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盘古开天地课件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1】

【文本解读】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读“猛、肢、肌、液”等10个生字,读准“血、降”等多音字,会写“滋、润、阔、创、降”等14个生字;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2、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牵手神话的魅力

设计《盘古开天地》学习单(如下表),要求学生自主填写。

二、课中学——探究神话的奥秘

(一)学前检测,人人过关

1、课文朗读检测。

①同学们,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奇故事,昨天大家就走进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你愿意把这个奇妙的故事读给同桌听吗?

②同桌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互相纠正,互相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2、字词读写检测。

①这儿有一组词语大家来看一下,谁能够把这些词语读正确?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都是三点水的,在生字学习时我们可以用同偏旁归类的方法进行识记。

②同学们,学生字时,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形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在课前学习时没有注意到的,请在书上写一到两遍,看清楚每一个字的笔画。

(二)直入重点,感受夸张

1、独自学习: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文中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句子,圈一圈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圈画出来的词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与同学分享。

3、研读第四自然段。

①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吗?对了,就是最后一句,这句话老师觉得也是全篇课文最夸张、最富有想象力的一句。请大家齐读一遍。

②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宇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变成一个又一个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③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趾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变成了()的()。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的句式,试着再写一两句。

④是啊,盘古,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再真真切切地看一遍这些神奇的画面好吗?(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片段)

4、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想象画面,讲讲故事

1、同学们,刚才我们采用了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学习故事的方法,相信大家脑海里一定有了一幅幅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了。合上书,闭上眼睛,试着把这些画面连起来——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盘古开天地”了。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3、班级展示,评选优秀神话王。

三、课后学——延伸神话的神韵

引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又岂止盘古这一个神话,比如还有:精卫()、女娲()、嫦娥()、八仙()、哪吒()、大禹()、愚公()等。老师今天再给大家推荐一篇神话故事——《后羿射日》(附后),请大家按照学习《盘古开天地》方法独自学习,要好好地体会神话的丰富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方法。

附:

后羿射日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黎明预示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动物像邻居和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动物将它们的后代放在窝里,不必担心人会伤害它们。农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担心动物会把它们劫走。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和动物彼此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对方。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的寻找食物。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作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他的太阳吓得全身打战,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

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天上没有了太阳,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

一天早上,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人们看到了太阳的光辉,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挂在天上,温暖着人间,禾苗得生长,万物得生存。

后羿因为射杀太阳,拯救了万物,功劳盖世,被天帝赐封为天将。后与仙女嫦娥结为夫妻,生活得美满幸福。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2】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神话就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宝库中最耀眼的王冠上。如今,古老的神话已经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盘古开天地》。

一、说教材

1。《盘古开天地》是语文版一年级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运用表示颜色的词。

(2)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针对三年级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多样朗读法

3。拓展想象法

根据以上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积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定位在文章的朗读和理解两个方面。

下面我就从三个注重,介绍我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和一些想法。

1、注重朗读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据此,我对本课的朗读训练进行了重点强化,具体设计了读顺、读懂、读好三个环节。

(1)读顺。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争取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顺畅。学生可以先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因此识字任务可以交给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完成。然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这个问题,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及时把学生读错的生字纠正,集体解决难读的生字并巩固。

(2)读懂。学生在回答“盘古为什么开天地”这个问题时,找到的句子都是在第一自然段出现过的,抓住”黑洞洞”。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黑洞洞的,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结合感受读这一段。

(3)读好。重点放在二至四段中,学生质疑“盘古开天地后是什么想的”自读课文小组比赛找一找,指名读并且通过评价读,展示读,创设情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2、注重个体感受。

在语文课堂上,肯定有些学生会表现出茅塞顿开、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等这种类似思维上的碰撞或情感的共鸣。针对这篇文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认为必须应该让学生上升到一定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尝试着用思想去触击。于是,我把最后一段作为本文的思维重点,通过联系上文,引导学生体会“丰富又美丽”的意思。我再鼓励激发,让学生把美丽的画面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语言,还设计了对盘古说句话这样一个环节。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突破,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情感实现了升华。

3、注重语言积累。

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如在课文第一段中出现的表示颜色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同时找一找文中你喜欢那句话,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以上是我对《盘古开天地》一课的粗浅认识和设计意图,考虑的不一定到位,并且虽然这些意图都是我力求要体现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尽人意的地方,而自我感觉在这节课的设计方面,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思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板题读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强调“肌、肤、肢”的偏旁跟身体有关;“逐”的音;多音字“血”;理解“一丈”)

2。检查接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感知书写

1。生评价,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人类的老祖

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整个宇宙。)点明这是中心句。齐读本句。

2.师范写并指导书写“创造”一词,生写并交换检查。

(四)精读课文

1.交流对“创造”一词的理解。

2.围绕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板书:怎么?

前?

后?

3。学习“盘古创造之前”。

(1)理解什么叫混沌?

(2)教给学生不明白的字词可查工具书。

(3)小结:由此我们知道了创造之前,宇宙是混沌的。

4。学习“盘古怎么创造的宇宙”。

(1)默读并点明答案在2、3、4自然段。

(2)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它写了盘古干什么?

理解“抡”;通过4组反义词理解创造的天地分开的过程;指导朗读。

小结: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和地,这个过程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开天辟地(板书)

(3)生读第3自然段,总结板书:顶天立地

指导朗读并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4)朗读指导并理解体会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拓展想象他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变成什么。

小结:盘古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都奉献了出去,化成了这美丽的宇宙。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3】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说目标

1、感知课文,认识“猛、缓”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抓盘古开辟天地和献身两部分,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设计好疑难点,给学生一台阶。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我在这堂课内,每个环节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如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这部分:

a、“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圈出)

b、读了这些词句,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

此时叫了两个学生读得还不够理想,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天地打开,缓慢的变化上,朗读还缺少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这时,我给朗读的孩子评了句:难道盘古开辟天地就仅仅用缓慢的语气来读吗?随即配上一声爆炸的音响效果。学生茅塞顿开,齐读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四、让学生尽情展开想像的翅膀,激情发言。

在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时设计以下环节:

a、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b、再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浮想联翩:

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盘古的身体其他部位会变成什么呢?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还孩子发展的空间。

说教学方法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盘古开天地是个神话故事,为了更让学生接近文本,亲身体验,制作多媒体(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①情景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在哪儿吗?地呢?(板书:天地)是啊,上有天,下有地,天和地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本一家,整个宇宙一片黑暗。幸亏有一位巨人盘古(板书:盘古),打开了这混暗的世界,才有了光明。(板书: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②情景:想看看这位巨人?来吧!

播放Flash动画,感知故事内容。

③看了这片子,你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初步谈谈)

④听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音响

运用电教媒体,无疑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读中感悟,议中深入

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盘古开天地的词句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好这部分,我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说效果

整堂课下来,可以说学生亲身体验了盘古开天地的壮观景象,感受了盘古英勇献身的精神,能对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回答问题热烈,参与面较广。但由于这是第一课时,我安排的内容密度较高,时间较紧凑,因此在第三部分研读感悟中,第四自然段读得还不够,本来安排了一个互述内容也无法进行。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站在这里,心中感慨万千。作为一名从三峡库区农村学校走出来的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赛课是我不曾敢有的梦,但我还是走来了,走上了全国赛课的讲台。是全国小语会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关心我、帮助我、培养我的老师和领导,陪同我一路走来,圆了我这神话般的梦。面对上帝赐予我的这一切,我无限感恩。

山里的孩子纯洁,山村的教师纯朴。这里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一些朴实的想法: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而且被安排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单元中。借助教材编排这一特点,我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神话这一文学体裁,了解神话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能初步感知神话故事富于想象的特点,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神话的窗口。

其次,根据三年级年段特点,我借助课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有提示全文主要内容的作用,设计了一个词串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词语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读文中捕捉关键词语的意识。

第三,本文第四自然段语言极具特色,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颇具气势的排比句式,以及大量形容词偏正结构短语,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范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整体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排比句式的特点,通过想象画面诵读,让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将文中的句子变换方式读,让学生感悟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有效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激活了思维,发展了语言。

最后,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以为,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朗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课堂上,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却是最真。我以为这正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完美体现。

反思这次参赛的过程,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在磨练中经历成长,在成长中获得智慧。为了追求理想的教学境界,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衷心希望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有你与我同行!谢谢!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5】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讲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从神话这个角度初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学情分析

四年级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激发想象力。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 让学生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偏小、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字形式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给他们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因为神话与现实毕竟差异太大。本课我将主要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情景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真真正正学语文,通过学会达到会学。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在老师的主导下以“朗读感悟、角色体验、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4、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复述课文。

难点: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6】

【文本解读】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读“猛、肢、肌、液”等10个生字,读准“血、降”等多音字,会写“滋、润、阔、创、降”等14个生字;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2、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牵手神话的魅力

设计《盘古开天地》学习单(如下表),要求学生自主填写。

二、课中学——探究神话的奥秘

(一)学前检测,人人过关

1、课文朗读检测。

①同学们,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奇故事,昨天大家就走进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你愿意把这个奇妙的故事读给同桌听吗?

②同桌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互相纠正,互相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2、字词读写检测。

①这儿有一组词语大家来看一下,谁能够把这些词语读正确?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都是三点水的,在生字学习时我们可以用同偏旁归类的方法进行识记。

②同学们,学生字时,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形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在课前学习时没有注意到的,请在书上写一到两遍,看清楚每一个字的笔画。

(二)直入重点,感受夸张

1、独自学习: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文中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句子,圈一圈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圈画出来的词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与同学分享。

3、研读第四自然段。

①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吗?对了,就是最后一句,这句话老师觉得也是全篇课文最夸张、最富有想象力的一句。请大家齐读一遍。

②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宇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变成一个又一个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③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趾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变成了()的()。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的句式,试着再写一两句。

④是啊,盘古,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再真真切切地看一遍这些神奇的画面好吗?(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片段)

4、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想象画面,讲讲故事

1、同学们,刚才我们采用了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学习故事的方法,相信大家脑海里一定有了一幅幅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了。合上书,闭上眼睛,试着把这些画面连起来——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盘古开天地”了。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3、班级展示,评选优秀神话王。

三、课后学——延伸神话的神韵

引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又岂止盘古这一个神话,比如还有:精卫()、女娲()、嫦娥()、八仙()、哪吒()、大禹()、愚公()等。老师今天再给大家推荐一篇神话故事——《后羿射日》(附后),请大家按照学习《盘古开天地》方法独自学习,要好好地体会神话的丰富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方法。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7】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课前你们预习过课文没有?那咱们上课之前轻松一下,玩个游戏,好不好?

