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曹禺读后感

这篇“曹禺读后感”是趣祝福为大家的细心搜集,欢迎您来到本页留下对于内容的宝贵回馈。阅读能给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生活的苦难永远没有尽头,这是我看完作品这本书一个最大的感触。大家写读后感时,不要仅停留在对原文的简单抄录或复述。

曹禺读后感 篇1

读完《雷雨》,唯一感受,这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是通过血缘伦常纠葛与**冲突,探索人性复杂性与人的悲剧。

《雷雨》写的是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纠葛的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

印象最深的是周朴园这个中心人物,他的形象具有复杂性,他年轻时爱上了年轻美丽的侍萍,但是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家人逼使侍萍投河自尽,其实侍萍的悲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也是必然的。但我认为周朴园对四萍的爱是真诚的。由于他后来的内疚和忏悔,他的爱是真诚的。为她保留的旧家具,无论搬过多少次的家,也没有换过这些旧家具,当他向侍萍打听三十年前的事时,对侍萍的评价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以前的旧雨衣,旧衬衫,还有夏天为侍萍保留的关窗习惯,以及那张仅存的侍萍的**

......都深深的体现了他对侍萍真挚的感情。但当活生生的侍萍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立即问道:

“你来干什么?”这又暴露了他的本性,他对蘩漪的态度,这就充分展现了他的形象的复杂性。

周朴园的复杂性象时当时封建社会的特点。他只时当时封建社会常见的悲剧之一,但他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特点。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这个典型的令人厌恶的事情,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当时封建家庭的统治,他自认为他维持着家庭的固有秩序,“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认为周朴园的心灵深处是善良的,当他经历了一天人世沧桑后,以沉痛的口吻命令周萍去认生母,并向侍萍忏悔,这正是他心灵深处的真实性。

当人们忏悔时,他们往往是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这也能使我想到这是周朴园的三十年来所向往的吧!

《雷雨》最让我感到血缘伦常纠葛与**冲突的就是周萍,蘩漪,四凤之间的关系了。正是因为蘩漪和周萍之间的爱恨冲突,才让她无法释怀周萍的死,才暴露了这一悲剧并促使其发生。蘩漪是一个精神觉醒的女人。她的力量使她不顾一切地追求周萍的爱情,不顾一切地反抗以报仇,渴望生活和爱情。

然而周朴园对她的精神折磨,周萍对她的爱情背弃,使她在要求摆脱封建压迫中,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悲剧,逼使她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也正是因为这样,最后的悲剧由她展开,是她挖掘了这场悲剧,同时也体现了她的悲剧形象。

四凤是一个有文化但又通情达理的人。她敢于去爱和追求自己的爱。她也是个孝顺的女儿。无论父亲鲁贵如何无耻地赌债,她都能忍受,深深地爱着母亲。然而,这也正是因为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公,让这么一个纯洁善良的,美丽的姑娘落的这般下场,这么无辜的她,让我由内心深处而替她感到惋惜。

周冲的性格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最不符合了,显得他是那么的另类,然而他的心是纯洁的,善良的,他想让四凤读书受教育,他这种性格不适合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生活,给我的感觉是在那样的背景中,他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

鲁大海的鲁莽性格,我对他没什么感想,只能隐隐感觉到他对他妹妹四凤的爱,以及对母亲的孝顺,以及他也代表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一类人,打抱不平,对有钱人的偏见,认为所有的有钱人都不是东西。但他也是一个深深扎根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人。他认为他的妹妹应该是一个家庭主妇,和他结婚。这是封建社会的另一大悲哀。

鲁贵折射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那种吃里爬外的,爱好赌博的,自作聪明的,对钱极其崇拜的那种人,他真是社会的悲哀。

最后来说说侍萍吧,她因为三十年前的经历,极力反对四凤在有钱人家做事,怕的是悲剧重演,然而上天就是这么的爱捉弄人,就是这么的不公平,人们往往越怕什么,越想躲避什么,却越来什么。最后的悲剧还是发生了,她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这也正是周朴园爱她的原因之一吧!总之,读完《雷雨》我对曹禺产生深深的敬意,他把人物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与当时的社会完全匹配,他对中国的戏剧做了一大贡献,悲剧的发生时必然的,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分析,使我对当时的封建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钱谷融先生在《雷雨-;人物谈》中,谈到周冲时说:“象我们这些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人,在孩子时代,谁没有做过周冲式的美梦呢?谁没有受过梦境破灭后的悲哀呢?

