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玩泥巴教案

玩泥巴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听话的泥巴

二、主题阐释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同时应充分展示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点。

泥巴是孩子喜欢用来玩耍的自然材料,它可塑性很强,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因此,以泥塑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天生好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认识泥性,体验泥塑立体造型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农村的孩子从小和父母在田间与泥土打交道,挖泥土、捏泥巴、玩过家家,对泥土的可塑性及其用途有一些实际生活的知识;工厂职工的孩子住在楼房中,很少接触泥巴,对泥土只有间接了解的一些知识。不论是农村还是工厂职工的孩子,说起玩泥巴,都有特殊的情感,但对泥巴细微的体验认识很少。所以,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巴的特性,从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体验、感受泥性,通过挤、捏、拉伸、穿透等方法,一面亲近泥巴,接触泥巴,一面思考形状,并充分活用双手,运用全身进行造型游戏,使造型更为丰富。其次,作品欣赏与学习制作方法相结合,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发现创作的方法,同时获得审美愉悦。学生乐在其中,一面游戏,一面创作,一面涌现新的构想。在评论阶段,找出自己与他人的精彩之处有无特别的感受。最后欣赏传统陶艺,了解历史,进行课后延伸。

三、教学理念

本课是运用泥巴及塑形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乐趣,表达自我情感及想象的学习领域。本课强调感受性、体验性和游戏性,把学与玩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验活动的乐趣,对泥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对泥材、塑形技法过程的探索体验。发展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想象能力和自我表达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摸、捏、闻、听、做,丰富对泥巴的感知,了解泥巴的可塑性。

2、通过听说交流,丰富对泥土的联想,建立对泥土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

3、通过玩泥巴,刺激泥塑欲望,锻炼动手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了解,并初步认识体验泥巴的特性,感受捏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教学难点: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动、形象、有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六、教学准备

师:泥巴、教学课件一个、泥塑工具五套(教师一套,学生每组一套)、水桶

生:围裙、毛巾

七、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感知泥性

老师在你们的抽屉里放了一样挺好玩的东西,找一找。每人拿一块放在桌上,看看谁先和泥巴成了好朋友。

2、体验泥性,探究方法

(1)摸摸揉揉泥巴,用你的感觉去体验,把你的感觉告诉同学。

(感觉:冰冰的,凉凉的,凉爽,很舒服,很柔软。)

(水多了很沾手,水少了太硬)??

班级交流对泥巴的手感,再互相说说自己的感觉。

(2)用鼻子闻一闻,体会、想像泥巴散发的气味。(器官体验,逐渐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参与体验)

用鼻子闻时,一定要用心去体验。

闻闻泥巴,把闻到的气味告诉小朋友。

班级交流:你闻到了什么味?(泥土味、臭味、草根味、青草味、泥土的香味,还有稻香、菜香、果香味??)

(3)亲亲泥巴,用小耳朵听一听,体会、想像泥巴在说什么?亲亲泥巴,可以缩短学生与泥巴的距离,让学生喜爱泥巴。(思维与想像体验,培养学生对泥巴的情感,逐步认知泥土与人类的关系) 小组、班级交流:用小耳朵听听泥巴在说什么?

a教师引导:从泥巴与水、泥巴与陶器、泥巴与植物、泥巴与环境的关系去讨论、思考和体验。 b小组讨论:你听见泥巴在说什么。

c班级交流:我听见泥巴说??

亲近泥巴,探究使泥巴听话的方法。

玩玩泥巴,可以使用泥塑工具。你用哪些方法让泥巴听话,泥巴愿意做我们的好朋友,你多亲近亲近它,让它听话,看谁的办法多,先试一试再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班级交流,展示让泥巴听话的方法:搓、揉、压、团、沾、捏、切等方法。

3、自主选择内容,体验泥塑方法

(1)老师这里有一个事先做好的小泥人,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教师示范怎样做泥人。除了做泥人以外,还可以做小动物,器皿都可以做。课件展示一些泥巴做出来的作品。

(2)小组讨论准备做什么作品,动手尝试。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小组合作。

4、展示作品,观摩评价

告诉大家你们组的作品什么地方最丰富,最有创意,最精彩。你认为别人作品中有什么地方最有创意?你能给今天的泥塑课作一个小结吗?

与同学互相观摩讨论,找出有新意的地方。

评出兴趣奖,情感投入奖,合作学习奖,学习习惯奖,作品制作奖

(造型奖、精美奖、创意奖??)

5、课后延伸

“泥彩绘”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

今天同学们用了这么短的时间,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时间虽短,但收获却不小,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活动作为一个起点,以后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们结成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创造主题作品来提高技能、总结一些经验,如果有同学想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还可以通过学习、深造来继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的去探索、创新,将它发扬光大,一代代传下去。

八、教学反思

泥巴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并不陌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我们从小和父母在田间与泥土打交道,挖泥土、捏泥巴、玩过家家,对泥土的可塑性及其用途有一些实际生活的知识。我记得我小时候就经常和门口的几个小孩一起用水和泥巴,玩过家家,可以说泥巴至少和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本课采用体验性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触、嗅等体感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泥巴的体验与感悟中去,形成了学生体验、情感投入的专注态度,促进了思维的发展。通过操作、制作而学习,贴近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刚开始,我事先在学生的抽屉里放了一块泥巴,让学生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摸、闻、亲、听来探究泥巴的特性,特别是听

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泥巴的特性以后,我再来让学生利用泥巴做一件喜欢的物件,题材不限。当然,我事先肯定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欣赏一些其他的小朋友制作的泥巴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动手制作 ,最后评价作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激发兴趣,感知泥性,体验泥性,探究方法,欣赏作品,自由讨论。动手尝试展示作品,观摩评价,体验泥塑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教学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产生优质教育的前提应该是让教材去合理、优化地适合学生,而这中间的纽带就是教师。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应该创造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创造个性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以及和同伴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教师在研究教学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造性的组织课堂教学。

《听话的泥巴》这节课的内容安排稍觉过多,学生的激情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被充分满足,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教师应该鼓励创造、大胆夸张,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快乐的投入角色。

玩泥巴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玩耍中感知胶泥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摔泥、团泥、捏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活动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1、教师随意取泥放于手中,通过看、揉、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捏一捏,有什么变化?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

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打响的幼儿要再次说儿歌:"东胡同,西胡同,都来给我补补丁。"其他幼儿要从自己的泥巴上掰下一块,捏扁把洞补上。如果泥巴未发出响声,对方幼儿要从其泥巴上挖三下:"泥花花,挖三挖。"

4、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

(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

三、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从事幼教工作后,我在工作中不断发现,亲近自然的确是孩子的一种本性。孩子对于沙子、泥土之类的东西更是情有独衷,作为幼教工作者,真的应该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本节活动,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我选择农村自然材料——泥巴,通过孩子动手操作,自我展示,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幼儿的创作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尽情的玩,尽情的做,体会成功的乐趣。

玩泥巴教案(篇3)

一: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他们能按音乐的节拍和内容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模仿动作。很喜欢音乐和舞蹈,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音乐,舞蹈的兴趣,我选择了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这首音乐作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试图能够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用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二:活动目标:

1.在舞蹈中培养幼儿的动作协调性,节奏感;培养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和内容创编动作的能力。

2.在活动中体验愉悦的情绪,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重点与难点

幼儿把握动作的多样性和活泼俏皮的特点

四:活动准备:

1.电视机,摄像机

2.录音机,磁带,鼓

五:活动过程:

(一)双圈集体舞。

(二)跟着鼓声有节奏的走,调节小朋友之间的距离,鼓声停止,幼儿席地而坐。

(三)欣赏歌曲

1.欣赏第一遍。提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你听了有什么样的感觉?

2.欣赏第二遍。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请幼儿根据歌词说出歌曲内容。

3.讨论小结:歌曲里唱的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不想弹琴画画?你们有什么心里话会对谁讲?

(四)师生共同创编舞蹈。

1.教师示范创编歌曲前面部分。

2.跟着音乐,师生完整表演前半部分。

3.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的舞蹈动作。

4.观看录像互相观看模仿。

5.逐句依次请2—4名幼儿展示自己的创编动作,然后幼儿一起学动作。

6.随教师将提炼的动作完整连贯的跳一次。

(五)幼儿表演舞蹈

1.全体幼儿随音乐表演。

2.看录象,比比谁的动作最美。

(六)邀请舞

鼓励幼儿大胆邀请客人老师一起跳舞。

玩泥巴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运用已有的泥塑技能,进行大胆创作,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2、发展观察想象能力,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泥巴、刻刀、 录音机、磁带、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泥巴,我们一起来玩堆泥巴,可以往上堆、也可以往旁边堆,请你一边堆一边仔细看看像什么?

二、幼儿玩泥巴:

(一)幼儿堆泥:鼓励幼儿大胆堆泥。

(二)集中讨论,解决重点、难点。

1、教师取一份作品:大家快来看看,××小朋友堆得像什么?

2、小结: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发现,就是因为你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能够看出不同的东西来。

3、怎么使你堆的泥更像?看看还缺了什么?可以怎么做?

4、除了用这个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出工具)

(三)幼儿根据所堆的泥的造型做进一步的修改。

等一下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堆的泥巴,你可以从上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用团一团、搓一搓、捏一捏的方法,或者用这些工具挖挖、刻刻、画画,把你的泥变成一件艺术品,然后把我们的作品展台上展示,好不好?好,你在做的时候还有没有困难?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作。

三:讲评:

这件作品是谁做的?你们看看他做的是什么呀?(幼儿介绍)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今天我们都是一位艺术家,现在我们的作品就留在这里给客人老师欣赏,我们去把小手洗干净。

玩泥巴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玩耍中感知胶泥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摔泥、团泥、捏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3、在玩泥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5、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绘画材料进行作画,体验快乐的情感。

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一、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1、教师随意取泥放于手中,通过看、揉、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捏一捏,有什么变化?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教师将涅好的泥巴甩下,发出"啪!"的响声。

2、师生共同游戏,启发幼儿掌握摔泥方法:捏好小碗状,用力快出手。

(教师巡回指导,活动中注意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渗透。)3、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泥巴发出响声?发出响声的泥巴,会在顶部出现一个大洞。打响的幼儿要再次说儿歌:"东胡同,西胡同,都来给我补补丁。"其他幼儿要从自己的泥巴上掰下一块,捏扁把洞补上。如果泥巴未发出响声,对方幼儿要从其泥巴上挖三下:"泥花花,挖三挖。"4、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三.游戏结束 整理场地。

玩泥巴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玩耍中感知胶泥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摔泥、团泥、捏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3、在玩泥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1、教师随意取泥放于手中,通过看、揉、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捏一捏,有什么变化?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

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教师将涅好的泥巴甩下,发出"啪!"的响声。

2、师生共同游戏,启发幼儿掌握摔泥方法:捏好小碗状,用力快出手。

(教师巡回指导,活动中注意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渗透。)

3、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泥巴发出响声?发出响声的泥巴,会在顶部出现一个大洞。打响的幼儿要再次说儿歌:"东胡同,西胡同,都来给我补补丁。"其他幼儿要从自己的泥巴上掰下一块,捏扁把洞补上。如果泥巴未发出响声,对方幼儿要从其泥巴上挖三下:"泥花花,挖三挖。"

4、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

(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

三.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案例反思

(一)、反思教师。

我们应该把观念落实到行动中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来促进幼儿多元化的智能发展。经常选择生活中孩子们最经常接触的自然物作为活动内容,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探究大自然的科学意识。

我们教师还要指导家长工作。针对案例中出现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家园联系”、 “家长委员会”等途径与家长朋友达成教育的共识。

(二)、反思幼儿教育。

通过这次不太成功的游戏活动案例,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我们的幼儿教育。上级部门的教育决策,园领导的教育理念都会引导教师的教育行为。透过案例中孩子们不能够大胆玩泥的现象折射出我们幼儿教育的一个瑕斑。我们从事一线的幼儿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把快乐留给孩子,把童真还给孩子。给孩子留下一个值得记忆的美好童年。

玩泥巴教案(篇7)

课时:

1课时

一、课题分析

玩是孩子的天性,泥巴是孩子喜欢用来玩耍的自然材料,它可塑性很强,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因此,以泥塑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天生好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认识泥性,体验泥塑立体造型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

本课通过学生进行玩泥巴时的欢快场面、玩法的探究、佳作赏析等教学环节,向学生呈现出一种趣味性、探究性、主动性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教学思路。

1、教学理念

本课是运用泥材及塑形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乐趣,表达自我情感及想象的学习领域。本课强调感受性、体验性和游戏性,把学与玩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验活动的乐趣,对泥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对泥材、塑形技法过程的探索体验。发展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想象能力和自我表达的信心。

2、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玩泥巴的游戏活动体验感受泥性,了解雕塑工具的简单运用,以及民间泥塑与城市雕塑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本节课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寻找形象、发现形象、创造形象、完善形象。使学生充分感受快乐、兴奋、美好与幸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勇于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感受、了解,并初步认识雕塑泥的性能,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与加工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素养。

