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指数函数教案

【#范文大全# #指数函数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的编写应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经过认真筛选我们为大家推荐一篇题为“指数函数教案”的文章,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指数函数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习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习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习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习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贷款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

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习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指数函数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指数函数》。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之后系统学习的第一个函数,通过学习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后面的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意识。因此本课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能根据单调性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分类、归纳、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2、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与快乐;

2、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由图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后面学习中一遇到指对数问题就发蒙,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学生刚刚学完第三章函数的性质,应用的又是初中比较熟悉的一元二次函数。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函数而且需要记很多性质,学生感觉很吃力。对于我任教的12财会班的学生整体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发现的意识。但是性格活泼、兴趣广泛,乐于实践。因此我在备课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兴趣出发,由2012年春节晚会的魔术引出本节课的指数函数,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认识指数函数,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展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演示指数函数的图像形成过程,便于总结函数的性质。

◆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春节的撕报纸的魔术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撕报纸得到的分数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出撕报纸得到的每一分小报纸的面积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得到的函数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关于指数函数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通过两个具体的指数函数模型,给出指数函数概念,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通过练习一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在这个环节,函数图像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这一环节关键是弄清楚底数a的变化对函数图像及性质的影响,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感性认识,非常直观形象地演示a的变化与图像的变化规律,突破静态思维,使难点迎刃而解。

华罗庚先生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从“数”的角度用解析式不易解决,转而由“形”——图像突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两个指数函数的作图过程巩固学生作图能力,让学生初步发现图像规律。紧接着同时通过软件让学生举出4个指数函数,通过软件快速画出四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图像,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发现指数函数的图像规律,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出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后进行总结归纳函数的其他性质,从而对函数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对例题一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例题二求函数的定义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进行一些巩固练习使学生对函数能进行较为基本的应用。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小结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建立研究函数的知识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作业布置环节必做题巩固学生上课内容,选做题“古莲子年龄之谜”的问题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材施教,分层作业,巩固提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指数函数教案【篇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准确作出指数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②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体会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方法,了解具体到一般的讨论方法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学教材P54-56,完成学案

二、问题导学

探究一:在下列的关系式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1)

(2)

(3)

(5)

(6)

(7)

(8)

(>1,且)1.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

准确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指数函数解析式(>0且≠1)的结构特征:

①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常数

②指数:变量x ③系数:1 ⑵为什么规定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①

②若<0,如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值不存在.③若=1, 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意义,只有满足的形式才能称为指数函数,而象,不符合的的形式,所以不是指数函数。

探究二: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研究方法:

画出函数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1、观察下图在同一坐标系画出的y=2x和y=的图象,体会指数函数图象的特征.-1

讨论:

(1)函数?y=2x和y=的图象有何关系?如何由y=2x的图象画出y=?的图象?

(2)根据两个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归纳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性质.? 变底数为?3和 后呢?(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3)y=2x和y=的图象关于轴对称,所以这两个函数是偶函数,对吗?

试试:必过定点

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探究三:根据图象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观察用电脑软件画出的函数图象.说明:1 y=

y=

y= 5

y=3

问题:1: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底数间有什么样的规律.从图上看(>1)与(0<<1)两函数图象的特征.问题2:完成下表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1 0<<1 >1 0<<1

向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图象关于原点和轴不对称

函数图象都在轴上方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1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小于1 >0,1 >0,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大于1 <0,1 <0,问题3: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1)在(>0且≠1)值域是(2)若

(3)对于指数函数(>0且≠1),总有(4)当>1时,若<,则<; 根据上例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1 0<<1 图象

性质

定义域

值域

过定点,即x=

时,y=

函数值的变化

当>0时,当<0时,当>0时,当<0时,单调性

在R上是

函数 在R上是

函数

三、典型例题:

例1:函数是指数函数,求的值

例2:已知指数函数(>0且≠1)的图象过点(3,π),求

体会:要求出指数函数,需要几个条件? 例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1)

(2)

例4: 当

四、归纳小结

1、理解指数函数

2、解题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可有利于清晰地分析题目,培养数型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五、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

2.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依次分别是

()A.{}和{}

B.{}和{} C.{}和{}

D.{}和{} 3.函数的图像必经过点

()A.(0,1)

B.(1,1)

C.(2,3)

D.(2,4)4.下列函数中,值域为R+的是()

A、y=5

B、y=()1-x

C、y=

D、y= 5.在某种细菌培养过程中,每3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过4个小时,这种细菌由一个可繁殖成()

A、8

B、16

C、256

D、32 6.若函数是奇函数,则为__________.7..已知当其值域为时,求的取值范围。

8.? 求函数?y=的定义域和值域,并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指数函数教案【篇4】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两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

二、学生学习况情分析

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教材在之前的学习中给出了两个实际例子(GDP的增长问题和炭14的衰减问题),已经让学生感受到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但这两个例子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本节课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超出想象的结果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三、设计思想

1.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即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结合参加我校组织的两个课题《对话——反思——选择》和《新课程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的研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下两点:

⑴.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回顾归纳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约3分钟)师:如果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6粒米,4号同学准备8粒米,5号同学准备10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该准备102粒米,大约5克重。师:如果改成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8粒米,4号同学准备16粒米,5号同学准备32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很多或能算出具体数目

师:大家能否估计一下,51号同学该准备的米有多重?

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约重1.2亿吨。

师:1.2亿吨是一个什么概念?根据2007年9月13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2008我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27亿吨。这就是说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相当于2007~2008我国全年的大米产量!【设计意图】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实例,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同时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指数函数的爆炸增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在以上两个问题中,每位同学所需准备的米粒数用y表示,每位同学的座号数用

x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得出y2x(xN*)和y2x(xN*)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漏掉x的取值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中x的范围。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指数函数的定义

老师:其实,在本章开头的问题2中,也有一个与y2类似的关系x*y1.073(xN,x20)式

x⑴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问题逐个给出):(约3分钟)

x*x*y2(xN)y1.073(xN,x20)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①和②它们能否构成函数?

③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函数?如果不是,你能否根据该函数的特征给它起个恰当的名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对比已经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发现xy2,xy073.1是一个新的函数模型,再让学生给这个新的函数命名,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老师:如果可以用字母a代替其中的底数,那么上述两式就可以表示成xay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指数函数。

⑵让学生讨论并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约6分钟)

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a2,x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 ①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

1在)

②若a0 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都无意义)

③若a1又会怎么样?(1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老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1。在这里要注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xx【学情预设】

①若学生从教科书中已经看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要求a0且a1。a1为什么不行?

xya②若学生只给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次函数ykxb(k0)、反比例函数

yk(k0)2yaxbxc(a0)中x,二次函数的限制条件,思

考指数函数中底数的限制条件。【设计意图 】

①对指数函数中底数限制条件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一个函数应注意它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

②讨论出10aa,且,也为下面研究性质时对底数的分类做准备。

接下来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否写出一两个指数函数?教师也在黑板上写出一些解析式让学生判断,如y23x,y32x,y2x。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关注指数是否是变量,而不考虑其它的。【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

2.指数函数性质

⑴提出两个问题(约3分钟)

①目前研究函数一般可以包括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研究指数函数时有明确的目标:函数三个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奇偶性)。

②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指数函数)可以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

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从具体的函数入手(即底数取一些数值);当然也可以用列表法研究函数,只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函数用列表法不易得出此函数的性质,可见具体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研究才能事半功倍!还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

【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知道图象法不是研究函数的唯一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包括列表)不同的角度对函数进行研究;

②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有机渗透。

⑵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约8分钟)

老师:好,下面我们就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指数函数进行研究。

①让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从解析式的角度入手(不画图)研究指数函数,一组借助电脑通过几何画板的操作从图象的角度入手研究指数函数;

②每一大组再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建议4人一小组);

③每组都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或成果写出来以便交流。

【学情预设】考虑到各组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巡视,对个别组可做适当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可加深对所得到结论的理解。

⑶交流、总结(约10~12分钟)师:下面我们开一个成果展示会!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关注各组的研究情况,此时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并对比从两个角度入手研究的结果。

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这里除了研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再引导学生注意是否还有其它性质?