说反义词,想到就说,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做反义词游戏:冷——热,天——地,上升——下降,黑暗——光明,紧张——放松,伤心——高兴。)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高兴和轻松走进课堂。

(一)播放孙悟空,哪吒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

(二)、板书课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看着课题,你先提哪些问题?(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老师把他写上去、哦,你真会读书,你真了不起)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现在我们把词语复习一遍,指名读,同学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倾听,看他们读得对不对。

一起读。

二、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快从书上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宙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

什么叫做混沌?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创造是怎么来理解的。自己读一读,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我们先自己读读第二段,用横线画出句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达斧头,朝眼前猛劈过去。)

2.你们知道什么叫抡起吗?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读读书上的语句,做做盘古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抡”字多用劲啊!从一个“抡”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用力。)?带上感受读读,读好抡。

齐读。多有决心啊,我们一起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5.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火眼金睛,一下子发现了),还有谁发现。这词组反义词把天地分开了.

6.谁给轻组个词,清(清水、清澈)我们用了组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连成一团,用书本的词语就是-混沌,练习上下文理解了词语了。

7.女生读上半句,用轻柔的语气;男生读下半句,用有力的声音。

师:孩子们,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地,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想到什么词儿没有?(板书:开天辟地)

(三)天地分开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快速读第三段,用横线画出句子。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

2.我们看看插图,盘古伸长手臂,仰起头,顶着天,脚使劲地蹬,我们起来坐坐他的动作。我们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盘古的动作吗?(顶天蹬地)

3一千年,两千年过去了十万八千年过去了了你觉得盘古依然坚持了一个动作,累吗?是啊,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十万八千年过去了,生读

4.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板书坚持不懈)

(四)重点学习第四段,感悟盘古盘古的献身精神。

盘古倒下后,他把身体都奉献给了人类,用他的身体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

1.重点指导个别朗读

谁愿意起来读第一句,我们认真听,倾听是一种美德。

谁来读第一句。指导读的不好的:白云悠悠,飘读得更轻一点。(再次读,慢点,师读身体部分,你读后面部分。(生齐读本句)

往下,谁读第二句。(指名女生读)指名读,雷声太温柔了,谁再来读一读?全体男孩子读!

谁接着往下读第三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读长一点,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起!(生齐读本句)

接下去一句,谁读。

他的血液---------生: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啊!不要把他读成“潺潺流动”的小溪。谁读这句话?你读。师:你仿佛看到江河水滔滔向前,一起读!(学生齐读本句)

下面两句请一个女生,一个男生读,带上感受赛读。

2.师生合作读。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老师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你们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3.你们同桌也练习一下吧,一个读前面一句,一个读后面一句。看尝试着背一背。

4.现在我们把盘古创造的美丽的宇宙记忆下来吧!(一起背诵)

(五)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不是,后面还有省略号。盘古的身体又可能变成了什么呢?拿起你们的笔,写一写。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盘古的( ),变成了( )

听了你们的想象,我仿佛看到你们在神话世界里翱翔,你们能把省略号都成了一幅美丽的画,真了不起。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我们不禁深深地赞美盘古的献身精神,齐读中心句。再读,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板书:无私奉献

四、复述故事。

现在同学能把盘古创造宇宙的过程说清楚吗?看老师的板书,先自由练习,再全班复述

小结:今天我们感受到了盘古的神奇与伟大,这人物是真的吗?开天辟地的故事是真的吗?不是,是虚构出来的。那你下课后可以把你知道的神话故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想象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情感目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重点、难点

由于本课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更多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难点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体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分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伊时播放动画(幻灯出示),《西游记》、《哪咤闹海》、《葫芦娃》,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重点讨论: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体会“开天劈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劈地的艰难和决心。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课件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五、说板书设计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劈地 创造 顶天蹬地

化作万物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9】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生词。

2、有感情朗读全文,谈感受。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可以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丰富、神奇;也可以感受盘古高大、雄伟的形象;还可以体会创造的过程;或者说说学习的收获……

二、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复述的顺序和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提示,如提示学生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进行复述;也可以边想象画面边复述;还可以按照上节课的板书进行复述;或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复述。

2.学生自由练习。

3.提名说,集体评议。

四、书写生字。

1.指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①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降”。

②指导写左右结构的字,如“液”“滋”等。

2.练习书写。

3.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4.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①积累文中喜欢的词句,并抄写下来。

②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事物特点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宇宙的美丽。

五、布置作业

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准备参加“故事大王”的评选活动。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创造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10】

教学设想: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轴,挖掘语言训练点,多渠道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大意,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混沌的宇宙中,盘古沉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突然醒了,接下来,故事将会发生什么呢?谁能按顺序简单地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2、指名讲故事大概内容。故事先写宇宙混沌一片,接着盘古用斧子劈开天地,然后用头顶天,用脚蹬地,使天地成形,最后化为万物,有了美丽的宇宙。

3、你们讲得真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个神话故事。

二、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一)1、自由读2—6自然段,如果把一篇文章能读成一句话,那么这篇神话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指名读

2、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就更了不起了,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哪个词?

板书:创造

指导读好创造这个词

3、再读重点句,

4、存疑: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

(二)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你知道了什么?在带给你体会的句子上就做上记号。

(很多同学都做上了记号,做记号,表明你在思考,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关键句子)

交流用最简洁的一个字来回答。板:难

2、哪些词句带给你这种体会?读给大家听一听。

(1)出示:他见周围……

预设:我从劈字看出,很难,因为要用力板难劈

你能抓住动作来体会,能把她用力劈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读:你抡的是一把小斧子,只能劈柴,不能劈天。

你这样能劈的开天吗?——猛劈

师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只听一声巨响,……

预设:从“缓缓、慢慢”知道天分开很难

师:把这种难(分)板:读出来(指导读得慢、艰难)

读着读着,文中有几对反义词,你发现了没有?

指浊:你见过哪些东西是浊的?……

是的,一般来说,浊的东西是我们看到的混的,稍微要重一点,清的东西会往上升,这两种不同的东西你能通过读,让我不需要眼睛,只靠耳朵就能辨别出来吗?指名读

听出来了,轻的东西读得轻,向上飘的感觉,重的东西读得重,好像往下沉,

齐读句子。

(三)自由读第三节:思考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件事?

板:累

1、示句子: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

预设:我从“头顶天,脚踏地”知道他很累,因为……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顶天踏地(板书:天地分开)

看图: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谁能像他那样做一做。

指名上台表演。指导用力蹬,这样才可以读得用力。

问学生要不要休息?

比较:同学们,你们刚才顶的仅仅是一分钟,盘古顶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网上查)

联系上下文

从“不知过了多少年知道”

引读:真会读书,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

一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生读……盘古真累呀,累得——指名说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天地终于成形,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这一倒,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变成了什么呢?好好读这一段,同桌两人,一个读盘古的身体部位,一个接变成了什么?(板书:天地成形)

同桌互相读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难怪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

2、盘古仅仅变成风云、花草……,他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指名说

3、你们的回答,终于让我明白了,盘古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化成万物)老师把句式进行改变,咱们合作读,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师生分读。背下来

4、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

5、什么都没有的宇宙就是开头说的“混沌一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盘古说?写下来。(板书:宇宙混沌)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同学们,真的有盘古这个人吗?

是的,这是个神话,盘古这个人是不存在的,美丽的宇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以前,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有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人民就创造了很多有趣的神话,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板书:美丽宇宙)

四、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用得好的词语抄下来

3、看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宇宙混沌

天地分开

天地成形

化成万物

美丽宇宙

盘古开天地课件【篇11】

《盘古开天地》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非常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生动。课文的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涉猎过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以及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则比较容易读懂这篇课文;神话传说故事也是很吸引学生的,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可以被激发的。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混沌、肌肤、四肢、滋润、血液、逐渐、缓缓、一丈、辽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识字教学→初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2.你知道什么是神话吗?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4.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教学

1.请大家打开书第71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读完后请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相信这些词语你们也一定能读正确。猛烈、缓缓、逐渐、祖宗、宇宙、上升、气息、奔流不息、茂盛、混沌、抡起、劈开、浑浊、蹬地

4.再来看看这些词语:黑暗、下降、一丈、四肢、肌肤、辽阔、血液、滋润、创造,自己读一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5.指导写字。

三、初读课文

1.把这些字词送入到课文中,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想一想,围绕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提什么问题?

3.请大家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

4. “混沌”是什么意思?

5.谁能读一读,读出这混沌的样子。我们一起读一读。

6.那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段话的意思?(昏天黑地)

7.在盘古没有睡醒之前,这里昏天黑地,有一天,盘古醒了,改变了这个世界,让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到底是怎样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创造后,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神话

编辑推荐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本6篇


在学期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花时间准备教案和课件,每天都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样的制定和实施教案的过程,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编辑精心创作的“盘古开天地教案”,一定会让您满意,并且相信它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1)

教材简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具体生动地记叙了人类的老祖宗——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用自己的身体幻化宇宙万物的故事。课文极富想象力地让沉睡了十万八千年的盘古忽然醒来,抡斧猛劈使混沌初开,天地分明后,责任感使这位巨人献出了自己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课文围绕创造宇宙的过程,抓住盘古的动作、心理,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学时要注重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在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中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和语言的精妙,感悟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难点在于用自己的话清楚而有条理地复述课文,通过学习体会盘古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神话引入,揭示课题

1.填空。(播放音乐和出示相关图片)同学们,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神话传说就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你们知道这些神话故事吗?出示:女娲(),精卫(),嫦娥(),后羿(),大禹(),愚公()。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2.揭题。神话故事都有着引人入胜,曲折动人的情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知的神话故事,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对神话故事产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开始学习。

二、初读感知,把握中心

1.认读生字词。

肌肤四肢滋润辽阔逐渐缓缓一丈宇宙黑暗茂盛

创造上升下降血液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化万物

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②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找课文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3)围绕“创造”质疑,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对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只有关注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想说、敢说,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建构民主和谐、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精读品悟,突破重点

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1.研读第一自然段,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理解“抡”的意思,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2.研读第二自然段,解决“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1)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混沌”的意思。(2)“轻”与“重”,“清”与“浊”,“上升”与“下降”两两相对,恰当地写出了天和地的特点,形象地再现了神话的神奇之感。“渐渐”“缓缓”“慢慢”都有速度不快之意,形象地表现出天地的分开不是一时之事,要经历一个过程。混沌的东西分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盘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3)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读第一段想一想,盘古这仅仅是普通的一劈吗?他这是在____?(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用成语概括段意。从课文中你还看到了盘古在干什么?(顶天立地)让学生角色体验,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

