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优课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我们不断地进行修改和打磨,最终呈现了最新版的“优课课件”。每位老师在讲课前都需要精心准备教案和课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教案是调动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仅供参考,欢迎您的阅读!

优课课件【篇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 中学的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生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说课的标题就是《中国石拱桥》。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育教学思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

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

作者介绍。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分发资料,《荷情万种》、《荷花》,学生阅读后,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这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又写荷花。《荷花》这篇文章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荷梗、荷花、莲蕊、莲须。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后,会急切的投入思考。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思考出答案,并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给出标准答案,并给予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技巧。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说明文顺序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再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因为给课文分段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阅读能力,通过分段来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最后要明确,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所以是逻辑顺序。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样是小组之间交流,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并作出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并给出答案,作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准确”二字。再让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定的评价,并指导和给予建议。及时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主动学习中求知的满足感、成功的欢乐感和学习的愉悦感,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达到教学目标。

简单介绍说明方法。本文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说明文,所以还不必向学生过多的讲解说明方法,只要向学生简单介绍,使他们有所认识就行。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例句,

合理安排课后练习,巩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下两个活动设计一、写作活动设计。1、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教师提示:要求写成说明文的文章,不要在有关建筑物的故事、对建筑物的感情抒发上多费笔墨,语言应准确、简明。2、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二、实践活动设计1、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教师提示:对未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2、课外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教师提供一些本地出名建筑物的图片和资料,或者在课件网页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便于学生课后查阅。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的进行课外拓展训练,可以很好的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四个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并能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段进行文学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调整。

总结一下,本课教学有一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优课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教学程序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教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教师出示,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优课课件【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9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课时。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方面:

纵向看:《数学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特别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新编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倒推法、替换法、转化法。这些策略既相互独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来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的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以及画图这些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则更注重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策略的价值,领会策略的真谛,不断提高对策略的本质认识。

横向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我认为通过教学这部分内容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应用这种策略的意识,以达到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底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过来推想”这一策略的价值及其适用性,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事物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变化后的结果开始,

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和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方法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运用 四、思维拓展

(一)方法铺垫:

首先请一名学生依次说说她上学时主要经过哪几个地点,再请另一名学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会经过哪几个地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练习十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们尝试练习,因为这是学生们曾经练习过的形式,因此,虽然没有学习本课,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难度。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为后面知识的新授打下坚实的伏笔。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讨论中,我着重从变与不变着手,“当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这样一来,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根据“现在两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来两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还给甲杯;接下来,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反思“倒回去”的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丰富了对“倒推”的感性认识。

在例2的讨论中,首先让学生感到,这道题虽然与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到原来的数量;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将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启发学生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师要及时点评,同时可以将另一方法作为倒推结果的检验。

对于两个例题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倒推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录。

(三)巩固运用:

这个环节的题目主要来源于课本,对于课本中的练一练,我把主要力气花在指导学生体会数量变化的过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张”。现场让学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张”。这样,这道题的难度大大被降低了,学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后再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出原来。

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本道题,我紧随其后,将题目更改为“一半少一张”,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而且对倒推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练习十六”的1、2两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拓展:

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得只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设计了以下的思维拓展。

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一群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边是一片睡莲。一天,池塘里流进了一些刺激睡莲生长的化学污染物,它们可以让睡莲每天长大1倍。这对青蛙而言是个问题,一旦睡莲覆盖了整个池塘,他们将无处容身。如果睡莲可以在50天内覆盖整个池塘,第49天睡莲会覆盖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们对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马光救人是将“人如何离开水”变成“水如何能离开人”;破冰船是将如何让“从上往下施力”变成“从下往上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倒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的:

1、形成一种观念——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难度;同时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

2、突出一条主线——倒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将倒推作为解题的需要。从例题到练习,都是在突出这根主线,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对于这类题目,倒推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以及在同一题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多次感受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借助于简单明了的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

优课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纵览这篇写景散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课文从等待捕鱼到捕鱼结束,写出了捕鱼的整个过程,同时描绘了湖面“静—动—静”的变化。

二、说学情

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例如在识字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鸬鹚”可以看图片了解。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中感悟,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从而引导学生要珍爱生活中的一切。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与想象相结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画一般的美。

3能熟读课文,以读来感悟,了解鸬鹚帮助渔民捕鱼,体会渔民的渔家乐,感受文中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动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领悟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融入情境。用“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两个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的妙处,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课文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此刻湖面的静和捕鱼前是不一样的,来体会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来感受水乡的美,感受渔人渔家生活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去预习这一课让学生准备预习卡并详细填写,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上课时积极反馈预习情况及疑问,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课堂上学习气氛十分浓烈。这样培养了学习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识字的能力,质疑问题的能力。

2、识字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本课生字识记比较困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既分散了识字的难度,又与课文阅读相结合,效果会较好。例如:用形近字对比“喉囊”的“喉”和“时候”的“候”,还有易错字“舷”的正确写法,这时学生经过多种形式的读写练,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学生对文中的生字已经很熟悉,此时学习生字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当然,生字的教学我们还是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识字规律中学习记字的捷径,教学要有侧重点。

3、朗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本课,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感受课文的基调。接着,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生生评价。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最后,抓文章的重点句反复朗读,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

4、品味词句,重点理解。

本课安排了两次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第一次是通过理解“悠然”来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渔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体会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第二次为了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体会而练习给“一抹“换个词语,并以小组讨论,做动作等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达到对词句的品味,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

优课课件【篇5】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夹子手帕

蘑菇兔子

篱笆木桩

两端中间

多1少1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人看去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预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优课课件【篇6】

一、说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把引导学生审美作为重点,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一堂美的欣赏课。“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实“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2、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学生创设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说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美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3、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教学重点

通过落实“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

(课件显示: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诗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1、读出诗歌的形,披文入境发现美(课件显示)

“读出形”即让学生通过读,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描绘的形象,发现诗歌的美。这个环节通过3步来实施:

●“猜谜激趣,读题质疑”;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观画说景,感自然美”。

上课一开始,我用了一首优美的关于“画”的谜语诗。(课件演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学习、探究。

接着,让学生通过三次自读(课件显示:一读,自主解决课题质疑;二读,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三读,合作探究新的质疑),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利用课件“活化”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课件演示:车窗外不断变换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结合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头脑中唤起诗歌描绘的形象,读出诗歌的“形”。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步读懂诗歌。

2、读出诗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赏美

“读出情”即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蕴涵的情感,由发现美进而到欣赏美,提高了审美的层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主动走向教材。

●首先,让学生“尽情品读,赏自然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写景的六个句子。(课件演示)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等方式,(课件出示:品读:对比读、自主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获得美的享受。

●紧接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内化文本,说自然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动的画中还会有什么美景?二年级学生的生活感受毕竟有限,我用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指导他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描绘,让“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略读课文,悟人文美”。通过“三读三说”学习诗歌的第二小节,(出示课件:三读三说——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分角色读,说说没读懂什么;集体读,说自己的感想。)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感悟到诗歌中蕴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此时,学生的理解已经层层深入,能明确地领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了。

3、读出诗歌的神,导之以行创造美

这个环节里,我再次借助多媒体,通过两个方面和学生一起来感受、学习,引导学生读出语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达到审美的更高境界。

●“广泛阅读,拓展知识”。(出示课件:模拟网站)我试着让学生自主上网,广泛阅读课外资料,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通过泛读拓展,“读出神”。

●“感官阅读,延伸情感”。让学生通过课件“饱览祖国美丽河山”,(课件演示:一张中国地图,图上演示从长沙出发的铁轨图,链接著名风景点的美景)又一次让学生从感官上来“阅读“祖国的画,延伸情感。从课内知识自然地拓展到课外生活,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来创造美!

在迷人的风景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戛然而止,“课已尽而意无穷”。

总之,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主完成对诗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力求在诗歌的教学上有所创新,“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

优课课件【篇7】

一、说教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二、说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优课课件【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我自己会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 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 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 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我自己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们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会去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优课课件【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文化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源泉》。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圆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让数学课堂厚重些、开阔些、美丽些……

二、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3、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4、 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优课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记、析、探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 预习内容的设计及反馈(约5分钟)

1.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我预设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1) 易读错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字音的落实,扫清诵读障碍

(2) 掌握《诗经》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学传统、内容及表现手法

(3) 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的实词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诗的内容。

(4) 理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预习学案,在预习反馈中需订正的问题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尔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靡(mǐ)室劳矣

(2)言既遂矣/静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词,没有实义。

以尔车来的“以”是介词,用

总角之宴的“之”是助词,的

(3)课文结构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三)课中改进(约28分钟)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中改进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2.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 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相关诗句,进而能深刻体会比兴手法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使形象更鲜明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对比,及其面对生活中被抛弃这一重大的人生变故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坚强面对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典型人物。

设计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真正对学生有所触动,明白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意义。

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内合作探究。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小组讨论比兴手法;第二小组探讨文本中还有其他地方采用比兴手法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举出其他比兴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组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第五小组讨论氓的形象,第六小组讨论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展示组内的讨论成果,教师对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借斑鸠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5)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7)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正如《简爱》中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换来尊重!

(五)限时作业(约10分钟)

1.默写

①氓之蚩蚩, 。 ,来即我谋。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③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士

也罔极,二三其德。

2.阅读鉴赏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决绝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课后作业:

1.完成《非常学案》相关内容

2.背诵《氓》

优课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碧螺春》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十二册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

课文可分四段。文末引用了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借此既抒发了感情,又深化了中心。本文条理清楚,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与技能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教学难点: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二、说教法、学法。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 多媒体 辅助教学法。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能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它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鲁迅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碧螺春》这篇课文的内容较生动,也是学生十分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来自对采茶和制作茶叶的兴趣。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精心编辑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利用网上相当丰富的有关焙茶的信息资源,创设了一个有美丽风光,轻松活泼的学习课文的良好情境,我想比单一的读文、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优课课件【篇12】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 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

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

“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 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 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

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延伸阅读

诗经氓课件优选12篇


诗经氓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氓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huó):相聚、相会。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诗经氓课件【篇3】

一、说教材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四言诗

2、朗读 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 本课选自《诗经》,仍属于文言文教学,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可安排学生进行将本诗与《诗经》中另一首弃妇诗代表篇目《谷风》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多媒体展示《谷风》并简单疏通文意),试分析两首诗歌所表达情感的异同及其原因。根据以上构思,安排本课作业如下:

总结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阅读《谷风》,分析《谷风》与《氓》表达情感的异同及其原因。

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诗经》

为何怨 一片痴情 无端见弃

怨 怨什么 丈夫薄幸 世道不公

怨之后 痛定思痛 与氓决绝

诗经氓课件【篇4】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明确: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忧。

四、讨论探究

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

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确:“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

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

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拓展延伸

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

明确: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诗经氓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氓课件【篇6】

硕鼠,《诗经》中的一篇,收于《诗经·国风·魏风》,是魏国的民歌,人民用硕鼠讽刺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

一、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诗上的地位、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译文了解《硕鼠》表达的含义。

3、阅读并背诵《硕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喜欢诗歌吗?你都知道有哪些诗歌?

2、介绍《诗经》:(多媒体出示相关资料)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3、多媒体播放《硕鼠》朗读示范,学生跟读。

4、(大屏幕出示译文)根据译文,欣赏《硕鼠》,小组交流,了解这篇文章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背诵《硕鼠》。

6、课下搜集《诗经》的其它作品来欣赏。

7、小结:有什么收获?

三、效果与反思

运用网络资源学生对《诗经》有一些了解,也初步了解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这有助于学生对诗的内涵的理解和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跟着网络音频朗读,学生能流利准确朗读并熟读成诵。

硕鼠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硕鼠赏析

这首诗选自《诗经?魏风》,是《伐檀》一诗的姊妹篇。《伐檀》写的是一群觉醒了的奴隶们,在伐檀运木、砍辐斫轮造车的时候,因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对奴隶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硕鼠》则是由思想上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发展到行动上进行反抗了。

这首诗是《诗经》中少有的几篇纯乎比体诗之一。比体诗的特点是全诗“以彼物比此物”,诗中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这首诗着重描述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但一望而知,是比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通过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作了集中、形象的表现。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表现了十分强烈的抒情性。第一章,首二句是对“硕鼠”的希求,希求它“无食我黍”。再下两句,指责“硕鼠”的刻薄。三岁,指多年。多年来我用粮食养活你,你却只管自己不顾我的死活。下四句,表示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感情有三次变化,一次比一次强烈!各节之间,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象征奴隶主的硕鼠,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各章均重叠“硕鼠”,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的仇视情绪与反抗行动。令后世读者为之叹息掉泪。它的思想性、战斗性都是十分强烈的。

这首诗的主要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的提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硕鼠》的.“适彼乐土,爰得我所”,“适彼乐国,爰得我直”的社会幻想,到后来儒家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再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出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理想,再到康有为《大同书》提出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二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否定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传统。“尽管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启迪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诱导了劳动人民的追求,鼓舞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其价值和意义是无论如何不能低估的”(张树波《名作欣赏》)。恩格斯在高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曾称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是“属于一切时代伟大的智士之列的”(《〈德国农民战争〉序》)。应当说,《硕鼠》一诗的作者、我们的这位先辈诗人,也是理应列入“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

这首流传千古的比体诗,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喻体(硕鼠)选择得好。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二是贴切、生动。所谓贴切,就是认真地概括喻体——老鼠和本体——奴隶主的共同点,抓住了二者的共同特征。因此,一提到老鼠,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剥削人民的奴隶主,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三是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用老鼠比喻剥削者,与作者的爱憎感情相一致。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在一辈辈的读者群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一成功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诗经氓课件【篇7】

一、积累。

导引: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勤问。

1、《诗经》常识。(注意文下注释)

2、我读。一词、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注意文下注释,查工具书,多问,难读字注音,反复朗读,揣摩情感)

3、我背。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朗读,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我写。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看清字的写法)

5、我解释。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多问,联系前后文)

二、探究。

1、诗歌的内容。(联系诗歌类型、诗句意思)

2、主人公的情感特点。(联系有关语句,关注文后分析,注意与封建社会、传统爱情表达的区别)

3、主人公的行动特点。(关注“行动”,联系文后分析)

