层次顺序准备如下的辩论词: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人类的智慧而骄傲,中秋佳节,望着那轮明月,古人也曾梦想“乘风归去”,去看看那繁茂的桂树,看一看美丽的嫦娥,20世纪60年代,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终于登上月球 ,人类第一次触摸到了真实的月亮,20美国“勇气”号探测器登临距地球5576 万公里的火星。人类的脚步越走越远,不知道大自然面对人类这非凡的智慧会作何感想,我想他一定会惊叹不已,它凭什么窃笑人类的智慧呢?

再看人类智慧的发展历史,人类从简陋的窝棚走进了高楼大厦,从采摘野果到吃上美味佳肴,从简单的石器到飞跃太空,如果一个几万年前的原始人来到现在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不知道他是什么表情。

人类勘探石油,挖掘煤炭,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有人说那是自掘坟墓,那好,我们今天就停止这些活动,不在勘探石油了,你去美国,那好,你就跑着去吧,不知道有谁愿意回到那个没有电,没有车,没有天然气的时代,去过那几百年前的人类的生活。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人类爱这个世界,更要主宰着这个世界.保护这个世界,更要征服这个世界.我们驯养了猪狗马牛,让它们顺从地为人类服务。让狗给我们看家,让牛给我们耕地,让马供我们驾驭。如果你哪一天把这些兄弟姐妹从我们手中解放出来,暂不说人类会怎样,我们问问那些动物们会同意吗?我们战胜天花,战胜利非典等各种病毒,让他们俯首帖耳,如果我们不主宰这个世界,哪就任由那些病毒祸害人类吗?有人说人类和万物是兄弟姐妹。那我们别打苍蝇了,因为他是你的兄弟,别打蚊子了,他是你姐妹。最后我要说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无可争辩的主人。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反驳教师观点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学生很自然的会引用文章中人类智慧是不值得骄傲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以伦比的,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来反驳教师的理论.这样不但培养了课文理解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与教师的辩论中完成对文章的理解与写作思路的梳理。

第四个环节:深入思考。教师通过多媒体链接到新浪网站“敬畏自然”的辩论现场。“敬畏自然”这个论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争论,下面我们先放下书本到新浪网站的辩论现场去看看,听听专家们唇枪舌剑的辩论。看看你更支持谁的观点,反对谁的观点,也在网站辩论现场用最简练、最明了、最深刻的语言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四个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209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如果你是被邀请的专家,你会提出怎样的意见?如果你是生活在怒江的农民,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你在课下根据这节课的感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写一篇短文。

第五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触摸真实的社会,学会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布置课下作业达到课堂拓展延伸的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不可能用短短的45分钟来把它辨识清楚,课下大家可以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在人类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应该以环境为本,停下我们前进的脚步,还是应该以人为本,用科学不断的征服和改造自然?如果你愿意就这个问题和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请登陆我的博客,或把你的想法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的观点,弄清了课文的论证思路,更主要的我们在这节课,听到了与课文完全不同的一个声音,我更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培养大家一种质疑精神,因为不论你是谁,都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这也许比弄清文章内容更重要。

最后我要说:无论我们的观点有多大的差异,但都不反对对环境的保护,都深爱着我们的家园: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好,愿人与自然能更为和谐的相处

最后让我们歌曲《无边无际》的优美旋律中结束这节课,愿我们的家园能像歌中描绘地那么美。

课堂小结的设计是为了使本节课内容能余音绕梁,给学生一个更为深刻的思考空间。同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深刻内涵既:它能指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它能影响我们的心灵。

本节课力图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同时我认为教学中要有教师自己对

文章独特的感悟,课堂中要有自己的声音,不能成为教参和各种参考资料的传声筒,更要把

这种思想传达到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质疑的精神。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全部设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素材课件 篇14

一、说教材内容:

《敬畏自然》一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课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从而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学好本课将会为学习本单元其它课文做好铺垫。由于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观察,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条理性的训练。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特征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②分析、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有层次地表述观点的方法。

让学生懂得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使自然界更美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美好。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总之,这三个目标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但并不是割裂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 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我运用点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观点,把握全文。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地震撼呢?然而,有些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播放图片)看了这些图片,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吗?

