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散文课件

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对于上课很重要,任何一位老师都知道这一点。教案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和教材的有效工具,而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又该怎么编写呢?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逐一探讨和剖析“散文课件”,希望能够为您带来帮助。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务必将它收藏起来,以便日后查阅。

散文课件【篇1】

1、领会托尔斯泰墓朴素美激起人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2、领会乡村冬天自然美表现作者的朴实而高尚的精神追求。

1课时

一、导入:

今天一起来学习第十二课《外国散文两篇》:《世间最美的坟墓》和《冬天之美》(幻灯片1)大家发现两篇文章的标题中都有一个什么字?(美)是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美吧!

先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2,齐读):

1、领会托尔斯泰墓朴素美激起人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2、领会乡村冬天自然美表现作者的朴实而高尚的精神追求。

1、瞧一下茨威格的模样(幻灯片4)

2、看一下作者简介(幻灯片5)

补充:

茨威格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传记《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肆基)《罗曼罗兰》等。1942年2月22日,他携妻自杀于巴西,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想法西斯注意的罪恶发出了无声的控诉与抗议。

3、简单了解一下文中提到的坟墓主人托尔斯泰。(幻灯片6)

补充: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曾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鲁迅说:“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巨人”。

4、请快速阅读文本,筛选出直接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幻灯片7)

5、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幻灯片8)

6、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托尔斯泰儿时的故事?

(托尔斯泰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自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叙述这个故事,揭示托尔斯泰内心对美和幸福的渴求,使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中有了一种不平凡的内涵。)

7、“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这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指什么?

(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在晚年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他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幸福。)

8、将托尔斯泰与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士兵相提并论有何用意?

(说明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士兵一样在世间消失。把他与流浪汉、士兵相提并论,激起人们心中的波澜。)

9、“夏天,风儿……;冬天,白雪……”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由于没有奢华的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景物描写好渲染出墓地宁静肃穆的气氛,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沉睡是幸福的。同时,景物描写的变化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

10、文中哪两个句子侧面烘托了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敬意?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11、“这个特殊的日子”,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怎么知道的?

(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

12、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被作者视为世间最美的坟墓,请看该墓的图片(幻灯片9)

13、请筛选文中评价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句子。(幻灯片10)

14、托尔斯泰墓到底美在哪里?(幻灯片11)

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中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与伟大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所在,普通中蕴涵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15、请看拿破仑的墓穴和莎士比亚的石棺图片(幻灯片12、幻灯片13)

16、将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墓作比较,用意何在?(幻灯片14)

(从这些坟墓迥然不同的风格,更反衬出托尔斯泰墓逼人朴素。以伟人比伟人,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我们感到托尔斯泰墓不仅外形有一种朴素美,墓中人亦有一种人格美。)

过渡:

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告诉我们,惟其崇高,最朴素的亦是最美的,它给我们强烈的思想震撼。那么,乔治桑的散文《冬天之美》又会怎样展示冬天之美,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愉悦呢?

1、认识、了解一下乔治桑(幻灯片16、幻灯片17)

2、筛选课文中描写城市冬天与乡村冬天的关键词,思考:为表现乡村冬天之美,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幻灯片18)

(城市:阳光惨淡、臭气熏天、永无干燥;)

(乡村: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地面干爽)

(对比)

3、作者将乡村冬天与城市冬天作鲜明的用意何在?(幻灯片19)

4、“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无可奈何”表明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情城市工人)

5、“我们的富翁所过的……毫无生气”,透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神追求是什么?

