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篇1

一、市场经济与无为而治

但我还是喜欢读《道德经》,因为里面有丰富的智慧。例如,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国家会崩溃或变得贫穷?这一定有某种内在的原因。

主要因为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就是**有为,妄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都一手包揽。而这些行为恰恰是在缺乏准确可靠信息的情况下盲目进行的(实际是计划者无法及时准确收集如天文般庞大数据的信息指导决策)。

没有市场**和市场**的引导,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违反经济规律,不穷才怪。

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是维护市场环境的监督员,基本上什么也不做。当然,必要时也要进行宏观调控,平抑经济的峰谷。或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平衡分配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过度的经济干预会导致经济危机。无为反而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效率,人民富裕。此外,固定汇率机制的实施也会影响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经济效率。

这些有为无疑都是有害的,不合规律的。所以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二、治国之道与无为而治

治国和市场经济是同一个道理。“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人为地强调和鼓吹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口号,甚至连仁义道德这样观念,都不必去提倡,当然更不要说去反对它。国家的统治阶级只须要精简军事工作和管理,最大限度地给予人民自治的自由,社会自然就可以正常运转。如今,老子的治国理念其实非常先进。

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许多人不能很好地读懂老子的思想,而把“鼓吹***策的鼻祖”这样的一顶大帽子,安在老子的头上,真是何其冤也!

三、天人合一与环境保护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热爱自然的优良传统。歌咏自然的优秀诗篇代代传颂,中国的园林取法自然,中医取材于自然,甚至汉字也取象于天地万物,号称象形文字。中华民族与环境和谐友好地相处了数千年,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自然文明(与工业文明相对,也有人称为农业文明,但我认为采用自然文明的称呼更为恰当)……如今,面对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和频度和烈度日益增加的环境灾难,人类不得不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而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老子十分崇尚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顺应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

这一思想,便是老子的“天人和谐”思想。所谓“天人和谐”,实际上就是“天人一体”(或“天人合一” ),即要求人与天地(自然界)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人与天地(自然界)相分离,甚至于相对立。

道德经读后感 篇2

五千言的《道德经》,怀通世之举,聚先贤之智。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吟之有佳,思之感意。人生如逆旅,我与《道德经》,一路为伴。

老子的仙风道骨,被传的神乎其神。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的话,那么老子预知未来从何而起;此外,历史上的诸葛孔明也能做出高明的计算;况且,函谷关、灵宝的尹喜,怎么能看见紫气东来,就断定会有圣人来呢?其他人为什么没有看见?

思索了好久,难道他们真的得了道,成了仙?答案曰:非也!

其实,他们的仙风道骨都源于知识的渊博。他们能把万事万物之间联系上。就像古语所说: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他们从这几件事情的迹象上,能推断出将要发生的事情。例如,尹喜的紫气是别人看不见的,因为尹喜也是一个高文化的人,知道天气。

要是平常人,没有这些学识的人,见了就和没见一样。有些人的学识也很渊博,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待问题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而只是局限于事情的本身,所以学识再多也只是平常人!

最初读《道德经》,感觉老子什么事情都追求自然,不去强求。我总在想,我是年轻人,积极上进非常应该,如果一切顺其自然的话,最终无为。所以它对那种消极的想法很有抵抗力。

但这次诵读,却有了不同感受。虽然早都知道书多读一遍,感受就会增加一层,许是因为它难懂的缘故吧,搁置了许久。现为了学生能懂意思,我查了许多资料,对它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我们回头谈谈老子的思想吧。他的不作为实际上是某种东西。我喜欢他说的例子。车子有轮子,轮子中间是空的,空是无为。

但正是因为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车轴,然后轮子可以滚动,可以在中,可以做人,所以又有为了。这也是他所说的“无所事事,无所事事”。他的无为中,其实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日所说的欲速则不达。

他的丝绸实际上是一个伟大的智慧。没有说不让你不上进,只是在上进时应该遵循规律罢了!

昨天读完了《图说天下老子》,今天又将老子的《道德经》温习了一遍,在我读《道德经》期间,女儿也学着我的腔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女儿在信口胡诌,其实对这本古老的哲学著作,我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老子所强调的"无为",是顺应自然,顺应人的天性,对教师来说,就是让教师各尽其能,各司其职,相安无事。“无所事事”就是“无所不为”,它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可以联系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人们。

有一种教育方法叫放手;

有一种养身方法叫放怀;

有一种用人方法叫放心;

有一种进攻方法叫放弃;

有一种心理**叫放松;

有一种比赛方法叫放开;

有一种治学方法叫放达;

有一种管理方法叫放权;

无为之道、修行之佛、心想说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禅,是功夫与修行的统一。"为学"、"为道"和"无为"是三种境界,学问越是做到了高深处,为人处事越是透出谦卑,学问做到一定时候,已经是"为道"阶段了。"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无不为了。

老子强调“为道之日进,为学之日失”,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不迷恋昨天,不浪费今天,更不要等待明天”

我也谈到了平常心。如何调整平常心?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平凡的心是平的,但你必须先看山。你没有见到这个高山,你就显不出这个平地,没有高怎能显出平?

