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机械效率教案

【#范文大全# #机械效率教案6篇#】人生中,有意义的日子数不胜数。我们常常需要用祝福语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快乐,简短的祝福语浓缩了我们的祝福与期望。让我们把祝福和快乐传递!你知道应该怎么送出祝福语比较好?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机械效率教案6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机械效率教案 篇1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总·h=3120J(此处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安排上面计算顺序的目的。困惑一:需要计算楼梯的长度吗?提示学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动不做功,再竖直升高做功。困惑二:人的体重该不该算上?)

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足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N的木块,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讲究效率的方法。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机械效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不仅属于《机械与人》章节的重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年级(初二)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能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判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知识。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知识都融汇交织于此。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非常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内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8年级物理学习一年以来的收关之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层次和高度。

4、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验让学生真切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考验学生的实验探究,创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学们储备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践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主意少数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高度。

5、根据本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两个教学时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理解机械效率,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达到对机械效率的切实理解,掌握实验探究各种机械效率的方法,为下一节实践探究各种机械效率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部分为实践探究课,同学们应用上节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机械在多种情况之下的机械效率,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机械效率的认识理解,同时能够利用所掌握和发现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联系等关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③掌握通过实验、实践探究、测量和分析计算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机械效率,然后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层次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3、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对机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能够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识。掌握实验探究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设备和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滑轮、细线、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等

六、设计思想

本堂课应该有以下几点突出表现:

1、教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知识的灌输者,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实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首先由生活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然后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最后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切实的体现物理科技知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切实的掌握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

4、巧妙铺垫,预留学习内容,为下节实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教学流程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用简明、形象的问题引入新课题

3、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4、小习题训练,检查知识掌握程度

5、对机械效率深层次,高高度的理论分析,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课后作业,以及下节学习内容

7、总结

八、教学详细环节以及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简单的知识构建

1、让学生选择搬运砖块的方式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回答,让其说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碍因素所做的功

总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运送砖头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际使用机械的时候,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额外功。

3、引导分析机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②表达式:

③说明:: 数值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学生活动:翻看书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对知识点加强记忆。

(二)实验探究,切实体验实际,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向提问如何进行实验体验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机械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和回答,教师引导

2、学生分组实验,采集数据,分析计算,并且把各组数据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行评估。

后来改为观看我所做的实验视频

(三)课本例题分析处理,明确规范解题格式、方法和要求。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分析题目,讲解思路。强化解题格式。

(四)深层次的分析理解机械效率

1、公式的变形应用,配置一道小型的练习题。

练习1、已知某工地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5%,要把质量为200千克的砖块提升10米,则滑轮组自由端拉力应该做多少功?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练习,记忆强化。

2、机械效率 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效率大越大,则说明机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

机械效率大小跟所做的各种功大小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只说明有用功在总功当中的比例、份额。当控制变量时,讨论相互之间大小关系。

3、讨论思考:机械效率的范围

机械效率小于1,所以各种机械可以按照我们需求省力或者省距离,但是绝对不省功。

4、讨论思考: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能否说机械效率越大,则功率越大,或者说功率越大,效率越大?

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机械的性能

5讨论回答: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当有用功一定时,尽量减少额外功(减小总功)提升相同质量的砖头一定高度

当额外功一定时,尽量增加有用功

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尽量增加重物质量,好比打的包车,尽量多座人

当总功一定时,减小额外功

电动机提升重物时,尽量减少附载物

6实际操作中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减小摩擦,给滑轮组添加润滑油等

减少、减轻附载物

组合机械越多,效率越低!

(五)、观看实际生产生活中机械的使用,掌握选择机械的方法

(六)、简单习题训练,检测知识掌握程度。

①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减小额外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C.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也越大

D.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②为了提高机械效率,下列各种措施中有效地是( )

A.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

B.总共一定,增大额外功

C.有用功一定,减小额外功

D.额外功一定,减小总功

③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④一滑轮组,不记绳重和摩擦,用它来提升一重为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为80%。若用该滑轮组来提升一重为2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 )

A.大于80%

B.等于80%

C.小于80%

D.无法确定

(七)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多,快、好、省。

(八)安排下节教学内容,安排课后作业。

下节课学习内容预告及安排:

1.实践探究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否恒定、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要求:提出自己的猜想,别且根据猜想设计可行的实验验证方法,提前设计好数据采集表格。

九、课后作业:

1.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1000 N的物体提高2 ,所用的力是550 N,则有用功为_____,总功为_____,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动滑轮的重力_____N(不计绳重及摩擦)

2.如图1所示,用此装置拉一重为100 N的重物,使其在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所需拉力为8 N,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_____N。实际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欲使物体以0.6 /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前进,那么实际拉力为_____N,拉力在 5 s内做的功为_____。

3.用500 N的力拉着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移动8 时,可将滑轮组悬挂的重为1500 N的物体匀速提高2 ,则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是 [ ]

A.25%

B.75%

C.15%

D.85%

4.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较[ ]?

A.总功不变,有用功增加了

B.总功不变,额外功减小了?

C.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起重机在1 in内能把5.0×104 N的物体匀速提高30 ,它的机械效率是60%,在 1 in内,起重机所做的有用功为多少?所做的总功为多少?总功率是多少W?

6、用滑轮匀速提升360 N的物体,假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考虑既省力又方便,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十、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

1、有用功:

2、额外功:

3、总功:

4、机械效率:

①定义:

②表达式:

③理解、强调:

练习题分析,作图,说明,草稿等

机械效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会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斜面、木块、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学生预习测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3、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2、学生猜想并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师生共同研究决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4、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木块的重由弹簧测力计测出。

(2)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读出。

(3)木块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斜面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用刻度尺沿斜面量出。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5.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6.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新|课|标|第|一|网

7、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当斜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力相同时,斜面倾斜程度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8、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写出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机械效率教案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接下来我就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等八个方面阐述一下我这节课的教学构想:

第一是说教材:

《机械效率》是人教版第十五章第二节,之前讲述了功,之后有功率,机械能,介于力和能量板块之间,是中考考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它既是前面的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热机的效率、炉子的效率、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等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等起积极作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机械效率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说学生:

近几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界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前提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所了解,在讲述这节课之前我对学生有以下几点了解:

1、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方法;

2、学生对杠杆、滑轮、斜面等机械有一定的认识;

3、学生可能把机械效率高低、做功的多少、省力等问题混淆;

4、学生同时对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总功,没办法确定,特别是对有用功的容易误解。

第三是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改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此,我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④知道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是为了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方向,而不是为了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索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

②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③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②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从而增强节约能源意识。

第四是说教学重点难点

只有很好地把握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鉴于此,这节课的讲述重点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其难点是: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第五是说教法与学法:

好的教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学生的学法是学以致用,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因此教法与学法应该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这节课我借助多媒体,用实例图片感染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看、想、算,让学生感知、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和记忆概念公式;分组合作与竞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数据,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结论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巩固提高,学以致用,认识提高机械效率在当今社会发展和节能减排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六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本节课我是按以下六个步骤逐一进行:

(一)知识回顾图片导入(预设时间2-3分钟)

观看PPT(8)(设计意图:回忆巩固了前一节所学的知识,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图片的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引出概念(预设时间6-9分钟)

图中小孩的目的是什么?——引出对沙子做的功是有用功。

图中小孩还对什么做了功?——引出额外功的概念。

三次将沙子运送到三楼分别要对什么做功?——引出总功的概念。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的提出紧扣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并知道有用功,额外功的,总功的概念。此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分清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键)

(三)演示计算强化记忆(预设时间5-7分钟)

将小孩对沙子,自身,桶,口袋,动滑轮做的功分别计算出来

结合概念,对此图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进行计算,强化概念的记忆

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算出图中的机械效率,对比后加强记忆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进一步突出重点和难点,也促进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记忆,并且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对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有正确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分组实验(预设时间7-9分钟)

1提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探讨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自主探究

2将学生分组,选用实验器材,画出表格,并记录所需的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此次探究实验体现出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并且使学生能团结合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五)分析表格归纳结论(预设时间3-4分钟)

让学生将实验数据归纳,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越不省力,其机械效率越高。

(设计意图: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2让学生知道尊重实验数据,虽然各组的数据都不相同,但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

(六)作业设置巩固提高(预设时间1-2分钟)

课外练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进而拓展课上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水平。对此节课我预设了二方面的内容

1思考并完成课本第2,3,4题。

2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

第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课堂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我设计这样的板书,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

机械效率教案 篇5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机械效率”是人教社根据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而修订的初中物理第一册最后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学生在对“力”、“力和运动”、“功和功的原理”等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比较综合的一节,且有所扩展,涉及到一定量的计算,在实际中有重要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因而,本节内容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因学生缺乏对“机械”的感性认识而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大纲》也提出了“理解”的较高的教学要求。由于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其本质缺乏认识,“功的原理”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学生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机械效率”时也必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几种“功”的表现形式、实质意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有相应的困难。学生们虽然对物理的学习也有近一年的时间,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理解能力,但他们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仍然较低,对事物的认识仍主要借助于感性认识,需要靠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理性认识的建立和知识的获得,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智能的提高。

二、 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突出“以学生为本”,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上,要定位在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通过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和过程方法,感悟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从而产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人与人团结合作、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情感态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相互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能正确认识几种功的表现形式,能利用机械效率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践,教师引导启发,培养提高学生的三种意识,即: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四种能力,即: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感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重要和知识的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功的几种外在形式及意义,机械效率的意义,而教与学的重点则是实验启导,合作交流,自主建构,发展智能。

四、 教学设计思想

1.运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有关问题展开主动的探究和学习,谋求问题的解决,并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的迁移、巩固,最终达到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以及创新精神形成和实践能力提高之目的。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已经知道“效率”一词,但对“效率”的真正意义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热望,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上课伊始,老师就鼓励学生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或熟悉的生产实际,交流回答对“效率”一词的认识,指出在哪些场合下涉及到“效率”问题?教师可在肯定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本节课所研究学习的机械效率在物理学中有其独特的意义。接着组织学生做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实验中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滑轮组的工作情况,将实验全过程分解为重物升高和手拉弹簧测力计上升两个过程,指导学生分别计算两个过程中做功的大小,启发学生有何发现?能否提出相关问题?再引导思考、分析、解释其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这些概念。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P210图14-6中的问题,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认识趋同,进而认识机械效率问题。最后再安排学生做用斜面升高物体的实验,让学生再实践、再认识,产生认识上的飞跃。整个学习认知过程突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学生经过一个问题激发、实践探究、发现新知、解决问题、应用深化的获知提能和情感交流的体验过程,知识的获得有实践依托,真实可靠,理解自然,自然也掌握得比较牢固。

2.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学习情景和感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对学生产生多重刺激,使其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集中注意,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建构;二是教师适时的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激发、鼓励,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教师不说或少说,结论组织学生自己得出、自己表述,而不是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当“学生的教师”。

五、 教学手段与方法

问题激发,实验探索,合作互动,自主生成。

六、 教学流程设计:略

七、 教学过程实施

(一)新课导言:

1.简述前面已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明确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机械效率,并板书课题或用媒体呈现。

2.说明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鼓励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相互谈谈对“效率”的理解和在哪些情况下存在“效率”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说明物理学中的“机械效率”有其特殊的含义,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认识它。板书或媒体呈现实验探究题目。

(二)教学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器材放在课桌上,要求:⑴四人一小组合作实验(一人操作,一人记录,一人准备汇报,四人都注意观察);⑵提高重物(两钩码)先后采用两种方式:①直接用测力计提起重物;②用滑轮组将重物提升相同的高度(10cm)看两种情况下各做多少功?⑶将记录数据填入表中并处理;⑷实验中应注意物体向上运动时保持什么状态?并注意观察滑轮组的状态。

学生:学生实验,教师下去巡视指导。

教师:学生实验结束,激发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处理和比较分析,你有哪些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师: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认识总结概括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教师板书或用投影呈现。再引导学生回忆功的原理,使之对功的原理有明晰的认识。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回答(个别与集体相结合)

2.媒体呈现三种做功情况(教材P210图14-6)

教师:结合大屏幕上的图,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做功的目的,哪部分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记录、处理数据并加以比较,鼓励小组讨论,看有何发现或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分析、计算讨论、交流回答。(可鼓励学生上讲台结合图例给同学们分析讲解)

师生:比较三种做功,你认为哪种最好?说明原因,鼓励学生抢答,组织学生评价或复述,教师肯定。

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大小比较三种情况优劣,启发学生认识: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时,总是希望这个比值大些,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来表示这个比值,激发学生概括出机械效率的定义。

师生:学生回答,板述或投影呈现。

η= 1

启发学生认识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要求学生计算刚用滑轮组提重物时的机械效率,并说明其物理意义。媒体呈现几种实际机械的效率值(45~60%)

3.组织学生再做斜面实验:先说明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教师:介绍斜面,明确要求。

学生:小组实验(要求角色变换),处理数据并汇报结果。

教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两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及媒体呈现的机械效率值中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及意义,思考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鼓励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或投影呈现。

4.巩固深化:

⑴ 媒体出示一例题,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并处理,鼓励学生上台讲解。

⑵ 媒体呈现三个课堂练习,供学生分析判断。

⑶ 媒体呈现教材中想想议议问题,组织学生抢答。

5.课堂小结:组织学生梳理知识,明确要点或师生共同总结。

6.布置作业:课外实际观察起重机、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的铭牌,了解这些设备的机械效率,并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或途径。

7.板书内容:略

机械效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功和机械能》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 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四)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策略

