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一篇值得一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文章编辑在这里推荐给您,欢迎大家参阅本文!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集体备课述职报告6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2

《苏轼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3、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了解苏轼在宋词中的地位和他词作的风格。分析鉴赏《念奴娇  赤壁怀古》壮阔意境营造的方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鉴赏《定**》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定**》中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v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诵读赏析、探究 1、放录音。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③“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可。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②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4、小结上阕。 4、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确】请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形象。若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更好,可结合小说与词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充实,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战争场面的描绘,力求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 【明确】“遥想”二字为领起词,故应稍缓、延宕,有追忆之感;“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以比较平直、舒缓的叙述性语调语气朗读;“雄姿英发”语调上扬,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满仰慕歌颂之情;稍事停顿之后,“羽扇纶巾”渐入平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语调渐升,充满豪情与歌颂。 5、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其实更是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3)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语速放慢,语调稍低沉,充满感慨、缺憾、喟叹之情,但不可太过低沉悲伤。 6、五读“评词作,知手法” (1)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 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②领会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

③训练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①感受品味词作中的意境

②景物描写中见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方式:方案(一):多媒体授课,比较法学习

方案(二):师生共同体味,比较法学习

[本.教案采用方案(二)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步骤:

(一)、师配乐朗诵全词

(二)工学生在老师朗诵的基础上,按朗读要求全体学生齐读该词

师:很不错,不过还要麻烦一下大家,把下面一首词细细平品读,并个人朗读一遍。(小黑板显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为什么一首作品读来令人激情豪迈,而另一首作 品读来却令人低徊缠绵呢?学生思考并简答

(四)、风格不同,一首是豪放词作的绝世代表,而另一首则是婉约作品的旷世佳作。导入:词的文体知识: (板书)

(五)、苏东坡首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软且弱的牢笼,大开表现空间,其气魄宏大如海,难怪后世词人李清照对苏词不 以为然(认为其不合音律,算不得真正的词) (其实啊,这仅是对词的认识角度不同造成的,苏东坡的词 哪是李清照这样的小妇人唱得了的,它得由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唱。。。。。。)

(六)、分析词作

1、首先让学生理清词中“景”与f(情”的关系,词中写到了那些景,词中人物联想到了些什么?

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郎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2、所谓“人杰地灵”,如此美丽江山该有英雄豪杰,周瑜算是个人物? (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还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偏选了周瑜,年龄啊1)

3、更是苏东坡,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至直乌台案发,被贬黄州,深感壮志不 酬啊,所以下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4、其实“小乔”在这儿有个暗示作用,小黑板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暗示:若不是巧借东风,难免会有东吴残败的结局)

5、这个暗示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

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他是失意,他的惆帐都还是大丈夫气概。的——确是功业无成,但绝不在失意中了却残生,他看得开,周瑜年轻有为,但还占有天时地利,否则也将。。。。。。,既然如此,何必郁闷呢?

(背景:晚年苏东坡有了道学思想,精神境界旷远霍达,这是一种雄浑高远的人生状态,据说,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是苏东坡有名的典故。)

6、小结

(1)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2)联想在词中的作用

(七)、结语:先说到李清照是小妇人,苏东坡是大丈夫, 其实不完全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o

(八)、作业:课外研究性阅读,李清照大丈夫作品赏 析,苏东坡小女子情感在诗作中的真情流露。

附板书: ·

一、词;诗余 曲子词 长短句

小令中调长调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二、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朗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 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

2、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2、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法、学法:

教法:

1、以诵读带动自悟。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阅读与启发结合。

4、讨论与探究为主。

学法:

诵读诗歌悟情感;个性解读赏艺术;知人论世探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刚才这首歌让人听得活力满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借古抒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公元1082年,一代文豪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此时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当他来到黄州城外险峻沧桑的赤壁,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想传达这位伟大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今日,我们就走进苏轼,感悟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诗歌之风格

朗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抑扬顿挫,并且是情感的准确表达。我想从朗读中看看大家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

1、学生初读(女生读,齐读,男生读)

2、教师范读

3、小组交流并探究,整体感知情感,说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看学生感受情景而定,如果学生感受不一样,需尊重学生感知体验,留待精读进一步解决。)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豪放

附:“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三、精读,体悟诗歌之情感。

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确参考: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1请找出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词,小组内交流,说说这句词写了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有感情的读出来。(朗读能够个人,也可组内共同。)

朗诵指导: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江”“浪”要重读,“千古风流人物”要逐步由低到高。强调对风流人物的赞美。“东去”“淘尽”语调较低,以显江水和历史的流逝。“风流人物”指的是真性情,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拍岸”“卷起”重读,情感激越,气势宏大。“穿”表现的是山石的高耸高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绘形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拍”字汹涌的江水和岸边的山石相撞击,二者相撞击有很大的声音。从声音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卷”字,形象地表现了赤壁之水的狂澜奔腾,“千堆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山”字拖音,“画”字拖音,有画卷展开之感。“豪杰”重读。

明确:写出了壮阔之景。

2小组交流探讨:说一说诗中下片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作者为什么选择选择周瑜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简便愉快热烈。“飞”“灭”轻读,用于突出周瑜指挥若定,曹军一溃千里之状。初”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小乔是江南一带的绝色美女,俗话说,美女配英雄,小乔嫁给他,证明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有一种版本“强虏”,没有“樯橹”形象,更能扣住赤壁之战的特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范。

周瑜苏轼

年龄:25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中郎将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我们能够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借周瑜之形象抒发自我内心之情感,表现了自我年岁渐老,事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情感。

明确:写出了风流之人。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出抑郁,无奈,低沉,凝重的情感。“如梦”“江月”轻读,体会此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寄情江月的无奈之情。(教师启发:如果换成“老当益壮,会将缚住苍龙”或者“人生有命,蹉跎泪伴终生”,能够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教师点评并明确:这句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

四、美读体味壮景豪情

统观全诗,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变化的,开始用激昂慷慨的情感写出了赤壁的壮阔之景,然后咏史而写出了年少有为的风流人物周瑜。然后引出“早生华发”的惆怅失意、抒人生如梦之情,到最终都归于其旷达的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

五拓展苏轼(或子瞻、东坡),我想对你说......

(设想,你是苏轼的同事,朋友,妻子,晚辈,长辈,读者,或者苏轼本人,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感激你,东坡。仕途坎坷,人生无奈,但你用你旷达的胸襟,把这些窘迫苦难,连着滔滔的江水,连着赤壁的沧桑,连着千古的英雄,都化为了你杯中的美酒,化为了明月的清辉,化为了壮丽的意境,化为了豪放的情感,留下了这千古名篇,让它在人类礼貌的星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结束语:感激赤壁,成就了旷达而成熟的苏轼;感激苏轼,书写了这豪放壮丽的诗篇;感激大家,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了这诗意的课堂!多谢大家!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预习《定风波》,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的感情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下面说一下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三、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二)导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读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内容,为何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词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3)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4)“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3、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五)悟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知识目标豪放词的特点情感目标从容旷达的胸襟。

(六)练课外拓展、迁移知识

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让学生把握竟象与意境,寻找二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四、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基本上是按讲课思路来安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理解讲课思路,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2、作业:

a、背诵课文

b、查找一首怀古诗词,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篇6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险怪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汹涌

比拟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比喻

水色纯白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编辑推荐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汇集


课堂教学中,教案和课件都是至关重要的辅助教具,因此我们需要老师们精心编写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和课件。编写教案时应当贯穿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有关“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的话题,栏目小编期待与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欢迎定期访问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教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我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进取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我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教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欢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资料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证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经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到达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我读到了哪些资料?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经过对赤壁风景的描述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我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我与英雄人物的比较,表达了自我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资料。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资料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进取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教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资料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明白哪些信息?还想明白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我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感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明白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境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应对呢?从他在那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我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明白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教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教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此刻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仅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能够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我,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资料不一样,但同样能够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梦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我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能够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能够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经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本事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我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本事,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我看自我,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本事。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经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构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教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本事和语文应试本事。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必须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明白不明白、明白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我原先明白的作者信息,此刻还想明白哪些信息,让学生自我与自我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教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确定、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我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我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异常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能够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我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经过点评、纠正、补充,构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本事,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我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主角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能够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应对问题