4、诗歌的描述或抒情、逻辑顺序。(类同记叙文)

5、《关雎》一节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先写雎鸠和鸣,再写青年男子对姑娘的追求,前者对后者有何作用?(一般“比兴”手法是先写物,后写人,物和人之间有一定联系,以物引出和比喻人,但此处还可联系先秦时期爱情追求的特点分析)

6、《蒹葭》一诗中,秋天清早的河边景象有何特点?又有何作用?(一般以景衬情,景情同类)

7、诗句赏析。(从修辞、用词、写法,及其对句子内容、思想上的作用上入手)

8、从《关雎》和《蒹葭》推测《诗经》中诗歌的结构或语言特点。(关注文后分析)

9、浅谈《诗经》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联系文下注释)

10、斗胆猜测《诗经》与青曲的关系。(联系文下注释)

11、谈谈爱情与音乐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一般常识,和电影电视故事情节)

三、运用。

1、即兴写作,描绘诗歌的一个“镜头”。

2、讲故事,讲一个由诗歌而想象的小故事。

3、表演,以诗歌为基础,编排一段“小戏”,进行表演。

4、画画,画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

5、演唱,唱一首与诗歌内容情感有关的歌曲。

6、演讲。参考题目:我对美好爱情的一个模糊看法;如果对他(她)有好感,怎么办?;他们显然是个悲剧。

7、组合朗诵或背诵。本诗,或自己读过背过的其他同类诗歌。

8、辩论:男女生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男女生不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9、新闻故事会:我所知道的事实中的爱情故事。

10、书法,写一节或一首,或“爱”字的几种写法。等等。

诗经氓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

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课】

一、导入

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古体诗、近体诗及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把握

1、关雎: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三、问题研究

1、《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从艺术表达着眼,却又不能不兼顾内容,因为手法的运用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其次,要抓住“兴”这一表达手法展开比较,对《诗经》中诗的分析,往往不能忽视这一点。

甲生: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关雎》一诗着重在“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幻想得到她。《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乙生: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

丙生:从艺术手法上看,《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全,用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堂练习】

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总结】

1、《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全诗通过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地追求的描绘,特别是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的直言表白,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2、《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全诗以蒹葭起兴,以白露为衬,通过“伊人”生活环境的描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倾慕、追求及怅惘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反复咏叹

关雎寤寐思念之苦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怀念:蒹葭苍苍

伊人在水一方

重章叠句

蒹葭相思:蒹葭萋萋

伊人在水中坻

反复咏叹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追求爱情

诗经氓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因为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都为唐朝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诵读,掌握《诗经》这样的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通过有选择地诵读诗句,了解先秦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而今人──我们该从中获得对爱情怎样的理解。

4、朗读成诵,获得积累。

【教学重点】

1、掌握必要的、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3、了解《诗经》的六义以及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背诵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将迎来的或已经到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305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等。

师及时引导:大家对《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句记得很清楚。其实《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歌特别多,因为,爱情生活从来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先秦的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咏叹成了歌谣。孔子赞叹《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首民歌──《氓》。

二、认识《诗经》和《氓》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也是三种体制。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我们现在还说采风即源于此,指的就是到民间搜集写作素材。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氓》选自卫风,这指的是它是卫地的民歌。

三、明白《诗经》诵读的节拍

让学生跟读,然后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解读课文

1、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请同学们就着课下注释,将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学生可能用字字对应的方式翻译出来,就让他翻译完,因为一来可能学生不知道意译在这里表达得更恰切,二来也许他们不好意思翻译得太有情感,不强求,也借此教习常见的文言字词。)

教师示范:在这里用意译也许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评说:这一章写的是女子定情。可以概括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在这一章里,女子的纯洁、善良且温婉、体贴,她爱上男子憨厚、直率的品质,面对男子的怒气,她安慰他,不惜许下婚期,好让男子安心。而男子似乎不像女子所认为的那样蚩蚩憨厚老实,你看他有无良媒、失了礼仪的缺失,却还有理由发火(将子无怒),显得急躁、任性。但在对幸福有无限憧憬中的女子,已经散失了判断力,对他们的婚姻现在就可以猜想一二。

2、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复关大约是男子的居住地。我常常爬上那破土墙,遥向复关凝望出神。复关远在那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好容易盼来了情郎从复关来,我有说有笑喜洋洋。这才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体会到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不能再矜持了,不能再等待了,既然你说你占的卜没有凶兆,那么,赶着你的车来接我吧,我带上嫁妆嫁给你。感情热烈、满怀幸福。

评说:这一章写了两人成婚。其中还写到了恋爱中的一个小插曲──别后对男子的朝思暮想,每日痴痴地遥望复关,复关与她所住的地方隔着一条淇水,想必即使望见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但她已经十分满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那儿是她的寄托所在,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的身上维系着她那幸福的未来。就在既见和不见中女子的神态和心情跃然纸上。她爱得那样热烈而痴迷。最后这种想见而不得见的痛苦都化作了对男子的无限信任和对婚姻的急切盼望──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你占卜过了,那我们就结婚吧。

这两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使赋──直陈其事,依照事情的发展,自然地书写这一对男女从初识到成婚的经过。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章,读出比较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翻译:你看,那桑叶未落时,润泽有光缀满枝头。唉,斑鸠呀,千万不要贪恋桑椹的甜蜜而迷醉不省。唉,年轻的女子呀,千万不要贪饮爱情的美酒而耽溺于与男子的感情中。男子若是恋上了你,想丢开便丢开太容易,女子若是恋上男子,要想解脱却难挣脱。

评析:这一段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沉痛且深情。先用比兴的手法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以诱人的桑椹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谆谆告诫鸟儿不要贪食甜蜜的桑椹,因为那可怕的迷醉能导致鸟儿生命的终结。而爱情之于女子就好比桑椹之于小鸟,同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男子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里,男子即使感情上失意,也能在社会的其他角色中成就自己,而女子处于依附地位,在感情生活中寄托着自己全部的生命,假若遇人不淑,那么终生的幸福就会因此而断送。但是,甜美的爱情自然吸引人,爱情不是花,不会因为曾经的告诫而被抛开,如果逝去的青春能够重来,女子一样沉溺于爱情,之所以痛心地劝诫,实在是因为被伤害得太深。

既然不是爱情的过错,那到底谁的过错?我们一起来看第四、五章。

4、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这两章写的是婚后生活以及婚变被弃的经过,因此,我们将他们合着解读。

翻译: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桑叶转眼落下了,枯黄憔悴片片陨落。流年带走了我的青春,终至于体衰色减。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浩浩荡荡的淇水打湿了车帘,郁积在心里的泪水也一下打湿了我的心。我反覆地想,作为妻子,我实在没有甚么差错,是你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你的感情没有定准,反复无常,一变再变。

多年为妇,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贪黑不嫌苦,没有一天不这样。谁知,日子好过了些后,你却变得暴戾而残酷。兄弟不了解我,嘲笑我自作自受。我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只能自己伤心泪暗抛。

评析:第四章用比兴的手法,写女主人公被弃回娘家的路上,经过淇水,往日熟悉的景色,爱情的见证──浩浩荡荡的淇水勾起了她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回忆。当年送子涉淇的时候,陪送上了自己的真情,而今孑然一身再渡淇水,只是再也没有了那份钟情。心里有无限的委屈,却反复反省,实在想不出自己的错处,只能说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接着,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婚后生活的苦楚,多年的辛勤换来的却是丈夫日益狰狞的面目,暴字使人很容易想见男子的暴虐和女主人公越来越深重的苦难。雪上加霜的是兄弟不理解的嘲笑,更使她内心孤苦无依,只能自己替自己哀伤躬自悼矣。这一章,一连用了六个矣,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

5、第六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你当时说过,要和我一起白头偕老,但现在,一想起这个誓言就让我怨恨。想那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小孩子的玩笑话,自然不能当真。只是不曾想,一个堂堂男子汉的海誓山盟却也能这样轻易地反悔。不,我不再想了,既然你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这一章,有两个比喻: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言下之意,为什么我的苦难就没有一个尽头?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以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不想了。她果真能不想了吗?口纵言已,心岂能忘?从她一贯的钟情上看,从她在被休弃回来的路上还不断地想起当年美好幸福的日子来看,她是不可能这么绝情,她一定总是不能忘怀。想忘记,却又总是想起,这首《氓》一定是她心里一遍又一遍唱响的心曲。

五、进一步解读

1、淇水: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景,伴随着这些青年度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首诗中,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来了又去了,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时,淇水默默地流淌。在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时,淇水渐车帷裳,在丈夫遗弃,兄弟咥笑的冷漠世界里,只有淇水悲其所悲。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淇水成了她的知己,因此也兴起了她内心的感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条淇水,在诗中不停地出现,一则说明淇水给她的印象太深,承载着她许多的欢乐和悲伤的记忆;二则我们也可以料想,从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边上,想要忘记与氓的种种,怕是永不能够了。

2、对氓的称呼: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3、氓和女子:

导致这场婚姻的悲剧主要责任人是氓。

我们不能说蚩蚩一脸憨笑是他的伪装,或别有用心、带着某种卑劣的目的。哪个少年不钟情,我们更愿意相信,氓也是带着美好的愿望与少女交往的。在集市上,一位天真纯洁的少女让他怦然心动是真实的,也许蚩蚩背后带着一丝的狡猾,但在这一场自由恋爱中,谁也不会一开始就把爱情当作一场阴谋。

但氓的确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他急躁、暴虐将子无怒,最后在对女子不满了以后施以暴行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天真的女子沉醉在甜美的爱情里,丧失了判断力。(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里,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相当有思考能力的女子。)而且他自私自利,在家境渐渐好起来的时候首先遗弃了在辛苦的劳作中渐渐容颜老去的妻子。

女主人公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天真痴情、温婉顺从。从恋爱时的请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到热切地盼望,顺从地听从氓的话──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接着马上讨好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使在埋怨氓的无情、背誓时,也不是怒气冲天,而是一连用了六个矣,表示深深的哀叹。

因此,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他们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六、朗诵诗歌:

经过刚才的解读,带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一次诵读《氓》,读出语气、语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氓》。

2、选作一道:

⑴阅读与《氓》相类似的《邶风·谷风》。思考:为什么明媒正娶,一切符合礼仪的婚姻也不幸福呢?(社会风气、女子依附的地位使然)

⑵《诗经》中的许多书写爱情的诗歌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一些这样的诗歌,以河边的爱情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在600字左右。

(《蒹葭》、《关雎》等,情与水有一种本质上的呼应,河流那从容而恒常的流逝乃是时间的赋形,时间无情地离去似河流,人可以战胜一切却不能战胜时间,因而河流昭示着人们最关心也最恐惧的真理,对河流的惶恐定是人类代代相传的一种原始记忆:日常的生活中你可以逃遁于有意无意的麻木,而面对河流你却无法回避那痛苦的觉悟。面对河流你会想起你已经失去和必将失去的一切,想起在永恒的消逝中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会有一种无法安慰的绝望攫住你的心,你感到一种无限凄凉的脆弱与感伤。──也正是这个时候爱情产生了。在这种冰冷的空虚中你想抓住点甚么,你想靠住点什么,你的心渴望着慰藉。爱情是人类无望人生中唯一的救赎,也是人在无边的沉沦中本能的呼号。除了爱情人类还能依凭甚么呢?长生与飞升的痴想是一种幻影,人世间再大的功业也终会烟消云散。这时候爱情这种同样短暂的东西却获得了一种神秘的永恒的力量,人们就凭借这力量与残酷的世界抗衡。情人们在河边大声地喧哗,情人们的喧哗声就盖住了河流的咒语。人们面对河流就是面对命运,河边的爱情即是人类面对命运的反抗。)

诗经氓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 “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氓课件【篇11】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题

1、看图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图画。小朋友们赶快瞪大你的小眼睛课件出示图片“池塘”图片

问:你看到什么了?

2、揭题“小池”

(1)读题,注意读好“池”是翘舌音

(2)随机识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池”字?

3、课题拓展:你喜欢这个小池吗?为什么?

4、引导再次读题:那咱们就用喜欢的语气来读读课题

二、欣赏图画,引学古诗(1、2两行)

1、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小池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猜想完毕后,课件展示“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

小朋友猜想的都有可能,但是老师告诉你,这个池塘的水是从这个泉眼里(课件指着泉眼)流出来的。练读“泉眼”

2、请仔细观察观察,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1)同桌讨论

(2)个别汇报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

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引出惜细流)

3、教学生字“惜”

(1)指名读

(2)谁能给他找找好朋友

(3)看看图,读读诗,是谁舍不得谁呀?

4、引导朗读第一行

你能用上舍不得的语气读读吗?

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读得那么好,你瞧,太阳公公都放射出了柔和的阳光表扬你们了。(课件展示柔和的阳光)

5、出示“晴柔”引导读准“柔”字

6、课件展示“树阴”

(1)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学习生字“阴”

(2)树阴在哪儿呢?对呀,它都映到水面上了!

学习生字“照”(注意翘舌音),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7、出示第二行古诗

(1)个别读

(2)学习生字“爱”

①个别读

②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③在这里,是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阳光?

(3)那你就带上高兴的心情,喜欢的语气读读吧!

三、出示古诗,绘图体会(3、4两行)

1、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自由读读这两句古诗(读正确)

(2)指句读

(3)电脑老师范读,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4)指名反馈

2、组织学生看诗画图(可以独立完成,也可找几个小伙伴合作完成)

3、组织评画,在评议中随机教学生字“露”“立”

“露”:(1)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2)你能给它找朋友吗?

(3)借图体会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

范写描红自由练习

四、情感诵读,内化意境

1、引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读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牵引示范)

(4)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

(5)同桌互读(扩大朗读训练面)

(6)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2、组织背诵

五、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池塘了除了有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嫩嫩的荷叶,可爱的小蜻蜓,还会有什么?

