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宏观经济报告

古人曾说,力行而后知之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写一份报告,优秀的报告对剖析工作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作用,一份简单的报告该怎么去写?经过筛选编辑发现“宏观经济报告”是值得一看的文章之一,想要获取更多相关资讯请您继续往下看!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车库出租合同协议7篇

宏观经济报告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逐渐有了明确的规划方向。环境作为人们生存的基础条件与必备条件,一个优质的环境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也关系着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来说,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使国家的整体经济及社会与环境形成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并在环境的支持下使经济及社会实现长远发展。为了使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有效实行,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展开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展望计划。

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的系统式工作,该工作需要改变当下人们的活动环境,对生活环境作出合理规划,并科学安排各个空间的应用领域及范围,指导人们开展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改变错误的排污系统,根据目标及措施方案科学规划排污渠道,并约束当下人们错误的排污行为,通过与多个方面的协调来达成环境保护目的。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上还面临重重阻碍,这些阻碍来自多个方面,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阻碍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执行的首要任务。

宏观经济报告 篇2

法律作为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有效保障,我国需加强对当前环境保护规划法律的完善工作,并赋予环境保护规划一定的执行地位,根据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项目规划、审批及实际实施等多个环节能够顺利与有效开展。同时,我国需加强对环节保护规划工作的重视,提高环节保护规划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家环境规划中的地位,在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纳入法律保障,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与约束,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效率[3]。

对于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来说,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规划内容,其需要综合城市的各个建设及环境条件来综合规划,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必然需要牵涉至城市各个区域的管理部门。为了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顺利执行,环境保护规划部门在进入规划阶段时,可与各个相关部门之间开展联席会议,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并综合各方意见与建议,合理安排规划工作,并使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与各个地区及城市的环境保护职能形成有效衔接,提高我国的环境保护执行效率。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切实执行的有效保障来自于监管机制,监管机制不仅能够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还能将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落实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通过完善评估机制来逐步探讨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的可实时性与机率,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另外,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上需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使各个环节保护规划执行部门能够明确相关责任与义务,加快环节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进度,杜绝妨碍环节保护规划执行行为,约束各个部门的不良行为,从整体提高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力度。

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意味着需改变人们当前的生存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上,我国需加强对公众意见的重视,并提倡公众参与规划当中,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与建议,将其进行合理筛选,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规划内容,使其更具民主性,受到公众认可。对于环境保护规划这项工作来说,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公众作为当下环境的居住人员,其对周围环境更为了解,因此,为了提高环节保护规划工作的科学性,我国在规划环节保护项目时,需将人民群众及专家都参与至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当中,使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后期执行时任务得到高效开展。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问题开始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的生存条件也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存在的种种弊端可以发现,我国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体系及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上都存在严重的不完善现象,这些制度条约的不完善也是阻碍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国需拿出行动,完善各项体制,加强对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监管,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许力飞.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11(05):133-135.

[2]万美强.山地城市多层次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咸宁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2014,14(02):62-65.

[3]曹师贞.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村落型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以邹城羲皇庙遗址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2014,2(03):35-37.

宏观经济报告 篇3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4月23日发布的《XX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报告》显示,家庭对股市的升温预期与对房市的降温预期形成鲜明对比。一季度超七成炒股家庭盈利,76.8%的股民看涨二季度股市;尽管楼市推出一系列新政,但仍有37.09%的家庭预期房价下降,仅有不到两成家庭预期房价上涨。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始于XX年,于XX年和XX年完成两轮入户调查,形成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家庭基础数据库,样本规模已达到28000户。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抽样方式,每季度抽取3000-5000户家庭样本开展季度电话回访,及时把握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该报告基于XX年一季度回访数据撰写而成,从宏观经济形势预期、家庭资产季度变动、家庭负债、股市盈亏与投资计划几个维度来分析和解读我国家庭对第二季度宏观经济的预期判断,希望对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业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总体来看,我国家庭并未因一季度经济数据下滑就对中国经济悲观失望,宏观经济形势预期指数为120.18。将近一半(44.21%)的家庭预期二季度经济形势向好,与预期经济形势基本不变的家庭大致持平,仅有11.83%的家庭对二季度经济形势持悲观态度。

尽管降低首套房与二套房首付比例等楼市利好政策相继出炉,但仍有37.09%的家庭预期房价下降,仅有不到两成家庭预期房价上涨,房市降温效应已凸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将近一半的家庭(46.93%)看涨二季度股市,远远大于预期股市基本不变的家庭占比(29.66%)和预期股市下跌的家庭占比(23.41%)。

报告显示,一季度炒股家庭中盈利比例高达76.6%,远超XX年chfs调查数据的15.8%。成都市区租房的白领李先生,于去年年末感觉股市走势良好后,毅然投入10万元入市,至今盈利已翻倍。因为一季度的牛市行情,76.8%的股民看涨二季度股市,看跌的仅为14.8%,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股民看涨股市,二季度计划增持股票的家庭占比却只有22.1%,持股计划偏谨慎。

其中,新股民中低资产家庭投资情绪尤为高涨。一季度家庭股市参与率为房产少的特征。新股民中无房家庭占比18.5%,远高于老股民家庭4.9%的占比。充分表明随着股市行情高涨,越来越多的低资产家庭也开始参与股市。

老股民和学历较高的家庭偏向认为股市不可信、不透明、不成熟。报告显示,炒股家庭中,有42.3%的`家庭认为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可信,65.5%的家庭认为股市不透明,48.2%的家庭认为股市不成熟。其中,老股民和户主学历较高的家庭更不认可现有股市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炒股家庭是否盈利并不太影响中国股民对股市形象的看法。

与之相应的是,一季度家庭总资产环比持平,房产、工商业资产小幅下降,金融资产增值较大。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一季度总资产环比持平,总资产下降的家庭占比不到两成。分不同类型资产来看,家庭房产和工商业资产略有减值,金融资产总体增值较大。且一季度未持有风险资产(股票、基金等)的家庭,由于住房资产、工商业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缩水,导致其总资产缩水。相反,一季度持有风险资产的家庭,其风险资产变动指数高达128.31。但这种因其风险资产增值引起的总资产增值情况也存在一定的泡沫风险。

宏观经济报告 篇4

电子商务对于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电子商务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在经济的宏观增长中,行业发展的加速作用不能忽视,行业发展带动的产业升级都会使得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由于需要物流、交通、网络、信息等行业的支持,所以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行业也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由于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所以使得我国的宏观经济整体呈上升趋势。

经济的发展与就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就业率低,剰余劳动力多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失业人员的增多会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增大,电子商务由于不受传统商业模式的时空限制,无论是办公还是贸易都可以摆脱实地环境,所以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自主创业会大幅度的降低社会失业人数,由于人员就业问题的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就会减小。总而言之,从解决就业这个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可以充分吸纳社会闲散人员进行就业,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

3.3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由于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商务模式,所以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特点。众所周知,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革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6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实现利润的增加,这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社会宏观经济的增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传统的商务模式中,企业贸易采用的基本都是实体贸易的形式,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体贸易勻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贸易发展。由于贸易形势的增加,许多企业的市场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企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所以从经营方式上来讲,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和市场的扩大化,由于市场扩大引发的一系列链条反应都使得社会的宏观经济产生显著的增长。