自我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教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职责,容易游离。教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构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团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一样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能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教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齐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教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进取、欢乐。教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教师后面,被教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本事、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异常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能够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感知全文: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三)鉴赏上阙: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生3:乱石

生4:惊涛

生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了古战场赤壁。

师:我们说,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我问,这首词的上阙,作者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气势

生3:气势宏伟

生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师: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由这些意象上,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 (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呼为周郎赤壁。

生2:作者把周瑜称呼为"周郎",这"郎"显得他特别年轻潇洒,不仅因为羡慕他年轻,而且还有更让他崇拜的呢

四,鉴赏下阙

师:对,这就是接下来我们一起要鉴赏这首词的下阙。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阙好吗 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还描绘了哪些意象(即写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

(指定一学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相当有感情,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

生:"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师:这句写了周瑜的哪一方面

生1:他爱情甜蜜,婚姻美满。

师:对。

生2:写他潇洒。

师:也不错。

生3:写他年轻。

师:也很有道理 (板书:年轻)

师:还有哪方面的 找具体的语句。

生: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师:这句在写什么

生:写他有指挥军队,战胜曹军。

师:指挥时,他的神态怎样

生:"谈笑"。

师:说明什么

生:指挥若定,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

师:想看看周瑜指挥大军和火烧赤壁的情景吗

生: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瑜,体会周瑜的卓越才能。

(播放《周瑜点将和火烧赤壁》)

师:到这里,即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不仅浮现在作者眼前,也出现我们眼前。

(板书:年轻 有为)

师:这是作者在咏史。

师:回顾历史,回到现实,作者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画像,从这画相中,你看出什么了

(出示课件——画像)

生1:郁闷

生2:身体欠佳 (笑)

师:也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

(出示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的文字)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多情应笑我"了吧

生1:笑自己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大都督,我一个凡夫俗子)

生2:笑自己老大无成

师:都有道理,是吗

师:同学们,面对这大江赤壁,想到自己的老大无成,联系自己的政治处境,于是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

师:同学们,自这首词问世以来,对"人生如梦"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

生:1,我认为,苏轼如此地执着,到头来也老大无功,壮志未酬,而周瑜呢,年轻有为,功勋卓越,太伤感了。

2,即使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周瑜,不也被这"大江"的"浪"淘尽,淹没了吗 所以说,"人生如梦",所以说有消极的意味。

3,苏轼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然而,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豁达的,"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与明月吧",还是把这苦闷,这压抑寄情于这滚滚长的长江 ,高悬的明月吧!

师:同学们,这首词虽有消极的意味与成分,但,它并没有影响全诗的格调与意境,这豪迈,雄壮的意境和略带消极(伤感)的情绪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同出一辙,两词都写到了长江,也发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都用酒表达了豁达的心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同样豪放的歌曲。

(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提示学生关注歌词)

(五)拓展训练:

师:这豁达其实在苏轼其他的词都能表现出来,包括同一时期的作品,如:他在黄州的第四年写的《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词中有对快哉亭周围美丽环境和悠闲生活描写的基础上,他用"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作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出示苏轼图像与《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六)课堂小结:

师:好,到这里,我们的上课即将进入尾声,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让我了解了宋词另一词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风格——雄壮,豪迈。

生2:让我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词人苏轼,尤其是他写这首词时壮志雄酬又不失豁达的胸襟,太让人感动了。

生3: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生4:让我在课后会更深入地讲究宋词两派别的风格,也让我在今后的业余时间有方法去鉴赏宋词————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很有体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词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学生背诵全词,播放音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3】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目标

1、了解历史题材在诗词作品中的处理方式;

2、明确即景抒情与借古事比今事两种抒情方法的各自长处。

教与学的时间预设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说自己的民族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今天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答案:提供经验教训;丰富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

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回答是这样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一旦我们被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深深触动,我们就会激情澎湃、情难自已。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激情记录下来,我们就称之为怀古诗词(板书:怀古诗词)。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题材作为题咏的对象。

本堂课我们就来研读这样类型的两首宋词。

二、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如“了”、“纶”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正音(如“佛”、“仲”等)。

2、学生齐读两首词。

3、交流初读感受

此环节起激发兴趣的作用,为接下去的分组研习作准备。可以从“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你觉得哪一首比较容易读懂?”这样的浅易问题入手。确定班内四组同学的大致“倾向”,“暗示”两首词的显著差异。

4、分组自主合作研习

把班里同学分成两组:

第一组合作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1题,主要研习这样4个小问题(刚好对应4个直列):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歌咏的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指明作者写作的地点,词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是什么)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对周瑜有何评价?(说出具体理由)

(3)这首词的上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有什么作用?

(4)请从写景的角度变化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说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技巧。

第二组合作研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2题,也主要研习4个小问题: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有哪些?

(2)这首词中作者用来自比的历史人物是谁?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感情?

(3)这首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当时的统治者及其领导的政治事件有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明道清呢?

(4)据说民族英雄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5、交流、共享研习成果

第一组4个问题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纠偏。建议这样总结:

(1)怀古人为主

(2)周:年少有为;苏:老大无为

(3)以景之雄奇衬托所怀古人所创事业的伟大不凡

(4)由仰视到俯视、远望,分别从形、声、色角度描绘。所用修辞手法为夸张、拟人、比喻。

第一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二组同学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组4个问题也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在补充、纠偏时,注意让第一组的同学参与。建议这样总结:

(1)历史人物有: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历史事件:刘义隆北伐失败。

(2)廉颇。作者北伐理想长期不能实现,虽年老,仍不忘为之奋斗!

(3)这是借古事以比今事,一则显得含蓄(直斥君主的无能会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二则能使作者的忧愤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4)赞成的理由如: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镇江(即京口)和北伐有关,是作者的合理联想。不损害词的结构安排,同时又使词的主题得以升化、抒情显得含蓄。不赞成的理由如:增加阅读困难,影响这首词的流布。

第二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一组的同学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总结和布置作业

1、总结

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3题,教师可作这样的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习了这样两首怀古诗词,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立的辉惶业绩激起了贬谪黄冈的苏东坡的热情,他借笔下雄奇的赤壁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孙权、刘裕那些奋发有为力图北伐恢复中原的古代君主,激起辛弃疾对自己时代苟安偷生的君主的无比痛恨,他以战国老将廉颇自况,抒写了老当益壮,报效南宋北伐事业的慷慨激情。你们说,历史是不是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给我们的最好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你们要是能在课外多读一些以历史题材为歌咏对象的诗歌,体会一定会更深!

2、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并背诵这两首宋词。

板书设计

千古江山

怀古诗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激起的热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4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刚过而立年近半百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xx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诗歌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教学重点为:赏析语言,感受豪迈之情。教学难点为:评价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

    钱理群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古典诗词是最具表现力和画面感的文学形式。为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以及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

    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_“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_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_,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通过作品鉴赏活动,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育人文情怀;注重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坚持对话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指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对话中加强点拨与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材分析】

    本词为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词这种文体学生虽有所涉及,但缺乏鉴赏方法,容易浅尝辄止,文本体验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明显不足;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多处于十六七岁,人生对他们来说还是一本过于深奥的书,对苏轼“人生如梦”的慨叹中所包含的深沉丰富的意蕴他们多半读不出来。那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课堂“三分钟说话”练习(3分钟):

    旷世奇才苏东坡〔PPT展示其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成就〕

    (设计意图:走近作者,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听说能力)

    一、解题“赤壁”,激趣导入(5分钟)

    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又称东坡赤壁,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师:苏轼家学渊源,青年时期即以学识广博闻名。人们传说苏东坡是一个天才。北宋时相传,东坡出生时,家乡一座山上的叶子全部枯死。当地人觉得,山的灵气被这个男孩吸去了。那他会真的不知道古赤壁所在地吗?想来不会。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罢了。他借这个赤壁表达怎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激趣探秘,设疑入境)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5分钟)

    思路:观景——怀古——抒怀

    情感基调:豪放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三、文本赏析(42分钟)

    (一)观景

    1.找出描写赤壁风景的句子

    2.请结合意象、关键词想象还原,用自己的话描述赤壁风景教师相机点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学生感受景物的壮阔宏大,赤壁的奇险雄伟。

    3.学生齐诵:“大江……千堆雪”,要求读出豪迈的气势

    4.补充介绍赤鼻矶实景

    (PPT)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教师:词中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我们从中感受到他不凡的抱负与阔大的胸襟。

    (设计意图:感受奇景,领会胸怀)

    (二)怀古

    1.问题引导

    (1)面对壮阔宏大、惊险雄伟的赤壁奇景,你会想到什么?苏轼呢?