师:各组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是否还得到一些有价值

1yax与y()xa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副产品呢?(如过定点(0,1),【学情预设】

①首先选一从解析式的角度研究的小组上台汇报;

②对于从图象的角度研究的,可先选没对底数进行分类的小组上台汇报;

③问其它小组有没不同的看法,上台补充,让学生对底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哪个量决定着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以什么为分界,教师可以马上通过电脑操作看函数图象的变化。

【设计意图】

①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知道研究一个具体的函数可以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从图象角度研究只是能直观的看出函数的一些性质,而具体的性质还是要通过对解析式的论证;特别是定义域、值域更是可以直接从解析式中得到的。

②让学生上台汇报研究成果,让学生有种成就感,同时还可训练其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

③对指数函数的底数进行分类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解决分类问题使该难点的突破显得自然。

师:从图象入手我们很容易看出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过定点(0,1),但定义域、值域却不可确定;从解析式(结合列表)可以很容易得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但对底数的分类却很难想到。

xya教师通过几何画板中改变参数a的值,追踪的图象,在变化过程中,让全体学生进一步观察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可以边总结边板书。

(三)巩固训练、提升总结(约8分钟)

1.例:已知指数函数的值。

解:因为f(x)的图象经过点(3,)所以f(3)

3a,解得a3 即f(x)ax(a0且a1)的图象经过点(3,),求f(0),f(1),f(3)于是 f(x)x3

13 所以f(0)1,f(1),f(3)1.【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

师:根据本题,你能说出确定一个指数函数需要什么条件吗?

师:从方程思想来看,求指数函数就是确定底数,因此只要一个条件,即布列一个方程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底数是确定指数函数的要素,同时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

1y3和y3 的大致图2.练习:⑴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xx象,并说出这两个函数的性质;

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

y2x21y2 

1x

3.老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指数函数有什么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把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一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对函数研究的学习,即怎么研究一个函数。【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再一次复习对函数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学生体会本课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②总结本节课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强调各种研究数学的方法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才能融会贯通。

4.作业:课本59页习题2.1A组第5题。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2.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容易的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使用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地演示出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观察底数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影响。

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得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

指数函数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 《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数函数》是苏教版中专数学国家审定教材第一册第三章《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幂函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的概念和幂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专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中专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图象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学情及目标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中专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从幂函数的学习中了解了学习函数的基本步骤。

技能方面:学生对采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大致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好准备。

素质方面: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有初步了解,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面还有待提高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

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

(2)技能目标:

①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②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5)教学难点:取适当的点作图

确定依据: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容易混淆,并且学生作图的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突破难点的关键:结合二次函数、幂函数等取点的方法,再次强调间隔适当、数值大小合适、对称

三、教法分析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由指数函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类比及分类讨论的应用.引导学生结合幂函数的一般形式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课外知识的拓展等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幂函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研究底数的限制时会遇到分类讨论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中专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1.知识的回顾及新课的导入

教师活动:

①回顾研究幂函数的一般步骤,并请学生回答幂函数的相关知识

②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第二个是机器价值的折旧率问题

③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学生活动:

①回忆幂函数的概念及图象和性质

②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机器价值y与经过年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

③比较幂函数的一般形式和上述两个式子,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

④根据底数分类讨论的结果,试着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幂函数的知识,再现研究函数的基本步骤;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比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

①作图步骤回顾

②给出两个简单指数函数,多媒体演示取点和作图,强调虚线、点、函数图象的先后顺序

学生活动:

①回忆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②注意取点的间隔及大小

③观察作图过程以及图象的形状和底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图步骤加深印象,对取点的合适度有更深刻的理解,使用多媒体画图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强调作图过程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

①多媒体演示练习1

②给出两个指数函数,要求学生对照例题作图并指导取点

③请一名学生板演作图,对其作图步骤和图象精确度进行点评

④引导学生对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

①口答练习1

②在草稿纸上画出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

③观察图象形状和底数并互相交流,最后得出两者的关系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印象以及和幂函数一般形式的区别;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能够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也能让学生通过作图发现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对深刻理解本小节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

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基本形状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本节课以多媒体为主,同时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设计了由两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1:2,第一板块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二是定义域和值域,三是作图的基本步骤;第二板块留给学生板演练习2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回忆幂函数知识的记忆评价、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得出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归纳评价、作图时取点准确性和图象精确度的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指数函数教案【篇6】

一、说教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内容为“指数函数”第一课时。它是在学习指数概念和幂函数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所以指数函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股市的涨跌、服饰的打折和化学中对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与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作用。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职业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初中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 一次函数,上册第三章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其通性,并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作了更深入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能力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②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3)教学关键:

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

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小组合作来帮助后进的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法选择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启发发现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指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借助电脑,演示作图过程以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给了学生以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也利用函数作图器作图)

三、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 个分裂成2 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函数关系?),第二个是放射性物质变化的例子(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②组织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来解释两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形式。

学生活动: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剩留量y与经过的年数x的关系式;

设计意图:①通过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也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②由具体数字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y=ax的模型,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准备;③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出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寻找他们的特征②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③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学生活动:①学生独立思考并回忆指数的概念;②解释这两个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构成函数,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③理清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②注意提示底数的取值范围,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③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定义上进行区别,加深了对指数函数概念的掌握。

(2)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 和 ,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利用列表描点法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利用函数作图器和几何画板作图。

学生活动:①思考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有哪些?②画出这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③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或“几何画板”准确作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图象更精确。

四、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四个板块构成的板书,

说明;这册新教材更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数学,从引入到应用,都围绕着生活数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知识还提到了函数作图器,相信它比几何画板更容易学,学生对它更感兴趣。

编辑推荐

指数函数教案十四篇


指数函数教案的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老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准备。教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必要手段,老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撰写教案课件呢?对于“指数函数教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立即访问我们的网站!

指数函数教案【篇1】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指数函数的性质.

(3)能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画出形如

的图象.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学建议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

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指数函数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法建议

(1)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

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

,

等都不是指数函数.