4、学习材料

教师:雕塑泥(教师和每个学生各一块)、教学一个、泥塑工具五套(教师一套,学生每组一套)、水桶、泥塑托盘(每个学生各一个)。

学生:泥塑工具、围裙、毛巾。

二、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方式与教学方法

师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一、组织教学:学生歌唱,稳定纪律。

二、导入:

"同学们,请把桌子上蒙的布打开。看看桌子上有什么?"(泥)"如果你很想摸一摸,那就快动手吧!而且还可以闻一闻。"

通过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玩泥巴的愿望。

三、新授:

(一)、初步认识了解雕塑泥。

1、让学生自己随意摸、捏、闻,并 感受泥性,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谈出自己的感受。

2、老师和大家一起摔、抓泥,观察泥的造型变化。

(二)、认识了解泥塑工具,并探究功能。

1、观察工具的形状。

2、讨论工具的功能。

3、尝试使用工具、了解工具的功能。

(三)、深入了解泥与泥塑工具的性能。

1、寻找形象。

(1)、让学生利用工具或手把泥分成小块。

(2)、把碎泥块进行重新堆积。

2、多角度观察,培养想象力。

(四)、初步造型,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1、基础造型。

(1)、用泥将伸平的手包裹起来。

(2)、将手从泥中抽出。

2、展开联想。

(1)、针对教师手中的泥进行多角度观察,确定基本形象。

(2)、教师演示简单的加工方法与过程。

3、学生通过联想,确定自己的基本形象。

(五)、深入造型,完成作品。

1、学生运用学到的技法与自己的想象,在基本形象的基础上创作自己的作品。

2、教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艺术创作。

(六)、作品讲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2、让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七)、佳作赏析,中外优秀的泥塑与雕塑作品。

1、"泥彩绘"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

2、"城市雕塑"现代城市雕塑的特点与作用。

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掌握基本的工具应用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观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发现形象,发挥想象,确定作品的基本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出具有个性,比较完美的泥塑作品。学生的互评与自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长见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环保意识。

四、总结:

许多材料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媒材,以后的美术课上我会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玩的机会。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的艺术创作生活化。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随意造型并由此展开想象,进而进行加工与完善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比较成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再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雕塑文化,了解造型艺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玩泥巴教案(篇8)

幼儿教育:________

教师学校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活动目标:

1在自由发挥中感受粘土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抛泥、滚泥、揉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三。在泥地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活动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

1、 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泥巴,体验玩泥巴的乐趣。

1老师随意拿泥放在手里。他可以通过看、揉、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捏一捏,有什么变化?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

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教师将涅好的泥巴甩下,发出”啪!”的响声。

2、师生共同游戏,启发幼儿掌握摔泥方法:捏好小碗状,用力快出手。

(教师巡回指导,活动中注意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渗透。)

三。与幼儿讨论:如何让泥巴发出声音?嘈杂的泥浆顶部会有一个大洞。

打响的幼儿要再次说儿歌:”东胡同,西胡同,都来给我补补丁。”其他幼儿要从自己的泥巴上掰下一块,捏扁把洞补上。

如果泥巴未发出响声,对方幼儿要从其泥巴上挖三下:”泥花花,挖三挖。”

4孩子们两人一组玩游戏,老师会四处巡视,提醒孩子们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

(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

三.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大班优秀体育活动教案《看谁的耳朵灵》

活动目标:

1发展儿童跑步运动,增强儿童体质。

2巩固吴跃然对4以内相邻数字的理解。

三。培养孩子勇敢、自律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1、记住自己所在组的学号。

2、活动前在场地上角落标上数字1234。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队列练习。队形变化:走圈,开花,六个小圈子,断队。

(2)准备操,听信号做相反动作。如:口令向前走,幼儿向后走;口令向左走,幼儿向右走、高人走、矮人走等。

2、基本部分。

(1)幼儿成六路纵队听信号向后跑。(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老师拍一下手,排头一个幼儿向后跑;老师拍两下手,排头两个幼儿向后跑。)

(2)听多“1”号向后跑,并跑回原处。

听少“1”号向后跑,并跑回原处。

分组进行听信号向相反方向跑。

3、结束部分。

教后感:幼儿喜欢跑,因此对此活动幼儿的兴趣很浓,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能。活动中穿插着数学元素,巩固了孩子们对4以内相邻数字的理解。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资料仅供参考)

**修改即可使用

玩泥巴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玩耍中感知胶泥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摔泥、团泥、捏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3、在玩泥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1、教师随意取泥放于手中,通过看、揉、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

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教案出自::教案网)教师将涅好的泥巴甩下,发出啪!的响声。

2、师生共同游戏,启发幼儿掌握摔泥方法:捏好小碗状,用力快出手。

(教师巡回指导,活动中注意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渗透。)

3、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泥巴发出响声

4、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

(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

三.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玩泥巴教案(篇10)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中班活动教案《玩泥巴》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活动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幼儿探索与尝试,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形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掌握泥工最基本的技能,团圆、搓条、压扁等方法,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活动《玩泥巴》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泥工、团圆、搓揉、压平等方法。

2通过孩子们的探索和尝试,改变泥巴原有的特点,掐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形象,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三。引导孩子们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让孩子体验独立、独立和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让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泥工、团圆、搓揉、压平等方法。

2通过孩子们的探索和尝试,改变泥巴原有的特点,掐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形象,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三。引导孩子们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

活动准备

原泥、竹签、泥板、火柴棒、树叶等装饰材料。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共唱《饼干歌》。

2展示陶土作品,激发孩子们的创作兴趣。

3、提醒幼儿在玩时应注意什么?

二、动手操作

(幼儿自由选择泥块玩泥。)

1、鼓励幼儿尝试泥的玩法,引导他们团圆、搓条、压扁。

2、引导幼儿捏出自己喜欢的造型。(试着按老师提供的模型捏。)

三、成果展示,分享快乐

1、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捏的是什么?怎样捏的?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经验。

2、幼儿相互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是幼布置小小的泥塑展,组织幼儿欣赏。

玩泥巴教案(篇11)

目标:

1、感知泥土的特性以及含水量与泥土湿度之间的关系。

2、体验自由创造的乐趣。

重难点:探索泥巴的特性和作用;掌握和泥时的适度量。

准备:事先寻找一处安全的的泥地、玻璃瓶、塑料瓶、小水桶、废报纸等。

过程:

一、看泥

——带幼儿来到泥地,请你用脚踩踩、用树枝戳戳泥地,说说有什么发现?

——请幼儿分别从各处抓几把泥土放在废报纸上,看看泥土里藏着些什么?(小石子、树叶、草根等)要求幼儿把它们与泥土分离开来。

——清除杂质后的泥土看上去怎么样?用手搓捏有什么感觉?

——请幼儿用石块敲击泥土、看看它们会怎么样?

(告诉幼儿土壤就是由这些较小的泥土颗粒组成的)

二、和泥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比较干的泥土变湿呢?(加水)

——你想用什么办法取水来湿润泥土?为什么?

(启发幼儿感知干泥土与湿泥土的不同以及加水量的多少与泥土湿度之间的关系)

——幼儿操作和泥:鼓励幼儿边和泥边和伙伴交流和泥的感受。

(如:泥土太湿就会因太软而不易成形;泥土太干就会因太硬而不易揉捏)

——引导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干泥变湿,湿泥变干?

——帮助幼儿和出软硬适度,有一定弹性的泥团。

三、玩泥

——教师和幼儿一起自由玩泥巴,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学习。

——你想怎样玩泥巴?(个别幼儿讲述并验证)

——鼓励幼儿自由走动,互相观摩学习。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晾干后着色,体验制作的乐趣。

玩泥巴教案(篇12)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民间体育游戏玩泥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玩耍中感知胶泥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摔泥、团泥、捏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3、在玩泥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1、教师随意取泥放于手中,通过看、揉、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捏一捏,有什么变化?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

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教师将涅好的泥巴甩下,发出"啪!"的响声。

2、师生共同游戏,启发幼儿掌握摔泥方法:捏好小碗状,用力快出手。

(教师巡回指导,活动中注意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渗透。)

3、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泥巴发出响声?发出响声的泥巴,会在顶部出现一个大洞。打响的幼儿要再次说儿歌:"东胡同,西胡同,都来给我补补丁。"其他幼儿要从自己的泥巴上掰下一块,捏扁把洞补上。如果泥巴未发出响声,对方幼儿要从其泥巴上挖三下:"泥花花,挖三挖。"

4、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

(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

玩泥巴教案(篇13)

一、课题:宝贵的泥上(适用于4-5岁儿童)

二、活动目标:了解泥土的种类及作用;知道人和动物都需要泥上;对幼儿进行初步的生态和环境教育。

三、活动准备:

1、在本园天台及种植园地。

2、在天台布置一堆掺有许多塑料袋、一次性使用饭盒等杂物的泥上。

四、活动过程:

1、带幼儿到种植园散步,并提出观察要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散步,你们要仔细看看,泥上上有什么?

2、来到种植园,让幼儿自由观察后,教师提问:泥上上有什么?

3、了解泥上的种类及作用:

①再看看我们幼儿园周围的泥上跟种植园的泥上有什么不同?

②原来泥土有很多种,有肥料的土叫有机上,混有沙子的土叫沙土,路上、操场的上叫硬土。你们知道这几种土有什么用吗?

4、泥土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你们想一想,如果没有泥上,植物、动物、人类会怎么样?

5、教师与幼儿一起挖掘泥土:现在请你们挖松一小堆土,看看泥土里有什么?再找找,泥土里有洞吗?如果没有土,它们会怎么样?

6、教师与幼儿一起上天台观察有垃圾的泥土: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堆土,它与我们刚才看的那些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它上面什么也没有长出来?种植园与天台比,你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7、了解泥土被污染的后果,进行初步的环境教育:

①为什么这堆土会变成这样?

②如果你扔垃圾,他也扔垃圾,满地都是垃圾,盖住了泥土,会变成怎样?

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土地?

小百科:泥巴是与生俱来的大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最原始、朴素、自然、温馨的建筑材料。泥,也叫泥巴,即土和水的混合物。

玩泥巴教案(篇14)

泥巴是孩子喜欢用来玩耍的自然材料,可塑性强,并且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因此,以它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天生好动好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藉游戏活动认识大自然中的资源及用途。

本课教材通过展示学生进行玩泥巴游戏时的欢快场面和玩法、探究的问题、卫生习惯的要求等图文资料,向师生呈现出一种以趣味性、探究性、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为考虑的教学思路。

课题玩泥巴

教学目标1、学着用泥巴(彩泥)创造形象

2、让学生有立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感知泥性,归纳几种基本的玩泥方法,口头发表体验感受。

难点:感受、探索泥性及口头发表。

课前准备1、让学生准备好彩泥

2、老师准备好各种玩具(如:小屋、水果、动物)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了解泥巴的可塑性。

2、让学生初步了解雕塑,就是立体的,多个方位都可以感觉到漂亮。

3、给学生欣赏学校的雕塑,让学生说说还看见过什么雕塑。

二、要求学生随便玩泥巴。

第二课时:

一、开始让学生做点正方形、三角形、园形~~~

二、让学生组合这些形状

1、要有自己的想法

2、要有大小变化

三、让学生开始自己想象

1、做一些小屋、水果之类的东西

2、启发学生做一些难一点的东西

四、和一些不会做的学生一同做。

五、让一些做好的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办法。

课后记*

通过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雕塑。让学生理解了这也是艺术。

玩泥巴教案(篇15)

一 开始部分

利用歌表演(玩泥巴)引入课题。

提问:歌曲里边的小孩是怎样玩泥巴的?

二基本部分

1、幼儿通过录像观看作品,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幼儿边看录像,边听教师讲解刻画,印画的方法。

1)用手压和用滚子推的方法将陶土推平。

2)运用刻刀在陶土上作画。

3)涂色时不要把颜色涂在刻线里。

4)印画时,要一点一点地挨着压纸,用力均匀。

3、幼儿互相讨论作品内容。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想刻什么?)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幼儿把陶土推平,运用刻刀大胆作画,刻线要宽,深,涂色均匀,色彩丰富,不把颜色涂在刻线里;印画时,要一点一点的压纸。用力均匀,突破重点难点。

三结束部分

1、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2、师生讲评作品。

编辑推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我们会详细介绍“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的各个方面,相信对大家有所裨益。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老师必须认真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1)

【创新教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2、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的会写字。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绿色)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叶吗?

2、出示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水泥道为什么铺满金色的巴掌?金色的巴掌是怎么回事?)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排列迟到规则凌乱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法国梧桐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法国梧桐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简单介绍法国梧桐: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头状,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增、棕”,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三、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注释:通过学生自学,既加深了印象,同时在介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反复联系,加深印象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面积。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2)

设计说明: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的天真烂漫。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学前准备

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自学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精读感悟

(用时:10分钟)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

2.理解词语: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

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1.作者观察了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

2.联系课文内容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4.“金色巴掌”指梧桐树的叶,课题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6.仿写词语。

亮晶晶________________

7.仿写比喻句。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美句(用时:20分钟)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

2.欣赏、体会这些句中的美。1.美景:(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一掉下来,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2.高兴:(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8.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水洼

()的地毯

()的巴掌

()的天空

()地走着

()地歌唱

三、总结仿写(用时:10分钟)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

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用几句话写下你上学或放学看到的景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文的小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语言也很优美。教学中,我注重对重点句的理解、感悟,先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优美,再去想象欣赏美丽的图案,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片段

◆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水泥道的美丽(教学重点)?