    (2)苏轼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引导学生结合文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分析

    (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独独想到周瑜呢?

    2.讨论交流,明确:

    周瑜: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婚姻美满、青年得志、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这样饱满的人生状态是旧时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导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苏轼对周瑜的欣赏和仰慕,其实折射出他内心的渴求。

    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人生轨迹。〔PPT展示苏轼生平的几次起落〕

    苏轼才华横溢,有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被贬黄州。

    〔PPT展示〕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别人的辉煌,愈加衬托出自身的暗淡,相形之下,他怎不黯然神伤?故只能自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设计意图:形象对比,领会神伤)

    (三)抒怀

    1.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则是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苦涩、酸辛、惆怅和伤感的。

    2.问:“人生如梦”是在感叹什么?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极了?

    “人生如梦”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人生如梦一样 ,

    (短暂、虚幻、无常、飘渺…)

    教师:“人生如梦”我更倾向于作者是在感叹“人生短暂”。依据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永远滚滚滔滔,千古人物不过风流一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依据二,这层意思在同时期的《赤壁赋》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借客之口表达人生苦短,江月永恒的悲哀。

    〔PPT展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结句非消极之语

    〔PPT展示《赤壁赋》的相关内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既然人生犹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也都随着大江而洗涤荡尽了,那么又何必过于执着呢?那就放下吧,人生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这些。“一尊还酹江月”显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伤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平静。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引导认识苏轼的“放下”“超脱”

    (1)比较苏轼与某些同学

    生活中不乏一些同学,或缺乏人生追求,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浅尝辄止,举步不前,半途而废。对师长的劝告不以为意,自以为是学苏轼的超脱达观,懂得“放下”。这种“放下”其实是一种“放任”或“放弃”。

    苏轼的超脱是适当地放下,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不是对人生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如果苏轼没有追求,如果他因为受到一些打击就沉沦下去,得过且过,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一份沉重的清单。

    〔PPT展示〕在古文宝库中,近2000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的个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类人生格言就没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2)比较苏轼与柳宗元、陶渊明

    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暂时“放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厌恶官场,回归田园——隐居避世。

    苏轼——彻底“放下”,在俗世中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为洒脱积极。

    (设计意图:多元解读,比较思辨)

    四、课堂拓展(20分钟)

    1.苏轼的涅槃之路

    苏轼的人生几度沉浮。他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脱的。苏轼曾经想过自杀。

    〔PPT展示〕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这个船上有一伙官兵,一个钦犯叫苏轼。那年是44岁,他一生活了66岁。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的,朝廷突然派人将他抓捕,连夜押走。船舶坏了,在这里休息。苏东坡心情焦虑,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诉他,罪名很重,诽谤朝政,命运不测。他想,此时此刻跳进湖里,了此残生。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士可杀不可辱。但是,当时官兵看管得很严。也由于对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杀的关口停下了脚步。

    苏轼在黄州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在黄州山水的慰藉和启迪中,从“小我”实现了“超我”的蜕变。

    〔PPT展示〕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2.苏轼“超脱”的内涵

    苏轼的超脱是随遇而安,坦对现实;是懂得放下,积极生活。这绝不是对人生无追求的得过且过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放弃,而是对命运的坦诚拥抱和个人生命的充分绽放,其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苏轼的超脱,是大度的包容,是历经风暴雨骤后的云淡风轻,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坚韧和豁达,是阅尽生活波澜、看遍世事变迁、熔铸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3.苏轼的“超脱”给我们的启示

    〔PPT展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人生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对于年轻的我们,需要奋斗。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面对绝境,不妨放下,换一条路,继续前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领提升,指导人生)

    五、全文总结(10分钟)

    1.问题: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以及豁达洒脱的胸襟。

    2.朗读传情

    (设计意图:把握特点,以声传情)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将“乱石穿空,…”改写为150字散文。

    2.比较《雨霖铃》与《赤壁怀古》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3.课后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拓展视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8】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1、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强虏”“樯橹”的不同以及结尾的理解。

    3、通过朗读,理解豪放词特点及词的情感。

    感受苏祠豪放的特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精神。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小丑(幻灯片投影)

    3、速读上阙。提问:(观眼前之景)最有气势的是哪句?(自由发言)

    分析:“穿”写出乱石高耸入云的动态,化静为动。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拍”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卷”表现出惊涛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方面写出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板书:描壮美之景)

    提问:有版本作“惊涛裂岸”,试和原文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自由阐述)

    明确:“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裂岸”是从“形”上来写,这和第一句的视角重复了。三句分别从形、声、色三个角度写的。所以不能用“裂岸”。

    生齐读感受赤壁的壮美,领略苏祠的豪放。

    4、提问:作者在描摹了壮美之景后,用了一句过渡句过渡到写什么上?

    明确: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渡到历史人物上。

    5、提问: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想到了谁?他有何特点?(依文找特点)

    明确:英俊潇洒 文武双全 年轻有为 镇定自若……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自若,指挥若定的形象。

    6、提问:“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有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 是突出敌方强大,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7、提问:三国时期,有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出示图表,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感叹自己虽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借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所以才有了“多情应笑我”的感叹。(板书:叹风流之人)

    8、提问: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旷达;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比较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怎么看?(学生讨论)

    苏轼和周瑜相比,苍凉和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没有真正消沉,他特想得开。他在想:所有风流人物都将随历史的潮流而被涤荡了,即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祀江月,这其实就是林语堂评价的“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板书:抒旷达之情)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9】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4)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6)公瑾当年,小乔(7)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发(8)。羽扇纶(guān)巾(9),谈笑间,强虏(10)灰飞烟灭。

    故国(11)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12)。人生(13)如梦,一尊还酹(li)(14)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预习反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资料,说说对本文几作者的了解)。

    了解内容:介绍“东破突围”,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教师课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补充。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三、精读词句,注重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有很多,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特点: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课件范本10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在编写时要认真仔细,不能草率从事。充足的备课时间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出色的教案。那么,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念奴娇课件”涉及到多个方面,现在请跟随我们一同深入了解,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希望你会喜欢这篇指南!