1、作者简介。(请同学们简单了解本文的作者)。再此,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作者以及作者的重要作品,并让学生做好笔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常识修养。

我会给同学们这样介绍:

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在文章中有许多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本文的生字词。

目的是扫除学生的生字词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4、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并且我会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从文中选出一个短语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一个?”学生很可能会找到标题“敬畏自然”。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说理性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揭示作者的观点,养成从标题入手、准确把握文章的读书习惯。

(三)再读课文,品中心语段: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一个段落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那一段?”这一步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视点放在最后一段。齐读课文,理出两个层次。分组朗读课文,一组读“再也不应该”,一组读两个“首先应该”。边读边悟,理解作者先将人类对自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然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2、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请同学回答,也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四) 三读课文,品核心句子:

1、首先我们要思考的题目是:“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几个句子支持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几句?”

首先让学生自读,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里运用“提取主句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概括句、总说句、中心句等重要句子,以表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组合要言发”将文中重要的词句组合起来,加以综合性的表述,比较详细、完整而概括地表现作者的思路。交流后做出以下归纳:

“如果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因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再说,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而且,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们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2、 寻觅美点,合作探究。

我由罗素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引入本文也处处有美得存在。

(1) 跳读课文,细读美点,寻找出本文美之所在,并说明理由。

(2) 美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可以从句式角度,也可以从情感角度。

这个环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教师要及时给与点拨提示,多加鼓励。根据学生的回答,尽量设计丰富的活动。我想,学生一定能发现很多美点,比如:词语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情感之美……

(五) 巧拟标题,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组大自然受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并引导学生为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保日拟一条宣传标语。学习拟之前,我做提示,拟标语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感染力强。学生拟好后,交流修改,分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我出示一些标语示例。

这个环节体现学科的渗透意识: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

四、小结:

就智慧而言,自然是大海,人类是小水滴;就生命而言,宇宙是大生命,人类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全文按照“概括――具体――推论――结论”的思路展开,层层推进,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做这个小结目的依旧是为了提高学生感悟事物的能力,巩固课堂效率。

五、作业: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课下交流。

布置作业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自然和生命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本板书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设计的原则是:简、实、新、精。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说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本课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教学课件收藏7篇


学校教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学会3个生字,认识7个字。认识新笔画“弯构”。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学校环境的美丽和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能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学校环境的美丽和学校生活的快乐。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美。

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课文和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美,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学校环境的美丽和学校生活的快乐。朗读课文,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初步认识生字。

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课文和识字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美,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认识课文

认识课次“1”;课文的题目“我们的学校”;认识课文内容部分;认识课后练习部分。

二、正确读课文

1、投影打出课文内容,师边指文边范读,学生听。

2、教师范读,学生看插图,教师读到那学生指到哪。

3、教师读,学生看文字,认识音节与汉字的关系。

4、学生利用拼音读准不认识的字,读好含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5、逐句订正,指导读正确。

三、分析课文

1、出示课件:这是哪里?你从哪看出来的?

2、学校的附近有什么?(山、小河……)

想象一下山上还有什么?小河怎么样?

3、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你能读出美的语气吗?

试读、范读、体会读、指名读、

你知道这所美丽的学校在什么地方吗?(理解郊区)

全文

为什么大山听我们读书,小河跟我们唱歌?

理解带着语气读全文

展示性读全文

结合课文中学校的描写,说一说:我们的学校什么样?

四、练习朗读。

教学反思: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停顿,但是不能做到有感情的读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3个生字,认识7个字。认识新笔画“弯钩”。

教学重点:

学会3个生字,认识7个字。

教学过程:

一、语气的朗读课文

二、认读文中字、词语(利用音节)

三、观察这些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样子和名字?

1、汇报记字方法:象形、会意……

2、利用方法认读生字。

3、读字,利用笔顺跟随自学,认识新笔画“弯钩”。

4、书空仿写,记笔顺。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字的主笔、次主笔的位置,笔画的起笔收笔位置,占格结构,笔画的高矮长短……

2、记住范字的写法,位置,描写两个。

3、仿写生字,写后比较,认读。

4、教师巡视指导。

五、朗读并背诵课文;生字书写练习

板书

我们的学校。大山的怀抱,听。美丽的野花,美丽。清清的河水,唱歌。

教学反思: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停顿,但是不能做到有感情的读文。

学校教学课件 篇2

1、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初中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2、通过系列活动感受到积极交往的乐趣,珍惜同学友谊,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积极培养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

