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李清照课件

李清照课件 篇1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李清照课件 篇2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李清照课件 篇3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作品。宋词发展到了李清照的时代,已日趋完善、成熟,而她把词推向了炉火纯青的高度,进而在创作中形成 了自己独特 的词风——李清照词风,提出“词别是一家”,认为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下面我们读一下《一剪梅·红藕香残》体会一下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李清照简介:

初中学过李的《如梦令》,让学生回忆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然后教师补充: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作品集为《漱玉词》,她是抒情诗的`杰出作者,她的注情入词、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使后代许多人赞叹不已。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许多人之所以读了李清照的词之后不禁会伤感落泪,就是受了她词中那种离别之情的影响,触动了自己的心事,启动了感情的闸门。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幽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情读:让学生品味哪些句子美,这首词当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名句欣赏:“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点出夫妻分居两地,彼此思念之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写愁,表现了愁迁移之速。本来心中之愁外显眉宇,词人却道先眉后心,其实愁早在心头,又显于眉头,再次回到心头,一股愁绪此消彼长,永远挥之不去。李清照将愁写通了,它通贯周身,无法排遣。

总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想要抒发一种相思愁,而没有正面写这种感情,只是描绘了一幅大雁难归、月圆人定、花飘水流的画面,画面的凄清和深邃的意境,包含了无限的情意。

4、扩展阅读:

《醉花阴》、《声声慢》体会李清照的词风。比较李前后期作品风格。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课件 篇4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开始,被流水不知带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开始了。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故事得从11(元符三年)说起,这年正月,哲宗驾崩,赵佶嗣位,是为徽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昏君,一上台,便倒行逆施起来。

11(崇宁元年)夏5月,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被藉为“元�v奸党”。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7月乙酉,定案“元�v奸党”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罢官。

9月,宋徽宗御书奸党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师端礼门,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军广西象郡。

1103年(崇宁二年)4月,毁司马光、吕公著等绘像,及三苏、秦、黄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监司长吏厅各立“元�v奸党碑”。党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崇宁三年)诏御书所书写之奸党,不得在汴梁居住,凡亲属,无论亲疏,遣返原籍。

11(崇宁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昼见,沼求直言,方有毁碑之举。

11(大观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笺注》)

李清照课件 篇5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欣赏: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编辑推荐

李清照课件汇总


我特意为您准备了关于“李清照课件”的相关资料,如果您觉得本网页不错请收藏哦。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前精心准备的,所以教师们在随意改动时需要谨慎。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案课件的使用,以促进教学的进步。

李清照课件 篇1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作品。宋词发展到了李清照的时代,已日趋完善、成熟,而她把词推向了炉火纯青的高度,进而在创作中形成 了自己独特 的词风——李清照词风,提出“词别是一家”,认为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下面我们读一下《一剪梅·红藕香残》体会一下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李清照简介:

初中学过李的《如梦令》,让学生回忆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然后教师补充: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作品集为《漱玉词》,她是抒情诗的`杰出作者,她的注情入词、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使后代许多人赞叹不已。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许多人之所以读了李清照的词之后不禁会伤感落泪,就是受了她词中那种离别之情的影响,触动了自己的心事,启动了感情的闸门。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幽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情读:让学生品味哪些句子美,这首词当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名句欣赏:“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点出夫妻分居两地,彼此思念之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写愁,表现了愁迁移之速。本来心中之愁外显眉宇,词人却道先眉后心,其实愁早在心头,又显于眉头,再次回到心头,一股愁绪此消彼长,永远挥之不去。李清照将愁写通了,它通贯周身,无法排遣。

总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想要抒发一种相思愁,而没有正面写这种感情,只是描绘了一幅大雁难归、月圆人定、花飘水流的画面,画面的凄清和深邃的意境,包含了无限的情意。

4、扩展阅读:

《醉花阴》、《声声慢》体会李清照的词风。比较李前后期作品风格。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课件 篇2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赏:品:

音韵美藕残簟秋花飘水流语言:清丽典雅

意境美上寂寞生风格:深婉细腻

兰舟闲愁

盼下

锦书眉头

望上

团圆心头

相思

李清照课件 篇3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李清照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宋末年,有一位青年男子睡觉时梦见自己读到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就知道儿子心中有倾慕的女子了。原来那三句是字谜,谜底是“词女之夫”。那么,“词女”是谁呢?对了,是李清照,那这位青年就是赵明诚。虽是传说,但是李清照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却是人尽皆知。那么,如胶似漆的夫妻二人一旦分别,甚至是死别,李清照的内心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呢?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说起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还曾经学过她的《如梦令》呢。

那么,我们对她的生平应该还是有些了解的,谁来带着我们大概回忆一下呢?

请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二、确定基调,分析叠字

带着对李清照的回忆,我们先来品读《声声慢》。

配乐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1、初读全词,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愁)

2、直接表现愁的是哪几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什么呢?寻到了吗?

我们知道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是在寻觅流亡以前的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似乎本来就没有。所以,她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到处寻觅。

(2)冷冷清清,她寻找到什么了?

没有,不仅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痛苦,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加觉得自己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

(3)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命运凄惨,心情悲痛。

可以说开头这句词为全篇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同学们能告诉我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吗?对了,悲苦愁绝。

刚才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叠字的运用,假如我们将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对,少了音韵美。

三、鉴赏意象,品评愁情

我们讲诗歌,肯定要谈意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在这些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试着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淡酒

词人为什么喝了几杯之后觉得酒是淡的呢?难道是因为她是海量,千杯不醉?可是我们分明记得她曾经说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就说明她不太能喝。本来想借酒浇愁,但是愁仍然难以排遣,

所以说,并非酒太淡,而是风太冷,愁太重,酒力压不住啊。

(2)晚风

怎么去理解“晚来风急”?它能渲染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晚可以指晚上,也可以指晚年,风又急又冷,恰好能渲染出忧愁凄苦的情绪。

(3)过雁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作者看了为什么会伤心呢?她和大雁又怎么会是旧时相识呢?

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作者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李清照在很多作品里面都写到了大雁,比如说,早年写的《一剪梅》里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渡之前写的《念奴娇》里也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我们看这两句虽然也充满离愁,但是那离愁中却是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词却表现了一种绝望,一种极度的伤心。

(4)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呢?象征着什么呢?

黄花就是菊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经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开的时候,摘来戴在头上的,而现在,谁还会有这种兴致呢?

这里明是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5)梧桐、细雨

本来白日漫长,作者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还偏偏是打在已经发黄的梧桐叶上。“细雨”“点点滴滴”,正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这细雨哪里是打在梧桐叶上呢?这分明就是打在作者那颗破碎的心上啊!整个黄昏,就是这么点点滴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

这样一来,深秋时节作者的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就都展现出来了。

通过刚才对这些意象的共同探讨,我们发现,虽然作者没有明着写愁,但是这其中处处都充满着愁绪。真叫“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啊!

一直到全词即将结束,作者才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的,这种景象,这种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声声慢》里,作者所写的是永别之愁,长久之愁,家国之愁。

四、比较两词,解决重点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下阙是这样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是他在上阕里说的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的李清照又是怎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呢?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宦游在外,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逢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请同学们自读《醉花阴》,找出表现愁情的意象,着重分析和《声声慢》里相同的意象——酒、风和黄花。

酒:《声声慢》里的酒是无力的,是无法驱寒浇愁的,用来反衬内心的愁浓愁重。

《醉花阴》里的酒是用来消愁的、相思的,有着诗酒自适的潇洒。

风:《声声慢》里的风是晚风,是急风,让人更添寒意,更难将息。

《醉花阴》里的风是有趣味的,它卷动珠帘,帘内闪现出一位愁思绵绵的少妇。

黄花:《声声慢》里的黄花是残菊,象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正是词人晚年百无聊赖,孤苦飘零的处境。

《醉花阴》里的黄花,是有暗香的,是瘦的,因花瘦而触及人瘦,但人瘦胜似花瘦。写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消瘦。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醉花阴》里,作者所写的是小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由此可见,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格调。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两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儿,看同学们的样子还有点意犹未尽,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样的'作业。

五、课后作业

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她却是伟大的,生活曾经给她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不过女词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让自己的艺术灵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李清照课件 篇5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李清照课件 篇6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参考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李清照课件 篇7

引言:《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剪梅》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思念之海中的纯洁心灵。下面是小编提供的一份李清照《一剪梅》的教案,欢迎阅读和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来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从美文中获得美感。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及对作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诵读指导:

指导呤诵并背诵全词。

1.听朗诵,体会词的基调。

2.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把握节奏。《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种美?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三、品评鉴赏

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

凉意。“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装。

注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为秋景,但在本词中属虚写,乃是作者

想象之景,故不为证据。

3、本词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初秋的一个中午,“我”独自一人为排解忧愁而去泛舟,在这之中

的所见所感,孤独、秋闷之情。

4、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感情?

明确:(1)、间接抒情——借用景物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情感。

(2)、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相思、闲愁。

5、精彩词句赏析,品读意境美

步骤:由学生自找自赏,教师补充。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确: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

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兰舟”情结。(梁元帝《采莲赋》)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

教学总结: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李清照课件 篇8

㈠学习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

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吗?

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上阕小结: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

㈡学习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

㈢全词总结:

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叙写情事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神驰遐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这首词的特点:

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相思之情。

李清照课件 篇9

一、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我们来试读。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经过多次地朗读,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

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

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2、她的词和人一样,也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让我们一起体味这位千年美丽女子的愁情。本词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谈你欣赏的词句。

明确: “红藕香残,通过景物的`描写,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承担着传递音讯的作用,表示盼望、惦今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传达思人之情。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声仍然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边回响吧?请大家把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融进你的笔端,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可适当添加词语)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六、总结:

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我们再来齐背。师生齐背《一剪梅》)

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体会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异同。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李清照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所展示的画面,领悟词的感情,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豪孤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学会对诗词的品读、吟诵。

1、在平时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词,谁能起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你能说出词有哪些特点吗?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2)词讲究押韵,有时也有对偶,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3)词都有词牌,可以配乐歌唱,如:卜算子,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3、欣赏歌曲《月满西楼》。在宋代,有一位女词人,她的成就居婉约派之首,她就是李清照。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如梦令》(屏显整首词)(板书:如梦令)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词,看谁能很快地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导朗读。

要把一首词读好并不难,如果你能把握住词的节奏,读起来就更有韵味了。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诗词的中间一般有两处停顿,比如:常记/溪亭/日暮。

3、生默读词句,结合注释说说词的内容。

我们就随词人一起去郊游,请你再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学生反馈,老师总结后板书:

一首词就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地欣赏这三幅画。

1、看到“溪亭日暮”,你脑海中浮出怎样的画面?

2、你看到的画面中还有什么?你见到过这么美的景色吗?谁能描绘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后趁势引导再读这两句,加深体会。

3、(播放音乐)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这幅优美的画面:

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4、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请你从这两句中选一个字概括词人此时的心情。你打算选哪个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预设1:“醉”。既是酒醉,也是陶醉。体现心情愉快。

5、紧抓“醉” 李清照仅仅沉醉于酒吗?还有什么也醉人呢?(美丽的景色、快乐美好的心情)

6、继续交流。相机引入其他的古诗句(《暮江吟》)。

过渡:因为词人“沉醉不知归路”,所以——(引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引导概括:如果让你选一个字概括这幅画面,你会选哪个字?能说出为什么吗?

预设1:“误”。因为喝醉了,被景色陶了,加上天晚,所以迷路,侧面写出心情愉快。

3、指导朗读:此时词人心情怎样?读出愉快、恋恋不舍的心情。

4、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a.就在词人“兴尽晚回舟”时,却误入“藕花深处”。这是一片怎样的美景?谁给大家描绘一下?

b.你能用诗句来描绘吗?(如《小池》、《江南》、《荷花》、《王冕学画》、《虹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荷花的名句。)

5、黄昏时分误入藕花深处,满池的荷花朦朦胧胧,清香四溢。红花绿叶,色彩缤纷,幽静神秘,多美呀!引导学生美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再次感受画面的意境。

过渡:当“我”从沉醉中醒来,猛然间发现迷路了,于是——(引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你能用学习刚才两幅画面的方法自学这幅画面吗?

学生自学后反馈。

1、引导概括:如果让你选一个字概括这两句,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2、读读这一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鸥鹭的声音。我听到了划浆的声音。我听到了诗人的笑声。我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你们听(音乐起,老师讲解)。那是大自然的奇观啊,是一瞬间的奇观。这真是美丽的意外啊。(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课件 篇11

【知识链接】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2)怀古咏史,托古讽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杜甫《蜀相》

1.诗中的二、三句描绘了两幅怎样的场景?它们暗示着什么寓意?

2.诗歌的最后一句写眼前所见,与二、三两句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诗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情感?

3.比较《苏台览古》(p19页)《越中览古》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

【知识链接】古诗中的意象——鹧鸪:离愁,伤感,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

一、离别。借以常喻惜惜别情。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悲情。因其声凄切,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爱情。意象如同“燕子”“鸳鸯”。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诸如温庭筠《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

四、相思。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科技课件收藏十二篇


教师上课之前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只要在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即可。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趣祝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科技课件”方面的一些最新消息和动态,阅读本文可能会对您的知识有所拓展!

科技课件 篇1

一、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等特性,学会用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特性物体的名称及作用。

3.对感知探索活动感兴趣。

二、 活动准备

1. 纸箱两个,纸箱内分别放有冷、热两瓶水,棉花球、玻璃球、蜡光纸和砂纸等物品。

2. 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一张。

三、 活动过程

1. 摸一摸、猜一猜

请幼儿分别将手放入纸箱中摸一件物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猜一猜是什么物品,并与身边的小朋友交流。

2.说一说

依次请个别幼儿说说他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感觉?(冷、热、软、硬、光滑、粗糙)可能是什么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上做记录)

3.再次进行触摸活动。

(1)对物品再次进行触摸活动,并按其相反的特性进行归类。

教师:请幼儿把物品从纸箱中拿出,对物品再次进行感知触摸,并在此基础上按相反特性进行归类。(如把冷水和热水放在一起、把棉花球和玻璃球放在一起、把砂纸和蜡光纸放在一起)

(2)在触摸感知的基础上,运用经验说说该特性物品的用途。

小结:不同的季节、不同温度的说会给人带来舒服的感觉;棉花球是用软软的、吸水性强的棉花做成的,在医院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它;玻璃球用硬硬的玻璃成的,光滑而且美观,是小朋友游戏的好伙伴;砂纸表面很粗糙,可以把不光滑的表面打磨平整、圆润,比如铅笔尖、带刺的木头等;蜡光纸美观、易折,是小朋友们用来做手工的好材料······

四、找一找

(1)寻找生活中各类特性的物品,按物体的特性做记录。

提问:生活当中好还什么东西是硬硬的?软软的?······(请个别幼儿回答)它们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把自己能想到的各类不同特性的物品分类,老师帮助画在标志纸上。

五、总结评价。

教师根据幼儿的发言,按照物品的特性在标志纸上做归纳记录,并总结阐述不用特性物品的作用,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鼓励。

活动反思:探究是幼儿科学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多提供材料让幼儿进行探索,进行记录,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答案。而在教案中没有体现出来。第一环节摸一摸,有感知,但是很局限,关注点在是什么物品上,但是从目标而谈关注点应该是什么感受上。第二个环节说一说,挺好,让幼儿学会用词来表达感受,第三个环节的再次触摸活动的目标要再斟酌,和目标联系不大,调整。第四环节结合幼儿经验,寻找生活中各类特性的物品,按物体的特性做记录,本意好,但回想对幼儿没有更好的帮助,科学活动要让幼儿动手起来,所以应该是提供很多物品让幼儿触摸,分类,记录。