    念奴娇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描写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追思周瑜当年雄姿。

    教学难点

    1、首尾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2、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一猜:他们是谁?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垂千古,娥眉共比高。──“三苏”

    “三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苏轼。引入作者介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研读鉴赏

    1、了解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

    2、整体感知:

    ⑴ 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感受意境(渲染氛围、创设情境)

    ⑵ 听配乐朗读(欣赏美读)

    ⑶ 跟读、自由读、个别朗读、齐读(指导朗读)

    3、对照注释再读课文,思考: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在内容上表现在哪些方面?(揣摩讨论)

    明确:

    ⑴ 描绘雄壮之景。(上阕)

    ⑵ 刻画英雄人物(下阕)

    4、男生齐读词的上阕,思考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

    明确:

    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巨浪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景、远景)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3)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⑴ 哪些诗句是直接写周瑜的?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潇洒从容、才华横溢──正面描写

    ⑵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 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② 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侧面描写

    ⑶ 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主旨句

    渴望建功立业,也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而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

    这是诗人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之后的心理反映。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6、小结全词。

    7、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体会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8、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如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感受《江城子》。

    三、作业

    写一篇《江城子》鉴赏。

    念奴娇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宋词四首》中的一首。这课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本词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二、教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语言特点、手法、思想感情等等。联系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本词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了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本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

    (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时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题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介绍词的有关常识。

    (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老师可适当补充。)

    1、关于苏轼: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顺便讲了。学生虽然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

    2、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在背景介绍中,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1、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赤壁图画、三国人物不断切换,背景音乐悲怆、悠长,朗诵深沉有力,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联系着词的内容,脑海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指导朗读,正音、疏通文字。学生齐读与自由读结合。点名读得较好的学生朗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以及洒脱豁达的胸襟。)

    3、让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本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雄伟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四)品析词作

    赏析上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时间

    3、为什么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赤壁是否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试背上阕。

    (上阕以诵读法、点拨法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赏析下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乱石、惊涛、浪花,气势磅礴,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出嫁”?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

    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34岁47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6、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下阕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阕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早生华发”等,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五)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练习

    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这首婉约词对比。

    (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词。

    2、自主学习苏轼的一首婉约词《江城子记梦》,对比苏轼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

    (作业为背诵本词和自学《江城子记梦》,体会同一词人作品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念奴娇课件(篇3)

    研究主题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

    通过赏析研讨,学生能够把握词中创造的形象,品味词作表达的情感,了解词作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而培养初步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直观感受,咀嚼语言,比较阅读,知人论世。

    教学模式

    合作研讨,教师创设情境,组织研讨,引导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大家知道刚才放的是什么歌吗?(生答)对,这是《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家看过《三国演义》吗?喜欢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三国事件吗?(学生简单说说。)的确,三国是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多少的英雄豪杰在神州大地上纵横驰骋,在历史舞台上尽显风流,上演了一出出令后人扼腕击节、热血澎湃的历史剧。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如水,斯人已矣,但每一个为这一战所激动着的人来到赤壁,当年的冲天火光、震天喊杀声仿佛又能萦绕于脑海。赤壁之战后八百多年,一位伟大的天才人物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幻灯一〕

    二、熟悉课文

    1、放朗诵录音

    学生自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2、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幻灯二〕学生主动站出来,不看书回答。纶巾樯橹尊酹的意思是什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这一句怎么理解?(指出这一句是倒装句。)

    三、文本研读

    1、齐读上阕:

    〔幻灯三〕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有怎样的作用?

    第一问参考答题思路:写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再总的概括一下赤壁景色的特点。

    (杜绝学生说一个词就算完了的现象,用清晰的思路完整地回答问题。)

    要求学生在思考第一个问题时作换词比较的工作:将大江东去改为长江东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改为巨石巍峨,波涛击岸,激起千层浪,是不是可以呢?(杜绝学生全凭感觉说一个词就算完了的现象,提示他们要准确深入体会景物特点,就要细细咀嚼语言;提供换过词语的句子,一是要他们采用比较的办法,二是指出了有表现力的、应该细细咀嚼的词语,使学生明确方向,节省时间。)

    提供课外诗词: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为学生比较大江东去和长江东流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第二个问题注意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联系上下阕来考虑。提供《荷花淀》中的环境描写的文字资料。(联系学生学过的课文,来帮助理解第二问。)

    〔幻灯九〕在思考讨论前,看一组图片,配以浪涛之声。(让学生直观感受词中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图景。)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学生发言,全班交流。

    〔幻灯四〕明确:描绘赤壁景色,写到的景物有江、山、浪等。用一个大和一个去字来描绘江水,写出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浪涛滚滚,奔腾不息,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而长江东流则无此气势,须再用滚滚等修饰语才可,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如加上无语空自等词语则是全另一番意境了。)

    教师领读这一句,学生跟读,背诵。

    乱穿等词语各有其生动的表现力,写出了山和浪的特点。乱-险怪;穿-高峻且化静为动;惊-声势浩大;拍-澎湃有声;卷-翻江倒海;雪-绘形绘色。

    赤壁景色可以用宏伟开阔,雄奇壮丽等词语来形容。

    教师领读这几句,学生跟读,背诵。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一个过渡句,描绘壮丽赤壁景色为下阕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并且烘托了周瑜的英雄形象。

    教师领读这几句,学生跟读,背诵。

    一生站起读上阕,全班齐背上阕。

    2、齐读下阕:

    〔幻灯五〕提问:词的下阕塑造了怎样的周瑜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换词比较:小乔初嫁了这一句写的是小乔,而小乔初嫁在赤壁之战前十年,此句是否当换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能否改成金盔银铠,顷刻间,樯橹灰飞烟灭?

    出示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想想,词中写到古代英雄有什么作用?

    〔幻灯十〕在思考讨论前,看周瑜图片,及有关小乔初嫁和火烧赤壁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周瑜形象并与词中之形象比较。)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学生发言,全班交流。

    〔幻灯六〕明确:小乔初嫁了写出了周瑜的年轻有为,美人衬英雄;雄姿英发写周瑜气概不凡,风姿俊朗;羽扇纶巾显得从容儒雅;谈笑间表现其指挥若定(轻松镇定胸有成竹);樯橹灰飞烟灭则表明战果辉煌,大获全胜,建立了盖世功业。

    教师领读遥想公瑾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学生跟读,背诵。

    塑造周瑜的英雄和自己的形象形成对照,自然引出下文对自身的感慨。

    延伸问题: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呢?应抓住哪些语句?抓住早生华发四字。

    〔幻灯十一、十二〕介绍苏轼,重点在其被贬黄州的遭遇。学生回答。

    明确:词人怀古伤今,表达自己了光阴虚掷、壮志未酬的感慨。

    教师领读最后一层,学生跟读,背诵。

    一生站起读下阕,全班齐背下阕。

    四、总结

    〔幻灯七〕学生自由朗读全词,齐背。生起立朗读。

    五、拓展作业

    1、这首词被认为是作者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体现在哪里呢?最后的感慨是不是不符合豪放的基调呢?

    2、课后阅读苏轼另外的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比较词作不同的风格。

    念奴娇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

    2、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2、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法、学法:

    教法:

    1、以诵读带动自悟。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阅读与启发结合。

    4、讨论与探究为主。

    学法:

    诵读诗歌悟情感;个性解读赏艺术;知人论世探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刚才这首歌让人听得活力满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借古抒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公元1082年,一代文豪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此时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当他来到黄州城外险峻沧桑的赤壁,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想传达这位伟大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今日,我们就走进苏轼,感悟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诗歌之风格

    朗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抑扬顿挫,并且是情感的准确表达。我想从朗读中看看大家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

    1、学生初读(女生读,齐读,男生读)

    2、教师范读

    3、小组交流并探究,整体感知情感,说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看学生感受情景而定,如果学生感受不一样,需尊重学生感知体验,留待精读进一步解决。)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豪放

    附:“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三、精读,体悟诗歌之情感。

    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确参考: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1请找出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词,小组内交流,说说这句词写了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有感情的读出来。(朗读能够个人,也可组内共同。)

    朗诵指导: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江”“浪”要重读,“千古风流人物”要逐步由低到高。强调对风流人物的赞美。“东去”“淘尽”语调较低,以显江水和历史的流逝。“风流人物”指的是真性情,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拍岸”“卷起”重读,情感激越,气势宏大。“穿”表现的是山石的高耸高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绘形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拍”字汹涌的江水和岸边的山石相撞击,二者相撞击有很大的声音。从声音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卷”字,形象地表现了赤壁之水的狂澜奔腾,“千堆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山”字拖音,“画”字拖音,有画卷展开之感。“豪杰”重读。

    明确:写出了壮阔之景。

    2小组交流探讨:说一说诗中下片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作者为什么选择选择周瑜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简便愉快热烈。“飞”“灭”轻读,用于突出周瑜指挥若定,曹军一溃千里之状。初”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小乔是江南一带的绝色美女,俗话说,美女配英雄,小乔嫁给他,证明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有一种版本“强虏”,没有“樯橹”形象,更能扣住赤壁之战的特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范。

    周瑜苏轼

    年龄:25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中郎将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我们能够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借周瑜之形象抒发自我内心之情感,表现了自我年岁渐老,事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情感。

    明确:写出了风流之人。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出抑郁,无奈,低沉,凝重的情感。“如梦”“江月”轻读,体会此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寄情江月的无奈之情。(教师启发:如果换成“老当益壮,会将缚住苍龙”或者“人生有命,蹉跎泪伴终生”,能够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教师点评并明确:这句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

    四、美读体味壮景豪情

    统观全诗,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变化的,开始用激昂慷慨的情感写出了赤壁的壮阔之景,然后咏史而写出了年少有为的风流人物周瑜。然后引出“早生华发”的惆怅失意、抒人生如梦之情,到最终都归于其旷达的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

    五拓展苏轼(或子瞻、东坡),我想对你说......