1、面向新的学习生活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2、培养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2、认识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但要在活动中作好掌控工作,要能放能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我对学校的第一印象是:

2、我最喜欢学校的一个地方是:

3、入校以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是:

由学生交流:进入宝贤中学后的新的感觉。激发他们对新的学校生活的热爱。

总结:在新的学校里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珍惜这个新起点,在宝贤中学快乐成长。

“把快乐告诉他人,就有了两份快乐;

把痛苦告诉他人,就减少了一半痛苦,甚至使痛消失。”

通过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认识,结交新的.朋友。

学生自己设计自我介绍卡。然后抓阉介绍。

归纳:在新学校里,我们需要朋友一起分担痛苦,分享快乐。

总结:我们来到这个新的学校,又有幸分到了一个班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付出自己的关爱、热情,结交更多的新朋友,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友谊需要我们认真呵护。对朋友要真诚、热情、态度友好;宽容、不斤斤计较; 互相帮助……

愿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珍惜这份成长中的友谊,这将会使我们宝贵的初中生活更加精彩。

学校教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及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等,充分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

1、重点是通过回顾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2、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认识到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生在体会快乐的同时,领悟和感受校园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本课以媒体演示、合作交流等活动为依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按“看——说——议”的环节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1、以诗歌导入新课。

2、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感受到学校环、境优美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增添乐趣和生机。选择其他学校以前的旧貌形成对比,、给学生心灵产生震撼。要珍惜这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

3、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

4、再一次以诗歌结束全课。

学校教学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洗手绢》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曲调短小、流畅、节奏具有节奏性强,运用衬词等劳动歌曲的特点。全曲使用素材节奏,旋律易唱易记,轻松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可爱形象。

教学策略

在不同的层面运用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遵循音乐的教育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乐的欣赏、创作、演唱、表演、画图、游戏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1、为《洗手绢》创编动作

2、制作手绢

3、劳动节奏创编活动(感受二声部节奏)

教学目标

1、通过律动表演《劳动最光荣》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

2、通过为歌曲《洗手绢》创编动作,培养学生即兴创编的能力,提高表演、表现能力。

3、通过游戏、律动初步感受二声部的节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4、通过学生设计手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为歌曲《洗手绢》创编动作。

2、二声部节奏合奏。

教学准备

幻灯片、手绢、颜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律动

播放《劳动最光荣》学生边唱边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听见曲子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做什么?

生:小蜜蜂采蜜……

师:你能表演一下小蜜蜂采蜜的动作吗?

生:……

师:你真勇敢!有哪个同学能做出不一样的动作?

生:……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们给他鼓鼓掌。

【设计意图】播放《劳动最光荣》创设唱演的情境,能够在课堂伊始,诱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忙进入角色。

二、节奏游戏

师:这些都是爱劳动的小动物,你们在家里、学校都参加过哪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呢?

生:拖地、洗碗……

师:谁能按节奏表演一下拖地的动作呢?

生:……

师:你的动作真形象,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出示节奏_│_│)

生:集体表演

师:有谁能来表演一下洗衣服的动作?记住要按节奏哦!

生:表演

师:你真棒!再想想有哪些不一样的动作?

生:表演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出示节奏__│__│)现在请大家一起按节奏来洗衣服吧!

生:表演一遍

师:老师请同学们一边拖地一边洗衣服来演奏一曲《劳动进行曲吧》看看谁表演的最好!

(此环节渗透二声部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二声部的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肢体动作感受节奏的美,培养孩子们的表现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新课教学

师:好累啊!劳动了这么久流了好多汗!(拿出手绢擦汗)哎呀!手绢脏了,怎么办呢?

生:洗手绢

师:手绢应该怎样洗呢?谁能用动作来模仿一下?

生:表演

师:真形象!这样就能把手绢洗干净了对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上节课学的《洗手绢》!

(出示课题《洗手绢》)

生:拍手唱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给歌曲加上动作,应该加什么动作呢?

生:一句一句配上学生喜欢的动作,再集体进行表演唱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学会动脑筋动作了!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用手绢给大家变个小魔术!请大家猜一猜我变的是什么?