2、换位体验,说话训练

你就是只可爱的小晴蜓,你就是条活泼的小鱼儿,你就是这嫩嫩的荷叶……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3、多可爱的小池!多美的小池呀!难怪大诗人杨万里看到后会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古诗

引读“杨万里”

4、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来感谢一下杨叔叔齐读古诗

板书

小池(杨万里)

泉眼惜

树阴爱

小荷露

蜻蜓立

教学反思:

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以读为本,读通读熟。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个别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就从两个大问题:你觉得这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为什么?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图画,你会画些什么?让学生走进古诗,独立思考。是初夏还是盛夏?是荷叶还是荷花?在一个个新问题的萌芽到解答,孩子们的发现是有依有据的,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有学生说:“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因此,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诗经氓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家课件(优选12篇)


我的家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1.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四章《家里的我》的第一节内容“我的家” 。本册书共有五章,分别为《我上学了》《上学路上》《我的同学和老师》《家里的我》《大自然真美丽》,从小培养孩子认识身边的事物,老师、同学、爸爸、妈妈、大自然。《家里的我》有三节内容“我的家”“我是家里的开心果”“这是我的心愿”,这一章内容意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学会关心爸爸妈妈,为家里添乐趣。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四章《家里的我》的第一节内容“我的家”,让学生了解爸爸妈妈的职业,学会关心爸爸妈妈,能用简单的话语向同学讲述自己的家。

2.学情分析:

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很多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加之,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周围是爷爷奶奶,其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培养,如普通话说得很艰难,缺少与人交流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可能词不达意。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很多父母在外工作,对孩子的关爱比较少,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能力更加少。

教学目标

1. 学生学会介绍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的工作。

2. 学会关注家庭,尊重家长。

3. 体验家庭生活的温暖与快乐,引导学生爱自己的家。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学会体验家庭生活的温暖与快乐,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和自己的亲人。

我的家课件 篇2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读重点段落,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理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作家中,冰心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一个.她以朴素.流畅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情美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冰心,再次聆听她亲切的呼吸.

冰心(1900.10.5-.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著译作品: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时间上-------- 空间上---------

2、文中说“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仔细揣摩这几句话,回答以下问题。

(1)这句如何理解?(2)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本文的神聚表现在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试以说明.

4.中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作者为何要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5.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走过甜酸苦辣的生命路途后,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我的家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大胆说话,乐意向大家介绍自己家门口的特征,能说出自己住在何处。

2、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请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家周围的特征,与孩子合作将家门口的主要特征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教师也将自己家门口的特征画成图画。

活动前将幼儿的画贴在展板上。

2、小兔、小鸟、小鱼的图片,浆糊。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自己的画,让幼儿观察片刻后提问:这是什么?知道这是谁的家吗?教师示范介绍自己的家:我家住在XX旁边,可以坐X路公共汽车,门口有一个卖报纸的亭子……

2、请愿意向大家介绍的幼儿到展板上拿下自己的画,向大家介绍。

3、送小动物回家。

――教师事先摘下墙饰上的小鸟、小兔、小鱼图片。

――我们班的小动物去哪儿了?哦,它们出去玩,迷路了,回不了家了,要请小朋友帮忙。请小朋友送小动物回家。教师把小动物图片发给幼儿,请幼儿将小动物贴到墙饰的相应位置上。

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试探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

我的家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称呼他们。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父母长辈的关爱之情,体验家庭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难点:

家庭成员之间和关系及称呼,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教学准备:

让学生收集一些和家人合影的照片(全家福、生活照);准备一张用彩色纸

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家的温馨气息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可亲可爱的家。我的家住在坪坝晏店街道,你们的家住在什么地方?

生1 :我的家住在……

生2 :我的家住在……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我们的家。(师板书:我的家)

师:我先来说说我的家。(师展示自己的全家福)看,这是我九岁时的一张全家福照片,猜猜哪个是我?

生:左下角那个扎小辫的。

师:对,这就是九岁时的我,(指照片介绍)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哥哥,这是我的姐姐。我长得像爸爸还是妈妈?

生1 :你爸爸。

生2 :你妈妈。

生3 :既像你爸爸又像你妈妈。

师:为什么呢?

生1 :你是他们的孩子。

生2 :你是妈妈生的。

师:对,我是爸爸妈妈的骨肉,血管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

师:(边讲边在全家福照片的周围画)那时我们一家人住在一个小乡村,屋前有一条公路,公路的右前方有一个小水塘,夏天,我们常去那儿游泳。屋的后面有一个绿色的竹林,我的姐姐常去那儿看书。对了,还忘了告诉你们,在公路边上还有一块空地,我和小伙伴们常在这儿做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家周围有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去?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把自己喜欢去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再给我们介绍介绍!(生动笔画自己家周围景物,师巡视)

生1 :(指照片)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我长得像妈妈。我家周围有一个小花园,我常在那里玩!

生2 :别人都说我长得像爸爸,特别是眼睛。这是我家,前面有许多草,后面有一个小水池,我常去游泳。

生3 :我不知长得像谁?

师:大家看呢?

生:既像爸爸又像妈妈。

生3 :我家附近有一家餐馆,我们一家人常去吃饭。

二、师生共同谈自己的家庭生活

师:(展示书上家庭生活的范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位同学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

生1 :他们在一起吃饭,打扫卫生。

生2 :他们有时闹别扭,有人生病了会着急。

师:(出示自己的家庭照片)我们一家人最喜欢在一块儿聊天,爸、妈只要他们一回家,我们兄妹三人就会围在他们身边叽叽喳喳地讲学校的故事,爸、妈也会告诉我们他们每天的新鲜事,这时一家人最开心。

师:你们一家人平时都在家里做些什么?

生1 :一起看电视。

生2 :我们一家人喜欢在一起打扑克。

生3 :我们一家人平时爱唱歌。

师:对了,同学们都带了自己和家人一块照的照片,这照片后面有什么样的故事,先说给同桌的同学听听!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

生1 :(展示平台上展示的照片)这是我们一家人搬新家时照的,全家都十分开心,因为我们的新家又宽敞又明亮,比以前好多了!

生2 :这是我们家第一张全家福,那时我三个月,我第一次能用眼神与爸爸交流,所以照了这张像。

师:看爸爸笑得多开心呀,真是幸福的一家。

生3 :这是我们全家人在外公去世前一起照的,有大姨、小姨、妈妈、爸爸等许多人,那时外公生病了,我和姐姐去把他从医院接回来给他过生日,除了我,大家都知道外公是最后一个生日,于是我们一起照了这张像,没过半月,外公就去世了,但我看见这张像,就想起外公。

师:是啊!这张照片中有你们一家人对外公的怀念。

师:我的这张照片后面也有故事。看,我们一家人的表情多严肃啊!那是因为我的哥哥照完这张像后将离开家,到部队去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因为哥哥平时很疼我们,我们真舍不得他走,这严肃的表情后边包含着我们一家人依依不舍的感情。后来,远在山西当兵的哥哥常给我们写信,他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牵挂着我们,牵挂着我们的家。

师:是啊!我的家、你的家、他的家都是那么平凡、普通,我们一起做事,一起游戏,谁生了病,大家都着急、担心,这是为什么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对,我们是一家人,不管怎样,大家总是互相关心,互相惦记,因为我们爱自己的家,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板书:我爱我的家)

三、出示调查表,谈感想

师:对了,说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了解家里人吗?了解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吗?请拿出你们的家庭调查表,汇报一下你在调查中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事。

学生汇报交流。

师问:了解了这一切,你有什么感想?

生1 :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好,我们应努力学习。

生2 :社会变化快。

师:大家想对爸妈说些什么?

生1 :感谢爸妈对我的关心、照顾。

生2 :爸、妈我很喜欢你们!

师:通过调查,我们对爸爸妈妈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你们会更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更爱自己的家。

我的家课件 篇5

2、内容导入:以谜语:“斯芬克斯之谜”引入,解释谜语中所用的比喻;

3、让学生谈对有关霞的感悟,引入课题及作者。

二、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问题),由多媒体展示思考问题;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看到一个很使我惊心的句子”,如何理解“惊心”一词?让作者惊心的是什么句子?

2、作者在第五自然段说:“霞,是我的老朋友了。”她怎样和霞成为好朋友的?此时,作者有没有把霞当作一个哲理思考的.对象?

3、你对“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这段话的理解?(初步理解)

4、作者在文中又是如何诠释这段话的?

(重点讲解第六、七、八自然段中所含哲理,增加学生对于文中主旨的认识。)

5、怎样的人生会让人留恋?怎样的人生会让人惆怅?

分析“黄昏”与“落霞”的区别?

通过学习文中作者对“霞”这个作者所熟悉的意象所产生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让学生尝试自己对某一意象进行思考和感悟。

作业:

描写自己对所熟悉或所感兴趣的一个物象的感悟(作文片段,字数150字左右)

我的家课件 篇6

中班区角游戏活动:

《我的家》

活动名称:

《我的家》

活动目标:

1、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丰富游戏情节,能较形象地模仿社会角色的语言、行为,反映角色职责。

2、培养独立性,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提出主题,按意愿选择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解决关于角色、玩具方面的争端。

3、懂得扮演角色和使用物品、场地等应遵守游戏规则,增强规则意识。

4、培养爱惜玩具的习惯,游戏后会整理场地,收拾玩具。

活动准备:

娃娃家的娃娃、日用品、电话机、以及各种废物和自然物等等。

活动过程:

一、进入主题

1、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家有几口人,他分别是谁。

2、引导幼儿按意愿组成家,协商分配家庭成员角色。教师可从旁引导分配。

3、引导幼儿进入角色,教师以角色口吻启发幼儿模仿、想象角色的语言、动作,表现角色职责。引导主要角色与其他角色交往,反映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尊敬长辈、关心年幼的孩子等。

4、教师讲评,重点评价角色间相互关系及收拾、整理玩具的情况。

二、自由评价1、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回顾上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幼儿自由理说应该什么做才对。

2、请几位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表演娃娃家的角色,其他幼儿来当观众,和他们一起再来巩固活动中一些常规知识。请做观众的幼儿对表演者提出表演中的不足,及让幼儿讨论改进的方法。

3、引导幼儿再一次玩娃娃家,教师以角色中的人物参与。教师与幼儿一起评价,本次活动的不足与需要下次改正的。

三、讨论规则

1、根据上节课的不足,进行提示,幼儿自己来选择角色表演,并讨论游戏规则。

2、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来示范,其他幼儿来当小观众,并请小观众来讨论他们做的好的与不足的地方,改进游戏方案。

3、幼儿进行扮演,教师指导能力强的:根据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大胆的做出动作和表情,能连贯的对话。能力强差:要分配得当,鼓励幼儿大胆的扮演角色,有表情的表演,鼓励幼儿大胆地的表达语言。

四、活动结束

请幼儿自己来做简单的评价,发现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

1、总结上一次游戏的情况,表扬表现很棒的小朋友及表现很好的环节,对还存在不足的方面提出要求。

2、分组进行表演;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搭配好(教师不参与角色的分配,由幼儿商量决定)。

3、教师巡回指导。

4讲评各组幼儿表演的情况。

五、活动反思:

幼儿对娃娃家很感兴趣,在活动中,他们对游戏的规则已经很清楚,而且很会表演了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对娃娃家中的物品不是很会整理,通常都弄的满地都是东西。所以需要加强游戏的常规训练。总之在整个游戏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总体效果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幼儿对角色的对话还没有完全放开,有部分幼儿还不感大胆表现;在角色的表演方面,有的幼儿还很被动;幼儿对自我的评价能力还不够。但是有的幼儿的表演能力很强很会模仿了。

我的家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我的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中第一册第十课的内容。它由《我们一家子》、《我是幸福的孩子》两个部分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父母长辈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二、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一些年龄小,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们。被父母呵护惯了的子女有时会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许还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分目标中的第一条情感与态度就提出了,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其中爱亲敬长排在了首位。据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家庭角色意识。

b)通过开展“全家福”展览,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c)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培养他们爱家、爱父母、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得到快乐。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我把孩子的家长们也请到了课堂,一起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另外,课堂上我充分利用音像教学资源,巧妙的把多媒体VCD内容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到好处的灵活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a)欣赏导入,创设情境

b)介绍家庭,增进了解

i.看看多媒体VCD资源《我的家》中的《我们一家子》全家福照片。

ii.说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大胆地去说。

iii.贴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全家福”展板。

iv.欣赏欣赏多媒体VCD中“妈妈的爱”,再次感受家人的温暖。

c)理清关系,升华感情

学生拍手玩对对歌

d)巧巧手活动

让孩子在爸妈的配合之下共同去完成一件作品。

我的家课件 篇8

大家好!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的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的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说说我的家》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等方面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

一、教材分析

《说说我的家》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一道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家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环境,最温馨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围绕儿童熟悉的家庭生活圈展开,指导儿童在了解自己家庭的基础上,体验亲情,爱亲敬长,同时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儿童和家长的沟通。《说说我的家》要求学生熟悉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对家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并能在此基础上主动关心,体贴家人。

二、学情分析

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自己的家人是熟悉的,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只知道享受父母带来的舒适,这与父母们对孩子的精心呵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母对他们往往只是一味地给予,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关爱家人的教育。我班的学生家长大多父母都是个体户,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基本情况不清楚,当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和父母生活的时间较少,了解也相对较少。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父母,让学生更深一步地认识家人,体会家庭的温暖,感激家人的关心。

三、教学目标:

1、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培养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好习惯。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说话有条理,有中心。

四、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能力,能积极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五、教学难点:

说真话,诉真情

六、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音乐熏陶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小短片,以学生认识的“家”字入手,再由一首儿歌引出新课内容:《说说我的家》。提到自己的家,同学们兴趣较浓厚。

[设计理念]初步感受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说家人,了解家庭成员及称呼

这一环节,我首先向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说到“家”,你们都想到了谁?孩子们很自然的就说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还有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就会说想到爷爷、奶奶。这时,我会告诉大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些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接着,课件展示课件“亮亮的一家”,由我来向大家介绍她们的家里人情况,以及家人的正确称呼。

[设计理念]通过提问、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组合,从感观和心里上体会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

然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那家里人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还会有哪些人呢?你是怎样称呼的呢?