电子商务相比传统商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电子商务打破了市场的时空界限。由于时空界限的打破,电子商务的模式相比于传统商务模式来讲有了重大突破。企业要想发展,市场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通过市场的扩大使得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在需求刺激的要求下,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社会生产不断提升。所以,从扩大市场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不仅使得传统商务模式市场更加巩固,更可以开拓新兴的市场,促进社会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对于宏观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就是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电子商务技术的革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项技术都会明显提高。由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性和数字性特征比较明显,所以在技术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的操作技术会受到影响。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电子商务的技术将会进一步优化,这对于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企业经营的方式和模式走向了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将会有一定的困难。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现有监管技术的变革,通过监管技术的革新,电子商务的监管机制将更加全面。在完善的监管机制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更加标准。在目前的社会中,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标准发展促进的将是整个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监管机制和电子商务的和谐发展必将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众多基础设施的支持,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更加全面。首先是信息和网络的建设。由于经济的发展,信息和网络的覆盖范围将会更广,这也预示着电子商务的市场将会更加广阔。其次是物流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物流基础更加的扎实,物流企业的网点布局将会更加的合理,这种情况对于实现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就是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由于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往来日益频繁,区域间的联系密度显著增加。

电子商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产物,也是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利用的结果。目前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已经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之下,深入分析电子商务与经济宏观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科学地认识电子商务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影响,并且分析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宏观经济报告 篇5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年到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预计19新型建材产值占建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接近20%。目前,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机关报型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级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经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较快,1987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4.5亿块标准砖,到19增长到1849.88亿块标准砖,增长了10倍,新型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总量中的比例由4.58%上升到25.2%。

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但数量较小,在决的墙体材料中据点地比便仍然偏小。只有促使各种新型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经过近20年来自我研制开发的第进国外生产技术和设备,我国的墙体材料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但代表墙体材料现代水平的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的1%,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40-50年。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土砖限制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以毁坏土地为代价制造粘土砖成本极低,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1994年新税制实行后,对粘土砖生产企业仅征收6%的增值税,而不少新型墙体材料,尤其是轻质板材却要交纳17%的增值税务局,加剧了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不利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三部一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建材局)墙材革新办公室积极指导各地大力开展墙材革新工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墙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年,例如,1980年以前,我国矿渣棉仅有3家生产厂,年和平能力不足万吨,只能和平品种单一的散棉,硅酸钙绝热材料也只有3家企业,年产8000立方米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温隔热材料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发展成为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保温材料的生产和技术体系。全国产量约80万吨,其中矿岩棉约20万吨,玻璃棉约4万吨,泡沫塑料约5万豆子,膨胀珍珠岩约600万立方米(约含45万吨),其它材料6万吨。我国保温材料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①保温隔热材料在国外的最大用户是建筑业,约占产量的80%。而在我国建筑业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其应用仅占产量的10%。②生产工艺整体水平和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③科研投入不足,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滞后,特别是保温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多年来进展缓慢,严重地影响了保温材料工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其他新型建材制品设计施工应用方面的工作,是发展新型建村工业的当务之急。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保温材料工业经过3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不少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化,质量从低到高,已形成取膨胀珍珠岩、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为主的品种比较齐全的产业,技术、生产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有些产品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保温材材料工业赳不晚,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有待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温材料的推广应用。近年来,保温材料工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全国各地蜂涌而上,几年间上百条生产线投产,而在应用领域的开发上却投入不多,造成了目前投资效益低,供过大于求的局面。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它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在桥梁、隧道、国防军工、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防水密封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获得较快的发展。防水材料已摆脱了纸胎油毡一统下的落后局面,目前拥有包括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1995年新型防水卷材产量4200万平方米,约占防水卷材产量的5%。我国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产品规格、档次配套,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国外有的品种我们基本上都有。

目前我国防水材料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的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很小,纸胎油毡仍占防水卷材的95%;二是产品质量普遍偏低,假昌产品充斥市场;三是设计施工应用技术有待提高建筑渗漏还相当严重。防水材料工业亟待调整结构、规范市场。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品种门类繁多,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条件改善密切相关,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建筑材料品种之一。它的品种、质量和配套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装饰档次的高低,对美化城乡建筑、改善人民居住和工作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主要生产能力量是80年代以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花色品种已达4000多种,已基本形成初具规模、产品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5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产值约为400亿元。1991-1995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递增速度30%左大路。19主要产品产量为:壁纸、墙布2.1亿平方米,塑料地板3600万平方米,建筑涂料65万吨,塑料管道9万吨,塑料门窗近1000万平方米,化纤地毯450万平方米。目前三星级的宾馆装饰装修基本帮到自已生产,四至五星级宾馆的装饰装修有30%-40%可以做到自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

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务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

对于能源和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4的中国来说,国民经济和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目前我国粘土实心砖仍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近80%,能耗高、毁田、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每个消耗22亿吨的粘土资源,制砖毁田约12万亩,耗能8200万吨标煤,同时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碳。因此,发展机关报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关系到建材工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和工作场扬要求也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建筑业的进步不令要求建筑物的质量、功能要完善,而且要求其美观且无害人体健康等。这就要求发展多功能和高效的新型建材及制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以显著改善建筑物的功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提高抗震能力,便于机械化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同等情况下可以降低建筑造价。天津、成都等城市的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近10%,减轻建筑自重40%以上,有效提高抗震能力。按目前年竣工城镇住宅2.4亿平方米的10%采用新材料计,每年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综合造价可降低约4%-7%。此外,发展新型建材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也有显著效果,以“八五”期间为例,仅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就累计节约生产能耗和建筑采暖能耗2200多万吨标煤,减少毁田约15万亩,利用工业废渣9500万吨,减少三氧化碳排放量2300万吨。作为与建筑业关联性最强,70%的产品应用于建筑业的建材工业来说,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纳入到建筑设计、施工规程规范中,以推广应用新型那样工促进新型建材的发展。推广应用新型建材不仅社会效益可观,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如建筑上应用新型保温材料节能一项的费用,就远大于用新型建材顶替粘土实心砖所增加的费用。因此,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

按照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发展新型建材将着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产值“九五”期间以20%-25%左右的速度发展,到2000年产值接近1300亿元。其中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产值800-900亿元,占建材工业总产值的20%。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70年代水平,骨干企业达到国际80年代初水平,先进企业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1)防水密封材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新型防水卷材产量达到8300万平方米,市场占有率达到20%,全国城镇永久性建筑采用新型防水材料达到60%。到年,全国新型防水卷材产量将达到2.5亿平方米,市场占有率达到50%,城镇永久性建筑采用新型防水材料将达到80%。

(2)保温隔热材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保温材料需求量为,岩(矿)棉40万吨,玻璃棉5万吨,膨胀珍珠岩30万吨,硅酸铝纤维4万吨。预计到2010年,全国保温材料需求量为:岩(矿)棉60万吨,玻璃棉10万吨,膨胀珍珠岩40万吨,硅酸铝纤维8万吨。

(3)矿棉吸声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矿棉吸声板需求量为2000-25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矿棉吸声板需求量为4000-5000万平方米,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不但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将有部分产品出口。