一) 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物理研究方法,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二) 教学方法选择: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以板书和实验探究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现拟定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依目标为向导,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验探究法: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旨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三) 学习方法指导: 本堂课我坚持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和深刻的思辨能力。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

,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编辑推荐

机械制造教案


机械制造教案 篇1

机械制造教案

主题:机械制造工艺及应用

第一部分:引言(100字)

机械制造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和基础设施。本教案的目的是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制造的重要性,并为他们提供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部分:机械制造工艺(400字)

1. 机械制造概述

机械制造是指通过机械加工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改变其形状、尺寸和性能的过程。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工艺包括锻造、铸造、焊接、冲压、切削、磨削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工艺,可以了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2. 锻造工艺

锻造是一种通过将金属或合金材料置于加热状态下,然后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锻造工艺广泛用于制造大型零件,如船舶、飞机零部件等。

3. 铸造工艺

铸造是一种将熔融的金属或合金倒入预先制作好的模具中,然后通过冷却凝固以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铸造工艺适用于制造各种形状复杂的零件,如汽车发动机缸体、工业设备零件等。

4. 焊接工艺

焊接是通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熔点,然后将焊接材料或填充材料与接头连接,使其冷却后形成牢固连接的加工方法。焊接工艺广泛应用于制造和修复工程,如建筑、船舶、桥梁等。

5. 冲压工艺

冲压是一种通过将金属片材置于模具中,然后施加冲击或连续的变形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冲压工艺广泛用于制造汽车外壳、电子设备外壳等。

第三部分:机械制造应用(400字)

1. 机械制造的应用领域

机械制造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建筑工程、医疗设备、能源等。无论是现代交通工具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产品,都离不开机械制造。

2. 机械制造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汽车制造是机械制造的一个重要领域,机械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引擎的制造到底盘的制造,再到整车的装配,都需要依靠机械制造的工艺和设备。

3. 机械制造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电子设备的制造中,也离不开机械制造的技术和工艺。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外壳是通过冲压工艺制造的;电子设备中的连接器和线路板也需要通过焊接工艺进行连接。

4. 机械制造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中,通过机械制造的工艺和设备可以制造各种类型的建筑构件,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机械制造的技术可以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减少工期和成本。

第四部分:总结(100字)

机械制造的工艺和应用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教案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的介绍和应用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制造的重要性,并为他们提供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造的核心概念,并为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机械制造教案 篇2

机械制造教案

一、总体概述

机械制造是一项重要的制造业,涵盖了汽车、医疗器械、机床、家电等多个领域。在制造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机械制造教案就是研究机械制造的相关知识、技能及应用方面的教学方案。

机械制造教学需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机械制造操作技能,同时了解现代机械制造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2. 熟悉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机床的使用方法;

3. 了解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现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机械制造品质和效率。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

2. 机械零件加工:车、铣、钳、磨、刨等加工工艺;

3. 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原理、数控编程、数控加工仿真等;

4. 机械制造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激光加工、数字化制造等新技术;

5. 实践环节:机械加工实验、机械制造工艺实验、数控编程实验等。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加工的技能,了解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控制方法;

3. 学术研讨:通过学术研讨,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应用案例;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机械制造品质和效率。

五、考核方法

1. 学生课堂表现: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情况、课堂讨论等表现进行评分;

2. 机械加工实验: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机械加工实验,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评分;

3. 机械制造项目:学生需要参与机械制造项目,项目质量和效率将作为一定的考核内容;

4. 期末考试:学生需要参加一次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知识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机械制造教程和实验教材;

2. 数控机床、传统机床等实验设备;

3. 相关的光盘、软件及网络资源;

4. 合适的机械制造教学实习场所,如机械制造车间等。

机械制造教案 篇3

机械制造教案范文

一、教案目标

1.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

3.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

3.机械制造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

2.机械制造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兴趣。

2.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包括原材料选择、零件加工、装配和调试等环节,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实验操作(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机械制造实验操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机械零部件和设备,学生进行原材料切割、加工、装配和调试等实际操作,锻炼他们的机械制造技能和实践能力。

4.总结与展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的结果,总结机械制造的工艺和流程,并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机械制造的过程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机械制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了解他们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2.听取学生的总结和展示,评价他们对机械制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实验材料和设备:机械零部件、切割工具、加工设备等。

八、教学评价标准

1.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能够正确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

3.能够熟练进行机械制造实验操作,并展示实验结果;

4.能够准确回答与机械制造相关的问题。

九、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或实验室,深入了解机械制造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拓宽学生对机械制造领域的认知。

机械制造教案 篇4

机械制造教案

【导语】

机械制造是一门重要的制造工程领域,它涵盖了机械设计、加工制造、装配调试等多个环节。本教案主要介绍了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常用工具,以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机械制造的常用工具的使用;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加工和装配;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方法;

3. 机械制造的常用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4. 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0分钟)

1. 介绍机械制造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包括质量控制、工艺流程等。

第二步: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方法(40分钟)

1. 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加工、装配和调试等;

2. 介绍机械制造的常用方法,包括铣削、钻孔、车削等。

第三步:机械制造的常用工具及其使用方法(60分钟)

1. 介绍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工具,包括卡尺、千分尺、测量仪等;

2. 教授机械制造中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进行实操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些工具。

第四步: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30分钟)

1. 简要介绍机械制造中常见的问题和故障;

2. 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3. 通过案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机械制造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

1. 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操演示:带领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常用工具的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讲解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考察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操操作:评估学生在实操操作中的技能和能力;

3. 个人作业:布置机械制造相关的练习题,考察学生对机械制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延伸】

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并参与一些简单的机械制造活动,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进行机械制造领域的创新设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机械制造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操演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创新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机械制造教案 篇5

机械制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学生能够了解机械制造的主要工艺过程与技术要求;

3、学生能够分析机械制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学生能够从实际中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操作技能与安全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

机械制造是指用人工、机器、工具制造机械、仪器、装置及其零部件的过程。机械制造具有广泛性、复杂性、高度技术性和协调性等特点。机械制造技术是高新技术的核心之一。

2、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

机械制造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变,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制造的革命性转变。从最早的制砖机、造纸机、印刷机到现代化的计算机数控机床,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机械制造的主要工艺过程

机械制造的主要工艺过程包括:加工、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等。其中加工是机械制造的核心环节,它决定着机械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4、机械制造的技术要求

机械制造的技术要求包括:精度要求、表面质量要求、材料要求、工艺要求等。特别是在现代化制造中,越来越强调高端技术、高品质、高效率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5、机械制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机械制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制造误差、机械故障、安全事故、质量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制造者在加工设备的选型、加工工艺的设计、操作技能的掌握、检测手段的使用等方面提高技能。

6、机械制造的操作技能与安全注意事项

机械制造的操作技能包括:机床操作、切削加工、组装调试、设备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有: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保护设备和环境等。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和技术要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机械制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

通过实验操作、课堂答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估,以客观评价学生掌握机械制造中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机械制造教学是培养机械制造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既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应强调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力,为未来的机械制造事业做出贡献。

机械制造教案 篇6

机械制造教案

一、教案背景

近年来,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迅猛,对于机械制造领域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机械制造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对于相关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在增加。针对这一背景,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套机械制造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技能和知识水平,满足行业对于机械制造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

2. 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生产流程;

3. 掌握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材料和工艺设备;

4. 学习机械制造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要求;

5. 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设计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

课时一:机械制造概述

1.1 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2 机械制造的分类和特点;

1.3 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

课时二:机械制造工艺

2.1 机械制造的设计和制造流程;

2.2 常用的机械制造工艺介绍;

2.3 自动化和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课时三:机械制造材料

3.1 常用的机械制造材料介绍;

3.2 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要求;

3.3 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课时四:机械制造设备

4.1 常用的机械制造设备介绍;

4.2 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3 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要点。

课时五:机械制造质量控制

5.1 机械制造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5.2 质量检测技术和方法;

5.3 质量问题的处理和改进。

课时六:机械制造的安全要求

6.1 机械制造安全的意义和重要性;

6.2 机械制造的安全管理和操作规范;

6.3 事故案例解析和预防措施。

课时七:机械制造设计与创新

7.1 机械制造设计的基本原则;

7.2 设计流程和方法论;

7.3 机械制造创新的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传授机械制造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概念。

2. 实验实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3. 讨论演练:组织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机械制造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考核评价:通过考试、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教学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技能和知识水平,结果评价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过程评价主要通过课堂参与情况、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情况来评价学生对于机械制造知识的掌握情况;终结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课本:机械制造教材;

2. 实验设备和工具:机械制造实验设备和相关工具;

3. 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关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4. 校外实习和实践机会:参观机械制造企业和工厂,进行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机械制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技能和创新能力,进而满足机械制造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机械制造教案 篇7

机械制造教案主题范文

一、引言

机械制造是指通过设计、加工和装配等工艺手段生产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产品的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我们设计了这份机械制造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目标设定

学习本教案后,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熟悉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和相关技术;

3. 掌握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流程;

4. 理解机械制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a. 机械制造的定义和特点;

b. 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和相关技术

a.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b. 机械加工的常用工艺和技术;

c. 机械装配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流程

a. 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流程;

b. 机械产品的装配工艺流程。

4. 机械制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a. 机械制造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b. 机械制造对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五、评价方式

1. 学生参与度:包括课堂表现、主动提问等;

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课后小测验和讨论提供反馈;

3. 学生能力提升: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课程的完成情况评估。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

1. 《机械制造工艺学》(主编:xx);

2. 《机械制造技术》(主编:xx);

3. 相关学术论文和实践案例。

七、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时长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每节课的教学进度。建议每周安排2-3节机械制造课程,每节课时长为90分钟。

八、结语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对机械制造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基础教案14篇


你可以查看“机械基础教案”也许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帮助。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准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精心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学生专注学习和参与互动的重要支持。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你获得一些新的收获!

机械基础教案【篇1】

有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在我国快速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技能操作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此时,职业学校作为社会提供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担负为国家输送大量技术劳动力的重任。但近年来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使现阶段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社会、学生的需求,形成人才质量和生产需求脱节这一矛盾。在这个严峻的事实面前,专业课老师不仅要更换思路,形成更加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要密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职业观。在机械类专业课教学中,“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形成初步的设计一般机械零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课程为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并且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时,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奠定基础。所以门课是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过渡的桥梁课程。但是该课程中涉及众多的概念、数学关系式和烦琐计算校核,对基础薄弱的职校学生而言,难以激发足够的学习兴趣,因此,探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现状的解决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现状一、学生素质下降,现有教学手段较难实现教学目标

每年的5、6月份是职业类学校招生大战最火爆的时间区间,随着各校争夺生源而来的是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具体表现在:一、学习积极性不高,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二、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职业人生没有规划。三、对就业和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包括在一些家长眼中对就业存在误区:职业学校只是将学生圈在学校里,毕业时能拿个毕业证就可以,将来只是进工厂做生产一线操作工,学与不学理论知识对今后职业生涯没有影响,学好学坏无所谓。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对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五、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学科的综合利用能力不强。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综合运用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内容,而且要求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计算分析能力。学生普遍把“机械设计基础”视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解决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而《机械设计基础》公式多,概念多,计算复杂,内容抽象,学习难度大,学生不太爱学,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产生兴趣,首先要上好第一堂课——绪论,在这里要讲述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讲清该课程、学习规律,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学,学了在哪里用;讲目前学科发展动态,新鲜的发明创造,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比如可以讲讲中央台的节目——“我爱发明”等。通过这些讲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可以使他们明白该课程在生产和职业生涯中所起的作用,学习就有了目标和主动性。

(2)利用教材处理知识点,以点扩面

教材知识点多,很多知识点又牵扯到其他的课程,学生不易贯通掌握。如齿轮机构这部分内容里涉及到渐开线的一些性质,通过渐开线的性质为点我们可以展开讲解齿轮啮合的一些特点,再从齿轮啮合特点出发可以比较链传动和带传动的一些特点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通过参阅参考书、组织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把单个知识点扩大,帮助学生将知识点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网络。

现状二、课程理论性较强,理论和技能知识不能有效渗透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虽各章节对各个机构的应用、特点讲解较为突出,但从整本书来看,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名词多、图表多,尤其是计算推导和校核计算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比较复杂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理论教学抽象,学习乏味现象。为数步多的实验课停留在理论验证层面,形式上是实验课,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和实际应用的真实项目作为支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于激发。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充分衔接,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持续,从而理论学不好,技能提高空间也很有限。

解决方法:

(1)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板书加幻灯机。为了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可以开发质量更高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声一体,内容充实形象,教学手段也可以灵活选择。比如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我们可以用硬纸板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四杆机构,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也可把课堂放在校内实习工厂、实习实训车间等处。

(2)利用网络平台

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网络上有巨量的信息和资源。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互动式教学实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来协助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

(3)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把要讲的理论内容变为适合学生探讨的实际问题。比如学习棘轮机构的应用时,可以向骑自行车的同学提问,为什么踏板向前踩车会前进,向后踩只能听见“咔吧”声,自行车却不会倒退。讲完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效果。

(4)学习作品化

在学习了主要内容后,可以设计一些“大作业”,把作业做为一个作品纳入考核成绩。

比如在完成凸轮机构和四杆机构的学习后,我们可以布置设计一个完成特定运动要求的凸轮机构,学生分组协作完成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学生并针对实际情况采用特定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机械基础教案【篇2】