[设计理念]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困难,旨在拓展和家庭有血缘关系,农村的孩子知道的稍微多一些,当有个别学生答出来一点后,我及时给予肯定,同时相机告诉大家一些比较近的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称呼。

3、介绍自己的家

首先请一名勇敢的孩子上台来介绍自己的家。(因为课前已经叫孩子们回家了解过自己的家,以及住址了,所以大家很活跃)

然后请全班同学来评价:听了他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大家讨论得出结论:他是从姓名、住址、几口人三方面介绍的。(课件展示)

接着请2名学生上台来照样子介绍自己的家。再拿出带的全家福照片分小组交流,相互介绍自己的家。最后是评价,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评价谁说的好,并给予奖励。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自己的总结归纳,自己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学习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而且学会评价别人。

4、介绍家人的职业,爱好,生活习惯

我首先拿出我家的全家福,向孩子们介绍我的家人,家人的职业,以及家人的喜好,生活习惯。让孩子们来评价我的介绍。无论好坏我都表示接受。然后引导孩子们归纳:通过老师的介绍,知道了老师家里人是干什么工作的,喜欢干什么等等。然后请2名学生照老师的介绍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人。接着是游戏“击鼓传花”,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设计以我作为活动的一个参与者,与孩子们共同突破完成。游戏有利于帮助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大胆的进行交流。

5、诵读儿歌,小结。

[设计理念]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让学生再来读儿歌,体会家庭的美好,感激家人的关心。

6、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结束新课。

[设计理念]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得到放松,在轻松之余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带领孩子们随音乐拍手,哼唱,通过歌曲中的词,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感受家的美好,体会家的温暖。

八、教学反思:

《说说我的家》是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在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倾听习惯。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交谈中进行有趣的活动,加深对家人的了解,懂得要去关注、了解家人,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课堂设计上,依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看照片介绍家人,击鼓传花的游戏介绍家人,并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介绍,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又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知道从哪几方面了解家人,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过程中,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总结,自己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评别人,评自己,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加强了情感交流,拉近了学生与长辈间的距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也为下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通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时要有一定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对此课,我预料到学生可能说不清自己的家庭住址,所以提前布置他们回家询问清楚,孩子们准备得充分,课堂教学自然顺利完成。

2.《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要培养这些能力,评价很重要。激励性评价可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而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本课的教学中就是通过老师评,学生互评,互相促进,达到交际目的

3.此次口语交际,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课堂,尤其是对学生来说,最亲近、最轻松的口语交际环境“家”的介入,能使心情完全放松,从而激发起他们交流的兴趣与意愿。当他们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制约时深埋心底的一些言语就被唤醒,思维也被激活。特别是那些在学校沉默寡言在家里却很活跃的学生,这样的情境,对他们日后与人成功交流,无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4。“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都开口,在说话的条理性上可随机引导,适当点拨,不作过多要求,只要学生能积极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就成。

九、附板书设计

说说我的家

我叫——— ——— ———大方

我家在—— ——— ———准确家

爸爸是——— ——— ———

妈妈是——— ——— ———响亮

(幸福的家)

[设计理念]板书简洁大方,一目了然。

我的家课件 篇9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美好热爱憧憬之情,感受蒙古明朗、豪放的音乐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会以小组合作、互助的形式进行二拍子的儿歌创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模拟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肢体语言的创造模仿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难点】

能够初步体验到蒙古音乐粗狂的音乐风格,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团结少数民族的小朋友,喜欢并对我们的少数民族产生兴趣。

三、教学准备

PPT以及音频设备、钢琴、蒙古族服饰、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

教师弹奏《马儿歌》,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做律动。

2.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1)播放蒙古风土人情的视频,揭示课题。

(2)教师通过视频感受本课歌曲旋律,请同学们谈感受。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了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景色,看到了马儿、小溪、蒙古包,听到了马蹄声、蒙古人民的歌声等,朗诵描写蒙古族的诗歌,仿佛带领同学们来到了蒙古大草原。

(二)新课教授

1.教师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分4小组。

2.创编蒙古族儿歌。

3.教师出示歌曲节奏,同学们创编歌词。

4.教师打节奏,请同学们边做动作边表演自己创编的作品。

通过学生自己创编的歌词加入节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5.完整把创编的歌词表演。

教师打节奏,学生完整表演自己所创作的歌词,在此环节,学生便已基本掌握了本首歌曲的节奏。

6.教师范唱旋律并出示歌曲旋律。

7.请同学们试唱一遍歌谱,并注意休止符和低音音符。

在已经基本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试唱歌谱。

8.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

填上自己创编的歌词,加上旋律完整地演唱一遍。

9.聆听《草原就是我的家》歌曲,听辨歌词。

同学们美妙的歌声把蒙古族的小朋友也吸引过来了,教师播放本课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他们都唱了些什么?

同学们回答出歌词内容,了解歌曲内容,引出本课课题。

教师带领同学们按照节奏,把这首歌曲的歌词读一遍。

10.学习附点八分节奏和注意休止音符。

学生通过读歌词,和刚才同学们自己创编的歌曲对比,引出本课的难点附点八分节奏,并通过“知了”的读法解决它。

11.试唱乐谱,再加入歌词演唱歌曲

注意一音多词、二分音符、附点八分节奏的正确演唱,有感情地演唱一遍歌曲。

(三)巩固提高

1.教师范唱(加律动),学生表演唱,交换唱

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有感情地表演唱。

2.请学生们自由表演唱(跟录音视频)

3.播放视频,介绍那达慕大会

4.分组模仿那达慕大会项目

(播放背景音乐)赛马、摔跤、射箭

提问同学们都看到了哪些比赛项目,做简单的介绍,并分组进行模仿表演。

5.用木棒打节奏,边唱边跳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老师很想记住你们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请大家再次为我和台下的老师们表演唱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

我的家课件 篇10

1.了解居住地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等基本情况。2.认识和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对居住地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社区或村庄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3.有为村庄或小区尽责任的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

教学重点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去认识和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社区或村庄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运用儿歌,激发兴趣

1.出示文章《家》,(单击)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散文——家,请你边看边想,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在哪里?“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请你留言。是的,白云的家在蓝天,小鸟的家在树林,鱼儿的家在小河,种子的家是泥土。

2.那么你的家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家在这里》(单击)。【设计意图】一篇节奏感很强,也易于理解的散文,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学习情境之中。

二、学习新课

(一)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1.你的家在哪里?那里都有什么?老师送给你们几个温馨提示:第一个问题,说清楚自己住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区,哪个镇,哪个村(或者哪个小区),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第二个问题,是你要把标志性建筑物等说清楚。连麦回答。

2.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有多爱自己的家。我们继续来从图片中,看看其中的标志性建筑物等包括什么吧!(单击)瞧!可以是一片农田,可以是一片果园,可以是广场,打太极的老爷爷,跳广场舞的阿姨、奶奶,还可以是同学们喜欢的游乐园......总结一下,可能是事物,也可能是人物;(单击)可能是农村,也可能是城市,对不对?

3.在你生活的社区,一定有你喜欢的。我们继续看看图片中的例子吧!我最喜欢在小竹林看蚂蚁、捉迷藏,在儿童乐园玩耍。(单击)那么什么社区呢?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一般都有一定的区域和范围,比如,一个小区,一个村子,我们称之为社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里。这次疫情,也正是因为有社区的群防群控,让我们取得了胜利。

4.(单击)让我们继续看看社区的人和事吧!奶奶经常给我讲家乡的传说。你知道居委会、村委会、小区物业在哪里吗?他们都负责什么?瞧!保洁阿姨维护环境卫生。电工师傅会更换掉小区里不亮的灯泡。除此之外,你还熟悉这里的什么人和事呢?请你留言。

5.你是否记得空中课堂的老师,给我们带来过这样的主题内容?许多同学住在这里,我们了解一下“中韩村”的由来。(单击)明永乐年间,韩姓在张村河西南占山,郭姓在白果树西河套高处划地立村,名韩郭庄。后在北面赵李山(现枣儿山一带)占山的赵、李二姓人家到白果树下居住,后有唐、崔、曹、王、于各姓氏迁此。因地缘关系,称韩哥庄。解放后,为与西韩、东韩有别,该村定名为中韩村。

6.之前同学们也查阅过自己所住社区的资料,保存好,复学后,我们展示同学们搜集的成果。

7.学生读《井深情更深》,思考:村里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到井边来呢?我们走进小区,感受到这里的人、事、物带给我们美好生活!我们继续聊一聊这个话题吧!【设计意图】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了解小区,体会到小区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社会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二)我能做点儿什么

第一关:火眼金睛找问题

(单击)图一:小河边没有警示牌,如果有人下河游泳会很危险。这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防溺水安全内容,请你留言。

图二:小区里的健身器械又坏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可真不少!请你留言,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图三:唉!这片草坪又被小区里的人种上菜了。对个人而言种菜,绿色环保蔬菜,对小区而言,可就不对了。有些需要改进的事情,我们可以自己解决,那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呢?

第二关:行动起来为大家同学们,班级里的图书总有同学摆得整整齐齐;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那么小区里贴了小广告,怎么办呢?连麦。是的,同学们都是有主意的孩子。我们的少先队行动中,同学们清除小广告的例子,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呢!而且,同学们还有捡草坪垃圾的行动呢!这是我们可以做的。那么领养土地种绿植,路面压坏整修就需要我们反映给所在的小区物业或者居委会了。

第三关:争做小卫士,为小组挣积分

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办?这也是我们留的一个作业:

小区垃圾没人管,我会找________________。

水渠遭到破坏,我会向______________报告。

生活区道路被占,我会向____________反映。

小区绿地被占,我会找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学生在挑战活动中,可以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反思:

我的家课件 篇11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相望着,都不说话。

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作者简介:舒好,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

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

桅船》、《会唱歌的鸢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

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废俄诗”的身份人主诗坛的地位。

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

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

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

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

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提问: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我的家课件 篇12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各种纸盒、剪刀、双面胶

教学目标:

1、设计制作一个立体的房间模型,要求有简单家具。

2、能够注意到空间物品形色的合理搭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观看光盘,了解设计六要素,欣赏不同居室风格、色彩与居室的关系、重点看儿童居室,家具的各种造型、欣赏学生作品

2、分组讨论交流,吧带来的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同时要引导学生从材料的特质,色彩等方面进行讨论,知道哪些东西适合做什么。

3、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鼓励学生本着家居设计的原则:简单、统一、匹配、调和、变化。把讨论的结果用草图勾画出来,进行交流,互相提建议,进一步完善设计思路。对于制作中出现家具的比例和房间的比例不当,老师要及时提醒纠正。对于有创意的设计要及时展示给大家。

三、课后小结

分组合作的同学,选一名代表对本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优质课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趣祝福的编辑汇总了海量资讯为大家带来这篇优质课课件,也许本文能为您提供一定帮助!

优质课课件 篇1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单元《功》优质课

兰西县康荣乡第一中学 王微

指导教师:史玉春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8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功的概念,理解功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含义,并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讨论和总结,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培养学生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在物理这门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把功的计算公式W=FS作为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生活中的“做工”和物理学中的“做功”对于学生来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我将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本节我主要采用引导、讨论和总结的教学模式,利用实验现象及多媒体课件展示,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对于功这个字眼并不陌生,我们学过“功勋、马到成功、功不可没、功成身退”等词语,这是语文中的功。但是,在物理中功的含义和在语文中功的含义是不相同的。那么我们今天学的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力学中的功。

2、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的位移.

(2)物体没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3、学习力学中的功及计算 师:什么是力对物体做了功呢?

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其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则力对物体做了功. 师: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生: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生:另一个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生:填空: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________的乘积.单位是________,2 J=________N·m.计算公式:W=_____________.生:填空:机械特点:使用任何机械,省力必费______________,省距离必费________________.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________________.

4、讨论:运用公式 W=Fs 时应注意的事项:

生: F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 必须是在 F 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生:计算时单位要统一,F 的单位是“N”,s 的单位是“m”,W 的单位是“J”. 生: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反,则这个力做了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5、典例剖析

师出示例题:如图 15-1-1 所示,用 10 N 的水平推力推着重为60 N 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若推力对物体做了 60 J 的功,则在这一过程中

A.物体一定受到 10 N 的摩擦力 B.重力做的功一定为 360 J C.物体一定运动了 1 m D.物体一定运动了 6 m 师解析:题目没有强调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不一定等于推力,A 选项错;物体在重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重力不做功,B 选项错;物体运动的距离s=W/F=60J/10N=6m, C选项错,D选项正确.

6、巩固练习

屏幕展示下列练习题:

(1)功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___.

(2)重力为 100 N 的物体,受到 20 N 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 5 m,则重力做功_________J,拉力做功________J.(3)一只重 3 N 的苹果从 5 m 高的树上落到地面上,__________对它做了__________J 的功.

(4)使用机械省力就____________距离,费力就__________距离,没有既____________力又__________距离的机械.

(5)重50牛的物体,在20牛顿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0.5米,试问拉力、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7、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要素和不做功的几种情形。生:我们还学会了功的计算。板书设计: 第十五单 第一节 功

一、功的定义:

二、做功的两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三、不做功的几种情形:

1、有力无距离

2、有距离无力

3、力和运动方向垂直

四、功的计算公式:W=FS 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

优质课课件 篇2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圆明园的毁灭》教 学 设 计

朱王堡明德小学 闫文义

【教材简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学情分析】

本班男女同学的比例适当。但是总得看来,女同学学习比较积极,整体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是大多数男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完全养成,部分学生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书写不够漂亮,作业不够及时。总体来说阅读深度缺乏,有不少同学的作文错别字比教多,综合能力有待于加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

1、看拼音写词语。

fèi xū

zhèn wǎ lì

jǐn gào

()()()

()2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chàn dǒu

zāo gāo

jǐn shèn tén xiě()()()()

2、选词填空。

失望 绝望

希望

指望

盼望

想到曾经跟儿子说过的话,年轻的父亲立即从()变得坚定起来。他想:如果儿子还活着的话,一定在废墟中焦急地()着自己去救他。这位父亲非常()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但每个人的回答最终都令他感到()。他知道,()别人的帮助是不可能的了,便一个人开始了艰难的挖掘。

二、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揭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相关的内容?