师:一条普通的水泥道,作者却认为它很美丽,你能感受到这种美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交流)

生1:我认为水泥道很美,水泥道的小水洼都映出小小的蓝天了,蓝天都铺在水泥道上,不美吗?

生2:水泥道的美在于梧桐树叶的装饰,金色的树叶落满地面,这种图案很美。

生3:我从文中的两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一句是把梧桐树叶比作我们的手掌,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掌看看,美吗?一句是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真美啊!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读书很认真,还有吗?

生: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是自由落下,随意地贴在地面上,虽然不规则,但这也是一种不对称的美。

师:是啊,看来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条水泥道,和作者一样,你们能找出写作者喜欢水泥道的句吗?

(生齐读倒数三、四自然段)

(板书:小心地走着、仔细地数着、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师:由于作者的细心观察,把水泥道描绘得像一幅图,你能画下这幅画吗?

(学生画出这条美丽的水泥道)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品读文中重点句,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想象出了一条美丽的水泥道。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词语。

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

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2.齐读课题。1.用一句话概括你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识字:

加一加识字:案、规、图

熟字加偏旁识字:

甫(铺)尼(泥)完(院)

非(排)贝(则)尺(迟)

谜语识字:三天(晶)2.给加点字注音。

水洼()凌乱()

增添()棕色()

3.比一比组词。

洼()综()

娃()棕()

列()愉()

烈()偷()

三、熟读感知(用时:15分钟)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4.同桌互讲课文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归纳字的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读拼音写词语。

shuǐnítúàn

()()

páilièɡuīzé

()()

教学反思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较多,学生随文识字,还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最后又按结构归类巩固识字,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感受文中的优美句。

2.练习写话。

学习重点理解相关句,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能利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零乱”等词语的意思,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学习用查字典、看图、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看图识树,导入课题。

师生交流:同学们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树,谁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书的图片(课件出示),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它的叶子像什么?(梧桐树,手掌。)

展示图片:

交流资料: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在我国公园和行道两旁可常常见到。而今在我国北自大连、北京、河北,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及东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们都把它简称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却既不是梧桐树,亦非产自法国,而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实际上是指“中国梧桐”。人们习惯所说的“法国梧桐”只是悬铃木中的一种。原来,悬铃木一属有8种,原产北美洲、墨西哥、地中海和印度一带。引入我国栽植的有3种。悬铃木果序柄的果实,有的1个果球,有的2个果球,有的3个以上果球,因此名称就不同,分别叫做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这是三个不同的种。

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板书课题: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学生齐读课题。)

(1)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3)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一下法国梧桐在水泥道上留下的美景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图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了解树木,通过课题质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介绍作者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上海出生,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1958年开始发表儿歌、儿童诗。曾任《儿童时代》杂志编辑,后调上海少年报社,任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并兼任《童话报》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爱美的孩子》,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小粗心奇遇》、《天上来的百兽王》,童话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们》、《小巴掌童话百篇》、《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来自桦树林的蒙面盗》、《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

作品先后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重点指导生字“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数(shù shǔ shuò)

shù:1>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如数目、数量、数词;2>几,几个,如数人、数日。

shǔ:1>一个一个地计算,如不可胜数;比较起来突出,如数得着;2>责备,列举过错,如数落;谈论,述说,如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屡次,如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练读一读。

读一读:数(shù)学课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认真地数(shǔ)着手中的小木棍。

(3)理解词语

①下面加粗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a、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b、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c、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一: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二:“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三:“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②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印着: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排列:留下痕迹。

规则:贴切、妥帖。

明朗:顺次序放。

熨帖:规律、法则。

凌乱:杂乱无序。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再写(“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然后写(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最后写(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在生字教学中,放手学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学习“会写字”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紧”,左右结构的字“铺、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迟”,学生练写。

铺:“甫”上横要长,下框内两短横居中,中竖贯穿上下。

泥:“尸”上框扁小,竖撇要长;“匕”撇要短,竖弯钩的弯要大。

晶:三个“日”要匀称,上边的居中间,下边两个要平行排列。

紧:上下宽,中间稍窄,各部分都要写扁,“幺”最后一笔是点。

院:左窄右宽,“阝”在左边,右边“元”的撇和竖弯钩都在下横处起笔。

印:第一笔短撇起笔稍高,与下边的竖提分两笔写,中间一短横,右边是单耳。

排:“非”中间两竖右边的稍长些,左右各三横,下横都稍长。

列:“歹”首撇要短,横撇要长,点在里面不出头。“刂”在右边。

规:左边两横稍向上提,竖撇要长,点要小;“见”下框要窄。

则:“贝”下框要窄,竖撇在框内上部起笔,点在框外。

乱:“舌”的撇稍短,横略长,“口”要小。

棕:左窄右宽,“示”下横要长,竖钩在下横处起笔。

迟:“尺”扁框要小,捺变为点稍大一些,注意“辶”的。笔画。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的词语:巴掌、水洼、

(2)表示动作的词语:蹦跳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明朗、潮湿、闪闪发光、平展、凌乱

(4)叠词: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5)有新鲜感的词语:巴掌、放晴、水洼、映着、尽头、熨帖、平展、规则、凌乱、迟到

2、短语积累:

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金黄金黄的叶子

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彩色的地毯闪闪发光的地毯

很远很远的地方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棕红色的小鸟

金黄的叶丛

3、精彩的句子: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及对秋的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4)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字,读准多音字“铺、熨”,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4.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路上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有新鲜感的词句。 2.掌握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学会感受日常生活当中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字,读准多音字“铺、熨”,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水泥道的美。 教学重点:

会认“洼、印、凌”等6个字,读准多音字“铺、觉”,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水泥道的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1:一条公路,生观察图片并填空一条( )的路。(长长的、望不到尽头的、笔直的、光秃秃的、)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条路美吗?那么怎样使它变成一条漂亮的公路呢?(路边种花、树、涂颜色......)

2.出示图片2:一条公路,生继续填空一条( )的路。(漂亮的、铺满落叶的、金黄色的、两旁种满梧桐树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一条漂亮的路,让我们一起欣赏这条漂亮的、铺满落叶的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张秋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词,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读。

重点指导多音字“铺”和“熨”。 (3)交流识字方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们吗? ①加一加:靴 棕 增 ②比一比:洼---娃 榆---愉 ③两字组成词语:图案 排列 规则 ……

归纳小结识字方法。

(4)书写指导:先归类,再强调。

左右结构:10个。铺 泥 院 印 排 列 规 则 乱 棕

上下结构:2个。晶 紧

半包围:1个。迟

重点强调并范写:铺、晶、规、迟。主要强调结构(田字格书写如何起笔落笔)、难写笔画即主笔、易错笔画。

(5)齐读词语。

(6)照样子,说词:亮晶晶 ______ (7)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来说一句话吗?

3.采取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泥道呢? 5.学生自由交流课文内容。

三、课外阅读,延伸乐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感受其所描绘的景色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路上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

1.掌握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摘抄喜欢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会感受日常生活当中的美,并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看到景象或者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

2.指名回答:在你眼中,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泥道呢?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一)发现美(1-5) 1.指名分段朗读1-5自然段。 2.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指导理解:

(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风雨交加之夜为落叶形成条件。 (2)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这时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明朗”(师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3)“我”发现了什么?找句子,感受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地面上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亮晶晶”、“印着”说明水清澈如镜)

②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模仿“金黄金黄”说词语,如:雪白雪白)

③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回顾用:“一……便……”说句子)

(二)品味美(6-9)

1.学生自由朗读6-9自然段,说一说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

2.从短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下来,并交流所划的句子。 句子一: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①将“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喻成“地毯”。课件出示图片,欣赏“闪闪发光”的地面。

②由近及远具体描写水泥道的美。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句子二: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①将“落叶”比喻为“小巴掌”,课件出示梧桐树的叶子。 ②理解“熨帖”和“凌乱”,可联系图片和上下文或生活实际。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句子三: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①将“小雨靴”比喻成“小鸟”。 ②你从句子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赞赏美(10—11) 1.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你觉得作者爱门前的水泥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句子:

①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②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引导学生观察第10段与第1段,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4.带着赞赏之情再次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深化美

1.运用你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2.为什么作者能把简单的景色写得这么美呢?(留心观察,用心体会)

3.小结:这本来是很普通的景色,在下雨天我们也曾经历过。只是我们不曾认真观察过,希望大家以后做一个爱观察的孩子,相信你也能发现很多美。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到积累本上。 2.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3.课外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和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有改进,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看,课堂思路引导有进步,学生有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字词教学严控在20分钟以内,主要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认读词语,书写指导针对性指导。

3.课堂上学生能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并可以自行小结。

4.通过评改小练笔,发现一部分学生能很好地用简单语句描写生活中的场景。

缺点:

1.理解词语过程,除了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等方法,多使用多媒体工具,直观呈现,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如“凌乱”一次,可以通过2幅画直观对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凌乱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2.备课过程,对于课文教学目标、重难点需要再全面深入理解、吃透。另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目标还需加强学习与运用。 3.评改课后练习册,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不牢,反思2点原因:(1)课堂授课没法面面俱到,或者重难点把握不全面。(2)练习册习题偏难,应选择性布置作业。

4.教学前后的检测评价手段要具体有效,落实到位。课前预习要简单有效,要了解学生做好预习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尽可能控制在30分钟内。课后巩固复习要以区教研和教参为导向,做到精要,了解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用时,控制在50分钟之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水泥道上铺满金色巴掌?金色巴掌是怎么回事?

2、把你见过的法国梧桐树叶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法国梧桐树叶的图片(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

(2)说说自己了解的秋雨。

(3)课件出示描写秋风、秋雨的片段,欣赏阅读。

秋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满地都是干枯的叶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嘎'的声音。

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2、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1)作者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①多么明朗的天空。

②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④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⑤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作者在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作者心情愉快。(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作者非常喜欢雨后的水泥道。(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三、思考交流。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同桌互相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观察细致,描写具体。)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把水泥道上的树叶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

(4)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能利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零乱”等词语的意思,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学习用查字典、看图、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看图识树,导入课题。

师生交流:同学们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树,谁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书的图片(课件出示),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它的叶子像什么?(梧桐树,手掌。)

展示图片:

交流资料: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在我国公园和行道两旁可常常见到。而今在我国北自大连、北京、河北,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及东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们都把它简称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却既不是梧桐树,亦非产自法国,而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实际上是指“中国梧桐”。人们习惯所说的“法国梧桐”只是悬铃木中的一种。原来,悬铃木一属有8种,原产北美洲、墨西哥、地中海和印度一带。引入我国栽植的有3种。悬铃木果序柄的果实,有的1个果球,有的2个果球,有的3个以上果球,因此名称就不同,分别叫做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这是三个不同的种。

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板书课题: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学生齐读课题。)

(1)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3)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一下法国梧桐在水泥道上留下的美景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图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了解树木,通过课题质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介绍作者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上海出生,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1958年开始发表儿歌、儿童诗。曾任《儿童时代》杂志编辑,后调上海少年报社,任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并兼任《童话报》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爱美的孩子》,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小粗心奇遇》、《天上来的百兽王》,童话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们》、《小巴掌童话百篇》、《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来自桦树林的蒙面盗》、《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

作品先后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重点指导生字“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数(shù shǔ shuò)

shù:1>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如数目、数量、数词;2>几,几个,如数人、数日。

shǔ:1>一个一个地计算,如不可胜数;比较起来突出,如数得着;2>责备,列举过错,如数落;谈论,述说,如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屡次,如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练读一读。

读一读:数(shù)学课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认真地数(shǔ)着手中的小木棍。

(3)理解词语

①下面加粗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a、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b、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c、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一: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二:“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三:“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②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印着: 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排列: 留下痕迹。

规则: 贴切、妥帖。

明朗: 顺次序放。

熨帖: 规律、法则。

凌乱: 杂乱无序。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再写(“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然后写(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最后写(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在生字教学中,放手学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学习“会写字”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紧”,左右结构的字“铺、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迟”,学生练写。

铺:“甫”上横要长,下框内两短横居中,中竖贯穿上下。

泥:“尸”上框扁小,竖撇要长;“匕”撇要短,竖弯钩的弯要大。

晶:三个“日”要匀称,上边的居中间,下边两个要平行排列。

紧:上下宽,中间稍窄,各部分都要写扁,“幺”最后一笔是点。

院:左窄右宽,“阝”在左边,右边“元”的撇和竖弯钩都在下横处起笔。

印:第一笔短撇起笔稍高,与下边的竖提分两笔写,中间一短横,右边是单耳。

排:“非”中间两竖右边的稍长些,左右各三横,下横都稍长。

列:“歹”首撇要短,横撇要长,点在里面不出头。“刂”在右边。

规:左边两横稍向上提,竖撇要长,点要小;“见”下框要窄。

则:“贝”下框要窄,竖撇在框内上部起笔,点在框外。

乱:“舌”的撇稍短,横略长,“口”要小。

棕:左窄右宽,“示”下横要长,竖钩在下横处起笔。

迟:“尺”扁框要小,捺变为点稍大一些,注意“辶”的笔画。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的词语:巴掌、水洼、

(2)表示动作的词语:蹦跳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明朗、潮湿、闪闪发光、平展、凌乱

(4)叠词: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5)有新鲜感的词语:巴掌、放晴、水洼、映着、尽头、熨帖、平展、规则、凌乱、迟到

2、短语积累:

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金黄金黄的叶子

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彩色的地毯闪闪发光的地毯

很远很远的地方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棕红色的小鸟

金黄的叶丛

3、精彩的句子: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及对秋的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朗读课文,抄写课文中喜欢的句子。(重点)

3、学习课文,感受到大自然秋天的美。并观察身边的景物,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赞美。(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导入课文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5、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6、读课文,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7、再读课文,画出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美的句子。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

三、品读赏析,交流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3、指导学生带有美好的感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阅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别美的能力。: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

(1)“我”有什么新发现?