(4)装饰石膏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装饰石膏板需求量为7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装饰石膏板需求量为1400万平方米。石膏板2000年需求量约8000万平方米左右。

(5)建筑涂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建筑涂料需求量为100万吨,中、高档建筑涂料将占较大比例。预计到2010年,全国建筑涂料需求量将达到160万吨。

(6)塑料异型材和门窗。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异型材需求量为20万吨,可组成1000万平方米塑料门窗。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异型需求量为50-60万吨,可组成塑料门窗2500-3000万平方米。

(7)塑料地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地板需求量为80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地板需求量将达到1.5-2亿平方米。届时,各种塑料地板(包括弹性卷材地板、半硬质塑料地板、柔性卷材地板)和各种功能地板)抗静电、防腐蚀、防火、保健)的品种、档次将有显著的提高,可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8)塑料管道。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管道需求量为40万吨(其中33万吨为排水管、7万吨为给水管),塑料管材与管件不配套问题基本可解决。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管道需求量将达到100万吨,其品种包括塑料给水管、电线导管、冷热水管、燃气管等。

(9)壁纸、墙布。预计到2000年,全国壁纸、墙布的需求量为2.5-3亿平方米。胶印壁纸、全天然壁布、水墨印崦及其他功能的壁纸将进一步发展,可基本满足高级宾馆、饭店的需要。预计到2010年,全国壁纸壁布需求量将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并有部分出口。

(10)化纤地毯。预计到2000年,全国化纤地毯需求量为12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化纤地毯需求量将达到5000-8000万平方米,品种基本可配套,可满足不同要求的建筑物对抗静电、阴燃、防毒、防沾污、耐磨等功能的要求。

新型建材将成为中国第十个五个计划期间(2001-重点发展行业。

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量的比例将由“九五”末期的28%增长至35%。重点是建设上档次、不水平、规模的主导产品生产线。空心砖重点发展利用废渣的掺加量、高空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强度的承重多孔砖、外墙饰面的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重点发展双排孔或多排孔的保温承重砌块、外墙饰面砌块,重点发展机械化(挤压式)生产的轻质多孔条板、外墙复合保温或带饰面的装配式板材,并配合建设部门推广应用轻钢结构体系,发展各种装配式条板。

积极推广UPVC塑料管及其它新型塑料管。全国新建住宅室内排水管80%、穿线管90%。外墙雨水管50%采用塑料管,基本淘汰铸铁管,约需各种管材管件16万吨左右;室内上水管和供暖管分别有30%和20%采用柔性塑料管;城市供水管道50%;村镇供水管道80%采用塑料管,下水管道15%使用塑料管,共需UPVC管道20万吨左右。

新型防水材料重点发展SRS、APP、APO改性沥青油毡,工程应用量将达到防水材料市场的55%以上,用量约7000万平方米,逐步淘汰纸胎油毡防水材料。高分子防水卷材工程应用量将达到20%,用量约5000万平方米,防水涂料工程应用量达7%,年用量约6万吨,特种机关报型防水材料应用量将占防水材料应用量的80%以上。

新型保温材料产量将达到70-80万吨(不包括膨胀珍珠岩)。重点是加

强各咱保温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使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在建筑中应用量占当年应用量比例达到35%。

建筑装饰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高档发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产品,朝着功能化、高档化、无化害化方向发展,做到新颖、美观、实用、方便,使装饰装修材料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工程产值约4000亿元。

新型墙体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复合墙体材料。防水材料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材料;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门窗重点发展塑料门窗,并注意解决好款式新颖、功能各异的设计和高档五金件的开发配套;上下水管道重点发展UPVC塑料管材件,并解决好管材与管件的配套问题。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所需的各类玻璃钢和制品,以及农渔业等行业所需的玻璃钢渔船、风力发电叶片等产品,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瞄准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重点围绕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降低能耗并大量使用总收入弃物作原料;尽量采用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尽量做到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利人体健康;加强多功能、社会效益好的产品开发。力争在下世纪30年代从总体上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同时代水平,在部分有条件的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近期应加强中高档外墙涂料的研制和开发,注重承重的复合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促进厨房卫生间产品的系列化、配套化开发,另外还应加强功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优化产品结构。

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快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应用于的规程和管理办法 ,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研究适合新型建材及制品应用的设计规程和施工工艺;编制、修订有关新型建材及制品的市府、生产、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颁布比较成熟的机关报型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分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力争在工作到一定程度时以几个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予以法定化。

4、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一批新型建材及制品的生产基地和在型企业集团

按十五大提出的“抓大放小”和组建“大企业集团”的精神,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有基础的城市和有实力的新型建材及制品生产企业集团和基地进行重点发展,使之形成生产规模大、配套能力台的大型新型建材及制品企业集团和生产基地。结合住宅产业化试点工作,抓好北京、上海、天津等一批城市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使之形成各具特色,具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和合理的产品结构、有一定规模和配套能力的新材料基地,对全国其他大中城市起到示范作用。

宏观经济报告 篇6

世界经济经历美国股市泡沫破灭、伊拉克战争等冲击后,开始缓步进入复苏期.,世界经济增长形势趋好,主要表现在:20经济增长好于上年,将好于年;美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经济形势转好,欧元区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总体向好,亚洲有望再次成为“增长极”.此外,世界贸易与投资恢复增长,活力渐显;股市与汇市调整加速,波动加剧;国际能源竞争激烈,油价稳中趋降.俄罗斯和中东能源市场加速开放,“能源商机”会使其引资能力增强.影响未来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主要是:俄罗斯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战略卖家;伊拉克石油生产正在恢复;西非、中亚等新产油地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宏观经济报告 篇7

今年医药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将是中性偏好。国家对医药工业的政策调控力度将会减弱,药价趋于平稳,医药行业的冬天有望过去。××年医药行业会平稳增长,整体业绩会好于××年。同时,××年的医药经济将表现出以下特点:医药企业的两极分化将日益加剧,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并且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强的企业将会在××年继续保持高成长,重组并购继续进行;零售终端和医院用药更加活跃;医药企业的产品结构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产品结构转型快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扩大,销售利润逐年增加,但占整个医药工业利润的比重增加不明显。

在我国目前的家中药生产企业中,整体的盈利水平并不高,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影响了整个中药企业销售利润的提升。预计两极分化将会继续,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中药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会持续增加。

从药品价格指数变化看,西药的价格指数和中药的价格指数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是中药并没有出现负增长,而西药在年以后就出现了负增长。从药品价格的稳定性上来讲,中药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明显超过了西药产品,中药受药品降价的影响比较小。

××年中药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仍然向好,中药类上市公司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业绩增长。继续看好规模逐渐扩大的品牌中药生产企业,如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

我国从医院到零售药店对制剂药的需求将会保持旺盛的增长,这种状况未来年内不会改变,并且进口药的比重逐年下降,这为我国的制剂药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国家调控政策对制剂药的利润大幅压缩,本该政府负担的医疗费用很多都转嫁到制剂药企业,这为该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制剂药企业既往的销售模式将在××年遇到挑战,遵循固有的传统带金销售,即药品销售中的回扣,会由于政策的严厉和舆论压力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年制剂药企业的投资热点在于新药品的推出。制剂药的灵魂是创新,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保健品行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随着保健品市场运作的逐渐规范,产品质量的提升,预计保健品行业的利润水平会在××年得到提高。当前美国股市对保健品生产企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许国内也应该改变既往的估值方式,对保健品行业给予更高的关注,预计保健品行业的投资价值将会在××年得到挖掘。