4.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1)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2)配乐朗读全文,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景。(3)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4)记忆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借助多媒体画面朗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5.学习最后一段。大家看,这就是盘古!他开天辟地、他顶天立地、他身化万物!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盘古开天地》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故事中优美的神话语言、高大的神话形象、深刻的神话内涵,只有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引读、导读等多种朗读,通过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走进了文本,真正读懂了“顶、蹬”的意思,读懂了盘古的高大,读懂了盘古的顽强,

四、发挥想象,复述故事

1.复述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内容。复述前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在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2.学生复述,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的音响和画面情景让学生复述课文,让学生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增长学生的智慧,汲取文本的语言素养。

五、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说一说。面对盘古这样一位坚持不懈的巨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归纳小结。同学们,盘古虽然只是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但他那英勇、顽强、无私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回家后请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并搜集两个神话故事在班级故事会上讲述。

设计意图:故事会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从《盘古开天地》走向更多的神话,进而走向“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理念: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精卫()、女娲()、嫦娥()、后羿()、八仙()、哪吒()、大禹()、愚公()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美丽,从而带着一种美好的心境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读)

2、指名比赛读词语。(纠正字音:逐zhu、齐读)会读字同桌打开书互相检查,过关后打上。反馈。

3、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4、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简单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划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5、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设计理念: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既使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机地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来展开,又使学生初步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没有。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师:巨人盘古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5、盘古创造的宇宙究竟是怎样美丽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设计理念:围绕“混沌一片”,让学生想像当时宇宙的样子,感受到天地分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盘古开辟天地的重大意义。在这过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然后同桌交流,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双眼——;他的四肢——;他的肌肤——;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反馈:

(1)他的,变成了的。(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师:()的(),课文中有哪些?读读,有什么感受。播放课件,再读课文。体会世界的美丽。

4、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5、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四自然段)(点拨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6、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7、师: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8、师: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设计理念:通过排比句式的学习,了解了排比句的特点。在拓展想像说话中,更激起了学生对盘古的敬仰与赞叹。)

五、拓展介绍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老师向大家介绍“盘古文化网”,下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感受盘古的英勇伟大,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2、作业:积累词语。(机动)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8课《盘古开天地》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所在的这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本文想象丰富奇特,气魄极大,朴素的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它围绕一个“变”字,先写天地的形成,而后着重写盘古运用他的力量和智慧“开天辟地”。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要使学生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基础。而本课又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故事,文中神奇想象的语句,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课时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激起阅读神话传说的兴趣。

设计理念: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轴,挖掘语言训练点,多渠道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一、回顾导入,讲述大意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混沌的宇宙中,盘古沉睡了10万8千年,有一天,他突然醒了,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生呢?谁能按顺序简单的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2、指名讲故事大概内容。故事先写宇宙混沌一片,接着盘古用斧子劈开天地,然后用头顶天,用脚蹬地,使天地成形,最后化为万物,有了美丽的宇宙。

3、你们讲的真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个故事。

二、研读,感受盘古的英雄形象

(一)1、自由读2-5节,如果把一篇文章能读成一句话,那么这篇神话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指名读

2、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就更了不起了,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哪个词?

板:创造

指导读好创造这个词

3、再读重点句,

4、存疑: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

(二)第二节,边读边思考:

1、你知道了什么?在带给你体会的句子上就做上记号。

(很多同学都做上了记号,做记号,表明你在思考,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关键句子)

交流用最简洁的一个字来回答。板:难

2、哪些词句带给你这种体会?读给大家听一听。

1)、出示:他见周围…………

预设:我从劈字看出,很难,因为要用力板难劈

你能抓住动作来体会,能把她用力劈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读:你抡的是一把小斧子,只能劈柴,不能劈天。

你这样能劈的开天吗?――猛劈

师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只听一声巨响,…………

预设:从“渐渐、慢慢、缓缓”知道天分开很难

师:把这种难(分)板:读出来(指导读得慢、艰难)

读着读着,文中有几对反义词,你发现了没有?

点红反义词

指浊:你见过哪些东西是浊的?……

是的,一般来说,浊的东西是我们看到的混的,稍微要重一点,清的东西会往上升,这两种不同的东西你能通过读,让我不需要眼睛,只靠耳朵就能辨别出来吗?指名读

听出来了,轻的东西读得轻,向上飘的感觉,重的东西读得重,好像往下沉,

齐读句子。

(三)自由读第三节:思考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件事?

板:累

1 示句子: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

预设:我从“头顶着天,脚蹬着地“知道他很累,因为……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板书:顶天蹬地

看图: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谁能像他那样做一做。

指名上台表演。指导用力蹬,这样才可以读得用力。

问学生要不要休息?

比较:同学们,你们刚才顶的仅仅是一分钟,盘古顶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网上查)

联系上下文

从“不知过了多少年知道”

引读:真会读书,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

一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生读……盘古真累呀,累得——指名说

(四)学习第四节

1、天地终于成形,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这一倒,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变成了什么呢?好好读这一段,同桌两人,一个读盘古的身体部位,一个接变成了什么?

同桌互相读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难怪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话

1、盘古仅仅变成风云、花草……,他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指名说

2、你们的回答,终于让我明白了,盘古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

老师把句式进行改变,咱们合作读,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师生分读。背下来

3、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

4、什么都没有的宇宙就是开头说的“混沌一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盘古说?写下来。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同学们,真的有盘古这个人吗?

是的,这是个神话,盘古这个人是不存在的,美丽的宇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以前,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有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人民就创造了很多有趣的神话,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千字文》里这样写着: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六、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用得好的词语抄下来3、看神话故事

板书: 盘古开天地

宇宙混沌

天地分开

天地成形

化成万物

美丽宇宙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4)

【学习目的】

1、知识: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技能:边读边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3、情感:体会盘古的奉贤精神,激发学生阅读深化故事的信趣。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深化故事,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生1:牛郎织女、女娲补天

生2:八仙过海、哪吒闹海

生3:嫦娥奔月、西游记

生4:大禹治水……

2、你们的书读得真多,知识真丰富,老师要把下面这个神话故事奖励给爱读书的孩子们。

二、由喜闻乐见的动画过度到课文的学习

1、观看动画《开天辟地》。

2、谁能说说这个神话的名字是什么?

3、生:《开天辟地》。

4、是谁“开天辟地”呢?

5、盘古。

6、你真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

三、小组互助,通读课文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互相帮助理解词语,纠正读音,扫清字词障碍。

四、重点引入,在读中启动思维的发展

1、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2、生: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3、盘古真伟大谁能来读一读这段?

4、读得怎么样?

5、生:我觉得还可以,“猛劈过去”要读重一点,因为盘古很用力,我们也应该用力一点读。

6、那你来读读这一句吧!(生读)真不错。

7、生:我认为文中的清和轻应该轻读,要是读重了就会掉下去了。

8、那你也来试试?(生读)真棒,谁愿意挑战刚才那位同学?

9、学生踊跃举手。师抽生读。

10、同学门的掌声已经告诉了你,你读的真棒,我们都忍不住要试一试了,就让我们一起来把盘古的英雄气概再现出来吧。(全班齐读)在读着段文字时你有什么发现吗?

11、生我发现有三对反义词:轻——重、清——浊、上升——下降。

12、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一朵小红花)

五、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丰富积累,感悟盘古的献身精神

1、盘古用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地形成了,盘古却累得到下了,盘古倒下后,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

2、生读。

3、你读懂了什么?

4、生1:我从中体会到盘古真伟大,不但为我们开辟了天地,死后还为我们作出贡献。

5、生2:我知道了我们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是盘古的身体变成的。

6、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读一段呢?

7、生齐:崇敬

8、请全体同学起立,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吧。

9、生齐读。

10、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下来,再抄到积累本上。

11、学生勾画、摘抄。

12、课件出示题目。

13、谁能来填一填?(学生填。填后齐声朗读)

14、同学们读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到下后身体变化的画面,你看到了吗?

15、生齐:我们也看到了!

16、那再让我们把这雄壮而动人的画面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语言,读出对盘古的崇敬之情吧。

17、生齐读。

18、师引:这就是。

19、生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开天

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劈地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5)

教材简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结构清晰,生动,想象丰富,极具艺术魅力。

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十分清楚。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二是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三是注意在表达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四肢、肌肤、血液”等词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 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学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进而把握人物特点;

3.通过朗读、交流等方式感受在表达上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4.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巨人献身精神的过程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

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进行句式训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复习检测

1.听写:“四肢、肌肤、血液”。

2.找出这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尝试看着黑板背诵,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设计意图:在学生听写词语、找句子、背句子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为后面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奠定了基础。】

三、品析语言,复述课文

1.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相机指导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朗读这句话。

2.又是围绕哪一个词写的?(板书:创造)

【设计意图:把一篇读成一句话,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又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去理解,引导学生在中走了一个来回,培养了语感,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形成。】

3.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呢?他又是如何创造这个宇宙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讲述神话故事的方法。

①以“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为例,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朗读,学习讲述故事的方法。

②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的方法。

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盘古醒后,做了什么?

第二步: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盘古醒后,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第三步:集体朗读。

第四步:默读,按照“盘古醒后——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顺序复述课文,并在班内交流。

4.采用边扶边放的方法,按照“天地分开后——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顺序复述“天地分开后”发生的事情。

5.采用完全放手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尝试“盘古倒下后——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顺序复述“盘古倒下后”发生的事情。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增加想象。

6.引导学生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7.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在充分朗读、默读的基础上,从边扶边放到完全放手,逐渐地引导学生复述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1.给家长讲一讲这个故事。

2.读其他的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盘古醒了

混沌一片 天地分开后 创造

盘古倒下后

(四肢、肌肤、血液……)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事件(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

②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能体现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课学习内容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

谁能告诉我,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生: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象一颗大鸡蛋;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是混沌一片的……

师:是呀!看来你们对上节课的内容记得挺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板书:混沌)

那你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又是什么样儿的呢?

生: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有很多灿烂的小星星,而且宇宙不再象以前那样混沌了。

师:那用一个词说就是非常──美丽!(板书:美丽)

2、师: 混沌的宇宙,美丽的宇宙,动动脑筋,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为什么很久以前宇宙是混沌的呢?为什么说现在的宇宙是美丽的?混沌的宇宙是怎么变得美丽的呢?……

师:诶?我发现大家想了解的都和一个问题有关,那就是“神话中盘古是怎样创造出美丽的宇宙的?”是吗?这也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创造)

二、情境创设,深入学文

1、感受盘古开天地的神奇。

师:想不想感受一下盘古劈开天地的神奇?

生:想!

师:大家闭上眼睛,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进入了时光隧道,(音乐起)回到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音响:爆裂、折断、熔岩滚滚)

怎么样?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巨人拿着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这么有趣呀!你呢?