1.1理论基础与学习习惯“中职本科”是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招收的一类本科学生。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课外接触,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大多是初中毕业,且对初中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日常学习自律性不强,对于课程内容总是浅尝则止,自信心不强,由于之前的学习习惯不好,大多数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习惯,课堂氛围较活跃,对于基础理论缺少兴趣,偏爱实践操作,这与之前所受教育有很大关系。高校“普通本科”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均不适合“中职本科”学生,造成大多同学学习一年后收获少、自信心丧失、学习兴趣减弱。学生不爱动脑思考,觉得“设计”离自己十分遥远。

1.2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由于目前全国并没有专门的“中职本科”高校,“中职本科”只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一类对象。普通高校的教师上课由于教学对象不单单是“中职本科”,同时兼有“普通本科”或“高职本科”,故很难划清界限。教学上按照经验讲述原理多,主要按照普本教材章节进行理论讲授,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素材与教材的结合占据了课堂,相比之前的纯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在教学效果上有所改善,但对“中职本科”的学生来讲,还远远不够。

1.3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目前而言,“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主要被定位为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际教学内容却与此完全脱节。实验实践内容并没能有效结合,验证性实验的偏多,动手操作的较少,和课程衔接不到位,显然不适合目前的“中职本科”教育。课程设计题目多为经典的带式运输机减速器的设计,只有少数同学能按照手册完成设计,但是这么算却说不清楚,学生一头雾水,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方法。

1.4成绩考核成绩考核仍然以主要期末测试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辅。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现象。而“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则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这部分的考核也该在成绩考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制定的改革思路是:教学内容以行业岗位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生产实际需要为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为指导。

机械基础教案【篇3】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的运动副类型

       教学重点 低副和高副

       教学难点

       辅助手段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一、运动副

       使两物体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根据运动副中两构接触形式不同,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

       1.低副:低副是指两构件之间作面接触的运动副。按两构件的相对运动情况,可分为:

       (1)转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转动。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2)移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移动。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3)螺旋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定关系的转动和移动的复合运动。丝杠与螺母组成的运动副。

       2.高副:高副是两构件之间作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二、自由度

       —个作空间运动的构件具有六个独立的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和绕 X、Y、Z轴的转动,构件的这种独立的运动称为构件的自由度。

       一个作平面运动的自由构件,可以产生三个独立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及绕A点(极点)的转动,所以具有三个自由度。

       当两个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组成运动副之后,由于受到约束,相应的自由度也随之减少。转动副约束了沿 X、Y轴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个转动的自由度。移动副约束了沿一轴方向的移动和在平面内两个转动自由度,保留了沿另—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高副则只约束了沿接触处公法线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绕接触处的转动和沿接触处共切线方向移动的两个自由度。

       所以在平面机构中,每个低副引入两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两个自由度。

       每个高副引入一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一个自由度。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

       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在于:撇开与机构运动无关的外部形态,把握机构运动性质的内在联系,揭示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性。

       机构的相对运动只与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及某些尺寸有关,而与构件的横截面尺寸、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运动副的具体结构无关。用线条表示构件,用简单符号表示运动副的类型,按一定比例确定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及与运动有关的尺寸,这种简明表示机构各构件运动关系的图形称机构运动简图。

       只表示机构的结构及运动情况,不严格按比例绘制的简图称为机构示意图。

       章节名称

       TOPIC 2 铰链四杆机构 授课形式 讲授 课时 2 班级 中专0101 教学目的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教学重点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辅助手段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四杆机构的组成

       铰链四杆机构是由转动副联结起来封闭系统。

       其中被固定的杆4被称为机架 不直接与机架相连的杆2称之为连杆

       与机架相连的杆1和 杆3称之为连架

       凡是能作整周回转的连架杆称之为曲柄,只能在小于360°的范围内作往复摆动的连架杆称之为摇杆。

       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铰链四杆机构根据其两个连架杆的运动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1)曲柄摇杆机构

       若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两个连架杆,一个是曲柄而另一个是摇杆,则该机构称为曲柄摇杆机构。

       用来调整雷达天线俯仰角度的曲柄摇杆机构。

       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当主动曲柄AB回转时,从动摇杆作往复摆动,利用摇杆的延长部分实现刮雨动作。)双曲柄机构

       如果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两个连架杆都能作360°整周回转,则这种机构称为双曲柄机构。

       在双曲柄机构中,若两个曲柄的长度相等,机架与连架杆的长度相等(,这种双曲柄机构称为平行双曲柄机构。

       蒸汽机车轮联动机构,是平行双曲柄机构的应用实例。平行双曲柄机构在双曲柄和机架共线时,可能由于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使两个曲柄反向回转。机车车轮联动机构采用三个曲柄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其反转。双摇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两个连架杆都在小于360°的角度内作摆动,这种机构称为双摇杆机构。

       三、曲柄存在的条件

       由上述以知,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能作整周回转的连架杆称为曲柄。而曲柄是否存在。则取决于机构中各杆的长度关系,即要使连架杆能作整周转动而成为曲柄,各杆长度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就是所谓的曲柄存在的条件。

       可将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概括为: 连架杆与机架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必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上述两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机构中无曲柄存在。根据曲柄条件,还可作如下推论:(1)若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必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a.以最短杆的相邻杆作机架时,为曲柄摇杆机构;

       b.以最短杆为机架时,为双曲柄机构;

       c.以最短杆的相对杆为机架时,为双摇杆机构。

       (2)若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不论以哪一杆为机架,均为双摇杆机构。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1.曲柄滑块机构

       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如果以一个移动副代替摇杆和机架间的转动副,则形成的机构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它能把回转运动转换为往复直线运动,或作相反的转变。

       2.导杆机构

       章节名称

       TOPIC 3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授课形式 讲授 课时 1 班级 中专0101

       教学目的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教学重点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教学难点 急回特性、死点

       辅助手段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一、急回特性和行程速比系数

       曲柄摇杯机构中,当曲柄A B沿顺时针方向以等角速度转过φ1时,摇杆CD自左极限位置C1D摆至右极位置C2D,设所需时间为 t1,C点的明朗瞪为 V1;而当曲柄AB再继续转过φ2时,摇杆CD自C2D摆回至C1D,设所需的时间为 t2,C点的平均速度为 V2。由于φ1>φ2,所以 t1>t2 ,V2>Vl。由此说明:曲柄AB虽作等速转动,而摇杆CD空回行程的平均速度却大于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性质称为机构的急回特性。

       摇杆CD的两个极限位置间的夹角ψ称为摇秆的最大摆角,主动曲柄在摇杆处于两个极限位置时所夹的锐角θ称为极位夹角。

       在某些机械中(如牛头刨床、插床或惯性筛等),常利用机械的急回特性来缩短空回行程的时间,以提高生产率。

       行程速比系数K:从动件空回行程平均速度V2与从动件工作行程平均速度V1的比值。K值的大小反映了机构的急回特性,K值愈大,回程速度愈快。

       K=V2/V1 =(C2C1/t2)/(C1C2/t1)=(180°十θ)/(180°一θ)

       由上式可知,K与θ有关,当θ=0时,K=1,说明该机构无急回特性;当θ>0时,K>l,则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二、死点

       以摇杆作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在从动曲柄与连杆共线的两个位置时,出现了机构的传动角γ=0,压力角α=90°的情况。此时连杆对从动曲柄的作用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不能推动曲柄转动,机构的这种位置称为死点。机构在死死点对于转动机构是不利的,常利用惯性来通过死点,也可采用机构错排的方法避开死点。

       但死点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当工件被夹紧后,BCD成一直线,机构处于死点位置,即使工件的反力很大,夹具也不会自动松脱。点位置时由于偶然外力的影响,也可能使曲柄转向不定。

机械基础教案【篇4】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是机械工程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中的辅助工具,通过课件的展示,可以清晰地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相关知识。下面将从课件的内容和设计思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内容安排。课件的内容应该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如机械零件的标准符号、尺寸和公差,材料的选用和力学性能等。还应包括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如图纸的标准符号和线条,投影方法和视图的绘制,以及尺寸标注和剖视的表达等。对于机械元件的设计,可以介绍不同类型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螺旋传动、齿轮传动、联轴器和轴承等。同时,还应该包括机械设计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如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和模拟仿真等。在具体设计方面,可以介绍机械设计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如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参数计算和详图设计等。


其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设计思路。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课件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可以通过调研和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确定课件的难易程度和深度,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记忆。可以通过举例、图解和动画等方式,生动地展示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设计过程和方法。同时,可以将常见的机械设计案例和实际应用引入课件,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课件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机械设计的进步,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需要及时更新到课件中,以提供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小编认为,机械设计基础课件是机械工程学习中的重要教学工具,它通过清晰明了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是成为优秀机械工程师的基础,而优秀的课件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机械设计的技能。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编写和设计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教师们不断改进和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机械基础教案【篇5】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


作为机械工程学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环节。这门课程提供了我们进入机械设计领域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并分享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课程的初期,我们学习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例如因果关系和力的分析。我们学习了机械设计中常用的力学概念,如静力学和动力学。了解这些基本理论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


在接下来的几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机械设计中的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我们了解了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应用。通过学习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机械行为,我们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来设计机械零件和系统。我们还学习了不同的制造工艺,如铸造、锻造和加工,了解这些制造过程对机械设计的影响。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中后期,我们开始学习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使用。通过这些软件,我们能够创建三维模型和进行设计分析。这种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和准确地进行机械设计。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我们通过模拟设计项目,实际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日后的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我能够分析和计算机械系统中的力、扭矩和应力,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我学会了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来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了解不同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设计决策。我学会了如何使用CAD和CAM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分析。这种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使我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完成了许多实践项目,并从中学到了很多设计经验和实际工作中的技巧。这些实践项目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学习体验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学习,还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我渐渐明白了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挑战。机械设计不仅仅是产品的外观和功能,更涉及到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的平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械设计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


小编认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机械工程学习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我相信这门课程对于我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机械基础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1、弹簧的功用和类型

2、弹簧的制造、材料和许用应力

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

2、熟悉内容:弹簧的功用和类型,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第十四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一)教学内容

1、联轴器

2、离合器

3、制动器

4、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选择和维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功用种类,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选择方法。

2、熟悉内容:固定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可移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弹性联轴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操作式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自动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四、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2学时

2.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的测定2学时

3.齿轮参数测量2学时

4.齿轮的范成实验2学时

5.轴的结构设计2学时

6.减速器拆装实验2学时

机械基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制图的地位、作用和组成内容

教学重点:

强调制图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对学习本课程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 具:相应的工程图纸、简单的使用说明书

教学步骤: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图样的定义

在工程技术中,为了准确地表达机械、仪器、建筑物等物的形状、结构和大小,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画出的图形,

叫做图样。

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图样,水利工程中使用的水利工程图样,机械制造业中使用的机械图样。

2、《机械制图》是研究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3、主要内容

(1) 制图的基本规定

(2) 几何作图

(3)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

(4) 轴侧图

(5) 组合体视图

(6) 图样的基本表示法

(7) 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

(8) 零件图

(9) 装配图

(10)计算机绘图

(11)其他图样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

3、培养对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4、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

5、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和有关的技术标准;

2、掌握正确的看图和画图方法;

3、反复实践,提高看图和画图技能。

(巩固练习)

让学生再看一遍绪论部分的内容

(课堂小结)

对学好制图的要求:

1、 明确学习目的,要有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2、 刻苦训练技能技巧,图面质量优秀,有一定构思能力;

3、 作风认真严肃,决不敷衍了事。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

1、简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2、简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

简述你对学好制图的看法。

机械基础教案【篇8】

       教 案 设 计

       任教学科:机械基础

       任教班级:18综合

       任教老师:

       机械技术学校

       1-1 机器的组成

       课时:1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

       1、机器的特征。

       2、机器的组成部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机器的组成及每一部分的作用。

       (二)、技能目的

       1、了解机器的特征。

       2、对每一部机器能够判断各部分的运动关系,并知道每一部分的作用。

       (三)、情感目的

       1、通过本节内容,让学生对机器有所了解,并掌握其组成。

       2、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属于机器。

       教学重点

       1、机器的组成及每部分之间的关系。

       2、机器每一部分的运动。

       教学难点

       1、机器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2、机器的判断。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口述法

       2、举例法

       3、提问法

       4、讨论法

       教学过程 I、新课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

       师: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以上图片中哪些会是机器。

       生:(学生思考回答)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

       II、新课讲授

       1、机器的特征

       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从组成运动和功能的角度看,机器有哪些特征? 生:(讨论)

       师:有几点大家归纳的很不错,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机器的共同特征有:(1)、是人为的实体组合。

       (2)、各部分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够转换或传递能量,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注: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实体组合,称为机器,缺一不可。师:根据机器的特征,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机器? 生1:(正确回答)师:回答正确。生2:(错误回答)师:不对。

       2、机构构件以及零件的定义。(1)、机构

       机构是由构件组合而成的,各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例如凸轮机构(模型展示)。

       师:大家在这里要注意一下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机器能完成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只能完成传递运动,力或改变运动形式的实体组合。

       联系:机器包含着机构,它有一个或多个机构组成。(2)、构件

       构件是有一个或多个零件组成的,这些零件间没有相对运动,例如轴、键以及齿轮构成的整体。(3)、零件

       所谓零件,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师:螺钉是零件吗? 生1:是。

       师:回答完全正确。师:一个弹簧是的吗? 生2:是。

       师:正确,非常棒!

       讨论:机器、零件、机构、构件之间的关系。师:总结如下:零件→构件→机构→机器 从以上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零件是机械制造的基本单元,构件是机械运动的基本单元。

       (展示气缸图片)

       讨论:请大家讨论以上图片中哪些是零件构建机构以及机器?