预设: 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谁毁灭了圆明园? 圆明园怎样被毁灭的? 圆明园毁灭的原因? 1.自读课文。2.交流初读收获。

三、走近圆明园

1.感知价值

(1)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文中第一段这样说:(出示课件)学生指读、齐读。

(2)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提示理解“不可估量”。(3)改说价值。2.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

(1)自读课文,思考:圆明园是个怎样的园林?(2)交流

布局:众星拱月(展示圆明园整体布局图片。直观感受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圆明园的宏大规模。)

景致: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仿名胜古迹 根据诗情画意建造

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A.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买卖街”“山乡村野”感悟景观风格各不相同。

B.想象“雷峰夕照”“平湖秋月” C.男女生分读。

D.师:这各地的风景名胜实际距离不下百里、千里,甚至万里,但圆明园内却相互为邻。引读:所以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A、抓住“上自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理解年代久远,收藏众多。

B、抓住“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理解收藏之珍贵。

3、激情促读

A、播放圆明园史实资料。

B、通过学习课文,看影片,说说你眼中圆明园。C、虽然我们不能在领略圆明园的昔日胜景,但刚刚播放的图片资料和文章中无声的文字会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现在请你选择喜欢的一段,一边想象,一边朗读,把他的美读出来,把对他的爱读出来。四,课后检测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读读。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不可()()

金()辉()

玲珑剔()

诗()画()

天()海()

奇()异()众星()()亭台楼()

4、把下列词语搭配起来(用直线连接)。

举世闻名的 损失 维护

尊严

金碧辉煌的 亭台 维持 斗争

玲珑剔透的 殿堂 坚持

整洁

不可估量的 建筑

保持 秩序

五、作业

选择圆明园的一处景观,搜集资料,发挥想象进行描绘。板书设计:

布局:众星拱月

走近圆明园 景观:多,风格不同 收藏:博物馆、艺术馆

优质课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感受异国的田园风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教师课前查阅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并自制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江南的山水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更是奇妙无比。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它就是欧洲的荷兰,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去感受异国情调。

二、初读感知

1、听课文,在牧场之国你们都见到了什么?

2、交流:在牧场之国所见的。

三、深读感悟

是呀,荷兰,牛羊成群,骏马奔驰,黑猪呼噜,多让人神往,让我们走进荷兰。

1、读2~4自然段,圈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把体会写在旁边。

2、交流:

要求──说的人要大大方方,声音响亮,听的人要认认真真,可做补充。

⑴、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①、谁再来读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②、体会“专注”、“贵夫人”、“家长”等词。

③、这一段中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书中的课件),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碧绿的草原上全是黑白两色的牛!我想这样来形容:碧绿草原牛 (成群)

(2)、学生读到马的相关内容。随即问:这是一群()的骏马?

①、膘肥体壮──我们班有没有称得上膘肥体壮的同学?注意理解膘肥体壮:肥壮结实,与肥胖的意思不一样。这是一个表扬人的词语,一般可以用在看上去很强壮的人的身上。男同学,你们愿意成为很强壮的男子汉吗?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如读不好,可以提示:怎么?一个一个都变成体虚瘦弱的了?再来!

②、自由──写马自由的语句还有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也愿成为它们中的一员,去享受无人能挡的自由,体会拥有一切的公爵般的尊贵!你想不想来体验一番?指名读。

师:成群膘肥体壮的骏马,在这无垠的原野上拥有绝对的自由。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地想写下:骏马飞驰任 (自由)

⑶、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①、你猜,它们是怎么赞许的?

②、我想,在荷兰,在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会如此赞许的绝不仅仅是黑色的猪群,请看这一段,想想还会有谁,为什么?

③、悠然自得,可换个词,“悠闲自在”,你悠闲自在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那怎么读?

④、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是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这里是它们的王国啊!怪不得也要赞许。

⑤、看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我不禁想用:羊悠猪乐鸡安闲 ⑥、见到这么祥和的地方,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夜晚:

白天,在荷兰,这个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牛羊、马群、小鸡、黑猪,是主人,那儿是它们的王国。那么,夜幕降临,晚上的荷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默读第5自然段,圈出一个最能概括晚上荷兰特点的词。

2、交流:寂静。

3、哪些地方能看出晚上的荷兰是寂静的,给它划出来,有感情读一读。

4、整个牧场之国格外安静,为了读出静,朗读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5、按照所说的要求读一读,读出夜的安静。

6、牲畜归圈夜悠悠,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随着牲畜的归圈,整个原野,整个牧场之国更安静了。这样的夜晚,用“牲畜归圈夜悠悠”形容最合适不过了。

四、总结升华

(1)、写一写,学完课文,你知道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吗?

真正的荷兰,————————————————————————————————————————————

(2)、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1、2:在牧场之国,碧绿草原牛成群。3、4: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2:在牧场之国,骏马飞驰任自由。3、4: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2:在牧场之国,羊闲猪乐鸡安闲。3、4: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2:在牧场之国,牲畜归圈夜悠悠。3、4: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场景图,将它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优质课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能从“叫声、步态、吃相”中感受白鹅的高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7自然段,积累好词佳句,能运用若干好词佳句。

3、揣摩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比较、拟人、贬意褒用)初步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写作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白鹅的高傲和可爱,并能有滋有味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能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注意词语的布局、格式):

白鹅 高傲 叫声 步态 吃相

引吭大叫 步调从容 三眼一板 架子十足

2、同桌对着黑板改。

3、让学生看着板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例子:

鹅的高傲,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

4、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白鹅“叫声”的高傲,表现在见到生人或是篱笆外面有人走路时就会引吭大叫,非常有趣。但白鹅的“步态”和“吃相”这两部分写得更有意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部分。

二、扣傲赏妙语

1、学习第二部分“步态”:

⑴刚才我们学习了叫声这部分,作者拿狗来对比,我们再来看看写步态这部分,课文拿什么与鹅对比呢?(鸭子)

⑵出示这段:

请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的时候想象一下鹅与鸭走路的样子,想站起来表演表演也行,待会儿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来表演鹅与鸭走路的样子。

⑶生自由读这段,试着演一演。

⑷指名两名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⑸请小评委根据课文的句子来评评。

⑹评议时相机解决:

①“局促不安”这个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这个词说一句话。

②理解“从容”,指导读出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

③课件欣赏“净角”出场的样子,加深理解。

⑺分男女同学来比赛读读描写鹅与鸭走路的句子。

⑻全班起立,学学这只鹅傲然地站着,一起来读读这段。

【学法指导】对于“步态”这部分的学习,师要注意动态生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重点句,自演自悟自评,体会作者对比的方法。

2、学习第三部分“吃相”:

⑴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写得有趣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会喜欢这句。

⑵交流写得有趣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⑶默读课文,质疑。

⑷看动画读文,自己解疑。(播放“鹅的吃相”这部分动画。)

⑸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法指导】学习“吃相”这部分,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通过形象的'动画场面,帮助学生质疑解疑,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齐读板书上的词语,积累下来。

2、摘抄描写生动有趣的句子,边抄边品读。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鹅的特点,我们来动手画一画鹅,把鹅高傲的特点表现出来,并用几句话写一写。

板书设计

13、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叫声 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步态 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吃相 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喜爱之情

优质课课件 篇5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ooooooo)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

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 )草______________

( )叶______________

( )花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 ______ 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

△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

△学生练习

10.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赶”)

△“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所以说是“增添生趣”。

11.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12.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

13.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了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练习背诵。

七、练习。

扮演角色口述。(通过表演,在情境中对话,以巩固新课。)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三八节课件(优选12篇)


趣祝福根据您的需求,为您量身定制了这份“三八节课件”精选,仅供参考。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然而,要编写一份好的教案课件并不简单。知识点的设计必须有层次性,轻重缓急要有所分别。

三八节课件 篇1

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了,为此除了知道三月八日是妈妈的节日之外,还有必要让他们了解三八节的由来。随着他们有意性行为的增加,初步规则意识的萌发,动作质量明显提高,并又能坚持较长时间,我们可尝试自主性的区域活动,让幼儿为妈妈奶奶进行制作礼物。但是中班的幼儿还是依赖性较强,独立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还是需要成人的帮助,为此,邀请家中的男同胞与幼儿共同完成制作任务,并一起赠送给家中的女性,既表达了对妈妈奶奶的节日祝福,又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活动目标:

1、了解三八妇女节的由来,知道妈妈、奶奶们的辛劳,并懂得要尊敬她们。

2、乐意与爸爸、爷爷自主地选择制作区域,共同为妈妈、奶奶制作礼物,表达对妈妈、奶奶的祝贺。

活动准备:

1、通知爸爸、爷爷参加活动。

2、制作区域分隔、制作礼物的一些材料。

3、一些歌曲音带,如《我的好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只要妈妈露笑脸》等。

1、今天是几月几号?是哪些人的节日?

1、说说妈妈、奶奶的简单特征和她们的本领(如做家务、烧菜、唱歌、下棋、刺绣等)。

2、你最想和她说句什么话?

3、唱唱我的好妈妈。

三八节课件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体现公司对女员工的关怀和尊重,促进团队凝聚力,肯定女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增进女性交流,促进团队和谐发展;缓解女员工在工作中的压力、快乐过节;激励全体女员工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立足岗位、争创一流。

二、活动主题:

立足本职提升素质关爱健康拥抱自然。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

四、活动安排:

(一)素质培训:公司聘请县妇联领导对女员工进行综合素质培训。

(二)双癌筛查:公司组织对全体女员工免费进行“双癌”筛查。

(三)旅游:3月8日,公司组织全体女员工到三峡人家一日游,旅游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

五、活动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三八妇女节”活动领导小组,总经理姚红为组长,谭婕妤、李言柳、谭友芝、郑玥为成员,谭婕妤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工作。

(二)围绕活动主题加强宣传工作,营造活动氛围。

(三)切实搞好活动的安保工作。

三八节课件 篇3

活动一:我爱我的妈妈

活动目标:

1、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

2、会尊敬、关心妈妈,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

3、引导幼儿能用语言表达妈妈的简单特征,说说妈妈的好处。 活动准备:

1、事先让幼儿回家观察妈妈。

2、让学生通过想、看、找、做,真正理解妈妈,体谅妈妈,主动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重点难点:能用语言表达妈妈的简单特征。

活动过程:

1、介绍节日教师用清楚简洁的语言向幼儿介绍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

2、提问幼儿:你回家观察妈妈了吗?她长得怎么样?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头发是什么样子的?请幼儿说一说。

3、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妈妈的工作及职业。说说妈妈好在什么地方?

4、组织讨论:知道妈妈既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务,非常辛苦,应学会关心妈妈。引导幼儿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妈妈拿拖鞋,请妈妈喝水,听妈妈的话,不让妈妈生气等。

活动二:我的好妈妈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2、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尝试为妈妈做事。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或课件

活动流程:

1、和同伴说说自己这几天为妈妈做了什么事。

2、欣赏理解歌曲:提问:歌曲里的孩子在妈妈下班回到家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你回家后为妈妈做了什么?

3、熟悉音乐旋律:听音乐拍手,感受音乐的旋律。

4、听歌曲的录音有兴趣的跟着音乐欢快的唱,体会给妈妈做事的乐趣。

5、教师教唱歌曲3—5遍。

6、师生共同表演歌曲。

活动三:我给妈妈做贺卡——爱心卡。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的装饰贺卡——爱心卡。

2、学讲“妈妈你辛苦啦!”“妈妈祝你节日快了!”等祝贺的话。

活动准备:白卡纸、胶布、水彩笔、爱心卡范例。 活动流程:

1、出示爱心卡范例。

师:这是老师给自己妈妈制作的一张爱心卡,上面画的是妈妈最喜欢的太阳花,我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是:祝妈妈每一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2、组织幼儿了解制作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看,说说,爱心卡是怎样制成的?(幼儿观察讲述)

师:分发白卡纸,幼儿再在上画出自己表达,

规划方案

3、幼儿用卡纸裹成小棍,用双面胶粘贴在爱心卡上。播放歌曲《我的好妈妈》音乐,老师巡回指导幼儿。

(三)相互欣赏评析爱心卡

鼓励幼儿将做好的爱心卡带回家,送给妈妈。

四、活动结束。

三八节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尝试用粘贴、拓印的方法装饰帽子,养成良好的美术操作习惯。

2、萌发喜爱妈妈,关心妈妈的美好情感。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塑料浴帽、彩色纸条(一端贴有双面胶)、彩色贴画、颜料、形状各异的积木、抹布、画有帽子轮廓的卡纸等。

活动过程:

1、唱歌“我是妈妈的好娃娃”,引出活动。

2、出示范例(教师戴上帽子出示),引起孩子的参与兴趣。

3、交待操作任务:做一顶漂亮的帽子送给妈妈,让妈妈更加漂亮。

4、教师示范装饰帽子:用彩色纸条贴在浴帽上;用彩色贴画贴在帽子上;用拓印法装饰帽子。

(儿歌:小玩具,真听话,蘸一蘸,印一印,蘸一蘸,印一印,我做的帽子真美丽。)

5、孩子任选一种材料装饰帽子。

6、作品展示:孩子戴上自己做的帽子表演“我是妈妈的好娃娃”。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美术活动,主要是想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来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简单的印染活动;其次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5、小班美术优秀教案《做个礼物送妈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颜色、不同图形,如五角星、花、气球、各种水果的纸片进行粘贴。

2、体验粘贴活动的`乐趣,增进爱妈妈的情感。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已粘贴好的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作品若干。

2、浆糊、抹布、小筐、作业纸及各种剪好的小图形纸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几张贴好的作品让幼儿欣赏。这是什么?好看吗?这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做好后送给谁?

2、教师示范讲解粘贴的过程:从小筐中选择一张纸片,在没有颜色的一面涂上浆糊,然后贴在作业纸上。

3、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4、幼儿相互欣赏。

5、带回家送给自己的妈妈。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美术活动,主要是想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来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简单的粘贴活动;其次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6、中班美术主题教案《送妈妈香水瓶》含反思

三八节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旋律的优美,并学唱歌曲A段。

2、大胆尝试模仿歌曲中的对白部分,感受并表现和妈妈在一起的温馨情感。

2、每个幼儿一个玩具娃娃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歌曲有一个宝宝对妈妈在说话,你们想听吗?

2、欣赏歌曲《我爱妈咪》A段。

宝宝对妈妈说什么话了?