科技课件 篇2

摘要:美术鉴赏课,是培养高中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教学实践。认真分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影响因素,并开发有效对策,才能保证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以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与对策为主题,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若干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快速出台,让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了新的教学目标与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高中美术教师需要利用美术鉴赏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参与过程中感受美术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在鉴赏学习中了解美术基本知识,体验美产生的过程,对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端正有积极作用。但新的美术教育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被一些因素所限制,没有达到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应试教育实施过程中,高中美术一直都被当成副科对待。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是其它所谓主科学科的陪衬。许多学校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更忽视了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实施。得不到重视,美术学科的地位就很尴尬,教师也没有热情创新美术鉴赏教学活动。高考,是高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大多数学生与家长在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没有正确的美术学习观念。这会导致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影响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如果自己以后不学美术专业,就没有必要学习美术知识。大多数学生缺少基本的美术知识,也没有掌握正确的美术作品鉴赏方法。在初中美术学习阶段,虽然课本上有美术鉴赏内容,但出于种种原因,教师只向学生传递了美术绘画技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走进高中,学生仍然不能有效鉴赏美术作品,导致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效率不高。另外,大多数学生没有美术鉴赏的手段,在老师引导学生去鉴赏某一作品时,会出现冷场情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在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认为美术技法教学最重视,一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画画,却忽视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解不足,影响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加上美术学科一直不被重视,美术教师逐渐轻视自己的教育工作价值,很少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头脑中的知识得不到更新,甚至落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需求,自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主体,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评价者。高中美术老师应当对教育角色进行转变,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转变课堂角色。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做思维运动。但师生互动中,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作为新时期的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理念。认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用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服务。教师应当是美术鉴赏课堂中的知识传递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是鉴赏活动的推动者。

加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手段的'丰富,会让学生有更好的美术鉴赏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爱上高中美术鉴赏学习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开展教学活动。多媒体设备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可以在同一时间或者同一界面上显示不同类型的信息。如果教师一直通过张贴作品让学生欣赏的方法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鉴赏教学活动,应当是形象的、生动的、快乐的、多变的学习活动。

比如在讲解《瓷器》的时候,如果教师要用实物教学,只能拿一些生活中的瓷器,但这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瓷器作品发展过程的课件,让学生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下全面了解瓷器。或者,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欣赏瓷器。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高中学生的美术鉴赏学习积极性会提高,他们更乐于表达自己的鉴赏观点。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换鉴赏结果与美术意见。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期待学生与自己具有一样的想法,不能容忍任何个性化的意见。一些教师甚至会批评学生的独特想法,让学生认同大多数人的看法。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鉴赏看法,给学生空间去分享,也给学生权利去鉴赏。

比如在讲解《宫殿建筑》的时候,一些学生会感叹宫殿建筑的奇妙与宏伟,一些学生则会从实用性的角度批判宫殿建筑。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鉴赏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用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鼓励。教师更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出最好鉴赏意见,促进美术鉴赏课堂氛围的活跃。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直接影响。将美术鉴赏教学活动视为高中学校落实审美教育的手段,能够扩大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意义。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现状出发,认真思考每一个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因素,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美术鉴赏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阎飞.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与对策研究.扬州大学,.

洪桂英.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及对策分析.新课程学习(上),(12):199.

郑霞,张桂芝.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教师,2013(10):104.

科技课件 篇3

设计意图:

幼儿科技生活化的教育离不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剥好壳的鸡蛋、剥了皮的水果、点心等食物给孩子吃担心孩子剥不开、速度太慢、弄脏衣服、地板等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剥夺了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也滋生了幼儿的依赖性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糖果”主题过程中我们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小班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育还不完善的特点利用日常生活教育的契机生成了“剥糖”

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2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出他们的发现、经历和分享快乐

三。初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各种包装的糖果、盘子

活动过程:

一、呈现材料导入活动

1引导孩子触摸各种形状的软糖和硬糖

让孩子拿一个最喜欢的糖果,讨论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2、闻一闻请幼儿说一说闻到的味道的糖果

3、看一看这些糖纸的包法一样

二、操作探索

1、剥一剥请幼儿剥开不同包法的糖果将糖果和糖纸分别放在盘子里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请幼儿观察并讨论自己是怎样剥开糖果的并用语言重点说边缘齿形包装的糖果是怎样剥开的;使用multi**来重现剥糖的过程,帮助孩子加强经验

3、记一记自己的发现

以集体记录的形式记录剥糖方法

4想一想我们可以用来帮助快速和良好地剥糖的工具

三、延伸活动:品尝糖果

科技课件 篇4

第一课、人造“雪景”

教学目的:

1升华与升华的科学概念初探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什么叫升华、凝华。

教具:樟脑丸、玻璃、铁皮、蜡烛、火柴、支架、绿叶枝、玩具屋、泥土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序第 1课时

一、导入

你们喜欢冬天吗?你喜欢冬天美丽的景色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模仿雪的形成,制造人工“雪景”。

二、准备好

分组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

樟脑丸、玻璃、铁皮、蜡烛、火柴、支架、绿叶嫩枝、玩具屋、泥土等。

三、动手做

1几颗樟脑球被放置在铁皮的中心,四周被泥土包围,用树枝和玩具屋布置成风景。

2把杯子倒过来倒在整个场景上,在杯子的边缘围上一圈土。

三。将有景物的铁皮放在支架上,点燃蜡烛,调节蜡烛的火焰,将加热位置与樟脑丸对准。

4当樟脑丸变小时,熄灭蜡烛。

等到杯子里的温度慢慢下降,然后观察发生了什么。

四、知道吗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景象?

“雪”是从哪儿来的呢?

1、升华

樟脑丸的主要成分是萘。实验中,蜡烛火焰给樟脑丸加热,是樟脑丸中的萘由固体状态直接变成气体状态,漂浮于杯里的空气中,所以,杯中樟脑丸越来越小。

萘(固体)-加热萘(气)

在科学上,将一种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2、凝华

熄灭蜡烛后,杯中的空气逐渐冷却,萘也由原来的气体状态受冷直接变成固体状态,附着在树叶、泥土、小屋及其他物体上,就好像下了一层薄薄的雪。

萘(气体)——受冷萘(固体)

在科学上,将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冷凝。

五、拓展训练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在其他物质中看到升华和宁化的现象?

第二课:神奇的力量

教学目的:

轻物体吊起重物体的原理。

解释生活中人们用轻的物体举起重物的原理。

重点、难点:

轻物体吊起重物体的原理。

教具:乒乓球、坛子、相距一定距离的两张桌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序第 2课时

一、谈话导入

乒乓球被一个广口瓶罩在桌上。不要把瓶子翻过来或用手碰乒乓球。你能把乒乓球从这张桌子移到一米外的另一张桌子上吗?

你会使用什么方法?

二、动手做

把乒乓球放在桌子上,上面放一个罐子。

把瓶子靠近桌面做一个快速的圆周运动,带动乒乓球沿着瓶子内壁做旋转。

在乒乓球不旋转的同时,把瓶子举到另一张桌子上,乒乓球也就带过来了。

当乒乓球沿着瓶子内壁旋转时,手的感觉如何?如果你用空瓶子做饶圈运动

时,手有这种感觉吗?

三、研究研究

我们准备了以下材料来做一个用轻物体举起重物的实验。

一块橡皮(中间有个洞)、一根结实的绳子、一个线轴、一枝笔(或其他重物)。

用绳子穿过线轴的孔眼。

把橡皮和钢笔系在绳子的两端(顶部是橡皮,底部是钢笔)。

一只手握住线轴,另一只手抓住下面的绳子。然后你开始旋转你头顶上的线轴,保持它在水平面上,这样上面的橡胶也会旋转。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别人和你自己!)

观察下面的吊笔怎么了?

试试看。用橡胶旋转产生的最大力能举起多少物体?

四、知道吗?

当乒乓球在瓶子里旋转时,瓶壁对它产生摩擦力。当摩擦力等于乒乓球的重力时,乒乓球不会从瓶口掉下来,而是可以被瓶子带到任何地方。

**轴带动橡皮做旋转运动时,细绳中的拉力悬吊起钢笔等重物。当橡胶旋转速度减慢时,张力变小,笔会因为地球引力而向下移动

第三课:滚回来的乒乓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乒乓球回退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乒乓球回退的两种力。

重点、难点:

乒乓球滚回来的原理。

教具:乒乓球、呼啦圈、铁环、圆瓶盖、足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序第 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平常,我们用力向前推某种物体时,被推动的物体会向前运动,运动的方向和作用力的方向总是保持一致。

可是乒乓球不一定听“使唤”,它滚出去后还能自己滚回来。你相信吗?

二、动手做

把乒乓求桌放在平地上,用手按边。

猜一猜:乒乓球会怎样运动?

试一试: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

乒乓球向前滚动一段距离,但它会自动向后滚动。难道乒乓球不受力的控制了吗?

让我们以某种方式弹出乒乓球。 乒乓球会会滚吗?

三、研究研究

a)这是不是乒乓球的特性呢?别的物体也能这样滚回来吗?用呼啦圈、铁环、瓶盖、足球、篮球等物体试一试。

想一想:怎样用力的?

做一做:这样用力,它们滚回来了吗?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认为还有哪些物体能这样做?

b)你能不能让乒乓球向后运动一段距离后,又沿原路返回呢?

四、知道吗?

乒乓球真的不受力的控制吗?原因在于我们强迫乒乓球运动的方式。当我们按下乒乓球的边缘时,乒乓球受到两种力:一种是向前运动的力,另一种是向后滚动的力。

当乒乓球开始移动时,向前运动的力大于向后滚动的力,所以球向前滚动。在滚动过程中,前进运动的力逐渐抵消接触面摩擦力,并逐渐减小。当向前运动的力小于向后滚动的力时,乒乓球就会向后滚动。

第四课感受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目的:

1、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2、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具:小苏打、醋、勺子、玻璃瓶、图钉、一块约50厘米的木头、两个相同的塑料袋。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总序第4、5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氧化碳就在我们周围,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让我们用一些小实验来感受二氧化碳的存在。

二、动手做

在木条的两端分别挂上一个塑料袋,把木条的中点架在图钉的钉尖上,借助桌子边角,组成一个简易小天平,并调整它的平衡。

把一匙小苏打放进玻璃瓶中,倒些醋。瓶子里立即出现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即二氧化碳。

将瓶子慢慢地倾斜到其中一个塑料袋中(不要让瓶子里的液体流入塑料袋),观察平衡情况?

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三、研究研究

在三个相同尺寸的玻璃杯中,根据水和雪碧的不同比例,注入相同量的混合物。然后在每个杯子里同时放一颗葡萄,观察杯子里葡萄的现象?为什么?

四、知道吗?

当瓶子里产生二氧化碳时,当瓶子慢慢地向塑料袋倾斜时,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就像水一样被倒入塑料袋中。因为同样体积的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天平失去平衡,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袋的末端倾斜。

在平时喝的雪碧、凡达等碳酸饮料中,都充满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把葡萄放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汽水时,二氧化碳气泡便附着在葡萄的表面,气泡附的多的葡萄,浮力增大,就浮上来了。葡萄浮到水面后,二氧化碳气泡消失,浮力减小,所以葡萄就再次沉下去,等到蓄积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泡,它又会浮上来,如果不挪动它,这样的沉浮现象可持续一天左右。

第五课:舌的分工

教学目的:

1目的了解舌不同部位的味觉敏感性

2、了解舌哪些部感觉最敏捷。

重点、难点:

测试舌的不同部位感觉程度。

教具:浓糖水1杯,浓盐水1杯,浓咖啡醋1杯,冷开水2杯,干净刷子(或筷子1根)1支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总序第 6、7课时

一、提问引入

人类的舌头能尝到食物的各种味道。舌的各处所尝的味道都一样吗?舌是不是也需要“分工合作”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仔细感觉吧!

二、动手做

把刷子弄湿,蘸上浓糖水,轻触舌尖、舌尖和舌根。

1你认为舌头的哪个部位对甜味最敏感?

2口中开水,在另一杯冷水中冲洗刷子,然后蘸盐水触摸舌头的各个部位。

三。实验用浓咖啡和醋重复进行。

思考:你从上面的实验中学道了什么?

三、知道吗?

根据科学观察,人的舌头有四种基本的味道:甜、咸、酸、苦。在品尝食物中的各种味道后,舌头负责将味觉信号传递给味觉神经,然后再传递到大脑。

负责这四种味道的味蕾分布在舌面上,但并不均匀。

分管甜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尖部位,而分管苦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根部位,所以我们舌尖对甜味很敏感,对苦味却并不敏感,舌根部位则对苦味更敏感些。负责咸味的味蕾遍布整个舌头,而负责酸味的味蕾主要集中在舌尖。

第六课: 跳狮

教学目的:

1学着做一个能跳的狮子。

2、学会制作的方法和原理。

重点、难点:

制作的方法和原理。

教具:2罐、1根筷子、铁丝、橡皮筋、剪刀、尖嘴钳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总序第 8、9课时

一、导入新课:

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它也是一种需要保护的动物。我们可以用废弃的罐子做成一头强壮的狮子。

在这节课上,我们要作一只会跳的狮子。

二、动手做

1、截取易拉罐的三分之二段,在其正上方剪出一条10毫米宽的连接架,其余部分分别剪成3毫米宽的窄条。

2、用铅笔分别将剪成的窄条卷成上下间隔的卷毛状作为狮子的头。然后,在靠近罐顶中心的拉口两侧开一个距离约20毫米的小孔,作为狮子眼。

三。把罐子的其余部分切成狮子腿、狮子尾巴和螺旋桨。

4、用尖嘴钳将铁丝弯成一个“凸”形结构,将下面的方框固定在木筷的一端作为螺旋桨支架。螺旋桨用铁丝安装在支架上。为了转动灵活,可以在螺旋桨和支架之间安装一个小垫圈。筷子的另一端装上鱼尾钩,再套上橡皮筋做成动力部分。

5另取一罐,在罐上相应位置切出安装狮子头、狮子尾和狮子腿的刀口。在罐底中心挖一个与木筷截面相对应的方孔固定动力部分,然后在方孔下方开一个小槽,供铁丝转动。

6取下螺旋桨,将筷子穿过拉口,将筷子末端插入罐底方孔内固定。然后把螺旋桨上好。将狮头、狮尾及狮腿分别插入相应的刀口里,让螺旋桨稍长于后腿,这样,一只玩具“跳狮”就做成了。

三、试一试

将玩具“跳狮”的橡皮筋饶紧,放在桌子上,让螺旋桨转动起来,因为螺旋桨长于狮子的后腿,当螺旋桨转过桌面时,“狮子”就会不断地跳跃起来。

第七课:投篮器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提高投篮命中率。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重点、难点:

提高投篮的准确度,可以采用的方法。

教具:4-5罐、1根弹性钢丝、1个瓶盖、瓦楞纸、海绵双面胶带、刀、小锉刀、胶带等。

科技课件 篇5

尚店镇中心小学科技

活动教案

(2014-2015年)

电磁指南针

【教学目标】

了解电磁罗盘的制造工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指南针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硬化长钉、漆包线、按扣、铁丝、瓦楞纸、剪刀、电池盒、7号电池、强力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们都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利用这种特性,中国古代人发明了指南针。有磁性的电熨斗也能指示方向吗?我们不得不做一个电磁罗盘来研究它。

2、动手做

1、制作方向盘

用剪刀把瓦楞纸加工成直径约20厘米的小圆盘。给圆盘上面裱上一层白纸,在白纸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将圆4等分,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标出东、南、西、北4个方向。

取一根金属丝,让它穿过圆心,站在圆盘上,把它当作指针固定住。

2、制作指针

找到铁钉的重心,用强力胶将按钮帽固定在铁钉的重心位置,使指针在指针柱上自由转动。然后将漆包线沿相同方向均匀缠绕300圈,将铁钉钉住。

3、组装

将电池盒固定在绕线电磁铁指针的中心,然后将开关固定在已侧。把电磁铁导线的一端接在电池盒的负极,另一端接在电池盒开关的一端,开关另一端接在电池的正极,注意调整两端平衡。

三、试一试

1打开电源,看看指针能否指向车票的南北方向。

2.将电池放入电池盒以使其接触良好时,指针的方向是否会改变?