生:我仿佛看到宇宙天地还没分开的样子,好象一个大鸡蛋。

师:呀!你老记着大鸡蛋,资料找得不错!还有吗?

生:我看到了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的样子;我看到以前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巨人睡了一万八千年(其他学生纠正:十万八千年,老师也引导孩子认识到书上写的是十万八千年。)

师:还有谁想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宇宙的大鸡蛋碎掉了!

师:噢!盘古开天地,多神奇呀!找找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打开书。哪里写到盘古劈开天地的情形呀?哪个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是这个自然段吗?(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

生:是!

师:你能不能选其中的一句话,把你感受到的盘古开天地的神奇读出来呀?

生:能!

师:自己先试一试!可以读出声来,没关系!

(生自选自读)

师:谁想来试试?

生:我想选第二句话。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盘古可是一个大巨人呀!他就抡起大斧头,你再试一试!

生:他就抡起大斧头……

师:再用力一些

生:他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怎么劈的?

生(全班):猛劈过去!

师:连起来再试一次!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有进步了,跟我读一个词好吗?抡起

生:抡起(学生跟读两遍)

师:全班读

生(齐):抡起

师:很好听,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好吗?他见周围一片漆黑,读!

生(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好极了,还喜欢别的句子吗?

生(1):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学生鼓掌

师:哎呀,大家给你鼓励啦!真不错!有什么建议要给她吗?

生(2):我想给她提个建议:“轻而清的东西”要读得轻一点;“重而浊的东西”要读得重一点。

师对生(1):有没有道理?

生(1):有!师:看来你接受了,还有别的建议吗?

生(3):林可同学,我给你提个建议:书上说“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请你不要读得太快!

师:哦!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1):有!

师:那你再看看,这里除了“慢慢”这个词是表示慢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也表示慢呢?谁来说?

生(4、5):缓缓;渐渐。

师:是呀,这两句话用了三个表示慢的词(课件演示三个词变红的效果)可见天地分开是多不容易的事呀!听了大家的建议以后你能不能读得更好一些呢?试试看吧!

生(1):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师指导:再慢一点。)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师指导:慢慢下降,再试一次)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对全班):她有进步了,你们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

生:想!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读!

生(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真神奇!还有别的句子吗?

生: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你还记得刚才听到的那声巨响吗?把那种感觉读出来!

生: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范读):渐渐分开了。

生:渐渐分开了。

师:盘古这一劈多神奇呀!咱们连起来感受一下!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读!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师适时指导。

2、学习“顶、蹬”部分

师:天和地已经被盘古劈开了(板书:劈),接下来呢?

生:盘古怕天和地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呀,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板书:顶、蹬)想不想当一当神话中这了不起的盘古呀?(课件出示:)那大家都试试看吧!怎么顶?允许你们站起来!现在咱们可都是盘古了,要把天地分开!(学生举手顶)好重呀,用劲,加油,顶开天,蹬开地,加油,加油!……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大家顶错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书上说“头顶着天”,而不是用手撑着天!

师:对吗?

生(齐):对!

师:那好,不管怎么顶,只要能把天地顶开就行!用力,头要使劲顶,脚要重重蹬,哇!你们瞧,那位同学显得特别用劲,加油!……怎么样?

生:累死了!

师:那休息吧。你呢?

生:累倒了!

师:知道你们刚才顶了多久吗?

生:不知道;一分钟吧?

师:有的同学都猜出来了,不到一分钟!那盘古顶了多久?

生(1):十万八千年!

师:怎么知道的?

生:查资料知道的。

师:能从查资料中获取知识,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还有谁想说?

生:我觉得盘古肯定顶了很长时间!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不顶这么久,天地就会合上了!

师: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盘古头顶着天、脚蹬着地,一定也用了十万八千年。

师:怎么知道的?

生:猜的。因为他睡了十万八千年,那一定也能顶十万八千年。

师:呀!从睡了十万八千年,猜想他也能顶十万八千年。能联系上下文猜想,你真棒!

生:我补充!书上说“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你读书很认真!书上说“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始终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一年过去了,盘古怎么做的?读!

生: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仍然──?

生: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万年,一百万年过去了,盘古仍然──?

生: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3、学习“变”

师: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倒下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板书:变)同学们,请你们轻声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会有不少发现的!开始吧!

师巡视,指导读书姿势。

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一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

师:是吗?围绕哪一句写的?你读一读。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真棒!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四自然段写的都是盘古的什么部位变成了什么。

师:哦!都是用……变成了……来写的,连句式特点都发现了!

生:还有!我发现盘古为了创造这个宇宙牺牲了自己(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我发现盘古发生变化的东西,很象最后变成的东西。(师引:你举个例子。也就是说这些变化想象得很合理,是吗?);我发现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盘古身体发生的变化还有很多!(师:你们发现了吗?都发现了?你们的发现很重要!板书:……)

师:还有吗?

生:我还发现这个自然段有许多xx的xx,比如:隆隆的雷声……

师(纠正):应该怎么读?隆隆的雷声。对了,继续说吧!

生:还有比如: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些词语都很美!

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

师:读书就应该像同学们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还要善于发现!你们喜欢这些神奇巨大的变化吗?找出你最喜欢的读一读吧!想想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是吗?瞧!云飘来了。(课件:云)美吗?

生(齐):美!

师:你再读一次好吗?

生(投入地):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谁也想试?大家一起试一次吧!(全班读)还有吗?

生:我喜欢“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师:为什么?

生: 因为我觉得很奇怪!

师:觉得这个变化很神奇是吗?还有谁也喜欢这个变化?为什么?

生:因为花草树木能保护环境。

师:当你读到这里时,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花草树木美丽的样子。

师:怎么美呀?谁能说说你读到这里时看到的美丽景象?

生:我能!我仿佛看到五颜六色的野花盛开在草地上。

师: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花草树木美景)你再试着读一读!

生: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还喜欢“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你又为什么喜欢它呢?

生:因为它写得很雄伟;因为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刚学过的古诗──《望天门山》,唐,李白……

师:你们记得吗?一起背吧!

生(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瞧!(课件:黄河图)

生:哇!

师(引读):他的血液变成了──?

生:奔流不息的江河!

……

师:我也被这美丽的变化深深吸引住了,我想和你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好吗?那我们各自准备准备吧!

生自由准备

师:准备好了吗?那咱们把书本放下,一起合作把这一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吧!(课件、配乐)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生: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他发出的声音,化成了──?

生:隆隆的雷声

……(师读盘古身体的部分,同学们接读变化的部分。)

师:真美呀!刚才有位同学发现了省略号的秘密,那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吧!首先,每位同学用这个句式自己写一写,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改一改,接着想一想怎么把大家的句子连成一段话,最后,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听清楚了吗?开始吧!

(学生小组合作、老师巡视指导略)

师:好了吗?那你们小组先来吧!其他小组可要认真听,你们就是小评委啦!如果觉得这个小组汇报得好,就把掌声送给他,如果有什么建议也可以大胆地站起来说一说!

生(1):他的眉毛变成了天上的彩虹;他的大腿变成了高大的楼房;他的牙齿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钻石;他的……(学生笑了三次,无法继续。)

师:谁来帮帮他?

生(2):他的大斧头变成了现在的矿井。

师:你们对他们小组的汇报有什么建议吗?

生:我对他们小组提一个建议:大斧头又不是盘古身体的一部分!

师:是呀,省略号省略的是盘古身体的其他变化。那你们改一改吧!回头我再来听你们把大斧头改成什么了。

其他小组的同学继续汇报,相同的就不说了,与众不同的就大声说出来吧!

生:他的耳朵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贝壳;他的骨头变成了藏在地下的石头;他的牙齿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他的牙齿变成了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石头。

师:怎么样?(学生热烈鼓掌)噢!你得到掌声了!祝贺你!还有吗?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条条细细的柳条;他的耳朵变成了一把把翠绿的芭蕉扇;他的泪水变成了冬天的白雪……呀!他的变化真美呀!

(学生报以热烈掌声!)

师:哇!你不仅把组员的连成一段话,还加上了开头和结尾。太棒了!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你们写的这么多变化,如果都加到书上,这省略号可以擦掉吗?

生:能;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省略号是代表永远都写不完的;因为盘古是非常大的巨人,他的身体会发生数不清的变化……

师:所以书上说:“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谁愿意来读一读?请还没机会发言的同学吧!你来!

生: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读得很好呀!你强调了哪个词呢?(老祖宗)为什么?

生:因为盘古是咱们人类的老祖宗,我想读出对他的敬佩!

师:那你再把这敬佩的感情读浓一点吧!

生(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生(2):有建议!xx同学刚才把“创造”的“造”读成平舌音了。

师:哦!读音要标准!你带她读吧!

生(2):请你跟我读,“创造”

生(1):创造

师:好!让我们怀着各自对这句话的理解,带着各自对盘古的感情,再大声自由地读一读吧!

生(自由):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传说中的盘古就是这样,用尽所有力量,把他的整个身体,将混沌的宇宙创造成美丽的宇宙!(边说边连板书)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美丽的神话──

生:盘古开天地

师:让我们记住这顶天立地的形象──

生:盘古开天地

师:让这嘹亮的声音在宇宙间回响──

生:盘古开天地

三、拓展

师:学了这篇美丽的神话故事,你们想给自己设计什么作业呢?