(作者厌恶虚荣和“奢侈挥霍”的所谓大都市生活,向往那种朴实而又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只有回到乡间的田野,才可以远离虚荣与名利的追逐,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乐趣。这是作者赞美乡村风光、赞美冬天的真意所在。)

6、从文中筛选出表现乡村冬天之美的几种景物,思考:作者描写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幻灯片20)

(八种景物:阳光、麦田、地面、常春藤、花儿、鸟儿、白雪、冰凌)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作者笔下的乡村冬季,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极富诗情画意。)

8、罗列各种美的事物就一定能引起人们美的共鸣吗?(幻灯片22)

(“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

(在作者的眼中,乡村冬天的美不仅在于自然,更在于“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

9请概括文章主旨。(幻灯片23)

10、结尾的反问句很有力,与开头什么话紧密呼应?结构上的这种处理,反映了作者详明的思想倾向。这与文中流露的什么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同情城市工人)

11、两篇有关“美”的散文学完了,我们对“美”有何看法呢?让我们做一个拓展迁移的练习。

托尔斯泰墓如此朴素,作者却说它是“世间最美的”。因为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强烈地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了出来,使文章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见,美不仅仅是指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东西,它还包括那些强烈地冲击心灵的,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力的事物。震撼力越是强烈,审美的效果便越好。另外,美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作业:(任选其一)

1、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2、片段描写你感受到的美的事物。

散文课件【篇2】

透过一扇窗子,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我就曾经坐在自家的窗前,一面绣着花边,一面目睹了女邻居的罗曼史。

我的邻居是一个织花边的女工。她人长得漂亮,但家境贫寒。她有两个追求者和一株栽在蓝瓷花盆里的郁金香。

我邻居和我住的那条街很背静,所以既无车辆来往,也很少有行人。过往人等全是当地的住户。像巴黎所有的街巷一样,那条街很窄,几乎每家的阳台上都挂有色彩鲜艳的宽红边遮阳布帘。

前面已经说过,我的邻居很穷,所以,她家的阳台上没有挂帘子。不过,太阳并未能阻止姑娘时常到阳台上去看她的郁金香。

那株没有几片叶子的柔弱小花,是我邻居时刻记挂在心的事情。每天晚上她都把它搬进卧室,怕它会受到北风的摧残;清晨再重新搬出来;中午阳光炽烈的时候,她就用一小块麻布给罩起来。她不时地跑进跑出,不是掸去沾染枝叶的尘土、摘掉偶然发现的枯叶,就是浇水、捉虫。

在当地的条件下,郁金香是长不好的,只有在炎热的地方,它才能长得枝繁叶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的邻居才对她的花盆那么精心地加以照料。早在好几个月之前她就把种子埋进了土里,直到现在它才初具样子,开始抽枝发芽,尽管还很柔弱、单薄,但毕竟还是就要开花了。

从姑娘挨近花盆时脸上流露出来的欣喜神态,我猜想这株花的枝头一定已经长出了第一个花骨朵儿了。

后来,我从这位漂亮的女工跟她楼上的邻居——她的追求者之一——的谈话中得到了证实。

“您一定非常高兴吧。几个月的苦心总算有了结果。很快您就能亲手摘下一朵美丽的郁金香啦。您打算把它和您的心一起送给谁呢?”

姑娘非常羞怯地回答:

“可能什么人也不给,我决不会把这朵朝思暮想的鲜花给摘下来的。它应该就在原来的枝头上凋谢。我还没有蠢到那种地步,让自己花费的如此巨大的心血毁之于一个短暂的瞬间。这是一个原因啰,再说,我还没想过要把我的心和这朵郁金香一起送给别人呢。”

“您瞧,我的好邻居,时间不饶人哪。春天已经到了,这可是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您看那些小鸟,没有一只是独自飞翔的。您再瞧瞧这些花盆,全都在开花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就说您这迟迟不开的郁金香吧,今天终于结了一个花骨朵儿。我的好邻居!您就可怜可怜我吧,您就痛痛快快地答应接受我做您的丈夫吧!”

女工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散文课件【篇3】

一、教材简析:

《养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从家中收集一些有关花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回忆或向家长了解一些养花的常识或经历。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检查预习,掌握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交流资料,理解作者养花的原因及养花的种类。

1、出示花卉图片,说说花卉的名称。

2、交流养花的知识和乐趣。

1、指名认读生字词,纠正错误的读音;说说难记、难写的字。

2、说说预习课文之后对老舍先生养花的经历有哪些了解。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画出能概括全文的中心句)。

2、由中心句回顾全文,理清课文脉络,说说课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交流。

(四)理解作者养花的原因及种类。

2、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

(五)自由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继续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

2、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总结出养花有哪些乐趣呢?他又是怎样把这么多种乐趣写具体、写清楚的?