【教学后记】

喷水火箭

[教学目标]了解水射流火箭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水射流火箭的生产过程。

【教学准备】饮料瓶1个,橡胶塞1个,气门嘴1套,卡纸、剪刀、双面胶、水、打孔器、杯子、打气筒、三角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玩过弹射火箭,它依靠弹力来升空。现在,我们还可以利用喷水的力量发射火箭。

二、动手做

把可乐瓶的瓶盖打开,用橡胶塞塞紧瓶口,把杯子扣在橡胶塞上,到空旷的地方,两手同时用力挤压瓶子,你发现了什么?

科技课件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科技生活化的教育,离不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剥好壳的鸡蛋、剥了皮的水果、点心等食物给孩子吃,担心孩子剥不开、速度太慢、弄脏衣服、地板等。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剥夺了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也滋生了幼儿的依赖性。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糖果”主题过程中,我们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小班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育还不完善的特点,利用日常生活教育的契机生成了“剥糖”活动,我们给幼儿准备了各种包装的糖果若干,让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剥糖果,获得感知的体验,逐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探索能力,体验成功剥开糖果的喜悦。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索的能力

2、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体验分享的快乐

3、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各种包装的糖果、盘子

活动过程:

一、呈现材料,导入活动

1、引导幼儿摸一摸各种形状、软硬的糖果

请幼儿拿一颗最喜欢的糖果,讨论你拿的是什么糖果?摸起来感觉是软的还是硬的?

2、闻一闻,请幼儿说一说闻到的是什么味道的糖果?

3、看一看 这些糖纸的包法一样吗?

二、操作探索

1、剥一剥请幼儿剥开不同包法的糖果,将糖果和糖纸分别放在盘子里

2、说一说 自己的发现

请幼儿观察并讨论自己是怎样剥开糖果的,并用语言重点说边缘齿形包装的糖果是怎样剥开的;利用多媒体再现幼儿剥糖的过程,帮助幼儿回忆加固经验

3、记一记 自己的发现

以集体记录的形式,记录剥糖的方法

4、想一想 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又快又好地来帮助剥糖

三、延伸活动:品尝糖果

活动反思:

一、提问简短、有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知

活动中,我给幼儿准备了各种包装的糖果,通过摸、闻、看等方式让幼儿感知各种糖果的不同;提问幼儿时也能注意问题简短、有效;

二、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技能

我请幼儿尝试自己想办法来剥糖,有的孩子用牙齿咬开,有的孩子用手用力撕开,有的孩子用剪刀剪开等;孩子们在探索中得到了成长与满足,他们不仅用语言表达了自己怎样把糖剥开,同时也记录了自己剥糖的方法;

三、孩子们有愉悦的体验并进行了分享

在品尝糖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奋不已,也与同伴们进行了分享,整个活动效果较好。

四、注重细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活动开始前,所有小朋友都事先洗好手;品尝糖果后,孩子们都能自己收拾好糖纸与垃圾并将盘子叠放整齐;

五、教师的即兴发挥与临场应变能力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技课件 篇7

科技活动教案《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当运动物体失去动力时,它会停止,因为它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滚珠轴承使滑动变成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善重物处理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的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盒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盒子在木头上滚动,黑板上写着:滑动和滚动3。问: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在箱子下面放几块木头

2、 比较实验: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比较

1问:根据你的说法,滚动和滑动不那么省力?

2学生将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更省力。

三。教师指南:生活中滚动比滑动更容易理解。我们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吗?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

7学生们做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书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容易?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在**使用滚动摩擦来减少摩擦?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教科书中的说明,团队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哪些机器也用于滚动摩擦?

2.讨论:在**使用滑动摩擦?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计

科技课件 篇8

教材、教学对象分析: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本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的第一课。本单元设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社会需要文明生活---文明生活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幸福的---我们应向高质量的生活目标努力。单元编排从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入手,让学生了解科技成果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知道社会由此逐步走向文明。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而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也会带来许多危害,应此要讲究科学伦理。本节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1、紧紧围绕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2、围绕科学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这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开展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可以说他们有能力将尚不清晰的有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融合,形成体系,并且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它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行为规范培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习惯培养与明天的文明素质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想: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活动化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发展合情合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活动一、走进时光隧道(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活动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索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活动三、科学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

教学目标:

1、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难点: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教法:我主要以动为主,以讲为辅。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

2.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想像/调查了解/自主参与积极讨论等方式来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极大好处以及它的两面性。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进时光隧道

1、引导学生想象刀耕火种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那时候人们生活在没有电灯、电话、电视、汽车、轮船、飞机的时代,他们用的是什么照明?用什么做交通工具?怎样传递信息?吃什么东西?(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让学生分小组分别模拟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情景(进一步体会在缺少科学技术的时候,人们生活上的种种不便)

活动二: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师: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此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视频资料)。

2、课前,我就布置同学们开展科技在我家采访调查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首先,要对小组交流提出要求,如:小组的每个同学应积极发言;小组长要在大家充分交流原基础上组织大家进行小结,并引导大家选择好方式在全班汇报。其次,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可提供一些汇报方式共学生参考。如:

(1)表格展示式:科技成果、采访对象、大家的感受和认识、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有了电话、有了电视、有了洗衣机、有了冰箱、有了电脑、有了空调、有了消毒柜。

(2)图文并茂式:将科技成果画成简单的图,在图的旁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3)拟人表演式:将某种科技成果拟人化,配上演讲词,进行交流。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4、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导学生交流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假如没有这些科技,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等。这一环节的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进一步明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好处。

5.教师结合中的内容讲讲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活动三:科学是把双刃剑

1、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你知道吗?人们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发现它们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问题。因此有人说: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警惕它对我们的伤害,你同意这种说活吗?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举例说说科技这把双刃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4页中提供信息,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发现、交流科学技术在给我们生活带来进步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如:电视机的诞生、手机的出现、飞机的发明、天然气的利用、洗涤济的使用,除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

4、组织辩论:

(1)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第5页中的克隆技术这一事例,让学生发表意见,谈自己对克隆技术的认识。

(2)思考:通过阅读教材中介绍的克隆技术,你了解到了什么?克隆技术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动用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如果滥用这一技术甚至克隆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3)全班交流

5、探讨并交流:人们应该怎样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6、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以科技是把双刃剑为内容,写一篇小论文,学生可选择一个或两个自己熟悉的科学技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具体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观点,同时提供预防不利因素影响的措施。通过内容丰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技是把双刃剑,树立防范科技不利因素的意识,学会防范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思考/辨论/交流中认识到事物的的两面性,也就是说科技是把双刃剑,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

教学反思:我在组织教学时,各个环节都围绕科技来展开话题,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索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以及它的两面性。我为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了各种活动,承担了一定的任务,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在做中不断得到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拓展自已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既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科技课件 篇9

一听话的气球

教学课题: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的:1。通过组装气球车并研究其运动,了解后坐力的影响

冲力的方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注重培养

教学目的:1。通过组装气球车并研究其运动,了解后坐力的影响冲力的方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玩气球,在汽车上安装后坐力,了解后坐力的工作原理

用和反冲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1、理解气球推动小车的原因;

2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比较。

教学准备:1。四人组,棉线,气球,汽车,橡皮筋,吸管,回形针。

2教师准备,关于喷气式飞机,火箭**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玩气球,感受反冲力

1老师:你们都玩过气球。你玩什么游戏?请大家一起玩玩。

教师巡视,学生活动。(有些学生很容易把气球吹起来。有些学生脸红了,但气球还是不大。一些学生拉着气球又吹了一次。)

第1/14页

2、师:气球吹足气,把手放开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气球是怎样运动的?老师:我们没有给气球任何动力。气球是在什么上面飞的

师:课件演示,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反冲。

老师:我们刚才玩的气球没有着一个方向一动。我们能让气球着一个方向一动吗?

3、学生讨论、交流并用教师给出的材料(一根棉线,回形针, 气球)验证一下,气球能否沿着一个方向运动?

教师检查、学生实验、观察现象,用箭头形式记录在实验记录上。

二、用气球推动小车

1、师:吹足了气的气球放开手后能运动,那它能否推动小车运动呢?

2、师:把气球绑住小车,就是把小车固定在小车上,应如何固定,要注意什么?要解决什么?(生讨论,教师出示课件)

三。学生们用这些问题做实验,老师检查

有的小组把气球吹好了才绑在小车上,结果小车并没有运动起来;在一些小组中,气球吹得太大,以至于汽车还没开动,空气就跑掉了;有些车组一直在旋转,不会前进;有的小组的小车动起来了,而且

能够向前运动??

4、师: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请每个小组准备汇报,小车

运动方向和气体喷出方向之间有区别吗?

第2/14页

6、师:(小结)我们的实验时要注意吸管的绑法,气球要吹大一点,气球吹好以后,要把吸管口按住,防止漏气,把小车放平,才把

手放开,小车就会行驶的又快又稳。像气球一样推动汽车的力叫做后坐力。汽车是靠气球中空气的反冲力驱动的。(出示课件)

三、了解反冲力的应用

1老师问:后坐力能带动汽车移动。你还知道哪些物体靠后坐力移动吗?

2学生分组讨论,上台报告,课前展示收集到的数据。

三。教师展示课件和有关后坐力运动的信息

① 例如,节日燃放烟花爆竹;

②喷气式飞机(机内的喷气发动机,把汽油或煤油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从发动机的喷气口快速向后喷出,飞机受到反冲力作用

快速向前飞行。

③火箭: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现代火箭用高能物质做燃料, 燃烧后产生的大量的高温气体,连续不断地向后喷出,使火箭高速

飞行。4老师:反冲车发射和火箭发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s: 它们都是用后坐力原理,但汽车使用压缩

第3/14页

... 空气的反冲。火箭利用高温高压燃烧气体的反冲。

四、拓展延伸

1.在第4课的第1课中,使用了哪种动力使汽车行驶?(重力牵引、橡皮筋弹力、后坐力等均可做为动力。)

2、小车怎样才能运动起来?(小车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

动起来。)

二《热水与冷水》

教学目标:

1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体验学习冷水和热水的不同过程;

2引导学生在结构化活动中掌握一些必要的独立研究技能,培养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冷水与热水的不同

教学准备:学生: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老师:玩具、茶、红墨水、植物油、滴管、吸管、塑料袋、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课件。

第4/14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联系实际,大胆假想

1、结合实际说一说冷水与热水看上去有什么不同;

2、摸一摸热水与冷水又有什么不同;

3、有比冷水更冷的水吗?具体说说。

4、除了这些以外,热水与冷水还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

(学生想,然后说出自己的猜想)如果要你证明给我们看,你准备怎么做呢?

学生说,其他的学生帮忙出主意,直到没有不同的意见为止。

5如果你往里面滴液体会怎么样?

(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可以由学生自己说。如果没有,说明滴管的使用,并演示如何在现场操作。)

6你有没有其他独特的研究方法?

三、 发挥想象,**验证

1你们小组将选择哪种材料做实验?(组织讨论一下)

2教师分发材料,注意每组实验材料,便于汇报时掌握。

3.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满两杯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2)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情况,以便及时汇报,

(3) 注意水的安全,一是玻璃仪器的安全,二是冷热水的安全。

4报告:学生每次说一个,课件就会演示一个。

第5/14页

四、 拓展质疑,激发兴趣

(回放刚才的场景),提问: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说出各种理由和理由,尽量让学生猜猜),交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请你下节课来我们的科学课堂,好吗?

三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或附近)探索一个学生可以开展调查活动的地方;像一个三年级学生那样地寻访调查一下,估计一下学生能发现哪些小动物,他们在活动中会碰到哪些问题,思考一下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2.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树、一个小花坛、一平方米草地,甚至是一个栽有植物的花盆,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范围里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做成卡片备用。

三。设计几种不同风格的简单调查记录,必要时可供学生参考。

4考虑学生在校内、校外及生活环境开展调查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制定教学对策。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

先做个游戏性的测试: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

第6/14页

...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2简要描述一下我们通常如何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二、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1九月份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2估计一下,或者猜猜,老师在校园里的树上(或花坛、草地等)观察到了哪些大家都熟悉的校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小动物?

老师可以画一棵树或者贴一张事先画好的树,在大家的估计猜测中一张张地展示粘贴课前准备的自己所发现的小动物的卡片。学生能说出名称的展示卡片写名称的一面,说不出名称的展示卡片画着小动物草图的一面。

3.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好些小动物的地方?如果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该留意哪些地方呢?

4在校园里,在校园附近,在家附近,这些小动物生活在我们身边,或者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科学课的计划是:三年级学生用1-3周的时间进行一次活动,调查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让我们再来估计一下:

我能观察和调查多少种小动物?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能认真完成这项活动?

我们班能观察和调查多少种小动物?请注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乘法或加法问题。如果一个人发现10个物种,另一个人发现11个物种,那么两个人发现的物种数量并不简单,只有21个。

3、 参观活动的准备(1)——观察和调查方法。

第7/14页

1论参观活动的任务设置与计划

主要任务:找出在这个季节我们可以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其他任务:由小组和个人设置。

计划:搜寻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

2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一些难以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

学生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例如:雌蟋蟀和雄蟋蟀应该被记录为一个或两个小动物??

4、 参观活动准备(2)-注意事项。

1.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会对人造成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须作哪些规定?

2.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假如我是只小蚂蚁??

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动物邻居。

☆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和我们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只有一个生命。

三。为了保护观察区和调查区的环境,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

第8/14页

五、作业 。

一周左右,交一份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4教学目标:1。自制简易洒水车,提高动手能力

2、初步了解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自制简易洒水器

1准备材料:塑料瓶、锥子等

一、做中学

阻止水流出的方法有

二、制作简易洒水器

三、测与评

四、广角镜

洒水器的奥秘

五、拓展活动

5、不会坠落的小鸟

1准备材料:剪刀、硬币、胶带、土豆、叉子

平衡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一、 土豆的平衡

第9/14页

制作不会掉下来的鹦鹉

三、 测与评

四、 广角镜

五、 鹦鹉不会坠落的原因

六、 拓展活动

制作不倒翁

6 制作过滤器

材料和器具:布、纸、砂石、沙子、棉花、饮料瓶、剪刀、锤子等

一、 杂质到**去了

二、 制作过滤器

三、 测与评

四、 广角镜

自来水净化水德过程

五、 拓展活动

1、 参观自来水厂

2、 了解防毒面具

7、绚丽多彩的塑料

材料及器具:聚四氟乙烯涂料不粘锅、糨糊、有机玻璃纽扣、锤子、镊子、酒精灯

第10/14页

.. 一、

二、三、

四、五、

六、在你的周围有那些用品是塑料制成的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广角镜拓展活动

8指纹研究

材料及器具:粉笔灰、透明胶带、印泥盒、黑纸、放大镜

一、 看一看

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指纹,但他们都属于以下几类。

二、 录取指纹

1、 利用透明胶带录指纹

2、 利用印泥弄指纹

三、鉴别指纹

四、想一想

科技课件 篇10

第一课水面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推测和实验收集证据,证明水具有表面张力。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善于思考;喜欢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水槽、烧杯、滴管、回形针、硬币(一元一分)、树叶、叉子、刀片、尺子、矿泉水瓶盖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紧张吗?说点轻松的,脑筋急转弯会吗?谁来说一个?

学生:老师:我也有一个。你想听吗?什么样的布剪刀一直在剪?

生:瀑布.

师: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生:水.

师:玩过水吗?在**玩的,说说你都是怎么样玩水的?

现在想玩水吗?