总体上,对医药行业各个子行业的评价是:看好以品牌中药企业为首的中药生产企业;保健品生产企业有投资机会;对制剂药生产企业和原料药生产企业给予中性的评价,但研发实力强大的制剂药和特色原料药企业将会有投资机会。业内继续看好恒瑞医药、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马应龙和华海药业等,它们将继续分享医药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医药行业的白马股,值得长期投资。

另外,像上海医药、国药股份、升华拜克、健特生物、江中药业、千金药业、昆明制药、山东药玻、吉林敖东、天药股份、丽珠集团等个股,虽然可能存在券商重仓持股、公司透明度欠佳、所处子行业增长潜力不足和即将再融资等问题,但我们认为这些公司的基本面良好,从品牌、规模、增长潜力等方面都各有特色,价值可能被低估,它们或许能成为××年医药行业的亮点。

宏观经济报告 篇8

●为提升美国经济的边际产出效率,延长再工业化的经济驱动效应,美国将进入到技术外溢、模式外溢和产业外溢阶段,亟须推进全球经贸格局和机制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到新的关键时期。

●在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资本供给难以满足投资需求,利用较好的投资收益率从发展中国家吸引投资,引致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转移成为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重要表现。

●我国面临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增多和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的挑战,同时也受到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和再失衡的压力。解决压力和挑战的路径就是驱动创新战略。

20第一季度,世界经济的形势依旧错综复杂,但复苏的逻辑主线逐步清晰。发达国家在新一轮再工业化、再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可能加剧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风险,从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在运行中表现出一定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是我们迎接新常态,是我们克服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重要决策。

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进程仍然表现为明显的不同步。但是,各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在不断的增多,积极因素的作用也有所放大,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前景不断明朗。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有可能先行进入复苏,加之“正向供给冲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形成了利益再分配,全球经济再失衡的态势已初步显现。发展中国家需引起警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直面国际市场的竞争,抓住经济复苏期中的重大机遇。

一季度,美国经济仍在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上运行,各类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市场效率和企业创新等指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国内要素的边际产出率逐步下降,经济初步进入“稳态”区间的特点明显,再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进入平稳期。一季度,美国GDP增速预计将达到2.5%左右,考虑到同期为-2.1%,这个增速虽属正常但仍弱于市场预期。剔除油价和其他附属因素影响后的核心CPI达到1.8%,低于美联储2%的警戒线,处于温和通胀的水平。3月末的美国失业率水平维持在5.5%,进入到充分就业区间,通胀和失业的关系进入到敏感期,一季度共新增就业68万人,要素市场处于平稳有序的状态。

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目前已经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产业层面,从效率导向转向结构导向,并开始深入影响美国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形态和商业经营模式,为全球制造业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路径做出了重要探索。我们认为,美国再工化的核心是“分布式布局+智能化组织+模块化生产+多样化供给”。

为提升美国经济的边际产出效率,延长再工业化的经济驱动效应,美国将进入到技术外溢、模式外溢和产业外溢阶段,亟须推进全球经贸格局和机制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到新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组织、多边经贸规则、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等领域的调整与改革将渐次起步,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的再工业化到再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是外部市场的效率和交易成本的控制。因此,美国再全球化的战略重点将基于以下原则展开,包括:第一,以简化多边注册和保护标准趋同的新一轮知识产权合作;第二,以非关税壁垒和贸易管制措施为重点的多边贸易合作;第三,以立足于东道国资源和要素,实现自主性研发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的投资合作;第四,以推进国际互联网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覆盖,并坚持开放性、打破信息壁垒的国际信息合作;第五,以扁平化、自由化和自主化为特征的新型国际产业链,以及打破“微笑曲线”模式的新型国际价值链。这些内容可能将成为美国在2015年国际经济合作和谈判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而言,也将成为利害兼具的“双刃剑”。

进入2015年以来,欧盟和日本的经济运行中的亮点不断增多,各项领先指标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向复苏的方向发展。预计2015年下半年,欧盟和日本的经济都将探底企稳,逐步进入到经济的上升期和复苏期。

欧洲央行在年初赢得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诉讼,为欧洲版的QE扫清了政策障碍。3月份,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达到了103.9,超过了市场预计的103.1;投资者信心指数持续保持增势,3月末的数值达到了20,为8月以来的最高;商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超过3%,为整体经济复苏在需求面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日本经济也逐渐克服了消费税政策的冲击和“第三支箭”未能有效落地的影响,经济呈现复苏的势头。2月份,受到日本企业利润增加和产出增加的影响,日本失业率进一步下降到3.5%,失业人数仅为230万人,是发达经济体中就业表现最好的国家;核心CPI实现了2%的增长,基本符合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控方向,实现了连续21个月的正增长;贸易环境持续改善,实现贸易顺差1.44万亿日元(约合119.5亿美元),是9月以来的最好水平;对外投资保持增长,海外投资收益总额大幅增长,增速达到27.5%,达到1.86万亿日元(约合154.3亿美元)。

再失衡:发达国家从借入“缺口储蓄”到借入“储蓄缺口”

在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带动下,以制造业为龙头,欧盟和日本各国通过市场形态、产业布局、企业组织和生产工序的变革,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有效对接再工业化和再全球化的机遇,实现效率提升、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但在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资本供给难以满足投资需求,利用较好的投资收益率从发展中国家吸引投资,引致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转移成为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重要表现。

相较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再失衡”表现出两类典型的特征。第一是发达国家从借入“缺口储蓄”到借入“储蓄缺口”。相对于危机前“缺口储蓄”的借入,当前的借入的“储蓄缺口”主动性更强、需求的规模更大、对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投资挤占效应更加突出。如果说“缺口储蓄”的借入是基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剩余储蓄前提下的一种资源再配置,那么借入“储蓄缺口”则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缺口中,具有明显的市场主导下的初次分配特征——“储蓄”成为全球性的资源配置,价高者得。第二是储蓄的来源从贸易盈余转向投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恶化。在危机前的失衡阶段,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大产出能力,形成大量的贸易收益。这个贸易收益,就成为发展中国家借给发达国家,以弥补“投资缺口”的重要储蓄来源,具有循环性、互补性和互利性的特征。而再失衡条件下的“投资缺口”则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产出能力的扩张和产出效率的提升,国际储蓄的借出和借入不具有循环性,将逐渐抬升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活力,影响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发生系统风险。对于这一情况,需要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保持我国在全球资本流动和再配置中的主动权和市场韧性。

——GDP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物价与收入形势保持平稳。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规模为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与全年的控制目标基本一致,总体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暂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风险。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8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缩小。