       5、机器的构成

       (1)、原动力部分(动力装置)。把其它能源转换成机械能。师:前面我们说到汽车是机器,那么它的动力源是什么? 生1:内燃机、电动机。

       师:回答正确。除此以外,台钻中的电动机也是台钻这部机器的动力源。

       (2)、执行部分(工作部分),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部分。师:汽车的哪一部分是执行部分呢? 生2:它的车轮。师:回答完全正确。(3)、传动部分

       把原动机的动力源传给执行部分,用于驱动执行部分工作。师:汽车的哪一部分是传动部分。生3:变速箱。师:真棒,完全正确

       (4)、操纵或控制部分,用于显示或控制机器的状态或位置。师:机器的哪些部分是操纵或控制部分? 生4:电子装置,机械装置以及电气装置:。

       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机构的是()

       A.机床 B.纺织机 C.千斤顶 D.拖拉机

       2.机床的主轴是机器的()部分。

       A.原动机 B.执行 C.传动 D.自动控制 思考:

       1、原动机部分与执行部分能否组成一部机器?

       2、原动机部分、执行部分以及传动部分能否组成机器?

       III、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学习了机器的组成。

       IV、布置作业:

       1、一部完整的机器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2、机器与机构有何区别?

机械基础教案【篇9】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是一门为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机械设计知识基础,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重要性和学习价值。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机械零件的基本尺寸及传动原理、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今后进行高级机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比如,课堂上会使用PPT演示来呈现机械零件的结构和设计原理,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课件来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还会组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他们可以凭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对各种机械设计问题,并能够提出创新的设计方案。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件可以说是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必学课程,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承载着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知识的基石。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门课程,认真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设计师,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机械基础教案【篇10】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6.1 构件、运动副与平面机构

【课程名称】

构件、运动副与平面机构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运动副类型、构件和运动简图。二.能力目的

1. 能够判断低副和高副的不同,区分构件和零件。2. 能读懂机构运动简图。三.素质目标

了解运动副的作用,读懂机构运动简图,了解机构的传动过程。四.教学要求

熟悉低副和高副的结构,了解构件和零件的不同,能读懂机构运动简图。【教学重点】

低副和高副的结构特点,机构运动简图。【难点分析】

机构运动简图的表示法。【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配合教具课件演示,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分析】

从机械零件的静止运动转变到常用机构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由静向动的变化过程,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启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同时要从具体的构件抽象出简图来研究运动特点,这也是要改变学生思路的方式。在讲课时,一定要把这些特点先告诉学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

一. 开始常用机构一章的学习,机构的特点是运动的,所以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分析机构,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掌握。要习惯于机构简图的表示内涵及它表示的构件运动特点。如书中图6-

9、10所示。机构的种类很多,本书只介绍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其共同特点是将主动件连续的匀速转动通过机构转化成断续或不均运的各种运动型式,以满足实际工作场合的需求。二. 新课讲授

1.首先要和学生共同回忆机构的定义,即构件的组合与构件之间具有相对的运动,如果没有相对的运动,就不成机构。接着要讲明连杆的含义,即长度与横截面之比值较大才成为杆,杆之间用运动副(如销轴或滑道)连接。然后再介绍何为平面,即四个杆件的运动都在一个平面内或者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才称之为平面连杆机构。开始讲授时,一定要把基本概念阐述严密完整。高低运动副的区别在于是面或是点线接触,多举例说明,如板擦与黑板之间是面接触,而粉笔与黑板是点接触;滚动轴承是点线接触的高副连接,滑动轴承的曲面接触的低副连接。

2.运动副

按接触状态分为点、线接触的高副,面接触的低副。低副又分为曲面接触的转动副,平面接触的移动副。3. 构件

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更多的是多个零件的组合体。构件可分成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三种。构件两端的运动副可以是转动副、移动副或高副。4.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只应用一些简单的苻号按一定的比例确定运动副和构件的相对位置,表示机构各构件间的运动关系的图形称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画图的步骤是:

找出原动件-传动构件-执形构件-机架-确定运动副的类型-选比例尺-用直线或曲线连接运动副。

三.小结

1.平面连杆机构的功能是将连续匀速的转动转化为非匀速的断续或其它运动型式,满足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

2. 读懂运动副的表示苻号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四.作业布置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教案【篇11】

机械-人造的用来减轻或替代人类劳动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

起重机的发展历程:

斜面→杠杆→起重轱辘→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现代起重机(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一般而言,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机构-能够用来传递运动和力或改变运动形式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种类有限)

机器-根据某种具体使用要求而设计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如: 缝纫机、洗衣机、各类机床、运输车辆、农用机器、起重机等。

机器的种类繁多,结构、性能和用途等各不相同,但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组成:汽缸体1、活塞2、进气阀3、排气阀4、连杆5、曲轴6、凸轮7、顶杆8、齿轮9、10

工作原理:1.活塞下行,进气阀开启,混合气体进入汽缸;2.活塞上行,气阀关闭,混合气体被压缩,在顶部点 火燃烧;3.高压燃烧气体推动活塞下行,两气阀关闭;4.活塞上行,排气阀开启,废气体被排出汽缸。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转变为曲轴的连续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间形成协调动作,称为:齿轮机构

机械基础教案【篇12】

(一)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类型和基本要求

2、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

3、渐开线齿廓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

5、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及根切现象

7、变位齿轮传动

8、齿轮的失效形式与常用材料

9、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10、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1、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12、齿轮的结构设计和齿轮传动的润滑

13、齿轮传动的发展趋势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节点、节线、节圆、共轭齿廓;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渐开线齿廓不发生根切的条件,轮齿作用力和计算载荷,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效率及润滑。

2、熟悉内容:齿轮机构的种类和应用;齿轮各部分名称;斜齿轮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当量齿数、传动特点,失效形式分析,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斜齿轮的强度计算,常用齿轮结构。

3、了解内容:圆锥齿轮;变位齿轮及传动。

第八章蜗杆传动

(一)教学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

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4、蜗杆传动强度计算

5、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6、其他蜗杆传动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2、熟悉内容: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及其许用应力;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

3、了解内容: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及热平衡计算,蜗杆、蜗轮的结构组成。

机械基础教案【篇13】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大中院校工科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的双语教学对学生丰富机械专业英语词汇和接受国际先进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理念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现阶段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以及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机械论文发表

我校每年为徐工集团、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大型集团定向培养机电类高级技工,同时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为专业核心课,可以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掌握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特点及运用方面的知识,并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进行机械设计,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环境,更快地进入角色,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一、当前社会环境及背景

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熟练的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多数技术工种来说,却存在着一人难求的局面。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比普教经费来源稳定,教学设备需求不高,职教的技能训练需要大量的工厂设备和实验仪器,且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技术的不断进步。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缺少,而且教师多缺少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对于教学技能的把握比较欠缺,较易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二、本校学情

本校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三年;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五年;一类是高中生源,学制三年。开设本课程的为高中生源班。

高中生源相对于初中生源,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课知识,但是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技能实践的学时一般多于理论课的学时,再加上最后一年多为入厂实习时间,所以给予本课程的学时较少,对于教材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取舍,并且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就读于本校的学生多为农村子女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因此大多吃苦耐劳,通过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一定能使之努力地刻苦学习。

三、教学探析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突出知识的重点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工程力学部分,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排除相关的静力学部分。由于学时较紧,教师还应在保证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尽量删略繁琐公式的推导和理论引证,简化设计计算公式。

结合订单企业产品特点,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各种起重机、挖掘机、工程车辆等的'升降机构)、连接(液压系统的装配、转动系统的装配)、齿轮、轴及轴承章节的内容。

对于带传动、链传动以及周转轮系的计算等实际应用较少的部分教师应予以删减课时。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的教学进设计,突出可操作的实践部分

所以,对于学生的情况前边已经有了相关的分析。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尽量避免理论的枯燥灌输,多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如通过一些视频短片介绍机构的运行原理或者是实际生产的加工,也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挂图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教学手段。又如在讲授“齿轮渐开线的形成”时,可以借助绳索、粉笔以及基圆的圆柱形替代品来演示绘制。这些都不需要太复杂的道具,但是又能起到很好的表达理论概念的作用,学生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

(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产品的精密复杂化,人员的分工协作化,生产上实际问题可能牵扯到方方面面,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能解决现场问题的高级技工,就需要学生具备对整个机械的总体把握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时候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对学生分组,然后各组进行柱塞泵实物的分解和测绘,根据讲解和练习过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画出柱塞泵的机构运动简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到液压相关的知识来读懂柱塞泵的结构原理图,要掌握运动的知识,要用到拆装的操作技能,要用到公差配合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技术,还要考验大家的分工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克服硬件缺憾

现代技术手段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学(基本已普及),还有各种CAD/CAM软件,特别是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可以非常好地利用到三维软件。如徐工集团使用的就是PRE设计软件,当然还有CAXA,AutoCAD,CATIA,UG,SolidWorks等二维、三维软件可供使用。

例如:对于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及凸轮间歇机构等平面图形难以读懂和讲解,通过三维软件的建模和运动仿真,能非常逼真地演示其运行原理和过程,且可以任意角度放大或缩小地观察,就像在展示极其精致的实物。

四、持续改进

教学是常抓常新的东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把握企业办学的特点,借助假期的工厂实践机会,调研一线的用工需求,紧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不使教学内容老化,为教学实例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孙学斋.当前我国企业技工短缺的成因探析.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1).

[2]王国新.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探析.职业,2010(35).

[3]时忠明.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会英.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机械基础教案【篇14】

经过对“中职本科”生源中职阶段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学生个人情况的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中职本科”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1框图法教学,整合知识体系整理总结《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核心知识点,自编校内讲义或教材,结合一个综合实例,如蜂窝煤压制机、机床C 6140主轴箱,以机构、传动、零件三大部分为主线,制作框图,帮助学生快速、直观地理解整个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体系,由此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单元。围绕综合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讲解内容时重点把握能让学生了解典型机械或结构的设计思想、理解装配要点、掌握分析故障和维修。

2.2模型演示教学法采用玩具激励法(机构部分可以拆装模型,观察机构运动、计算实际的自由度、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慧鱼组合模型可以应用于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和动手实践的统一。通过对模型的研究与分析,启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自己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又学到了知识。

2.3设计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使用Solidw orks等机械设计类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上结合典型设备进行建模、模拟装配、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或结合实验室的试验台,教师建立虚拟实验模型库,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该模型库进行学习建模、装配、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机械系统。

除了大型的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CAD ,solidwokrs,网上有大量机械设计小软件,还有一些企业应用的机械设计软件,该类软件界面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帮助学生计算参数,不需理解繁杂的公式及理论推导,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此类软件,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机械零件的`一些参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实际工作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2.4项目教学代替章节学习教学内容及顺序调整:分四大部分,均为先通过先讲整体一个实例,再拆分讲解,类似于项目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部分。

机构部分: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通过参观实验室机构展台通识,以分析玩具的机构组成和原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拆装,分析,计算。

机械传动部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通过玩具模型讲解几种传动的特点,再分别介绍具体知识点,轻参数、重结构,轻计算、重原理。 机械零件部分:齿轮、轴、轴承、联轴器、弹簧等,本部分设计先以减速器原理讲解为起点,通过动画和实验拆装,逐步进入理论学习。

增加机械维修工具、量具部分内容,学生应该进行系统学习。能在实践和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

2.5实践、设计成绩考核替代期末考核“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考核多以期末测试为主,以辽宁科技学院目前而言,平时成绩占3 0%期末卷面测试占7 0 %。这种测试并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水平,尤其是对“中职本科”的学生。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中职本科”的《机械设计基础》,应以实践考核替代目前的期末卷面测试。

2.6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改善师生关系,方便课后复习答疑,沟通情感,讨论问题。90后的学生几乎人人上网,网上的教学及互动不容忽视,以往的网上教学多为网上精品课或论坛,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指导和教学不失为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

机械基础教案汇总


我们选择了最有价值的“机械基础教案”资料供读者方便参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 对学生反应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机械基础教案【篇1】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含内容较多,大多教材理论性比较强,概念较抽象,且各章节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这对于“中职本科”学生来说有利的一面:不会因为没有掌握某一章节的内容,而影响其余章节的学习。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学完本课程,学生的脑海里是零散的构件,没有一个完整性机器的概念。

大量的原理分析和理论计算使得基础薄弱的“中职本科”学生不知道如何学,如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学习本门课程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基础与学习习惯“中职本科”是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招收的一类本科学生。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课外接触,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大多是初中毕业,且对初中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日常学习自律性不强,对于课程内容总是浅尝则止,自信心不强,由于之前的学习习惯不好,大多数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习惯,课堂氛围较活跃,对于基础理论缺少兴趣,偏爱实践操作,这与之前所受教育有很大关系。高校“普通本科”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均不适合“中职本科”学生,造成大多同学学习一年后收获少、自信心丧失、学习兴趣减弱。学生不爱动脑思考,觉得“设计”离自己十分遥远。

1.2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由于目前全国并没有专门的“中职本科”高校,“中职本科”只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一类对象。普通高校的教师上课由于教学对象不单单是“中职本科”,同时兼有“普通本科”或“高职本科”,故很难划清界限。教学上按照经验讲述原理多,主要按照普本教材章节进行理论讲授,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素材与教材的结合占据了课堂,相比之前的纯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在教学效果上有所改善,但对“中职本科”的学生来讲,还远远不够。