    (设想,你是苏轼的同事,朋友,妻子,晚辈,长辈,读者,或者苏轼本人,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感激你,东坡。仕途坎坷,人生无奈,但你用你旷达的胸襟,把这些窘迫苦难,连着滔滔的江水,连着赤壁的沧桑,连着千古的英雄,都化为了你杯中的美酒,化为了明月的清辉,化为了壮丽的意境,化为了豪放的情感,留下了这千古名篇,让它在人类礼貌的星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结束语:感激赤壁,成就了旷达而成熟的苏轼;感激苏轼,书写了这豪放壮丽的诗篇;感激大家,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了这诗意的课堂!多谢大家!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预习《定风波》,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的感情异同。

    念奴娇课件(篇5)

    学习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习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1、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习目标1。

    3、提供资源。

    4、实现学习目标1)

    5、实现学习目标2)

    6、实现学习目标3)

    7、协作学习。

    8、拓展思维。

    念奴娇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幻灯2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幻灯5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幻灯6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红灯7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 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 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幻灯8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志 幻灯9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幻灯10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幻灯11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幻灯12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念奴娇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而把握词的内容。

    2、与

    1、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

    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

    据下阙内容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早发华发

    一时多少豪杰

    5、苏轼面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后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

    “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平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同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起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苏轼)

    念奴娇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一首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上阕赏析: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提问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西边的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乱石穿空一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国(山势险峻)江时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周惊涛拍岸山多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郎(巨浪惊险)如少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卷起千堆雪画豪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江水汹涌澎湃)杰……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念奴娇课件(篇9)

    学习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习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作情景。

    二、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习作者生平、有关创作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习目标1)

    (提供资源)

    (实现学习目标1)

    (实现学习目标2)

    (实现学习目标3)

    (协作学习)

    (拓展思维)

    念奴娇课件(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课件(集锦十一篇)


    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关于“念奴娇课件”的大全,如果你觉得我的分享有用请不吝收藏此文留作日后的参考。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 写好教案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念奴娇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学习诵读诗词的技巧。

    2、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一、导入

    我们之前学习过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写于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赤壁之时。在这个时期,苏轼除了前后《赤壁赋》之外还写了一首著名的词作,那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2012年,武汉大学的一名教授编写了一本书《宋词选读》,在这本书里,他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排在了第一位,那么,这首词究竟有何魅力?能位居榜首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二、整体感知

    1、找一个学生朗读词作,纠正发音。

    2、让学生回顾词作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予以解答。

    三、文本研读

    (一)上阕研读

    1、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读出哪些信息呢?

    2、找出词作中具体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思考:这句话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哪些词具体表现出了这些特征?(小组讨论)

    3、我们可以怎样形容这些景物带给人的共同感受呢?

    诵读指导:(稍急促、关键词重读、读出气势)

    4、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只写汹涌之景,而不写平静之景?这样写在内容上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二)下阕研读

    1、下阕缅怀的英雄是周瑜,那么,同学们找一找,词中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呢?

    诵读指导:(第一句语气稍平淡,“雄姿英发”重读。第二句“谈笑间”稍急促,“灰飞烟灭”舒缓、重读。)

    2、这个时候的作者是怎样的状态呢?

    3、那么,“故国神游……早生华发”一句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呢?

    诵读指导:(缓慢、语调低沉)

    4、这种感伤源自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那么,作者是不是一直感伤下去,他有没有解决这一矛盾?(小组讨论)

    诵读指导:(缓慢、平淡)

    四、总结

    1、学生看着屏幕上的诵读指导,听名家的朗读。

    2、学生看着屏幕上的诵读指导,自由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念奴娇课件【篇2】

    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通过作品鉴赏活动,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育人文情怀;注重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坚持对话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指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对话中加强点拨与引导。

    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本词为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知识储备来看,词这种文体学生虽有所涉及,但缺乏鉴赏方法,容易浅尝辄止,文本体验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明显不足;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多处于十六七岁,人生对他们来说还是一本过于深奥的书,对苏轼“人生如梦”的慨叹中所包含的深沉丰富的意蕴他们多半读不出来。那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

    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课堂“三分钟说话”练习(3分钟):

    旷世奇才苏东坡〔PPT展示其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成就〕

    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又称东坡赤壁,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师:苏轼家学渊源,青年时期即以学识广博闻名。人们传说苏东坡是一个天才。北宋时相传,东坡出生时,家乡一座山上的叶子全部枯死。当地人觉得,山的灵气被这个男孩吸去了。那他会真的不知道古赤壁所在地吗?想来不会。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罢了。他借这个赤壁表达怎样的情怀呢?

    2.请结合意象、关键词想象还原,用自己的话描述赤壁风景教师相机点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学生感受景物的壮阔宏大,赤壁的奇险雄伟。

    (PPT)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教师:词中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我们从中感受到他不凡的抱负与阔大的胸襟。

    (1)面对壮阔宏大、惊险雄伟的赤壁奇景,你会想到什么?苏轼呢?

    (2)苏轼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引导学生结合文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分析

    (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独独想到周瑜呢?

    2.讨论交流,明确:

    周瑜: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婚姻美满、青年得志、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这样饱满的人生状态是旧时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导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苏轼对周瑜的欣赏和仰慕,其实折射出他内心的渴求。

    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人生轨迹。〔PPT展示苏轼生平的几次起落〕

    苏轼才华横溢,有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被贬黄州。

    别人的辉煌,愈加衬托出自身的暗淡,相形之下,他怎不黯然神伤?故只能自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1.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则是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苦涩、酸辛、惆怅和伤感的。

    2.问:“人生如梦”是在感叹什么?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极了?

    “人生如梦”

    教师:“人生如梦”我更倾向于作者是在感叹“人生短暂”。依据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永远滚滚滔滔,千古人物不过风流一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依据二,这层意思在同时期的《赤壁赋》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借客之口表达人生苦短,江月永恒的悲哀。

    〔PPT展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PPT展示《赤壁赋》的相关内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既然人生犹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也都随着大江而洗涤荡尽了,那么又何必过于执着呢?那就放下吧,人生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这些。“一尊还酹江月”显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伤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平静。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引导认识苏轼的“放下”“超脱”

    生活中不乏一些同学,或缺乏人生追求,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浅尝辄止,举步不前,半途而废。对师长的劝告不以为意,自以为是学苏轼的超脱达观,懂得“放下”。这种“放下”其实是一种“放任”或“放弃”。

    苏轼的超脱是适当地放下,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不是对人生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如果苏轼没有追求,如果他因为受到一些打击就沉沦下去,得过且过,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一份沉重的清单。

    〔PPT展示〕在古文宝库中,近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的个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类人生格言就没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暂时“放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厌恶官场,回归田园——隐居避世。