生:我给自己设计的作业是查找更多的神话,了解它们;我想把第四自然段的盘古的变化抄在纸上,配上图画;我想演盘古……

师:好,回去后,你们就完成自己给自己设计的作业吧!下节课,我期待你们的作品交流会!下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开课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十余个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于是,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地读书,学习兴趣比较高涨。

然后我提出三个问题,天地未开之前是怎样的,盘古怎么开天地的,天地形成后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通读课文。第一个问题主要理解混沌 一词,这个词语理解了,第一自然段的难点就突破了。

第二个问题盘古怎样开天地的,主要通过对几个词语的重点解读(比如:抡起、猛劈、巨响、头顶、脚蹬……)来感悟盘古开天地的艰难,盘古的勇敢无畏。几个动词主要让学生学着演一演来体会盘古的力量之大,然后适时指导朗读。学生都还读的不错。盘古”开天劈地“之后就是”顶天立地“,理解这段的时候学生们都能从?”顶着、蹬着、不知过了多少年……“中体会到盘古的艰辛,这时班里平时就很古灵精怪的一个小男孩放声问我:那盘古还不压扁了啊,还怎么长高呢?他看着我,期待我的回应,我脑子一闪:是啊,天压在头顶,力量那么大,盘古放弃了吗?”没有"!那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盘古真不简单“!”盘古真伟大“学生再次深刻感悟盘古,这里的朗读效果很好。

最后就是天地形成之后又是怎样的?主要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着课文中的句子:他的( )变成了( ),这里只有小部分学生说的还不错,想象合理。

基地课件集合11篇


在开学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学生的反应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实现教学目标。写教案课件需要经过以下步骤: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然后,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等。最后,在教案课件中进行详细的教学步骤的编写,并考虑评估和反馈的环节。希望这份“基地课件”能够满足您的预期,让您感到满意。我希望这些经验和观点能对您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基地课件【篇1】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扬州市教育质量科研推进年,探究我校“凸显主体、多元互动”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精品高效课堂,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效益,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全面培养中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学校决定关于举办第四届“新荷杯”与第三届“盛荷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

二、组织领导

成立第四届“新荷杯”与第三届“盛荷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工作领导组。组长:刘世星组员:章新荣、孙明喜、奚彩林、张月晴、徐克、古良忠、丁敬业、唐国存、杨桓、刘在云、陈瑜、周芳、郑竞发、吴靖、金学超、郝良群、倪金国、袁彩美、张其珍、邵兴宝、乔丽、张晓飞、杨志权。

三、参赛对象:

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第四届“新荷杯”比赛,年龄在35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的中年教师参加第四届“新荷杯”比赛,(科目包括:文科组:语外政历地音;理科组:数理化生体美)。

四、参赛课基本要求:

1、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尤其是要体现我校课改和常规教学的要求,课题由各教研组商定。

2、借鉴我校“凸显主体、多元互动”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积极性,打造精品高效课堂。

五、比赛形式与比赛时间:

第一阶段:三月份,完成“新荷杯”教师课堂教学初赛;四月份完成“盛荷杯”教师课堂教学初赛。各教研组按时准备好“新荷杯”与“盛荷杯”的初赛,并推荐决赛选手。“新荷杯”与“盛荷杯”语数外各推2人,其他组1人。

第二阶段:五月份,进行第四届“新荷杯”与第三届“盛荷杯”教师课堂教学校级决赛。

六、评比办法:

(1)分文理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

(2)奖励方式:大会表彰,颁发证书。

七、几点要求:

1、开课老师要求:公开课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年段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积极性,尤其是要体现我校课改和常规教学的要求,同时准备好简案30份课堂分发。

2、教研组组长要求:

负责召集组织全组的老师的听课与评课,做好评课,收缴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基地课件【篇2】

活动目标

运用不同的素材制作秘密基地。

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搭配小种籽「建造快乐基地」、纸箱、各种画笔、桌子、色纸、胶带、黑色垃圾袋、剪刀、布、壁报纸、图画纸。

活动过程

1、问一问幼儿,平时最喜欢在校园的哪一个角落玩?玩些什么游戏。

2、老师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各式材料,如:色纸、黑色垃圾袋、纸箱、布等,问幼儿,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子的秘密基地?该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建造一个「秘密基地」;老师多加引导,鼓励幼儿提出想法,如:用桌子或纸箱盖。

3、将幼儿分成两组,透过观察小种籽「建造快乐基地」画面,引导幼儿一组运用纸箱来建造,另一组则运用教室中的桌子、柜子来建造秘密基地;老师再请各组自行取用材料,著手建造秘密基地;老师则在一旁巡视适时给予幼儿协助,并提醒幼儿建造完之后,要帮秘密基地取个名字。

4、完成后,请各组介绍自己的秘密基地的名称,说明是用什么素材建造的。

5、与幼儿一起讨论要如何爱护及使用我们的「秘密基地」、一次可以几个人进入、轮流进入的方法、如何收拾等,老师一一的记录在壁报纸上;再将「秘密基地使用规则」贴于秘密基地旁。

6、最后帮每组幼儿与秘密基地拍照,即可让幼儿进入秘密基地玩。

评量

能运用各种素材建造「秘密基地」。

能与同伴互助合作完成创作。

活动结束

依「秘密基地」的使用情形,老师加入常规引导,若有损坏情形,也应一併检讨及修补。

基地课件【篇3】

感悟茶乡——走进仙山茶园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蓬莱市北沟镇徐家集小学李中乐

课标分析: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生动、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

因此本次去茶园基地活动,我制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茶园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试着用访谈和实践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这一目标。让学生在感悟茶乡的活动中经历“计划准备——访谈了解——实地体验——总结反思”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贴近生活,亲近自然,感悟家乡的美好。

仙山茶园情况分析:仙山茶园是徐家集小学所在地的一处茶叶种植基地,让学生走进茶园,感悟茶香,学生在基地进行合作研究茶文化中的茶树的种植和管理,茶叶的采摘,仙山茶的来历和获得的荣誉以及仙山茶的制作工序(这一内容因为茶园只有简单的炒茶设施,所以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家乡茶园的风采。

学情分析:四年级同学有了小学前三年学习的基础,并且经过了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对资料的搜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有了一定地基础,然而在对实践操作以及自主**的能力还存在一定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将学习茶叶种植的基本知识,学习采茶和制茶的基本技能。

2.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茶园中的问题并试着用访谈和实践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意识。

三。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种茶、泡茶的辛苦,感受到了茶农的艰辛。

4通过对家乡茶历史与荣誉的考察,培养学生对家乡茶业和家乡的热爱。

教学方法:访谈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介绍茶园信息,引出主题:感受茶乡。

2激发学生去茶园的兴趣,提出他们最想了解的茶园问题。

三。问题分类,根据问题的类别分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

4.小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5.展示交流自己小组的方案。

6.教师总结,提出目标。

二、茶园活动

环节一:集体活动,整体感知基地现状。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蓬莱仙山茶业基地,我们蓬莱著名的“仙山茶”就是从这里采摘制成的!您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茶园的信息吗?

下面有请仙山茶园的导游员孙姐姐为我们介绍茶园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各小组负责记录的同学做好相关记录。同学们,掌声有请孙姐姐——

第二部分:小组活动,以传播茶文化。

谢谢导游员为我们做的精彩介绍。同学们,听了导游姐姐的讲解后,迫不及待地走进茶园探秘呢?

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入茶园学习。

要求:1。根据课前分工,每组进入茶园合作。注意采访时要有礼貌。

2完成的小组将聚集在茶园走廊进行交流,并认真填写活动记录表和评估表。

三。组长负责介绍团队的研究和评估。

下面开始活动。

环节三:集中学习,交流每一项活动的效果。

学生们刚刚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一些团体亲身体验了茶园工人的感受。想不想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的收获和感受分享给大家?

小组长轮流汇报。

从大家的精彩汇报中,可以看出,各小组都很好地进行了研究学习,那么哪些小组及组内成员在活动中有上佳表现呢?

环节四:活动评价,助推后续活动。

现在让每组小评量员根据评估表对该组及其成员的绩效进行评估。

学生们,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更好?

学生发言互评。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觉得*组的表现最好,老师也注意了,他们小组确实在活动中做到了分工明确,团结合作,汇报发言有条有理,评价细致到位,能够看出他们小组在本次活动中感受颇深,老师宣布,*组就是这节课的最佳表现小组!

小组其他成员应向小组学习,并努力在今后的活动中表现出更好的表现!好吗?

这节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回去以后,请各小组间分享本次活动的资料,大家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做出本次活动的成果,形式不限,可以是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或是手抄报等等。下节课,我们将再次比较各组的表现。你有信心吗?

(附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记录表和评价表)

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记录表

综合实践小组活动评价表

组名:组长姓名:组员: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方案表

年月日效果分析:这次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合作**,以访谈的方式了解茶园,以实践的方式感悟茶园,大多学生都能够完成课前既定的目标。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取得了每个人都学到的东西。

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师生信息交流顺畅、情感交流和谐、合作和谐、默契默契的理念。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后反思:本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伊始,我让学生回忆去茶园游览参观的情景,于是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学生也产生了想去研究的一些想法。

学生已经发展了合作,交流和练习的能力。如小组在讨论中,就很好的锻炼了他们的交流和口头表达能力. 尤其是在采访茶园工人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种活动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实践性。学生可以自由分组,确定研究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各种不足。首先,这节课的内容有点肤浅,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须要更多的时间。真的是要做到不断延伸和拓展,做到小课题深研究,才能把这门学科做得更好。

尽管学生以前去过茶园,但这次是第一次以上课的形式到茶园活动,尽管学生活动前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包括资料的收集,问题的设想,以及方案的设计,但是当学生面对茶园工人采访时,仍然会紧张,表现出自信心不足,问题衔接不够流畅。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总是兴高采烈,而有些学生则不太活跃,容易放弃。教师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及时调整态度,保持练习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不太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成就和收获。此外,教师自身的知识需要提高,以便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

基地课件【篇4】

一、 复习

花生破膜放苗的时间和方法。(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复习相关注意事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经过我们辛勤的劳动,花生苗正在茁壮成长,变得绿油油的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对花生进行什么工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劳技课,《花生初期清棵蹲苗》。(教师板书课题)

三、新授

1、教师解题:什么是清棵蹲苗?(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指名回答,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说明。

2、为什么要清棵,清棵蹲苗有什么好处呢?(教师课件ppt出示,学生齐读。)

(1)清棵的花生比不清棵的花生增产12.9%~23%。

(2)花生齐苗时要进行清棵,清棵有三个作用:清除播种孔周围的杂草;把未长出膜的分枝用手扒出;将播种过深过浅不易出苗的窝清点出来,便于及时催芽补种以确保全苗,在清棵过程中可再次封好膜口。

3、结合幻灯片讲解清棵蹲苗操作过程。

花生苗基本出齐时进行。先拔除苗周围杂草,使子叶露出地面,然后用锄头铲点土,覆盖在苗周围,以免以后出现杂草,更有利于保持水分不流失。(教师板书讲解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便于学生在劳动基地的实践操作)。

教师出示农民清棵蹲苗的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的印象。

4、教师讲解注意清棵蹲苗注意事项:

(1)注意不要伤根。

(2)确保两片子叶露出来。

(3)铲土不宜过多。

5、有生活经验的同学讲解亲身经历。分组讨论实际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展示,边做动作边分享心得。

6、前往劳动基地,(体育委员整队,唱着校歌《放飞理想》,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劳动基地)。亲自实践清棵蹲苗。

教师先做示范动作,学生边观察边学习。教师强调劳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锄头不宜抬过高,以免碰到同学。

(2)另外不要踩到花生苗。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各组组长先带头示范,然后指导组员。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总结劳动情况(表扬表现优异的学生),把工具收拾好,放回原处,把手洗干净。大家齐唱歌曲《劳动最光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掌握了清棵蹲苗这一劳动技能,体验了劳动的快乐。

基地课件【篇5】

基地课件

基地课件是指一种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用于教学和培训的多媒体课件。它可以为学生和培训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基地课件的使用范围广泛,包括学校教育、企业培训、政府机构等各个领域。

基地课件的特点之一是多媒体化。通过结合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基地课件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基地课件欣赏名家名篇的朗读和配图,提高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而在化学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基地课件观看化学实验的视频演示,增强对实验操作的理解。

基地课件的另一个特点是互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而基地课件则可以通过多种交互方式,将学习过程变得活跃起来。通过基地课件,学生可以参与课堂小测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讨论等。这样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

基地课件的使用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灵活定制。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而基地课件可以根据这些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扩展。例如,对于数学课,基地课件可以提供丰富的数学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对于历史课,基地课件可以提供各种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基地课件还具有方便易用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和调整基地课件中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演示方式和交互方式。基地课件的使用还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多媒体资料的在线更新,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新颖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然而,基地课件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首先,基地课件的编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多媒体制作技能。其次,基地课件的使用需要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支持,学校和机构需要提供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最后,基地课件的使用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能够合理设计和引导学生使用基地课件。

总之,基地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为学生和培训人员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互动的学习体验。通过多媒体化和互动性的设计,基地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然而,为了更好地利用基地课件,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和教学能力,并充分考虑基地课件的适用性和教学需求。只有这样,基地课件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基地课件【篇6】

教案示例2

——“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分析四大工业的特点。

【教学用具】我国主要钢铁工业的分布图、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分布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学习了哪几种基础工业?