那高是什么?是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练功。考场和赛场上的高山是自信,这是平常心。

如果你不多积累知识,不努力练习,你就没有自信。就像人们说的,“上台一分钟,台下十年”。

这“十年成就”就是“山”。如果你满意,你会忘记你的形状。你会忘记什么形状?忘掉的就是平常心。

所以要用淡泊滋养平常心。

各国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都说过,不应破坏国家的治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性。《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人们的视野太窄了。他们只把身体当作人,不知道它只是生命的载体,这就大大缩小了生命的范围。东方文化的三位原创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打破了“我的外表”和“身体的外表”。老子说:

"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孔子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释迦牟尼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人相,无寿者相。“所以,要向老子学习,就要摆脱束缚我们智慧的东西。

老子五千言,非我一时半会就能理解,可能要用五十年才能明白其中的一小部分。人类对老子的研究那就不止五百年,可能五千年以后,人们还在传诵着"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读后感 篇3

道家的智慧

——读《道德经》有感

何为道?《道德经》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二者同出而异命,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非虚无缥缈,而近乎内心修为,欲于繁复中寻得平衡。

得道者,始有德。如此观之,《道德经》不得不读。

道家,其渊源纷繁复杂。其一,诸侯国变革,各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已大有不同,统一的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皆有其独特文化传统;其二,就老子的背景来讲,其深受《归藏易》影响;第三,《道德经》实为老子传道之总结。有史论记之曰“道家之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持本,清虚以自守,卑弱而自持,居人南面之术也”。道家,并非消极,短短81章,即点透人生本质。

想居人南面,有御人之术,可读之;进不入以离尤者,退亦可于此复修其初服。如此说来,以往对道家“消极出世”的片面了解,实在是不足为道了。

道教的智慧是无穷的。一读、二读和百读有不同的经历。此仅**其无边智慧之小小,犹如九牛之一毫毛。但仅此一毛,也令人受益颇深。

善于养弱是道教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以水为喻,78章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守弱,并非懦弱,而是保持本心,吸收一切力量发展自己,最终达到柔弱胜刚强。何为“强”?33章阐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强者是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如果太在意战胜别人,往往会忘记初衷,急于求成,急于求成,最后一事无成,半途而废。

24章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如何才能避免急功近利?唯有守弱,不忘初心者方得始终。

“木强易折”。李廉《运命论》讲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太强了,敌人多了,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如此的例子,古今中外已是屡见不鲜:秦武王荡,孔武好战,连横魏秦,联越制楚,平定蜀乱假道伐韩,为始皇一统大业奠定基础,然如此意气风发的君王,于公元前307年,在比赛举“龙文赤鼎”中大鼎脱手,两眼出血,胫骨折断,气绝而亡,年仅23岁;恶魔希特勒,闪电战三天拿下波兰,又铁蹄征服法兰西帝国,大挫英法联军,将其逼至英吉利海峡对岸,若其未撕毁条约,对莫斯科构成绝对威胁,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犹未可知。

当今世界,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实力,有信心无所畏惧,实行强权和霸权政治。近年来,中东的混乱、朝鲜的核危机、印巴冲突似乎都以亚洲为爆发点,但都与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搞乱别人,自己就能独善其身吗?

难民危机、恐怖主义、民族主义西方世界正在吃自己的坏果子。“草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才是生命的形状。

懂得示弱、守弱,才能战胜不可一世的强大。

就个人而言,善于看管和示弱是君子之道。正如15章对于“士”的描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所谓“大智若愚”,大概如是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处处争强好胜,反而自低了。

于家国而言,示弱、守弱的道理同样成立——“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江海之所以能成百谷王,以其善下者,故能成百谷王”,“大国下小国,则取小国”。有经济为血脉、政治为骨骼,加以此文化,是可谓大国也。

道家智慧浩瀚如宇宙,璀璨如星芒。此**仅为其浩渺中一尘埃。《道德经》需百读,百读仍不厌。

撰稿:李婧祎

道德经读后感 篇4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系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记得初次知道《道德经》是在小学的时候,看到的电视里面的少年张三丰抄写《道德经》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到得大学时候,时间充裕,终于是将这本短小精湛的道教经典看完了,心里感触良多,写与同学老师共勉!