(教师用手绢变糖果、老鼠)

【设计意图】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对生活中动作的模仿,创编自己感兴趣的动作,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表演力。再用手绢变糖果、老鼠的小魔术,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动全部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制作手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我自己做的手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播放图片并解释折的形状及制作方法)

师:现在请大家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更美、更好的手绢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手绢,感受劳动的美,激发学生艺术制作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实践能力。

五、补充环节

师:手绢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伙伴还是我们游戏的伙伴,我们可以用手绢做什么游戏呢?

生:丢手绢

师:我们现在就去玩丢手绢的游戏吧!

【设计意图】以孩子们所喜爱的丢手绢游戏,愉悦孩子们的`身心,为学生带走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课堂得到延伸,让学生爱上音乐课。

学校教学课件 篇5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小学到初中,意味着学生从一个小学生成为一个初中生,是学生发展中的新阶段,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任务都有了变化,因此,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新的环境,以愉快的心情接纳新的集体,新的老师和同学,更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是本课设计的意图所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2、能力目标:通过“新学期、新面貌”的活动,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同学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

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同学与新的班级,与同学友好相处,对新的学校和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本框内容分目,首先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学和小学相比,无论在同学、老师、校园环境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通过互动游戏把这些变化带给七年级新生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初中新生活,珍惜新起点。其次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第二目“珍视新友谊”和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同行”。因为在进入中学最初的阶段,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能否适应中学生活的问题。而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能迅速地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也许历时三年也未能建立起来。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在正式组织本单元教学前,先让学生翻翻上册的教科书,让他们与同桌分享看到如此精美、漂亮的教科书的心情。并利用好本书的“前言”,简明扼要地介绍思想品德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本书的特点及学习上要注意的问题。以上处理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严肃的、说教的。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留下美好的印象,憧憬着将来的学习,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

(学生发言或小组讨论,提示:比如军训生活的紧张有趣、心理压力的增大、学习内容的复杂等等。)

师:同学们刚才都谈到了新生活带给自己的兴奋和不安。兴奋是因为那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等着我们去认识,不安是因为还有那么多我们未曾了解的问题。我想,同学们肯定急于想知道的东西很多,比如我们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它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和期望?比如各科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和蔼可亲还是严厉苛刻?再比如班里的同学,谁爱学习,谁比较淘气,谁能和我成为好朋友?还有,我们这个班集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集体,是一盘散沙,还是团结和睦?这么这么多的问题,有些需要我们认真观察,有些需要细细调查,当然也有一些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获得信息。

学生发言:

1、自己对学校的印象——教师总结出学校的特色及对学生的要求。

2、介绍自己,其他同学谈对他的初步印象。

3、说出自己最喜欢班上哪位同学,并说明理由。比如喜欢他的幽默?健谈?坚强?自己有没有与他相似的地方,或者想在哪些方面向他学习。被说到的同学要做出回应,比如对方的评价是否恰当、全面,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

4、介绍自己通过几天的相处后,与哪位同学比较谈得来,或者已经成为了朋友,并说明互相吸引的理由和过程。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觉得许多同学已经对新的生活开始逐步适应了,对其他同学也已经了解很多了,有的甚至成了朋友。所以,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其实也不那么陌生,小学的同学、朋友很多不在身边了,但我们又有了新的朋友,而且这段新的友谊将陪伴我们走过三年的求学路程,让我们不会感觉到孤单、寂寞。所以,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新友谊。

1、活动形式:游戏,,学生分成两组,互相一模仿新鲜事,一竟猜,进行竞赛。

2、设计目的: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第二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同学发言。注:老师提醒学生新鲜事的范围包括;校风,笑貌,规章与小学的异同等。

第三步: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两组同学模仿和回答;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补充同学的回答。

第五步: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可单独评价,也可采取项目评价,以每一小组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作为评价标准,最后的补充填空可以采取自由抢答的方式。教师应对同学们在竟猜活动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肯定同学们在竞猜活动中流露出的喜欢自己学校的心情,并举例说明;指出可能有的同学对自己目前所在的学校并不满意,或并不喜欢学校的同学,这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同时应引导这部分学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掘学校的优势所在。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考察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作为评价标准。

过渡: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略。教师概括为两种感觉:作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怎么消除孤单呢?就需要我们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增进同学们相互认识了解,扩大交往面,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友的乐趣。