——“三驾马车”结构保持稳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居首位。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1.0%,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进入到实施层面,政策效果将在二季度逐步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网络购物依然是消费活动最活跃的部分,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进出口总额5543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0%。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下降17.3%。贸易顺差7553亿元人民币,规模再创新高。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从产业结构的情况看,第三产业的占比高达51.6%,较20的48.2%又提高了3.4个百分点,在反映经济结构改善的同时,工业生产增速的放缓也是导致第三产业占比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居民收入结构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房地产行业是当前需重点关注的关键性产业。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7892亿元,同比下降2.9%,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大。3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49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6%,房地产企业的库存压力也不断增加。工业企业的经营困难是需要关注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52亿元,同比下降4.2%,主营业务收入毛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分别为14.45%和4.9%。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前,我国面临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增多和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的挑战,同时也受到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和再失衡的压力。解决压力和挑战的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高效率的市场,二是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三是开展智能化的生产。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基础就是创新,就是创新与生产的对接与结合,即创新驱动。财政应统筹各项资源,加大支持力量,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推进低成本创新为主要着力点,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目标与使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国务院面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制定的重要基础性战略,通过政府简政放权,通过投融资的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对创新实践活动的全方位支持,来形成我国创新和创业的新局面。创新驱动战略连结“创新”和“驱动”的两端,既强调创新的范围、模式和方法,又强调创新成果的使用、转让和保护,因此,创新驱动战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并具体落在“众”的环节、“创新”环节和“创业”环节三个方面。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复杂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压力,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税政策,应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调动自身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坚持科学规范,为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提供动力支撑。在具体的政策设计和规划中,须着力做好以下三个领域的工作。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提升潜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发挥决定性作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方向、路径、组织方式和实现方法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在竞争与效率的基础上,财税政策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与市场力量形成合力,并提升惠民生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第二,减税降费、定向调控。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是降低市场门槛,提升企业活力,增强投资意愿的重要保证,对企业的综合促进作用巨大;定向调控则是从政策实施的效果出发,考虑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市场的公平要求,针对具体对象采取的灵活、科学的调控手段。当前,我们亟须这两种手段的有效搭配,用财税政策的“加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可考虑的措施手段有:一是结构性减税,特别是完成“营改增”改革,促进研发活动,推进专业化分工;二是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对研发费用的核算方法和范围进行调整,增加研发费用包含的项目,如模式创新的研发投入等,并实施加计扣除;三是对创业投资实施税收优惠,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四是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对小微企业的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

第三,加力增效、激励到人。财税政策要继续加大对“双引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统筹的基础上,增加投入的规模和渠道,注重政策的效果和过程的公平开放;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优化国家、企业和研发人员的分配格局,以人为本,加大创新收益对项目承担研究团体和人员的倾斜力度。

宏观经济报告 篇9

虽然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上作出了相应规定,但这些规定大多都属于基本的原则程度,对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针对性及有效的约束力,因此在法律效力上还较为薄弱,从很大程度来说,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带来了限制,也使得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缺乏权威性,使得环境保护规划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由于法律效力不足等因素,环境保护工作整体在切实执行过程中,相对于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制度则会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也由于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审批部门存在级别高低,使得环境保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遭遇重重困难,其实际操作也难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达到同步与协调,存在滞后现象。

从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规划体系来看,环境保护体系还有待加强完善,环境管理部门在职责划分工作上还存在混淆现象,并在规划监督上各个部门存在交叉监管现象,同时,由于环节保护规划范围涉及十分广泛,使得环境保护体系出现了横向与纵向无法协调等现象,工作衔接存在问题,使得环境保护规划在正式实施时面临重重阻碍,无法达成统一协调[1]。

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的监管机制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其评估机制还有待完善与建立,使得我国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无法得到高效开展。以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来说,该工作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直接取决于监管机制的`约束力及监督力,若监管机制存在不完善现象,则会使得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无法得到切实操作[2]。

宏观经济报告 篇10

一是重化工业继续加速增长且出现明显的过热现象,影响经济的平稳协调增长。中期以来,工业增长明显提速,进入到一个新的加速增长轨道,其主要推动力是重化工业的加速增长,中国工业发展進入到“内生性”的重化工业化新阶段(这明显区别于改革前以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战略时的重工业增长)。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前期的10-13%上升到最近两年多来的18%左右的高水平(见图1)。一批像汽车、电力、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进入高增长阶段,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2004年上半年,重工业增长连创新高,重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率在2-4月份连续3个月超过20%,1-6月累计增长达19.7%;且上半年重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6.1%,比上年的75.3%又提高了0.6个百分点。重工业快速扩张导致相关的能源供给和运输均出现了高度紧张,说明重工业开始出现过热现象,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与房地产相关性强的重型工业投资增长过猛、产出增长过快。一些重化工业产能的过度扩张(其中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的能耗高、污染大),对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

二是内需的两个方面即消费与投资增长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增长态势,而且投资结构和需求结构也存在相当大的扭曲问题。现阶段,过度依赖于投资的经济增长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投资高增长如果得不到最终需求的积极配合,将容易产生下阶段的产能过剩及投资的低效率;二是重化工业低水平投资扩张将带来严重的资源瓶颈问题,并对下游企业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三是投资的低效率扩张不仅将造成新的不良资产大量增加,加大金融风险,而且因为无法持续而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降低经济增长的宏观效益。

因此,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遏制经济增长中的这些不健康、不稳定性因素,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宏观调控也由此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回顾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投资增速逐季放慢,显现宏观调控的阶段成效。2004年1-11月份,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9274.32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18.9个和2.1个百分点。从近几个月的投资运行来看,投资增长的降温有所反复,但总体上逐步回落的趋势已经形成,根据月度增长趋势图分析,投资增长的调整至少将呈现“两波”调整,第一波调整出现在3-5月,5月投资增幅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随后经过两个月的反弹,8月份又进入第二波调整,9月份的再反弹,原因是前两年基数偏低的作用,剔除基数的影响实际也是回落的,10月份和11月投资增长(分别为26.8%和24.6%)再次回落说明第二波调整将会继续。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0亿元左右,增长23%左右,低于去年26.7%的增长水平。

2.工业增长前高后低,降温效果明显。在重化工业化过程显著提速的作用下,上半年工业增长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高,增长17.7%,其中有3个月增幅接近20%。下半年以后,随着以控制一些重化工业过热和房地产过热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长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回落走势。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911.08亿元,同比增长16.8%,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我们认为,目前工业增长调整基本到位,从增加值增长来讲,主要是重工业降温明显,6月份以后,重工业已持续5个月回落到18%以下,降到16-17%的正常快速增长水平,相比而言,轻工业增长则一直保持15-16%的增幅,从而导致轻重工业增长差距缩小、结构趋于协调。而从工业行业的投资增长来讲,一些过热的重化工业投资增长逐季显著回落,初步实现了“软着陆”。初步预计,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比去年低0.3个百分点。

3.消费需求稳中趋升。2004年消费品市场出现了稳步小幅回升趋势,1~11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387.60亿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2004年消费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实际消费增长比去年同期明显加快。1-11月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二是城乡消费差距有所缩小。下半年后农村消费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这主要是因为2004年以来受粮食丰收和粮价大幅上升的影响,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从而明显刺激了农村市场的活跃。三是住房、汽车和电子通信三大消费热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3%左右,实际增长10%左右。