    苏轼——彻底“放下”,在俗世中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为洒脱积极。

    苏轼的人生几度沉浮。他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脱的。苏轼曾经想过自杀。

    〔PPT展示〕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这个船上有一伙官兵,一个钦犯叫苏轼。那年是44岁,他一生活了66岁。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的,朝廷突然派人将他抓捕,连夜押走。船舶坏了,在这里休息。苏东坡心情焦虑,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诉他,罪名很重,诽谤朝政,命运不测。他想,此时此刻跳进湖里,了此残生。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士可杀不可辱。但是,当时官兵看管得很严。也由于对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杀的关口停下了脚步。

    苏轼在黄州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在黄州山水的慰藉和启迪中,从“小我”实现了“超我”的蜕变。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苏轼的超脱是随遇而安,坦对现实;是懂得放下,积极生活。这绝不是对人生无追求的得过且过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放弃,而是对命运的坦诚拥抱和个人生命的充分绽放,其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苏轼的超脱,是大度的包容,是历经风暴雨骤后的云淡风轻,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坚韧和豁达,是阅尽生活波澜、看遍世事变迁、熔铸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PPT展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人生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对于年轻的我们,需要奋斗。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面对绝境,不妨放下,换一条路,继续前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问题: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以及豁达洒脱的胸襟。

    1.将“乱石穿空,…”改写为150字散文。

    2.比较《雨霖铃》与《赤壁怀古》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念奴娇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把握全词主旨。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了解豪放词风。

    教学设想:

    1、在初读中,熟悉全词,把握诗词主要内容。

    2、在精读中,赏析精美词句,分析周瑜形象。

    3、在品读中,感受作者豁达超脱的情感态度。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是非成败转头空。无论是生活亦或是政治仕途,都可能遭遇困顿。当人生不尽如人意时应当怎样面对?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一代文豪苏轼的词,看看他是如何面对政治上的失意。

    师:提到苏轼,大家都不陌生。那谁来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作者?

    师:嗯,老师再给你补充一下——其实除了诗词,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建树。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所说: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

    刚才XX同学谈到了苏轼的成就,那么关于苏轼的经历,有没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教师:正如你所说,苏轼的一生都可以说是文坛得意,官场失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所写。

    师傅:简单的知人论世后,我们一起来初读识词。给同学们3分钟,大家反复自由朗读全词,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请句读,并思考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比较投入,现在谁来回答一下:本首词的主要内容?

    师:好,那现在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初读成果?

    师:效果确实更好一些,俗话说“词读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在精读、品读中继续学习!

    师:请同学们再读全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3个问题!PPT展示问题,倒计时设置3分钟。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分享成果,解答疑惑。

    生: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因为在读这一句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有种豪迈的情怀。

    师:你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你认为你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是通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

    师:实际上大江就是哪里?(长江)那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东去,而写大江东去呢?”

    生:因为,长江就是感觉比较长,而大江,就让人有种眼前场景很宏大的感觉。

    师:非常好,你抓住了“大江东去”,所暗含的那种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的意味。那你觉得这个“大”字应该怎么读?

    师:真是荡气回肠!请坐,其他同学也试着再朗读体会一下,注意读出这种大视野、大格局!

    生: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因为,这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高耸的怪石、惊涛骇浪和岸边的晶莹浪花写得非常形象。而且这是苏轼以为的古赤壁战场旁的景象,所以我读的时候有种穿越时空,回到惊心动魄的古战场的感觉。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你是怎么读出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生:主要是通过“穿”、“拍”、“卷”三个字,这个“穿”让我联想到了战场穿梭的羽箭,“拍”有种很有力的感觉,“卷”带来一种狂风扫落叶,横扫千军的气势。

    师:古人写诗时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平时赏诗的时候也要有这种锤字练字的意识。那你觉得这几个字应该怎么读?

    师:真可谓慷慨激昂,好,同学们自己再读此句,体会一下。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觉得这一句在结构上特别巧妙,“江山如画”好像把上阙所描述的景色到了一幅画卷上了一样。而“一时多少豪杰”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阙的周瑜。

    师:实际上你所说的就是结构作用中的承上启下。“江山如画”一句收住了上阙的景,那我们找个字来形容上阙景物特点的话,哪个字比较合适?(板书壮景)

    “一时多少豪杰”完成了从“千古风流人物”到“遥想公瑾当年”的一个自然过渡。

    师:好,我们请东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上阙,注意运用刚才所学到的朗读技巧。大江东去一二~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下阙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来解答?

    生: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人生得意的形象。从“小乔初嫁了”可以看出周瑜很年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看出他指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很有能力。

    师:好,你眼中的周瑜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一种形象。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

    教师:咱们说谈吐不凡一般形容人比较有修养,而这个地方你强调的是他的运筹帷幄的能力,所以换一个什么词比较好?

    师:其实这个地方我们用谈笑自若、气定神闲、胸有成竹都可以,好请坐。那么我们看这里,周瑜的形象是苏轼亲眼所见的吗?(不是)

    而是他怎么样写的?(想象的)我们来看这样两则材料:

    师:我们看这两则材料——把成家十年的周瑜写成是小乔初嫁,把诸葛亮的衣着打扮按到了周瑜身上,这些都和下阙中的“遥想”相呼应。所以咱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应该重读还是轻读?快读还是慢读?应该是读出一种江边遥想,渺远幽圹的感觉。

    比如读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好,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苏轼想借周瑜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苏轼站在昔日的古战场,描绘这样一个人生赢家周瑜,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对比,反衬自己当时不受重用,失意的处境。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就是想象周瑜的英灵如果神佑此处,看到这么落魄的我,会笑我。这种笑也有点自嘲的感觉。

    师:我们看这张对比图,实际上苏轼把周瑜塑造的越完美,越凸显了自己的窘迫。

    师:那么此情此景,苏轼有没有因此变得落寞消沉?大家品读最后一句,体会一下。

    好,谁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生:我觉得这种对比下,苏轼肯定是比较消极的,心里很有落差。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苏轼心里肯定有消极的情绪,但是也包含着一种自我疗愈之后的积极在里面。因为他看到昼夜不停的大江,盈缺如常的月,应该会用是非成败转头空,最终一切都会如梦消散来安慰自己。所以他才会洒酒以谢江月。而且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一声)州。”所以可以看出最后他有种释怀之后的豪情。

    师:你联系了苏轼在《前赤壁赋》和他的整个人生来谈这种从沉郁到超脱的蜕变,非常好。那我们请西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下阙,注意把遥想的渺远和人生如梦的豁达读出来,遥想12

    师:这首词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通过分析词中的壮景、豪杰、豪情,我们应该对这种词风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拓展延伸一下,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一下豪放派的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词与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生:婉约派读起来比较委婉细腻,豪放派读起来比较有气势。

    生:我觉得可以结合本课的所学的景、人、情三个角度分析,婉约派喜欢写一些杨柳晓风这样的秀丽的景物,豪放派则是描绘壮丽的景色。婉约派喜欢写小儿女的悲欢柔情,豪放派则喜欢写大英雄的壮志豪情!

    师:你从景、人、情三个角度一语中的点出两种风格的区别,特别到位!那我们就请两位同学分别带着这种理解读一下这两首词。好先看婉约派这一首,谁来试一下?

    教师:恩,确实有南宋俞文豹所说的“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而歌的韵味,好请坐。谁来试一下豪放派这一首?

    教师:真有种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卓板,高歌的感觉。听罢直觉天风海雨扑面!太棒了,请坐!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三读三问领略了东坡居士面对长江赤壁写下的壮景豪情,最后我们再来齐读全词,在朗朗书声中体会他横放杰出、境界大开的豪迈和超脱!

    念奴娇课件【篇4】

    (1)大江:长江。(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为古今异意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xx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xx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现在人教是用“樯橹”。)(苏教版作“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念奴娇课件【篇5】

    (一)知识与能力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3.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婉约与豪放词不同的妙处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解说:

    这一曲豪迈悲壮荡气回肠,唱的是汉末时期社会动荡,英雄辈出豪杰争霸,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统一北方各地,谋士武将如云,孙权霸居长江以南,聚东南精英,刘备有关张二弟诸葛军师,最终以赤壁之战三分天下。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成为千古英雄的悲壮史诗,引发无数英雄的向往。

    800多年后,北宋一位伟大的词人在古战场故地曾游,慕英雄之业,怀千古之思,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推进新课,听范读,并整体朗诵感知。

    解题:念奴娇是词牌。念奴娇:本因唐代天宝中期,著名歌妓念奴得名,赤壁怀古是题目。怀古是怀念古代的人和事,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整体感知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品评上阙(赤壁)

    (一)研讨:起首三句写景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较赏析)

    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历史,人物融在一起.)