①啊!多么明朗的天空。(板书:天空明朗)

②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板书:地面潮湿)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板书:法国梧桐树叶金黄金黄)

④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课件出示: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①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这个比喻句,从水泥道的颜色、柔软度、光泽、长度上写出了它的美。)

②作者为什么把铺满梧桐树叶的水泥道比作地毯?(因为水泥道的颜色是金黄金黄的、是“一片片”飞落下来落在路面很柔软,又闪闪发光(闪着雨珠)、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这些特点与地毯有相似的地方。)(板书:水泥道地毯)

(3)课件出示: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①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的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板书:小巴掌)

②“熨帖”这个词语用什么方法理解,什么意思?(“熨帖”这个词语我先查字典,知道是“贴切、妥帖”的意思;然后看课文中的插图,明白这个词语是说梧桐树的落叶紧紧地粘在地面上意思。)

(4)课件出示: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①“这”指什么?(“这”指排列不规则、有些凌乱的法国梧桐树落叶。)

②从“然而”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5)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6)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①课件出示: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板书: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③找出“我”陶醉于水泥道上的美景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这两段话写出“我”太喜爱水泥道了,一边走,一边想象,那是多么美的生活啊!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再读课文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3、按照课文意思补充句子。

水泥道像________________。(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梧桐树的落叶像________________。(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棕红色的小雨靴像_________________。(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5、你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有一天,我们上完四节课就放学了。虽然已是秋末时节,但中午的阳光从头照到脚,让人浑身暖暖的。当我走进一片小树林时,风轻轻一吹,我看见一些树叶随风起舞,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飞来飞去,然后又跳着“芭蕾”,旋转着落在了地上。我俯身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很漂亮,摊开手掌,把树叶放在手掌里,仔细地欣赏着。突然,一阵风吹过,树叶随着风从我手中悠悠地溜走了,我正准备抓住它,它却调皮地飞得更高。我想,就让它在风中轻舞吧!)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2、指导学生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主旨。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秋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1)“首尾呼应”本义是前面和后面的人一呼一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本文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第10自然段,再次写道:“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样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板书:总起具体总结)

(2)举例:

开头: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结尾: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3)练一练:写写你眼中的秋天,注意做到首尾呼应。

2、本文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点明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样的叶子,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其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金色巴掌”,生动形象;另外,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后,树叶飘落;二是作者热爱生活,才会有所发现。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讲述了作者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秋天的美。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知道了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就能写出身边的美景。

七、主题延伸

每天上学同学们都从自己家出发,一路上看到不同的景色,同学知道你家怎么走吗?就让我们组织一次“我家这样走”的指路交流活动。建议形式要多样:

1、可以写到你家路边看到的景物、建筑物;

2、可以画一幅到你家的行程图,讲给大家听;

3、可以带同学去一趟……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上学路上》

(一)阅读《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完成练习: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分别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二)阅读《上学路上》完成练习: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八、当堂检测(选做)

九、课后作业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7)

【创新教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2、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的会写字。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绿色)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叶吗?

2、出示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水泥道为什么铺满金色的巴掌?金色的巴掌是怎么回事?)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排列迟到规则凌乱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法国梧桐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法国梧桐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简单介绍法国梧桐: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头状,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增、棕”,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三、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注释:通过学生自学,既加深了印象,同时在介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反复联系,加深印象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面积。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法国梧桐树(课件出示2)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3)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可达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花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

3、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二、学习生字、认读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字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4:生字)

pūníjīnɡjǐnyuànyìnpáilièɡuīzéluànzōngchí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指名领读,正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词语)

wāyìnlínɡzēnɡzōnɡxuē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5、(课件出示6)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0至11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熟读课文。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8)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3、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师重点指导“规、印、泥”。

“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见”,不是“贝”。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印”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

“泥”左右结构,第七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

指导。

五、反馈检查,比赛认读。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

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介绍,通过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10图片)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评读。

2、(课件出示11)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板书: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xx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指导带有美好的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课件出示12)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板书:彩色的地毯金色的小巴掌)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4)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读读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2、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读文,阅读链接。

1、(课件出示13)

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我”的上学路是怎样的?(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我”有什么感受?(百看不厌)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导入课文,诠释课题,感受水泥道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9)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反复朗读,能够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讲解重点生字词

齐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三、品读课文,探究深意

自由朗读课文,情节分析

小组讨论,理解情感

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并结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资面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逐字稿

逐字稿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我们每天上学、放学,大家在路上都看到哪些风景了呢?小红你说说,哦,小红说她是走路上学的,路上只有马路和路边的树。还有同学说说吗?小强同学,哦,小强同学是坐公交车上学的,路上可以路过大海,大海很漂亮!嗯~同学们大家上学路上看到的风景各有不同,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那是什么样的风景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跟老师一起读课文题目《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好,读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张三同学,哦,刚刚老师说是美丽风景,那水泥道有什么美丽之处呢?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哇!老师和大家的问题一样,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边听边想,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老师读完了,有不认识的字词吗?老师帮大家列在PPT上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学习。嗯,老师看到大家都抬起头来了,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哪个小组给大家领读一遍生字?嗯,一小组,好,一小组同学读音非常准确!二小组给一小组读的生字组个词!嗯,三小组同学不甘落后一直在举手,三小组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记忆字形的窍门吧!哦,三小组同学说水泥的泥,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是一个尼姑的尼,所以这个字左边是它的特性,右边是它的读音,两者一结合就是这个字啦!哇!根据三小组同学的描述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形。我们给爱动脑筋的三小组同学鼓鼓掌!

我们学会了生字,那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生字放在课文里大家是不是还认识了,请大家齐读课文,老师听一听哪一组读得最流利!开始!

一小组同学声音很洪亮继续加油!二小组同学要注意字音,三小组同学很有感情!

同学们都读完课文了,还记得刚刚的问题吗?接下来,我们慢慢去探索。

小学语文教资面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逐字稿

这条水泥道在哪呢?哦,在作者上学的路上!那刚刚张三同学问的,金色的巴掌是什么呢?谁来替老师给张三同学讲讲?李四同学,哦,李四同学说了是落下来的梧桐树叶。大家见过梧桐树叶吗?嗯,老师看见大家都点头了,咱们青岛路边种满了梧桐树,梧桐树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呀?对,就是巴掌一样的!那为什么是金色的呢?哦,是秋天!

那这一片片金色的巴掌为什么会铺满水泥路呢?谁给大家描述描述?小红同学,哦,因为下了秋雨,一片片叶子就贴在路上的小水坑里了!大家说小红同学说得对吗?那大家怎么知道的呢?请全班同学大声朗读3-4自然段!

那一片片金色的小手掌铺满水泥路好看吗?好看!作者也觉得好看吗?对,作者也觉得好看!那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呀!这个路真好看呀!真好看呀!哈哈,老师看见大家都笑了,作者没这么写,那作者是怎么写这条路的好看的呢?

请全班男生大声朗读第5-6自然段!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描写这条小路的呢?张三同学,哦,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呢?哦,把水泥道比作了地毯,还有吗?把梧桐树叶比做了小巴掌!那通过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呢?哦,更加生动、具体!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也要记得这些小窍门哦!

小学语文教资面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逐字稿

那作者喜欢这个小路吗?哦,喜欢,我们从哪看出来的呢?请全班女生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从哪看出作者很喜欢这条小路的呀!小明同学,哦,作者走路很小心、仔细!是呀,我们只有在特别喜欢、在意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小心、仔细!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句,谁找到啦?来小强同学给大家读读!这一次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呢?哦,把小雨靴比作了小鸟!哇!这个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啦!

同学们注意,课文有一句话来回说了两遍,大家找到了吗?对,就是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分别出现在哪呢?是呀,一句出现在课文一开始,一句出现在课文结尾。通过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同学,哦,让人觉得这篇课文整体性更强了!小明同学说得非常准确!我们把这样的写作手法成为前后呼应!

同学们,我们回头看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里写的景色我们平时见过吗?嗯,大家都点头了,这只不过是一个秋天常见的风景!我们大家都见过,那作者为什么能把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景色写得这么美呢?

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一小组同学已经举手啦!一小组同学说说!哦,因为作者文笔好!还有吗?二小组同学,哦,因为作者善于观察!说得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身边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要向作者一样善于发现周围的美丽!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善于描写,赞美它!那么就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自己上学的路上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请大家写成300字的小短文,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同学们,下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字,正确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总结课文,感悟意境。

3.习得方法,练笔拓展。

教学重点

1.会写13个字。

2.总结课文,感悟意境。

教学难点

尝试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流程

一、出示画面,积累语句

师: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我看到了平时从未发现的美丽景色。大家快来看啊!

画面一(出现潮湿的地面):你会想起我们上节课积累的哪些词语或句子?

画面二(出现梧桐树掉叶子的画面):你又会想起我们上节课积累的哪些词语或句子?

画面三(出现一条铺满梧桐树叶的小路):你会怎样描述这条路?

画面四(出现一双穿着雨靴的脚在落叶路上的画面):这双小脚会怎样走在这条路上?

二、入情入境,理解感悟

师:同学们,小作者仔细观察秋天的水泥路就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他还想象自己的雨靴就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多美啊,带着这样的想象,美美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又读了一遍。你们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若学生找不到,教师可直接指导。)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句尾用上省略号,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

3.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句子更生动、形象。)

4.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量词的运用,让句子优美、清新。)

四、学习字词,认真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读一读。

2.为生字找词语朋友。(指名口头组词)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书写,如“铺”字右边的点不要漏写;“印”的第一笔是短撇;“规”左边的点不能写成捺。

5.学生书写生字。

五、丰富文本,完成练笔

1.出示课后的“阅读链接”。

2.学生自读,发现和课文在写法上的不同。

3.教师简介汪曾祺及《自报家门》这篇文章。

4.学生交流读后感。

5.出示学校周围的图片,引导学生想一想上学或放学路上自己看到了什么?

6.小组内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发现。

7.师:同学们,你能像课文或“阅读链接”那样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写下来吗?

8.学生练笔。

9.作品展示,全班交流。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评读。

2.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板书: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指导带有美好的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板书:彩色的地毯金色的小巴掌)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4)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读读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2.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教学方案(推荐15篇)


制定科学的方案需要根据企业当前阶段的工作任务来进行。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工作方案。本篇文章是关于“教学方案”的,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教学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赶驴人在驴子的脖子前挂一块肉,驴子为了吃到那块肉就不停往前跑,但是驴子始终也追不到那块肥肉。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关注字音、节奏)

2.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个别朗读,同学互评

4.集体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级互助

2.根据幻灯解决重点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预设:

(1)好事者(2)老虎

(3)驴本身(4)黔地

4.你认为哪个原因更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

(1)好事者带来且无用;不带,或带而用,则不会出现此悲剧

(2)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3)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4)黔地,没有挖掘驴的价值

注:由预设2、3理清结构,解读课文

①虎对驴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看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深层挖掘虎的心理)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

畏---疑---恐---不奇---怕---喜(结合画面,试背课文)

②面对凶悍的老虎,驴有何反应

“鸣”“蹄”(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③观看flash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

驴:软弱无能狂妄自大迟钝麻木愚蠢虚荣

貌似强大外强中干

虎:勇敢大胆谨慎小心观察仔细狡猾敏捷

小结:好事者与老虎包括黔地,作为外因在这场悲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驴自己.文章标题是《黔之驴》,但着力多的却是虎,是否偏题,标题可否改为“黔之虎”(学生讨论)

以虎衬驴

5.作者为何要塑造驴的形象,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目的又何在。(作者、背景、体裁)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背景:《黔之驴》是柳宗元被贬官时所作的《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作品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还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知己知彼

(4)不虚荣买弄

(5)正确估计对手

(6)坚持,不放弃

四.拓展: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观点?