(二)理解3—6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种种乐趣写具体的。

1、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细读,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每一种乐趣写具体的。

2、分组(根据选择的相关段落)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学习作者言之有序、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3—6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读,体会其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作业:

1、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2、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一种乐趣,注意写具体。

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正式启动了《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本学期,我们侧重于开发整合家庭课程资源。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一些精读课文在开发整合家庭课程资源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老舍先生的这篇《养花》真实地叙述了他养花的乐趣,而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养花的见识。因此,在课前,我着重布置了他们回忆或向家长了解一些养花的常识和经历;上课之初,带领他们交流,因此,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他们读起来也觉得兴味盎然,理解作者养花的乐趣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体会到了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益处,真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散文课件【篇4】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还能给人们带来乐趣额,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内容通俗易懂,层次清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逻辑性很强。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1、出示各种花,让学生们感受花的美丽。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谁说说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样看待养花的?

2、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4、齐读课题,自主设疑。

作者围绕养花讲了哪些内容?

作者为什么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养花到底有什么乐趣?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比比看谁写得漂亮。

2、引导学生回顾问题:

1)作者围绕养花讲了哪些内容?

2)作者为什么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养花到底有什么乐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及时做出批注。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注意关注学困生的学习。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回顾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2、自编题:请你根据学习情况编写1-2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知识运用。

学生自编习题,自主解疑。

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试题。

3、教师补充:同学们,学习了本课,请你根据学习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把养花当作乐趣。

3、总结养花的乐趣。

散文课件【篇5】

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歌。

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感情。

1.思考:这两首诗采用的揭示主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是相同的。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分别抓住帆和萤火虫的基本特征,抒写心中的感情,引发读者去思考人生的一些问题。

2.思考: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在“帆”身上贯注了一种什么精神?

3.思考:怎样理解《萤火虫》一诗中“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这几句话的含义?

4.讨论交流:这两首诗中的帆、萤火虫分别给了你什么人生启示?

1.从情感、结构、语言、意象、意境、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表白己的意见,不要求学生说很多,能够说出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即可。

2.迁移: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给过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请读读下面这首诗,结合你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诗与《帆》的异同点。

3.训练:你能够模仿课文的写法以及《礁石》的写法,寻找一种意象写一首小诗吗?大胆试试,表现出你的才华。

要求:在构思时,不要被诗的形式所拘泥,先考虑意象和所要表达的意境,然后再考虑形式的问题。

散文课件【篇6】

尽管身处江南鱼米之乡,但《鸬鹚》一文所描绘的宁静优美的画面目前我们这儿是无法欣赏到的。孩子们也从没人见过真正的鸬鹚,上课文之前,即使是鸬鹚的图画,好多同学也都没看到过。上课时,当让学生提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时,有一个学生的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非常活跃,而且整篇课文有许多问题也因为这一问而基本解决。

学生问:“鸬鹚是渔人养的还是那种像我们看到的鸟儿一样野生的?”当时问题一提出,我想:这个问题不是太简单了,怎么会不懂呢?还用问吗?而且提出这个问题的还是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我把回答这个问题的权利立刻交给了学生,多数学生都高高举起手说鸬鹚是渔人饲养的,专门用来帮渔人捕鱼的。教师就紧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从文中去找到许多线索来说明鸬鹚是渔人饲养的。一个学生说:“‘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就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因为是渔人养的,所以这些鸬鹚都听渔人的话,都钻进水里去了。”一学生马上反驳:“我不同意,我认为如果不是渔人养的,你用竹篙一抹,鸬鹚也会下水的。”话音刚落,有许多同学都在下面发出“啊?”的反对声。一同学说:“如果它要逃得话,那它为什么不四处乱飞,而是都往水里钻呢?”一学生立刻附和:“我也认为是渔人精心饲养的,你看课文后面写‘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鸬鹚跳下水去捉鱼,而且捉了鱼之后也不飞走,也不自己吞下去,而是自己跳上渔船给渔人。”“是的,课文后面还说‘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鸬鹚很会捕鱼。一会儿工夫就捕了好多,渔人都快来不及了。”另一学生也抢着补充:“我也对某某有补充,课文开头写‘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等待什么命令,就是渔人让鸬鹚下水捕鱼的命令。”那个不同意的同学强词夺理说:“这里是说‘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等待命令的是士兵,而不是鸬鹚。”一个同学立刻纠正:“这是一句比喻句,把‘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比作‘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它写出了鸬鹚整装待发的雄姿。”有同学接着补充:“‘一抹’就是一擦的意思,从这个字可以看出渔人的动作很熟练,只要‘一抹’鸬鹚就下水了,这说明他们之间配合非常默契。”“还有这说明渔人让鸬鹚下水的方式很独特,鸬鹚非常服从,真是训练有素。”