”“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着青年曹禺最纯真的理想,最深挚的憧憬;寄寓着他对真善美的乌托邦世界的无限渴望和对丑恶的现实社会的极端憎恶......”

《雷雨》中的八个主要人物,能让我大概读得懂的,也就只有周冲了吧。

“他身体很小,却有着大的心,也有着一切孩子似的空想。他年轻,才十七岁,他已经幻想过许多不可能的事实,他是在美的梦里活着的”

他就像现在高中生的小情侣们般,向往着那绵绵不尽的爱。同时他也爱着他的父亲。在他看来,他的父亲会理解他自己,甚至他的梦想;我相信他的父亲会允许他把一半的教育费用给四凤。

但他似乎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呵,他没能完全了解透他的父亲,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作为封建意识极其浓厚的一家之长,“父亲”的权威是绝对的。当他父亲当着他和哥哥的面逼着蘩漪立即将苦药喝下去,就是为贯彻自己的意志,确立一种命令与服从的秩序。直到喝药这一场景,他才真正认识了父亲,认识了父亲的威权笼罩下的家庭。

父亲的**,击碎了少年对父亲的崇敬、对父亲的爱,才真正相信了母亲的话:“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

在他心里,他有着一个聪慧而慈祥的母亲。他视母亲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甚至向母亲流露出最隐秘、最纯洁的感情。他会告诉母亲他爱四凤,当父亲强迫母亲吃药时,他会为母亲求情。

在周冲心里,蘩漪不是平常的母亲:“你最大胆、最有想象,又最同情我的思想。”在喝药的场景中,为母亲痛苦流泪,身体发抖。

他也爱他的母亲,同样的却也不了解她。不了解她的自私、阴鸷,和被疯狂情欲燃烧着的不安定的灵魂。当母亲利用他来阻止四凤与周萍出奔的时候,他亲眼看到自己心中最慈爱的母亲为了自己的情欲失去母性地歇斯底里的喊叫,他难过,心痛而痛极:

“妈,我最爱的妈,您这是怎么回事?”

周冲还爱着四凤。不,准确的说,是爱着“爱”,爱着“梦”。在这爱恋中,周冲寄托着自己的憧憬。

在有限的人生经历中,他找到了身处社会底层、需要拯救的四凤,希望通过自己的爱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与其说周冲爱四凤,不如说周冲爱自己的理想,爱自己的梦。抓住周冲心的不是四凤,而是他的青春和梦想。

周冲渴望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公平合理的现实世界,并试图改变现实社会。他和四凤是平等的。在周冲的心目中,四凤是个单纯的女孩,不是一群娇生惯养的小姐。她知道劳动的意义。她是个聪明有感性的人,她了解我。他尊重四凤,从不把她看成没有地位和地位的底级人。他真诚地帮助四凤,希望四凤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他渴望和四凤一起去他梦想中的现实世界

一个真干净、快乐的地方,“海......天......船......

光明......快乐......”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

直到四凤与周萍即将出走不得已说破了自己的事的时候,他才发现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船向着天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才发现,他的梦想是那么脆弱,那么渺茫......

“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我,我----大概是胡闹。”他是那样慷慨的放手啊,但却不像一个爱人在申说,而是一个梦幻者探寻着自己。

在这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里,周冲是一个不和谐的谐音。他热情而浪漫。他讨厌那些谈论权力和不平等社会的人。周朴园是讲权力的人,周氏家族是不平等社会的缩影。他错爱了强权的父亲,错爱了被情欲蒙蔽的母亲,错爱了不爱他的四凤,错爱了一个在当时社会上的一个不了能实现的而又美好的梦......一个青春旺季的少年啊,要在这些各种错爱中逝去,何等可惜!