(2)对底数

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指数函数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指数函数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指数函数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二、教法设计

1.创设问题情景.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

3.突出图象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

三、学法指导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

四、程序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5.板书设计

五、教学评价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指数函数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指数函数》。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之后系统学习的第一个函数,通过学习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后面的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意识。因此本课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能根据单调性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分类、归纳、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2、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与快乐;

2、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由图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后面学习中一遇到指对数问题就发蒙,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学生刚刚学完第三章函数的性质,应用的又是初中比较熟悉的一元二次函数。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函数而且需要记很多性质,学生感觉很吃力。对于我任教的12财会班的学生整体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发现的意识。但是性格活泼、兴趣广泛,乐于实践。因此我在备课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兴趣出发,由2012年春节晚会的魔术引出本节课的指数函数,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认识指数函数,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展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演示指数函数的图像形成过程,便于总结函数的性质。

◆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春节的撕报纸的魔术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撕报纸得到的分数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出撕报纸得到的每一分小报纸的面积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得到的函数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关于指数函数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通过两个具体的指数函数模型,给出指数函数概念,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通过练习一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在这个环节,函数图像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这一环节关键是弄清楚底数a的变化对函数图像及性质的影响,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感性认识,非常直观形象地演示a的变化与图像的变化规律,突破静态思维,使难点迎刃而解。

华罗庚先生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从“数”的角度用解析式不易解决,转而由“形”——图像突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两个指数函数的作图过程巩固学生作图能力,让学生初步发现图像规律。紧接着同时通过软件让学生举出4个指数函数,通过软件快速画出四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图像,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发现指数函数的图像规律,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出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后进行总结归纳函数的其他性质,从而对函数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对例题一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例题二求函数的定义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进行一些巩固练习使学生对函数能进行较为基本的应用。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小结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建立研究函数的知识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作业布置环节必做题巩固学生上课内容,选做题“古莲子年龄之谜”的问题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材施教,分层作业,巩固提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指数函数教案【篇4】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准确作出指数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②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体会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方法,了解具体到一般的讨论方法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学教材P54-56,完成学案

二、问题导学

探究一:在下列的关系式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1)

(2)

(3)

(5)

(6)

(7)

(8)

(>1,且)1.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

准确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指数函数解析式(>0且≠1)的结构特征:

①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常数

②指数:变量x ③系数:1 ⑵为什么规定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①

②若<0,如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值不存在.③若=1, 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意义,只有满足的形式才能称为指数函数,而象,不符合的的形式,所以不是指数函数。

探究二: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研究方法:

画出函数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1、观察下图在同一坐标系画出的y=2x和y=的图象,体会指数函数图象的特征.-1

讨论:

(1)函数?y=2x和y=的图象有何关系?如何由y=2x的图象画出y=?的图象?

(2)根据两个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归纳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性质.? 变底数为?3和 后呢?(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3)y=2x和y=的图象关于轴对称,所以这两个函数是偶函数,对吗?

试试:必过定点

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探究三:根据图象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观察用电脑软件画出的函数图象.说明:1 y=

y=

y= 5

y=3

问题:1: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底数间有什么样的规律.从图上看(>1)与(0<<1)两函数图象的特征.问题2:完成下表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1 0<<1 >1 0<<1

向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图象关于原点和轴不对称

函数图象都在轴上方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1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小于1 >0,1 >0,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大于1 <0,1 <0,问题3: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1)在(>0且≠1)值域是(2)若

(3)对于指数函数(>0且≠1),总有(4)当>1时,若<,则<; 根据上例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1 0<<1 图象

性质

定义域

值域

过定点,即x=

时,y=

函数值的变化

当>0时,当<0时,当>0时,当<0时,单调性

在R上是

函数 在R上是

函数

三、典型例题:

例1:函数是指数函数,求的值

例2:已知指数函数(>0且≠1)的图象过点(3,π),求

体会:要求出指数函数,需要几个条件? 例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1)

(2)

例4: 当

四、归纳小结

1、理解指数函数

2、解题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可有利于清晰地分析题目,培养数型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五、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

2.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依次分别是

()A.{}和{}

B.{}和{} C.{}和{}

D.{}和{} 3.函数的图像必经过点

()A.(0,1)

B.(1,1)

C.(2,3)

D.(2,4)4.下列函数中,值域为R+的是()

A、y=5

B、y=()1-x

C、y=

D、y= 5.在某种细菌培养过程中,每3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过4个小时,这种细菌由一个可繁殖成()

A、8

B、16

C、256

D、32 6.若函数是奇函数,则为__________.7..已知当其值域为时,求的取值范围。

8.? 求函数?y=的定义域和值域,并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指数函数教案【篇5】

指数函数说课稿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熟悉函数的性质和作用,研究对数函数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抽象的指数函数及其图象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指数函数的生成过程以及图象和性质是这一堂课的突破口。因此,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运用作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指数函数图像与底的关系。

3、课前思考与准备

包括学生在学习新课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这不意味着我们形式化的给予学生一个预习任务,所以我将通过课前思考题让问题引领学生自觉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问题

指数函数教案【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指数函数》。

总结语

为了更好的呈现我的教学思路,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具体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堂知识呈现的载体,对于教材的深入理解是上好一堂课前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六节。在漫长的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函数的学习贯穿始终。从教材的书写逻辑上看,之前的教材内容已经对于函数的一般性质进行了排布。而本节课指数函数的学习则对接下来对数函数等复杂函数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指数函数的学习对于高中函数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新的学生观告诉我们,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思维层面上看,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强的理解力,这对于我们课堂的开展是十分有帮助的。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对于我们课堂的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经验上看,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于“指数”“函数”等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本节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帮助,而指数函数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合理的教法学法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结合新课改的思想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我所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讨论参与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观点看问题,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而本节课,我将重难点确立为: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它与底数a的关系。

教学教法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之上,我将制定适合本阶段学生的教法来展开教学,以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分别以图片展示、讨论、讲授、参与练习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我将采用诱思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我的课堂,下面来谈一谈我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将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和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我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分组讨论,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以及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用所学知识结合探究法,分析出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方法。通过这样的实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启发诱导,探求新知我会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图像,并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像,同时板书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学们通过动手,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学习,并借助小黑板演示其规范性。利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像加以展示,利于观察图像总结所学知识的性质,也能对于接下来的知识点导入起到自然结合的作用。当然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交流讨论会很快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归纳出函数的性质涉及方面,总结出它的性质。

接着巩固新知,反馈回授我会板书出例一及例二第一问,并介绍相关考古知识,本着实践为主的原则,完成学生学习: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通过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这个环节介绍的化学知识在考古中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因此学生能够了解解题的规范步骤,并完成例题,拓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我会将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认知。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分组pk机制,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练习,温故而知新。

板书设计

当然一堂完整的课程离不开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在黑板中间的正上方,我会写下今天的课题:指数函数,我会在黑板的中间摆上小黑板以展示其规范性。在黑板的左面,我会在练习过程中写下今天练习的,计算步骤。黑板的右面,我会写下例题一以及例题二的第一问。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所有的授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指数函数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指数函数教案【篇8】

(1)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指数函数。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指数函数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指数函数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指数函数教案【篇9】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并将幂指数从整数推广到了实数范围的知识,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函数内容的深化,又是后续学习对数函数及等比数列的性质的基础,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例如在细胞分裂、贷款利息、考古中年份的测算都有较大的应用。也是教材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因此,在指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内容之中,在高中阶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说学情:

2.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中职生的共性是一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此外职高生生理上表现为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刚刚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已经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回顾与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底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并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领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指数函数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理论依据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1)故事激趣法:通过小故事牵动学生的思维,在他们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形式上开展分组比赛、课堂抢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3)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从前有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克扣工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意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

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为1073741824分≈1073万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起注意,让学生在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2、探索新知(7分钟)

问题1:某种物质的细胞分裂,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关系式是什么?

问题2:《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你写出截取x次后,木棰剩余量y关于x的关系式?

归纳:函数 中,指数x为自变量,底2为常数.