教学方案(篇2)

一、教学思路:

《位置》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因此,本课一开始抓住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先做自我介绍,再比一比谁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的现实活动中,初步感受位置,激发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位置,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明确我们习惯上怎样来分小组的方法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最后再开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此后,通过填写座位卡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座位卡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此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创设活动情境,感受位置

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创设实际活动情境,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公民的思想教育。

4、练习应用

通过小组讲座如何合理的给小动物分房子,小组合作帮助小蚂蚁设计寻找食物的路线等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今天和你们一起上课的除了刘老师,还有许多领导和老师,他们很想认识咱班的小朋友,你们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吗?怎样介绍能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并板书课题)

(二)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1、联系班组实际分组情况,明确习惯上的分组方法。

2、生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

3、游戏: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小朋友根据描述的位置猜测出他的好朋友是谁。

4、填写、比较座位卡。学生在座位卡上填写好自己的位置后,与前后、左右的小朋友的座位卡进行比较、探讨,并从中发现规律:自己与前后的小朋友在同一组,与左右的小朋友在同一个(同一排),进一步明确: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

(三)创设情间,感受位置

1、课件出示电影院座位的排列情况。小组讨论并汇报:你发现电影院的座位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让学生在进场找座位的情境中真正掌握找位置的本领。

3、反馈:通过验票检查学生是否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练习应用

1、给小动物分房间。(课件出示动物园一角)

小组讨论:把什么位置的房间分给大象比较合适?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理由充分就应给予给定。)

2、小组合作设计出帮助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路线。

这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设计的路线可以有多种,只要各小级能根据小蚂蚁及食物的位置,设计出合理的路线就应给予肯定。最后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评选出能让小蚂蚁很快吃到食物的最佳路线,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和什么有关系?(位置)而且我们还能够应用有关位置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说明数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们有决心学好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三、教学评析

1、联系学生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首先,通过师生谈话,联系学生实际做自我介绍的方式,自然引出课题。其次,联系班级实际,告诉大家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好朋友所在的位置,进一步感受位置,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

2、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位置。

首先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创设电影院的情境,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为解决到电影院“找座位的方法”这一难点,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本领。最后,通过课件演示给小动物分房子,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采取适当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理念之一。本节课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探讨,尤其是在动物分房时大象到底要分到哪间房,初步体会研究性学习形式。

建议:

1、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是一个难点,能否多结合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感悟到其规律。

2、能否结合本节课内容把位置的相对性渗透给学生。

教学方案(篇3)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㈠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㈡化石资料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设计意图: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㈢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表现化石特点。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⒌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了解化石出土姿势: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

⒍引发生疑。

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⒎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㈣想象来历,自编假想故事

⒈指导假想。

⑴科学假想我们还是第一次。首先让我们来策划一下,看这个假想该怎么个想法。

⑵学生讨论,引导归纳科学假想的要点:以现实为依据,大胆推测,展开科学合理想象。

⒉小组合作,自编故事。

⒊交流自编故事,学生评议。

评评:①故事创意,②现实为依,③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点,自己分析,思考,推断,自编故事,通过自己亲历、实践,体验科学家假想的一般过程,逐步发展完善了对科学假想的认知。)

㈤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

⒈读中充分感知课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指名分段读,进一步感知。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后面对文本故事的分析,比较,赏评奠定基础。)

⒉比较故事,细细品味。

⑴小组学习,把刚才自编的故事和课文故事比一比,谁编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①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气候干燥炎热,动物们干渴难忍,为后文急于喝水,忘了危险埋下伏笔。(细致形象)

②老象陷入淤泥的经过,环环紧扣,故事想象合理、

③地质变化的过程,具有科学性。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赏书本故事的优点,亦可评其不足,也应肯定自编故事的独特创意,细腻周密之处,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书本)

(设计意图: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⒊小结亲历感悟。

说说通过自编科学假想,再与课文故事对比,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起初,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附:板书设计:

个头大,保存完整

以现实为依据

脚踩石头,斜插土里

科学

假想

大胆推测,合理想象

严密

科学

细致

教学方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交际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敢于发言、耐心倾听、积极评价。

2、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仔细专注的观察习惯,掌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

3、通过讲述自己的观察所得和观察感受,培养有条理、说具体的陈述能力,借助评价别人的发言,培养倾听的习惯和抓住特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活动内容

教师用轻松活泼的儿童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宣布: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紧张而又快乐的比赛,比赛分两个项目:一、考考谁的眼力强;二、比比谁的口才好。评出火眼金精奖;能说会道奖。下面我讲述比赛要求了,请注意听。──我们比赛的程序是这样的:先给大家观察三幅图,给三分钟。(板书:看)然后把图上看到的内容和观察过程的想法,自言自语地说一说(板书:自言自语),接着在小组内说,小组同学给讲的同学逐一打分。最后,推荐你们组最好的同学挑战其他组的同学。

二、自己观察(3分钟)

三、自言自语陈述所看所想(5分钟)

四、小组内互讲互评

重点是说话的清晰性,准确性。用堂上笔记本打分,满分5分,用关键词给同学的发言作出评价,如过渡语,生动的用词,醒目的开头,精辟简洁的语言等。

五、各组选手口才大比拼

分成三批,每批3人,每人最少讲够1分钟,最多三分钟。每批结束点评一次。

六、评奖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生活认真观察,感受到细致观察,多角度观察,身心投入的观察是写作具体性、准确性、情感性的基础

2、在写作中尝试把本单元作家的写作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具体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要求在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就明确作文任务,做好观察事物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布置观察任务

1、读第二单元的导读。

2、提出作文要求:

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习作的任务。

3、思考并初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到底应该怎样观察,学了这单元的课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结合阅读教学,渗透观察方法

三、作文课

1、回顾这单元掌握的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特点:

板书:

仔细观察──观察地点、角度、时间、环境不同,所见也不同

对观察的事物从动、静、声、色、形

用心感受、发挥想象、认真思考

2、默读语文园地二中的我的`发现让学生从三个句子感受作者观察和写作的特点。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观察的事物、观察的过程、观察的发现,组织同学根据以上的方法、自己的思考给发言的同学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4、写作,动笔写前建议学生打好腹稿,先过过电影再动笔写。

(老师巡视、点拨。)

四、作文评讲课

1、选取有典型性(优秀的或有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三篇学生作品,让作者本人朗读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让同学们评价。

2、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学习伙伴,互相评议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外拓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语胸有成竹

1、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先准备一下,同位进行,进行打分,满分100,从复述时是否大方、有条理、清晰、生动去考虑。

3、用胸有成竹造句。

(堂上笔记本)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挑战记忆力:

用最短的时间背诵日积月累。

2、检查:

⑴ 课件:

出现12种花的图片和填空内容,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

正月( )香又香, 七月( )头上戴,

二月( )盆里装, 八月( )满枝黄,

三月( )红十里, 九月( )初开放,

四月( )靠短墙, 十月( )正上妆,

五月( )红似火, 十一月( )供上案,

六月( )满池塘, 十二月( )雪里藏。

⑵ 朗读。

3、上网搜集资料:

找有关以上12种花的诗、文章、句子、或歌曲配上插图,出一期花言花语的墙报展。

教学方案(篇5)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通过同学们给她的鼓励的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整篇课文教学我从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变化”为突破口,以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展开教学。同时,紧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进行言语与思维的训练。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英子在后来的日子中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走进英子的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⑴课文中写了几次掌声,把带有“掌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⑵圈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紧扣文本,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⑴一位新来的老师让同学们干什么?她知道英子的情况吗?轮到英子了,她怎么样?(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齐读这句。你从“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英子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为什么?

⑵可是英子终于一摇一晃走上了讲台,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热烈而持久。

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①读句子。

②你从“注视”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③你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理解“骤然”。如果你是英子,当时面对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你会怎样?英子又怎样?

④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⑶出示: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读句子。这第二次的掌声里又包含了什么?这时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谈英子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学习和尝试运用抓人物的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洞察英子内心的变化,领悟同学们的掌声的作用,从同学们的鼓励、信任与关爱使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和生活、命运发生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1、两次掌声后,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2、从两次掌声后,从英子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用欢快的语气来读这两段,来感受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吧!

3、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给别人掌声?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这些掌声就是人和人之间送出的“爱”。(出示:爱是什么?爱是碰到老师同学时的一声问候;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爱是……)播放《爱的奉献》,学生畅谈。适当让音乐延续,让课堂保持静寂。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畅谈对“爱”的理解与感悟,将课文教育主题上升。适当的静,让学生回味,促其思考。

1、交流搜集到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

2、关心媒体报道,小组合作确立关爱、帮助的对象。制定出帮扶计划,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帮扶过程和自己的感想。

29、掌声

第一次:鼓励、信任……

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二次:鼓励、赞扬……

教学方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2.能分类整理积累文言词句

3.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分析课文

4.能迁移阅读课外文言语段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二、归类整理

1.学生自主勾画重要字词

2.运用归类法积累文言词句 A含义接近 B相同用法 C一词多义 D四字短语

3.练习《面对面》知识梳理

三、复习课文

1.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潭

第二段:潭水清澈

第三段: 小潭源流

第四段: 小潭气氛

第五段:同游之人,跟随小生。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1.2段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水尤清冽的特点?

4.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如何理解?

四、拓展练习

《面对面》练习

教学方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找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2.学生可能回答: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杜甫《春夜喜雨》诗。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3.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预设以下赏析的点: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3)写野花用了什么手法?为何那么传神?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密密地斜织着”中的 “斜”字,“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薄烟”一词,“绿得发亮”及“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案(篇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24课《镜泊湖奇观》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课前准备:每个人查阅镜泊湖及中国名胜、身边景物的有关资料。

教学准备:投影仪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同学们谁能介绍一下你所知

道的名胜美景?说的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美丽的镜泊湖。

2.教师板书课题。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学到这里,镜泊湖奇观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关于镜泊湖奇观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引导,讨论解决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七、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八、板书设计

镜泊湖奇观 湖自然朴实绮丽多变静态

瀑布壮观从不结冰断流动态

地下森林长在火山口里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阳光照射

《镜泊湖奇观》的说课设计

碧阳镇中心小学 吴继红

1. 教材简析:

《镜泊湖奇观》是第八册第六组的一篇阅读课文。它通过描写镜泊湖独特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壮丽山河,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的重点在于突出镜泊湖景色的壮丽奇特,故而以奇观为题眼。

全文分四各部分。首先描绘了镜泊湖动人的传说故事和形成的实际情况,接着从整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也就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其次重点描写了吊水楼瀑布的景色,最后是地下森林的景色。文章层次清楚,比喻生动,词句优美,描绘细致。

《镜泊湖奇观》一文在描绘镜泊湖整体特点时运用了静态描写,在吊水楼瀑布这一段则运用了动态描写,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镜泊湖的特点。

作为阅读课文,在教学内容上则要结合单元的训练目标,运用旧知,扶放结合逐步形成技能。

2.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的定为以下4点。

①.认识本课8个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④.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重点的制定,由于本文文质兼美,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所以定为理解文中优美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描写镜泊湖奇观的。难点是吊水楼瀑布冬季不结冰断流。因为学生对于冬季气温低达三四十摄氏度,瀑布的水却从不结冰这一奇特罕见的现象不易理解,教学时应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3. 教法和教学程序。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的基本方式是词句品析法,辅以朗读法和点缀法。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通过朗读,品词析句,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步:

(一)(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先从审题入手,通过朗读理清层次,感知内容。

本文课题是《镜泊湖奇观》,我在开课时就抓住了这个湖泊为什么叫镜泊湖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朗读全文,找出答案。再扣住奇观,看看它到底奇在哪?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在奇字,让学生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弄清段落层次,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哪几部分来描写的,使每一个学生既对全文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又能在逻辑思维上做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二)(实施目标)以读带讲,品词析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篇课文,优美的词句较多,如果学生能够体会这些词句的精妙,那镜泊湖的奇特美景也就可以栩栩如生的再现在我们眼前。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神奇之处,品词析句,哪一句写得美,美在哪里,哪些词精、哪些句妙,它们是如何抓住景色的特点进行描绘的。然后让学生质疑,对于镜泊湖奇观还有什么疑问吗?对疑问分类,学生讨论,自行解决,教师适当引导。

(三)(目标测评)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学生在赏析完全文后,能够在回顾全文后很快地把握住本文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以及这种相结合写作方法的优点,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本文写作方法描写一处景物。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个目标检测。

4. 学法指导。

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法的指导,本课教学着重指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掌握品味词语的方法。

如课文第二段,描写镜泊湖整体特点时,学生已经提出具有概括性的两个词,自然朴实、绮丽多变如何理解这两个词呢,我让学生在文中用波浪线和横线画出能够体现这两个特点的词句, 如除了镜泊山庄有一些精致的别墅外,这里没有多少人工的点缀,只有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 一望无际的林海。我让学生先品味峭拔、清澈、缤纷、一望无际和点缀等词,理解了这些景色的特点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明白了镜泊湖的景色大多是天然形成的,没有太多的人工点缀装饰, 这就是自然朴实的意思。这个词用得好, 好在哪,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要看它是否准确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抽象的词语要联系课文内容具体化,具体的内容要善于运用词语进行归纳概括。

(2)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写作知识,以至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动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已比较熟悉,我就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描写一处景物。

5. 课堂训练与作业布置:

课堂训练主要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

听 听老师的问题要求,在赏析词句时听取同学的发言。

说 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读 全班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

写 描写一处景物。 。

6. 板书设计如下:

镜泊湖奇观 湖自然朴实绮丽多变静态

瀑布壮观从不结冰断流动态

地下森林长在火山口里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阳光照射

对于板书的设计,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学生受到板书的启示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案(篇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段段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1-3段段意

难点:

概括1-3段段意,感受荷花的美丽

(三)课前准备:挂图、幻灯、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

1、

出示挂图:这是什么花?你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

2、

听录音,思考:哪几段直接写了荷花?(1-3)

二、学习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反馈:

字音: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读准花骨朵,画图理解花骨朵

字形:骨:第3画()翩:左扁右羽

提出不懂得词:莲蓬:看图理解挨挨挤挤:做动作理解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4、齐读课文,读出你想表现的感觉。

三、学习1-3段

1、

默读1-3段,思考:这三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清香、形态、姿势)

2、

学习第一段

●读,找出写荷花香气很诱人的词?