《雷雨》这篇文章在高中就已经学过,但那时学的只是一小部分,寒假中细细把雷雨全部读完,确实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一篇文章只知道一小部分确实不能掌握**的主要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故事的源头周朴园作为旧社会的资本家,他的言行表明商人唯利是图,阴险阴险。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

但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其实我觉得周朴园是爱侍萍的,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以为四萍会来勒索他。他担心四萍会跟他算账,她的名誉和财产会受到威胁。就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一个接一个地,露出了他的脸和嘴,他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但他不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

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

梦醒之后,一切成空。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

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

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雷雨》读后感

在我看来,曹禺设置戏剧冲突的技巧是无与伦比的。两代人,分别来自两个对立的阶级,由于多次命运的巧合纠缠在了一起,复杂感情的纠葛使他们那本已伤痕累累的心雪上加霜,在命运的无情摆布和感情的残酷玩弄下,他们已无还击之力,死的死,疯的疯,逃的逃,两个家庭在一天之内毁于一旦。这就是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

读完之后,莫说剧中人物,连我都痛苦万分,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

“雷雨”,这个名字取得太妙了。“雷雨”,贯穿于字里行间,贯穿于环境描写之中,贯穿于人物性格、人物感情之中,贯穿于故事情节之中,贯穿于结构形式之中。《雷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夏日雷雨的特征:

开始时乌云密布,空气闷热难当,随后,空气的气氛渐趋紧张,时不时伴随电闪雷鸣,随后,大雨骤至,雷电轰鸣,整个宇宙都发怒了。再看繁漪那充满愤怒与压抑,最终走向**极端的感情,周萍那极度悔恨、惧怕与希望并存,罪恶感与歉然同在的感情,鲁侍萍那饱受折磨仍逃脱不了命运残忍玩弄的内心,哪一样不是“雷雨”特征的典型写照。对制度的批判,对罪恶的揭露,对人物的同情与无奈,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都化作了两个字:

雷雨。虽然四幕长剧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一天,但我却觉得像是过了一年还不止。一天之内,人物的感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情节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实在叫人能以想象,但我们不得不相信它是真实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网、仇恨网,作者正是通过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糅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周朴园被迫或自愿抛弃了已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三十年后,周朴园偶遇鲁侍萍,矛盾一触即发。工人鲁大海为争取工人的权益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发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与自己的后妈繁漪发生了不自然的关系而悔恨不已,决定痛改前非,却摆脱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繁漪的纠缠、威胁,与此同时,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在周家当侍女的四凤,恰巧,繁漪的儿子周冲----一个善良、真诚的少年也对四凤情有独钟。四凤面临母亲和周萍的抉择,周萍把人交给了四凤,却受到繁漪的牵制,周冲面临母亲和哥哥双方面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交错在一起,终于在周朴园暴露身世之谜后酿成了惨剧。

这惨剧是偶然的,太多的巧合,天命,但又是必然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摧残必定造成这悲惨的结局。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他让矛盾相互交织,无处不在,让人分不清谁是谁,谁爱谁,谁恨谁,但一切又是那么的鲜明,让人的心都能感受到。

我认为繁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也是剧中人性扭曲最大的人物。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主要体现在繁漪身上。周冲在剧中是最无辜、最悲惨,也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

他年仅十七岁,天真烂漫,虽出生在阔家庭,但没有丝毫强权思想、等级观念,他追求平等,追求自由,待人真诚,对下人四凤真心相爱。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青年,在封建家庭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白白地毁灭了。周冲的死是最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周冲的死是对腐朽的封建制度最有力的控诉。

《雷雨》读后感

如果说,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的开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诗的辉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弄。**、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炽热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

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骗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惧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

《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即如周朴园,曹禺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幻出的一点真诚颜色。而对周冲,曹禺也细心区分着单纯与痴憨,让现实的铁锤一次次敲醒他的梦。

当然,在《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热情是浇不灭的火。

上帝偏罚她干枯地生长在砂上,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她有一颗强悍的心,她满蓄着受压抑的阴鸷的力,她不是所谓的“可爱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锐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