(导入)除此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业—钢铁工业。

(板书)5.钢铁工业: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钢材的广泛用途。

(总结)所以说,钢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读图“我国主要钢铁工业的分布”:

1.读出我国大型钢铁工业中心。

2.这些钢铁工业中心的'分布与铁矿资源的关系,举例说明。

(总结、板书)在铁矿产地、

(提问、学生讨论)太原、北京、上海等地钢铁工业的建立,并非在铁矿产地,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总结、板书)煤炭产地、消费市场、交通便利地区

(提问)综合以上五种基础工业的分布状况,找出全国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

1.读图查阅,讨论回答。

2.将讨论结果与图“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对照,并结合课文读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3.在图中四大工业基地处,分别用①、②、③、④标注,同时也在课文中用相应的符号标注。

(板书)二、主要工业基地

(讲述)以上五种基础工业主要是为其它工业部门的生产提供物资的,我们把这种工业称为重工业;把为人们生活提供物质的生产部门,称为轻工业(如食品工业)。

(学生活动)说出自己知道的其它重工业和轻工业。

(提问)四大工业基地分别以哪些工业为主?

(学生活动)分四组,每组负责一个工业基地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可见,四大工业基地各具特色,有的是重工业基地—辽中南;有的是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沪宁杭;有的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

(板书)1.重工业和轻工业:

2.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点:

(总结)略

【板书设计】

一、基础工业的分布

5.钢铁工业

二、主要工业基地

1.重工业和轻工业:

2.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点:

基地课件【篇7】

知识与技能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解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和直接来源。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

难点: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太阳辐射既能到达月球表面,也能到达地球表面,但月球白天表面平均温度可高达100度以上,夜间却降至-180度以下,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却没有如此之大,原因何在?

[差异比较]

地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由于体积、质量小,表面引力小,所以没有空气。

[问题探究]

那么大气在月地受热的差异中起了什么影响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温度是什么温度呢?──气温。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的主要热量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大气是怎么增温的呢?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我们先结合生活来看一些现象,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这些现象的原理。

[学生探究]

1.交通信号灯中的“停车灯”为什么用红灯?

2.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3.为什么臭氧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瓜果的反季节上市,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5.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6.而每当寒潮来临之前,北方的农民会在农田中堆放柴草进行燃烧制造烟幕?

7.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止全球变暖?

[学生活动]

(过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合,自主探究,组内合作。(教师协助)

(反馈)

[教师]通过上述的问题探究,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件]演示大气受热过程

解读: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作用

大气能将投射到上面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无云也有反射作用,但有云反射作用更明显,而且云层愈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2)散射作用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3)吸收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的,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教师]尽管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但是大部分太阳辐射还是能到达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太阳暖地面),再把能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并且产生大气逆辐射(大气还地面),减少了地面热量散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阴天多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

(3)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强了保温作用,使全球气候变暖。

基地课件【篇8】

为充分发挥“班班通”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发挥“班班通”工程在营造有效课堂的作用。特举行“班班通”教学应用优质课竞赛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会应用一体化多媒体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设计;会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会一体化多媒体电子白板多种功能的操作方法;能贯彻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二、参赛对象及活动时间

全校所有参与教学的教师。时间:11月6日—11月9日

三、评比小组

为了加强对“班班通”教学应用竞赛活动的领导,学校成立竞赛活动领导小组。

副组长:

学科评委:

文科组

理科组

(如果上述评委因急事不能参与听课的,由评委组长协调好必须保证每堂课有三个评委参评。文科评委组长吕晓蓉,理科评委组长徐定文。)

四、评比标准

基地课件【篇9】

一、指导思想:

落实区教育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成长,推进高效课题建设,开展片段教学竞赛。

二、领导小组:

副组长

组员z及部分班主任、副班主任

三、竞赛对象及活动要求:

1、竞赛对象:临聘教师。

2、以本期教材为主,可自行选择内容备课,教学时间控制在10分钟,正负不超过30秒。

3、本教研组内的教师赛课,当天空堂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同时也欢迎其他教研组的老师有时间都来学习交流。

4、比赛中教学对象若是低年级学生,则班主任协助参与竞赛的老师通知家长推迟到校接孩子放学,并配合竞赛老师做好相关工作,并要求参与听课的学生着校服。

5、比赛前两天抽签,比赛当天根据抽签结果进行比赛。

6、比赛结束后各参赛教师将教案、课件及教学反思进行整理打包上交教导处。

四、竞赛时间及地点:

时间:第6周周三下午第二节课集中进行;地点:一丙班教室

五、评委及人员安排:

1、评委:黄娟、石春燕、吴昂、刘秀清、张红、王甜、陈斌

2、学生进出教室安排--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副班主任负责,提前候课;

3、计时;现场调控;

拍照;新闻发布

六、评奖:

一、二、三等奖分别根据总人数的20%、30%、50%评选。

附评分细则:

评分项目评价内容权重

教学理念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能创造性处理教材,把握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及延伸,教学梯度和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板书精炼、美观。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符合学科学习规律;能根据需要将多种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课堂调控能力强;教态自然、亲切、端庄、大方;普通话标准,语言精炼,表达清晰流畅,生动形象,板书书写规范。

教学效果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反应积极,思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短时高效。

基地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欣赏太空基地科幻画和图片;

②学会太空基地内务部分的立体造型设计和制作;

③学会选择综合材料,并正确使用剪刀、圆规、裁纸刀、黏合剂等工具、、

2、过程与方法:

①暗室情景下体验“宇宙”的神秘;

②小组分工合作建立太空基地;

③分享与评价作业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对表现太空薹地有强烈的兴趣;

②喜欢选择新的材料制作表现作品。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学习基本的立体造型设计步骤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草图构思造型奇特的太空基地。

3、兴趣点:

暗室情景创设。太空神秘游和造型奇特的作品欣赏评价活动。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独立设计制作太空基地内的居住地或工作的一件设施。

2、较高要求:

小组合作,选择新的材料没计制作一个太空基地,并给自己的太空基地起一个名字。

3、个性探究:

太空基地各部分用途分明,造型奇特。

二、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1、教学方法:类比联想法、合作探究法、立体手工制作。

2、教学程序:音乐感受——欣赏评诉——示范制作——设计草图——制作交流——评价总结。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1)以教室作为暗室(拉上窗帘、关上灯),在射灯的照射下,播放电子合成音乐作气氛渲染,教师引导学生,坐上“宇宙飞船”进行神秘的太空游。

(2)播放宇宙飞船升空的影片:离月球越来越近,离地球越来越远,逐渐变成一个蓝色的星球,这时太空一片漆黑,只有遥远之处有微弱的星光。

(3)图片展示:出现各种陨石、行星和星云,最后来到一大片星云上。这个巨大的星云原来是—个宇宙岛。

(4)主题引入:我们就在这个宇宙岛上建立设想(未来的)太空基地。

(二)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1、图片欣赏:如何建立一个充满高科技含量的基地?我们来欣赏教材中的火星基地和月球基地,看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3、分析太空基地的结构。

(1)用途:居住、工作;

(2)功能:交通、通讯、能源:

4、分小组讨论准备建立何种基地。(火星太空基地、月球基地、海王星基地、银河基地……)

5、根据构思,用素描和草图整理想象的太空基地。

6、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三)手工制作、实践活动:

1、按照构思好的形状和区域,分工完成太空基地的各部分模型。

制作时,指导学生先完成大的部分(如大的外形、建筑物、塔楼、飞行器等)。

2、用新的材料来制作(如荧光颜料涂色模型,可产生神秘感)。

①根据太空基地的特点涂上颜色,使色彩具有装饰效果;

②在暗室里用射灯检验,观察上色的作品是否效果良好,然后继续完成。

3、学生使用剪刀、圆规、裁纸刀、黏合剂时,必须做好安全和使用指导。

(四)作品展示、欣赏评价:

1、在暗室中,配上射灯和电子合成音乐,黑板上布置闪烁的灯光和宇宙图片。

2、各小组布置摆放制作好的太空基地立体模型进行欣赏观摩会。

3、各小组推举一名发言人,由发言人带领介绍本小组的作品特色。

4、其他小组可以针对展示小组的制作、构思等提问与评价。

基地课件【篇11】

美国萨凡纳河流域有一块方圆500平方公里的森林沼泽地区。这一地区变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生态保护区。40年来,这里有一个绝密的军事设施,在那里生产核弹头所需要的钚和氚,并将放射物排放到水中。尽管这一设施今天已废弃不再使用,但这一地区却变成了一个自然保护区,在那里生长着繁茂的松树、柏树林和许多种动物。在一块沼泽地就发现有650种水生昆虫,是北美所有湿地中最为密集的地区。另外还有300多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79种淡水鱼、1500多种水生植物、7000种鹿甲锹甲虫和乌龟、几百只钝吻鳄、成千上万只候鸟,还有多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在这一地区的中心地带还有一个1300公顷的人工湖,两台核反应堆的热废水曾排放在湖中。今天,排放具有高度放射性的铯、钚和锶的废渣这一情况已经减少,湖里生长着鲤鱼和200多只钝吻鳄,其中很多动物寿命较长,体积也相当大。

地理课件(推荐11篇)


这篇文章是编辑从网络上认真筛选的优质“地理课件”文章。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实现和反馈。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好请将其收藏下来以供日后阅读!