《道德经》是韵文哲理诗体,全文共八十一章,其中钱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构思严谨,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而文中阐述的观点和哲理也非常发人深思。汉末张陵长五斗米道,立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教典,创立道教,并做《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阐述了《道德经》,故成为道教经典。

当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章仅是个人见解,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老师海涵教导。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可是我通读全篇,却感觉其实不是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是人们误解了老子的“无为”的真正意思,“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无为”的这个含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经典中也有表述。

比如:老子提出“无为”不是叫人不作为,也不是自己不作为。至于该做什么,老子主张做。

所以所谓的“无为”,我觉得应该是内心平和的去处理事情,顺势而为,而不是人们理解的无所为的意思。

在前三十七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三十三章。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在天地之间,不就是一个大风箱吗?当它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它移动,它就会继续工作,永不干涸。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老子在这段话里面,阐述的思想,是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比如现在在网络**中,却是把这段话看作了激愤之语,而不再是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延伸和解释。

当然,老子的思想是好的,劝说人在天地眼里,一切都一样,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作用。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一切事物而不与它们搏斗。它停留在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它离道很近。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老子认为好人应该像水一样。水利万物,养万物,但不争万物,这是最谦虚的美德。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当然,体现在现代里面的,可能就是太极最为人熟知了,太极里面讲究的就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水的水滴石穿,教导我们的是我们要一往无前,坚持一个目标,去努力的做到。当一切东西我们都能做到善时,还有什么不能达成呢?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这是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会“盈”,这时,只有功成则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

与现代社会联系在一起,我们是一样的。只有认清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不懈奋斗的人是雄心勃勃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的。这句话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最喜欢的词之一。智慧就是自我之慧。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胜人者,凭借的是自己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这一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世界永远共存。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更需要有这些精神,认识人,认识自己,满足,被迫!

在最后的四十四章中,我喜欢第42、64和81章。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一生二,乃至生万物的一种内涵,也是将万物存在以及运行的规律,都是顺着道的规律而运行的。老子认为道就是事物的运行过程,所以在老子的眼里,才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的说法,当然,我们知道,在太极里的两仪,就是阴阳的意思。所以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阴阳衍生万物的看重。

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高的平台,每堆土里都建有;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伟大的时也。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起来舒服的话不能相信,值得相信的话通常不那么顺耳。

“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它的文风既不像抒情的诗、歌、赋,也不像求名的八股文。

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文章里面还有很多的处世箴言,限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了,很希望同学嗯都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的确是很有好处的,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对人生,对社会的处事态度。愿同学们、老师们,能够在《道德经》的陪伴下,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道德经读后感 篇5

前几天看杂志,看到一个叫“阿里木”的人,他以卖烤羊肉串为生,却以微薄的收入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生。看到这个故事很感动,当我们“己所不欲施于人”的时候,阿里木却做到了“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人都为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美好的时候,说明社会已经遍布了丑恶;当世界因他人的善行而被称为善时,这个社会已经充满了恶。阿里木为什么像他以前说的那样,感动了那么多人,让人感觉更好?因为我们的社会太丑陋了,做好事的人太少了。

假使人人都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别人一点,阿里木的出现还会为世人感动吗?

当然阿里木的善举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社会的问题,做善事的太少了,以至于有人做点好事,就感动了整个中国。

前一阵子风靡一时的“西湖女侠”乌拉圭游客玛利亚,在西湖旅游时救了一名落水女子,在她救人的过程中,路人却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她上岸后痛斥游客:“拍照难道比生命更重要吗?”后来,记者采访她,他说:

“我不是英雄,也不是女侠,救人只是出于本能。”那那些路人的本能,我们的本能呢?这就是我们社会的问题所在,本能的缺失,人性的丧失,什么“老人不敢扶”等问题皆出于此。

美和恶是对立的,善和不善也是对立的,也只有有了恶和不善,才能衬托出美和善,想要消灭恶和不善是不可能的。那老子为什么还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那是因为老子希望这个社会,美的存在多于恶的存在,做好事的人多于做恶事的人,到那时候世人会因为你做了一件恶事而感到奇怪,那时候也就不会有《感动中国》了,老子也该改口“天下皆知丑之为丑,斯美已;皆知不善之为不善,斯善已”!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小学我的暑假计划作文3篇

小学我的暑假计划作文 小学我的暑假作文 08-19

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 08-19

师德师风读后感(系列5篇)

师德师风读后感 04-09

福利院的实践报告热门6篇

福利院实践报告 08-19

组工干部心得体会(热门6篇)

组工干部心得体会 组工心得体会 08-19

悼念刚逝去亲人的文案70条

悼念逝去亲人文案 悼念逝去文案 08-19

重症科自我鉴定10篇

重症自我鉴定 08-19

有关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03-14

世界因你而美丽作文

世界美丽作文 美丽作文 08-19

秋分的唯美文案97句

秋分的句子 关于秋分的句子 08-19

实习班主任实习周记15篇

实习班主任实习周记 08-19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