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

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曹禺读后感 篇2

对于《雷雨》的认识,我自以为是比较肤浅的,只是从中读到了一个字眼——伦理。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的国度,伦理纲常作为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行为规范早已根深蒂固,早已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我看来,这一伦理纲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变更而有所改变的,其中对于妇女的要求似乎是在逐步的放松,这就体现了对妇女的尊重,也说明妇女的地位在逐步提高,妇女所遵从的“三从四德”在今天看来其形式似乎是弱化了,但却要求妇女们要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力,我这里并不是说古代的妇女她们的自我约束力差,从而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来约束她们,只是我觉得有些东西越是弱化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在作用于行为人是,就需要行为人拿出更多的精力去践行。

对于周萍和周蘩漪的乱-伦行为,我感到可悲,周萍的行为固然是有悖于伦理的,但周蘩漪的行为却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女人的放荡淫逸,在这里一切的伦理纲常于她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说教,她背叛了制度,也背叛了体格女人的灵魂。

至于周萍和吕四凤,我很同情他们,但最后我还是不忍心把他们的行为定义为**。但谁能和命运打赌?我只能可怜四凤的悲惨命运!

二、都市篇——《日出》

读《日出》让我想到了茅盾先生《子夜》中的一些片段,仔细想来却也有几分相像。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人们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生活的糜烂而又堕落,痛苦而有虚伪。对有权势人的谄媚、阿谀奉承和巴结,对贫困潦倒人的蔑视、鄙夷甚至于辱骂,让这些人的生活到处都充斥这世俗、慵懒、单调和乏味。

第二,自高自大。张乔治的自恋真的很恶心,潘月亭的傲慢也很难恭维。

也许活得最真实的应算方达生了,对于陈白露的执着感情,让他向把她带走,过平淡安定的日子,二早已被奢靡生活腐化了的陈白露却拒绝与之同行。最后,他带着失望和爱的心离开了,因为他没能説服陈白露,因为他说他要找些小事

三、爱清篇——《北京人》

曾文清的爱情让我想到了《家》中觉新的爱情,二曾文清绝命运觉新那般幸运,随没能和梅缔结良缘,却也娶了瑞珏那样一个贤惠的妻子,生活过的也算幸福,二曾文清于所爱的表妹愫方近在咫尺,却还要承受那份相似的痛苦,妻子曾思懿母老虎般的对他颐指气使,让他变得更加怯懦,命运意思作为一个男人的魄力和勇气。

曾霆和曾瑞贞这两个可怜的人,在他们懵懂二又无所知的年纪就被捆-绑到了一块,人生的轨迹就此方式了转折,也许上苍怜悯这样一对可怜的人儿,让他们最终摆脱了婚姻的枷锁,逃脱了封建制度的牢笼,重获自由,但那段本不该又的经历却还是要在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上深深的烙上一个印迹,成为他们永远不能摆脱的痛!

曹禺读后感 篇3

在第一幕中,文清曾经痛苦的说过:“我不是处处听了你的话吗?你还要怎样?

”这样直白的话,软弱无能的同时也是他心中无奈的呐喊,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他被牢牢地钉死在封建礼教之中,沉没在绝望的之中。他害怕曾思懿的辛酸和封建法制。

他曾经有过生命的希望,是他的表弟——愫芳,他们相爱,但他们无法为幸福而战,只有更痛苦的挣扎。在愫芳的鼓励下,文清也曾说过“要成一个人,死也不回来。” 然而这也只是他的一次逃避,在新旧文化交替的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他这样一个麻木的,懦弱的人的位置。

从根本上说,曾文清出生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具有悲剧性。而这个悲剧也是旧社会的悲剧。

在整部剧作中曾文清都在面对无形的桎梏,他只是忍,无限量的忍耐使他变得彷徨、犹豫、懒散、遇事不自信,当忍耐到无法忍耐时,曾文清并没有像愫方那样勇敢地与封建桎梏搏斗,而是采取逃避的态度。寒冷的现实使他一次又一次失去希望,他的死亡自然是他在极度痛苦中的必然选择。这也正是曹禺的《北京人》所想揭示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内外在因素共同刺激导致旧社会的人由人变成生命的空壳的过程。

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曹禺读后感 篇4

看到故事的最后,我感受到故事的凄惨,虽然不忍心看见: 四凤触电而死, 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大妈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罪恶的家庭崩溃了。但在当时,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果。