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底 ( )为常量.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设计意图:两个例子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

3、分组讨论(8分钟)

4、例题讲解(12分钟)

5、强化练习(8分钟)

6、课堂总结(2分钟)

7、布置作业(1分钟)

指数函数教案【篇10】

一、说教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内容为“指数函数”第一课时。它是在学习指数概念和幂函数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所以指数函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股市的涨跌、服饰的打折和化学中对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与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作用。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职业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初中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 一次函数,上册第三章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其通性,并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作了更深入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能力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②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3)教学关键:

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

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小组合作来帮助后进的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法选择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启发发现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指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借助电脑,演示作图过程以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给了学生以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也利用函数作图器作图)

三、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 个分裂成2 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函数关系?),第二个是放射性物质变化的例子(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②组织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来解释两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形式。

学生活动: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剩留量y与经过的年数x的关系式;

设计意图:①通过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也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②由具体数字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y=ax的模型,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准备;③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出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寻找他们的特征②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③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学生活动:①学生独立思考并回忆指数的概念;②解释这两个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构成函数,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③理清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②注意提示底数的取值范围,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③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定义上进行区别,加深了对指数函数概念的掌握。

(2)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 和 ,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利用列表描点法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利用函数作图器和几何画板作图。

学生活动:①思考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有哪些?②画出这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③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或“几何画板”准确作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图象更精确。

四、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四个板块构成的板书,

说明;这册新教材更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数学,从引入到应用,都围绕着生活数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知识还提到了函数作图器,相信它比几何画板更容易学,学生对它更感兴趣。

指数函数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1. 《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数函数》是苏教版中专数学国家审定教材第一册第三章《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幂函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的概念和幂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专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中专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图象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学情及目标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中专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从幂函数的学习中了解了学习函数的基本步骤。

技能方面:学生对采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大致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好准备。

素质方面: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有初步了解,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面还有待提高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

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

(2)技能目标:

①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②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5)教学难点:取适当的点作图

确定依据: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容易混淆,并且学生作图的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突破难点的关键:结合二次函数、幂函数等取点的方法,再次强调间隔适当、数值大小合适、对称

三、教法分析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由指数函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类比及分类讨论的应用.引导学生结合幂函数的一般形式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课外知识的拓展等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幂函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研究底数的限制时会遇到分类讨论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中专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1.知识的回顾及新课的导入

教师活动:

①回顾研究幂函数的一般步骤,并请学生回答幂函数的相关知识

②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第二个是机器价值的折旧率问题

③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学生活动:

①回忆幂函数的概念及图象和性质

②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机器价值y与经过年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

③比较幂函数的一般形式和上述两个式子,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

④根据底数分类讨论的结果,试着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幂函数的知识,再现研究函数的基本步骤;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比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

①作图步骤回顾

②给出两个简单指数函数,多媒体演示取点和作图,强调虚线、点、函数图象的先后顺序

学生活动:

①回忆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②注意取点的间隔及大小

③观察作图过程以及图象的形状和底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图步骤加深印象,对取点的合适度有更深刻的理解,使用多媒体画图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强调作图过程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

①多媒体演示练习1

②给出两个指数函数,要求学生对照例题作图并指导取点

③请一名学生板演作图,对其作图步骤和图象精确度进行点评

④引导学生对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

①口答练习1

②在草稿纸上画出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

③观察图象形状和底数并互相交流,最后得出两者的关系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印象以及和幂函数一般形式的区别;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能够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也能让学生通过作图发现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对深刻理解本小节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

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基本形状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本节课以多媒体为主,同时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设计了由两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1:2,第一板块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二是定义域和值域,三是作图的基本步骤;第二板块留给学生板演练习2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回忆幂函数知识的记忆评价、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得出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归纳评价、作图时取点准确性和图象精确度的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指数函数教案【篇12】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这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及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十分重要,它对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定为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应用,难点定为指数函数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指数函数与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严谨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思考问题片面不严谨。

2、教法分析: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采用先学生讨论,再教师讲授教学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用教师的讲授来纠正由于学生思维过分活跃而走入的误区,和弥补知识的不足,达到能力与知识的双重效果。

3、学法分析

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给出的实际例子,使他们发现指数函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再根据高一学生爱动脑懒动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描点画图,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继而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与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折纸问题:让学生动手折纸

学生回答:①对折的次数与所得的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②对折的次数与折后面积之间的关系(记折前纸张面积为1),得出结论

问题3:《庄子。天下篇》中写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学生回答:写出取次后,木棰的剩留量与与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遇到挑战,激发斗志,又引导学生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共性,体验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入两种常见的指数函数①②

(2)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指数函数模型,便于学生接

受指数函数的形式。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设计意图:充实实例,突出底数a的取值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函数分别以的数为底,加深对定义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引出指数函数定义作铺垫。

(三)新课讲授

1.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的含义:

设计意图:为按两种情况得出指数函数性质作铺垫。若学生回答不合适,引导学生用区间表示:

问题: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

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1)若会有什么问题?(如,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会有什么问题?(对于,都无意义)

(3)若又会怎么样?(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

在这里要注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认识清楚底数a的特殊规定,才能深刻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并为学习对数函数,认识指数与对数函数关系打基础。

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必须在形式上一模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

1: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2:若函数是指数函数,则

3:已知是指数函数,且,求函数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

2.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指数函数的图象

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思考如何列表取值?

教师与学生共同作出图像。

设计意图: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弄清底数a对于函数值变化的影响。对于时函数值变化的不同情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必须利用图像,数形结合。教师亲自板演,学生亲自在课前准备好的坐标系里画图,而不是采用几何画板直接得到图像,目的是使学生更加信服,加深印象,并为以后画图解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打下基础。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函数的图象,观察分析图像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得出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进一步得出图象性质: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图像讨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尽量由学生自主得出性质,以便能够更深刻的记忆、更熟练的运用。

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特别地,函数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a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函数值的分布情况,深刻理解指数函数值域情况。

(四)巩固与练习

例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指数值的特征,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1)(2)两题底相同,指数不同,(3)(4)两题可化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

(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

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是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又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你能将指数函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结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

1、练习B组第2题;习题3-1A组第3题

2、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第二天给A先生2元,,第三天给A先生4元,第四天给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你能签这个合同吗?

3、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比较的大小。

设计意图:课后思考的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并为下一节课讲授指数函数图像随底数a变化规律作铺垫。

板书设计: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定义剖析:二.图像及其性质三.例题

(1)的常数1.图像例1

(2)系数是12.性质例2

(3)指数位置只能是自变量

指数函数教案【篇13】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习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习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习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习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贷款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

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习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指数函数教案【篇14】

一。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指数函数。

1.6.指数函数(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与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由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

一。 指数函数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 (板书)

(1) 关于对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对于都无意义,若则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且。

(2)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指数函数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指数函数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

(1), (2), (3)

(4), (5)。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指数函数,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

2、值域:

3、奇偶性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轴上没有,在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轴上方,且与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与图象之间关于轴对称,而此时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为何值,指数函数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

(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

(3)时,, 时,。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 (板书)

1、利用指数函数单调性比大小。 (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3)与1 。(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指数函数,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在上是增函数,且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 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 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 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

(3)与。(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可以写成,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可以写成,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指数函数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 构造函数的方法: 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 搭桥比较法: 用特殊的数1或0.