1.3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目前而言,“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主要被定位为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际教学内容却与此完全脱节。实验实践内容并没能有效结合,验证性实验的偏多,动手操作的较少,和课程衔接不到位,显然不适合目前的“中职本科”教育。课程设计题目多为经典的带式运输机减速器的设计,只有少数同学能按照手册完成设计,但是这么算却说不清楚,学生一头雾水,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方法。

1.4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仍然以主要期末测试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辅。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现象。而“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则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这部分的考核也该在成绩考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制定的改革思路是:教学内容以行业岗位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生产实际需要为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为指导。

2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经过对“中职本科”生源中职阶段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学生个人情况的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中职本科”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1框图法教学,整合知识体系整理总结《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核心知识点,自编校内讲义或教材,结合一个综合实例,如蜂窝煤压制机、机床C 6140主轴箱,以机构、传动、零件三大部分为主线,制作框图,帮助学生快速、直观地理解整个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体系,由此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单元。围绕综合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讲解内容时重点把握能让学生了解典型机械或结构的设计思想、理解装配要点、掌握分析故障和维修。

2.2模型演示教学法采用玩具激励法(机构部分可以拆装模型,观察机构运动、计算实际的自由度、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慧鱼组合模型可以应用于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和动手实践的统一。通过对模型的研究与分析,启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自己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又学到了知识。

2.3设计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使用Solidw o rk s等机械设计类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上结合典型设备进行建模、模拟装配、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或结合实验室的试验台,教师建立虚拟实验模型库,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该模型库进行学习建模、装配、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机械系统。

除了大型的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CAD ,Solidworks,网上有大量机械设计小软件,还有一些企业应用的机械设计软件,该类软件界面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帮助学生计算参数,不需理解繁杂的公式及理论推导,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此类软件,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机械零件的一些参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实际工作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2.4项目教学代替章节学习教学内容及顺序调整:分四大部分,均为先通过先讲整体一个实例,再拆分讲解,类似于项目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部分。

机构部分: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通过参观实验室机构展台通识,以分析玩具的机构组成和原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拆装,分析,计算。

机械传动部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通过玩具模型讲解几种传动的特点,再分别介绍具体知识点,轻参数、重结构,轻计算、重原理。

机械零件部分:齿轮、轴、轴承、联轴器、弹簧等,本部分设计先以减速器原理讲解为起点,通过动画和实验拆装,逐步进入理论学习。

增加机械维修工具、量具部分内容,学生应该进行系统学习。能在实践和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

2.5实践、设计成绩考核替代期末考核“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考核多以期末测试为主,以辽宁科技学院目前而言,平时成绩占3 0 %,期末卷面测试占7 0 %。这种测试并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水平,尤其是对“中职本科”的学生。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中职本科”的《机械设计基础》,应以实践考核替代目前的期末卷面测试。

2.6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改善师生关系,方便课后复习答疑,沟通情感,讨论问题。90后的学生几乎人人上网,网上的教学及互动不容忽视,以往的网上教学多为网上精品课或论坛,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指导和教学不失为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中职本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工科机械和近机械类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之一,结合地方和各校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该课程的教改研究必须采用调研、实践、分析、完善同步走的办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基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制图的地位、作用和组成内容

教学重点:

强调制图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对学习本课程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 具:相应的工程图纸、简单的使用说明书

教学步骤: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图样的定义

在工程技术中,为了准确地表达机械、仪器、建筑物等物的形状、结构和大小,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画出的图形,

叫做图样。

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图样,水利工程中使用的水利工程图样,机械制造业中使用的机械图样。

2、《机械制图》是研究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3、主要内容

(1) 制图的基本规定

(2) 几何作图

(3)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

(4) 轴侧图

(5) 组合体视图

(6) 图样的基本表示法

(7) 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

(8) 零件图

(9) 装配图

(10)计算机绘图

(11)其他图样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

3、培养对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4、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

5、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和有关的技术标准;

2、掌握正确的看图和画图方法;

3、反复实践,提高看图和画图技能。

(巩固练习)

让学生再看一遍绪论部分的内容

(课堂小结)

对学好制图的要求:

1、 明确学习目的,要有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2、 刻苦训练技能技巧,图面质量优秀,有一定构思能力;

3、 作风认真严肃,决不敷衍了事。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

1、简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2、简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

简述你对学好制图的看法。

机械基础教案【篇3】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6)6.4

间歇运动机构

【课程名称】

间歇运动机构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熟悉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组成及运动特点。二.能力目标

熟悉常用棘轮机构与槽轮机构的间歇运动特性。三.素质目标

能够分析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运动特点和应用实例,培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四.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间歇运动机构的运动特点与应用。【教学重点】

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运动特点。【难点分析】

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运动特点比较。【教学方法】

应用课件、教具进行动态演示,分析间歇运动机构的运动特点。【学生分析】

1. 实物与课件、教具的演示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2. 注意从演示中让学生比较各种间歇运动机构之间的特点。【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教具、实物或课件。【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运动

除了凸轮机构和四杆机构外,还有几种机构可实现间歇运动。

二. 新课讲授

1. 棘轮机构与槽轮机构

从教具或课件的演示入手,比较得出这二种机构的各自组成,主动轮作连续的匀速转动,转化成间歇断续的棘轮和槽轮的运动,所不同的是棘轮的转角比较小,一般不大于45°,而槽轮的转角只能是90°,60° 和45°几种,不能作任意调整。所以可根据从动轮的转角大小,选择对应的间歇运动机构。2. 棘轮机构

由棘轮和棘爪组成,只能棘爪带动棘轮作间歇运动。间歇运动的角度等于棘轮被拨过的与棘轮每一个齿所对应的中心角度的乘积。棘轮的齿数越多,对应的中心角度越小;反之越大。

棘轮机构分为外接和内接式。为防止棘轮反转,应在棘轮上安装止回棘爪。止回棘爪在起重机构中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元件,它保证了重物不致于自动下落。

可翻转的棘爪可使棘轮获得双向运动;双棘爪棘轮机构,可使棘轮的运动速度增加一倍。

3.棘轮机构的主要参数

主要参数由齿数、齿距、模数、齿面倾角组成。4.槽轮机构

槽轮机构的结构由槽轮和销组成,分单拨销和多拨销,单拨销每转动一圈,拨动槽轮转过一个径向槽,如4个槽的槽轮,即转过90度。拨销所在的拨盘与槽轮上都有锁住弧,保证槽轮不会逆转。5.槽轮机构的主要参数

主要参数有槽数、拨销数和运动系数。

三.小结

间歇运动机构是将连续转动转变成间歇的运动,按间歇运动的特点,可选用棘轮机构或槽轮机构,前者从动轮的转角可以在小范围内随意调整,而且转角较小;后者转角成固定的90°,60°和45°,不能任意调整。

四.布置作业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教案【篇4】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8.3 滚动轴承

【课程名称】 滚动轴承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滚动轴承的分类及结构。

2.掌握滚动轴承的代号含义,能够熟记常用轴承的代号。3.能够正确的拆装与维护轴承。二.能力目标

1. 能够掌握滚动轴承的优点及应用场合。

2. 能够看懂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并正确选用轴承。三.素质目标

1. 了解常用滚动轴承的特性。

2. 能够读懂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

四.教学要求

1. 了解滚动轴承的功用、分类、特点。2. 熟悉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教学重点】

1. 滚动轴承的特点与应用场合。2. 掌握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难点分析】

1. 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的使用场合。2. 滚动轴承的代号含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具演示,讲课中穿插讨论与提问。【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教具与实物。【教学安排】

4学时(180分钟)【教学过程】

一.作业讲评(5分钟)

根据轴类零件学生作业完成中存在问题进行讲评,注意强调独立完成,切勿抄袭。重点表扬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的少部分同学。二.导入新课(5分钟)

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较大,开始运转时滑动摩擦阻力较大,而滚动摩擦的摩擦系数比滑动摩擦的摩擦系数小,起动容易,所以在大量的场合中滚动轴承的应用比滑动轴承更加广泛。

三、新课教学

1.滚动轴承的结构 用实物和挂图、动画表示滚动轴承的结构,使学生对滚动轴承的结构有感性的认识。这里主要掌握基本结构,即由内外座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组成。滚动体的结构决定了轴承的特性,因此应当作为重点来讲解,区分出轴承的承载和转速特点。2.滚动轴承的分类

可按承载方向、滚动体形状以及是否可调心来分:

按承载方向-主要承载径向载荷的向心轴承;主要承载轴向载荷的推力轴承。按滚动体形状-分球和两类,柱又可分成圆柱和圆锥。按可调心-分调心轴承和非调心轴承。3.滚动轴承的代号

代号的含义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必须要求记住类别、直径系列和内径的表示方法,其余内容懂得去查相关手册即可以了。类别中必须记住常用的深沟球轴承

6、圆锥滚子轴承3和推力轴承5三种代号;直径系列要记住2、3、4即轻、中、重型;宽度系列要记住0、1、2即窄、正常、宽型系列;内径要求记住尾数乘以5为实际内径,但还必须记住00—03的特殊尺寸。该段内容是本节学习重点,要反复结合练习册来练习,达到牢记。

4. 滚动轴承的安装与维护

内圈与轴选用较紧的过渡配合;外圈与座孔选用较松的过渡配合。

安装时借用紫铜棒敲入,不能用手锤直接敲打滚动轴承;或用加热方法套入内圈; 安装推力时注意分清标准内孔的座轴承圈分为大小二个内圈,大圈的内孔尺寸比小圈的内孔大0.2mm,应贴紧安装在静止的支座上;小圈安装在转动的轴上,贴紧转动轴的端面上,与轴一起转动。从外观上看,大圈的内孔比较粗糙,安装时千万不能出错,否则轴承很快就会损坏,而且也不起支承的作用。

为保证滚动轴承的使用寿命,必需给予足够的润滑剂。如果轴承选用脂润滑,则油脂的用量不要超过轴承空腔的2/3。油脂过多将形成运动阻力。

安装轴承尽量使用专用工具,可保证轴承的安装质量和使用寿命。用手锤敲打时,防止损坏轴承,注意安装到位,防止出现歪斜。

拆卸滚动轴承时常用拆卸器拆卸滚动轴承的内圈较为快速、方便。5.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

常见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有疲劳点蚀和塑性变形,前者是正常失效,后者是超载引起的失效。此外,在密封不好的条件下也会出现磨粒和粘着磨损。三.小结

滚动轴承的使用范围较广,其特点是标准化,系列化,而且方便维修。常用的类型,直径系列和内径代号应当熟记,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非常有益。

注意安装和拆卸滚动轴承应当掌握的要点。四.作业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教案【篇5】

一、课程教学内容整合

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课程内容应结合最近几年来该专业学生毕业从事的工作岗位特点,对本课程内容做有目的的删减和整合。例如,对于数控专业来说,在铰链四杆机构章节中,重点应该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介绍四杆机构的应用和特性,而对于四杆机构的设计内容,可以简单介绍甚至可以忽略,或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做适当引导,安排其自学。另外,目前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听课枯燥,教学效果不佳。任课老师需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例如,以一个实践工程为例,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运用到此工程上,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形象直观的实际应用,这也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现在提倡理实教学相结合,但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还是占主要课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之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或互动很少,课堂教学效果很难有提高。为了打破这种现状,我校很多老师开始尝试采取分组讨论、启发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相对较活跃,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本人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尝试了分组式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种新的`教学方法。分组式讨论教学模式,每组分4~6名学生,专门设计学案在课前下发给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再由小组学生轮流发言。案例教学法是利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进行知识的讲授。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中实例进行讲授。例如,在讲常用机构分类、特点及应用时,可以直接让学生观看汽车雨刮器、牛头刨床、揉面机、插床等机器的运动视频,这样可以直观地反映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三、考核评估体系改革

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其中以考试成绩为主。本校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比例太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无法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应该向其他一些国家学习,使考核方式实现多元化。本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主干课程,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包括课堂表现、平时大作业、实验、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等多方面。课程实践性较强,除了教科书的习题外,可以适当增加课后大作业,大作业应该结合具有实践性的项目布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上教学思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都应该进行相应改革。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应该得到推广;教学内容也应该整合,与时俱进;考核方式应该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只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为其他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机械基础教案【篇6】

(机械类专业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已有数学、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掌握一般机械传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2.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3.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理解机构的速度分析;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自锁、效率的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四、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五、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六、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七、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八、链传动

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

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十一、齿轮系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十二、轴与轴毂联接

了解轴的类型、作用、材料及其选择;键联接的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十三、轴承

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十四、其他常用零部件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弹簧的功用。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十五、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

十六、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减速器设计

力求包括本课程所学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单级或双级齿轮减速器。工作量为装配图一张(0号),零件图两张(2号),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单独考核、评定成绩。时间为两周。

课程实施说明

一、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80~100学时,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通用零、部件的讲授和平面机构的讲授,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增强感性知识。

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模型、教具、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应安排一次减速器拆装实验。

机械基础教案【篇7】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学时)

第8章

支承零部件

8.1

[课程名称] 轴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1、2、了解轴的结构、分类、常用材料。

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熟悉轴的结构工艺性。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合理选择轴的材料。

2、能够正确分析轴上结构设计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

1、了解轴的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能结合实际分析轴上各结构的功用。

四、教学要求1、2、[教学重点]

1、直轴的分类、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轴的结构要求及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难点分析] 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特别是结构工艺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物教具演示、互动法、归纳法 熟悉传动轴、心轴和转轴的区别,及轴的常用材料。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及结构工艺性。[学生分析]