其实,无数多篇**的结局也是如此,结局好像都不尽人意,但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之后就会知道,那才是必然的结局。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对而言,我认为周冲是一个非常悲伤的角色。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

一件是一件接一件地打破了他的梦想,现实生活给他留下的只有悲伤——剩下的是一种无法在黑洞中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和家庭仇恨吞噬的受害者。他是一个年轻人,在他的梦想和现实中是自由和屈尊的。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燠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

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骗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惧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

曹禺读后感 篇5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现代杰出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出生于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制的没落家庭。其父曾任**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

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成长。他的性格压抑而内向。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

曹禺笔名的**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有成就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996年12月13日,曹禺因病长期在北京医院去世。他86岁了。

曹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他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34年曹禺的话剧**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

父子之争主要体现在周朴园与周萍、鲁大海、鲁贵与鲁大海的冲突上,父女之争则体现在鲁贵与四凤的冲突上。母女是吕侍萍与四凤之间的矛盾。

周朴园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想妥协、缓冲、敷衍,想在别人面前树立封建政权的形象。其儿子周萍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本应尽更大的责任来爱他,然而周朴园整天在矿上,忽视了对儿子生活中的关怀,使周萍在个人情感生活上得不到满足,为了弥补感情上的空缺,造就了周萍与繁漪在周家客厅“闹鬼”。剧中虽然没有提到周朴园知道此事,但从周朴园对儿子的训话可以知道,他对儿子是不满意的,“听说这两年你在家很不规矩……”便是一个例子。

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周萍不可自控的跨越了情感的禁区,超越了伦理道德的范围。虽然周萍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直悔改自新,他在伦理道德的谴责中难以自拔,以至于经常纵酒,但也永远无法抹去曾经罪恶的污点。不管如何,儿子也不能做出对不起父亲的事,事实上,父与子都没有尽到各自的责任,从而形成了父子间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阶级冲突上。阶级冲突也是《雷雨》中戏剧冲突的重点之一,作者在剧情中也暗示和抨击了旧制度的没落和死亡。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父子关系在27年前就存在了,但父子俩只在一起生活了3天。

27年后,吕侍萍在次见到周朴远,并告诉被带走在矿上工作的儿子海达。现在她在门房里等他,周朴远

才知道这个罢工闹得最厉害的竟是自己的儿子,但那种血缘关系并不因他不在父亲身边,且

阶级矛盾被切断了。周朴园应该弥补父亲20多年来没有尽到的责任,这是符合形势发展的,也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然而,父子一见面,周朴园却问:“你叫什么名字?

”显然,周朴园是不承认他做自己的儿子了,不知内情的鲁大海笑道:“董事长,您不要同我摆架子,您难道不知道我是谁?”周朴园却根本不念一点父子之情,只把他当作是闹得最凶的罢工工人代表。

当然,如果当时宣布他们是父子关系,他们就无法维持现有的家庭秩序,这将损害周朴园的利益和封建士人的形象。以鲁大海那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如雷如电地极端性格④,也无法接受抛弃他们母子的父亲竟是发绝子绝孙昧心财的周朴园这个事实。如果情节真的是这样发展的话,整部戏就会在这一幕结束。

鲁大海也渴望见到父亲,毕竟二十多年未见,而继父鲁贵他又根本不放在眼里,“他忘了他是个人”,虽然周朴园与鲁大海是有着血缘的亲属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却主要集中在阶级劳资关系上。这也是他们当前首要解决的矛盾。

鲁大海是鲁贵的养子,侍萍嫁给鲁贵时带来的孩子,但鲁大海与鲁贵相处并不和睦,鲁大海并不把鲁贵当父亲看,甚至忘了他是个还是个人,于是他两之间又形成了另一组矛盾冲突,亲生父亲如周朴园与鲁大海都还矛盾重重,更何况这种继父继子的关系呢?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父子关系,但鲁贵也觉得海有点穷。依靠鲁贵在周公馆做管家的关系,鲁大海帮他在周公馆找了一份矿工的工作。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改变他们之间的冲突。鲁大海没有看他的父子。他仍然是矿里罢工者的代表。他来到周公馆与周朴园见面。鲁贵本想让两人避开相见,而他个人的奴才性格无法也不敢说服鲁大海,阻止剧情的发展。