指数函数课件汇集九篇


教师会把课本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因此教师写教案必须认真对待。设计有创意的教学课件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经过调研和整理,笔者推出了这篇“指数函数课件”,我们很荣幸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指数函数课件(篇1)

一。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指数函数。

1.6.指数函数(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与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由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

一。 指数函数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 (板书)

(1) 关于对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对于都无意义,若则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且。

(2)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指数函数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指数函数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

(1), (2), (3)

(4), (5)。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指数函数,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

2、值域:

3、奇偶性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轴上没有,在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轴上方,且与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与图象之间关于轴对称,而此时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为何值,指数函数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

(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

(3)时,, 时,。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 (板书)

1、利用指数函数单调性比大小。 (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3)与1 。(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指数函数,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在上是增函数,且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 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 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 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

(3)与。(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可以写成,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可以写成,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指数函数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 构造函数的方法: 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 搭桥比较法: 用特殊的数1或0.

指数函数课件(篇2)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指数函数的性质.

(3)能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画出形如

的图象.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学建议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

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指数函数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法建议

(1)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

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

,

等都不是指数函数.

(2)对底数

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指数函数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指数函数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指数函数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习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习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习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习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贷款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

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习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指数函数课件(篇4)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这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及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十分重要,它对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定为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应用,难点定为指数函数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指数函数与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严谨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思考问题片面不严谨。

2、教法分析: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采用先学生讨论,再教师讲授教学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用教师的讲授来纠正由于学生思维过分活跃而走入的误区,和弥补知识的不足,达到能力与知识的双重效果。

3、学法分析

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给出的实际例子,使他们发现指数函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再根据高一学生爱动脑懒动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描点画图,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继而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与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折纸问题:让学生动手折纸

学生回答:①对折的次数与所得的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②对折的次数与折后面积之间的关系(记折前纸张面积为1),得出结论

问题3:《庄子。天下篇》中写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学生回答:写出取次后,木棰的剩留量与与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遇到挑战,激发斗志,又引导学生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共性,体验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入两种常见的指数函数①②

(2)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指数函数模型,便于学生接

受指数函数的形式。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设计意图:充实实例,突出底数a的取值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函数分别以的数为底,加深对定义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引出指数函数定义作铺垫。

(三)新课讲授

1.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的含义:

设计意图:为按两种情况得出指数函数性质作铺垫。若学生回答不合适,引导学生用区间表示:

问题: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

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1)若会有什么问题?(如,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会有什么问题?(对于,都无意义)

(3)若又会怎么样?(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

在这里要注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认识清楚底数a的特殊规定,才能深刻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并为学习对数函数,认识指数与对数函数关系打基础。

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必须在形式上一模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

1: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2:若函数是指数函数,则

3:已知是指数函数,且,求函数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

2.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指数函数的图象

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思考如何列表取值?

教师与学生共同作出图像。

设计意图: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弄清底数a对于函数值变化的影响。对于时函数值变化的不同情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必须利用图像,数形结合。教师亲自板演,学生亲自在课前准备好的坐标系里画图,而不是采用几何画板直接得到图像,目的是使学生更加信服,加深印象,并为以后画图解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打下基础。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函数的图象,观察分析图像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得出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进一步得出图象性质: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图像讨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尽量由学生自主得出性质,以便能够更深刻的记忆、更熟练的运用。

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特别地,函数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a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函数值的分布情况,深刻理解指数函数值域情况。

(四)巩固与练习

例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指数值的特征,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1)(2)两题底相同,指数不同,(3)(4)两题可化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

(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

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是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又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你能将指数函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结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

1、练习B组第2题;习题3-1A组第3题

2、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第二天给A先生2元,,第三天给A先生4元,第四天给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你能签这个合同吗?

3、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比较的大小。

设计意图:课后思考的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并为下一节课讲授指数函数图像随底数a变化规律作铺垫。

板书设计: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定义剖析:二.图像及其性质三.例题

(1)的常数1.图像例1

(2)系数是12.性质例2

(3)指数位置只能是自变量

指数函数课件(篇5)

(1)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指数函数。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指数函数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指数函数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指数函数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指数函数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1. 《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数函数》是苏教版中专数学国家审定教材第一册第三章《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幂函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的概念和幂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专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中专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图象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学情及目标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中专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从幂函数的学习中了解了学习函数的基本步骤。

技能方面:学生对采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大致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好准备。

素质方面: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有初步了解,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面还有待提高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

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

(2)技能目标:

①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②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5)教学难点:取适当的点作图

确定依据: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容易混淆,并且学生作图的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突破难点的关键:结合二次函数、幂函数等取点的方法,再次强调间隔适当、数值大小合适、对称

三、教法分析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由指数函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类比及分类讨论的应用.引导学生结合幂函数的一般形式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课外知识的拓展等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幂函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研究底数的限制时会遇到分类讨论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中专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1.知识的回顾及新课的导入

教师活动:

①回顾研究幂函数的一般步骤,并请学生回答幂函数的相关知识

②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第二个是机器价值的折旧率问题

③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学生活动:

①回忆幂函数的概念及图象和性质

②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机器价值y与经过年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

③比较幂函数的一般形式和上述两个式子,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

④根据底数分类讨论的结果,试着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幂函数的知识,再现研究函数的基本步骤;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比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

①作图步骤回顾

②给出两个简单指数函数,多媒体演示取点和作图,强调虚线、点、函数图象的先后顺序

学生活动:

①回忆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②注意取点的间隔及大小

③观察作图过程以及图象的形状和底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图步骤加深印象,对取点的合适度有更深刻的理解,使用多媒体画图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强调作图过程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

①多媒体演示练习1

②给出两个指数函数,要求学生对照例题作图并指导取点

③请一名学生板演作图,对其作图步骤和图象精确度进行点评

④引导学生对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

①口答练习1

②在草稿纸上画出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

③观察图象形状和底数并互相交流,最后得出两者的关系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印象以及和幂函数一般形式的区别;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能够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也能让学生通过作图发现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对深刻理解本小节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

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基本形状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本节课以多媒体为主,同时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设计了由两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1:2,第一板块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二是定义域和值域,三是作图的基本步骤;第二板块留给学生板演练习2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回忆幂函数知识的记忆评价、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得出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归纳评价、作图时取点准确性和图象精确度的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指数函数课件(篇8)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指数函数》。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之后系统学习的第一个函数,通过学习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后面的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意识。因此本课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能根据单调性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分类、归纳、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2、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与快乐;

2、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由图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后面学习中一遇到指对数问题就发蒙,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学生刚刚学完第三章函数的性质,应用的又是初中比较熟悉的一元二次函数。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函数而且需要记很多性质,学生感觉很吃力。对于我任教的12财会班的学生整体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发现的意识。但是性格活泼、兴趣广泛,乐于实践。因此我在备课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兴趣出发,由2012年春节晚会的魔术引出本节课的指数函数,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认识指数函数,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展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演示指数函数的图像形成过程,便于总结函数的性质。

◆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春节的撕报纸的魔术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撕报纸得到的分数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出撕报纸得到的每一分小报纸的面积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得到的函数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关于指数函数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通过两个具体的指数函数模型,给出指数函数概念,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通过练习一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在这个环节,函数图像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这一环节关键是弄清楚底数a的变化对函数图像及性质的影响,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感性认识,非常直观形象地演示a的变化与图像的变化规律,突破静态思维,使难点迎刃而解。

华罗庚先生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从“数”的角度用解析式不易解决,转而由“形”——图像突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两个指数函数的作图过程巩固学生作图能力,让学生初步发现图像规律。紧接着同时通过软件让学生举出4个指数函数,通过软件快速画出四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图像,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发现指数函数的图像规律,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出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后进行总结归纳函数的其他性质,从而对函数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对例题一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例题二求函数的定义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进行一些巩固练习使学生对函数能进行较为基本的应用。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小结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建立研究函数的知识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作业布置环节必做题巩固学生上课内容,选做题“古莲子年龄之谜”的问题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材施教,分层作业,巩固提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指数函数课件(篇9)