老师听说你们都想玩水。在这节课上,老师会来和你一起玩。你准备好迎接那些想玩水的小科学家了吗?准备好了我们上课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所有的学生都玩过水。你玩水的时候观察过水面吗?(贴纸,水)是什么样的?

生:……

师:是啊,生活中的水面多姿多彩,丰富着呢!请看屏幕:

(欣赏水面)

师:欣赏完水面,有什么感想?

生:……

老师:同学们,水面不仅美丽动人,还蕴含着许多知识和秘密!(补充板书:水面的秘密)

水面的秘密(神秘地……)

水面会有什么神奇的秘密呢?大家想研究吗?

让我们准备一些学习材料吧!

二、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1.认识材料

师:同学们,桌面上有好多物品,小组内赶快相互认认。

都认识吗?

今天,我们将继续用这些材料来研究水面。

2.猜想假设

师:看到这些材料,你们都想怎么玩?

生:我想把别针放入杯中……

师:你的玩法很有意思,那同学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这杯水,满满的,水都快要流出来了,这么满的一杯水,你认为还能放入曲别针吗?能放几枚?猜想一下。

你们认为呢?

大家猜的都不一样,那以后我们都一起玩,看看吧。

还有其他玩法吗?

生:我想在硬币上滴水……

老师:这出戏很有创意。你认为一枚硬币能装多少滴水?你们认为呢?还有其他玩法吗?

生:……

3、制定方案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好的打法,并提出了大胆的猜想。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

老师:听学生说,老师知道,玩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轻拿轻放,仔细认真,否则将会导致试验失败;

第二,在试验过程中,清点放置的件数或滴数,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并填写试验记录表(显示**)

不过老师还想给大家提个醒:那就是:玩之前小组分工要明确,在填写实验结果时注意,水流出以前的数量为最多数。

三、实施**展示交流

1.实施**

师:好,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玩法,赶快开始吧!

(1小组实验

(2汇报交流

2.展示交流

孩子们玩完了吗?玩完的请坐端正。

(1)你们的玩水结果怎么样?哪个小组先汇报?

(2)你们的实验结果一样吗?

(3)有不同的玩法吗

孩子们,你们的推测和实验结果相比怎么样?

是呀,看来有些事情只凭猜想还不够,它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验,进行科学验证。遇到问题时,先猜测,再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验证。这是我们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3.得出结论

老师:同学们,在玩水的过程中,你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吗?

同学们,一杯满的都快要流出来的水里还能放枚甚至一百多枚别针,一枚圆圆的硬币居然装了滴水,一片小小的树叶也能装

滴水。水面越来越鼓,几乎是半球形的。水面比杯子高出一大块。为什么水不流出?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生:......

师:说的多好呀!同学们都感受到在这水面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就是这种神奇的力量,阻挡了里面的水流不出来,那这种神奇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

科学家们对这种力量有一个名字。(板书:水的表面张力)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开始!

(边说文字边演示课件)

师:水是由许多许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指一生读。

四、应用与拓展创新

1、生活中的表面张力

同学们多棒呀!当你玩水的时候,你发现了水面的秘密,了解了水的表面张力。其实,在生活中,水面神奇的表面张力随处可见。让我们看看,在场的每一位小科学家,谁是他生命中有一颗心的人?

2.这儿还有一些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资料,请大家欣赏一下!

(1)欣赏**

(2)介绍水蝇

认识它吗?它叫水蝇。水面可以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快速滑动。每秒滑动的速度是它身长的100倍!所以啊,人们送它一个雅号叫“超级水上漂”。

3.体验水的表面张力

同学们想玩“超级水上漂”的游戏吗?

(出示硬币)

我们知道,硬币放入水中会下沉,但是水的神奇表面张力可以让硬币浮在水面上。想体验一下吗?

不过在放时要借助桌面上的这个工具。(出示小叉)

让我们看看谁可以通过尝试使硬币成功漂浮。

成功地孩子们再试试看,还有那些下沉地物体可以利用表面张力浮在水面上?

玩完了吗?孩子们,玩完地请坐端正。

同学们看,水的表面张力多神奇啊,硬币,直尺,刀片等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本来是下沉的,但是神奇的表面张力可以使它们浮在水面上。

4.拓展活动

看,老师有半杯水和一个矿泉水瓶盖。你能想办法把水盖上吗?

生试一试

想看老师的办法吗?

看,瓶盖已经成功放到水上了!这是为什么呢?看来还有很多秘密等着学生下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燃烧的方糖

导语:浓咖啡和一两片糖,味道真的很好!

听说糖是不容易燃烧的物质,但是将某些物质放在糖上面就能使糖燃烧,我很好奇,决定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并探索其中隐藏的科学道理。

准备:一块糖,一个玻璃盘子(平底),一盒火柴烟灰

实验过程:

1把糖和烟灰分别放在一个玻璃板上,用一根点燃的火柴靠近它们看它们是否会燃烧。

2把糖放在玻璃盘上,在糖面朝上的一侧放一些烟灰。

三。再次用点燃的火柴靠近含烟灰的糖,观察是否会燃烧。

实验现象:糖和烟灰单独放置不能点燃。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的时候,用燃烧的火柴慢慢接近的话,方糖就会冒出蓝色的火焰并燃烧起来,直到最后完全融化,而香烟灰还保持原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原来,糖是由碳、氢和氧组成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容易燃烧。当您在糖上撒上烟灰时,会导致糖燃烧。

燃烧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变化,并发光、发热的过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那些能够引发化学反应而自身却不发生变化的物质,我们把它们称为“催化剂”。在这个实验中,烟灰是一种催化剂。

其实,我们再熟悉不过催化剂了,没有催化剂,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如果你想举个例子,我们的人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可以加速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我们胃里有胃蛋白酶,它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第三课谁的手最干静

导入:细菌是一种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细菌,而这些细菌中有许多在人身上滋生,甚至进入体内,使人染上疾病,影响甚至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假设学生的手,特别是那些没有洗手的学生,携带了大量的细菌。

我们的实验方法是:

(1)每人准备一个矿泉水瓶,将矿泉水瓶洗干净后用医用酒精消毒,再用干净的塑料薄膜封住瓶口,在标签上注明编号、姓名和日期。

(2) 每人取一片干净的面包,使其尽可能不受污染。

(3) 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4) 实验组学生不洗手,对照组学生先用肥皂洗手。然后,两个小组的每个人分别用一小块面包在自己的手心、手背、手指上反复擦,最后将面包块放进各自的矿泉水瓶中,并封住瓶口。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要把他们的活动填写在记录表上(注意你的手接触过什么)。

(5) 两组矿泉水瓶按照编号顺序摆放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每隔24小时观察一次面包上是否有霉点。为了加快实验过程,可采用空调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

实验观察,我们获得了一系列结果:

(1) 不洗手实验组霉菌形成速度快,程度高;洗手对照组:面包霉变速度慢,程度低。

(2)通过观察分析,且用仪器检验,我们发现发霉面包均有细菌在腐蚀,而这些面包上的细菌又是科技组同学们的手带给它们的,而手上细菌**主要是由于手脏未清洗,或者尚未洗干净所致,当然面包本身及外界环境,如空气中的污染物也有部分关系。

通过这个实验活动,我们懂得了:用肥皂、香皂、沐浴露等日用品,反复搓洗手,并用清水乃至温开水冲洗,这样手就非常干净,即使触摸面包也不会导致其发霉;如果不洗手或短时间不洗手,会残留一些细菌,导致面包慢慢发霉;如果不洗手,不碰公共物品,这样的手是最脏的,导致大量面包迅速发霉。

因此,我们平时在生活与学习中,一定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吃食物前、上厕所后、摸了公用物品,以及发现手上有许多脏痕迹时,一定要用香皂等日化用品,把手搓洗得干干净净,以免病菌通过手染到嘴里,从口而入,侵蚀身体。同时,还要养成早晚刷牙、勤洗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平时,不把手指、文具、衣物、玩具、钱币等放入口腔里含嚼,否则细菌会直接进入体内,影响身体健康。

总之,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直观而生动地发现,用日用化学品和水反复擦洗的手是最干净的!因此,我们今后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应该从童年开始,从我做起

勤洗手、洗头、洗澡、洗衣服、剪指甲……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棒棒的,全人类的少年儿童就再也不会感染上手足口病了,彻底地向手足口病道一声“再见”!

第四课制作益智玩具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儿童童年的伙伴。每个小学生都玩玩具。对于玩玩具,学生们有着非常生动的生活体验。通过玩玩具,学生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天生就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愿望去体验**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科技课件 篇11

在新教材的每一章的后面都安排有一节活动课,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巩固已学知识,使数学知识向生活和实践继续延伸,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独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重要思想。本节课是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通过本节活动课的学习,必将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密切联系现实世界,同时也为了激活学生和鼓动学生,我设计-了火车第五次提速和讲故事的呈现形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

根据活动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发现问题,选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确定科学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尚未形成,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不够的现实,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探索圆柱体和四棱台展开图的画法和裁剪。

1.了解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通过对火车模型的制作,让学生经历观察、抽象、比较、动手操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发展应用意识。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过程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本节课宜采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活动方式。

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指定组长一名,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出示小组活动情况的评比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用得到“☆”的多少来评价各小组每项活动的情况,一项活动最多可得5星,得星最多的小组为本节课的优胜组。

这个活动我准备分成问题背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评价、拓展运用五个环节来完成。

利用多媒体出示火车第五次提速的相关新闻,引起学生对新型列车的兴趣,接着电脑展示新型客车的图片。根据提供的素材,说明火车提速对列车的要求很高,进而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大量的火车车厢的不同设计。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依然根据提供的素材,告诉学生:明年的火车提速还要采用更先进的车厢,我们能不能也来为明年的火车提速做一点贡献?从而过渡到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如何制作一个火车车厢的模型──长方体、圆柱体、四棱台型的车厢模型的制作,此时电脑展示三种车厢的图片。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

请看第一种车厢:它对应着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待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适时设问:我们手中的材料是平面的纸板。要想制作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你还记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现有的知识已经对立体图形和它们的展开图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再以动画展示由立体图形得到展开图的过程和由展开图得到立体图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要想制作立体模型,首先要了解它的展开图。

从而得出制作步骤一:了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师追问:“现在是不是就可以画展开图了?”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不同看法,直到形成相同的意见。

制作步骤四: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叠展开图,得到立体模型,并用透明胶固定好。

主要是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培养,结合这一年龄特点,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第一个制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式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组内或组间交流作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制作。

电脑显示下列问题,让同组或不同组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

①你喜欢今天的制作活动吗?

②你与同学合作,感觉愉快吗?

③制作过程中你最得意的是什么?

④制作过程中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

⑤制作方法是否唯一?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

⑥制作立体模型的方法步骤是什么?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然后请两名学生全班交流。接着开始评价。此时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并根据标准把各组所得的“☆”贴在评比表上。

(3)评比标准设计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参与程度:制作2个模型得1个☆,3-5个模型得2个☆,6、7、8个模型分别获3、4、5个☆;

②小组自评:综合本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制作质量给予评定,最多2个☆,自评结束后选送一个模型参与班级交流评比;

③班级评价:对各组选送的模型由班级共同评价,最多5☆;

④教师评价:综合各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制作质量等给予评定,最多3个☆。

同时为了突出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动手操作的过程、合作交流的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设计的几个问题,运用交流反思环节对活动过程进行定性评价,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用得到☆的多少对活动结果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用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让学生动手自主制作后两个模型。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制作、交流、讨论,教师深人到学生之中,小组指导或个别指导相结合。根据学生制作的情况决定介入的程度。作好展开图的动画演示适时播放。

为了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思想,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由于学生已经对长方体型的车厢完成了制作,归纳了方法,放手让学生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可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拓展。同时,探索圆柱体和四棱台型的车厢模型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交流时间和探索时间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在两个模型制作结束后,教师出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

(1)在制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你是如何解决困难的?

(3)通过制作这两个模型,你又有了什么心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或点评。在学生讨论交流结束之后,组织学生按照刚才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哲人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因此,在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启发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制作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引导学生分析制作方法的优劣,优化制作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还可使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提高。

科技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⒈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⒉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⒊学会用科学思想认识、分析事物,树立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的意识,培养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伪科学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难点: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第一课时

活动一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⒈师: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视频资料)

⒉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开展“科技在我家”采访调查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⒊小组交流。首先,要对小组交流提出要求,如:小组的每个同学应举例说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方便;小组长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大家进行小结,并引导大家选择好方式在全班汇报。其次,教师可提供一些汇报方式供学生参考。如:

表格展示式。将“科技成果名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我们的理由”等栏目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然后在每个栏目中填写内容。

图文并茂式。与教材第2页呈现的方式一样,将科技成果画成简单的图,在图的旁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拟人表演式。将某种科技成果拟人化,配上演讲词,进行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⒋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导学生交流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假如没有这些科技,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好处。

⒌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科技给我们带来了……

活动二从“双刃剑”说起……

⒈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你知道吗?有人说,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警惕它对我们的伤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⒉在学生提出自己观点的基础上交流:举例说说科技这把双刃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4页中提供的信息,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发现、交流。如:电视机的诞生、手机的出现、飞机的发明、天然气的利用、洗涤剂的使用等等。

⒊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第5页中的内容,讨论:通过阅读教材中介绍的克隆技术,你了解到了什么?教材中以克隆技术为例,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怎样借鉴?

⒋全班交流

⒌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以科技是把双刃剑为内容,办一期手抄报。可选择一个或两个自己熟悉的科学技术,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具体的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观点,同时提出预防不利因素影响的措施。能力。通过内容丰富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技是把双刃剑,树立防范科技不利因素的意识,学会防范的方法。

⒍手抄报展示评价。组织学生阅读手抄报,然后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方面是:表述是否清楚有理;呈现方式是否美观有创意。

第二课时

活动三崇尚科学不迷信

⒈师:什么是迷信?在我们生活有哪些迷信现象?

⒉播放课件:(一些迷信活动、练习“****”的事例)展开讨论:你认为迷信的做法能战胜病魔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对刘思颖的悲惨结局你的感想是什么?

⒊专题声讨:封建迷信、邪教害人。

⒋你还知道哪些迷信、邪教以及伪科学欺骗人、愚弄人、害人的把戏?

(师生列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关事例,进一步揭穿。如:算命、伪科学宣传的“特异功能”、“气功大师”等。)

⒌通过交流,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认清迷信、邪教以及伪科学真实的丑恶的面目,为牢固树立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⒍探究活动。

⑴师:怎样破除迷信?怎样抵制邪教、伪科学?

⑵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寻找多种方法。如:科学实验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法;事实破除法等。

⑶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⑷师:是呀,科学是破除迷信反对邪教的有力武器。我们应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破除迷信,抵抗污染的能力。

⒎宣传实践活动。崇尚科学,抵制迷信。

学生分组或结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宣传的形式可以是演讲,可以是小品表演,可以是诗歌朗诵,可以是板报等;宣传的内容可以是歌颂科学的,可以是破除迷信的,可以是揭露伪科学的;可以是批判邪教的等。

集邮课件收藏十二篇


教案课件的重要性不仅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步骤,还与教学的课程标准有关,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优秀的教案编写才能够为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值得分享的一篇网络文章《集邮课件》对我们的思考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您能经常浏览我们网站的最新资讯,以便审视企业发展的方向!