●概括段意?(我一进公园,就闻到一阵荷花的清香。)

3、

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标好句号

●划出直接写荷花形状的句子(4、5、6)

●写了哪几种不同的形态?(全开、刚开、未开)从图中找出这三种形态的荷花。

●课文用什么词把三部分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

●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为什么?(2)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读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体会哪个词用的好?

(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昂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划出写荷叶的句子

这句话中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是(),写荷叶颜色的词是(),写荷叶形状的词是()。

●这段话主要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就多。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显得更美丽了。

●小结,这段话荷花的形状。谁能概括的说说荷花的形状美在哪里?

(开的多,形状各异,白花、黄莲蓬、绿荷叶,颜色美)

●感情朗读

●概括段意?(荷花形状各异,十分美丽。)

3、学习第三段

●理解姿势:姿态

●看图说说白荷花有哪些姿势?用一个词概括?(千姿百态)

●为什么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荷花真了不起?

(所有的荷花都很美,各有各的样子,而且他们的样子不时的在改变。画家要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课文这么写是为了说明荷花姿势美。)

●感情朗读

●概括段意?(白荷花的姿势很美。)

4、

读1-3段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看图仿写

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

清香

荷花

形态

形状各异

姿势

千姿百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4、5段,进一步感受荷花之美

2、背诵课文2、3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荷花之美

难点:

感受荷花之美、背诵课文2、3段

(三)课前准备: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有感情朗读1-3段,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荷花的美?

2、背诵第二段

二、学习4、5段

1、听录音,讨论:这两段写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习第四段

●面对一池的荷花,作者想到了什么?

●想象中的我美吗?美在哪里?

(静态美: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下,光彩照人;动态美,风吹来,与一池的荷花一起翩翩起舞,十分美丽。)

●蜻蜓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告诉我做了好梦,说明什么?(它们生活在荷花池里十分快乐,从而衬托出荷花的美丽。

●为什么我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荷花太美了,我看的入了迷,把自己都忘了。)

●感情朗读

●练习背诵

●概括段意(我看着美丽的荷花,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荷花的诗句。

四、作业

1、完成作业

2、给荷花上色

板书:

荷花想象(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

教学方案(篇10)

活动一:集体舞《快乐圆舞曲》

活动目标:

1、在熟悉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蹉步动作,完整合拍地随音乐舞蹈。

2、利用已接触过的简单动作来提示新学习的舞蹈动作。

3、注意避免在蹉步移动时拉倒舞伴和被舞伴拉倒。

活动准备:

手腕花、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复习准备性律动

1、幼儿坐成圆圈,右手套花环,坐在椅子上复习准备性律动。

2、站成单圈,加入转身、拍手动作,再次复习律动。

二、学习蹉步动作

1、教师示范蹉步移动动作。

2、练习随音乐的蹉步移动。

3、听音乐完整练习A段动作,理解准备动作将会怎样提示舞蹈的动作方向。

4、两两结伴,探索击掌和对转方式。

三、完整随音乐舞蹈

1、随音乐将动作完整练习。

2、加入姿态的要求完整练习。

活动二:打击乐《解放军进行曲》

活动目标:

1、在学会旗操的基础上,学习用圆舞板、小铃、铃鼓等乐器演奏《解放军进行曲》。

2、根据旗操的动作、节奏型拍出节奏,探索大鼓的配器方案。

3、向解放军学习,能以饱满的精神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一、听乐曲《解放军》进行曲

1、今天,我请大家听一首曲子,一边听,一边想,这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

2、解放军是怎么走的?(请个别幼儿试试)

3、在教师带领下,集体复习旗操。

4、转换节奏型。

5、老师做旗操动作,幼儿拍手转换节奏。

二、使用乐器,幼儿看指挥练习

1、学习看老师的指挥。

2、第一段齐奏,第二段看老师指挥分组演奏。

3、小结幼儿演奏情况,引导幼儿解决困难之处。

4、出示大鼓,探索应该加在什么位置上。

5、集体练习听音乐拍大鼓节奏。

6、请幼儿演奏大鼓,其余幼儿看指挥演奏乐器。

7、出示指挥棒,全体

幼儿起立模仿军乐队演奏。

活动三:歌曲《兔子和狼》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学习边唱边表演。

2、根据故事情节,在集体讨论中提炼、填充歌词。

3、体验接纳与被接纳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回忆熟悉故事内容。

二、倾听旋律,提炼歌词,词曲匹配

1、倾听琴声,了解旋律。

2、幼儿随较慢的琴声尝试自己编歌词。

3、师生共同提炼歌词。

4、教师表演,幼儿唱歌。共同边唱边表演。

三、边唱边表演,体验接纳与被接纳的快乐

1、分角色表演歌曲。

2、小结相互接纳的好处。

活动四:乐律活动《捉螃蟹》

活动目标:

1、随音乐合拍地做出舞蹈、吐泡泡、挠痒痒的动作。

2、知道音乐变化的时候教师和同伴的体态可以提示自己做出音乐匹配的动作。

3、在做螃蟹横行、躲藏的动作时不影响同伴。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有趣的游戏,这个游戏讲的是一个小动物,是谁?(幼儿自由发言)

2、它有好多好多的脚?是谁?

二、师生共同创编,学习游戏动作(放音乐)

1、创编、学习螃蟹手脚跳舞的动作。

2、创编、学习螃蟹横行、吐泡泡的动作。

3、创编、学习螃蟹挠痒痒、舞蹈的动作。

4、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整听音乐学习。

三、探索幼儿规则

1、倾听、捕捉音乐,创设游戏情景。

2、共同讨论,确定游戏规则。

四、听音乐游戏

1、了解在动作转换时可以提示自己动作的方法。

2、随音乐游戏,注意不碰撞同伴。

六、带领幼儿随音乐舞蹈若干遍。

教学方案(篇11)

教学目标:

1.复习生词,掌握生词的读音,复习得的读法。

2.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具准备:

灯片2框,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查词语:植物、知识、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许许多多、四海为家。

2.查多音字得的读法.出示课后的三个句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用标出。

2.谁能说一说?(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三、学习第二节诗

1.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

2.(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

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

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怎么样了呢?能不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刚才看到的景象?纷纷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3.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4.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中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试试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5.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聪明、伟大、了不起、无私)

6.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7.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

四、学第三、四节诗

1.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她们一样聪明,一样无私,一样伟大,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

2.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3.(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

4.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5.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6.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

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7.蹦到哪儿跳到同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8.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了吗?他们的传播方法还有好听的名字呢,蒲公英妈妈的方法叫风传播,苍耳妈妈的方法叫动物传播,豌豆妈妈的方法叫弹射传播。

2.(出示植物图片)看,这里有这样一些植物,你知道他们传播种子的方法吗?分四人小组讨论,可以猜一猜,也可以大胆地推测。

3.你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你愿意演植物妈妈呢还是演植物娃娃?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自己在小组里先演一演,一会儿到台上来演,好吗?

4.同学们表演得真好,大自然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大家,好吗?

5.最后,我们一起来把这首既有趣又好听的诗读一读,把它读得美一点,好吗?

教学方案(篇12)

教材简说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

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

是啊,没有尝过,怎么能断定葡萄是酸的呢?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本课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教学时,可以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以讲解员的身份讲故事,或小组表演童话剧,在情境和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具准备

运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说,进行发教思维训练。)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第一自然段)那后来怎样了呢?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童话故事。

板书课题《酸的和甜的》,齐读课题

图文结合,感知内容,认读生字

播放课件欣赏故事。

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借助插图读文,认读生字,教师随机出示图中相应的生字词。

指名试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词的。

(通过观察、读文使学生懂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看配有音乐的动画。听老师示范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先自由读,借助插图,逐段读文。

再小组合作读,观察图画中的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测他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朗读。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并且针对特点,选择适当的语气来读,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各小组选送代表比赛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最好,师生共同评议。

重点品读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自读。

小组读。

指名读。

比较说说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反复读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也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说说你喜欢图中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谁来把描写小猴子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指(1──2)名同学读,从中感受小猴子的聪明。

读5、6自然段。

读小猴子和小兔子、小松鼠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敢尝试小兔子、小松鼠:不老实,总是轻信别人。

大家谈各自的想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出示生字硬,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硬的意思。扩词。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识字,并且反复出现扩词运用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小松鼠和小兔子不明白,你能帮助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像小松鼠和小兔子那样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分辨是非。从而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迁移运用

指导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再上台讲给大家听。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在游戏中巩固要识的字。

听音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快又对。)

摘苹果。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在写字中巩固要写的字。

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指导扩写。

重点指导反犬旁的字。

实践活动

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并配有头饰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酸的和甜的

小狐狸

小松鼠

小猴子

小兔子

(狡猾)(老实、轻信)(聪明)

教学方案(篇13)

教学的目的:

1、 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并用

切割制作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活动及人交往的乐趣,初步建立集体观念与大胆表现自我的信心。

3、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感知体验切割艺术的美,学习以形状、颜色、选材、切割制作动物并介绍自己的想法。

2、 蔬菜瓜果的制作及切割布局。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用蔬菜瓜果制作的造型样品、录音机 、磁带 、头饰、 奖励标饰、板书 、吸铁石、教案。

(学生)课本、蔬菜瓜果、头饰、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二﹑讲授新课

这是我们常见的食物,我把它简单的改变了一下,变成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蔬果造型。[板书课题:蔬果造型]

这是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新伙伴,他叫Jack。Jack 好像在说话,我们来听听他说些什么呀,哦!Jack向大家问好,同时还想问问同学们,为什么我的身体要用黄瓜来做,而不用别的什么来做呢?[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发言的学生]Very Good!看来同学们平时喜欢看动物世界,知道鳄鱼有什么特征,那除了鳄鱼之外,根据黄瓜的形状和颜色特征,还可以做些什么有趣的东西?[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发言的学生,板书“形式”﹑“颜色”],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用水果和蔬菜的特性也做了几件有趣的东西。[展示作品,可带下去走动,并适当做出一些动作],这是……。现在想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在欣赏的同时告诉大家,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要用这种蔬菜和水果做他,并观察一下他的制作方法。[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发言的学生,板书“选材”﹑“切割”]欣赏完老师的作品以后,同学们就以自己手上的蔬菜和水果讨论一下,用他们做些什么。讨论好了以后可以举手跟老师说说,怎么会想到做这个东西的。[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发言的学生]同学们的创意都很好,其实在做的时候并不是很复杂,能大致看的出就行,那现在同学们就可以做一做你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要注意安全。[学生做作业,板书“制作”]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教师放音乐]

四﹑小结

请做好了的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学生展示]说说你做的是什么,是怎样想的或是学一下你做的小动物的叫声,或是讲述一段或一句有趣幽默的话,还可以说说你做的东西用英语怎么讲的。[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同学们]同学们不仅做的好,说的也好。通过这次制作,我相信同学们会对蔬菜和水果有了另一种认识。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小动物哦。

五﹑板书

蔬果造型

形状﹑颜色

选材﹑切割

制作

教学方案(篇14)

教材简说:

这个语文园地有四项内容,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

学习目标:

1、自主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通过观察图画,能说几组反义词;积累词语,恰当运用词语。

2、读通、读懂简短的课外文章,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3、学习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和才能,并善于和别人交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一)1、出示基本字:牙、令、皮、隹,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给这些字加上偏旁,学生上台板书。

3、出示书上的内容,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4、展开想象,记住这些字。

(二)看看说说。

1、读学习伙伴的话,仔细观察图画。

2、看谁说的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2、创设情景,理解意思。

如:太阳一出来——金光闪闪;黄山的风景——秀丽神奇;小兔子跑进树林——无影无踪;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

(二)我会选。

1、读读“飘浮、飘扬”。

2、启发学生想象“云、红旗”,理解词语意思。

3、默读思考后填空,朗读填好的句子。

(三)我会写。

1、平时你们有很多悄悄话藏在心里没有说,找个好朋友说给他听,好吗?