在第三幕剧中:

鲁大海(抽出手枪):“我——我打死你这老东西!”(对鲁贵)

[鲁贵叫,站起。急到里间,僵立不动。(喊)“枪,枪,枪。”

这显示了鲁贵懦弱的形象和奴性,进一步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在他们父子之间的非血缘关系中,加上他们性格的相互背离,他们之间的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四凤是鲁贵与侍萍的女儿,也是剧中唯一一个与鲁贵有血缘关系的人,鲁侍萍去济南后鲁贵偷偷把女儿介绍到周公馆当使女,从剧情的发展来看,鲁贵是有他的目的的,也就是利用四凤为他某更多的钱来满足他的喝和赌。按照正常的发展,鲁贵应该照顾四凤。但鲁贵没有做到,而是另怀心事,利用四凤与周萍不正常的主仆关系相威胁,拿走四凤的钱财去偿还赌债。

四凤心地善良,体弱多病。当然,她知道自己在周府的位置。她不敢透露与周萍的恋爱关系,只好听从鲁贵的意愿。然鲁贵又想表现自己比别人有本事,希望四凤在鲁侍萍回来时着穿新装,而四凤又不愿其妈知道自己在周公馆帮人,两人各有心愿,其冲突牵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而三十年前的侍萍和现在的四凤一样,都跃入了“情”的深渊,最终都成了牺牲品。侍萍喜欢周朴园就如现在四凤喜欢周萍一样,义无返顾,但在封建伦理、门当户对婚姻观念的影响下,侍萍还是被赶出了周家大门。侍萍三十年后两次闯入周家,把情理冲突推向了高潮,抖落了周朴园前后性格由软弱到残暴的虚伪面目,也识透了那些有钱人的老爷、少爷的本事。

侍萍与四凤的矛盾冲突在于是否去济南的问题上。由于车前之鉴,侍萍不愿意四凤到公馆帮人,而留下四凤她又不放心,于是她一定要带四凤去济南,四凤不是特别乐意,但又不愿让母亲伤心,只好先答应着。因为四凤对周家人有情,情感的徘徊一直使四凤在做着心里上的斗争。

但最终她还是决定与周萍私奔,放弃对母亲的孝顺与爱。两人的冲突也暗示了母亲现在的结局就是女儿将来的结局。

《雷雨》读后感

读完《雷雨》,此时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

关上台灯、闭眼,眼前似乎还是出现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还是感动的情景。

一切源于情又止于情。第一代的恩怨债孽却由第二代继续承受。倘使当初周朴园没有为了名利狠心抛下鲁侍萍和鲁大海,周萍和四凤这段不该来的爱情也就不会来,瀿漪和周萍的这段疯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会存在。

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四凤,侍萍,周萍,周冲,他们不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本来应该是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却在最后被套上了**的枷锁,本来应该是一段很亲密的母女情,却为了两段不该来的爱情而处在了痛苦的深渊。一切的美好啊,为什么终归支离破碎?

不该死的死了,不该疯的疯了,旧社会,令人心酸的下层人的命运,何故如此?旧社会的黑暗,上层人士的腐朽终究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我依然在想,不仅仅是旧社会,即便是现在,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在发生。也许现在会比旧社会光明的多,可是仍有那么多的人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处事横行霸道,任意妄为?犯法了,他们的钱可以买通律师,买通法官,然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拍拍屁股走人,还装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相,扔下真正的受害者捶足捣胸,哭尽人间的不公。

这样的人他们的心难道就不会滴血吗?而这样的人也终究会遭到报应的吧!呵,命运,如何的作弄了这世间的人,一切的人与事仿佛尽在它的掌握之中。

我又想到了鲁大海,这个个性鲜明,决不向黑暗的上层势力低头的青年人。他意气风发,爱憎分明,对于一切的不平,他敢于挑战,坚定的意志和一直坚守的原则,也让他对上层人士嗤之以鼻。他不甘于那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层人民的一贯作风,更不屑于鲁贵那种奉承拍马,狐假虎威的神奇,他愿意为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矿工的公平挑战周朴园,他要为自己和其他人赢得他们应有的回报,他憎恶黑暗,也敢于挑战黑暗,这样的年轻人正是旧社会所有懂得反抗的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顽强,他们坚持,在所有人都在无际的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朝更加黑暗的深渊走去的时候,只有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找寻光明的所在。

……一阵雷鸣,惊醒了多少懵懂的旧社会人民;一夜雷雨,淹没了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痕迹。

人生总归如此,像书像画亦像戏,读一部《雷雨》,仿佛尝尽了人间千番种种,读尽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想想现今,我们也算得幸福的了吧!