争论还在继续,学生从书上找出好多的语句来说服那个认为鸬鹚不是渔人饲养的学生,实际上到后来那个学生心里已感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可能因为一时觉得有点下不来台故意不接受大家的观点,没想到这点小小的叛逆却成就了我们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个性的张扬。教师也觉得一下子学生思维跳跃太快,有点无法控制。学生在辩论中几乎把这篇课文中老师准备一一和大家讨论的知识点全部解决了。

散文课件【篇7】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度假的人们。那些由于年景不佳而外出卖艺的、变戏法的、耍猴玩狗的以及挑担买卖人都指望着这样的节日。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觉得人们把一切都忘记了,不论是工作还是苦恼。他们都变得像孩子似的。对于小孩们,这是休假日,是从那令人恐怖的学校里解放出来的二十四小时;对于大人们,这是和噩梦般的生活缔结的一次停火,也是无休无止的斗争中和整天的提心吊胆中一次短暂的停歇。

不管是在客观世界工作的人,还是致力于精神世界工作的人,都很难摆脱这民间五十年节的狂欢的影响。他们也都在这无忧无虑的气氛里不自觉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呢?作为一个真正的巴黎人,从来不错过机会到那些出现在这隆重节日里的神气活现的小店棚去观赏一番。

实际上,这些小店棚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它们都尖叫着,大声唱着并拼命吼叫着。这真是一个叫喊声和铜铁相碰声以及焰火爆炸声的混合。愚仆和小丑们由于风吹日晒雨淋而变得黑瘦干瘪的面孔都痉挛着,他们好像是对自己的演技充满信心的演员,拉着十分可笑的俏皮腔儿,开着像莫里哀一样戏谑的玩笑;大力士们庄严而神气活现地穿着事先洗好的运动衫,既没有前额也没有颅骨,像猩猩一样,但却为自己胳膊上粗大的肌块而骄傲;美如仙女、艳如公主的舞女们,在小提灯的照耀下跳动着、雀跃着,短小的舞裙上洒满金光。

到处一片光芒、烟尘、叫喊、欢乐和嘈杂;一些人在花费,另一些人在赚钱;不管是花费还是赚钱,人们都同样地兴高采烈。儿童们拽着母亲们的裙边,为了得到几根棒棒糖;或者趴到父亲的肩膀上,以便更好地观看像神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术师。到处弥漫着一种油炸食品的香味,这味道压倒一切芬芳,像是为这节日所供烧的香火。

但是,在那一头,在这一排店棚的尽头,我看到一个可怜的卖艺人。就好像是自觉羞愧,他逃到了这华丽的一切之外,他弯着腰,似乎就要摔倒,老朽不堪,活像一具僵尸;他倚靠在他那小破棚子的一根支柱上,那是一间比世界上最不开化的野蛮人的破屋子还要可怜的破棚子,里边点着两块蜡头儿;蜡头流着油,冒着烟,更照出了破棚的丑陋和贫寒。

到处是欢乐、收益和大吃大喝,到处是确有隔夜之粮的安宁,到处是充满生命力的狂热发泄;可这里却是绝对的苦难。尤其令人感叹的是,他穿着这样滑稽的褴褛衣衫,比化装更能形成强烈对照。这是出于他本身的需要。