1、学生的实际知识较少,对于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不易理解,尤其是结构工艺性更难懂,教学时应当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实物,或生产安装的教学录像帮助学生理解轴的结构。[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讲授与教具或实物演示交叉进行,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录像,穿插互动、提问与设问,最后小结。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机械零件是组成及其的最基本单元,生产中必须按图纸的工艺要求生产出每一个合格零件,然后再组装成构件和机器。因此必须熟悉常用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和加工工艺,才能生产出适应机器使用要求的零件。常用零件分为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专用零件指某些机器上特有的零件,如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轮船上的螺旋桨,内燃机上的曲轴等。通用零件是指在各种设备上都共同具有的零件,如螺钉、螺帽、轴承、齿轮等。本课程只讲通用零件的结构、特点。通用零件有部分是标准件,即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不必要自己组织生产;而有一部分必须自己生产,但他们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格。

教师可演示实物,如有可能播放生产录像,了解零件的生产过程。强调学习本章内容要注意贴近实际,联系生产。

二、新课(75分钟)

1、轴的功用与分类特点

轴是机器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主要起支承轴上零件并传递运动和转矩的作用。这里注意运动和转矩的区别。

轴的分类主要分清传动轴、心轴和转轴,一般的轴多为转轴,可举学生能见到的例来说明。如书上所举的例子,或如下: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课件、教具、实物。传动轴:汽车方向盘的轴;电风扇的轴 心轴:火车的车轮轴

转轴:大部分轴为转轴,如自行车中轴、齿轮、皮带轮的轴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三种轴的共同特点都应当以转动的轴为前提,再按受力状态来区分。

2、轴的常用材料

应介绍常用中碳钢45钢和合金钢40Cr作轴的材料,但是选择合金钢时,必须进行热处理,才能发挥合金钢的优势,否则合金钢对应力的敏感性对轴的强度反而产生不利的影响。

3、轴的结构

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很多,分为轴向和周向固定两种,常用轴向固定的方法是键联接,它具有可拆性,而且可以传递很大的扭矩,应用广泛。周向固定方法一般选用轴肩或轴套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但要简单方便可靠,易于加工。因此,轴一般为阶梯形状。

教学时一定要结合课件或录像、教具进行,否则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或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拆装实习,作实践体会,亲手感受。

轴的加工工艺性更难理解,工艺结构要结合车工实习的内容来讲,请同学谈自己实习加工的体会,就比较好懂,中心孔是加工细长轴和为了下一道工序加工准备的;退刀槽是为了加工螺纹时,防止撞坏零件左端面而设计的;越程槽是为了磨削后装配零件能到位而设计的。

装配工艺比较难懂,许多装配工艺是为了方便装配和准确定位而设计的。如30°大倒角是为了顺利安装;两个零件在轴向和径向只能各有一个配合面,不可能使一个配合面同时接触两个面。过度要求适得其反,实际上也是达不到要求的。这里要培养学生从实际的要求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也就是理论要联系实际。

教学中配合课件演示教学,可以提高效果。

三、小结(10分钟)

1、按载荷方向直轴可以分为传动轴、心轴和转轴三种,大多数轴为转轴。

2、一般常见轴为45钢,较重要的轴为40Cr经过调质处理。

3、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可分为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两种。轴肩和键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具体要以实际而选用。

4、轴的加工工艺性是按加工需要确定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P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教案【篇8】

(一)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概述

2、滑动轴承的结构和材料

3、滑动轴承的润滑

4、不完全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5、液体润滑轴承简介

6、滚动轴承的构造、类型及特点

7、滚动轴承的代号及类型选择

8、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9、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10、滚动轴承的维护和使用

11、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滑动轴承常用的润滑方法和润滑装置,限制平均压强的计算,限制轴承PV值计算;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基本代号及含义: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原则;滚动轴承的寿命、当量动载荷及当量静载荷计算;滚动轴承组合设计;轴承组合的支承固定方式、组合调整与预紧;轴承的配合与装拆;滚动轴承主要的润滑方式和密封装置;

2、熟悉内容:滑动轴承的种类及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特点;整体式结构及其特点、剖分式结构及特点;轴瓦结构、材料;滚动轴承的构造和主要优缺点;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寿命、额定动载荷概念及润滑和密封。

机械基础教案【篇9】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7.3 齿轮传动(1)

【课程名称】

齿轮传动(1)【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 熟悉齿轮传动的主要优缺点和传动类型。

2. 熟悉齿轮传动的各部分名称及主要参数和基本尺寸计算。二.能力目标

1. 能比较链传动/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的主要优缺点及应用场合。2.能够应用计算公式计算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尺寸。三.素质目标

1. 熟悉常用齿轮传动的优点及基本类型。

2. 熟悉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尺寸计算。四.教学要求

1. 能分析比较出三种传动的各自特点及应用场合。

2. 熟悉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并能应用公式进行几何尺寸计算。【教学重点】

1. 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分类。

2. 渐开线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尺寸计算。【难点分析】

1. 为什么只有齿轮传动才能得到准确的传动比。这部分内容比较难以理解。

2. 为什么非要用渐开线来作齿轮齿廓曲线才能得到准确的传动比?由于书中没有叙述,要求学生从演示课件或教具中演示中得到宏观的答案。【教学方法】

教具与实物演示或课件演示,讲授与学生动手课堂练习相结合。【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瞬时传动比不变的理解有困难,演示教具从宏观上看不出瞬时的变化,需要画图加以说明,但超过教材的要求,只好要求承认教师的结论。

学生对各种类型的齿轮的演示比较兴趣,会提出为什么非要用渐开线来作齿廓不可的问题? 【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实物、教具和课件。【教学安排】

3学时(135分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带、链传动的内容,总结出带、链传动缺点。能否用带传动来代替链传动应用在自行车上传动?除此之外,齿轮传动的哪些优点比带、链传动更突出。

二.讲授新课

1. 齿轮传动

先演示圆柱齿轮传动,与链传动相比,齿轮传动没有链条,而是靠齿面直接啮合来传递运动。齿形按渐开线曲线制作,它具有许多特点,突出的是传动比恒定,无论任何瞬时传动,传动比都达到完全准确。此外,还具有寿命长,传递功率大的优点,当然制造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由于齿轮传动具有其他传动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按两轴位置之间相互关系可分为如图7-24的三种类型,即:

(1)两轴相互平行的圆柱齿轮传动;(2)两轴相交的圆锥齿数传动;(3)两轴交错的蜗杆蜗轮传动。

3.渐开线齿轮的各部份名称及主要参数

各部份名称按齿轮实物或大的挂图进行讲解,见表7-2,重点突出齿厚等于齿槽宽的分度圆定义,由于它是看不见的圆,而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圆,应说明清楚。

主要参数是表示并决定齿轮几何尺寸的值,首先要区分两者的概念。模数是主要参数中的最重要表示量,要从分度圆的长度计算推出,即

周长 czpd dzp

由于值是无理数,为了便于计算和测量,用模数mp代入上式,即得

dzm

规定m为一系列标准值,即使分度圆的值成为一个比较整齐的数值。4. 齿轮的结构及材料

安齿轮外径的大小分为齿轮轴、实体齿轮、腹板式齿轮和轮辐式齿轮,见教材中立体图。

5. 齿轮的材料常用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锻造而成,当直径大于500毫米而不方便锻造时,采用铸钢或灰铸铁

6. 传动比与基本尺寸计算公式

如书中公式和表7-4所列。

三.小结

1.链传动的优点是可得到准确的平均传动比,而且可以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其缺点是冲击和噪声。

2.齿轮传动由于采用渐开线齿廓,可得到准确的恒定传动比。传动的类型按轴线的位置可分为三种。最常用的是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3.齿轮传动的参数为五个,模数最重要且已标准化。几何尺寸计算由主要参数来决定。

四.布置作业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教案【篇10】

(一)教学内容

1、弹簧的功用和类型

2、弹簧的制造、材料和许用应力

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

2、熟悉内容:弹簧的功用和类型,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第十四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一)教学内容

1、联轴器

2、离合器

3、制动器

4、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选择和维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功用种类,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选择方法。

2、熟悉内容:固定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可移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弹性联轴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操作式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自动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四、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2学时

2.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的测定2学时

3.齿轮参数测量2学时

4.齿轮的范成实验2学时

5.轴的结构设计2学时

6.减速器拆装实验2学时

机械基础教案【篇11】

(一)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类型和基本要求

2、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

3、渐开线齿廓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

5、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及根切现象

7、变位齿轮传动

8、齿轮的失效形式与常用材料

9、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10、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1、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12、齿轮的结构设计和齿轮传动的润滑

13、齿轮传动的发展趋势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节点、节线、节圆、共轭齿廓;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渐开线齿廓不发生根切的条件,轮齿作用力和计算载荷,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效率及润滑。

2、熟悉内容:齿轮机构的种类和应用;齿轮各部分名称;斜齿轮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当量齿数、传动特点,失效形式分析,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斜齿轮的强度计算,常用齿轮结构。

3、了解内容:圆锥齿轮;变位齿轮及传动。

第八章蜗杆传动

(一)教学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

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4、蜗杆传动强度计算

5、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6、其他蜗杆传动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2、熟悉内容: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及其许用应力;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

3、了解内容: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及热平衡计算,蜗杆、蜗轮的结构组成。

机械基础教案【篇12】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大中院校工科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的双语教学对学生丰富机械专业英语词汇和接受国际先进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理念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现阶段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以及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机械论文发表

我校每年为徐工集团、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大型集团定向培养机电类高级技工,同时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为专业核心课,可以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掌握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特点及运用方面的知识,并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进行机械设计,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环境,更快地进入角色,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一、当前社会环境及背景

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熟练的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多数技术工种来说,却存在着一人难求的局面。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比普教经费来源稳定,教学设备需求不高,职教的技能训练需要大量的工厂设备和实验仪器,且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技术的不断进步。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缺少,而且教师多缺少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对于教学技能的把握比较欠缺,较易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二、本校学情

本校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三年;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五年;一类是高中生源,学制三年。开设本课程的为高中生源班。

高中生源相对于初中生源,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课知识,但是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技能实践的学时一般多于理论课的学时,再加上最后一年多为入厂实习时间,所以给予本课程的学时较少,对于教材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取舍,并且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就读于本校的学生多为农村子女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因此大多吃苦耐劳,通过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一定能使之努力地刻苦学习。

三、教学探析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突出知识的重点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工程力学部分,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排除相关的静力学部分。由于学时较紧,教师还应在保证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尽量删略繁琐公式的推导和理论引证,简化设计计算公式。

结合订单企业产品特点,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各种起重机、挖掘机、工程车辆等的'升降机构)、连接(液压系统的装配、转动系统的装配)、齿轮、轴及轴承章节的内容。

对于带传动、链传动以及周转轮系的计算等实际应用较少的部分教师应予以删减课时。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的教学进设计,突出可操作的实践部分

所以,对于学生的情况前边已经有了相关的分析。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尽量避免理论的枯燥灌输,多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如通过一些视频短片介绍机构的运行原理或者是实际生产的加工,也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挂图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教学手段。又如在讲授“齿轮渐开线的形成”时,可以借助绳索、粉笔以及基圆的圆柱形替代品来演示绘制。这些都不需要太复杂的道具,但是又能起到很好的表达理论概念的作用,学生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

(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产品的精密复杂化,人员的分工协作化,生产上实际问题可能牵扯到方方面面,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能解决现场问题的高级技工,就需要学生具备对整个机械的总体把握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时候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对学生分组,然后各组进行柱塞泵实物的分解和测绘,根据讲解和练习过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画出柱塞泵的机构运动简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到液压相关的知识来读懂柱塞泵的结构原理图,要掌握运动的知识,要用到拆装的操作技能,要用到公差配合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技术,还要考验大家的分工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克服硬件缺憾

现代技术手段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学(基本已普及),还有各种CAD/CAM软件,特别是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可以非常好地利用到三维软件。如徐工集团使用的就是PRE设计软件,当然还有CAXA,AutoCAD,CATIA,UG,SolidWorks等二维、三维软件可供使用。

例如:对于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及凸轮间歇机构等平面图形难以读懂和讲解,通过三维软件的建模和运动仿真,能非常逼真地演示其运行原理和过程,且可以任意角度放大或缩小地观察,就像在展示极其精致的实物。

四、持续改进

教学是常抓常新的东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把握企业办学的特点,借助假期的工厂实践机会,调研一线的用工需求,紧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不使教学内容老化,为教学实例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孙学斋.当前我国企业技工短缺的成因探析.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1).

[2]王国新.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探析.职业,2010(35).

[3]时忠明.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会英.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机械运动的教案分享


以下是关于“机械运动的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生们要在课堂上获得生动有趣的学习经验,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准备。每一堂课都需要认真编写教案和课件。教案课件应该包含教学的精髓,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深入思考和巩固。我很高兴为大家提供这些阅读材料作为参考!