一、说教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内容为“指数函数”第一课时。它是在学习指数概念和幂函数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所以指数函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股市的涨跌、服饰的打折和化学中对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与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作用。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职业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初中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 一次函数,上册第三章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其通性,并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作了更深入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能力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②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3)教学关键:

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

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小组合作来帮助后进的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法选择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启发发现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指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借助电脑,演示作图过程以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给了学生以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也利用函数作图器作图)

三、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 个分裂成2 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函数关系?),第二个是放射性物质变化的例子(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②组织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来解释两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形式。

学生活动: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剩留量y与经过的年数x的关系式;

设计意图:①通过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也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②由具体数字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y=ax的模型,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准备;③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出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寻找他们的特征②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③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学生活动:①学生独立思考并回忆指数的概念;②解释这两个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构成函数,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③理清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②注意提示底数的取值范围,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③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定义上进行区别,加深了对指数函数概念的掌握。

(2)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 和 ,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利用列表描点法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利用函数作图器和几何画板作图。

学生活动:①思考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有哪些?②画出这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③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或“几何画板”准确作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图象更精确。

四、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四个板块构成的板书,

说明;这册新教材更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数学,从引入到应用,都围绕着生活数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知识还提到了函数作图器,相信它比几何画板更容易学,学生对它更感兴趣。

二次函数教案


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上课前准备好的,但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设计完善。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关键资源。我们努力为您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和资源!"

二次函数教案(篇1)

[本课知识要点]

会画出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及创新思维]

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关系吗?

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那么与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

[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

回顾与反思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探索观察这两个函数,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有那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不同?你能由此说出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例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并说明,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抛物线得到抛物线。

解列表

x…-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4所示。

可以看出,抛物线是由抛物线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

回顾与反思抛物线和抛物线分别是由抛物线向上、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探索如果要得到抛物线,应将抛物线作怎样的平移?

例3.一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相同,顶点纵坐标是-2,且抛物线经过点(1,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解由题意可得,所求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轴,顶点坐标为(0,-2)。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式可看作,又抛物线经过点(1,1)。

所以故所求函数关系式为xxx。

回顾与反思(a、k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归纳如下:

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当堂课内练习]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三条抛物线的相互关系,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你能说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吗?

2.抛物线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的xxxx。

3.函数,当x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函数取得最值,最值y=x。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函数

(1)分别画出它们的图象;

(2)说出各个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试说出函数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不画图象,说出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说明它是由函数通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

3.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0),求a的值.这个函数有最大还是最小值?是多少?

B组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与的图象的大致位置是()

5.已知二次函数,当k为何值时,此二次函数以y轴为对称轴?写出其函数关系式.

二次函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 、 如图,⊙O 1和⊙O 2外切于点A,BC是⊙O 1和⊙O 2的公切线,B,C为切点。若连结AB、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 1和⊙O 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 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两圆的公切线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例 2 、 己知:如图,⊙O 1和⊙O 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 1 O 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两圆的'公切线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

(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

(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拓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 1和⊙O 2内切于P,大圆⊙O 1的弦AB与小圆⊙O 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证明: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EF

∵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2=∠FPC-∠FPB

∴∠1=∠2∵∠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两圆的公切线,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已知两圆相交于A、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

二次函数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2、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间二次函数关系,从不同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3、通过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学习重点:

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学习难点:

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即表格、表达式、图象法,我们都不陌生,比如在商店的广告牌上这样写着:一种豆子的售价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x(千克) 0 0。5 1 1。5 2 2。5 3

y(元) 0 1 2 3 4 5 6

这是售货员为了便于计价,常常制作这种表示售价与数量关系的表,即用表格表示函数。用表达式和图象法来表示函数的情形我们更熟悉。这节课我们不仅要掌握三种表示方式,而且要体会三种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方式更好?

二、探究活动

(一)合作探究:

矩形的周长是20cm,设它一边长为 ,面积为 cm2。 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你能分别用函数表达式、表格和图象表示出来吗?

交流完成:

(1)一边长为x cm,则另一边长为 cm,所以面积为: 用函数表达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格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3)画出图象

讨论: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可是我们知道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可以到达第四象限和第三象限,思考原因

(二)议一议

(1)在上述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2)当x取何值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它的最大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请你描述一下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点拨: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请大家互相交流。

(1)因为x是边长,所以x应取 数,即x 0,又另一边长(10—x)也应大于 ,即10—x 0,所以x 10,这两个条件应该同时满足,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 。

(2)当x取何值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就是求自变量取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所以要把二次函数y=—x2+10x化成顶点式。当x=— 时,函数y有最大值y最大= 。当x= 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25cm2。

可以通过观察图象得知。也可以代入顶点坐标公式中求得。。

(三)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完成P62,P63的函数表达式,表格,图象问题

(1)用函数表达式表示:y=________。

(2)用表格表示:

(3)用图象表示: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自我测试

1、把长1。6米的铁丝围成长方形ABCD,设宽为x(m),面积为y(m2)。则当最大时,所取的值是( )

A 0。5 B 0。4 C 0。3 D 0。6

2、两个数的和为6,这两个数的积最大可能达到多少?利用图象描述乘积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3、把一根长120cm的铁丝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均弯曲成一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是多少?它们的面积和的最小值是多少?

(选作题)边长为12的正方形铁片,中间剪去一个边长为x(cm)的小正方形铁片,剩下的四方框铁片的面积y(cm2)与x(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二次函数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待定系数法列方程组求二次函数解析式.2.由已知条件的特点,灵活选择二次函数的三种形式,合适地设置函数解析式,可使计算过程简便.【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情感态度】通过本节教学,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表达式设法.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1.同学们想一想,已知一次函数图象上两个点的坐标,如何用待定系数法求它的解析式?学生回答:2.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有两个点的坐标,能求出其解析式吗?三个点的坐标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  已知三点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讲解:教材p21例1,例2.【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例题讲解归纳出已知三点坐标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探究2  用顶点式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为a(1,-4)且过b(3,0),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分析】已知抛物线的顶点,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h)2+k.解:∵抛物线顶点为a(1,-4),∴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1)2-4,∵点b(3,0)在图象上,∴0=4a-4,∴a=1,∴y=(x-1)2-4,即y=x2-2x-3.【教学说明】已知顶点坐标,设顶点式比较方便,另外已知函数的最(大或小)值即为顶点纵坐标,对称轴与顶点横坐标一致.探究3  用交点式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例4(甘肃白银中考) 已知一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a(-2,0),b(1,0),且经过点c(2,8).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分析】由于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a(-2,0),b(1,0),可设解析式为交点式:y=a(x-x1)(x-x2).解:a(-2,0),b(1,0)在x轴上,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2)(x-1).又∵图象过点c(2,8),∴8=a(2+2)(2-1),∴a=2,∴y=2(x+2)(x-1)=2x2+2x-4. 【教学说明】因为已知点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解析式可设为交点式,再把第三点代入可得一元一次方程,较一般式所得的三元一次方程简单.

二次函数教案(篇5)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2x2+6x-1化成=a(x-h)2+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2x2如何平移得到=-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2x2+6x-1的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ax2+bx+c与=a(x-h)2+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二次函数教案(篇6)

1.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关系.

2.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的关系.

3.会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4.能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决综合问题.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索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①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当 y=0 时,自变量x的值,它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 横坐标 .