可怜鬼!他不笑,也不哭,不跳舞,也不作任何手势,不叫喊,也不唱任何歌子,不唱欢乐的,也不唱悲哀的,他也不乞求。他哑然静坐。他放弃了,他认命了,他的前途已成定局。

可是,他向人群和光芒所投去的眼光又是那么深邃,令人难忘啊!那人群和光芒的潮水般的骚动离这令人作呕的苦难只几步远。我觉得好像有一只歇斯底里的手掐住了我的脖子,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泪水滞留在我的眼眶内,使我感到眼前一阵昏花。

怎么办呢?又何必要去问这不幸的老人,在这恶臭的黑暗之中,想要引起什么奇迹呢?在他的已经戳破的幕帐之后,又会有什么奇迹呢?确实,我没敢去问。我这胆怯的理由会使您好笑吧……

我承认我当时害怕使他出丑。

最后,我决定在他那木板上顺手放上一点钱,希望他能明白我的用意。可这时,不知怎么一拥挤,一股人流潮水一样涌来,把我卷得离他远远的。

刚才那一幕,一直在我眼前浮现着。我又回转过来,力图剖析一下我刚才那突如其来的痛苦。我自言道:“我刚才见了一个老朽文人的形象,他活过了一代人,并曾是这代人的出色的捉弄者;这又是一副老诗人的形象;没有朋友,没有家庭妻小,被穷困和忘恩负义的公众所贬黜。健忘的人们再也不愿迈进他的店棚。”

散文课件【篇8】

a、识记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积累美词佳句。(借助字典和词典,联系上下文,预习时完成)

b、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哪些乐趣。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e、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拟人、排比的运用。

读以贯之,读中感悟,抓住重点,研讨与点拨相结合。

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2、老舍先生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配乐朗读录像。

1、播放录像,欣赏《养花》课文朗读。

1、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课文段落有两种划分法:

第一种:第一段(1),概述“我”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总)

第二段(2---6),具体讲养花中的乐趣。------------------(分)

第三段(7),总结养花的乐趣。----------------------------------(总)

第七段:总述养花的乐趣。---------------------------------(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又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3、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及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读课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爱养花?

(学生自由读课文:只要开花,作者就高兴,而不是只喜欢好看的花;作者在小院子里种满了花草。)

(2)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本段的段意。(我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问:这句话向我们解释了作者为什么要养花。从全文来看,本段起到了什么作用?(全文的总述)

4、理解课文第七段,并了解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段,想一想,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全文的总结)

(2)养花的乐趣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学习课文第二至六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养花的乐趣的。

(1)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都是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因为奇花异草不易活,作者不忍心看着花草死去;另外,北京的气候也不太适宜养花。这是作者养花的特点,是在养花过程中摸出的规律。

(2)养花不能对花“置之不理”,而是要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要按花的生长特点来管理,管理得法,花就会活着。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门道,增长了一些养花的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散文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

散文课件【篇10】

目标:

1、理解散文,感受散文所表现的春雨的美。

2、学习用优美的语言表述春天的景色,尝试改编散文。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欣赏过春雨的自然景色。

2、轻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中的意境,并鼓励幼儿大胆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象。

活动过程:

1、说春雨

(1)猜谜导入: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全不见。(雨)

(2)讨论:春天是什么样的?春雨又是什么样的?春雨让人感觉怎样?

反思:以猜谜语形式导入活动,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2、欣赏散文《春雨沙沙》。

(1)配乐朗读,提问:

听了散文,你有什么感受?

散文中都写了春天里的什么颜色?

春雨像什么?是怎么落到地上的?

(2)出示挂图,再次欣赏。

(3)动作表现春雨。

反思:孩子在欣赏散文和讨论春雨的过程中,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对春雨的感受,这样孩子在讲述时就能做到侃侃而谈。

3、编春雨。

(1)改编:谁衔着雨丝?绿的,是什么?红的,是什么?