集邮课件(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美丽的集邮册》,接下来,我将就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美丽的集邮册》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方寸世界”。课文是一首气势宏大而语言优美的儿童诗,作者借小小的邮票和集邮册书法热爱祖国的深情。

二、说目标:

1.运用已知的识字方法进行独立识字;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3.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怀。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学段,这一学段的学生经过前三年的积淀,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然而,同时他们收到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的限制,对文本的把握,文字的咀嚼还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朗读法、讲授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在读、思、品、议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我已经完成了以下目标1、指导学生完成摘录笔记,学习了生字生词。2、梳理了文章脉络。3、交流课前搜集的和邮票有关的资料。

下面我分六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着眼题目,理清线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指出第二学段要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略读,能粗知文章大意。基于此目标,上课一开始我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板书:壮丽山河悠久历史

第二环节:静心读文,质疑思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思考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课文,随手标记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是字词也可以是课文内容。接下来分类处理问题,简单的字词问题当时处理,大家共性的问题以及突破课文难点的重点问题在深入学文时处理。例如:桂林山水动人的传说是什么?日月潭、半屏山为什么在做思乡的梦?黄帝陵、轩辕柏为什么在唱古老的传说?画像砖、青铜器是什么?祖国历史有什么关系?兵马俑为什么会让全世界惊叹?唐三彩为什么让人着魔?为什么翻开美丽的集邮册,我就更加热爱祖国了?

紧接着,我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诗歌。”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以读悟情。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目标,在第三环节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流程:自主阅读,寻美——品析探究,悟美——深情朗读——颂美。

第一步,自主阅读,寻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展示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的句子,画到你感觉到美的,或者令你精神一振的句子就出声读一读。

第二步,品析探究,悟美。

首先,学生交流在诗中找到的祖国的壮丽山河。在学生交流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图片展示,让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直观,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至于桂林山水的传说、思乡的梦、古老的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就能解决。

接着交流祖国的悠久历史。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对于历史的不熟悉,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借助前一天分内容搜集的资料解决部分疑难,如画像砖、青铜器、敦煌壁画是什么,古都指的是哪里。然后再全班交流,感悟祖先的智慧,感悟艺术大师的鬼斧神工。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多少”感受艺术大师能工巧匠的杰作多极了,数不胜数,让人自豪。

最后,全班讨论大家共同的问题“为什么兵马俑让全世界惊叹?为什么唐三彩让人着魔?”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图片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介绍兵马俑和唐三彩的历史,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再带领学生抓住重点词“惊叹、着魔”来感受文物的精美,我是这样设计的,问学生用近义词“惊讶”来替换“惊叹”可以吗?用“着迷”来替换“着魔”可以吗?通过别人的惊叹着魔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兵马俑和唐三彩的精美、杰出,再次激发学生为祖国感到自豪的情感。

第三步,深情朗读,颂美。此时此刻,深情朗读变得水到渠成、不着痕迹。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出声朗读二、三小节,通过朗读发现诗歌语言的特点——大量使用对句。为了让学生感受“对”句的节奏美、音韵美,我和学生进行合作读,我读每一节的总起句,对句部分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这样,既感受了对句的美,学生感知了这两小节的结构,一举两得。

邮票带领着我们欣赏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又让我们回味了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自豪,我们一起朗读第四小节。

第四环节: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我们回过头来看课题《美丽的集邮册》,说说为什么我的集邮册“美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

引导学生发现二、三节最后的省略号,启发学生省略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的写作训练:我们的国家还也有许多美景和名胜古迹,老师出示图片,谁能像课文那样为它们配上一一对应的诗句呢?

这样写话练习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再次为祖国感到自豪。这样的设计让“听、说、读、写”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环节:课后巩固

背诵诗歌

五、说板书设计。

美丽的集邮册

壮丽的山河

祖国伟大

悠久的历史

这首诗以集邮册、邮票,横向看祖国壮丽山河,纵向描述祖国悠久历史,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深情。此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课文线索,易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

集邮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认识11个生字,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12个生字。

2.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罗斯福先生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3.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4.引导学生模仿罗斯福先生语言风格朗读他的两次语言描写,体会他表达的意思以及罗斯福先生坦诚、诙谐的性格。

5.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说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邮票是时代的一扇窗口,集邮可以培养我们健康的生活情趣,拓展我们的视野。我们班有同学集邮吗?

2、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位总统也和你们一样,有着同样的爱好,(出示课件)他就是罗斯福总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4、谁查到了有关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5、罗斯福为什么会对集邮产生这样大的兴趣呢?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想法。

6、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研读感悟:

1、指名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找出有关语句,做出标注。

2、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最想了解哪一个方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体会。

4、四人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语和句子,谈感受)。

5、相机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说罗斯福为什么喜欢集邮?

6、相机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找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子谈谈

(2)重点理解:

从来不买价格昂贵的邮票

把自己的邮票捐给伤员,一直到去世

请不要忘了我是一个集邮者

7、指导学生读课文。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三段

9、还有哪些让你感受深刻的段落?相机学习4、5自然段。

想想人们被罗斯福的什么精神所感动?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0、课件出示罗斯福的话:集邮者得到的益处是这样得多,以至于很难讲清楚这种业余爱好的最大益处是什么。但不论怎么样,集邮所提供的欢乐,证明我们的爱好是可取的,我们得到的足以抵偿我们付出的代价。

集邮给罗斯福先生带来了哪些欢乐?

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

11、模仿罗斯福的语言风格试读一下。(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

讲集邮故事:交流集邮的收获,讲一讲你经历过的或看见的、听见的集邮的故事。

集邮课件(篇3)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本课设计的历史、文化知识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2.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学习能力: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有独立学习的习惯如:能划下读懂的词句,能简单地写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根据本课的特点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诗歌之美。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大胆想像。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6.课外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集邮册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邮票

五、教学设计

课前,指导学生阅读《开卷有益》中的《邮票是怎样诞生的》,然后让学生收集邮票。

(邮票,对部分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事物。为了使学生对邮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景物、古迹,课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集邮的经历吗?谁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集邮册,介绍一下你最得意的收藏?

请学生介绍课前积累的情况。

(在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运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认清字形。重点指导徽、雕琢的写法。

3.同桌检查读课文,要达到正确、流利。

4.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我搜集的邮票美在哪里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读书,扫清生字障碍;通过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难写生字;学生相互检查读课文,生生互动,相互帮助,关注差异。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了解诗歌内容。)

(三)潜心品文,读美诗歌

第一小节:

1.你喜欢这个集邮册吗?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小节。

2.组织交流。通过听、读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回答问题)

3.指导朗读。(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

第二、三小节:

1.集邮册里还有些什么邮票呢?自读课文第二、三小节。

2.学生自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4.(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图)你能对照插图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吗?

5.读着这些句子你想到了什么?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体会。学生可以谈集邮册美丽、热爱祖国、景色神奇、历史悠久等)

6.(课件出示:登庐山,看瀑布飞腾;游黄山,看云海扬波。)读一读这个句子,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很美。能从文中再找出这样一一对应的句子吗?

7.指导朗读。

第四小节:

1.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小节。

2.自由朗读二、三、四小节,看一下这三小节的开头,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说我的集邮册美丽?(引导学生回顾全文。)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重点指导第二、三小节,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诗票对照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激发其爱国之情。在学生理解了内容体会其情感后,重点指导朗读。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小作者认为我的集邮册是美丽的,能体会出美丽这个词所能表达出的感情吗?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全文。

2.朗读比赛。你最喜欢哪一小节就有感情地读一读。

3.你的收藏中有与小作者类似的邮票吗?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本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二、三小节对于祖国山河、历史长河的描述并未说尽,可以让学生继续收集有关资料。)

六、案例点评

(一)为学生创设个性阅读的空间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在境中学,读中悟,情中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为学习和阅读的主人。本节课,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谈感受时,只要能遵循作者的思路即可。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读书的时间

学生的朗读贯穿始终。开课伊始,首先让学生朗读,学生在初读中感知了诗歌内容。再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后通过反复吟读,不仅使学生感悟了语言,而且体会了诗歌的优美。

集邮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罗斯福集邮》是北师大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寸世界中编排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课文描写的是美国前任总统罗斯福一生爱好集邮的故事,表现出集邮陶冶性情、调节情绪、开阔视野、催人奋进等无穷魅力。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不起眼的小小邮票有更多的了解,体验一种新的求知方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文简洁明了,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是内容感人。课文第一自然段,从罗斯福先生集邮的起源,写到了他身为总统后仍与邮票形影不离的集邮经历。罗斯福先生对于集邮也由最初的单纯爱好,演变成为他最好的休息方式,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情感变化,更让我们从整体上感知,集邮对于罗斯福的生活和事业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2-5自然段接着写了罗斯福集邮的几件轶事。一是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罗斯福清楚的告诉参谋部军官,他是集邮者,所罗门群岛的地理位置他清楚。使读者从中体会到邮票犹如一部包罗万象的世界百科全书,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二是他的八十万张邮票并非出高价购买,而是从信封上揭下或低价购买的,由此看出总统虽有特殊的身份,但同普通人一样,并不奢侈消费;三是他在任职期间采取了一些普及集邮的措施,如让邮票印刷机做巡回演出,把重复的邮票捐献给二次世界大战的伤员,让更多的人了解集邮,了解集邮的好处;四是亲自过问两百多套邮票的印制。其中,曾有一张邮票上的人物画像与罗斯福本人很像,总统为此建议设计者进行了修改。这样一处小小的改动,让我们不难体会出,他推广集邮的目的是单纯的,他只是想让自己的国民也像他自己一样,能从邮票中得到的收益,让人们更好的接受、认识邮票,发挥邮票的作用,而非提升自己。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罗斯福谈集邮的体会,他认为集邮是要付出代价,但收获却比付出更多,因为它带来的是欢乐。这几件事都围绕着罗斯福集邮这一中心,来说明一枚枚七彩斑斓的邮票,以它那特有的魅力,令罗斯福如痴如醉,获益匪浅。

记得这册书的第四单元中曾经提到把课文的背景资料和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运用这个方法,我查阅了一些背景资料:

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邮票大大开扩了罗斯福的眼界,他不仅从中熟悉了那些陌生国家难记的名字,还熟悉了它们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邮票所涉及的种种事件和人物。所以,课文中第2自然段第一处对罗斯福先生的语言描写时提到:不必了。请别忘记,我是一个集邮者。

罗斯福39岁时,他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正准备重整旗鼓大干一番呢!突然染上可怕的脊髓灰质炎。出师未捷,他却患上这要永远瘫痪在床的病。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他独自一人躺在病床上望着空荡荡的天花板之际,恐惧和空虚就无情地袭来了。他就拿出那珍贵的集邮簿,在那些包罗万象、趣味无穷的邮票中,他逃脱了恐惧和空虚和折磨,慢慢恢复了心的宁静,有了战胜病魔的勇气。邮票让他得到了快乐,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罗斯福一直把集邮册带在身边,直到他逝世为止。在他身为国家元首期间,每天都要日理万机。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美国,在法西斯阴影下的世界为他带来大量需要竭尽全力对付的事情。其承受的压力之大,非常人能担。故此,邮票成为他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好的精神寄托和休息方式。

邮票给他带了镇定和果断,在他做出许多重大决策,包括提出成立联合国时,他都是手持集邮册的。由此可见,邮票带给罗斯福本人、甚至是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益处,都是无法估量的。所以,第6自然段中引用罗斯福本人的话:集邮者得到的益处是这样的多,以至于很难讲清楚这种业余爱好的最大益处是什么。但不论怎么样,集邮所提供的欢乐,证明我们的爱好是可取的,我们得到的足以抵偿我们付出的代价。

文中这两处语言描写虽然不多,但是却不难看出,罗斯福总统的语言风格坦诚、诙趣。罗斯福作为总统,却和普通人一样花时间集邮,体现出集邮的价值--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邮票具有同文物类似的价值,这是邮票的投资价值之所在,而罗斯福集邮却不侧重于此,结合课文第3自然段的描写,更易于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的话:集邮长知识,嗜爱颇高尚。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从而引导学生体会,集邮是高雅的艺术,进而深入地了解罗斯福的集邮思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美丽的集邮册》时学生会对邮票有较为直观的感知了解了邮票世界里锦绣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感悟到集邮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人们对艺术欣赏的修养。爱集邮的人,精神有寄托,一票在手,生活得到充实,特别是品味五颜六色的邮票,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调节人的神经系统,防止大脑的衰老。集邮又能消除人的烦恼,使人们的心情开朗,烦闷不快时,将心爱的邮票拿来细细浏览欣赏,那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绚丽多彩的花鸟鱼虫,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犹如一部包罗万象的世界百科全书尽收眼底,使人在欣赏的愉悦中,忘却烦恼,进入一个恬淡自然的美好境界。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们更易于理解感悟罗斯福对集邮的情感。

学生们在学习第5单元《桥之思》一课时,已经初步进行过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的训练,为现在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认识11个生字,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12个生字。

2.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罗斯福先生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3.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4.引导学生模仿罗斯福先生语言风格朗读他的两次语言描写,体会他表达的意思以及罗斯福先生坦诚、诙谐的性格。

5.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说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罗斯福先生的资料,把人物的生平与集邮联系起来,激发出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结合自己查阅的课文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金钥匙提供的学习方法:查找到的资料,有的用处不大,有的也可能不准确,要注意鉴别和筛选。从中引导学生掌握一种理解文章的方法,通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猜想文章中可能写什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在这一环节,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点抓住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再从问题入手,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运用在《飞夺泸定桥》一课中用到的加点或画波浪线的方式,进行细读深思。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为什么会这样做,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集邮这一活动的认识。这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阐发出自己的心得,提出看法和疑问,强调体验,体现人文关怀。并且及时鼓励、肯定能用完整、清楚的语言概括问题的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1、联系罗斯福的集邮经历,请学生读读老舍先生的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结合初显身手中,讲集邮故事的活动组织学生交流集邮的收获,讲一讲经历过的或看见的、听见的集邮的故事。这样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的语文教育体系。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四、生字以自学为主,教师在检查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强调抵偿的抵字,最后一笔是点,并且与高低的低等形近字相比较。还有益处的益第5笔是点。

集邮课件(篇5)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祖国的河山、历史的硕果,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2、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学习能力: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独立学习的习惯,如:能勾画重点词语。能用学到的朗读方法理解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感悟集邮册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3、根据本课的特点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诗歌之美。并能仿写成对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今天很高兴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六单元,谁能告诉大家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生:六单元的主题是方寸世界。

师:(板书:方寸世界)这方寸世界就是——(生:邮票)

是呀,在这小小的一寸见方的邮票里,藏着不少的奥妙,我们的世界有多大,邮票里的世界也就有多大,很大的世界放在这很小的方寸里面,除了精致,更奇妙无穷。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方寸世界,感受邮票带给我们的魅力。

咱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这是一本什么样的集邮册?(生再次齐读课题,强调“美丽”)

2、师: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集邮册是美丽的?(师:是呀,为什么是美丽的?板书:为什么美丽?)

生2:集邮册里有哪些邮票?(师:对呀,有哪些邮票,我也想知道。板书:哪些邮票?)

3、师:孩子们能根据课题提出心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准备怎么解决?

生1:读书。

生2:还要想问题。

师:读书、思考是个好办法,孩子们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了不起!如果你能用你的方法把问题解决了,你就更了不起了!想不想做更了不起的人?

生:想!

(二)、初读课文

1、师:请孩子们翻开课本54页,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美丽的集邮册。(生翻书)

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读书,师巡视,板书:轩辕柏、雕琢、朝气蓬勃

2、师:你们认真地读书,我也在认真地听,发现这几个调皮的生词娃娃阻碍了有些孩子顺利地朗读,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

抽生领读词语。

3、师:我们一起把这些容易读错的词语送回课文。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生:4个小节)我们分4个小组接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小节在具体描邮票?

(生4个小组接读课文)

4、师:你们已经能自己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诗歌哪些小节具体描写邮票呢?

生:2、3小节。

5、师:咱们赶快分工去找找有哪些邮票,女孩子在第2小节中找,男孩子在第3小节中找找,找到就赶快举手。

男生:兵马俑、唐三彩、青铜器。

师:听着你的介绍,我们的眼前仿佛流过祖国的——(生:历史的长河)(师板书:历史长河)女孩子找到了哪些邮票?