2.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的关系:当b2-4ac

例1 求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分析】抛物线y=x2-2x-3与x轴相交时,交点的纵坐标y=0,转化为求方程x2-2x-3=0的根.

解:因为方程x2-2x-3=0的两个根是x1=3,x2=-1,所以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3或-1.

【教学说明】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首先令y=0,把二次函数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求此方程的根.

探究2 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思考:

(1)你能说出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2+bx+c=0(a≠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

二次函数教案(篇7)

九年级数学教案:二次函数y=ax+bx+c图象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⒈通过作图以及图象的对比分析,经历二次函数y=ax2+k、y=a(x-h)2图象与性质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进而掌握这二类特殊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图象与抛物线y=ax2的位置关系.

⒉渗透数形结合和化归的思想,掌握类比、转化,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增强作图、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

⒊渗透抛物线美的教育,注重学习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交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探索与交流,学会与人合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快速画出两类二次函数y=ax2+k,y=a(x-h)2的图象,掌握这两类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能根据图象,正确地说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能比较它们图象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会由特殊情形向一般情形转化,理解图象间的平移规律.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我校推行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我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发现,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为本质特征的“引探式”体验教学法为主完成教学.

2、学法: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迁移,自主学习.通过探索交流,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会归纳,由特殊向一般转化,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教具

直尺、网格纸、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问题情境

①请快速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通过作图,你认为作图中哪一步骤最关键?

②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有哪些性质?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启发引导,检查反馈,补充完善.

学生活动:利用已学知识,独立解题.

(第1题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各抒己见,注重个人感受.老师可适当强调根据函数图象对称性取值列表的重要性.)

通过问题情境,复习前面已学的内容,使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进行学习,“温故”而欲“知新”,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2、游戏情境

①演示与观察:把已画的y=x2图象向上、下、右、左四个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

②问题:平移所得的四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x2形状、大小如何?

③游戏:学生任指平移所得的一条抛物线,由老师作答,说出它的解析式、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教师活动:动画演示,游戏作答.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质疑.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知冲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后面环节的问题探索中来.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求新知

1、(在已画有抛物线y=x2的坐标系中)学生独立画出二次函数y=x2+1,y=x2-1的图象.

2、进行观察和比较,分别说出抛物线y=x2+1,y=x2-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合作交流,比较抛物线y=x2+1,y=x2-1与抛物线y=x2的位置关系.

教师活动:组织引导,巡视检查.

学生活动:独立作图,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通过作图、观察、比较,让学生理解抛物线y=x2+1、y=x2-1与y=x2形状一样,大小相同,只有位置不同。抛物线y=x2向上、下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可得y=x2+1、y=x2-1的图象)

让学生在兴趣的牵引下,主动地探求抛物线y=ax2+k的性质,通过作图、观察与交流,一方面验证游戏中老师的作答,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突破重难点.

猜想验证

1、猜想y=(x+1)2,y=(x-1)2的图象与y=x2的图象间位置关系

2、作图验证

3完成下表

抛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y=x2

y=(x+1)2

y=(x-1)2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恰当地选值列表,帮助学生理解图象间的位置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大胆猜想,作图验证.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通过学生广泛的合作交流,掌握方法,得出结论,突破图象间是左、右平移关系这个难点).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想、验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更好地比较抛物线y=a(x-h)2、y=ax2+k与y=ax2的异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堂训练

1、(情景练习)把抛物线y=12x2向上、下、右、左、四个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老师任指其中一条,由学生说出它的解析式、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2、不画图,请说出二次函数y=3x2+1、y=3(x+1)2图象的特征.(集体要求)

3、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二次函数y=2x2、y=2x2+1、y=2x2-1的图象,并分别说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能说出它们图象间的位置关系.(中下层次学生完成)

4、猜想二次函数y=-2x2、y=-2x2+1、y=-2(x2+1)图象间的位置关系,说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作图验证.(中上层次学生完成)

教师活动:通过练习,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教学.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1小题是一道情景练习题,与情境创设的问题前后呼应,学生可很快作答,让学生感受乐趣,体验成功.

第2小题是针对本节课基本内容的反馈练习,通过练习,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让学生能在头脑中有图形,要能用图象回答它的有关性质

第3、4题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结归纳

通过列表,对本节课所学两类特殊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平移规律进行归纳.

二次函数教案(篇8)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重点: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形式的选择

难点:各种隐含条件的挖掘

教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诊断补偿,情景引入:

1、二次函数的一般式是什么

2、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先让学生复习,然后提问,并做进一步诊断)

(二)问题导航,探究释疑:

一般地,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独立的系数,那么就需要有相同个数的独立条件才能求出函数关系式。例如:我们在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需要两个立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只需要一个条件:如果要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又需要几个条件呢?

(三)精讲提炼,揭示本质:

例1。某涵洞是抛物线形,它的截面如图26。2。9所示,现测得水面宽1。6m,涵洞顶点O到水面的距离为2。4m,在图中直角坐标系内,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分析如图,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以过点O的y轴的垂线为x轴,建立了直角坐标系。这时,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函数关系式是。此时只需抛物线上的一个点就能求出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解由题意,得点B的坐标为(0。8,-2。4),

又因为点B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入,得所以因此,函数关系式是。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1)、B(1,0)、C(-1,2);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3),且与y轴交于点(0,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且与y轴交于点(0,-3);

(4)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3,-2),且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

分析(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可设函数关系式为的形式;(2)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3)根据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4)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3,-2),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同时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3,再由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可得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1,0)和(5,0),任选一个代入,即可求出a的值。

解(1)设二次函数关系式为,由已知,这个函数的图象过(0,-1),可以得到c= -1。又由于其图象过点(1,0)、(-1,2)两点,可以得到

解这个方程组,得a=2,b= -1。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

(2)因为抛物线的顶点为(1,-3),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1),可以得到解得。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

(3)因为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

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

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3),可以得到解得。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

(4)根据前面的分析,本题已转化为与(2)相同的题型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四)题组训练,拓展迁移: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2)、(1,1)、(3,5);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2),且过点(2,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1,0)、(2,0),且经过点(1,2)。

2、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 -1,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6,且经过点(2,10),求此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五)交流评价,深化知识:

确定二此函数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选择把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设成什么形式时,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灵活选择,以简单为原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可设如下三种形式:(1)一般式:,给出三点坐标可利用此式来求。

(2)顶点式:,给出两点,且其中一点为顶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3)交点式:,给出三点,其中两点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本课课外作业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12)、B(2,-3),

(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用配方法把(1)所得的函数关系式化成的形式,并求出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公共点P(2,m)、Q(n,-8),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 -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二次函数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34.4二次函数的应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十四章第四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 课本P94 问题.