曹禺读后感 篇6

评述曹禺《北京人》

三幕剧《北京人》创作于1941年。本剧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通过这些冲突,我们可以深入到封建家庭的身体,试图反映封建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生活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在《北京人》当中,你可以看到一种衣冠楚楚的绝望,也正因为是解决了温饱之后的衣冠楚楚,这绝望才来的更加让人警觉。在《北京人》当中,你也都能看得到人群中的一种孤单,一个人时还好,然而在人群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才真正地孤单起来,而这孤单也才来得更加让人防范。所以,看话剧《北京人》,你没有任何因岁月而产生的隔膜,反而觉得,这就是写给当下这个时**给我们的。

话剧中每个人的心灵困境,台下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内心的影子,这很恐怖也很解渴。所以当你走出剧院时,你会想:为什么剧中的人和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受害者,但他们不知道该恨谁?

而谁又是受害者呢?

《北京人》讲述的是本世纪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 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龙孙文清是一个颓废而游手好闲的少爷。

他不喜欢他在家里娶的妻子思懿,他爱住在家里的无助表妹愫方。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就这样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孙媳妇思怡知道丈夫另有心上人,但长房大媳妇的地位让她掌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她管内外,拆东墙补西墙,养家糊口。

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曾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达和女儿袁圆从国外回来暂住曾家,给曾家带来了新的空气。曾霆是个孩子,被迫嫁给瑞贞。他和袁圆相处得很愉快,不懂夫妻之道。

最后,封建家庭终于垮台,文清也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这个家庭;曾霆和瑞贞离婚了,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哭了一场,他救不了封建家庭的命运和封建社会的灭亡。

曹禺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世家,描写了曾氏三代。老一代“北京人”曾皓是封建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代表。他心中似乎装满了各种忧虑与烦恼、委屈与同情,但实际上,在“仁义道德”的面孔下是一颗自私虚伪的心,用苦难哀怜遮掩了自私与虚弱。

曾文清是剧中曾家的第二代“北京人”。他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不乏士大夫阶级所欣赏的潇洒飘逸。他的悲剧在于,在他长期的生活中,受他影响多年的封建文化思想和教育侵蚀了他的灵魂。

剧中还有一个原始猿人“北京人”的形象。这是曹禺采用的一个戏剧象征。他以“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

遗憾与可喜的是,曹禺并没有在《北京人》的结尾为我们安排一个过于亮色的结尾,他用剧中人的口说:一切还需要等待,或许有的时候,当你可以准确地表达困境与绝望的时候,就是希望的开始,就如同我在真正痛苦的时候,并不是听轻松的**而是听马勒的交响曲,在痛苦的碰撞中,痛苦才有所解脱。

《北京人》是曹禺先生写的第四部杰作。剧本中的诗的语言和诗的情调以及剧作者透过剧情,对于生活所表达的强烈鲜明的爱憎,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挖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只有在《北京人》中,才体现了曹禺“走向契可夫”的宿愿。

在曾家那间曾经煊赫一时、如今已显灰颓的小花厅里,生活被幽囚着。一代人追忆昔日繁华,眼前只能等候死日的来临;另一代人痛心于少年时的错着,无可奈何地缅想那逝去的岁月和残破的梦境;再一代人则不甘心于死气沉沉的禁锢生活,抱着冲向新天地去的企望。但是生活的羁绊使这些可怜的人聚集在这个小小的花厅里。

难道人们不想迈出一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人类的幸福吗?不过冲出这一生活的重重障碍却需要无畏的勇气,要明白这一点,却也不是件易事。剧作者真替他们感到气愤,他借学者袁任敢的话,对于这孱弱的一代人,痛加谴责。

袁任敢告诉大家“北京人”曾经如何生活,他说:“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对比之下,像小耗子样生活着的人真该愧对祖先!