2、展示例话,师生共同朗读。

3、学生写心里话。

4、交流学生作品,注重真情流露的作品。

(四)我会读。

1、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比赛读,当小老师读。

3、讨论:为什么先生说韩愈是个聪明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一)小组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间互相阅读。

2、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简单的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二)召开“动物、植物介绍会。”

1、创设情境:大家看了这么多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了这么多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动植物的小专家了。我们组织一个“动植物讲解团”,向别人介绍动植物,你们愿意吗?

2、示范引导:昨天,我请一头大熊猫作了一次讲解,下面我把录音放给大家听听,然后,咱们再学着大熊猫的样子进行讲解。(播放录音)

我叫大熊猫,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别看我的体态笨重,显得笨手笨脚,实际上我却出奇的灵活。告诉你们,我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我还能够轻而易举地爬上树。哈哈,怎么样,我厉害吧!哪位小朋友要是不服气,可以和我比一比,看谁先爬到树的最顶端。

3、分小组准备讲稿。

4、学生小组内练习讲解(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

5、各组推选最佳讲解员参加全班比赛。

二、展示台。

1、日记展示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也可以摆出来参观,或是打印成册发行。

2、中华鲟等资料可以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展示。

3、由于只有少数学生去过温州科技馆,可以让去过的学生说说所见所闻。

教学方案(篇15)

【教学目标】

1、写一篇读后感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

【教学重难点】

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要联系实际,叙议结合。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

读一读本次的习作要求,然后找学生说:我们本次的习作内容是什么?(让学生独立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二、解题指导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自己读完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感想、体会和收获。

要注意的是:

1、认真读懂原文。

2、为自己的读后感起好题目,例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学习要专心致志──读《学弈》有感。

3、在读后感中要简要介绍所读作品的内容。

4、要抓住作品中感受最深的部分,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写体会,要有真情实感。最好能有事例,这是读后感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具体。

5、切忌写成检讨或过多地抄原文。

三、出示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1、学生默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前下发)。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 2、 围绕思考题在组内讨论: ① 你要写的读后感的题目是什么? ② 组内几位同学互相交流,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哪些内容令你激动,你的感受是什么? ③ 指名发言,针对童话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体会,要说具体。 ④ 除《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外,我们学过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或课外的书籍都可以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地方。

四、师生互相交流范文

1、老师读一篇范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边读边点评。

天渐渐黑了,我打开台灯,靠在暖气旁,读起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自然导入式的开头比较新颖,打破了一般读后感的开头模式。) 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上卖火柴,一天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多可怜的小女孩呀,寒冷和饥饿威胁着她。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渐渐地模糊了。我是多以同情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那寒冷的大街头上奔波,没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而我却在温暖的小屋里看书。小女孩是多么的不幸啊!(能够把原文的内容同自己的内心感受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揉了揉湿润的双眼,继续读下去……(照应上文,过渡自然)哧!一根火柴燃烧起来,冒出红色的火焰。女孩把手拢在火焰上,感到非常温暖,然而,她刚把脚伸过去,火柴却灭了。一根火柴的温暖太小了,可它在小女孩的心中却像一个大火炉。小女孩划燃了火柴,她看见烧鹅向她走来,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看见了慈爱的奶奶。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在大年夜的晚上没有礼物,没有吃的,缺少欢乐与疼爱,连家也不敢回。我真想飞到她的身边,送给她一件棉衣,让她不再受冻;送给她两块蛋糕,让她赶去饥饿。(这种感受符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小作者善良而又纯真的童心。读来真实而又让人感动。) 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临死前,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原文内容与感受交替出现,巧妙融汇,引人入胜。) 这时,妈妈叫我吃饭,我眼里含着泪珠,坐到饭桌前,望着满桌的饭菜,我思绪万千,(眼里含着泪珠这一神态描写,既照应了上交,又把感情推向了高潮。)我是在爱的氛围中长大的,我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给了我享不尽的快乐。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我有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有同学们热情的帮助。当我在明亮的教室,听着教师讲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连生存的起码条件都没有。读书对她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同样是少年儿童,命运怎么会这样不公平!(用自己的幸福生活与小女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命运的不公平,这是发自小作者内心的疑问,同时也为文章结尾作了铺垫。)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同样的年龄,不同的命运,只是因为我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家。我会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珍惜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结尾点中心,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立意很深。)

2、学生在小组里读一篇自己找的有关范文。

五、学生习作

附:板书设计

读后感

一、简介作品内容

二、重写感受、体会

1、要联系自己实际生活

2、重点内容写具体

3、切忌写检讨或抄原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十三篇


以下内容主题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是趣祝福的编辑为您分享的,请相信只要耐心阅读您就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您的答案。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撰写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指导教学的必要规范。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法国梧桐树(课件出示2)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3)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可达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花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

3.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二、学习生字、认读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字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4:生字)

pūníjīnɡjǐnyuànyìnpáilièɡuīzéluànzōngchí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指名领读,正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词语)

wāyìnlínɡzēnɡzōnɡxuē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5.(课件出示6)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0至11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熟读课文。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8)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3.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师重点指导“规、印、泥”。

“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见”,不是“贝”。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印”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

“泥”左右结构,第七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

指导。

五.反馈检查,比赛认读。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

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介绍,通过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脉络,避免了机械的分析,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2

设计说明: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的天真烂漫。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学前准备

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自学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精读感悟

(用时:10分钟)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

2.理解词语: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

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1.作者观察了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

2.联系课文内容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4.“金色巴掌”指梧桐树的叶,课题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6.仿写词语。

亮晶晶________________

7.仿写比喻句。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美句(用时:20分钟)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

2.欣赏、体会这些句中的美。1.美景:(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一掉下来,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2.高兴:(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8.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水洼

()的地毯

()的巴掌

()的天空

()地走着

()地歌唱

三、总结仿写(用时:10分钟)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

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用几句话写下你上学或放学看到的景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文的小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语言也很优美。教学中,我注重对重点句的理解、感悟,先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优美,再去想象欣赏美丽的图案,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片段

◆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水泥道的美丽(教学重点)?

师:一条普通的水泥道,作者却认为它很美丽,你能感受到这种美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交流)

生1:我认为水泥道很美,水泥道的小水洼都映出小小的蓝天了,蓝天都铺在水泥道上,不美吗?

生2:水泥道的美在于梧桐树叶的装饰,金色的树叶落满地面,这种图案很美。

生3:我从文中的两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一句是把梧桐树叶比作我们的手掌,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掌看看,美吗?一句是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真美啊!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读书很认真,还有吗?

生: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是自由落下,随意地贴在地面上,虽然不规则,但这也是一种不对称的美。

师:是啊,看来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条水泥道,和作者一样,你们能找出写作者喜欢水泥道的句吗?

(生齐读倒数三、四自然段)

(板书:小心地走着、仔细地数着、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师:由于作者的细心观察,把水泥道描绘得像一幅图,你能画下这幅画吗?

(学生画出这条美丽的水泥道)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品读文中重点句,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想象出了一条美丽的水泥道。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词语。

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

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2.齐读课题。1.用一句话概括你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识字:

加一加识字:案、规、图

熟字加偏旁识字:

甫(铺)尼(泥)完(院)

非(排)贝(则)尺(迟)

谜语识字:三天(晶)2.给加点字注音。

水洼()凌乱()

增添()棕色()

3.比一比组词。

洼()综()

娃()棕()

列()愉()

烈()偷()

三、熟读感知(用时:15分钟)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4.同桌互讲课文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归纳字的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读拼音写词语。

shuǐnítúàn

()()

páilièɡuīzé

()()

教学反思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较多,学生随文识字,还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最后又按结构归类巩固识字,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感受文中的优美句。

2.练习写话。

学习重点理解相关句,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3

通过反复朗读,能够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讲解重点生字词

齐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三、品读课文,探究深意

自由朗读课文,情节分析

小组讨论,理解情感

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并结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资面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逐字稿

逐字稿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我们每天上学、放学,大家在路上都看到哪些风景了呢?小红你说说,哦,小红说她是走路上学的,路上只有马路和路边的树。还有同学说说吗?小强同学,哦,小强同学是坐公交车上学的,路上可以路过大海,大海很漂亮!嗯~同学们大家上学路上看到的风景各有不同,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那是什么样的风景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跟老师一起读课文题目《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好,读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张三同学,哦,刚刚老师说是美丽风景,那水泥道有什么美丽之处呢?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哇!老师和大家的问题一样,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边听边想,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老师读完了,有不认识的字词吗?老师帮大家列在PPT上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学习。嗯,老师看到大家都抬起头来了,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哪个小组给大家领读一遍生字?嗯,一小组,好,一小组同学读音非常准确!二小组给一小组读的生字组个词!嗯,三小组同学不甘落后一直在举手,三小组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记忆字形的窍门吧!哦,三小组同学说水泥的泥,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是一个尼姑的尼,所以这个字左边是它的特性,右边是它的读音,两者一结合就是这个字啦!哇!根据三小组同学的描述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形。我们给爱动脑筋的三小组同学鼓鼓掌!

我们学会了生字,那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生字放在课文里大家是不是还认识了,请大家齐读课文,老师听一听哪一组读得最流利!开始!

一小组同学声音很洪亮继续加油!二小组同学要注意字音,三小组同学很有感情!

同学们都读完课文了,还记得刚刚的问题吗?接下来,我们慢慢去探索。

小学语文教资面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逐字稿

这条水泥道在哪呢?哦,在作者上学的路上!那刚刚张三同学问的,金色的巴掌是什么呢?谁来替老师给张三同学讲讲?李四同学,哦,李四同学说了是落下来的梧桐树叶。大家见过梧桐树叶吗?嗯,老师看见大家都点头了,咱们青岛路边种满了梧桐树,梧桐树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呀?对,就是巴掌一样的!那为什么是金色的呢?哦,是秋天!

那这一片片金色的巴掌为什么会铺满水泥路呢?谁给大家描述描述?小红同学,哦,因为下了秋雨,一片片叶子就贴在路上的小水坑里了!大家说小红同学说得对吗?那大家怎么知道的呢?请全班同学大声朗读3-4自然段!

那一片片金色的小手掌铺满水泥路好看吗?好看!作者也觉得好看吗?对,作者也觉得好看!那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呀!这个路真好看呀!真好看呀!哈哈,老师看见大家都笑了,作者没这么写,那作者是怎么写这条路的好看的呢?

请全班男生大声朗读第5-6自然段!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描写这条小路的呢?张三同学,哦,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呢?哦,把水泥道比作了地毯,还有吗?把梧桐树叶比做了小巴掌!那通过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呢?哦,更加生动、具体!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也要记得这些小窍门哦!

小学语文教资面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逐字稿

那作者喜欢这个小路吗?哦,喜欢,我们从哪看出来的呢?请全班女生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从哪看出作者很喜欢这条小路的呀!小明同学,哦,作者走路很小心、仔细!是呀,我们只有在特别喜欢、在意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小心、仔细!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句,谁找到啦?来小强同学给大家读读!这一次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呢?哦,把小雨靴比作了小鸟!哇!这个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啦!

同学们注意,课文有一句话来回说了两遍,大家找到了吗?对,就是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分别出现在哪呢?是呀,一句出现在课文一开始,一句出现在课文结尾。通过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同学,哦,让人觉得这篇课文整体性更强了!小明同学说得非常准确!我们把这样的写作手法成为前后呼应!

同学们,我们回头看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里写的景色我们平时见过吗?嗯,大家都点头了,这只不过是一个秋天常见的风景!我们大家都见过,那作者为什么能把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景色写得这么美呢?

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一小组同学已经举手啦!一小组同学说说!哦,因为作者文笔好!还有吗?二小组同学,哦,因为作者善于观察!说得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身边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要向作者一样善于发现周围的美丽!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善于描写,赞美它!那么就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自己上学的路上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请大家写成300字的小短文,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同学们,下课!

篇六:三年级上册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xx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读写印、规、铺、迟等生字,理解明朗、湿漉漉、熨帖、规则、凌乱等词语。

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心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准确读写印、规、铺、迟等生字。

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湿漉漉、熨帖、规则、凌乱等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一叶落而知秋,铺满落叶的水泥道路上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去欣赏秋天的美吧!师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含义。

金色巴掌是指的什么?(文中是指水泥道两边的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它们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

3、铺是个多音字,引生注意积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你难理解的词语,读出文章的感情。

2、检查预习情况。

(1)我会读

洼印凌增棕靴

(2)我会写

铺:左右结构,不能少写一点。

泥:右边是半包围结构,竖弯钩要写规范。

晶:品字结构,上面一个日要写扁一些,

印:左边的部分不要少写一横。

迟:之字底要舒展。

(3)我积累

明朗湿漉漉熨帖凌乱增添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我在一段落满梧桐树叶的水泥路上的所见所想,表达了我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读完课文,你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呢?

预设:(1)为什么我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它美在哪里?

三、熟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1、熟读课文,把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录在摘抄本上,并且多读几遍。

2、写一写。在田字格中把本课的生字词语各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出示生字卡片,指生复习认读。

2、回顾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我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它美在哪里?