女生:万里长城、长江大桥、日月潭、桂林山水。

师:听着她的介绍,我们又仿佛在游览祖国的——(生:壮丽山河)(师板书:壮丽山河)

我们不仅读通了诗歌,还能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就让我们一起畅游在这本美丽的集邮册里吧!

(三)、品读诗歌第1小节

1、师:集邮册的第一页在诗歌的第几小节?

生:1小节。

师:请孩子们齐读诗歌第1小节。

生朗读第1小节。

2、师:读了后你从这小节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集邮册的第1页有国旗、国徽、国歌,还有一张开国大典的邮票。

3、师:咱们看一看(播放课件,依次出示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的邮票)

师描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典礼开始,乐队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多么神圣而庄严的时刻!(播放课件,歌曲《歌唱祖国》)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神圣的一刻,饱含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再一次朗读第1小节。

生配乐朗读第1小节。

(四)、精读赏析诗歌第2小节

1、师:我们继续往后翻这本集邮册,将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听王老师读一读吗?(生:想!)拿出小铅笔边听边勾画这小节中有哪些邮票。

师范读,生勾画。

师:谁能按顺序说一说?

生:万里长城、长江大桥、庐山、黄山、苏州园林、布达拉宫、西双版纳、桂林山水、日月潭、半屏山、黄帝陵、轩辕柏。

师:是呀,这些精致的邮票将带我们游览祖国的壮丽山河。

2、师:王老师带来了其中两张邮票和你们分享。(课件播放:展示邮票)我还想读一读描写这两张邮票的诗句,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给!)请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告诉我们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生1:我好像看到了一条长龙在山顶飞舞。

生2:我仿佛看到了长江江面上有一条美丽的彩虹。

师:谢谢你们的肯定,你们看到的画面正是老师刚才边读边想象的画面。你心中的万里长城和长江大桥又是什么样的?用上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练习朗读。

3、师:能自己读给自己听,真棒!谁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你会是最棒的!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群山间飞舞着一条雄伟神奇的中国龙,我想读给大家听。

师:太棒了!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雄伟的长城。

生2:我还仿佛看到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我也想读。

师:同桌你来评一评。

生3:我能听出长江大桥真美,我想和她一起读。

师:谁还想读?

生纷纷举手朗读。

师: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让我陶醉了,王老师奖励你们看一看万里长城和长江大桥。(播放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把这邮票中的美用朗读来表达。

生齐读。

4、师:我从你们的朗读中不仅感受到了邮票之美,更感受到了祖国山河之美。我也想和你们一起朗读感受。

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师:从我们的合作朗读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句诗写法差不多。

师:老师今天悄悄带来的一把金钥匙已经被你们发现了。(播放课件,出示金钥匙)成对的句子读起来很美,想不想试一试?

5、(课件播放,出示同桌合作要求:①勾,勾画出喜欢的一一对应的诗句。

②想,想像诗句描写的画面。

③读,美美地读一读。)

生同桌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师:祖国的壮丽山河已经在我们心中激起了无数朵赞美的浪花,每一张邮票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伟大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就浓缩在这小小的方寸世界之中。(播放课件,出示邮票)

生看邮票,师引读第2小节。

8、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歌颂我们的祖国吧!

生齐读第2小节。

这堂课参加了成华区第一届青年教师赛课荣获一等奖

五、课后反思:

1、从想象入手,切入朗读,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创设情景,引入一组邮票,老师范读,让学生想象从老师的朗读中能看到的画面,然后告诉学生这正是我边读边想象的画面,所以能得到你们的肯定。这时再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同桌合作,再去找喜欢的成对的诗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学生从想象到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一个创造升华的过程。学生在这堂课学到了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同类的课文就有了学习方法。

2、给学生提供充分读书的时间。

整堂课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师引读,多种读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老师及时的引导和追问,多角度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欣赏邮票中体会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课文中第一小节的语言很朴实,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神圣”一词,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看邮票,用老师的激情描述把学生引入开国大典的场景,在那首《歌唱祖国》中,学生仿佛回到50多年前那神圣而庄严的一刻,学生情感得以激发,能够饱含对祖国的热爱朗读第一小节。

集邮课件(篇6)

一、说教材

《罗斯福集邮》是北师大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寸世界”中编排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课文描写的是美国前任总统罗斯福一生喜好集邮的故事,表现出集邮熏陶脾气、调节情绪、开阔视野、催人奋进等无穷魅力。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不起眼的小小邮票有更多的了解,体验一种新的求知方法,培养安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自学生字的能力,通过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但对于一些重点的生字,教师还是应该做重点指导。在本课12个生字中,抓住“谋”的读音(单独出现时读二声,在“参谋”一词中读轻声)、多音字“供”、“慰”的字形以及“枚”作为量词使用与名词的搭配,扎实地做好生字教学工作。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探究式阅读方法,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品词析句,了解集邮的益处,体会罗斯福对集邮的喜爱。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说:“受之以鱼,只供一餐。受之以渔,可享一生。”因此,凭据学生交换课前预习的情况,及时归纳预习方法,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预习策略的指导。既然安插了预习工作,那么在课堂上就要进行搜检工作。通过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既可以大体了解学生朗读课文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也可以搜检生字地掌握情况。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凭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能力水平,我筹办采用以下几种主要的教法:

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采用开门见山导入课题的方式,并板书课题。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阐扬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举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联合学习法,阐扬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学轨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

(一)课前举动

与学生聊一聊各自的业余喜好。这是学生比力感兴趣的话题,因此,通过简短的交换可以在上课前,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同时,教师凭据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种业余喜好都会有付出,对某种喜好有着浓郁的兴趣,才是“喜好者”。因为本单元的主题就是“方寸世界”——集邮,所以,在交换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集邮也是一种业余喜好,从而进一步明确“集邮”、“集邮喜好者”的含义,为学习课文打下根蒂根基。

(二)导课

四、说学法

为什么罗斯福就能成为一位集邮喜好者呢?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知,不难找出缘由——他从集邮中得到了益处。由此,引出本文另一个重点问题:罗斯福从集邮中得到了哪些益处?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依然要通过阅读文本来找到答案。这又是一个熟悉文本和凭据问题从中筛选相关内容的过程。有了刚才教师引导的过程,这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解决,体现了“学习方法——应用方法”的过程。在具体分析得到的益处之后,学生再理解罗斯福谈集邮体会时说的那段话就会更减深刻。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集邮给罗斯福带来的益处和欢欣,激发学生业余喜好的愿望。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凭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形式矫捷多样,注意各环节安排由易到难,前后衔接自然,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会集邮的无限乐趣。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三)精读课文

通过对前一篇课文的学习以及课前的交换,学生们对于“集邮”、“集邮者”、“集邮喜好者”几个词语的概念有了字面上的理解。在学习课文时,就从这几个概念入手,围绕“从哪里看出罗斯福是集邮喜好者”这一中心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从课文内容中筛选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1、时间长。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枢纽的句子“从1933年至1945年……也随身携带着邮册”,谈自己的体会。通过句子对比,使学生明确课文中的句子更能具体地说明罗斯福是怎样坚持集邮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枢纽词语来品词析句。当对罗斯福13年集邮时间进行计算得出的数字2732。5小时,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在惊叹之余,更会深刻地体会到罗斯福真的对集邮有着浓郁的兴趣。将这种体会通过句子的朗读来表现,既要注意语义的练习,也要注意语音的练习。在此根蒂根基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罗斯福一生集邮的时间。在这里,应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将第一自然段中的“八岁”与第三自然段中的“一生”相联系。那么学生自然产生疑问,罗斯福的一生又有多长时间呢?这就需求学生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解决问题。在此渗透“当学习课文中逢到的疑惑点时需求查阅资料,并从中选择有用的资料”的查阅资料和应用资料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罗斯福共集邮55年的时间。55年将会再次震撼学生的心灵,深刻地感觉到他对集邮坚持不懈的精神,促使他集邮的时间很长,也由此看出他是一位集邮喜好者。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应用了品词析句、借助课前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学完后减以总结,不仅为下面课文的学习打下根蒂根基,而且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数量多。抓住两个数字“八十万枚”、“一百五十部”。这些数字对于学生们来讲比力抽象,并不克不及形象地体会到罗斯福集邮的数量之多。因此,我通过与课前筹办邮册的对比以及对平均每本邮册中存放邮票数量的计算,使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学生脑海中具体想象罗斯福的邮册会是什么样,从罗斯福集邮数量之多感觉到他是一位集邮喜好者。这一部分还介绍了这么多的邮票的来源。一部分是从信封上揭下来的,重点抓住“揭”这个字,通过了解揭邮票的过程,使学生感觉到揭邮票的不容易。学生通过想象揭了多少张邮票的,既进一步体会到罗斯福为了集邮不怕麻烦,又引导学生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另一部分是买来的,从中理解感觉罗斯福虽然喜好集邮但是并不浪费,使学生受到俭约而且做事有度的思想讲德教育。在对重点词句的进行赏析,体会其中所蕴含思想感情之后再朗读,学生就突出这些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研究深。集邮不仅是对邮票的收藏,还要对邮票进行研究。罗斯福正是因为研究了邮票,所以他晓得所罗门群岛的位置。但是课文中只写了他与一位参谋简短的对话,学生对于他为什么会晓得以及他对邮票的研究过程不甚了解。课文留有大量的空白,那么就需求老师去增补。课前,我搜集了多张邮票并进行分类整理,在这儿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直不雅感觉到邮票的丰富多彩。然后选择其中一张——大龙邮票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打开,通过快速浏览“语文天地”中有关大龙邮票的资料,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这样一个研究邮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第二个有关查阅资料的学习策略——查找资料时,筛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这部分朗读的练习点放在罗斯福说的那句话上,指导学生读出罗斯福作为一个集邮喜好者的自豪感,但又不失谦逊的语气。

(四)初读课文

学完课文之后,学生无论从课文的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会有不同的收获,给学生供应一个交换收获的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4、普及邮票的知识和关心邮票的印制。罗斯福不仅把集邮作为一种个人行动,而且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集邮。身为总统的他还积极为集邮做着贡献,因此更能体现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集邮喜好者。

集邮课件(篇7)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邮》备课教案

内容:

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材第1516页)目标:

1.通过回忆旧知,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中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2.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集邮的艺术性;从估算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813=4022=8124=6256=师:做完后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二、展示

1.解决问题

师:大家请看下面的情境图。(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已知有285张邮票,每页放5张,问题是求这些邮票能放多少页。师:那大家估计一下,这些邮票大约能放多少页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285300,3005=60,285300,所以2855的商应小于60.生2:20xx85,20xx=40,2855的商应大于40且小于60.

生3:我可以让范围更精确些,285250,2505=50,285250,所以285除以5的商应大于50,即2855的商大于50且小于60.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如何用竖式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师:怎么验算他们算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用乘法验算,即看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2.小结

首位上不够商1时,就看前两位。三、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师:这道题怎么列式,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学生展示

生1:题目告诉我们把285张邮票,每8张放一页,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生2:要求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就是把285张邮票按8张一份分,列式为2858.

生3:因为被除数最高位上的2比除数8小,所以计算时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起来是28个十,除以8商是3个十,在商的十位上写3.然后接着往下算,最后发现除不尽,有余数。

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演示,师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生;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行验算。小结:我们可以把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四、师生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板书设计:集邮

2855=57(页)2858=35(页)5(张)

5735

285

52858

2524

3545354005

答:能放57页。答:可以放满35页,还剩5张。

集邮课件(篇8)

一、教材简析

《美丽的集邮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描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第二、三小节作者分别从两个角度描述了祖国伟大美丽。第二小节介绍的都是有代表性的祖国名胜,建筑古迹,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第三小节叙述了历史长河积淀了无穷的智慧。这是每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无疑是我们的祖先劳动的硕果,历史的每一个时期,我们的祖先都给我们留下了智慧的结晶,看了这些邮票,读着这些句子,孩子们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不禁会油然而生。

二、设计意图

由于本课安排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们选择直奔主题的方式,走进文本的第二、三、四小节。而在第二、三小节的写作手法上,是一个一一对应的句式;在内容上,通过丰富的邮票,介绍了祖国的壮丽山川和灿烂文化,所以教学和指导二、三小节,就成了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这两个小节,我们采用由扶到帮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勾找品读,这四个步骤来指导学习。这也恰好结合了我们本期本年段的科研主题引导小学生挖掘重点词句的阅读研究。

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我们紧紧围绕美丽这一理念:邮票的美、诗句的美、家乡的美、祖国的美。我们还结合了中段学生应具备的句式训练,搜集有关家乡美景图片,激发孩子仿造句式,创编诗句,争当小诗人的兴趣。

诗歌的教学,既要体现诵读之美;又能边读边展开画面进行想象。在本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孩子读出诗句的美,感悟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回味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集邮课件(篇9)

一、教材简析

《美丽的集邮册》以诗歌的形式、豪迈的情怀描述了伟大祖国壮丽秀美的山川、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方寸世界里抒发出对伟大祖国的由衷赞美之情。诗中提到的名胜风光、出土文物、艺术品等,皆在邮票中呈现过,并继续成为邮票的内容。

全诗共四小节。开篇第一小节用很直白的语言道出:“我有一本美丽的集邮册,”再一一说出它的主题、首页的精妙。二、三小节从两个角度描述祖国的伟大、美丽,一是祖国山河壮丽,二是历史长河积淀了无穷的智慧。最后一小节纵情歌颂伟大的祖国,表达作者无比自豪之情。

二、设计意图

由于本课安排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们选择直奔主题的方式,走进文本的第二、三、四小节。而在第二、三小节的写作手法上,是一个一一对应的句式;在内容上,通过丰富的邮票,介绍了祖国的壮丽山川和灿烂文化,所以教学和指导二、三小节,就成了本课的重难点。教学这两个小节,我们采用“由扶到帮”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勾——找——品——读”,这四个步骤来指导学习。这也恰好结合了我们本期本年段的科研主题“引导小学生挖掘重点词句的阅读研究”。

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我们紧紧围绕“美丽”这一理念:邮票的美、诗句的美、家乡的美、祖国的美。我们还结合了中段学生应具备的句式训练,搜集有关家乡美景图片,激发孩子仿造句式,创编诗句,争当“小诗人”的兴趣。诗歌的教学,既要体现诵读之美;又能边读边展开画面进行想象。在本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孩子读出诗句的美,感悟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回味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集邮册的内容,根据本课的特点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诗歌之美和集邮册的美丽。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大胆想象。

2、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诗票对照,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听写

(二)品读体会,了解历史长河。

1、出示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4、讨论:

(三)拓展延伸

1、指导朗读

2、仿写一段

3、总结

板书设计:

美丽的集邮册

壮丽山河伟大的祖国

历史长河

集邮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并会写其中的11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小小一幅画 无脚走天下。同学们,你猜我说的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用的?同学们,邮票虽小,内容却非常丰富,一部好的集邮册,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有一个叫高帆的人,也喜欢集邮,他有一本非常美丽的集邮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介绍吧。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让我们一起来听课文录音。

原来作者写了一首诗来介绍集邮册。诗写得棒,读得美。你想不想读?

请同学们自己放开嗓子,读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生字的情况。(看大屏幕读)

3、指名读课文,随机评价。

三、品读体味,读美诗歌。

1、品读诗意:

课文读过了,不少同学已经能读出点味来了。那么你能不能找出集邮册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是课文的哪些段落介绍的?

(学生交流:板书:壮丽的山川灿烂的文化)

诗中描述了哪些美景和哪些文物,请画下来。

你了解哪些,能在书中的插图中找到吗?结合你们搜集的图片和资料在小组中介绍一下。

读了课文,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想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找出一对一对的句子,读一读。

自由朗读二、三、四小节开头,你发现了什么?

应该怎样来读?