4.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全年贸易略有盈余。2004年我国外贸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超出年初的预计,贸易进出口出现连续第3年超高增长。即入世以来的贸易爆发性增长的格局继续保持,对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1-1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38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出口5296.06亿美元,进口5087.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7%和37.3%。二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外贸进口在下半年明显回落,由此使上半年贸易逆差的形势得以扭转。1-11月累计贸易顺差208.35亿美元。三是外资企业主导出口的局面进一步强化,1-11月份,外资企业实现出口额3021.32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7.05%,比全年提高2.4个百分点。四是粮食类、原油及成品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进口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对国际的依存度继续明显提高。我们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为5830亿美元和560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和36%,贸易顺差230亿美元。

5.收入增长中城镇有所放慢,农村明显加快。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相对于前几年有所放慢,前3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72元,同比增长11.4%,扣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0%。而一季度实际增长9.8%,上半年实际增长8.7%,呈逐季下降的态势。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放慢相反,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大幅增长,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好水平,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前3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10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得益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1-9月份,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958元,增长24.9%。二是得益于税费负担的明显下降,前3季度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22.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元,下降33%。

6.物价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可承受、可调控的范围内。在我们看来,2004年以来的CPI明显上升,并不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非常大,主要的问题是投资品的大幅上升(局部行业过度的非均衡扩张所致)对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显著压力。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粮食价格上涨,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消费品价格继续下降,只是降幅有所缩小。1-11月份累计CPI同比增长4%中,食品类的贡献率超过了80%,扣除粮食合理上涨因素的CPI增长不到1%。

粮食价格以及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合理性在于,前期粮食下跌过多,前几年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价格的过度下跌以及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而主动地减少播种面积,并不是粮食短期或中长期生产能力不足。粮食的上涨不仅符合预期,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日益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说粮食上涨及食品价格上涨是社会可承受的,主要理由是:(1)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明显下降,从而使得城乡居民对粮食价格上升可承受力增强。(2)多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和工资水平的持续快速增长与粮食价格的持续下降形成巨大反差,显示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并不会恶化居民的支出预期。

7.企业效益继续快速增长,但库存增长有明显加快。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还有一个特征是,企业效益保持快速增长,即使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后的半年中,企业效益仍然增长较快。这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此轮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和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有一些垄断因素或短期暴利因素在起作用,如石油行业利润增长具有投机和垄断两方面的原因,钢铁行业是房地产暴利的延伸,这些因素具有不可持续性。与之相对应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库存正逐步加快增长。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10061.7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比上午同期和1季度分别上升10.7个和4.4个百分点,同期应收账款净额为21968.9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年同期和1季度分别上升4.4个和0.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产成品增长最多的是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石油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都是重化工业部门,1-10月份这几大行业的产成品分别为654.29亿元、286.40亿元、273.28亿元和803.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52%、32.88%、67.07%和29.43%。这些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效益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这在2004年的汽车工业中已有明显表现。

展望2005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继续趋好,但仍面临一些长期结构性矛盾和一些短期问题的约束。面临的主要短期问题有:农民收入增长难免会再次出现回落,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消费增长小幅放慢,出口增长明显回落等。因此,我们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降温,GDP增长回落到8-8.5%,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将会继续放慢以及出口增长将显著降温。预计全社会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5%左右,出口增长15%左右,CPI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左右。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趋势如下:

1.投资增长:继续向下调整但仍然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在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投资增长有望实现“软着陆”,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加强投资需求调控仍是2005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投资增长趋势如何,关键在于宏观调控力度的准确把握。首先,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给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决策权,使2005年投资增长的总体环境趋于宽松。其次,2005年投资调控总体上仍将继续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这将保证投资增长在继续降温过程中实现平稳着陆。一是针对当前投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的情况,2005年政府仍将会继续把紧土地和信贷两大闸门,从源头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二是过热行业投资将继续大幅回落。受信贷紧缩政策、实施和完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及自发性需求增长将放慢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将会继续明显放慢,并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相关行业投资继续回落。在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及需求显著降温的作用下,汽车投资将会明显降温。三是由于国家在加强对过热行业投资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对农业、煤电油运等薄弱和瓶颈部门则采取了各种“保”的措施,因此,这些部门2005年投资将会继续快速增长。

总之,2005年投资增长率有望回归到适度增长区间,但同时也要注意,近几个月货币信贷投放急剧减少,其对投资增长的滞后影响有可能在2005年上半年显现。

2.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但其增幅估计会比2004年略有回落。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5%左右(名义增长率在12%左右)。在各项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作用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及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我国整体消费稳定增长的局面正在形成,这将使2005年消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深层次问题对消费增长的制约还没有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可能对2005年消费需求进一步回升产生不利影响。一是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呈明显下降趋势。受经济景气回落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受到明显影响,消费者预期指数和信心指数一路下滑,从月份到2004年7月份两指数已分别下降了4.8个和4.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预期和信心是影响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这两项指数持续下降预示着2005年消费持续回升的难度较大。二是就业形势尽管有所好转,

3.外贸出口增幅将会明显放慢,但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初步预计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15%左右。在我们看来,9月份开始的外贸出口和进口增长的显著回落可能预示着连续3年的外贸超高增长将结束,进入到平稳增长期。其理由有三:一是连续3年外贸的超高增长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增长基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高增长有相当大的难度。二是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比2004年将有较大幅度的放慢,从而对中国产品的出口增长形成较强的压力。根据IMF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将由2004年的5%回落到4.3%,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将由2004年的4.3%降到2005年的3.5%,日本则由2004年的4.4%回落到2005年的2.3%,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油价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显现。与此同时,世界贸易增长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放慢,预计发达国家进口贸易2004年的增长率为7.6%,2005年将降到5.6%,回落高达2个百分点,这对我国出口需求增长将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出口大幅放慢在所难免。三是入世效应将明显递减。出口增长的降温符合预期,但要防止其降幅过快过猛,我们认为仍然有较多对2005年出口起积极影响的因素存在:(1)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经济继续处于新一轮上升期,2005年经济增长的回落幅度不会太大,对我国产品的进口需求仍然较大。(2)高油价尽管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预计2005年这一影响会有所减弱,一是全球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有明显提高,二是预计伊拉克政治局面逐步会有所缓解,俄罗斯石油供应也会有所好转,再加上沙特原油仍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这可能引起2004年终至2005年油价出现阶段性回落,这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会起积极作用。(3)随着入世过渡期后对我国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会促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

4.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虽然2004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但2005年就业矛盾有可能更加严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在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根本无法缓解的情况下,一些新的就业问题还将突显出来。一是宏观调控对就业的影响在2005年将会有所显现。据有关专家测算,经济增长放慢使2004年减少115万个潜在就业岗位,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为4.5%。2005年随着投资大幅回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慢,就业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农民工就业将会更加困难。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继续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还有,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大。从这些方面来看,累积的就业矛盾仍在增大。