(2)教师将幼儿改编的内容连贯的描述一遍。

反思:在此环节中,幼儿能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词汇进行组合,编出符合主题的儿歌。

4、画春雨。

尝试进行想象绘画,画出春天的景色。

反思:幼儿把自己想象中的春雨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感受到了春雨的美。

散文课件【篇11】

在没有人类之前,这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是动物植物,是花鸟虫鱼、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鱼在水底游,它们的世界总是晶莹透明的。

我相信动物与植物之间会有语言的交流,只不过人类所具有的聪明与智商与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隔膜,因而无法破译。鱼也会弹琴,它们把水底的卵石作为琴键,用尾巴轻轻地敲击着,水面泛开的涟漪就是那乐声的折射。我想鱼们肯定有记录自己语言的方式,也许那些被海浪冲刷到岸边的五彩贝壳,就是鱼希望能送到岸上去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这些隐秘的、生动的、遥远的、亲切而又陌生、糊涂而又清晰、苍凉而又青春的语言,我们究竟能感知多少呢?在梦境里,与我日常相伴的不是人,而是鱼。每次吃鱼,那条长长的脊椎骨总让我浮想联翩,那一根尖尖的刺让人联想到肋骨,进而联想到女人。圣经里说夏娃是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制造的,隐喻女人是男人的肋骨,也就是身上最尖锐却不忍放弃的东西。

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是由鱼进化而来的,我对此深信不疑。我一直相信所有的鱼都很简单。如果我是一条鱼,我会安于做一条鱼,而不去进化成人。我不想在劳累时闭上我的眼睛,不想在名利场上拼杀得遍体鳞伤。我愿永远睁开我渴望的双眼,用我的躯壳和灵魂来浏览这个世界。做一条简单的鱼是幸福的,这是我很久以来的看法。直到有一天我从电视里认识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鱼,才知道人还须向鱼学习做人的道理。你见过圣洁而有信仰的鱼吗?你肯定说没有。是的,这种鱼极少,你很难碰得到。但《探索》频道的记者捕捉到了它们的镜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鱼的凄美的故事:在北太平洋欧洲水域和我国黑龙江水流相对平缓的地方,每年夏初或秋末,会有大量的鱼从下游向上游迁移,那种迁移异常壮观,整个江面呈现出波光粼粼的一片,很像是繁星。这种鱼体长二到三尺,嘴大,鳞细,刺少,肉味鲜美,当地的居民把这些执着的鱼称为“圣鱼”,从不捕杀它们。他们说,鱼们之所以在这个产籽季节进行大规模的迁移,是因为它们不满意下游水质的脏,它们害怕自己的后代一生下来就面临被人类糟蹋的生态环境。因此不得不顶着逆流艰难而上,那情景真可以说英勇悲壮。这种鱼属北半球高寒地区的冷水鱼类,欧洲人把它叫做三文鱼,我们中国人则把它叫做大马哈鱼。电视里告诉我们,三文鱼在离海洋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淡水河里产卵,幼鱼孵化后在河水中生活三年,然后顺流游向大海。

几年后,成年的三文鱼开始向自己的出生地洄游以繁衍后代。它们能利用月光和潮汐准确地判断方位,回到故乡。但是逆水洄游是一个艰苦卓绝、充满危险的过程,急流险滩、巨石横阻、人为捕捞,这一切都使三文鱼的回乡之路遍布着苦难与杀机;然而,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能挫败它们坚定不移的回乡的意志。这种鱼一进入淡水区便停止进食,全凭体内脂肪储存的能量坚持前进,碰到无法游过去的石堆、岩坎,尤其是一些落差较大的河道,它们就会奋力跃起,飞腾而过;一次不成,再来一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由于激烈的跳跃,它们的身体会由青黑变为暗红,有的甚至伤痕累累,但它们休息一阵后,便以更大的力量再度跃起。如此反复飞跃,层层升高,纵然摔得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直至越过层层险阻回到故乡。