但是剧作者却没有就此失望。让卑怯者烂在土里,霉在屋里,让勇敢者跑出这囚笼似的小花厅走向宽广的生活去。他对生活的信心也感染了我们,所以我们对曾皓、思懿、江泰、文彩都没有怜悯之心。但他对文清、愫方、瑞贞、曾霆却有着无限的同情。

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也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曹禺是根据死去的爱人方瑞写的。他用尽了所有的力量,或是他的心来塑造它。她很安静,这已经融入了愫方的性格。

她不像愫方那样有耐心,也不像愫方那样痛苦。但方瑞的个性是他创作愫方的基础。他把对她的感情和想法写进愫方的形象里。他写愫方想起方瑞。没有方瑞,是写不出来愫方的。

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她是在封建束缚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善良妇女的化身。她温柔,纯洁,真诚,富有同情心,多才多艺,高贵,勤劳,勇敢,愿意牺牲自己,美丽。读完剧本,掩卷抒怀,这些潜台词便源源而出。

如果说《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作家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她的心灵是深深地埋着丰富的宝藏的。

”和她接触越多,读者越发现,这外表柔弱的女子,“并不懦弱”,“她的固执在她的无尽的耐性中时常倔强地表露出来”;在她的“异常的缄默”背后,是一个丰富的,博大的精神世界。

愫方的爱是深沉的,是博大而包容的,是欲说还休愁绪满头的爱,她是个在旧礼教里默默承受的孤独者,她像一块海绵,吸尽了生活的苦和累,却不挤出一滴眼泪来博取世人的同情,从某个程度上说,她是坚强并有韧性的,她无私包容的爱着一个也许并不值得她去爱的男人,但她的内心似乎并不是痛苦的,她甘愿为曾文清伺候他的父亲,照料他的孩子;保管他的字画,喂养他的鸽子,她甚至“连曾文清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这是何其深刻的爱啊!

作者在理性上,在《北京人》中提出并暗示了一组“新人”形象,其中包括反抗性很强的瑞贞,无拘无束的袁圆,脚踏实地的袁任敢,还有并未出场的瑞贞的同学们以及吸引瑞贞投奔光明的革命者。但从情感上讲,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是愫方。愫方在生活中的态度很难为现代中国人所苟同。

她知恩报恩、守本分、不强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她还“以德报怨”“逆来顺受”。后来更在这种自我道德完成中悟出了要“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的人生哲学。

所有这些,你都难以加以肯定或否定。你不能否认,即使你不同意她的生活态度,你也不能不赞美她的善良。你自会觉得:

这是一个有自己信仰和精神追求的女人。尽管生活很痛苦,但她的生活充实而富有。剧作者在第三幕第一景的戏中,含泪把愫方推到理想的峰巅,然后在“天塌了”的情节中使她的幻想破灭。她“出走”了。

很显然,“破灭”了的是愫方对封建制度的错误认识,被否定的是愫方性格中的消极因素,而不是“理想”本身。愫方是带着她已升华了的形象出走的!一颗美丽善良的心,是最容易接触到真理阳光的。

愫方终于也觉醒了,而愫方的觉醒,使这样生长在黑暗山谷中的幽兰吐露出沁人心肺的芳香。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夸人好看的经典文案优选93句

夸人好看的句子 夸人好看的优美句子 08-23

护士转正定职个人总结汇总8篇

护士转正定职总结 护士转正定职 08-23

热搜读后感:狱中联欢读后感(490字)

关于狱中联欢读后感 狱中联欢读后感1000字 08-02

热门朋友生日文案

朋友生日文案 08-23

【热门读后感】 高一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

高一《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高一 07-07

描写颜色的句子

描写颜色句子 08-23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7篇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08-23

工作作风整顿自查报告十二篇

工作作风整顿自查报告 工作作风自查报告 08-23

中秋节活动的邀请函精选11篇

中秋节活动邀请函 08-23

校园文化方案

校园文化方案 08-23

结婚与父母有关句子200句

结婚父母句子 08-2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