机械运动的教案(篇1)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运动形式。

3. 能够分析和描述常见的机械运动。

4.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图例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常见的机械运动,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初步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包括直线运动和转动运动的区别、运动轨迹的特点等。

3. 观察与分析(20分钟)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一些常见的机械运动,如钟表走表、自行车踏板转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这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 实验探究(30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机械运动。比如,让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滑轮组合实验装置,观察滑轮运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5. 总结归纳(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归纳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6. 拓展延伸(20分钟)

让学生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研究,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设计新的实验,探索更多类型的机械运动。

7. 小结与复习(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复习,检查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程度。

三、教学资源准备

1. 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展示机械运动的例子。

2. 实验材料:滑轮、绳子、重物等,用于实验探究活动。

3. PowerPoint或黑板等,用于知识讲解和讨论整理。

4. 实验报告纸、笔、尺子等,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四、教学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以及对机械运动规律的理解。

2. 学生汇报:评估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能力。

3.小测验:随堂进行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机械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与完善

1. 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

2. 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手段和实例,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

3.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对教学内容和难度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一份关于机械运动教案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机械运动的教案(篇2)

机械运动小班教案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机械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机械运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还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一节关于机械运动的小班教案,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了解机械运动的分类,并能够举例说明;


(3) 能够观察并描述各种机械运动的特点;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认真和负责任态度。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


(1) 教材《科学五年级上册》;


(2) 小班实验课教学素材;


(3) 绳线、木块、小车等教学实物。


2. 教学环境:


教室内部分装备为实验室,配置适当的实验工具。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帮助他们总结机械运动的特点;


(2) 准备一些机械运动的实物,如木块、小车等,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其运动特点。


2. 主体活动


(1) 学生观察实物运动的方式,并尝试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的轨迹、速度等特点,帮助他们分类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等。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探究不同种类的机械运动,并讨论到达相同地点所需的时间和距离等问题。


(3) 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机械运动的特点。例如,利用绳线和木块模拟匀速直线运动,让学生测量木块的位移、时间等,以验证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各种机械运动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3. 拓展延伸


(1)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人在回程时,速度比去程时快,这种运动属于哪种分类?


(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设计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例如,利用小车模拟往返运动,让学生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距离等,并探究运动时间与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实物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分类及相关的实践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辨能力。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设计实验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同时,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提高了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更多形式的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机械运动的教案(篇3)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3. 能够分析和描述各种常见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3. 各种常见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a. 机械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b. 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往复运动等

2. 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a. 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c.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d.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

3. 各种常见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a. 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b. 旋转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c. 往复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d. 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机械运动的规律。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常见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机械设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根据其外形特点,让学生预测可能的运动方式。

2. 知识讲解:

a. 讲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b. 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通过实验现象和图表,让学生对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

3. 案例分析:

a. 给出一些常见的机械运动案例,如钟摆、自行车等,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b.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机械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

4. 实验观察:

a.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滑块运动、旋转运动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运动规律。

b.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的分析。

5. 总结归纳:

a. 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报告,引导学生总结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进行课堂讲解和补充。

b.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机械运动的总结性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和讨论,是否积极参与。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观察、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3. 学生作业:评价学生所写的总结性文章的内容和语言表达。

七、教学资源

1. 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资料:教案、讲义、习题等。

八、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探究各种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体验和理解机械运动的原理和应用。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中,学生也积极参与和思考。但在设计实验和引导学生分析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和实例,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机械运动的教案(篇4)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案设计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能够观察、比较和记录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机械运动的概念与特点

2. 各种机械运动的分类与举例

3. 模型制作与实验观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吗?”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 概念讲解(15分钟)

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举手提问,增加课堂互动氛围。

3. 分类介绍(15分钟)

介绍机械运动的几种分类,如直线运动、旋转运动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实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4. 模型制作(30分钟)

让学生分组制作小型机械模型,如风车,汽车模型等。通过制作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和交流,增强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5. 实验观察(20分钟)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斜面滑块的实验、简易摆锤实验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记录机械运动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

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内容,总结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评估

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

2. 实验报告评估

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机械运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小组制作评估

观察小组在制作模型过程中的合作情况,评估小组合作能力和成果。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问题给予正确的解答和引导。通过多种方式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运动的教案(篇5)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列举、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 15.测量下落高度时,某同学认为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弄错。他的看法正确吗?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还是近些好?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表见解。1.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点一次,在最初的0.02 s内物体下落距离应为0.002 m,所以应从几条纸带中选择第

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进行测量;二是在纸带上所选的点就是连续相邻的点,每相邻两点时间间隔t=0.02 s.2.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 m,而只需验证12vnghn就行了。23.打点计时器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尽量减少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作用。4.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5.这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处理:

明确本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在右图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面作零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1122mvAmghA, EBmvBmghB 22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如果动能的改变量等于势能的改变量,于是有

1122mvAmghAmvBmghB 221122上式亦可写成mvBmvAmghAmghB

22Ea=Eb,即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如果实验证明等式成立,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上图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

12mvAmhg.式中2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1.如何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右图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

1、

2、3„„图中s

1、s

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根据公式vs,t=2×0.02 s(纸带上任意两个相邻的t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 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

1、

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3„„例如:

- 3不仅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弹性势能和动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放开被压缩的弹簧,可以把跟它接触的小球弹出去,这时弹簧的弹力做功,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方法引导】

解决某些力学问题,从能量的观点来分析,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往往比较方便。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重力做功,就可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例题剖析】

(一)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断

[例1]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 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解析: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除了重力做功外,可能还有其他力做功,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除了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对降落伞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能只受重力且只有重力做功,如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机械能守恒,应选。C.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合外力为零,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除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D.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应选。可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各力做功情况是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一般程序。[例2]如图所示,斜面体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在物体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B.物体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D.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由于斜面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当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物体实际位移方向和物体所受支持力的方向不垂直,所以支持力对物体做了功(负功),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物体对斜面体的压力对斜面体做了功(正功),斜面体的机械能增加了,斜面体的机械能也不守恒。对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斜面体和物体之间的弹力是内力,对系统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即不消耗机械能。在物体和斜面体的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物体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斜面体的动能。所以本题选ACD.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56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所以应透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从而正确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布置作业

课本P37作业

4、

5、6.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有人设计了这样一台“永动机”:距地面一定高度架设一个水槽,水从槽底的管中流出,冲击一个水轮机,水轮机的轴上安装一个抽水机和一个砂轮。他指望抽水机把地面水槽里的水抽上去,这样循环不已。机器不停地转动,就可以永久地用砂轮磨制工件做功了(右图)

。请你分析一下,高处水槽中水的势能共转变成哪几种形式的能,说明这个机器是否能够永远运动下去。

机械运动的教案(篇6)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 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进行机械运动的设计和制作;

3. 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介绍:

a.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定义;

b. 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往复运动等;

c. 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 机械运动的设计和制作:

a. 学习使用工具和设备,如尺子、刀具、钳子、锤子等;

b. 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械运动装置,如滑轮组、摇杆机构等;

c. 讨论和改进设计,进行实际操作和调试。

3. 机械运动的应用案例:

a. 各种机械运动装置的实际应用,如汽车发动机、船舶引擎、机械钟表等;

b. 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机械运动原理和设计特点;

c.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具有实际功能的机械装置。

三、教学过程:

1. 教师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并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和想法;

3. 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学习制作简单的机械运动装置;

4. 学生展示和交流各自设计和制作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实际操作和调试;

5. 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机械运动原理和设计特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6.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和制作具有实际功能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展示和评议。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设计和制作的机械装置的质量和功能;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3. 学生对机械运动原理和设计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情况。

五、教学资源:

1. 机械运动原理和分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各种工具和设备,如尺子、刀具、钳子、锤子等;

3. 机械运动应用案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4. 学生设计和制作的机械装置展示板和演示器材。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设计和制作机械运动装置,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设计和制作的机械装置的质量和功能还有待改进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运动的知识。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机械装置设计和制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机械运动的教案(篇7)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认识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PPT、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等。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引导学生讨论机械的特点和用途。同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哪些分类?

步骤二:理论讲解

1. 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逐步给出机械运动的定义。解释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往复运动等。

2. 利用PPT和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的实例,并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运动方式的特点。

步骤三:实验探究

1. 针对不同的机械运动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不同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步骤四:巩固提高

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机械运动,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该运动的特点。

2. 各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出发,总结不同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步骤五:拓展应用

以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为背景,进一步展示和解释机械运动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可能无法涵盖机械运动的所有内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巩固和拓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和体验。

机械运动的教案(篇8)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学会应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促进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示范引导的方法;

3.实验探究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设备和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

2.概念讲解:

(1)机械运动的定义: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移动和变形。

(2)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往复旋转运动等。

3.实例解析:选择几个常见的机械运动现象,例如:钟摆摆动、车轮转动等,解析其属于哪种分类,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共同的特点。

4.小结:总结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导入:通过观察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原理的思考,并提出问题。

2.原理讲解:

(1)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机械运动是由外力作用于物体上的,从而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2)机械运动的特点:可重复、可逆、可控制和可扩展等。

3.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仅通过几个简单的机械装置,例如:滑轮、杠杆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机械装置的运动特点。

(2)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和归纳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小结:总结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第三课时: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应用的兴趣。

2.案例分析:

(1)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水泵、电扇、自行车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机械运动在这些装置中的应用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如: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机械装置?如何改进这种机械装置?

3.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机械装置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

(2)小组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

4.结课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

2.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的书面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资源和学时安排:

1.教学资源:教案、电子展示文稿、实验器材等;

2.学时安排:共计3课时,每课时50分钟。

通过以上机械运动的教案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范本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教案和课件的优化升级是教育教学创新的不懈追求。此次趣祝福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是一篇关于“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的文章,希望以下信息可以对您的工作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篇1)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或机率。PR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随机事件与概率北师大版数学初三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小学了解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事件的概率。生活中概率大量存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主要是了解随机事件和有关概念,教科书中设置了三个问题,通过问题1抽签试验和问题2掷骰子试验,主要让学生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有些事件是必然发生,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件是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在这两个具体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提出随机事件等有关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判断一个事情是随机事件还是确定性事件。问题3是一个摸球试验,主要探讨随机试验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相对大小的定性描述,并要求通过试验验证判断。通过问题3,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很可能不同,并能够判断几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相对大小。通过这三个问题,为下一节概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

3、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讨,认识动手操作试验是验证得出结论的好方法。

5、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引领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会判断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

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四、教学方法

动手试验 交流归纳

五、教学媒体工具

多媒体、乒乓球、扑克牌、骰子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1、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见ppt)

2、摸球游戏:

三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分别装有10个白色的乒乓球、5个白色的乒乓球和5个黄色的乒乓球、10个黄色的乒乓球.(小组内挑选3名同学来参加)。

游戏规则:每人每次从自己选择的袋子中摸出一球,记录下颜色,放回.然后搅匀,重复前面的试验.每人摸球5次.按照摸出黄色球的次数排序.次数最多的为第一名.其次为第二名、第三名.

教师活动:引导试验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并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猜测出在第1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不可能的;在第2个袋子中能否摸出黄色球是不确定的;在第3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必然的。

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巧妙地实现从实践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活动二)自主探究(问题1)

问题1五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为了抽签,我们准备了五张背面看上去相同的纸牌,上面分别标有出场顺序的数字1,2,3, 4, 5.把牌充分洗匀后,小军先抽,他在看不到纸牌上数字的情况下从中任意(随机)抽取一张纸牌.请思考以下问题:

(1)抽到的数字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数字小于6吗?

(3)抽到的数字会是0吗?

(4)抽到的数字会是1吗?

通过简单的推理或试验,可以发现:

(1)数字1, 2,3,4,5都有可能抽到,共有5种可能的结果,但是事先无法预料一次抽取会出现哪一种结果;

(2)抽到的数字一定小于6;

(3)抽到的数字绝对不会是0;

(4)抽到的数字可能是1,也可能不是1 ,事先无法确定.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例如,(1)“抽到的数字小于6”,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相反地,有些事件必然不会发生.例如,(2)“抽到的数字是0”.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确定性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事先无法确定.例如,(4)“抽到的数字是1”,这个事件是否发生事先不能确定.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我试验

学生活动:积极操作、试验、思考、分析,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情况类别。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同步练习

1.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甲、乙两个家庭有了各自的规划,假定生男生女的概率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甲家庭已有一个男孩,准备再生一个孩子,则第二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是______;

乙家庭没有孩子,准备生两个孩子,求至少有一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8•达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达州新闻》”是必然事件

B.天气预报“明天降水概率50%”是指明天有一半的时间会下雨”

C.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甲2=0.3,S乙2=0.4,则甲的成绩更稳定

D.数据6,6,7,7,8的中位数与众数均为7

2.(2018•长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一定有5次正面向上

B.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40%”,表示明天有40%的时间都在降雨

C.“篮球队员在罚球线上投篮一次,投中”为随机事件

D.“a是实数,|a|≥0”是不可能事件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篇2)

概率是一门数学分支,用于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随机事件,例如掷骰子、抽纸牌、猜硬币等等。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是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概率来描述其发生的可能性。

本教案将会介绍随机事件的概率以及如何计算概率。

一、随机事件的定义

随机事件是在进行一次试验中,其结果有多种可能性,但无法确定哪一种结果会出现,因此被称为随机事件。

例如,抛一枚硬币的结果只有正面和反面两种可能性,我们无法确定会出现哪一种结果,因此这个事件被称为随机事件。

二、概率的定义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种数值。通常用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其数值范围在0到1之间。其中,0表示不可能发生,1表示肯定会发生。

例如,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两种可能性,因此P(正面)=0.5,P(反面)=0.5。

三、概率的计算方法

1.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等可能性事件是指所有可能事件的概率相等的事件。

例如,掷一颗骰子的6个面,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为1/6,因此抛出任何一个面的概率都是1/6。