朗读第四小节,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应当如何来读?那么你从课文的1、4小节中感受到了什么?(首尾呼应,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说说我给集邮册起名为《伟大的祖国》的原因。

小结:本课以诗歌的形式、豪迈的情怀描述了祖国壮丽的山川、灿烂的文化,在方寸世界里抒发出对祖国的爱。

四、体会写法,仿写练习:

小小邮票里面既有天文、地理,又有历史、文化;既有珍禽异兽,又有异草奇花;既有文明古国的灿烂光辉,又有当代建设的巨大成就。让我们在邮票世界中领略世界万种风情,博古通今,增智添雅。若能像高帆一样,用最美好的语言来介绍你的集邮册。

下面我们分组进行邮票欣赏。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总结:

小小邮票让我们借方寸之地,览大千世界;短短一首小诗,让我们体会到凝练的语言中有最丰富的情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方寸世界,体味一种健康的生活情趣。

集邮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罗斯福集邮》是北师大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寸世界”中编排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课文描写的是美国前任总统罗斯福一生爱好集邮的故事,表现出集邮陶冶性情、调节情绪、开阔视野、催人奋进等无穷魅力。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不起眼的小小邮票有更多的了解,体验一种新的求知方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各环节安排由易到难,前后衔接自然,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会集邮的无限乐趣。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探究式阅读方法,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品词析句,了解集邮的益处,体会罗斯福对集邮的喜爱。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集邮给罗斯福带来的益处和欢乐,激发学生业余爱好的愿望。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能力水平,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主要的教法:

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程序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

(一)课前活动

与学生聊一聊各自的业余爱好。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因此,通过简短的交流可以在上课前,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种业余爱好都会有付出,对某种爱好有着浓厚的兴趣,才是“爱好者”。因为本单元的主题就是“方寸世界” ——集邮,所以,在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集邮也是一种业余爱好,从而进一步明确“集邮”、“集邮爱好者”的含义,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导课

采用开门见山导入课题的方式,并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说:“受之以鱼,只供一餐。受之以渔,可享一生。”因此,根据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及时归纳预习方法,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预习策略的指导。既然布置了预习工作,那么在课堂上就要进行检查工作。通过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既可以大体了解学生朗读课文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也可以检查生字地掌握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自学生字的能力,通过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但对于一些重点的生字,教师还是应该做重点指导。在本课12个生字中,抓住“谋”的读音(单独出现时读二声,在“参谋”一词中读轻声)、多音字“供”、“慰”的字形以及“枚”作为量词使用与名词的搭配,扎实地做好生字教学工作。

(四)精读课文

通过对前一篇课文的学习以及课前的交流,学生们对于“集邮”、“集邮者”、“集邮爱好者”几个词语的概念有了字面上的理解。在学习课文时,就从这几个概念入手,围绕“从哪里看出罗斯福是集邮爱好者”这一中心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从课文内容中筛选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1、时间长。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从1933年至1945年……也随身携带着邮册”,谈自己的体会。通过句子对比,使学生明确课文中的句子更能具体地说明罗斯福是怎样坚持集邮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来品词析句。当对罗斯福13年集邮时间进行计算得出的数字2732.5小时,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在惊叹之余,更会深刻地体会到罗斯福真的对集邮有着浓厚的兴趣。将这种体会通过句子的朗读来表现,既要注重语义的训练,也要注意语音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罗斯福一生集邮的时间。在这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将第一自然段中的“八岁”与第三自然段中的“一生”相联系。那么学生自然产生疑问,罗斯福的一生又有多长时间呢?这就需要学生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解决问题。在此渗透“当学习课文中遇到的疑惑点时需要查阅资料,并从中选择有用的资料”的查阅资料和运用资料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罗斯福共集邮55年的时间。55年将会再次震撼学生的心灵,深刻地感受到他对集邮坚持不懈的精神,促使他集邮的时间很长,也由此看出他是一位集邮爱好者。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运用了品词析句、借助课前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学完后加以总结,不仅为下面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数量多。抓住两个数字“八十万枚”、“一百五十部”。这些数字对于学生们来说比较抽象,并不能形象地体会到罗斯福集邮的数量之多。因此,我通过与课前准备邮册的对比以及对平均每本邮册中存放邮票数量的计算,使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学生脑海中具体想象罗斯福的邮册会是什么样,从罗斯福集邮数量之多感受到他是一位集邮爱好者。这一部分还介绍了这么多的邮票的来源。一部分是从信封上揭下来的,重点抓住“揭”这个字,通过了解揭邮票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揭邮票的不容易。学生通过想象揭了多少张邮票的,既进一步体会到罗斯福为了集邮不怕麻烦,又引导学生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另一部分是买来的,从中理解感受罗斯福虽然爱好集邮但是并不浪费,使学生受到节俭而且做事有度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对重点词句的进行赏析,体会其中所蕴含思想感情之后再朗读,学生就突出这些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研究深。集邮不仅是对邮票的收藏,还要对邮票进行研究。罗斯福正是因为研究了邮票,所以他知道所罗门群岛的位置。但是课文中只写了他与一位参谋简短的对话,学生对于他为什么会知道以及他对邮票的研究过程不甚了解。课文留有大量的空白,那么就需要老师去补充。课前,我搜集了多张邮票并进行分类整理,在这儿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到邮票的丰富多彩。然后选择其中一张——大龙邮票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打开,通过快速浏览 “语文天地”中有关大龙邮票的资料,既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样一个研究邮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第二个有关查阅资料的学习策略——查找资料时,筛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这部分朗读的训练点放在罗斯福说的那句话上,指导学生读出罗斯福作为一个集邮爱好者的自豪感,但又不失谦逊的语气。

4、普及邮票的知识和关心邮票的印制。罗斯福不仅把集邮作为一种个人行为,而且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集邮。身为总统的他还积极为集邮做着贡献,因此更能体现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集邮爱好者。

为什么罗斯福就能成为一位集邮爱好者呢?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知,不难找出原因——他从集邮中得到了益处。由此,引出本文另一个重点问题:罗斯福从集邮中得到了哪些益处?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依然要通过阅读文本来找到答案。这又是一个熟悉文本和根据问题从中筛选相关内容的过程。有了刚才教师引导的过程,这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解决,体现了“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过程。在具体分析得到的益处之后,学生再理解罗斯福谈集邮体会时说的那段话就会更加深刻。

学完课文之后,学生无论从课文的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会有不同的收获,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收获的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集邮课件(篇12)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集邮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方寸世界”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主题单元通过邮票这一扇窗口,传达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知识视野,并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美丽的集邮册》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形式,配以美丽的插图,描绘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课文通过这种形式,既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名胜风光、出土文物、艺术品等,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在豪迈的情怀中增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学习能力: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有独立学习的习惯如:能划下读懂的词句,能简单地写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如今,邮票已渐渐淡出普通人的视野,对于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邮票,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这首诗歌篇幅相对较长,且内容跳跃性比较大,不易记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非常需要借助邮票或教学光盘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祖国的河山、历史的硕果,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选用了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附带的教学光盘,并加入了一些其他光盘中搜集的资料。本文是一首诗歌,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

1、朗读法:理解诗歌的形式就是大声的朗读。这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指名读,男女生交替读,齐读等多样化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受诗歌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演示法:本篇课文的信息量较大,我通过出示课文中提及的各种邮票和其他形式的邮票,创设集邮册的情境,使优美的语言形象直观,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理解诗歌。

3、讨论法:这是一首处处有美的诗歌。在教学中我紧扣“美丽”二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现诗中美的词句,并用诗歌和邮票两相对照,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讨论交流,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我”的集邮册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诗歌、邮票两相对照,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以诗歌中的名胜、文物、艺术品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讨论交流,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我”的集邮册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难点:诗歌、邮票两相对照,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首先我以小礼物的方式出示集邮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利用教材附带光盘中的“资料”部分的资源介绍丰富的集邮册的内容,让学生对集邮册的美有初步的感知。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再提示大家集邮册里还有好多非常美的邮票,老师还为这本集邮册配上了一首诗歌,自然导入到诗歌的学习。

(二)读通诗歌,初步识美

这部分我首先采用自由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前,先出示要求:

1、力求读正确、读通畅;

2、圈出陌生的字词,多读几遍;

3、遇到自己觉得很美的句子,标记并多读两遍。在学生朗读完诗歌后,我再运用教学光盘中的“字词”部分资源,指名回答,检查认读情况,并指出要注意的字,让学生当堂消化生字新词。然后,请四五个同学说说:“我”的集邮册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感受集邮册的美。

(三)合作探究,细细品美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学生寻美——小组论美——师生品美——共同诵美的几个过程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首先,我抓住学生对集邮册留下的美的印象提出问题:你认为哪最能看出集邮册的美?要求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可适当做一些批注。这里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四人一组,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让小组里的每个同学充分的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由小组长综合意见,进行汇报。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在稍后的'学生汇报中,可有目的性地请学生示范朗读。

在学生汇报时,我首先提醒学生有感情地美美地读,再根据学生朗读的内容出示图片,进行诗票对照,进一步通过美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内容。

在学生汇报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品读的过程中来,达到情感的共鸣。然后再根据内容灵活采用男、女生读、小组读、配乐读和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美,重点体会第二节壮丽山河的美和第三节历史灿烂文明。在充分地朗读了美的诗句,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读完的新发现,由此让学生品读准确的美词和美妙的对句,如“惊叹”、“游览”等。在这里开展师生赛读和男女生赛读,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

(四)以读促思,入情审美

在前面充分的朗读后,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最后一节,是本首诗歌的情感点,其中开头句是前两节第一句的反复。这三句一句比一句强烈,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情,感染力非常强。为直到读出这种感情,我首先让学生找找这三小结间的相同处,找出三者的相同句式。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三段句式,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升华:由对集邮册的美的感知,转入对祖国壮丽山河和灿烂文明的赞美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五)拓展延伸,识美画美

小小的邮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中可以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一本集邮册就是一个浓缩的世界。在拓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邮票,并仿照诗的二、三小节的句式为邮票配上自己写的诗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变化,体现邮票的艺术美;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能学以致用,能够用一一对应的句子,描写身边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感情,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李白的课件十篇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周全的教学教案课件有利于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找到了有关“李白的课件”的好东西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本文内容有可能对您有所启示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李白的课件【篇1】

古诗简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教学目标:

1.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诗人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贬官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读题,介绍背景,解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附: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的消息之后所作。王昌龄,字少伯,开元十五年进士,开元二十二年,又考中宏词科,由原来的汜水县尉升至校书郎,但是,由于仕途坎坷,开元二十八年获罪被贬为江宁丞,而后,上司又因他不拘细节,并以此为罪名,降他为龙标县尉。当时,李白正隐居安陆,壮志未酬,雄才未得以施展,心中充满不快之气,又逢朋友连连遭贬,对朋友的无限关怀和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因而作此诗,表达自己对王昌龄遭贬的深切哀愁。

李白的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同学们,看这幅对联写的是谁?(李白)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并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几天,我们刚刚读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里面有两句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在这里用“梦”类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借“梦”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明确:内容:梦游天姥

目的:留别

文体:吟(PPT介绍文体知识)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总结: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渌水脚著谢公屐暝

殷岩泉澹澹石扉訇然鸾鸟觉时长嗟

四、再读诗歌,读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读,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段内容(PPT展示)

梦()

梦()

梦()

明确:梦因梦境梦醒

五、三读诗歌,分析体会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白之所以会梦游天姥,是因为什么呢?

(齐读第一段)

天姥山在诗人心中是怎样的?

明确:高耸入云难以寻找

(背诵第一段)

2、正因为如此,更能引起诗人探求的欲望。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齐读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么?

如何登山?

(齐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

(2)诗人站在前人开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读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看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有奇花异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鸣,幽深寂静,使人战栗。

这几句话从优美的景色突然转入惊心动魄的描写,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同学们,请试着读出这种磅礴的气势。

同学读,互相点评。

(3)正在这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齐读“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美丽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3、梦境再美好也是虚幻的,终究也要回到现实。(齐读)

梦醒后的诗人心情有什么变化?

喜悦——失落

背诵这四句。

4、向朋友留别,仅仅是告诉朋友自己的一个梦吗?

齐读最后一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生谈对此诗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确: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蔑视权贵的傲骨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展示

明确: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告别东鲁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决裂的态度。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复杂。

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定现实,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逃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为了结束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基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健康的,可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需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责。

六、与《行路难》比较

《行路难》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梦对比否定丑恶的现实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为名利失去人格,压抑个性,丢掉自由!他蔑视权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呼喊!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李白敲击自己的铮铮傲骨发出的金玉之音。请同学们带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八、背诵全诗

【自我反思】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诵读,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诵读走进诗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诗人的情感。新课标针对诗歌教学指出,“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这节课,我采用“三步诵读”来组织教学,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初读诗歌,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歌节奏;再读诗歌,理清诗歌思路,把握每段大意;三读诗歌,分析具体诗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诵读,在诵读中走进诗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感悟人生、提升自我。让学生真正感受诵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诵读”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梦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梦导入,赏析梦中的景色,体会梦中的情感,最后用《行路难》的梦与此梦进行类比。在以“梦境”为线索的诵读教学中,真正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诵读充分,但有些学生的体会不够充分,老师的点拨总感觉不够到位。

【专家评价】

三步诵读,各有不同,摇曳生姿。抓住“梦游”,走进李白的傲岸不屈、自由浪漫。整个设计扣住诗歌的本质,步步走入李白内心。

李白的课件【篇3】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上课铃声响,课件出示李白人头像特写,配以古曲《春江花月夜》。)

师: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诗人李白。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就让我们共同来(指屏幕,师生齐读)――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随着主题的揭示,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

[评: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简要汇报,了解情况。

师: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首先请大家汇报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首先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诗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正直、重情义的人。他和杜甫、贺知章、孟浩然都是好朋友。

生:我了解到李白生于公元7xx年,死于公元762年,活了61岁。

生:我还了解到李白的诗歌很浪漫,很夸张,而且想象也很丰富。像白发三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

生:李白还在很多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像《独坐敬亭山》

(板书:其人:豪放、正直、重情义

李白

(701-762)其诗:夸张、想象

〖评:这一过程重在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

师: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

生: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六十多首诗。

师: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到的?

生:我读了李白诗歌37首,记住了《静夜思》、《月下独酌》等18首,我是从《唐代三大诗人诗选》、《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1首,记住了17首,如《关山月》、《望庐山瀑布》等,我是从《古诗台历》上知道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是1986年的台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5首,记住了15首,其中包括《怨情》、《静夜思》、《将进酒》等,我是从同学们的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

师:(及时问)网址?

生:新浪网。我先在搜狐里输入李白,然后点击李白诗选之白鹿书院,然后我就把它下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搜集的资料。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71首,记住《古朗月行》、《将进酒》等18首,我是从爷爷的《千家诗》、《唐诗鉴赏词典》中读到的。我在爷爷的书柜里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你们看,书都发黄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48首,记住了《静夜思》、《赠汪伦》等16首。我是从《儿童古诗观止》、《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

〖评:此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还了解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吧?

生:对,还有《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师: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回味这几首诗,好吗?(课件出示四首诗,并配画配乐)师生共同吟诵。

师:《静夜思》借明月抒发了乡愁,《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祖国的山水。到六年级时我们还将学习《赠汪伦》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吧?

生:《赠汪伦》写了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情。

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

生:李白还最爱写酒!什么《把酒问月》呀,《月下独酌》什么的。

师: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板书:明月山水友情美酒.)

(学生自行分类)

〖评:温故而知新,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所读过的诗歌按一定标准分类〗

师: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和他(她)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请举手。

三、分组交流,共同品味

师: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学生主动离开座位寻找同伴,并聚成四个小组:明月组、山水组、友情组、美酒组,在小组内或吟诵、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三五人齐读、或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评: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四、汇报展示,集体共赏。

师:请大家就近入坐。现在请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李白诗歌的韵味。

(明月组:四个男生上台)

我们四个人都喜欢《月下独酌》,现在我们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表情地吟诵,十分投入。)

生:我最喜欢《古朗月行》,我用邓丽君唱过的一首歌――《水调歌头》为他配曲,现在我就唱给大家听。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鼓掌)

师:还有人勇于自荐吗?