    作者面对滔滔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1、哪些字用得好?

    乱:岸边山岩之险怪穿:陡峭山崖的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大,展开阔大雪浪图

    2、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雄奇壮丽的景象为下片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借地势险要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烘托英雄人物非凡的气概和精神)

    (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由景及人,承上启下

    一时多少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孔明足智多谋的周瑜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思考:古代有许多的英雄豪杰,诗人在下片中为什么只选取了周瑜作为称颂的对象?

    五、品评下阙(怀古)

    (一)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点拨:

    衬托作用,是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轻有为,大器早成。

    周瑜形象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小乔初嫁年轻得意雄姿英发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儒雅风流风流儒将年轻有为谈笑间自信乐观

    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

    3.对比周瑜,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怎样?感受怎样?(反衬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47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无成

    4.总结:诗人在下片中为什么只选取了周瑜作为称颂的对象?并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一、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己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六、品评下阙(伤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问题探究(难点突破):作者为何多情?

    年岁将老,但难忘世事之情,仍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

    2.还酹江月仅仅是凭吊江月吗?

    更是凭吊周瑜,表达仰慕之情,人生苦短,寄托其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讨论(总结)本词的感情基调

    描绘壮丽之景

    豪放旷达刻画豪迈之人

    借称颂周瑜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抒发壮志豪情

    壮志难酬的苍凉(补充)

    七、:比较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和辛弃疾的《永遇乐》,然后填空。

    十、感言: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种旷达豪迈的态度,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作业:

    词史上一般把柳永推为婉约派的正宗,把苏轼当作豪放派的始祖。两人的词放在一起最能体现婉约、豪放两派的不同特点。请各找柳永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若干首,作对比研究,品位两者的不同风味。豪放派特点婉约派特点

    1.多结合现实生活来思古抒怀或写景言志,表现远大的理想抱负。

    2词句质朴、奔放。

    3.气势雄浑、境界阔大,风格豪放。

    1.多写儿女情愁、羁旅之思等内容。

    2.词句委婉、清丽。

    3.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风格婉约。

    念奴娇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苏词豪放词风。

    2、品味词中精炼传神的语言,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词的理解来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传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是清乾隆手书,上面写了“虫二”两字,表示这块地方风光美好宜人。很多人不解其意,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这两个字应该加上两个边框,读作风月无边,盛赞风景之美。古人面对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总会产生不同的奇思妙想,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著名词人苏轼来到传说中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后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历时五个月,苏辙等人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苏轼,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8729;赤壁怀古》【乌台诗案】

    (四)解题

    这首词词牌是?“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标题是?“赤壁怀古”。在诗歌鉴赏时我们首先要关注诗词的题目,有时它是对诗词内容和思想的概括。“赤壁怀古”,“古”在这里指的是古迹,即赤壁。怀古指的是通过怀念古代的人和事来抒发诗人之情。大家注意,这里的赤壁并不是曹操和孙刘大军赤壁之战的地方,而是黄州的赤鼻矶,苏轼把它误认为了赤壁之战的战场。

    (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请大家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思考一下,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过渡句是哪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六)品读上阙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淘:冲洗;风流:杰出。字面意思是: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这几句话是两种视角的交织,首先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通常我们看江,只见其一段,而苏轼看到的却是整条长江,所以他应该是站在高处看,证明其视角的.广阔,这是从空间上观察,体现了空间的广阔。

    (大江:空间——广阔)

    前面讲空间视点,是实写。而这里也有虚写的成分:大江可以理解为历史长河,而浪则可以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沧桑云烟,正是这沧桑云烟洗尽了千古的英雄豪杰。这时,诗人的视点转到了时间上面,千古表现了时间的深远,

    (千古:时间----深远)

    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时空纵横就显出了意境的宏阔、大气磅礴,进而表现出诗人心胸的宏阔,这正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体现。

    (板书:宏阔)

    这种写法影响到后世许多诗人,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本来千里、万里,万山都是看不尽的,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再加上诗人的想象能达到特别的效果,“体现空间的广,时间的远,诗人思想的深邃、心胸的宏阔和词的磅礴大气”。

    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等分析周瑜之后再看)“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很有才学又洒脱不羁。/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是“旧战场”,就是他们所说的赤壁之战的遗迹。“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他们说是”,苏轼本来就知道这里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借他人之口,绕过疑点,勾起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回顾。

    “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同时称周郎也有尊敬、敬佩的意思。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涛水涡翻滚腾跃,像卷起千堆雪。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气势磅礴。

    “乱”(岩石山崖险怪、陡峭)、“穿”(山崖高峻,主动去刺穿天空,动态性)、“惊”(浪巨大,世人为之震惊,这里融进诗人主观之情)、“拍”(惊涛力度之大)、“卷”(波涛气势之大)几个动词有力度感,“雪”写出水色的纯白。为我们显出一副动感,豪壮的画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承接上文,总结了上阕赤壁雄奇壮美之景。过渡句使层次设计更分明,环节联系更紧。

    “一时多少豪杰”,注意“多少”,是多还是少?(多)豪杰很多,而作者在这里只提到一个,那就是周瑜,为什么?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七)品读下阙

    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年轻得志、风流倜傥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儒雅斯文、风度翩翩

    谈笑间-作战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景也是雄奇壮美的,而英雄周瑜又是杰出的,我们可以说雄奇壮美之景衬托杰出的人?

    板书:赤壁(雄奇壮美)——正衬——周瑜(建功立业,又得美人)

    为什么诗人强调“小乔初嫁了”?

    (1)以美人衬英雄,更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想着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我们看看:

    周瑜苏轼

    年龄二十四四十七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生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

    周瑜是幸福的,而苏轼是不幸的,这里作者写出幸福的周瑜实际为了反衬自己的不幸。赤壁(雄奇壮美)——反衬——苏轼(壮志难酬,妻死十年)

    ②如果周瑜的灵魂能故地重游,见到苏轼这落魄之态,又会怎样的情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倒装句: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抒发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

    笑什么:多情多情:多愁善感愁什么: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③苏轼面对这样的惆怅,他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疏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不必过于执着,而江月是千古不变的,苏轼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展现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八)主题探究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周瑜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敬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念奴娇课件【篇7】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逐步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逐步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随着这雄浑的旋律,我们似乎回到了那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无数英雄豪杰在神州大地上纵横驰骋,在历史舞台上尽显风流,他们上演了一幕幕令后人心惊魄动、

    热血澎湃的历史故事,而其中的赤壁之战更是流传千古的著名战役,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那火光冲天、呼喊动地的激烈。今天就让我们踏着这壮阔的歌声,一起走进三国,走进赤壁之战,走进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投影提示,指导学生在阅读之前先关注诗词的这三个部分。

    2、学生讨论后交流看完这三部分的收获(教师加以指导,投影显示答案)

    看题目    怀古  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板书:写景叙事  抒情)

    看作者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看注释    黄州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突遭逮捕审讯,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三咏赤壁,此赤壁非彼赤壁也)

    1、根据下面的提示学生自主阅读词作,质疑交流。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懂诗词字面的含义。

    2、在初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朗诵加以指导,播放《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片段。

    酒”,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词是必要与之“相知”之后的,与诗词“相知”就是对文字的揣摩、体味,联想、想象(投影显示)

    2、学生讨论: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描绘壮景,抒发豪情。那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豪放词派的这些特点的,请大家从词作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赏析。(投影显示)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流一样一去不返,使人想到了孔子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这奔流不息的江水中被时间淘洗的了无痕迹。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着力表现周瑜的儒将风采,辉煌战功。(注意:词人对周瑜的态度,既有仰慕之感,又有不屑之情)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年过半百的词人神游于古战场,为自己的多情而发笑。(引导学生联系词人对周瑜的态度,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次飞越历史的翱翔。无论是惊心动魄的美丽,还是潇洒多情的感伤,都是一种深情的执着、深情的眷恋、深情的向往。而这,不正是苏轼所要极力超脱、极力超越的束缚吗?不要再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悲伤、叹息

    ,要知道,个人的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宏阔壮烈的历史巨变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矫揉造作。所以不必为此再徒劳地感伤,应当享受人生,笑傲江湖。苏轼就在这种个人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对人生的自觉,从而真正做到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赤壁课件热门


    本文主要探讨与“赤壁课件”有关的话题。为了让学生们拥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老师们需要不遗余力地准备教案和课件。在编写教案时,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以便能够有效地应对不同的情境。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有帮助,请不要吝啬地与您的朋友分享哦!