5.通货膨胀压力将逐步缓解。我们预计,2005年通胀率将会比2004年有所回落,CPI增长3%左右,比2004年降低1个百分点。主要理由有:(1)投资和出口增长率均将明显回落,使GDP增长继续调整,将使价格上涨在需求方面的动力有所减弱。经济增长率的继续回落特别是投资的回落将减轻中间需求的压力,从而使2005年物价上涨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2)物价上涨将面临供给方面的下调压力。这种下调压力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随着GDP增长的适度放慢和2004年国家加大了对瓶颈部门的投资,2005年煤电油运紧张的形势将会得到改善,特别是电力供应的改善将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产能将在明后年集中释放,这些大宗产品的市场可能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格局。这两方面都会使物价上涨的动力减弱。(3)从物价上涨因素的构成分析,物价上涨的空间将缩小。其中粮食对CPI的推动力将明显减弱,非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率将继续上升,预计2005年CPI涨幅在3%左右。非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有半年至一年的时滞),另一个是服务类产品的新涨价。我们预计,只要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2005年粮食价格上涨不会高于10%,对CPI的贡献将不足1%(粮食价格上涨与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关系大概是:粮价上涨1%,食品价格上涨0.3-0.4%),而根据1年多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CPI的传导效应,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导致2004年除食品价格外的CPI上涨不足1%,那么,2004年接近14%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2005年CPI的传导效应大致在1.5%左右(即所谓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将强于2004年,但上涨力度不会很强)。另外,服务类项目的上涨对CPI的贡献在0.5个百分点左右。三项合计,2005年CPI增长预计在3%左右。

影响2005年经济增长率高低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房地产的增长,二是出口增长。这两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隐忧。2005年的具体宏观经济政策操作要注意“两防”,即防止房地产继续向过热方向发展,防止出口增长下降过快过猛对宏观经济产生冲击。

房地产的问题对中长期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影响重大。如果近阶段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主要是对土地和地方政府的约束),房地产有可能继续向“泡沫化”方向发展。最近关于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再起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结果将影响宏观经济决策及其效果,如果“不存在泡沫”论占上风,后果则意味着已经呈泡沫化倾向的房地产将会继续加速发展,使“泡沫化”升级,甚至有演化为“泡沫经济”的危险。这是我们最担心的,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过度偏爱和保护如果与正在对人民币升值进行豪赌的大量国际游资结合,“泡沫经济”的风险将迅速增大。相反,如果“泡沫”论占上风,将有利于房地产“软着陆”,中国经济不仅2005年会较为平稳,未来较长时间也会保持平稳健康的快速增长态势,这将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幸事。因此,控制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2005年要高度警惕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估计,出口增长的显著回落将对2005年中国经济产生如下不利影响:一是使高度依赖于出口增长的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慢。2004年前3季度,珠三角和长三角出口分别增长25.3%和47.6%,且对出口的依存度极高。出口增长的明显放慢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相当大的压力。二是出口增长的显著放慢,将对国内市场产生较大的压力,市场竞争由此再次加剧,价格逐步走低,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再次大幅缩水,如果这一形势与最近几年高投资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相结合,有可能使经济再次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三是影响就业增长和民工增收。对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落的不利影响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抵消。

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促进经濟平稳健康发展,及针对此轮经济过热的特殊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双稳健”的取向,即由前期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中重点体现结构调整导向,因此,又可以说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是“结构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最近,社会上对“双稳健政策”有些误读,不少专家认为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比2004年更紧,最近央行提出货币供应量(M2)增长的调控目标为15%,比2004年17%低2个百分点,有人就认为这是货币政策更紧的信号,实际不然,2003年实际运行的货币供应量(M2)增长明显低于调控目标,11月末M2同比增长14%,很显然,2005年调控目标比其加快1个百分点,应该说货币政策是有所放松的。我们认为,2004年我国采取的就是“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双稳健政策”是对2004年4月份以来实施的稳健型政策的确认,并不表示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比2004年更紧。200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体现“有保有压”的原则,有紧有松,在方式上仍然是采取灵活“微调”的方式,在手段上将更加注重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

2005年国家对投资的控制仍然较严格,主要是因为当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投资增长仍然偏快,投资增长的“软着陆”目标还未达到,这部分是由于时滞因素的作用未充分显现,另外,就是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增长仍然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和严重的结构性投资失衡问题。因此,要继续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对投资增长的宏观调控。如果2005年中期房地产及城建投资真正实现了“软着陆”的目标,那么投资增长可能会明显下降,此时,要防止投资下滑过度的问题,因为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投资贡献及其带动作用都非常大,它们的过度降温可能使投资增长下滑过度。

因此,2005年的投资调控政策不仅要在“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更要采取灵活的措施。一方面要抑制和防止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投资继续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投资增长下滑过多,主要是为民营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推进投资的市场化。特别是后者,无论是投资继续过热,还是投资增长过度下滑,都要在进一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上采取更加积极措施,使投资体制或结构尽快实现“两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使投资增长真正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第二个转变是政府对投资的监管方式由“硬干预”转变为“软干预”。第一个转变主要体现企业在政策、法规约束下的投资自由化。政府需加快从私人物品供给上(投资和生产经营)退出,而公共物品供给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第二个转变是2004年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重点。所谓“硬干预”就是主要采取行政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审批制和政府直接参与投资来实现对投资的管理,“软干预”则指主要依靠采取法律法规、技术和环保标准、市场化的手段如利率和税率杠杆来调控投资的增长。从此轮宏观调控中显露的问题看,由“硬干预”向“软干预”转变迫在眉睫。2005年以后,要细化《决定》,制定更为周全、详细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重点是明确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权限及规范各自的投资行为,促进社会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率改善。

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将减少至800亿元,比上年减小300亿元。政府投资将严格控制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上新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卫生建设、大型生态工程和大型公共设施工程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其中对农村公共方面的投资、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将会明显加大。

国家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土地调控和信贷调控的杠杆作用。继续从严控制非农业用地的供给,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过度扩张,从源头上继续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继续冻结豪宅和高档娱乐设施、形象工程建设和钢铁等过热行业的土地供应;通过清理整顿、合理规划等调整存量的办法增加必须的土地供应量。今天中国房地产过热及整个经济的投资过热,明显与前期土地政策过松有直接关系,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原因,除了资本效率低、技术进步不快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的供给过松、土地市场发展的不完善,造成普遍性的土地粗放利用。我们认为,当前实行的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至少要坚持两三年,而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因为只有有了严格的土地供给约束,才能促使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盘活存量地产和房产,城市的住房和道路优化才可能最终实现。信贷供给要体现结构优化导向,从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一是对过热行业如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继续保持现有的紧缩措施,房地产过热如果继续发展,可采取结构性升息措施,即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房地产企业贷款利率,而对非过热行业特别是弱势产业和中小企业要采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二是对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要区别对待,也要体现“有保有压”,对过热行业中有利于内部结构优化的土地和信贷供给均要适当放松,如对中低档住房建设的土地供给和资金需求要尽可能满足。

对于利率政策,社会有许多预期,多数人倾向认为,随着2004年10月央行8年多来第一次升息政策的出台,预示中国利率将进入“上升周期”,2004年底及2005年和利息水平将缓慢、频繁上升。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未来几年的利率走势将是逐步上升的,但2004年的加息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已经到来,“加息周期”的到来估计要到20以后,2005年不一定会升息,我们倾向于认为2005年不必升息。理由如下:(1)此次升息,在表面上是央行防止通胀进一步发展所采取的一项必要举措,实际上带有相当强的各方利益权衡的意味。不升息面临各种压力,有外部的和内部的,但此轮投资过热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升息这种所谓市场的办法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投资热主要是“政府热”和房地产在暴利机制下过快增长,在这种条件下升息的作用将较为有限。(2)2004年实际通胀率并不高,2005年也不会很高,特别是2005年投资和经济增长继续降温,那么,通胀方面的需求压力将会减轻,而外需增长可能明显放慢也会使需求对通胀的压力再次减轻,而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在供大于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难以明显加速。因此,2005年升息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率方面,还是从价格增长上均缺乏足够的依据。(3)2003年以来的投资过热是结构性的、局部性过热,并不是正常的经济周期性过热,而加息周期来临与周期性过热直接相关。我们预计,在经过2005年新一轮长期加速增长周期的第一次调整巩固期后,在-可能出现真正的全面性