3、学唱歌曲A段。

(1)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数遍。

(2)完整演唱,在休止符处加入动作,如“亲亲”、“抱抱”、“拍拍”。

(3)动作表现。A段中休止符处飞吻两下。

(1)在音乐声中,教师扮演妈妈,一个一个温柔地拥抱幼儿说:“宝宝,妈妈爱你。”

(2)鼓励幼儿回应“妈妈”,说说:“妈妈,我也爱你。”“妈妈,我喜欢你。”等等。

5、欣赏歌曲并表演。

幼儿抱着布娃娃听录音学唱,并和教师一起进行情境表演。

场地安排:

1、西首跑道2、幼儿及其妈妈沿场地四周围坐,女孩子前排,男孩子后排,幼儿坐妈妈腿上。

二、集体对妈妈说节日快乐,

1、每班十对母女一组,即每轮五十对母女,共进行两轮。

2、女孩子给妈妈涂好口红后,妈妈在宝贝的脸上亲一下,留下爱的印记。

1、每班十对母子一组,即每轮五十对母子,共进行两轮。

1、在周活动中教师事先引导幼儿学习擦皮鞋。

2、活动现场预留三分钟,教师分好鞋油,妈妈自己涂在鞋面上。

七、我和妈妈分享水果1、活动现场预留五分钟,让幼儿将手擦干净,教师将水果分到妈妈手中,幼儿一一拿过水果,剥好给妈妈品尝,并和妈妈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1、在活动过程中,我觉得幼儿的接收效果还是很好的,一说到自己的妈妈幼儿表现很活跃也很积极,能够跟随教师的提问,积极回答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幼儿反映情况,可以看出幼儿反应敏捷,学习效果明显。

3、稍感遗憾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上有些欠缺,我的双语水平有待提高。

4、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把我的双语运用的更深入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幼儿进一步理解这节活动的主要思想。

三八节课件 篇6

角色: 妈妈 宝贝 旁白

宝贝;妈妈,妈妈,你看春天来了,到处都开满了鲜花也, 妈妈,你最喜欢什么花呀

妈妈;妈妈最喜欢茉莉花,

宝贝;为什么呀

妈妈;【演员出场】因为茉莉花代表清纯、质朴、玲珑就像你我的宝贝

宝贝;妈妈我爱你

妈妈;我也爱你宝贝

宝贝;妈妈、妈妈你看,那边有好多漂亮的花。

妈妈;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音乐起】

开场舞 《茉莉花》

宝贝;妈妈,刚刚那些白色的漂亮的花是什么花呀、是茉莉花吗

妈妈;恩。是茉莉花,

宝贝;妈妈,快来看快来看

旁白;孩子高兴地摘了一些茉莉花拿在手上跑去送给妈妈 宝贝:妈妈你喜欢这些茉莉花吗?

妈妈:喜欢呀【音乐起】

旁白:【音乐开始就开读】妈妈手里拿着这洁白的花,心里想着让孩子的童年就如同这洁白的茉莉花一般纯真吧。

《童年》

旁白:【音乐结束就开始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妈妈带着孩子来到了农场里面。

宝贝:妈妈,妈妈,你看那是什么?好像是一群怪兽,妈妈 我好怕。

妈妈:宝贝别怕,有妈妈在呢,不怕不怕,这样吧,妈妈和

宝贝:恩

宝贝:原来不是小怪兽。是小牛,嘿嘿。

妈妈:对呀,我的宝贝长大了,再也不怕怪兽了

宝贝:恩,我长大了,我要保护妈妈,要照顾妈妈,妈妈,

妈妈:恩,好。我们一起去大树下歇歇,听听大树给我们

妈妈:宝贝,要不你先过去玩玩吧。妈妈在这儿看着你。宝贝:好呀,妈妈你要看着我哦,我跳舞给你看。

旁白:活动开筋骨的孩子,开始跳起了舞

你一起去看看这些到底是什么?好吗? 【音乐起】 《幼儿舞蹈串烧》 。。 。 那边有山楂树,我陪你过去歇歇吧。 唱歌。【音乐起】 《山楂树》 【音乐起】球操 【旁白上台,动作 摆好放音乐】 《魔法小精灵》

宝贝:妈妈,你看见我我了吗?我跳给你看的舞好看吗? 妈妈:恩。妈妈看见了,宝贝跳得真棒。

宝贝:妈妈,我跳累了。我想听你唱歌,妈妈唱的歌,我最 喜欢了。

妈妈:那好吧,妈妈给我的宝贝唱歌跳舞,宝贝就休息吧。 旁白:在妈妈得歌声中孩子慢慢地睡着了,她做了好多好多 的梦,她梦到她在妈妈的歌声中愉快的跳着舞。 《民族舞串烧》

旁白:她来到了西双版纳【音乐起】跳起了傣族舞。 旁白:她又来到了西藏和藏民们一起跳起了藏族舞。

旁白:在草原上碰到了牧羊人,和他们一起跳起了牧羊舞。 旁白:她在春天来到了大东北,看到了满树的小桃红。 旁白:她又来到了期盼已久的香格里拉。

旁白:她回到了家告诉妈妈她去过了云南,给妈妈跳起了云 南花灯。

旁白:她离开了妈妈,来到了瓜果飘香的新疆。

旁白:跳累了的孩子给妈妈唱起了动听的歌瑶。

旁白:在梦里孩子还学会了弹琴画画。

旁白:【演员出场】最后,孩子在梦到了自己来到了极具热带夏威夷,感受阳光、沙滩的热情,跟着当地人跳起了草裙舞。【音乐起】

《14级草裙舞》

旁白:宝贝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就醒了过来。

宝贝:妈妈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我像你一样唱歌跳舞,而且 还学会了弹琴画画。

妈妈:你也可以跳得像妈妈一样好,甚至跳得比我还好,只 要你去学习就都可以办到,这一切都不再是梦。 宝贝:恩,妈妈,我要去学习,我要去学习。

妈妈:好孩子,好孩子。妈妈送你去学校学习去。

旁白:【演员出场】妈妈带着孩子来到了学校,孩子在学校 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知识。【音乐起】 《幼儿节奏操》

旁白:孩子在学校虽然辛苦但她依然很努力,【音乐起】 她写信告诉妈妈她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她还学会 跳印度舞了。

印度舞

旁白:【音乐起】可是时间一长孩子开始想家、想妈妈了,她又开始给妈妈写信了。

四重唱 《喀秋莎》

旁白:【音乐起】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孩子不再那么想家、想妈妈了。

广播体操、14级幼儿舞

旁白:【演员出场】孩子和同学们马上就要毕业了,他们编 了一支舞送给老师和同学们。【音乐起】

《黎乡笠影》

旁白:就要毕业了,孩子回忆起了三年在学校的欢乐与悲伤。 《忆三年》

三八节课件 篇7

一、活动目的

1、让队员了解“三八妇女节”的来历,启发与激活学生内在的、与主题有关的情感。

2、通过交流讨论来体会日常生活中所隐含的道德原则或情感标准,引导和示范队员的思想,激发他们向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3、利用活动,增强队员的情感体验,让感恩常驻人心。

二、活动内容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八妇女节”的来历的相关图片和文字。

2、让队员说说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年,哪一月,哪日。并谈谈父母过生日时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3、讲几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全班一起交流、讨论其感人之处。

4、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三八妇女节”你将怎么做?

三、活动过程

开场白:“队员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8日是什么日子吗?”

“对,是妇女节。也是我们母亲的休息日。我们的母亲用爱呵护你我幼小的心灵,支撑你我无畏奋进。今天也让你我用感恩的心齐祝母亲们“三八妇女节”快乐!现在我宣布”感恩的心“主题班会开始!

第一部分:了解“三八妇女节”的来历,齐唱《烛光里的妈妈》

第二部分:说说母亲都记得自己的生日吗?都是怎么给自己过生的。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你是怎么给他们过生的。

第三部分:听故事,谈感想。

主持人总结:是呀,父母对我们无私的奉献,我们认为是正常。可我们有的人,连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更别说利用过生日以表孝心了。这怎不令我们汗颜?不过从现在做起还为时不晚,让我们利用即将到来的三八妇女节,向为我们日夜操劳的母亲表表孝心吧。第四部分:交流讨论:如何让自己的母亲过一个难忘的三八妇女节。

第五部分:除了节气,我们还可以怎样回报父母。

主持人:对,队员说的很好,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父母养育之恩,除此外,师恩、同学情谊等也不能忘,要怀揣一棵颗感恩的心,去感悟生活,感受人间真情。更要用感恩之心,回馈社会。

三八节课件 篇8

1、了解3月8日是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

2、通过购买健康礼物给妈妈,激发幼儿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感。

3、学会看价,计算价钱。懂得关心,懂得理财能力。

4、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一、活动前谈话。

1、谈谈自己的妈妈,知道妈妈工作的辛苦,小朋友应该关心和爱妈妈。

2、明确购买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二、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超市认真的为妈妈选购健康礼物。

三、回幼儿园,活动后谈话。

1、小朋友谈谈自己给妈妈买了什么,为什么买这个礼物呢?

2、谈谈购物买礼物花了多少钱?剩下了多少?

4、说说自己回家把礼物送给妈妈时,妈妈的表情怎么样?想对妈妈说哪一句话表示感谢和祝贺?

主题目标设定:

1.通过谈话、讨论、调查等活动,初步了解妈妈们的生活、工作,增强幼儿对妈妈的自豪感。

2.能够与同伴大胆交流并进行演讲,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妈妈的情感。

3.在设计的娱乐活动中为妈妈们打分,评选爱心妈妈、智慧妈妈、巧手妈妈、才艺妈妈,培养幼儿的判断力和表现力。

信息活动:妇女节的小精灵调查访问:我们的妈妈图片和实物展:妈妈的作品交流演讲:我的妈妈本领大娱乐活动评选“真棒妈妈“

三八节课件 篇9

设计意图:暮春三月,草色泛青,我们迎来了又一年的三八“妇女节”。值此佳节,我们冶源镇中心幼儿园决定抓住这一机会,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为此,我们特决定组织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大胆表现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在活动中感受母子相处的乐趣,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各班级提前邀请妈妈参加

活动设计:

小班:

1、幼儿集体为妈妈演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2、开展‘我为妈妈’系扣子的活动,组织宝宝为妈妈系扣子,看谁系的又快、有好。

3、开展“妈妈找宝宝”活动,让妈妈蒙起眼睛在几个孩子中寻找自己的宝宝。

中班:

1、提前在班内组织‘我为妈妈画张像’的活动,在三八节妈妈来幼儿园时,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妈妈。

2、开展“我帮妈妈做件事”的活动,幼儿分别完成帮妈妈剥桔子、洗苹果、喂水、扫垃圾四个任务后,跑到终点对妈妈说:“我爱你”,妈妈亲吻自己的宝宝。

大班:

1、开展“红花送妈妈”的活动,让幼儿学习折花,在三八节,妈妈到来时,亲手折一朵花送给亲爱的.妈妈,向妈妈表达感恩之情。

2、与妈妈一起玩《运运乐》的游戏,请妈妈蒙上眼睛,幼儿指挥左右前后,把沙包顺利投在箱子里,在规定的时间里,看谁投得多。

三八节课件 篇10

一、活动背景:

母亲,永远是个温暖的话题。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长辈的爱也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三八”国际妇女节再次到来,在此,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希望队员们在三八节为母亲们献上一份最诚挚的爱,送上最特别的节日祝福。这是体育西路小学20xx年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之一。

二、活动目的:

1、了解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来历和世界著名女性的事迹。

2、懂得感恩,为母亲或长辈庆祝一次节日,用行动回报母亲和长辈。

三、活动时间:

20xx年3月4日——3月10日(第三周)

四、“五个一”活动内容:

1、查阅一点资料。国际三八妇女节是怎么来的呢?请你通过上网或看书查找资料,了解世界妇女节的来历、了解世界著名女性的事迹,增长一点见识吧!

2、分担一点家务。亲爱的妈妈,平时您做家务挺累的,今天就好好休息一下,让我来分担一点家务吧!

3、洗一次脚。可敬的母亲,您上班辛苦了!让我为您洗洗脚,为您洗去一身的疲惫吧!

4、说一句感激的话。伟大的母亲,您知道我有多爱您吗,今天,让我把心中感激的话说给您听,好吗?

5、做一件小礼物。可敬可亲的妈妈,“三八”节快乐,这是我亲手做的小礼物,我想您会喜欢吧!

五、成果上交与展示

1、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上交1个电子包。(内含以上“五个一”活动内容反馈情况:1份查阅资料书面报告、3份做家务后撰写的感想、3张为母亲洗脚活动照片、10句说给母亲的话、3张制作的小礼物照片。)2、学校大队部将汇总各班活动反馈情况,整理资料,制作展板,将优秀学生作品展出,在学校内进行汇报交流。

3、每个年级评选出一个“优秀电子包”,颁发奖状和奖品。

希望同学们认真行动起来,用笔和相机记录下来自己的一举一动,为母亲献上祝福的同时,也为班级争得荣誉,大家一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国际妇女节。

三八节课件 篇11

活动意图:现在的孩子在家都具有特殊的地位,集宠爱于一身,是家中的“小霸王”。然而,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学会爱,因此,我们借“三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为妈妈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激发孩子爱的情感,并让孩子在快乐的活动氛围中感受关爱他人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的节目。

2、关心妈妈,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

大班、中班的孩子每人带一个生鸡蛋,小、托班的孩子每人带一个熟鸡蛋,运用自己的智慧,在一天的各项活动中,照顾蛋宝宝,而不让鸡蛋摔坏,体验做妈妈的辛苦。

2、我眼中的妈妈:

(以上活动各班都需要用照片记录精彩瞬间,让妈妈们感受孩子们的爱)

3、我爱好妈妈:

每天离园之前老师都请小朋友每天回家都做一件事:有时是帮妈妈拿鞋子,有时是帮妈妈倒茶,有时是给妈妈唱一首歌,让幼儿在此过程中学会爱,学会关心。

2、通过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爱不是一件可以衡量的东西。

3、能发现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爱,并用连贯的语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过程:

一、介绍故事主人公,引入故事。

介绍主要人物:小栗色兔子和大栗色兔子。T:今天老师带来两位好朋友你们看是谁?(小兔子和大兔子)T:他们的颜色是栗色的所以他们叫小栗色兔子和大栗色兔子。他们是母女关系。

二、和孩子一起阅读理解故事。

1、T:一天吃过晚饭兔妈妈带兔宝宝散步做游戏,小栗色兔子可爱她的'妈妈啦,瞧他们多开心!可是时间不早了,小栗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但是它紧紧抓住兔妈妈的耳朵不放对她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兔妈妈说:这个,我可猜不出来哦!