每个学生自制5到10张填有自己基本情况的“交友名片”,涉及的内容应是课本上的11个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设计得新颖别致些,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第一步:学生下位互赠名片,并作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热情的交往,教师一旁观察,对参与性较差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

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提供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没有思想顾虑的情况下交流。

提供一则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难题,让大家出谋划策。(小玲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初一新生,初到新学校新班级一个同学也不认识,在学校中生活学习很不习惯,特别是她害怕与城里的同学交往,她们好像不喜欢她,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她觉得在这新班级中很孤独。)

2、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促进同学团结;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

3、过程:

第一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事例进行评论。注:老师调节气氛,增加两组间的竟争,活跃气氛。

第三步:每小组派代表上台总结发言,谈谈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班集体的重要性,(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师:也许有的同学会很担心,我性格比较内向,比较孤僻,怎么和别人成为朋友?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崇尚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生活,何必非要与别人结伴而行,一个人不是更自由吗?那你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内向的同学可以试着改变自己怯懦、不敢表白的一面,其他同学也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对后一种观点,可以从人需要交往、需要他人的认可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去分析,也可以举一些例子,说明朋友可以指导、帮助自己,安慰自己等等。教师在此也可以举一些名人的例子。)

师:所以,我们来到这个新的学校,又有幸分到了一个班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付出自己的关爱、热情,结交更多的新朋友,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们珍惜这个新起点,与新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一起茁壮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视情况可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

五、活动反思:

本堂课,全体学生都积极、认真地参与进来了,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上前,师生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老师先安排学生就课上要回答的内容作了准备,因此,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也扮演了参与者的角色,师生一起在活动中感悟、学习,从而获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学校教学课件 篇6

1、本案例对应的是《思想品德》内容标准“成长中的我”主题中的内容目标1―2和1―6。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小学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初中生活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本框内容分目,首先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学和小学相比,无论在同学、老师、校园环境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七年级新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初中新生活,珍惜新起点。其次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第二目“珍视新友谊”和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同行”。因为在进入中学最初的阶段,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能否适应中学生活的问题。而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能迅速地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也许历时三年也未能建立起来。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案特色:

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在初中生活中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2、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3、认识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

1、 面向新的学习生活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2、 培养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 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初中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2、 通过系列活动感受到积极交往的乐趣,珍惜同学友谊,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积极培养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

教法:图例、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师在正式组织本单元教学前,先让学生翻翻上册的教科书,让他们与同桌分享看到如此精美、漂亮的教科书的心情。并利用好本书的“前言”,简明扼要地介绍思想品德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本书的特点及学习上要注意的问题。以上处理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严肃的、说教的。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留下美好的印象,憧憬着将来的学习,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

学校教学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图片的主要内容、

2、了解外出行走的基本常识,培养安全意识、

3、发展走、跑、平衡等方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布置好游戏场地。

2.准备教育挂图《主题活动·快上小学啦·上学去》。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讨论。

(1)图片上是什么地方?

(2)你能自己走路去学校吗?

(3)过马路有红灯怎么办?

(4)走路应该走马路的哪一边?

2.体育游戏——到学校去。

(1)教师讲解并示范“到学校去”的行走路线和相关的动作:绿灯亮后步行出发,跳过小沟,走小小桥,给汽车让路,横穿马路到达“学校”。

(2)幼儿分组练习,教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3.活动小结:教师鼓励幼儿自己走路上学去。

活动延伸:

1.请家长利用亲子手册中所提供的游戏棋棋纸,与幼儿一起玩“上学路上”游戏棋。

2.语言区中提供有关“上学去”的图片,图书,引导幼儿讲述、阅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监理年度工作总结4篇

监理年度工作总结 09-10

个人业绩报告十篇

业绩报告 09-10

物业实习总结(锦集十四篇)

物业实习总结 09-10

军训周记(优选十一篇)

军训周记 09-10

个人房屋租赁合同十一篇

房屋租赁合同 09-10

[课件范本]八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07-08

关于情人节的句子大全30条

情人节句子 09-10

数学学习计划汇编十四篇

数学学习计划 09-10

2023云的观察日记十三篇

观察日记 09-10

端午节给大家祝福语121句

端午节大家祝福语 端午节祝福语 09-10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