    赤壁课件【篇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下面说一下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三、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二)导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读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内容,为何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词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3)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4)“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3、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五)悟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知识目标豪放词的特点情感目标从容旷达的胸襟。

    (六)练课外拓展、迁移知识

    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让学生把握竟象与意境,寻找二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四、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基本上是按讲课思路来安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理解讲课思路,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2、作业:

    a、背诵课文

    b、查找一首怀古诗词,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

    赤壁课件【篇2】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 教学步骤:两课时

    二 说教法 、学法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学生应该能够找出这些词语来。)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夜游黄泥坂(平静之乐)——划然长啸,悄然而悲(激昂愤懑)——道士化鹤(人格升华,超然物外)

    赤壁课件【篇3】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赤壁课件【篇4】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是《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内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带着感情诵读文章,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2、通过讨论,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提高鉴赏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苏轼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说教法学法

    1、重视诵读感悟

    [说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做法

    [说明]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学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影视导入《三国演义》片头曲

    (二)、苏轼访谈录

    1、走进苏轼

    复习旧知:请学生简介苏轼生平事迹。

    2、与苏轼面对面

    (1).苏轼是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境下与我们面对面?当时苏轼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致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美景)

    (三)、挖掘苏轼的内心世界

    解读苏轼的内心世界,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客为何而悲?2.苏子是如何解劝他的?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辩论赛来开展教学。

    主要问题:(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

    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多媒体播放客的吟唱,将学生带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带进苏子悲凉的内心)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面对江月客人发出了怎么的感叹?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样面对江月,?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4.开展辩论赛。把学生分成三组:正方: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反方:万事万物都是永恒的,裁判。

    利用辩论赛,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

    4.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5.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1).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2).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6.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1)、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3.请学生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找出与课文中相应的信息点。(用多媒体出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再次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评价苏轼

    你赞同苏轼这种面对不幸的态度吗?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五)、走出苏轼

    听苏子一席言谈,我们心中对跨越苦难、不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当我们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时,我们又会如何面对?

    三.小结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2、补写作文第二段(附后)

    板书:苏轼访谈录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与现实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附作业

    2、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xxxx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

    赤壁课件【篇5】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赤壁赋》是苏轼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它被作为讲读课文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志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领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四)教学难点(PPT显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的教法是:1.点拨法2.讨论法

    采用的学法是:1.朗读法2.点评法3.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书画,其词开一代豪放词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苏轼。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命运坎坷,屡次遭贬。他第一次被贬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然而坎坷的经历,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现在,让我们走近苏轼,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赋》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二)整体感知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是这篇赋描写的主景,抒情的触媒,议论的载体。我们不妨先把课文朗读两遍,找出与江月相关的句子。

    第一遍朗读,要求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并画出课文中描写江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读,要求找出课文中议论水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三)探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吟诗作赋,“一切景语皆情语”。《赤壁赋》这篇美文在写景的同时当然也会倾注作者的`情感。那么,苏轼在这篇赋中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呢?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泛游赤壁时,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PPT显示:

    2.课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

    PPT显示:

    其一、来自歌词中的“美人”

    《赤壁赋》中记录了一段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而《赤壁赋》歌词中的“美人”却在“天一方”,结合苏子此时的处境,不难体会诗人是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郁之情、政治苦闷之意。

    其二、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

    客人吹洞箫“倚歌而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以致“苏子愀然”,可见箫声之悲。

    其三、来自历史人物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操,“而今安在哉”?作者叩问历史,更是悲从中来!

    其四、来自个人遭遇和理想的幻灭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诋毁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所以,我们可以说《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遣怀之作。

    3.课文中的悲情是怎样转化为乐情的?

    主要是“苏子劝客”而“化悲为乐”。

    以下是苏轼劝“客”的内容(PPT显示):

    其一、“变”与“不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曾不能以一瞬(人)

    无尽也(我)

    其二、“取”与“不取”(重点讲“取”)

    “取”的是“清风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苏轼与“客”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客:事物是无穷的、不变的人生是须臾的、变化的(片面) (悲)

    赤壁的课件(汇总9篇)


    教师将教材核心知识进行提炼并加入到教案课件中,如今是编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编写教案需要遵循科学和实践原则。针对“赤壁的课件”这一话题,本篇文章值得阅读,欢迎您品味并分享,希望会给您带来喜悦!

    赤壁的课件(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的课件(篇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下面说一下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三、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二)导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读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内容,为何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词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3)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4)“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3、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五)悟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知识目标豪放词的特点情感目标从容旷达的胸襟。

    (六)练课外拓展、迁移知识

    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让学生把握竟象与意境,寻找二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四、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基本上是按讲课思路来安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理解讲课思路,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2、作业:

    a、背诵课文

    b、查找一首怀古诗词,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

    赤壁的课件(篇3)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 >80万)

    (1)、问:哪个多,哪个少?指名学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万兵,你能打败人家的80万大军吗?

    (2)、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叫周瑜的大将军,以自己的3万军队击溃了曹操的80万军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板书:以少胜多)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样以自己区区的三万兵力击败曹操的80万军队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19、赤壁之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

    题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这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歌曲吧!领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壮观与激烈吧?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师念此词一遍,说三国,道三国,一直以来人们都为三国的故事所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来谈三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三国吧。大家看这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什么?随机板书:长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尽英雄 问:《三国演义》大家认识三国演义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还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学习的《赤壁之战》,请大家今天我们要熟悉那些人物?他们是不是称得上是英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大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两军 黄盖 写信 草船 火烧 上岸

    相对 献计 诈降 冲寨 敌船 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赤壁的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具电脑幻灯片

    主要技术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2、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1、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2、朗读课题,说出自己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

    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及进一步解决问题。自主参与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习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4、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赤壁的课件(篇5)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 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赤壁的课件(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赤壁的课件(篇7)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险怪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汹涌

    比拟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比喻

    水色纯白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赤壁的课件(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五、结语

    (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五、说教学效果

    这节课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

    六、说板书设计(略)

    赤壁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赤壁》。

    四、词义解释

    折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将:把,拿。

    东风:春风。

    五、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六、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工作自我评价

    工作自我评价 06-01

    事业单位聘用劳动合同

    事业单位聘用劳动合同 聘用劳动合同 06-01

    2023学习做计划(热门9篇)

    学习计划 06-01

    实用课件: 工作证实1篇

    工作证明 工作证明范本 12-03

    烹饪专业求职信精选13篇

    烹饪专业求职信 烹饪求职信 06-01

    心存善念的句子摘抄汇集42条

    心存善念句子 04-12

    学生实习自我评价(优选13篇)

    学生实习自我评价 实习自我评价 06-01

    最新幼儿园主题演讲稿(推荐9篇)

    幼儿园主题演讲稿 06-01

    企业规章制度(经典4篇)

    企业规章制度 06-01

    就业讲座心得

    就业讲座心得 讲座心得 06-01

    公司老板年会演讲稿精华

    公司老板年会演讲稿 老板年会演讲稿 06-01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