2. 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3.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94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 例题学习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二次函数教案(篇10)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热门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 篇1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写作特点。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鲁迅作品的抛锚式教学初探

黄晓莉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活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真实的学习。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回顾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近80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不论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也不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出怎样多元化的倾向,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品数量也渐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于鲁迅的作品既富于思想深度,又比较重视行文的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往往比较难教,学生则觉得较难理解。而运用抛锚式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及其它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作品的思想性和文法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一)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

鲁迅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具体表现在:

1.对传统文化的反省

鲁迅是第一个告别传统文化的文人。他超越了历史和价值,超越了感情与理智,对传统文化思想进了整体反省。比如,鲁迅的小说集中地、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的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现实,在其小说的宁静、平淡中透露出遮掩不住的沉闷和令人窒息的气息。

2.重视人文性与思想性

没有人文背景的文章,在鲁迅的作品里几乎是没有的。鲁迅在传统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上,表现了社会的变迁,意识的骚动与沉寂,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作者深深地切入传统文化稳定结构的内核,探究人物活动的内在因素,揭示传统文化下人物、社会、历史的必然。

3.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鲁迅的许多作品,表现了他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

(二)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特点

鲁迅的许多作品用笔深刻冷隽,句法简洁生动,体裁新颖独创,堪称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1.娴熟的文法

鲁迅的小说已形成了他的风格。他比较喜欢用倒叙的方法,常以此切入正题。这种方法完全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老套路,避免了小说叙事中的拖沓与冗长,而直接把读者引入了作者的叙述空间,更便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揭露。

2.细腻的描写和合理的剪裁

鲁迅作品的叙述极有条理,凡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他绝不提及,但又十分注意使主题在含蕴百迭中得到升华。但凡文中的故事,一定是很完整的,其细节的刻划也非常细腻。比如:阿Q干什么活,祥林嫂怎么死的,孔乙己如何隐身而亡,迅哥儿的故乡又是如何变化的等等,没有不认真雕凿的。

3.体裁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鲁迅在文艺创新中,作过了各种尝试:超现实主义的日记形式(《狂人日记》)、象征主义(《药》)、简短复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的讽刺(《风波》)、自传体小说(《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反讽(《伤逝》)等等,围绕叙述这个核心表现出了高度灵活性,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熟稔的写作技巧。

4.追求简洁生动的文字效果

鲁迅作品的遣词造句与众不同,用字造句都经过深思熟虑、千锤百炼,这正是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既有鲁迅字斟句酌的文字运用的态度问题,也有他对文字表达的刻意追求。例如,他最恨的是那些以道学先生自命的人,所以他描写脑筋简单的乡下人时用笔比较宽容;但一写到《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祝福》里的鲁四老爷等等,便针针见血,丝毫不肯容情了。他写《阿Q正传》看起来是为了痛陈阿Q这类人,想淋漓尽致地将他的丑态形容一下。然而在读到阿Q被枪毙这段情节时,我们就能从字里行间里觉得真正可恶的还是那些赵太爷、钱举人、把总老爷这些土豪劣绅,阿Q不过做了他们的牺牲品罢了。

二、鲁迅作品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策略

上文谈到,鲁迅的作品由于其独有的特点,使得其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既能接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发现抛锚式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 篇2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1)y=f(x)对x∈R时,f(x +a)=f(x-a) 或f(x-2a )=f(x) (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 ,则y=f(x)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 k∈D(D为f(x)的值域);

6.a≥f(x) 恒成立 a≥[f(x)]max,; a≤f(x) 恒成立 a≤[f(x)]min;

7.(1) (a>0,a≠1,b>0,n∈R+); (2) l og a N= ( a>0,a≠1,b>0,b≠1);

(3) l og a 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 a log a N= N ( a>0,a≠1,N>0 );

8. 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 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5) 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 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 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1)分离参数法;(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能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证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让学生体会化归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二倍角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倍角公式,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共同探讨了和角公式、差角公式,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一下二倍角公式.我们知道,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是可以互相化归的.当两角相等时,两角之和便为此角的二倍,那么是否可把和角公式化归为二倍角公式呢?请同学们试推.

先回忆和角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当α=β时,sin(α+β)=sin2α=2sinαcosα

即:sin2α=2sinαcosα(S2α)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当α=β时cos(α+β)=cos2α=cos2α-sin2α

即:cos2α=cos2α-sin2α(C2α)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当α=β时,tan2α=2tanα1-tan2α

Ⅱ.讲授新课

同学们推证所得结果是否与此结果相同呢?其中由于sin2α+cos2α=1,公式C2α还可以变形为:cos2α=2cos2α-1或:cos2α=1-2sin2α

同学们是否也考虑到了呢?

另外运用这些公式要注意如下几点:

(1)公式S2α、C2α中,角α可以是任意角;但公式T2α只有当α≠π2+kπ及α≠π4+kπ2(k∈Z)时才成立,否则不成立(因为当α=π2+kπ,k∈Z时,tanα的值不存在;当α=π4+kπ2,k∈Z时tan2α的值不存在).

当α=π2+kπ(k∈Z)时,虽然tanα的值不存在,但tan2α的值是存在的,这时求tan2α的值可利用诱导公式:

即:tan2α=tan2(π2+kπ)=tan(π+2kπ)=tanπ=0

(2)在一般情况下,sin2α≠2sinα

例如:sinπ3=32≠2sinπ6=1;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立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 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 篇5

(一)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二)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三)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增强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有定义域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观察如下两图(图略),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2.观察函数f(x)=x和f(x)=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例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f(-x)=-x(1-x),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内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内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

(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 篇6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应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变量x1、x2,当x1

ⅰ在给出区间内任取x1、x2,则x1、x2∈D,且x1

ⅱ 做差值f(x1)-f(x2),并进行变形和配方,变为易于判断正负的形式。

ⅲ判断变形后的表达式f(x1)-f(x2)的符号,指出单调性。

复合函数y=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为“同增异减”;多个函数的复合函数,根据原则“减偶则增,减奇则减”。

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并集,如果函数在区间A和B上都递增,则表示为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A和B,不能表示为A∪B。

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 =f(-x),则f(x)就为偶函数;

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 =-f(x),则f(x)就为奇函数。

ⅰ无论函数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只要函数具有奇偶性,该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

ⅱ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ⅰ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关于原点对称,则为非奇非偶函数。

ⅱ确定f(x) 和f(-x)的关系:

若f(x) -f(-x)=0,或f(x) /f(-x)=1,则函数为偶函数;

若f(x)+f(-x)=0,或f(x)/ f(-x)=-1,则函数为奇函数。

⑴对于二次函数,利用配方法,将函数化为y=(x-a)2+b的形式,得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⑵对于易于画出函数图像的函数,画出图像,从图像中观察最值。

ⅰ判断二次函数的顶点是否在所求区间内,若在区间内,则接ⅱ,若不在区间内,则接ⅲ。

ⅱ 若二次函数的顶点在所求区间内,则在二次函数y=ax2+bx+c中,a>0时,顶点为最小值,a0时的最大值或a

若函数在[a,b]上递增,则最小值为f(a),最大值为f(b);

若函数在[a,b]上递减,则最小值为f(b),最大值为f(a)。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希望从头再来的句子(合集80句)

重新开始的文案 形容重新开始的文案 05-17

做个通透的人说说精选91句

活得通透的句子 活得通透有涵养的句子 05-17

孩子第一次参加露营的说说(59句)

孩子第一次参加露营 05-17

[优质总结] 回顾·拓展二教案写作范例

小学拓展课教案 素质拓展教案 09-14

暴躁的短句

爱情的短句 爱的短句 05-17

八月你好朋友圈的句子摘录(37句)

八月你好句子 八月你好文案 05-17

幽默的元旦祝福语200句

幽默元旦祝福语 05-17

2020年最新优秀中学生评语收藏57句

中学生的经典评语 关于中学生的优秀评语 05-17

中学生优秀学生评语大全精选64句

中学生的经典评语 关于中学生的优秀评语 05-17

数学函数课件

数学函数课件 函数课件 04-20

想念家乡美食的句子(精选54句)

想念家乡美食的文案 想念家乡美食的唯美句子 05-17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