最悲惨的一幕有时会发生在秋末,那群顶着严寒逆流而上的鱼儿或许错过了最佳时期,被提前到来的冰雪封锁住了退路,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上游的江水便结成了冰,大量的三文鱼被冻死在江中,连同刚刚产下的鱼卵??有一位北欧作家在文章里写到:“我曾经尝过那里的河水,有点咸。”我猜想,他或许是说泪是看不见的,但尝得出。每一次在荧屏上看到逆流而上的三文鱼,我的心里便会充满一种悲情,这种比人类古老得多的动物活得这样凄美,令我感到心痛。但就在心痛的同时,我的心头总会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与敬佩。我不知道三文鱼的体内拥有着怎样神奇的遗传密码,使它们不怕牺牲、不顾一切地回归故乡;我更愿意相信,在每一条这种鱼的心里,都有着一个执着的信念——无论漂泊多么遥远,无论路途多么坎坷,最终一定要重返自己的家园!对我们人类而言,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吧?那是梦想发源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生命渴望回归的地方。常常地,我会在特殊的日子里与三文鱼在梦中相遇。

每当我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因跋涉而疲惫不堪、因被人讥讽而犹豫不决、因遭受打击而身陷绝境时,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一条汹涌澎湃的江和一尾逆水而上的英勇的鱼,心底便有一个热切的声音响起来:嘿!前辈,你好!你能够终生坚守自己的信念,我会永远向你学习百折不饶的勇气。每念于此,我那伤痕累累的心底,就会积聚起一种巨大的力量!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动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要知道,在梦境中,梦境的情、景、事是现实,而更多梦境的“我们”则只是一具躯壳,可以说是真实的虚无。而且,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人类最终把语言变成纸张上的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不负责任的举动,因为纸会衰朽,它承受不了风雨雷电的袭击。如果人类有一天真的消亡了,这样的文字又怎会流传下去呢?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与大自然亲近,与它对话和交流,它们也许会在我们已不在了的时候,把我们心底的话永传下来。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它便拥有两个世界了。

一个是水底的,一个是天上的。天上的鱼在飞翔的时候,也许会这样想,把文字留在水底的卵石上,不如让它们镌刻在空中更好。因为天空是一张多么广大的纸张啊。当水底的鱼哀叹人间已繁华不再时,飞翔的鱼却仍可赞美身下美轮美奂的废墟。

散文课件【篇12】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充满诗意的散文诗,把在成人世界中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得形象生动、童趣盎然,向幼儿展示了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我们旨在通过运用欣赏、讲、演、操作等多种手段让幼儿发现散文诗中意境的美,理解散文诗中形象的语言,激发他们学习散文诗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欣赏、讲解、操作等形式,感受散文诗所表达的意境美。(工作总结之家 Gz85.COM)

2、理解散文诗中绿色的树带给大家的快乐,并运用动作表现散文诗中形象性的动词:争、钻、扑。

3、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喜欢读绿色的书的理由。

活动准备:

1、自制《绿色的书》图书(做成树的外形)

2、事先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一些树

3、录制的配乐散文

活动重点:

帮助幼儿理解小鸟、风、露珠以及我喜欢读绿色的书的理由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平时最喜欢读书了,你喜欢看什么书呢?(幼儿自由交流)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本书,是一本你从没读过的书,你们看(出示自制图书)?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过渡:到底谁喜欢读这本绿色的书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散文诗《绿色的书》。

2、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第一段的内容。

(1)重点理解小鸟、风儿、露珠读书的那一段。

提问:谁来读这本绿色的书了?

过渡:小鸟(风、露珠)是怎么读这本绿色的书的?

(2)教师再次有感情地朗诵小鸟、风儿、露珠读书的那一段。

提问:小鸟(风、露珠)是怎么读这本绿色的书的?

(3)老师扮演绿色的树,请幼儿扮演小鸟、风、露珠进行表演

3、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第二段的内容。

过渡:那大家为什么都喜欢读这本绿色的书呢?我们一起从散文诗中找到答案。

(请幼儿听录音完整地欣赏散文。)

提问:小鸟、风儿、露珠为什么都喜欢读这本绿色的书?