地理课件 篇1

【教学重点】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三大问题

【教学难点】

初级产品为主经济的形成、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课件)非洲民俗的视频资料。

[提问]这对视频表现了那个地区的民族风情?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讲解]视频中表现了黑人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来自于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展示课件]黑色人种的故乡

[讲解]非洲人口7.8亿多,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亿多,其中90%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区还有“黑非洲”之称。)

[展示课件]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来移民分布图。

[提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里?

其它居民来自于哪些地区?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哪儿?

(简要总结)

[提问]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现在的生活如何呢?

[展示课件]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观看课件,概括说出黑色人种的文化特点。]

[承转]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这片土地上从事原始的农牧业生产,他们曾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为何今天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自然条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引导学生讨论,相互介绍自己知道有关黑人奴隶贸易的事情]

[归纳]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并从中掠夺大量黄金、象牙、香料,进而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这种贸易长达400年之久,被掳走、屠杀的黑人近1亿人。严重抑制了非洲的发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承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从而直接导致了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

[课件展示]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非洲政治

[讲解]二战前,本区被英、法、葡、比、西等7国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二战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殖民者的统治土崩瓦解,除少数岛屿仍是英、法属地外,绝大多数都争取了独立。

[承转]独立后的本区各国都在积极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民族经济,但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本区的经济仍很落后,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课件展示]“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图。

[学生活动]指出图中所列国家各以什么为主要产品出口

[提问]这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还是工业制成品?

[小结]我们把这种以出口一种或几种原料、半成品为主的经济称为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而以这种经济形式为主的国家称为单一产品。

地理课件 篇2

地理课件 篇3

第一、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实践调查能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社会调查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社会的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第二、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可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地理课件 篇4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

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环线就是以北京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深刻的影响。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活动:请大家看图6.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胜古迹。

(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

承转、提问:每个中国人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亲眼目睹首都的风采,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这几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北京故宫的日游容量达10万人次,给故宫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这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妥善保护,得以持续利用下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4建议,说说你的看法。

归纳、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4课文及图6.11,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地理课件 篇5

关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教学设计示例

1.讲述:开发海洋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提问:你所了解的人类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有哪些类型?

1.讲解: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四类。其中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包括海洋有用化学元素的提取和海洋水的淡化。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种类多,数量大。每立方千米的海水中含化学物质平均为3750吨,目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海水中的食盐可供人类消耗数亿年;海水中蕴藏的钾盐总量相当于陆地上钾盐探明储量的数十万倍。目前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有食盐、镁、溴、碘等。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性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为了节省资金投入,海洋有用化学元素的提取和海洋水的淡化可以考虑综合开发和利用。在这方面,陆地淡水资源匮乏的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做的比较突出。海水还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但需要解决海水对金属设备的腐蚀问题。

2.读图:课本《海洋农牧化生产--耕海牧渔》图

3.提问:看图说明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

4.讲解: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  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远古时代就已开始了,但那时只是捕捞和采集海产品。随着海洋捕捞工具和技术的改进,随着人类对海洋水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远海的各个海域。同时,通过近海人工养殖各种海产品,并对海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满足人类的多种需要,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读图:课本《深海锰结核》图

6.讲解:近海大陆架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深海盆中,还广泛分布着多金属锰结核和多金属软泥,它们是解决陆地矿产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矿产资源来源,是实现未来人类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靠保证。

7.讲解:海洋能源资源的种类、特点和利用现状。海洋能源资源主要有海浪、潮汐和洋流等类型。其共同特点是:都属于可再生资源,而且是清洁的.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源密度很小,开发利用时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投资较大。目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1.读图:《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景观图

2.讲解:海底大陆架的地理环境特点,形成世界大渔场的条件(多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多集中在温带海区),世界主要渔业生产国的渔业生产发展状况(主要是中国和日本)。

1.讲解:海底油气资源的分布,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在开发利用上不同于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特点。

2.读图:《海上钻井平台》景观图

讲解:海上钻井平台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海底石油钻探、开采和运输过程,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探究活动

1.参观化工厂:有些化工厂是以海盐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如天津市的某些化工厂就是这样的。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了解以海盐为原料能生产哪些化工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的哪些需要。

2.社会调查: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生物制药厂参观调查,了解海洋生物在医药工业方面的利用情况;或由学生自己分组到市内各大药店进行调查,了解哪些药品的成分中有海洋生物的提取物,对人体具有哪些医疗保健功能。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一文由chinesejy教育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地理课件 篇6

《世界的人口》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00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25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讨论)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课件 篇7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学会通过面积和人口数计算一地的人口密度;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上获得有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

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导入:利用世界上第五十亿和第六十亿人诞生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对世界人口问题你了解多少,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自由发言、提问

新课学习

板书:人口与人种

阶段一:通过读图、读书讨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提问人类历史已有几百万年,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呢? (动画链接: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生读图和书,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

1. 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

2. 18 世纪以前增长缓慢;以后增长加快,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 1930 年以来速度更快;

读图及教材相关文字并思考下列问题:

活动一: 1 、计算人口每增加 10 亿用了多少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2 、利用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阶段二: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

提问:你熟悉的亲戚、朋友,近几年家庭人口变化了吗?怎样变化的?

人口数量变化跟什么有关?(出生和和死亡的人数)

请解释下面的一句话:“我国 1971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34% , 1985 年下降为 1.12% ”提问:( 1 )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给这些国家排队,看看哪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2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 3 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情况进行纠偏、落实

读教材提供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解释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活动二:计算 4 国 1998 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阶段三: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提问: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情况一样吗?

结论:

各洲人口增长速度不同,非洲最快,欧洲最慢;发展中国家快,发达国家慢;

活动三: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全体思考、讨论并回答:各大洲人口增长是否一样快,有什么不同?

阶段四: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师:世界上的人口是如何分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

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

活动四:通过练习计算两地人口密度。

承转: 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口密度的概念,它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的分布状况,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一下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成因。

阶段五:读图讨论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教师:“世界人口分布图”是分层设色的等值线图。和我们以前学的地形图、等温线图类似,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人口密度。

结论:世界人口分布的总特征“人口分布不均匀”

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总特征,读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即“人口分布不均匀”。

阶段六: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提出问题: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视频链接:世界主要人种)

结论:

“四密” 1.亚洲东部 2.亚洲南部 3.欧洲 4.北美洲东部

“四疏” 1.沙漠地区 2.高原山地 3.高纬度地区 4.雨林地区

分组活动: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 ,并准确描述其位置。

提出问题:结合地形图和气候图分析以上各地区人口稠密或稀疏的主要自然原因(动画链接: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 1.人口稠密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宜),沿海(降水丰富)平原区(地形平坦),都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人口稀疏地区都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分组活动:

对照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自然因素

每一组分析一个地区的影响因素

利用景观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结论:人口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地形、气候等)影响外,还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历史长短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看图片、资料分析总结

阶段七:分析讨论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出示:世界人口增长图

算一算: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要增加多少人?( 6885 人)相当于我校总人数的多少倍?

一分钟钟内,要增加多少人?指导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一分钟内我们能做的事情及世界上新增加的人口数。

1. 完成活动( 1 )

2. 全班每三人组成一小组(三人之一:负责计时三人之二:负责计算三人之三:完成一项自己认为在一分钟之内能完成的事情。例如:做一道算术题、把自己的书包重新整理一遍)

提问:请你说说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活动:脑力激荡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写出的最多(发每组大白纸、彩笔、胶条)。

阅读材料:

不同的人口政策

提问:怎样的人口才是适宜的?

总结: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学生分组讨论

[ 作业 ] : 1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一份课堂笔记

2 .地理填充图作业

【板书设计】

地理课件 篇8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因。

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6.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7.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谈话教学模式,比较法,发散思维,归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

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从而引出课题。

1、西北地区的.地形。(读图、思考,在自学基础上生与生、

①本区的位置特点及主要地形。 ②本区河流、地貌、自然景观有何特点? ③分析原因。

④完成活动1和2(课本第12页) 2、拓展思维:

①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②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盆地边缘) [课堂小结]

1.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东西方向山脉?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5.东西向降水差异使本区

●练习:《十分钟掌控课堂》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引入课题的学习。

[讲授新课]

1、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2、本区气候特点。简单分析成因。 A地势高,气温低。

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3、高寒的区域自然特征出现的现象(课本P14活动2) 4、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无影

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三河牛。

畜种。

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

4、完成P16活动1(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

同(或相似点),从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

地理课件 篇9

地理课件 篇10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 土地资源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地理课件 篇1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有:1.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 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2. 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黄赤交角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三课时: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图1-3-3flash动画演示:】

【问题导学】

(1)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flash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归纳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⑵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⑷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⑸回归线与极圈数值有何关系?

【flash动画演示(图1-3-4)】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五、板书设计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小学古诗课件(精选11篇)


趣祝福小编为您提供了一份深入浅出的“小学古诗课件”学习资料,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 高质量的教案和课件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小学古诗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所见》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蝉)

3、出示图,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第二课时

《小池》

课时目标:

1、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池、惜、阴、晴、柔、露”6个字。

2、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背《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个体自学

1、学生自主读古诗。

2、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3、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2、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3、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4、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全班交流反馈

1、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夸一夸,帮一帮。

(1)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2)展示: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3)帮一帮: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4)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小学古诗课件 篇2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小学古诗课件 篇3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诗意。

3、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与乐趣,培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图片,观察。

师: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图片,示图。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板书课题,解题)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2页,自己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生自由读,师板书诗)

2、指名读,互相评价。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三、识记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

2、合作识字。

来看第一位生字朋友,谁认识它?生逐各念出读音。

3、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是呀,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啦,(出示图片)你瞧,花开得多美呀,到处都是鸟儿飞来飞去。天气这么美,你们昨晚睡得舒服吗?你看,这位大诗人睡得也很香,连早晨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它叫醒的呀?(小鸟)对啦,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大诗人一起床,就听到这么好听的叫声,精神真好呀!可他突然记起昨晚上听到了刮风下雨的声音,就想: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这风吹了一晚上,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下来呢!

2 指导读第一句。

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醒来听到这么美的叫声,心情真舒畅呀!来,试试看,第一句如何读好呢?

1)生试读。

2)指名读。

3)全班读。

3、 指导读第二句。

诗人在回想昨晚听到的声音,可以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4、 把1、2句连起来读一读。

5 、男女生赛读。

五、导背。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齐背。

六、指导写字。

1、了解“春”的由来。

你们真像小诗人,有一个朋友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聊聊天,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吧?大家快看,是哪们小朋友呢?出示“春”字。

(师述:大家好,你们说我是谁?对,我是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是老大,人们很喜欢我,都说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雨蒙蒙,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是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底,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了吗?)