2、T:啊呀,这可急坏了小兔子,它会怎么表达它对妈妈的爱呢?(幼儿讲述猜测)

4、后来兔妈妈和兔宝宝有说了什么呢?

三、故事引申:生活中你对妈妈的爱是多少呢?你可以怎么表示?

目标:能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努力控制自己,按节拍唱出××0×艚谧嘀行葜

过程:1、以谈话方式引出主题。(谈谈在家里做事的情况,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哪些事情还要

2、幼儿学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1)教师范唱。唱完后请幼儿说说歌中的内容,教师整理成歌词,朗诵给幼儿听。

(2)幼儿跟着教师随音乐节奏学念歌词。

(3)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提示幼儿注意倾听教师是怎样唱××0×糁械男葜狗后的歌词的,

并让幼儿单独练习这一部分。

3、引导幼儿探索歌曲前后部分的不同表现手法。

教师和幼儿共同分析这首歌曲中所表现的情感,讨论怎样唱这首歌,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启发:你们已经长大了,自己能做自己的事,心里感到怎么样。想一想应该用什么唱法来唱这部分歌词(跳跃、欢快)。最后两句是说你们不愿意麻烦好妈妈,而且表示了对妈妈的爱,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唱这两句歌词(连贯、抒情)。

三八节课件 篇12

小班的孩子刚入学幼儿园,对家长尤其是对妈妈非常的依赖,通过三八节活动让小孩知道妈妈很伟大,同时也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妈妈,爱妈妈。

1、说说妈妈的长得怎么样。

2、爱妈妈,尊敬妈妈及其他长辈。

3、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要学会独立,不要太依赖妈妈。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1、观察妈妈的特征,问问妈妈做的是什么工作,辛苦吗。

1、教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好妈妈》问:刚才老师唱的歌里讲到谁啊?

3、小孩简单说妈妈的特征(长得怎么样,胖的还是瘦的,高的还是矮的等),妈妈是在单位上班还是在家干活,妈妈每天累不累等。(此环节需要教师引导)

4、是啊,妈妈很累,妈妈这么辛苦的干活是为了让我们能读书,能吃好的,穿暖的,妈妈很伟大。我们应该学会关心妈妈,爱妈妈。怎样才叫爱妈妈呢?(1)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穿鞋,梳头,自己吃饭等等。(2)帮妈妈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扫地、扔垃圾、捶背,倒茶给妈妈喝等等。(3)听妈妈的话,不让妈妈生气。

5、说说你在家都帮妈妈做什么了?自己的事你能自己做哪些了?(老师要及时鼓励表扬)

6、3月8日是妈妈的节日,你打算送什么给妈妈呢?(提示:不要花钱,可以唱一首好歌给妈妈听,讲一个故事给妈妈听,帮帮妈妈做好事,把再幼儿园得的小苹果送给妈妈等等。)

7、小结:我们应该爱妈妈,尊敬妈妈和其他长辈,不能太依赖长辈。

函数课件12篇


精心挑选出品质优良的文章,趣祝福编辑强烈推荐一篇有关“函数课件”的文章,热情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制作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的必要部分,因此老师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教案课件。设计别出心裁的教学课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函数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函数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多观察(图象),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准备

电脑PPT,洋葱学院电脑版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温故: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答:正比例函数图像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

(二):知新:

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每组函数的图象像:y=xy=3xy=4xy=y=x②y=-xy=-3xy=-4xy=-y=-x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看看每组直线分布的特征先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上述函数的图象,之后利用洋葱学院播放《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动态的演示画出函数图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查漏补缺,找出自己所画的图象与视频中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观察图像,思考问题:

1.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不够明确。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特别是符号)有何联系?

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例如y=3x),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是不是要提出减小?请斟酌。

3.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第一个问题: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

估计生:发现第一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第二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二和第四象限。

师:从比例系数来看呢,函数的比例系数和他们的图像分布有什么联系?用词前后宜一致

估计生:第一组k>0,而第二组k

师:很好,谁能把他们联系一下?

估计生: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那么是不是对于所有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有: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呢?【电脑演示:任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当在一、三象限运动时,它的解析式中的k的值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大于零的,反之,图像在二、四象限运动时,k的值都小于零的。】(这个演示过程可以登录xx这个网址,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下面由老师来证明这个性质:(由观察猜想到逻辑证明)

板书: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证明:当k>0时,若x>0,则kx>0,即y>0∴点(x,y)在第一象限

若x

当x=0时,则kx=0,即y=0∴点(x,y)即原点。

即函数图像上所有的点(原点除外)都在一、三象限内,所以图像经过一、三象限。同理,当k

我们看到:当k>0时,函数图像的走向很像汉字笔画里的“提”,当k<0时,走向是“捺”。这样更形象,容易记忆。

PPT展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现在我们做个小练习,由正比例函数解析式(根据k的正负),来判断其函数图像的走向。

y=-xy=xy=xy=-xy=(a2+1)x(其中a是常数)y=(-a2-1)x(其中a是常数)

鼓励学生踊跃抢答。

反过来,由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请你说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好,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电脑重现第二问题: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播放洋葱视频。

板书: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也在逐渐增大;(即“提”的走向)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反而减小。(即“捺”的走向)

师:小练习:由函数解析式,请你说出它的变化情况:y=3xy=-xy=xy=-y=(a2+1)x(其中a是常数)y=(-a2-1)x(其中a是常数)

鼓励学生踊跃抢答。

第三个问题: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归纳总结(由学生回答)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

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也在逐渐增大;(也就是“提”的走向)

当k

归纳为一句话,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归根结底看k的符号。

即:k>0提(一、三,增大);

k<0捺(二、四,减小)

(三)应用

1、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它的图像一定经过___________。

2、y=-的图像经过第___________象限。

3、已知ab<0,则函数y=x的图象经过___________象限。

4、已知正比例函数y=(2a+1)x,若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a的取值范围。

5、当m为何值时,y=mxm2-3是正比例函数,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思考题:

①已知正比例函数y=(m+1)xm2+1,那么它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②分别说明下列各正比例函数,当m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y随x的增大而减小?

a、y=(m2+1)x

b、y=m2x

c、y=(m+1)x

(四)小结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

以表格形式小结,可以整理知识点,形成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内化,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先播放视频,之后PPT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五)作业89页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洋葱视频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发现函数的性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了统一。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对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进行了指导,作出了反馈;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由传授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向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不足之处:

(1)在探索正比例函数性质时,没有预估到学生画函数图象费时太长,导致后面的教学过程比较紧张。

(2)在应用新知这一环节中对学生习题的反馈情况了解的不够全面。

(3)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精炼。

3、改进措施:

(1)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总结规律过后给予肯定,不必加以过多的语言进行重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思考回答问题。

(2)在学生明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后,应用新知反馈练习时,可以采取课堂小测验等方法进行,这样教师可以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3)在性质的发现总结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必着急帮助总结,这样可以更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上,但如何能更好的处理好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导和讲解,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函数课件 篇2

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要把研究函数的方法步骤和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因此,本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要学生有比较清醒的方案意识。

课堂引言我就提出:“有了函数意义和函数的图象认识,我们有能力开始具体的函数的研究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今天我们研究的函数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从实际问题入手,我们来看以下引力”,接着从四个具体的函数实例进行观察、归纳和总结,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结合定义写出一些正比例函数、进行判断,利用定义给出含字母的函数解析式是正比例函数,求字母的值。

研究函数的方法是结合和利用函数的图象,因此,引导学生画出具体的一些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工比赛,资源共享,合作研究),有学生画出的众多的函数图象进行提升,得出图象的形状特征、位置情况、变化趋势,做到真正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到了图象和性质,性质的叙述必须与图形相联系,这是数形结合的基础。

本课的时间不是太紧的,在知识内容上,老教材中有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的说法,由于训练题中少不了还有类似的应用,因此,我们也一样介绍了这一说法,在后面的应用中,要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和正比例函数的区别联系,在小学里,我们学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大而增大。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y/x=k(一定)。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正比例函数是:“形如y=kx的函数(k为常数,k≠0)”。两者揭示的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实质是一样的,成正比例“比值一定”,则两个变量不能取零,在y=kx中自变量x和函数y的值可以为零。另外,小学里没有学习负数,因此学生的印象是: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则“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而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再有,两个变量成正比例,这两个变量可以是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如y+3与3x-1成正比例,当x=1时,y=3,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此时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从熟视无睹,缺乏兴趣,慢慢过渡到约束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家严士健先生说过,数学教学应结合日常生活及其他领域中的问题,举出更好的例子、更好的问题,以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训练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评课,给我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首先在整体安排上,本节课有两个主要内容: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但是我在课的设计上,偏重于函数的教学。我的理解在于要先把函数的概念理解透彻,有助于学生对于正比例函数的理解。而课本对函数的概念的全面描述在下一单元中,本节课中只是在问题中针对某两个变量进行渗透。结合同事们的建议,我改变了整体构思,在不同的生活实例中,和学生一起理解变量、函数,为后一节中函数定义的建立奠定基础。

在习题的安排上,原来我只设计了正比例函数相关的练习,忽略了函数的内容,经过大家的提醒,我才意识到我的设计的前后不一致性,在此又添加了适当的函数关系的判断练习,加深同学们对函数的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兴致很高,课堂小结时有学生说:“函数在生活中很有用,不仅要好好学,还要学会怎样用”。

函数课件 篇3

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托马斯称:函数是现代数学思想之花。

《集合与函数概念》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学习的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了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

本小节是继学习集合语言之后,运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优越性,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概念,进一步认识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强化数学的应用与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解函数三要素,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通过例题教学与练习,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理解符号y=f(x)的含义,明确f(x)与f(a)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函数思想,代换思想,提高思维品质。

本堂课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曾在多个班级试教。主要问题有:

首先,由三个实例归纳共性会遇到困难。原因是由具体实例到抽象的数学语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而对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学生不容易认识到函数概念的整体性。原因是把函数单一地理解成函数中的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函数就是函数值。

第三,函数符号y=f(x)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1、从主观知识抽象成为客观概念。2、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在初中学生已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并不陌生;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但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周围,学生能列举出函数的实例,已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                                                        我们目前所教的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他们普遍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有较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喜欢教师创造疑问,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

针对学生这一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新问题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对三个实例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共性,抽象出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间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交流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到“概念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的理解,通过设计“想一想”、“练一练”、“试一试”等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函数概念。而对函数符号y=f(x),则让学生分析实例和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符号的内涵;并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代换思想。如三个实例用统一的符号表示、例4中计算当自变量是数字、字母不同情况时的函数值。让学生在做数学中领会含义,学会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提倡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复杂的计算过程,函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几何直观背景等,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将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

1、   多媒体动画演示炮弹发射。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感受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运动规律。

2、   用几何画板画出h=130t-5t2的图象。在图象上任取一点P(t,h),然后拖动点P的位置,观察点P的横坐标t与纵坐标h的变化规律。

3、   制作幻灯片展示问题情景。

函数课件 篇4

人教版 数学 八年级 上册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14.1.2 函数

案 设 计 说 明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谢志华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下构想:(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课件视频与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知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观察分析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通过生活中的函数举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时,向学生渗透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函数概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的动态化,直观深刻地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不仅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也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和其他学科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知识间的联系,也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意识。

函数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符合题意的分段函数;

2.能较为准确地作出分段函数的图象;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分段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习函数的表示方法;

已知A={1,2,3,4},B={1,3,5},试写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两个函数.

2.问题.

函数f(x)=|x|与f(x)=x是同一函数么区别在什么地方

二、学生活动

1.画出函数f(x)=|x|的图象;

2.根据实际情况,能准确地写出分段函数的表达式.

三、数学建构

1.分段函数:在定义域内不同的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

(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

(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几部分的并;

(3)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不能有相交部分;

(4)分段函数的图象可能是一条连续但不平滑的曲线,也可能是由几条曲线共同组成;

(5)分段函数的图象未必是不连续,不连续的图象表示的函数也不一定是分段函数,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6)分段函数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函数.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km以内(含3km)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超过3km以外的路程按2.4元/km收费.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

例2如图,梯形OABC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O(0,0),A(6,0),B(4,2),C(2,2).一条与y轴平行的动直线l从O点开始作平行移动,到A点为止.设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M,OM=x,记梯形被直线l截得的在l左侧的'图形的面积为y.求函数y=f(x)的解析式、定义域、值域.

例3将函数f(x)= | x+1|+| x-2|表示成分段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其图象,根据图象指出函数f(x)的值域.

2.练习:

练习1:课本35页第7题,36页第9题.

练习2:

(1)画出函数f(x)= 的图象.

(2) 若f(x)= 求f(-1),f(0),f(2),f(f(-1)),f(f(0)),f(f(12))的值.

(3)试比较函数f(x)=|x+1|+|x|与g(x)=|2x+1|是否为同一函数.

(4)定义[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试作出函数f(x)=[x] (x[-1,3))的图象.并将其表示成分段函数.

练习3:如图,点P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边上按ABCDA的方向移动,试将AP表示成移动的距离x的函数.

五、回顾小结

分段函数的表示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分段函数的图象;

含绝对值的函数常与分段函数有关;

利用对称变换构造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5页习题第3题,36页第10,12题;

课后探究:已知函数f(x)=2x-1(xR),试作出函数f(|x|),|f(x)|的图象.

函数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课件 篇7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讨论探索法.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例题讲解

投影片:(§2.8.1A)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5t2+v0t+h0表示,其中h0(m)是抛出时的高度,v0(m/s)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与t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大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解答.

[生](1)h与t的关系式为h=-5t2+v0t+h0,其中的v0为40m/s,小球从地面被抛起,所以h0=0.把v0,h0代入上式即可求出h与t的关系式.