4、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体验优美的意境。

过渡:你们看小鸟、风儿、露珠都来读绿色的书了!(教师先示范操作)

引导幼儿边欣赏散文诗边操作图书

5、启发幼儿想象讲述。

提问:还有谁也喜欢读这本绿色的书?为什么?

你喜欢读这本绿色的书吗?为什么?

6、结束活动。

师:你们看那边有许多绿色的树,让我们把它们变成一本本绿色的书吧!

指导幼儿边欣赏散文诗边制作绿色的书。

附散文诗:《绿色的书》

一棵棵树,是一本本书。

一片片叶,是书上的一页页纸。

小鸟读书,叽叽喳喳,争个不停。

风儿读书,钻进书里,沙沙作响。

露珠读书,扑进书里,滚来滚去。

绿色的书,香香的,开满了鲜花。

绿色的书,甜甜的,结满了果儿。

难怪大家这么喜欢读绿色的书。

散文课件【篇13】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感受父子情深,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教育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佳统美德。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父亲送“我”去上学,并在月台艰难地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这件让人感动不已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新的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人文化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吸收借鉴更先进的文化元素,生活元素,丰富语文课的内涵,让学生吸取更多、更人性化的知识。在人情日益冷漠,代沟日益加深的今天,引导学生学好本课,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佳统美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体味父子情深。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理解及分析文章的能力。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阅读为主,找出刻画最生动细致的地方,集中在买橘子的背影上,细细地揣摩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前文给出的背景,进入特定的情境,亲身感受体验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从而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父爱。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1、结合背景音乐,让学生阅读《儿子眼中的父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音像文件,调动学生多重感觉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拓展迁移,让学生谈谈自己亲身经历中所体会的父母对自己的爱及自己对别人的关爱,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爱,懂得感恩与回报,并且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

朱自清背影课文原文欣赏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欣赏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悼亡妇》,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他能够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柔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特别是《背影》,表达了作者对其父朱鸿钧的深情和丝丝的怀念,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并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现代经典散文被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

但是,近来,有些人在网上对先生的这篇美文大加指责,并斥之为病态文学,叫嚣应当把斯文从中学、大学的语文课本中裁掉等等。看罢这些人在网上发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几番哀叹,眼前也不由得浮现出一群赤膊叉腰,张口唾沫四溅,闭嘴白沫满唇,翘足延颈,当街谩骂的泼妇形象来。如果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去衡量,中国五千年来的璀璨文化艺术几乎无不是病态的文化艺术,都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了。而他们自己却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们自己的非病态的作品来供人们一饱眼福,这又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不仅联想起鲁迅先生“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战士和苍蝇》)的话来,并以此馈赠那些当街叫嚣的泼妇们。

一、写作背景:

《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忆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此文后来收在了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作者仅以一千五百字描写了一个生活片断,却能感人至深,脍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写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题: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百般的怀念。

本文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其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记实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背影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以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旨在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

第二层:自“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始于“我说道”止于“……又来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三、艺术分析

《背影》记事颇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是极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虽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记述的情景,对我们来说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其写作特点:本文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的命题以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然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则是一脉相承。第一次,在文章开头,旨在开篇点题“背影”。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以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此为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本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这样处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一、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二、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三、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具体说来,

1.民族化。《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本文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6、白描的技巧极高。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写父亲当时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祝同学中考加油的文案汇集22条

同学中考加油文案 中考加油文案 06-15

期末动员激励的话(必备51句)

期末动员激励的话 06-15

关爱癌症儿童公益广告文案(分享41句)

关爱癌症公益广告文案 06-15

区禁烟通知优选15篇

禁烟通知 06-15

很潮很短的生日祝福长辈精选68句

生日祝福长辈 06-15

庆祝周末的文案(收藏71句)

庆祝周末文案收藏 06-15

男人落魄时的经典句子(经典20句)

男人落魄经典 06-15

最新我为弦狂作文收藏14篇

观我为相亲狂有感 我为相亲狂观看心得 04-12

开学老师简短祝福语汇总

开学开学祝福语简短 开学祝福语简短 06-15

2023制定学习计划14篇

制定学习计划 06-15

仓储合同(收藏14篇)

仓储合同 06-10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