2.多次事件的概率

多次事件是指试验中有多个事件的发生。

例如,抛两枚硬币,其可能结果为正正、正反、反正和反反四种。其中,正反和反正是相同的概率,其概率均为0.25。

3.互不相关事件的概率

互不相关事件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发生不相互影响。

例如,从一副牌中抽一张牌,第一次抽出来黑桃,放回后再抽一次,第二次也抽到了黑桃。这两个事件是互不相关的,因此计算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需要将两个事件的概率相乘,即P(第一次黑桃)×P(第二次黑桃)=1/4×1/4=1/16。

四、概率的应用

概率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统计学、金融、物理学、生物学等。

在统计学中,我们需要通过概率来描述各种样本的可能性;在金融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来制定投资策略;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概率计算原子和分子的运动状态;在生物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概率来研究遗传规律。

总之,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可能性的一种数学工具,其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篇3)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案简介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

2. 学会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3. 掌握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4. 加强学生对概率概念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2.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3. 概率计算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 随机事件的概念

教学内容: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步骤:

(1)通过举例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如掷骰子、抽牌等。

(2)让学生讨论随机事件的特点,例如具有多种可能性、每次试验结果不确定等。

(3)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的分类,例如事件的结构性质(简单事件和复合事件)、事件的关系性质(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

2.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教学内容:介绍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包括频率法和几何法。

教学步骤:

(1)让学生回顾频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介绍频率法计算概率的过程,例如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稳定。

(3)引入几何法计算概率的概念,例如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总可能性的比值计算概率。

(4)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频率法和几何法计算概率的方法。

3. 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包括等可能事件、复合事件、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等。

教学步骤:

(1)介绍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扔硬币正反面。

(2)引入复合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某人同时抛掷两个骰子的点数和。

(3)介绍互斥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为奇数。

(4)让学生探究对立事件的特点和计算方法,例如抛一枚硬币正反面的对立事件。

(5)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概率。

四、教学评估

1. 反馈与总结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讨论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学步骤:

(1)提出与随机事件和概率相关的问题,例如掷两个骰子点数之和为6的概率是多少?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回答和思考,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3)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要点。

2. 作业

教学内容: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步骤:

(1)为学生布置适当难度的练习题,例如抛两枚硬币正反面朝上的不同概率。

(2)要求学生按要求计算概率,并写下解题过程和结果。

(3)检查作业并给予评价。

五、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包括随机事件的概念、概率计算的方法和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2.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概率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篇4)

随机事件的概率

随机事件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掷骰子、抽扑克牌、买彩票等都是随机事件。在这些事件之中,我们往往会涉及到概率的计算。概率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从而对生活中的决策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一、概率基础

1.1、概率的概念

概率是指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用一个数值来表示,这个数值的范围在0到1之间。0表示事件不可能发生,1表示事件一定会发生。例如,掷一颗骰子,出现1的概率为1/6,出现2的概率为1/6,以此类推。

1.2、概率的计算

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P(A) = n(A) / n(S)

其中,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n(A)表示事件A出现的次数,n(S)表示样本空间中的总数。

例如,从一副扑克牌中抽出一张牌,出现黑桃的概率为:

P(黑桃) = 13 / 52 = 1 / 4

其中,黑桃牌有13张,总共有52张牌。

1.3、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

互斥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之间不存在交集,例如掷骰子出现的是奇数和偶数。独立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之间不存在影响关系,例如抽出扑克牌的结果与之前的结果无关。

二、概率应用

2.1、期望值

期望值是指随机事件的平均结果。例如投掷一枚硬币,正反面各50%的概率,期望值为0.5×1+(1-0.5)×0=0.5。

2.2、二项分布

二项分布是指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成功k次的概率分布。例如,抛硬币10次中正面朝上的次数满足二项分布。

2.3、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是一种连续性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分布,也称为高斯分布。它在自然界、社会和经济领域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概率误区

3.1、独立事件之间存在影响关系

例如,抽出一张扑克牌后,再抽出一张,这两个事件之间是存在影响关系的。

3.2、肯定事件的概率为1,否定事件的概率为0

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有肯定和否定的概率,例如“明天的天气是晴天”这样的事件就不存在肯定或否定。

3.3、概率总和为1

概率不一定总和为1,例如抛硬币时正反面各50%的概率,同时出现的概率为0。

四、概率的提高

提高概率的方法包括加倍投注、加大样本量、提高成功率等。但是在具体运用时需要注意,不要过于冒险,理智投注才能获取更高的胜率。

五、总结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学工具,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概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从而对决策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同时,了解概率的误区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当中的一些挑战。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篇5)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掌握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随机变量及其期望和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复杂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2.概率分布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互动式教学、网上资源。

五、教学内容

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1.事件:事件是指样本空间中的某个子集。

2.随机事件:随机现象的各种可能结果的集合被称为随机事件。

3.事件的概率: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称为事件的概率。用P表示,其取值范围为[0,1]。

4.概率的性质:

1)非负性:对于任一事件A,有P(A)≥0。

2)规范性:对于样本空间S,有P(S)=1。

3)可列可加性:对于任一两个互不相交的事件A和B,有P(A∪B)=P(A)+P(B)。

5.概率的计算方法:

1)古典概型:对于样本空间中的每个元素出现的概率相等的情况,事件A的概率为P(A)=N(A)/N,其中N(A)为事件A中元素的个数,N为样本空间中元素的总数。

2)几何概型:对于几何概型中的随机事件,其概率等于事件发生的可能区域面积与样本空间面积之比。

3)条件概率:事件A在事件B已经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率,称为在事件B下事件A的条件概率,表示为P(A|B),其计算公式为P(A|B)=P(A∩B)/P(B)。

4)乘法公式:对于事件A和B,在条件P(B)>0下,事件A和B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与B的概率之积,即P(A∩B)=P(B)P(A|B)。

二、随机变量及其期望和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随机变量:将每个样本点的实数值指定为一变量,这便是随机变量。

2.离散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对于离散随机变量X,它的概率分布指的是对于取值k,P(X=k)的概率,其满足P(X=k)≥ 0 ;ΣP(X=k)=1。

3.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对于连续随机变量X,它的概率分布通常用其概率密度函数(PDF)表示,其满足f(x)≥ 0,并且∫fxdx= 1。

4.期望:对于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其期望E(X)定义为ΣkP(X=k)k或∫xf(x)dx,其中等号右边的表示积分定义的期望,左边表示离散随机变量的期望。

5.方差:对于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其方差Var(X)定义为E[(X-μ)2]=E(X2)-(E(X))2,其中μ是X的期望,是X的平均值

六、教学资源

1.相关教学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相关教学视频来辅助教学。

2.网上资源:可以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练习题和课件,以此来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引入概率的相关概念,渐进式地让学生体验到概率的重要性。

2.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概率的定义、概率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离散和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期望和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概率问题的解法等。

3.练习: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计算一些具体的概率问题,检测学生对概率的掌握难度程度。

4.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率的相关原理和计算方法,以此来让学生掌握概率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

1.考试:利用笔试、口试、机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2.课堂练习:平时可以进行相应的课堂练习,以此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难度程度。

3.成绩统计: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等信息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是数学的基本概念,在实际中应用广泛。例如:掷骰子,从一副牌中抽取一张牌等等,这些都是随机事件的实际例子。同时,有的概率更是在风险评估和科学实验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在生产和销售中、在医学、金融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概率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生活中实际问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篇6)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案目标

1. 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方法。

3. 学会设计实际问题,运用概率计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随机事件的概念

2. 随机事件的性质

3.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4. 计算概率的方法

5.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随机事件。“小明考试抛一枚硬币,这是一个随机事件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引导总结出随机事件的概念。

2. 引入:讲解随机事件的性质,例如任何随机事件的结果只能出现一个,而且每次都会出现其中的一个结果。

3. 讲解: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随机地从牌堆中抽取一张牌,问这张牌是红桃的概率是多少?”,让学生思考概率与随机事件的关系。

第二课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1. 讲解:引入概率的概念,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指标。

2. 引入:讲解概率的性质,如概率大小介于0和1之间,所有可能结果的概率之和等于1等。

3. 练习:设计数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计算概率,例如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第三课时:计算概率的方法

1. 讲解:引入计算概率的方法,包括频率法、古典概型法和几何概型法。

2. 练习:设计数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例如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是红桃的概率是多少?

第四课时: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讲解:通过实际问题,介绍概率的应用领域,如赌场的概率计算、人口统计等。

2. 练习:设计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例如假设每次射击命中靶心的概率为1/10,那么,连续2次、3次、n次射击都命中靶心的概率是多少?

四、总结与复习

1. 知识总结:复习本章所学的随机事件概念和性质、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计算概率的方法以及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本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3.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思考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关的教材内容。

2. 实物:一副扑克牌、硬币等。

六、教学评价

1. 定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定量评价:通过小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篇7)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主题: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

字数:1000字

一、引言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件是无法预测的,例如翻转硬币的结果、扔骰子的点数以及购买彩票中奖的概率等等。这些事件都是随机事件,而了解和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事情的发生。本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目标

1. 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

2. 理解事件和样本空间的关系;

3. 能够计算事件的概率。

三、教学内容

1. 随机事件的定义及示例;

2. 样本空间的概念及示例;

3. 事件与样本空间的关系;

4. 如何计算事件的概率;

5. 随机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例如抛硬币、扔骰子、购买彩票等,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并引出计算这些事件发生概率的需求。

2. 阐述(15分钟)

解释随机事件的定义,即在相同条件下,每次实验的结果不确定且无法预测。举例说明随机事件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如何计算的。

进一步介绍样本空间的概念,即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使用抛硬币和扔骰子的例子,让学生列举出样本空间,并与随机事件进行对比。

3. 讨论(15分钟)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让学生明白事件是样本空间的子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4. 讲解(15分钟)

系统地介绍计算事件概率的方法,包括计数法和几何法。

计数法:根据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样本空间的大小之比计算概率。

几何法:根据事件和样本空间在几何上的关系计算概率。

使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

5. 实践(15分钟)

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抛硬币、扔骰子等,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和概率的计算方法。

6. 应用(10分钟)

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和概率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说明购买彩票中奖的概率计算和利用概率进行决策的情况。

7.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强调随机事件和概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教学评估

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列举更多的随机事件,并计算其概率。

2.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在课后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计算事件概率的方法。

3. 编写一份考试试卷,测试学生对随机事件概率计算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资源

1. 抛硬币和骰子等实物;

2. 板书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教学延伸

1. 引导学生扩展对随机事件的思考,提出更复杂的问题;

2. 研究更多关于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学术文献,深入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统计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概率在现实中的应用。

八、结语

通过本教学,学生将掌握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知识不仅在数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本节课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为他们的学习之路铺平道路。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篇8)

标题:随机事件的概率(Probability of Random Events)

目标学生群体:高中数学课程的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了解并能解释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

2. 学生应能够计算简单的概率,并能运用概率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概率的应用:事件的相互关系、多次试验的概率、条件概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个硬币,并问学生在抛掷这个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分别是多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给予奖励。

二、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0分钟)

1. 老师通过简单的示例解释概率的定义:概率是实验结果中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接下来,老师介绍概率的计算方法:

a.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数。

b. 非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实验次数。

3. 老师通过多个实例进行计算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三、概率的应用(25分钟)

1. 事件的相互关系:包括交集、并集、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

a. 交集事件概率: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b. 并集事件概率:两个事件中至少一个发生的概率。

c. 互斥事件概率:两个事件中只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2. 多次试验的概率:重复实验多次得到同一个结果的概率。

3. 条件概率:某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a. 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b. 举例说明条件概率的应用,例如在生日问题中计算同一天生日的概率。

四、小组讨论与练习(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概率相关问题。

2. 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讨。

3.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和解决方法。

五、总结与作业(10分钟)

1. 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分发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概率相关的题目,并在下节课前交上。

范文:

随机事件的概率

概率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随机事件,了解如何计算概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概率的定义简单而直观:概率是实验结果中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计算概率时,我们通常需要考虑实验的结果和事件发生的次数。如果实验中所有的结果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那么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可以通过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数来计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是等可能事件。在非等可能事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实验次数来计算概率。通过多个实例的计算演示,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非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在应用概率时,我们常常需要考虑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交集事件概率指的是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两个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实验次数来计算。并集事件概率指的是两个事件中至少一个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两个事件发生的总次数除以总的实验次数来计算。互斥事件概率指的是两个事件中只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一个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实验次数来计算。

除了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还关注多次试验的概率计算方法。当我们重复实验多次并得到同一个结果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这个结果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实验次数来计算概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规模实验的概率计算。

此外,条件概率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概率指的是在某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某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的交集事件概率除以某个事件的概率来得到。条件概率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在生日问题中计算同一天生日的概率。

为了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课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和练习。学生们在小组内选择了概率相关的问题,并通过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每个小组都向全班介绍了他们的发现和解决方法,让我们一起在交流中提高和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随机事件的概率。掌握了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母亲节创意活动策划方案8篇

母亲节创意策划方案 母亲节策划方案 05-06

效率的名言

名言名句 生日名言名 09-22

心理健康节口号54条

心理健康节句子 525心理健康节句子 05-06

砥砺前行的唯美句子收藏(68句)

砥砺前行唯美句子收藏 05-06

四、机械效率

幼儿园教案四季 高中汉语必修四教案 10-21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精选3篇)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800字 05-06

没业绩心情不好的说说(62句)

业绩心情不好 05-06

表达去旅游的心情句子收藏50句

关于旅游心情说说句子 旅游心情朋友圈文案 05-06

三十而立励志感言锦集57句

三十而立的感慨句子 三十岁朋友圈感慨句子 05-06

不信任的句子82句

信任句子 05-06

林夏语录75句

林夏语录 05-0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