生:我从小爱李白的《静夜思》,两岁时就会背了。现在我想背诵给同学们听。

师:语言朴素清新,言浅而意深,月是故乡明啊!诗人还有许多咏月的名篇。只是,我发现别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特别推荐和,他们特别喜欢《独坐敬亭山》还有,他吟诵《望天门山》特别好,还有我为大家表演《山中问答》。

生:(展示诗签)这是我特意制作的诗签,上面写着诗之窗。打开这心灵的窗户,悬挂着一只小狗,我希望这一只小狗能够和李白一起Happy。打开这诗的大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就是敬亭山。

生:我也喜欢《独坐敬亭山》,这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展示)我俩一起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因为我常常像李白那样,喜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孤独地呆着。

生:我为大家吟诵《望天门山》,这首诗特别有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

生:(展示)这是我专门请姐姐帮我写的毛笔字,旁边是我画的桃花和流水,我最喜欢《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

师:真不错,能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生: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李白不求名利,愿与天地同乐的思想。

师:笑而不答,诗意淡远。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也喜欢这首诗吗?我们和他一起再读读好吗?

(美酒组)

生:这是我为李白做的诗签,因为李白当年非常寂寞,所以我画了一个蜡笔小星陪他。希望李白活得愉快,笑口常开。我最喜欢《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我也喜欢这首诗,还制作了诗签,诗签上画了一片大海,李白喝酒喝得太多了,给他点海水让他清醒一下。

师:《将进酒》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豪放洒脱,气象不凡。咱们共同来吟诵吧?

(友情组)

生:我在诗签上画了一只信鸽,让这只鸽子为李白送信,祝李白和汪伦的友谊地久天长。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真是水深情更深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我最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阳春三月,放舟长江,目送孤帆,心驰神往,好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去赏一赏。

...

〖评:通过交流与共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并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独特体验〗

五、游戏激趣,名句激情。

师:看得出大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难分胜负。咱们在下一关中再决高低,怎么样?

(课件出示内容,各组抢答。)

①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

②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③请用李白的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两山对峙,江水中流,帆影点点。]

生:这是《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我认为应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我想可能是《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只能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边日边来。你看,两边的山很陡,就像刀劈似的,黄鹤楼那里根本就没有山,去年爸爸还带我去那儿玩过。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这两座山孤零零的,也不像是万重山。

.

师: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在这些诗中,有许许多多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课件出示名句集锦,配古乐,师生齐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游戏,辨析、吟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交锋,促使学生在课外古诗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结束活动,留有余味

通过今天的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活动,我们对李白其人、其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他正直、豪放、重情义的性格,以他那一首首充满奇特的夸张和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李白诗歌的人们。最后,让我们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活动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课件出示李白头像及韩愈诗句]

[课虽结束,诗韵仍绕梁不绝。师生的情感仍沉浸在李白诗歌的意境中而难以自拔。相信李白的传奇人生和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传承在此找到了最佳契入点。]

总评:

作为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本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着眼点高。落实了新《大纲》中的有关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选取古诗作为阅读对象,在学生心中培植起中华文化的根。

2.切入点巧。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至今,诗人层出不穷,诗作浩如烟海。选取其中最代表性的李白诗歌作为阅读对象,在小学生中开展专题品读、定点品赏,以此使学生感受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使学生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事实证明,对于这种专题性阅读,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也颇有见地。

3.着力点实,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诵读、背诵为主要方式,重在感悟和品味,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有所收获。

李白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和新词,会写“聪”字。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猪比拉的勇敢与可爱,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感悟比拉救主人时的勇敢。

教学难点: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感悟比拉救主人时的勇敢。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语文课,板书课题“宠物明星”,齐读课题,课文中的明星是谁?为什么称它为明星呢?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学写“聪”字。

1 自由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帮你吧!

2 刚才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被这个故事感动了。我们还认识了许多字词朋友,让我们先来和词宝宝打个招呼吧!(自己读开火车读)出示生词:一户人家、主人、安东尼、全身、皮毛、跳入、聪明 还有几个词宝宝也等着急了,快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互相读点读)

(很 棒、捉迷藏、危险、上下扑腾(什么意思). 迅速、用嘴叼住)

师:一个人如果想变得聪明,就要用耳仔细听,用眼认真看,用口大声说,用心牢牢记。

(3)观察田字格中的“聪 ”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4)师范写,提示要点。学生描红,练习临写。描一个,写两个.

“聪”是耳字旁,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心”的左点要写在竖中线的左边。整个字左窄右宽

4、词宝宝真调皮,又跑回到课文中了,你能把它们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吗?

三、精读课文,感悟语言24`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读,边读边想: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比拉是一头什么样的小猪?

句式练习:我觉得比拉是一头漂亮的小猪。 我觉得比拉是一头聪明的小猪。

我觉得比拉是一头游泳很棒的小猪。 我觉得比拉是一头勇敢的小猪。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感悟比拉的漂亮。

1、看来同学们真是认真读课文了,你是从哪感受到比拉很漂亮的?

2、自己读第一自然段,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比拉真的很白,很漂亮。

1、这只小猪不但漂亮,而且还很勇敢?为什么比拉是一头勇敢的小猪呀?

2、比拉是在什么情况下救主人的?安东尼遇到了什么危险?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自己读读

生:他两手乱抓,上下扑腾,危险极了!(为什么你读时皱起了小眉头呀?)(1)安东尼不会游泳,他掉进水里会是什么心情?(害怕,希望人去救。)安东尼是不小心掉下去的,他呀还是一个残疾的孩子呢!你们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安东尼能不两手乱抓,上下扑腾嘛?

(2)师范读,我心里也为安东尼着急,我也来读读。

(3)想像安东尼落水后害怕的样子,怎么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这么危险,怎么办呀?比拉怎么做的?用直线画出比拉是怎样救主人的? 指名说 ――― 订正

4、指名说 “比拉发现后,扑通一声跳入水中,迅速游到安东尼身边,用嘴紧紧叼住小主人的衣服,用尽力气把他拖到安全的地方。”

a比拉,你为什么要“扑通一声跳入水中”呀?慢慢的走进湖里行不行?(比拉没有犹豫,果断的去救小主人,说明它很聪明,很懂事。)

b:比拉,你为什么要“迅速游到安东尼身边” 呀?用一个词代替迅速 (说明它争分夺秒要把小主人救上岸,游得特别快,看出它游泳很棒。)

c:“紧紧叼住” 比拉你紧紧叼住小主人的衣服,又是为什么? 不紧行不行?

导: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游泳都很费力气,何况小比拉还要再拖一个比它还重的人呢,而比拉却能够把主人拖到安全的地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比拉害怕小主人再次掉入水中。比拉很爱自己的主人,一心想把主人救上岸,很勇敢.)

d:“用尽力气”什么意思?(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力气都用出来了)这又说明什么呢?

比拉,你为什么要用尽力气呀?

(用尽力气:比拉个子很小,救主人时要使尽全身的力气,才能把主人救上岸。比拉很爱主人,说明比拉对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

导:假如说,小比拉拖着小主人往回游,它用尽了力气,还是没有游到安全的地方,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可是小比拉只想着救主人,没为自己的安全着想,这说明什么呢?(勇敢、忠心耿耿)板书:勇敢

5、比拉多么善良勇敢呀,假如你是小比垃,怎么读?用心读一读,读出你救主人时的着急,要把你对主人的关心和爱读出来!

6、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比拉救主人的情景。

7、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现场,最想对比拉说些什么? 互相说-指名说 (谁和他说的不一样?)

8、比拉的勇敢赢得了人们的赞扬,我也特别羡慕安东尼,有一只那么懂事听话、了不起的小猪。你知道大家为什么称它为宠物明星了吗?

其实动物和人类是的朋友,试一试吧,善待所有的动物,你一定会非常快乐的?拿出你最洪亮的声音,告诉所有的人,只有爱护动物才能得到动物的关爱!

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比拉救主人的事可不是编出来的!是件真事!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说不定他们听了这个故事也会有所收获的。

李白的课件【篇5】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李白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口字旁儿”。

2.正确认读十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

认识生字,了解四季的变化及每个季节的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夏秋冬的景色各是什么样的。

(三)听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认字方法,渗透个性化识字。

(一)学生自己尝试读课文,勾画出认读困难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自己认不好或不认识的字。并和同桌同学说说不好认的字自己是怎样认的。

(二)小组合作,认读识字。 师出示带生字的词或短句。师指名读词语或生字,正音。

三、通读课文,再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课文,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

二、读课文,深入品味。

(一)师先请2-3名同学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听,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二)全体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读后思考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李白的课件【篇7】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1.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参差错落。

李白的课件【篇8】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二、可以或许有情感诵读课文。累积词语,在说话情况中认识意思。

三、晓得丛林对保护生态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丛林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三、他们都说了些甚么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2、关键词带路,指点学文。

二、门生自学后反馈。适时学习“绿伞”“帐篷”“墙”“水库”。(几个词语都有引伸的含意,教师应在词意外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深挖,找出它们所隐含着的深意。并指点诵读。)

三、这一切都是它们对谁说的呀?(丛林)(师用简笔画配笔墨的情势,让门生理解“木”、“林”“森”,从而加深对丛林的理解。)

四、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丛林中的树不少?(一棵树,两棵树,很多很多的树。)拓展开去:老师板书“人”、“从”“众”让门生用这个句子语言,生自己填,自己说。)

六、指点诵读。

3、讲堂延长,深化主题。

一、孩子们,丛林除了适才介绍的作用外,还为咱们做了哪些事呢?(孩子自由谈话)

二、孩子们,丛林帮咱们这么多的忙,但是,却还有人向可爱的丛林伸出了可怕的手。(播放砍树图)

四、咱们应当怎么样维护丛林呢?咱们还能做些甚么呢?(门生商讨,交换)

五、依据门生回答,老师适量小结。

4、指点写字。

一、出示要求写的字,生察看。

二、引诱门生说出记忆法子。

三、引诱门生察看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及誊写的注重点,然后集体反馈。

5、总结全文,部署功课。

李白的课件【篇9】

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

3.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已经知道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下课了,小青和小华去操场上活动,小青和小华在活动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小青不小心踩着了小华的脚,你们知道小青会怎么做吗?(出示课文句子:小青不小心踩着了小华的脚)

3、指名说一说这时候的小青说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青不小心踩着了小华的脚,他红着脸说:“小华,对不起。”

讨论理解小青为什么说对不起。(初步让学生认识到做错事时,要学会说“对不起”)

4、思考小华又会说什么呢?

讨论理解小华为什么说:“没关系。”(理解小华也是一个懂礼貌的学生)

小青做错事时主动认错说“对不起”,小华宽容地原谅了小青说“没关系”,他们都是懂礼貌的好学生,他们还是好朋友。

1、出示图片说一说这样做对吗?

2、看图说一说应该如何做(进一步明白做错事时应该主动道歉说“对不起”)

2、创设情景表演:上课写字时不小心手臂碰到了旁边同学,该怎么办?

我们都是好朋友,

团结有爱讲礼貌。

3、口头总结:学会了“对不起、没关系”这两个礼貌用语。并且还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说“对不起”,在什么情况下说“没关系”。大家都学得非常好。希望大家今后要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李白的课件【篇10】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续写故事。

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学了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太行山脚下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可他还要拜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了一篇民间故事——《张石匠拜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文中画出本课会认会写的字。

3、指生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4、老师发现同学们读课文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相信一定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的是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愿意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小伙子为师的故事。

5、(评价语: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语言表述也很准确。)张石匠是一位手艺高超,远近闻名的老石匠了,是什么原因让他要拜一个小伙子为师呢?指名说:比试连连失败。

6、那么我们可以按照比试前、比试中和比试后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这三部分分别在课文的哪几段?学生回答:比试前(1-5),比试中(6-9),比试后(10)。

分析理解比试前的内容。

师:下面让我们来到太行山脚下,看看比试前的情景。请同学们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张石匠和小伙子的对话,感受一下两个人不同的态度。

师:傲慢的张石匠又吹上牛了,他说他的技能无人能比,“无人能比”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把话都说绝了,一个小伙子和他杠上了,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师:张石匠开始对小伙是一种什么态度?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面对张石匠的傲慢,小伙子什么态度?分析小伙子批评劝诫中又很尊敬张石匠。

师: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再次分角色读。

指导朗读“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指名朗读,相机评价。过渡:既然看不起小伙子,不爱听小伙子的话,那就得通过比试来见个分晓了。

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

2、两名学生分别读“刻碑洗字”部分。(6、7段)张石匠的手艺怎么样?好在哪?这一次比试谁胜了?说出胜出的理由。

3、师:自读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能表现出张石匠的手艺高超?请你用声音来传达出张石匠的手艺高超。

多媒体出示:活干得干净漂亮,那些字的点、钩、挑、捺,笔笔匀称,秀丽端正,丝毫不走样。

4、对比看小伙子的手艺,读中体会。

只见那字个个如龙飞凤舞,似有惊涛骇浪之势。就是那“飞白”“转笔”的地方,也洗得干净利落。更使人惊奇的是,和纸上的字对比,大小、章法、布局分毫不差。出示图片,解释“楷书”“草书”“飞白”。

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楷,是楷模,就是标准字体。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5、这一次比试谁胜了?说出胜出的理由。

生将小伙子与张师傅从刻字难度、速度、成品的精美度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张石匠服气了吗?读出有关句子。(第八段的句子)过渡:张石匠服输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他为什么不服气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比赛前张石匠的一番话,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张石匠的话)

“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相机板书:看不起---不服气)

“怕”可以换成什么词?预设:也许、莫非、可能、难道------从这一个字中你能体会出此时张石匠是什么心情?板书:不服气。过渡:既然张石匠不服气,就再比一次吧。这次比什么?理解“七棱八不齐”,说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头来刻东西?既增加了难度,希望让自己大显身手,又可以难住小伙子,让他败下阵来。

6、在这次比试艺不如人的情况下,张石匠回家刻石链时会想些什么?请说一说。生联想汇报。

7、过渡:看来张石匠这次比试是胜券在握了,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吧。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学法:刚才我们学了“刻碑洗字“这一部分时是怎么学的?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画出描写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结果的句子。

2、读一读、品一品。

3、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从算盘的大小、灵活度、精美几方面进行汇报。教师出示算盘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9、过渡: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时胜负已决,如果你是文中的张石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屏幕出示:看到小伙子的石算盘,张石匠心想他的脸上于是对小伙子说说完通过这些你看出张石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说到做到耿直相机板书:心服口服(自愧不如)问:张石匠的举动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联系实际谈。

出示:“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只想让你懂得艺无止境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1、读了这篇课文后给你什么启示?

2、教师结合板书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续写课文。

3、通过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其实,我们在学业上也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了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即使高人一筹也不要骄傲,要向更高的人学,才能不断进步。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句俗语。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谦虚是学了的朋友,自满是学了的敌人。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感叹人生聚散的句子收藏(69条)

离别的句子 离别的文案 08-23

儿科医生述职报告汇编

儿科医生述职报告 08-23

加盟店合同热门

加盟店合同 08-23

最新小学卫生课件

小学卫生课件 卫生课件 08-23

李清照读后感锦集4篇

李清照读后感 08-07

情人节爱的句子(优选200句)

情人节对爱的奢望句子 08-23

说撒谎检讨书

撒谎检讨书 08-23

[热搜课件] 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篇四)

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 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记录 01-18

放弃承诺书

放弃承诺书 08-23

学期学习计划(收藏14篇)

学期学习计划 08-23

祝福老师唯美句子最新30条

祝福老师唯美句子 祝福唯美句子 08-2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