2、指导写“春”。

1)我们来把它请进田字格里吧。

边写边说笔顺,并加上拼音,讲生字的结构。

3、组词。

4、用上“春天”说一句话。

5、同上学习“处、多和少”字。

七、游戏巩固生字复习诗。

1、讲解游戏办法。

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老师奖励你们看(出示卡片)这是什么(红果),对,不过这些红果可不是奖给你们吃的,它是用来串糖葫芦的!怎么串呢?看每个红果上面都有一个字,我们把这些字,重新串成这首诗,每行串一串,全诗四行串四串,老师已经把这些红果给发到了你们小组长的手中,每个小组一句,你们小组成员一块动手把它们串好,看哪组串的既快又好。

2、分组竞赛。

八、布置作业。

小学古诗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相识诗歌的意思造就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相互来往、互助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形貌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盼望宁静的情感。

教学法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西席激情同砚们我们生涯在一个诗的国家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熏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涯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寓目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问题的明白。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局面而且使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缔造提供一个优秀的感知情况。

二、创设情景开端感知诗意

1、下面请各人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念书情况。

凭据学生朗读情况西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形貌的画面。

2、西席举行学法指导各人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网络的资料,实验着明白一下诗句的意思。若是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砚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外学习结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生长,引发学生创新性头脑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情感朗读

在学生明白诗意的基础上,接纳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砚评议、小组赛读、西席范读等差此形状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历程中西席适时施展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发情感,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情感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远程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昼军务忙碌,到了静夜,面临边塞荒芜的关山,面临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睁开想象,揭晓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讨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涯。实在,有许多诗人从差此外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对比一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你网络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适才学习古诗的要领,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西席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结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形状式,可以读诗谈体会、互助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差此形状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各人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善于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竣事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侪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心田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浏览一番。

2、演示课件,竣事授课。

小学古诗课件 篇5

1、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2、初中生课外古诗积累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夜上受降城闻笛》

5、观沧海》

6、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赏牡丹》

8、《夜雨寄北》

9、唐·李商隐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唐·杜甫

12、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3、《次北固山下》

14、唐代·白居易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6、《潼关》

17、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18、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0、《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3、初中必背古诗词包含小学的,一共是135篇(段)。根据课标后面的目录。

2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6、唐·岑参

2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9、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0、《赋得古原草送别》

31、《悯农》

3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3、《送友人》

34、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6、宋代·杨万里

37、唐·李益

38、唐代·王之涣

39、《近试上张籍水部》

4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42、《送灵澈上人》

4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5、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6、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47、《峨眉山月歌》

4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5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1、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2、《登鹳雀楼》

53、唐·刘禹锡

54、唐·李白

55、魏晋·曹操

56、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57、元·马致远

58、清·谭嗣同

59、二年级必背古诗300首

60、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1、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62、唐代·李白

63、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6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5、唐·朱庆馀

66、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67、唐代·李绅

68、《贾生》

69、《天净沙·秋思》

7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73、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7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5、《秋词》

76、唐·刘长卿

77、唐·王湾

7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79、《江南逢李龟年》

80、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82、二年级必背古诗

8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5、《夜宿山寺》

86、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87、宋·陆游

88、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89、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小学古诗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1、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2、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并家听。

3、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学古诗课件 篇7

1、不解/藏踪迹,

2、《池上》停顿划分:

3、有评论说:“此二十字写小娃天真如在眼前,有画笔所不到者。”

4、《池上·小娃撑小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5、白居易(唐)

6、偷吃没有成熟的柿子……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顽皮,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7、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季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来表演。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8、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9、《池上》白居易

10、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11、③解:明白,懂得,知道。

12、《池上》有两首,《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

13、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14、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总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季老师运用了提倡自主阅读,尊重个体感受,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教师的语言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5、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16、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7、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18、意思是: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19、白莲:白色的莲花。

20、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21、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22、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23、活泼淘气的小孩形象。莲花盛开的盛夏,小孩偷偷瞒着大人,撑着一条小木船,去荷塘兴高采烈地采白莲花玩,嬉闹的愉悦让他忘记自己是偷偷瞒着大人去的,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采摘完后,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

24、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5、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前言】《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基调为闲情偶寄,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是经典佳作之一。【注释】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26、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7、全诗:

28、浮萍/一道开。

29、《池上》这首诗中的前两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写出了小孩的可爱。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30、白话文翻译:

31、三年级池上古诗:

32、偷采/白莲回。

33、《池上》主要描绘了孩子天真可爱,活泼顽皮的形象。

34、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35、巧抓古诗的诗眼。教学中,季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睛,引入“诗眼”,首先通过复习《夏日田园杂兴》和《村居》两首诗让学生说说透过诗眼好像看到了什么然后巧妙地引入本课的诗,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最后学生能顺利地找到《池上》这首诗的诗眼,进而很容易把握住了全诗。

36、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3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38、指名读、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交流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意。此诗通俗易懂,学生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很顺利地说出了诗的意思。季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小娃的家在哪?年纪大约多大?怎么去摘莲蓬的?为什么要去偷呢?……由此感受到小娃的天真可爱。

39、小娃/撑小艇,

40、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41、唐代·白居易

42、可亲。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43、【解析】通过描写小孩子偷采莲的情景,既写了景物,又写了事件,有动作描写,也有景物描写。描绘出一幅小儿夏天采莲的景象,描绘十分生动形象,好似就发生在我们眼前,突出了小孩子天真无邪,可爱顽皮的性格特征和形象。

44、可亲、可信。

45、纯真情态。

46、活泼淘气。这首诗主要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那个瞬间的心情,小主人公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47、扩展资料:

48、一群娃娃用竹竿撑着小艇,到池塘去偷采鲜嫩雪白的莲子回来,自以为能把大人瞒过,哪料到还是被发现了。他们不知道掩藏自己的踪迹,你们看,铺满河面的浮萍向两边荡开,露出一道碧水,正是他们的行船路线。

49、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50、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51、《池上》

52、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53、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54、《池上》简介

55、赏析:

56、纯真情态。

小学古诗课件 篇8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诗意。

3、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与乐趣,培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

2、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古诗──《春晓》。

3、解题:

那它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呢?

(告诉学生“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春天的早晨,那一定很美吧!快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

1、教师范读。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

孩子们,你们的音发得真准啊!想把这首诗读得更美些吗?

(春天)是呀,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啦,(出示挂图)你瞧,花开得多美呀,到处都是鸟儿飞来飞去。天气这么美,你们昨晚睡得舒服吗?你看,这位大诗人睡得也很香,连早晨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它叫醒的呀?(小鸟)对啦,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大诗人一起床,就听到这么好听的叫声,精神真好呀!可他突然记起昨晚上听到了刮风下雨的声音,就想: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这风吹了一晚上,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下来呢!

2、指导读第一句:

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醒来听到这么美的叫声,心情真舒畅呀!来,试试看,第一句如何读好呢?

⑴ 生试读。

⑵ 指名读。

⑶ 全班读。

3、指导读第二句:

诗人在回想昨晚听到的声音,可以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

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4、把1、2句连起来读一读。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齐背。

小学古诗课件 篇9

1.会读会写5个生字,认读3个生字。

2.初步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对美的鉴赏力。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 挂图、CAI课件、生字卡片。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春晓》(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孟浩然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这首诗写出了春雨后早晨的.美丽景色。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春天的早晨,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地上落满了花瓣。)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夜:yè,8笔,要注意写好下面部分,不要少写一点。雨:yǔ,8笔,下面部分左右都是两点。声:shēng,7笔,上面是“士”,不要写成“土”。知:zhī,8笔,左右结构。左边的第5笔是点不是捺。少:shǎo,4笔。多音字,又读shào。

1.数笔画数,把笔画数相同的字写在一起。

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第一行:眠,就是睡觉。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这句话连起来讲是:春天夜晚睡得很熟,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第二行:处处,到处。闻啼鸟,听到鸟的叫声。这句话连起来讲就是:一觉醒来,到处可以听到鸟的叫声。

看图:图上有哪些鸟,想象一下,它们在怎样叫?(有的在枝头昂首欢叫,有的在空中边舞边唱,叽叽叽,啾啾啾,唧唧唧,喳喳喳喳,它们在欢快地歌唱。)

作者从鸟叫很自然地会想到什么?(从鸟语想到花香。或者从鸟叫想到天晴,从天晴想到昨晚刚下过雨,由下雨想到落花。)

第四行:风雨过后,不知道花儿被打落了多少。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的意思。

学生自由说,互相评议。教师小结:这首诗描绘春天雨后的一个早晨,到处有鸟儿啼叫,风雨过后,花儿落了些,而树木却抽出了新芽,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喜爱和珍惜的感情。

诵读要表达出作者爱惜春光的感情,要注意停顿(用斜线表示)和重音(用下划线表示)。

春眠 / 不觉晓,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花落 / 知多少。

( ),花落( )。

2.扩大阅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学古诗课件 篇10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小学古诗课件 篇11

一、教学过程描述

老师在同学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小朋友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俺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俺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俺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俺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俺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俺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俺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俺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俺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俺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俺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俺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溢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溢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身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俺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俺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溢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溢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俺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溢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小朋友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考虑题

同学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同学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四、分析与研究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同学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干有所感悟和考虑。同学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同学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同学阅读课文,同学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干够体现。因此,俺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同学读书的时间,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同学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同学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溢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同学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同学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规范答案”,为同学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同学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沛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同学的尊重,同学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规范化的解读去规范同学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同学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俺们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1、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同学的读书与考虑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同学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同学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应让同学在充沛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同学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同学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沛想象、充沛说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身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2、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同学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同学的对话中,俺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同学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同学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4、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同学、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同学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俺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同学,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一起进入一个新境界。

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生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同学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同学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同学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同学的回答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同学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俺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五、感悟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同学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干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干让同学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生长起来。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11班励志标语最新模板

学习励志口号 团队励志口号 08-31

热门课件: 实习自我介绍文稿(篇五)

实习自我介绍 实习面试自我介绍 02-06

安慰高考落榜的句子(大全76句)

安慰高考落榜句子 06-16

学生给老师留言的简短句子47句

学生给老师句子 06-16

家长会家长代表的发言稿范例

家长代表发言稿 家长会发言稿 06-16

评审通知

评审通知 06-16

正道观后感10篇

正道观后感 06-16

加油稿的格式12篇

老师加油稿 英语加油稿 06-16

赠与协议书汇总

赠与协议书 06-16

爆笑无厘头说说精选32条

爆笑无厘头说说 06-16

贷款合同系列13篇

贷款合同 06-1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