这里对通胀和利率的中长期走势也做一个初步的预测。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15-间,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低通胀时代,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全球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市场调节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更为灵活和有效地发挥作用。由于中国经济自身也存在这一类同的通胀趋势,而且在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性增强,因此,我们大胆地预测今后左右,除去可能出现的短期的粮食和石油供给冲击外,大部分时期,通胀率将不会超过5%,均衡通货膨胀率水平为3-4%。与之相关的利率水平则为4%左右,即未来的10年内利率水平将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的水平。也因为如此,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方面的约束加大,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可能经常出现,解决好了这一问题,经济将能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较佳目标。与此同时,相对于最近几年世界性的低利率水平,未来5-10年的利率水平将趋于上升,这也是一种内在的趋势。

2005年将会加快酝酿税收体制改革的方案,并出台一些税改措施。一是增值税转型2005年将在东北地区全面实行,也有可能在全国普遍推广,如果投资增长过度滑落,将可能加快这一税改政策的实施。二是燃油税政策2005年有可能出台,我们考虑,现在油价上涨基本都转为三大石油公司的利润,国家从油价上涨中得到的税收较小,因此,有必要把油品提价和养路费改革一起考虑,改征燃油税。三是农业税将继续减免,这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将会起到长期积极的作用。四是酝酿征收房地产税和遗产税方案,促进收入的有效再分配。

国家在增加就业和扩大消费上将会继续采取积极的促进措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消费的快速增长需要稳定快速的就业增长作为条件,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正在由过去的过度偏重CDP增长而转向追求就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可以考虑以下内容:扩大投资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对就业促进很小的投资项目需严格控制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相反,对就业促进大的投资项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门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抑制大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同时改善其他条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促进消费增长则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使新的消费热点以大众需求为目标逐步扩散。严格抑制房地产的投机“炒作”的同时,支持和满足住宅大众消费增长;采取降低汽车消费税费率、规范和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鼓励经济型轿车消费等措施,促进汽车大众消费快速稳定增长。二是为减轻三大“黄金周”旅游的运输及其他服务的负荷,可考虑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并将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四天或五天,变成月月“小黄金周”,并适当延长春节休假时间,这样既减少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又提高了消费效率。三是继续加大整治食品、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消费增长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宏观经济报告 篇11

“广东宏观经济形势将总体稳中向好,GDP预计增长7.3%左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日前共同发布的《广东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20)》(以下简称“报告”)如此表述。据悉,该报告聚焦于广东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广东宏观经济预判等三个方面,对2016—年广东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报告显示,广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12亿元,同比增长7.5%,增幅比去年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达到年度预期区间(7.0%—7.5%)上限。增速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低于江苏(7.8%)和山东(7.6%),与浙江相同。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的地位有所巩固,与江苏GDP增速差距由的0.5个百分点缩小到0.3个百分点,总量差距从2696亿元扩大到3426亿元。

“2017年广东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稳中向好。”报告对今年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预测称,广东2017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7.3%左右,高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年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三次产业结构预计调整为4.4:42.6:53.0,“十三五”规划纲要预期目标达成可期。投资增速有望回升,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预计分别增长15%、15.5%,民间投资占比提升至62.5%。消费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0.5%。外贸趋稳向好,出口和进口额预计分别增长2%和1.5%。

报告显示,广东20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2016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09亿元,同比增长10.0%。在全国投资增速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广东投资增速已由上半年明显领先于东部发达省份,下降到比浙江和山东分别低0.9和0.5个百分点,只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比江苏高2.5个百分点。

观察近几年粤、鲁、苏、浙四省投资增速变化,可以看到,到广东投资增速远低于全国及其他三省水平,则基本相当,20以来则总体上高于全国及其他三省,经2016年下半年快速回落后已与其他三省基本趋同。

消费平稳增长,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16年,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39亿元,同比增长10.2%,增幅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增长10.2%,农村市场增长10.6%。横向比较来看,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全国领先,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5%;但增速比全国低0.2个百分点,比山东、江苏、浙江分别低0.2、0.7和0.8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降幅收窄,出口占全国份额略有提升。得益于进口的较好恢复,全年广东完成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同比下降0.8%,降幅同比收窄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95万亿元,同比下降1.3%,占全国的.28.5%,提高0.2个百分点。横向看,广东的对外贸易运行略好于全国,其中出口降幅比全国低0.8个百分点,但比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高1.2、3.8和2.2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是广东经济的一大亮点。报告显示,2016年,广东民间投资总量突破2万亿大关,达到20504亿元,同比增长13.5%。从横向比较来看,2016年,全国民间投资仅增长3.2%,广东民间投资增速比全国高出10.3个百分点,比山东、江苏分别高6.9和6.7个百分点,在东部地区居于首位。不过由于外源性投资比较发达,广东民间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只比全国略高,比江苏、山东分别低7个和16.4个百分点。

同时,广东投资效率维持较高水平,继续领先较发达省份,这也验证了广东民营经济颇具活力。投资效率是反映地区经济效率变化的重要维度。地区“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反映的是一个单位的GDP增量需要多少个单位的投资拉动,边际资本产出比率越大表示投资效率越低。报告称,广东ICOR指数从年的5.54上涨到2016年的6.05,说明广东短期内资本利用和资本配置效率出现下降态势。但与江苏、浙江、山东及全国横向对比可以看出,广东的投资效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继续领先于其他较发达省份。

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

“广东投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投资比重较高,制造业投资比重较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低,应该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领域和制造业。”课题组组长、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表示。

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三大主要构成部分,通常约占各省及全国总投资的80%左右,但各省三部分占比却有较大差异。报告显示,2016年广东制造业投资占比为29.1%,明显低于江苏的46.3%,也低于全国的31.5%和浙江的30.8%。广东与全国投资增速动力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广东的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则低于全国水平。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2024年经济工作报告合集9篇

经济工作报告 03-29

三八妇女节祝福语精选(72句)

三八妇女节祝福语 05-13

元旦祝贺句子(精华200句)

元旦祝贺句子 05-13

给学校的建议作文

学校建议作文 学校作文 05-13

理性消费宣传语200句

理性消费宣传语 05-13

最新人力资源年中工作总结汇总五篇

人力资源工作总结 05-13

备战口号

备战口号 05-13

公关经理辞职报告十篇

公关经理辞职报告 05-13

元旦朋友祝福语简短精选

元旦朋友祝福语 05-13

2024评估整改报告(范本11篇)

评估整改报告 03-28

五月你好的唯美句子图片文案摘抄60句

五月你好唯美句子 05-1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