3、生自学课文第710段,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在文中勾画出写水泥道的美的句子,和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二、精读课文

1、美在晴朗的秋日里。

(1)师出示句子: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2)指生读这两句话,读出惊奇、高兴的语气来。

(3)生自由发言,交流读这两个句子的收获。

(4)师点拨:

明朗一词怎么理解?能不能换成明亮?为什么?

2、美在金色的落叶中。

(1)师出示相关句段: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指生读这两段话,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班级展示交流结果,师适时点拨。

A。理解熨帖规则凌乱增添等词语的含义。

熨帖(ytiē)是一组多音字,意思是贴切、妥帖;也可以理解为舒服。在本文中是指梧桐叶很服帖粘在水泥道上。

凌乱一词在字典上的含义是杂乱而无条理,在本文中则是指梧桐树叶随意落在地上,排列不整齐。

B。(大屏幕出示金色的小道和金黄的梧桐叶)

师:作者把这条铺满金黄色梧桐叶的水泥路想象成一条金色的地毯,把这一片片梧桐叶想象成一个个金色的小手掌,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泥道和梧桐叶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请发挥你的想象,仿照上面的句子,也来写一写呢?

练习1:水泥道像_____

练习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像_____

3、美在欢快的脚步下。

欣赏了水泥路的美丽,连我们也要忍不住上去走一走了。真羡慕作者啊,看看他走在水泥道上的真切体验吧!

(1)师出示句子: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2)生齐读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A。我为什么要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试着读出作者的心情。文段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看出来?(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B。文中把_____比作_____,写出了自己走在这条路上的欢快心情。

三、发现身边的美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这是多么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

美在晴朗的秋日里

美在金色的落叶中赞美秋天

美在欢快的脚步下

篇七:三年级上册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xx

设计说明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自学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水泥、排列、规则、迟到”等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词典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

3、感悟作者对秋天门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2。准备梧桐树树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搜集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2。寻找能体现秋天美丽的物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出示梧桐树的叶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叶子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片叶子像什么吗?

2、是呀,在作家张秋生的眼中,这梧桐树叶就像是金色的小巴掌。(板书:金色巴掌)那铺满这样叶子的水泥道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

3、板书补全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实物引出,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一拼,也可以问问同桌,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1)自生由读一读要求会认的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与同桌交流,自己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认,交流识记方法。

(3)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其中生字是带拼音的。开火车读这些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水洼wā脚印yìn凌lín乱增zēn添棕zōn色雨靴xuē

(2)课件中的词语去掉拼音,请同学读一读。

(3)抽读、开火车读字卡。教师强调:“增、棕”是平舌音。

洼印凌增棕靴

(4)你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认?其他同学有哪些好方法呢?

(5)教师适当点拨:

靴: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靴子?(课件出示图片:皮靴、雨靴)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学生来读一读。

(1)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2)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4)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自读课文,从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注重生字学习,通过同桌合作交流、互相检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在重点点拨时,通过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形近字比较等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2、理解词语。

(1)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找一找不理解的词语,把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重点点拨以下句子中的词语。

①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点拨: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明朗”的近义词是“晴朗”。出示晴朗的天空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明朗”。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句子。

②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点拨:出示“熨帖”在字典中的解释:A。舒服;B。(事情)完全妥当。引导学生联系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明确选择“A”,“熨帖”在句子中可以理解为“落叶舒服地粘在水泥道上”。

③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点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联系上文“排列得并不规则”来理解“凌乱”。同时,请学生找出“凌乱”的反义词来理解“凌乱”。

(3)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观察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我______________时,天开始______________,院墙外的水泥道上铺上了很多的______________,就像铺上了一块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寻找近义词和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最后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铺泥晶紧院印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

3、学生汇报交流认为难写的字,教师重点点拨。

(1)铺: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甫”不要少写一个点儿。

(2)印:不要忘了左边的横,右边是“卩”,不是“阝”。

4、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教师临写,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5、投影展示,师生评价。

6、出示词语,指名读。

铺满水泥亮晶晶紧张大院脚印

7、练习书写词语。

8、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意图:经历观察、交流、示范、临写的过程,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抽读词语卡片:水洼脚印凌乱增添棕色雨靴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愿意说一说那条水泥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过渡:那是多么美丽的一条路哇!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的笔墨去欣赏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设计意图:由复习词语导入,检测学生对生词的掌握。同时,回顾水泥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自然迁移到新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优美。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能利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零乱”等词语的意思,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学习用查字典、看图、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看图识树,导入课题。

师生交流:同学们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树,谁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书的图片(课件出示),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它的叶子像什么?(梧桐树,手掌。)

展示图片:

交流资料: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在我国公园和行道两旁可常常见到。而今在我国北自大连、北京、河北,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及东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们都把它简称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却既不是梧桐树,亦非产自法国,而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实际上是指“中国梧桐”。人们习惯所说的“法国梧桐”只是悬铃木中的一种。原来,悬铃木一属有8种,原产北美洲、墨西哥、地中海和印度一带。引入我国栽植的有3种。悬铃木果序柄的果实,有的1个果球,有的2个果球,有的3个以上果球,因此名称就不同,分别叫做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这是三个不同的种。

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板书课题: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学生齐读课题。)

(1)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3)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一下法国梧桐在水泥道上留下的美景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图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了解树木,通过课题质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介绍作者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上海出生,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1958年开始发表儿歌、儿童诗。曾任《儿童时代》杂志编辑,后调上海少年报社,任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并兼任《童话报》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爱美的孩子》,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小粗心奇遇》、《天上来的百兽王》,童话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们》、《小巴掌童话百篇》、《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来自桦树林的蒙面盗》、《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

作品先后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重点指导生字“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数(shù shǔ shuò)

shù:1>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如数目、数量、数词;2>几,几个,如数人、数日。

shǔ:1>一个一个地计算,如不可胜数;比较起来突出,如数得着;2>责备,列举过错,如数落;谈论,述说,如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屡次,如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练读一读。

读一读:数(shù)学课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认真地数(shǔ)着手中的小木棍。

(3)理解词语

①下面加粗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a、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b、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c、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一: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二:“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三:“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②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印着: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排列:留下痕迹。

规则:贴切、妥帖。

明朗:顺次序放。

熨帖:规律、法则。

凌乱:杂乱无序。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再写(“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然后写(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最后写(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在生字教学中,放手学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学习“会写字”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紧”,左右结构的字“铺、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迟”,学生练写。

铺:“甫”上横要长,下框内两短横居中,中竖贯穿上下。

泥:“尸”上框扁小,竖撇要长;“匕”撇要短,竖弯钩的弯要大。

晶:三个“日”要匀称,上边的居中间,下边两个要平行排列。

紧:上下宽,中间稍窄,各部分都要写扁,“幺”最后一笔是点。

院:左窄右宽,“阝”在左边,右边“元”的撇和竖弯钩都在下横处起笔。

印:第一笔短撇起笔稍高,与下边的竖提分两笔写,中间一短横,右边是单耳。

排:“非”中间两竖右边的稍长些,左右各三横,下横都稍长。

列:“歹”首撇要短,横撇要长,点在里面不出头。“刂”在右边。

规:左边两横稍向上提,竖撇要长,点要小;“见”下框要窄。

则:“贝”下框要窄,竖撇在框内上部起笔,点在框外。

乱:“舌”的撇稍短,横略长,“口”要小。

棕:左窄右宽,“示”下横要长,竖钩在下横处起笔。

迟:“尺”扁框要小,捺变为点稍大一些,注意“辶”的。笔画。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的词语:巴掌、水洼、

(2)表示动作的词语:蹦跳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明朗、潮湿、闪闪发光、平展、凌乱

(4)叠词: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5)有新鲜感的词语:巴掌、放晴、水洼、映着、尽头、熨帖、平展、规则、凌乱、迟到

2、短语积累:

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金黄金黄的叶子

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彩色的地毯闪闪发光的地毯

很远很远的地方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棕红色的小鸟

金黄的叶丛

3、精彩的句子: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及对秋的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6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水泥道上铺满金色巴掌?金色巴掌是怎么回事?

2、把你见过的法国梧桐树叶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法国梧桐树叶的图片(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

(2)说说自己了解的秋雨。

(3)课件出示描写秋风、秋雨的片段,欣赏阅读。

秋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满地都是干枯的叶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嘎'的声音。

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2、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1)作者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①多么明朗的天空。

②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④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⑤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作者在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作者心情愉快。(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作者非常喜欢雨后的水泥道。(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三、思考交流。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同桌互相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观察细致,描写具体。)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把水泥道上的树叶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

(4)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XXXXXX像XXXXXXX。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9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张秋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10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法国梧桐树(课件出示2)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3)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可达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花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

3、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二、学习生字、认读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字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4:生字)

pūníjīnɡjǐnyuànyìnpáilièɡuīzéluànzōngchí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指名领读,正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词语)

wāyìnlínɡzēnɡzōnɡxuē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5、(课件出示6)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0至11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熟读课文。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8)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3、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师重点指导“规、印、泥”。

“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见”,不是“贝”。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印”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

“泥”左右结构,第七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

指导。

五、反馈检查,比赛认读。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

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介绍,通过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10图片)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评读。

2、(课件出示11)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板书: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xx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指导带有美好的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课件出示12)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板书:彩色的地毯金色的小巴掌)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4)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读读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2、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读文,阅读链接。

1、(课件出示13)

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我”的上学路是怎样的?(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我”有什么感受?(百看不厌)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导入课文,诠释课题,感受水泥道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能描述秋雨过后的早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秋雨过后大自然的美,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重难点: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体会秋雨过后地大自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

你们喜欢秋雨后的景色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秋雨后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快速地朗读课文,圈画出要求会认的字。

2、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

3、师正着,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整体感知内容

1、带着生字在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喜欢哪一部分?

2、师生交流初步的感觉。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生字。

2、交流写好每个生字的方法。

3、老师重点范写生字。

4、学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给生字扩词。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6个生字,学写13个生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欣赏秋风秋雨的美景。

二、熟读课文

1、教师放录音读课文,学生跟读。

2、小组内朗读课文。

3、教师指名读课文。

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交流读后的感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哪些地方写得非常美呢?

6、假如你走在那样的水泥道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三、感悟美景

1、出示课文插图。

2、看着插图找找课文中描写插图上内容的句子。

3、课件出示关键语句。

(1)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2)道路两旁的法国……叶子。

(3)水泥道像……路的尽头。

(4)每一片法国……水泥道上。

(5)我穿着……歌唱着……

4、有感情地朗读课件上地内容。

5、选择喜欢地句子多读几遍,说说喜欢的原因。

6、这些句子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你能仿写几句吗?

7、“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你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四、拓展延伸

你去上学的路上,看过哪些美景呢?试着写一段话,表达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13

一、我会写

铺pū(铺床、铺满、铺张浪费)

泥ní(泥土、水泥、泥巴)

晶jīng(结晶、晶体、亮晶晶)

紧jǐn(紧张、抓紧、赶紧)

院yuàn(院子、庭院、院落)

印yìn(印章、手印、脚印)

排pái(排列、排队、竹排)

列liè(列举、队列、罗列)

规guī(规则、规定、常规)

则zé(法则、原则、以身作则)

乱luàn(乱跑、乱说、胡乱)

棕zōng(棕色、棕毛、棕树)

迟chí(迟到、迟钝、推迟)

二、我会认

洼wā(山洼、水洼、坑坑洼洼)

凌líng(凌乱、凌晨、盛气凌人)

增zēng(增添、增加、增高)

靴xuē(雨靴、靴子、马靴)

三、多音字

数shù(数学)shǔ(数着)

铺pù(店铺)pū(铺满)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四、近义词

明朗——晴朗平展——平整凌乱——杂乱

增添——增加愉快——快乐

五、反义词

潮湿——干燥平展——卷曲凌乱——整齐

小心——马虎愉快——难过

六、理解词语

印着:留下痕迹。

规则:规律、法则。

图案:各种各样的图画。

明朗: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熨帖:贴切、妥帖。

凌乱:杂乱无序。

七、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5):写天空放晴后。地面还很潮湿,落叶紧紧地粘在水泥道上。

第二部分(6-9):写“我”尽情地欣赏着铺满落叶的水泥道,走得很慢很慢。

第三部分(10-11):一夜秋雨后,“我”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

八、句子解析

1.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的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

2.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

九、问题归纳

1.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2.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3.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

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4.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

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元宵节父母说说(摘录200句)

元宵节父母说说 02-06

2024供销合同

供销合同 02-06

怎样美白祛斑饮食篇

怎样美白祛斑方法 怎样美白祛斑的方法 12-09

赞美母亲的句子必备200句

赞美母亲句子 02-06

脱单发朋友圈的文案(精选62句)

脱单朋友圈文案 终于脱单的句子 02-06

工地个人工作总结简短

工地工作总结 02-06

2024最新荷花小学生作文

荷花小学生作文 02-06

监察部工作总结7篇

监察部工作总结 02-06

幼儿园教案教学总结怎么写集锦6篇

幼儿园教案教学总结 幼儿园教案教学 06-07

2024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1000字经典九篇

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 幼儿园德育工作 02-06

高校讲话心得体会(推荐七篇)

高校讲话心得体会 高校心得体会 02-0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