(2)小球落地时h为0,所以只要令h=-5t2+v0t+h.中的h为0,求出t即可.

还可以观察图象得到.

[师]很好.能写出步骤吗?

[生]解:(1)∵h=-5t2+v0t+h0,

当v0=40,h0=0时,

h=-5t2+40t.

(2)从图象上看可知t=8时,小球落地或者令h=0,得:

-5t2+40t=0,

即t2-8t=0.

∴t(t-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

二、议一议

投影片:(§2.8.1B)

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

③y=x2-2x+2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1)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师]还请大家先讨论后解答.

[生](1)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与x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根1或一个根1;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

(3)从观察图象和讨论中可知,二次函数y=x2+2x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交点的坐标分别为(0,0),(-2,0),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交点坐标为(1,0),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一个根)1;二次函数y=x2-2x+2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棒.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三、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m?你是如何知道的?

[师]请大家讨论解决.

[生]在式子h=-5t2+v0t+h0中,当h0=0,v0=40m/s,h=60m时,有

-5t2+40t=60,

t2-8t+12=0,

∴t=2或t=6.

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都是60m.

Ⅲ.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P67)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了如下内容:

1.经历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了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了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Ⅴ.课后作业

习题2.9

板书设计

§2.8.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

一、1.例题讲解(投影片§2.8.1A)

2.议一议(投影片§2.8.1B)

3.想一想

二、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思考、探索、交流

把4根长度均为100m的铁丝分别围成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和圆,哪个的面积最大?为什么?

解:(1)设长方形的一边长为x m,另一边长为(50-x)m,则

S长方形=x(50-x)=-x2+50x=-(x2-50x+625)+625=-(x-25)2+625.

即当x=25时,S最大=625.

(2)S正方形=252=625.

(3)∵正三角形的边长为 m,高为 m,

∴S三角形= =≈481(m2).

(4)∵2πr=100,∴r= .

∴S圆=πr2=π·( )2=π· = ≈796(m2).

所以圆的面积最大.

函数课件 篇8

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基础之上,而又服务于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以及为函数、方程、不等式间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具体老师评课如下:

刘霞: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使学生明确函数、方程、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在本节课的复习过程中,渗透着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以及方程组的思想,这些思想也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而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通过对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到的结论。它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蕴含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对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法圣: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并能画出图象。 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及性质并能运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李杰:可以说从复习课的角度来说这样安排教学目标是恰如其分的,使数学教学课标要求当中的了解、掌握、直至应用都考虑到了体现。

牛媛: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梳理有关反比例函数的知识点(如:定义,表示法,图像性质),形成知识体系。尔后给出三道例题,学生做完后由学生板演再师生共同分析,最后学生再完成自我测验题。(冯老师精心设计本节课教学内容并通过印刷试卷给予呈现。)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习题来渗透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与性质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听得懂做一些,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面向全体,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另一方面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

梁淑祯:应该说冯老师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数学思想方法都能从例题教学中得到了体现。总体上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在教学基本功方面:冯老师深入研读课标,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把握教材准确、恰当,难易适中,重点空出,紧紧抓住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求解有关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

板书工整有示范性,有启发性,如在学生板演出现错误时给予及时纠正并用彩色笔加以区别经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灵活地把黑板分成4大板面,内容紧凑

又分明、清晰,主板书和副板书一目了然。个人以为在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书写过程时,教师不应把板演的任务交给学生,虽说教师已加以修改和订正,但看起来已经不够整洁,也不美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板书对示范性和启发性要求。

教师上课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声音柔和,具有校强的语言功底,这有利于学生静心思考,与学生容易形成思维的碰撞,易于与学生达到心灵上的勾通,交流。不过引起注意是要多注视数学语言的生动有趣、简洁明了、富于启发的.特点,特别当学生情绪处于低落之时,若能制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当学生在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启发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以期达到柳岸花明又一春的境界,这样也许更好。

教师具有较强地把握课堂的能力,得心应手地实施教学设想。

教师从概念入手引发性质,步步为营,有利于知识重组,形成知识体系,然后抛出例题由学生解答,学以致用。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如:图像的位置、单调性、函数表达式的两种表示方式(少了一种,应有三种),由学生共同回答,当学生无法回答出反比例函数当k 的值互为相反数时图像的两支关于x轴或y轴成轴对称(最好补充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时,老师能给予及时的启发,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地进行(启发略嫌生涩)。接着进入典型例题的讲解,例题1两个小题是关于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求解以及实际的应用,其中涉及到解析式两个解取一个的情况,另一个解是负数不合实际意义,要舍去。解析式的求法用到了待定系数法,根据过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作x轴或y轴的垂线,以垂足、该点和原点这三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的两倍就是k绝对值。若设这一点的坐标为(a,b),则k=ab。教师在讲解完该题时若能及时给予归纳就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了,也更有深入浅出之意境,这样将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教师采用由学生到黑板析演的方式,而不是先由自己板书再让学生做下面第二题时再让学生板书,有暴露学生解题过程之不足之意,此种做法的效率个人以为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复习旧知时由学生一人主讲,让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复习完旧知时,教师在不改变例题作用和降低例题使用效果的情况把三道例题结合为一道大例题,这样能节省学生因审题而花费的时间,也使题目的从易到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同时照顾到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也能让本节课不至于太沉闷。尔后,在讲解完例题后,还可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归纳反比例函数解题时所涉及的思想方法,让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导航器。

函数课件 篇9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复习: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 y?k

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 生:根据函数S=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 ,得500=,解得d=20. 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 d

S=104 ≈666.67. 15104. 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 所以,S·d=1000, S= . 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 100= .d=30(cm). 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P54—55.第2题、第5题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函数课件 篇10

幂函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幂函数定义,掌握一些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和一般幂函数第一象限内图像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来定义幂函数,比较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得出其特有的形式特点,观察图像归纳总结出其函数性质,数形结合找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函数图像直接反应函数性质,同样由函数性质也能大致画出其图像,对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体会

二.重难点

重点:幂函数的定义,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般幂函数第一象限的大致图像再利用其性质得到整体图像

难点:其一般的性质分析,再由性质得到一般图像

三.教学方法和用具

方法:归纳总结,数形结合,分析验证 用具:幻灯片,几何画板,黑板

四.教学过程

(幻灯片见附件)

1.设置问题情境,找出所得函数的共同形式,由形式给出幂函数的定义(幻灯片1 幻灯片2)(板书)

2.从形式上比较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异同(幻灯片3)3.利用定义的形式,判断所给函数是否是幂函数,并得出判断依据(幻灯片4)

4.画常见的三种幂函数的图像,再让学生用描点法画另两种,并用几何画板验证(幻灯片5)(几何画板)

5.用几何画板画出这五个幂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完成书中幂函数的函数性质的表格,并分析得出更一般的结论(板书)(几何画板)

6.直观观察五个幂函数的图像,寻求第一象限幂函数图像的大致走向(幻灯片6)

7.任意给出几个幂函数,利用所得规律直接画出第一象限图像,再利用其定义域,奇偶性画出整体大致图像,并用几何画板验证(板书)(几何画板)

8.例题1比较幂值大小(幻灯片7)

例题2利用幂函数定义和性质(幻灯片8)

例题3证明具体一个幂函数的增减性(幻灯片9)

9.小结(幻灯片10)

五.教学反思

1.要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老师要迅速对其作出判断。

例如:判断y=x +x是不是幂函数,学生说不是,因为它是二次函数。这时老师就应该迅速反应,要反驳学生,二次函数y=x 也是幂函数。

2.教学中多次用到几何画板画图或验证,有时过多使得课堂时间不够,有时又显得有些多余。例如:已经得到了一般幂函数图像先利用得出的规律画出第一象限大致的图像再利用其性质画整个的图像,给出几个幂函

22数做练习,但随后在黑板上画完大致图像后又用几何画板验证,此时有些多余了,根本就不用验证,因为学生也不太了解几何画板,既然已经画出图像,就要让学生确信自己的答案。

3.幻灯片的制作时要注意,用白色的字有时在后排反光看不太清楚,一般多用红色,蓝色的。再就是幻灯片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不要过多依赖,有一些必要的板书还是要有的。

4.知识讲述和让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要分配好,衔接要自然连贯。

函数课件 篇11

三、教具准备

引导: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知识。问题:据了解目前市场的鱼是8元/斤 ,顾客买鱼所付的价钱y(单位:元)与买鱼的重量x(单位:斤)变化而变化。请同学们列出函数关系式:

探索研究:

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

32r /cm,铁块的质量m(单位:g)随它的体积V(单3位:cm)的大小变化而变化;m7.8V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h(单位: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h0.5n

(4)冷冻一个00c的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c,物体的温度T(单位:c)00随冷冻时间t (单位:分)的变化而变化。T

刚才所列出的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乘积的形式。 y8x一样,

观察一下其中2,7.8,0.5,2,8都是常量,我们统一用k来表示,r,V,n,t,x都是变量,我们用x来表示,函数l,m,h,T,y统一由y表示。则以上式子我们不难给它找到一个通式

组织练习巩固知识点。

研究正比例函数图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相对简单的函数式ykx(其中k为常数,k0)。 y2x 请同学们用列图表描点画图像的步骤,先在草稿本上画出图表,然后同学们自己画出该函数的'图像。总结归纳出一些函数性质。

同学们再用相同的方法快速做出y比较一下两函数之间有2x的函数图像,

什么异同之处。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呢,我们来梳理一下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会根据问题列出一些形如ykx的函数关系式。

0时,y随x我们还研究了它的一些特性。知道图像过原点(0,0)。当k

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

总结本堂课所学重点。

下来同学们再去生活中采集一些关于正比例函数的应用,后面的内容我们下节课接着讲,今天的作业是习题14.2-1、2、4(1)

函数课件 篇12

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反比例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核心,是图象“特征”、函数“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也正是反比例函数的本质属性所在.

反比例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之一,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对函数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再次强化.是学习后续各类函数的基础.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再次,将函数中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借助平面直角坐 标系和点的坐标,直观地予以呈现,这又充分体现了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

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将为今后的函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前提.虽然学生已经学过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但是由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殊性,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仍是学习中的目标之一.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进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函数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的理解;

2.数学思想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渗透孕育期、领悟形成期、应用发展期、巩固深化期四个阶段,而非能复制与灌输.在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时,让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变化与对应思想的存在,并能运用这些数学思想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究、归纳、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通过对反比例函数性质探究,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

对于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学过,但对每步要求的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在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常遇到如下的问题:(1)“列表”时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缺乏代表性及忽略x0等现象;(2)“连线”时,由于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容易使学生产生知识上的负迁移,把双曲线画成折线;(3)对双曲线与x轴、y轴“越来越靠近”但不相交的趋势不易理解.

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学生已经对研究函数性质所用的探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反比例函数图象比一函数图象的形态丰富,结构复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故对性质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对性质探究中的数学思想的体会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教法、学法特点分析 1.找准切入点

从正比例函数切入,通过类比学习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渗透探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法.

2.抓住关键点

准确作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探究性质的前提,探究性质的关键是“形”与“数”间的转化.

① 作图

(Ⅰ)描点法作图不是简单的复习与应用.“列表——描点——连线”体现的是描点法作图的一般步骤,而思维的真正起点在于对“解析式”中常量、变量以及变量间关系的分析(k0,x、y的取值以及x与y间的反比例关系),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大致轮廓形成影象.这也是函数学习中作一般函数图象的思维规律.

(Ⅱ)连线时需防止学生受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影响,而产生认识负迁移,把曲线连成折线.

(Ⅲ)图象由 “一条”到“两支”,形态由“直”到“曲”,由“连续”到“间断”,由与坐标轴“相交”到“渐近”,折射出函数学习的深刻性,是继一次函数后,知识上的一次拓展,理解与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也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②“形”与“数”间的转化

(Ⅰ)反比例函数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整合体.(Ⅱ)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思维主线是“数”“形”间的转化.(Ⅲ)“数形结合”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 3.注重发散点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教材中的一个发散点.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类比、猜想、知识拓展的过程,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更新的问题,得出更多的结论.但如何发散,有个“度”的把握问题,诸如:k的几何意义;反比例函数ykk与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对称关系,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严格证明等,我的想法

xx是作为下节内容或以后结合例题去研究.

4.教学过程紧扣“三条主线”

教学中突出三条主线,并注重三条主线的和谐发展.

一是知识的“产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发展(描点法作图、探究)——形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应用”主线;二是学生“动手(作图)——探究(观察、类比、猜想、交流)——巩固(练习)”的活动主线;三是教师“指导作图(列表:自变量取值, 连线:曲线的间断、大致趋势等)——引导探究(类比)——解析(归纳、概括、)——评价”的因“学”施“教”过程.

4.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函数本身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在学习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学生已经接触过,结合本课内容,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到“作图(列表、描点、连线)”,再到“性质(观察图象探究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这种函数解析式及性质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突出体现了两者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再次,将函数中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细微”到点,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直观地予以呈现,这又充分体现了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

5.注重学法指导

对于反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的研究与学习,尽管还处于函数学习的初级阶段,但它所体现的函数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的再一次强化.教材中呈现的“函数概念——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实际应用”的结构,是学习初等函数时不可或缺的.使学生理解这样的“同构现象”,对于明确学习任务,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再有,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先由函数解析式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析x、y的对应变化关系,然后构思函数图象的大致位置、轮廓、趋势,进而列表、描点、连线作出函数图象,反映了作函数图象的一般规律.另外,利用图象“特征”确定函数“特性”,也是初中阶段研究函数性质的常用方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优文推荐】请假申请书集锦五篇

结婚请假申请书 请假申请书范文 07-01

形容夏至节气的诗句46条

夏至节气诗句 夏至节气 06-16

业主活动方案集锦7篇

业主活动方案 06-16

我有一个温暖的家作文经典

我有一个温暖作文 我有一个作文 06-16

考试祝福语(篇一)

祝福语考试 考试祝福语成语 02-14

《生命生命》读后感(分享6篇)

06-16

文案的辞职报告(通用8篇)

文案辞职报告 06-16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

夏季溺水安全知识 06-16

小班学习计划推荐

小班学习计划 06-16

森林防火手抄报内容

森林防火手抄报内容 06-16

宝贝日记

宝贝日记 06-1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