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祝福语大全 · 铁牛课件

趣祝福祝福语大全(编辑 东方不败)当一个重要的日子到来时,祝福语是我们通常都会使用到的,祝福语是一种文字传达方式,让我们寄托对他人的思念与祝福。您知道当下最流行的祝福语有哪些吗?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捞铁牛课件通用6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捞铁牛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n”而不是“qi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习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习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习写话。

参考例句:

出色:他把这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议论纷纷:大家对他的做法议论纷纷。

(2)“讨论交流”。这道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感悟段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体会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课文为什么只具体写捞第一只铁牛的情况?

2.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对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让学生懂得叙事要有详有略,这样才能重点突出,避免繁琐。对于第二个问题要纵观全文来思考。

从课文前面讲的和尚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指挥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与能力,是了不起的人。这样必然引起人们对他的姓名与身份的关注,因此课文最后做了交代,说明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可见,这样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相关资料

1.怀丙和尚

北宋出色的工程家。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据史书记载,怀丙和尚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谁也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真定十三级宝塔,中间的柱子坏了,宝塔向西北倾斜,怀丙和尚另做一根柱子,把坏柱子换下,把宝塔扶正了。赵州石桥歪斜欲倒,怀丙和尚说,往桥下石头中灌铁,可以扶正。乡民们踊跃捐助。怀丙和尚在石头上凿洞,熔化铁水灌入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桥。

2.黄河大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锚用。宋末,浮桥被金军烧毁。后来,大铁牛渐被泥沙埋没。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吨,最重的达45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1991年12月8日,黄河大铁牛复制品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1992年11月26日,这些复制品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博览会大厦展出。

3.河中府古代府名,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管辖稷山、运城、芮城等县。府治在今山西省的永济县。

捞铁牛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捞铁牛》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的需要。

2、学会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3、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学习作者言之有序。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解怀丙说的:让我来试试,铁牛是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是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做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以趣激趣。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把兴趣比作炸药,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知识和认识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这节课我采用故事导入,故事讲完了,我又故设悬念,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把大家逗乐了?大家想知道吗?请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就能找出和尚说的话。

(二)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课文时的初读。理解分析时的细读。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和尚打捞铁牛做了哪些工作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说、体会,便落实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本,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在学生的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如1、2自然段的学习,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你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最后再请一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在齐读一遍后,看了录相,然后请同桌之间将这段内容互说一遍,从而促进了同桌之间的互助学习及交流。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所以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铁牛到底怎么捞上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回去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再有没有比和尚更高明的办法?或者你认为和尚的做法还有哪些弊病。从而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采用个别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始终把他们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小组内的读书、思考、讨论,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初读,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精读,深入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

(三)练说,促进能力转化。学了第3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请同学们就你做过的某一件事说一句或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这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四)动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文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下午回去自己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再给老师汇报。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7、捞铁牛

叫水送回来

潜水摸牛

准备工作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拴牛绑架

捞铁牛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捞铁牛》一文讲的是宋朝时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故事,从而说明他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在学习生活中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遇事要认真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读课文,抓住捞铁牛过程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借助流程图,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家。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遇到事情要认真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今天,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穿越时空,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在这波涛汹涌的黄河边,人们正在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桌互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正字音,表扬优秀。

2、指名朗读,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借助资料,深入理解

1、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一段交待了捞铁牛的原因?第1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抓住八只大铁牛、陷等词语,理解体会。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通过读这句话,你感悟到什么?

请同学们借助查找的有关宋朝科技方面的资料,猜想一下人们会想到哪些方法呢?请你和周围的伙伴也议论一番。

3、学习第3、4、5自然段。

通过交流资料,同学们知道了怀丙是宋朝时期出色的工程家。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怀丙是怎样做的?从哪些做法中你体会出他的出色?(默读思考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组1:我觉得怀丙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铁牛沉的位置,这个做法体现出他出色。

(相机板书:摸清、贴板画牛。)

组2: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共同认为很大的船、拴得紧紧的、结实的木料、牢牢地拴住这些词语能体现出怀丙的出色。

师:噢,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组2: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需要大船才能拉得动;搭架子就得用结实的木料;还得把绳子拴紧,否则拉到半截绳子开了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真会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那么我想请你们读一读这几句行吗?(小组同学齐读,教师相机板书:装满、搭、拴;贴板画船。)

师: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生:老师,我从他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又体会出怀丙很聪明。(学生的发言出乎意料。)

师:哦,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我通过查资料明白怀丙的做法是利用了水的浮力,那么我就想两条船的浮力肯定比一条船大,所以怀丙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可见他非常聪明。

师:你真了不起,我觉得你和怀丙一样聪明。(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水的浮力)

师:让我们齐读第三自然段,赞叹怀丙的高超智慧和才能。(学生齐读)

师:为了能成功的捞出铁牛,怀丙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老师试着把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成这些词语: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牢铁牛。(出示词语条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思考:这几步准备工作的次序能前后颠倒吗?为什么?(通过读,学生理解怀丙有条不紊地安排了准备工作,再次感受到怀丙的出色之处。)

师: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1:我感受到怀丙做事有条不紊,显示出他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

师:请同学们练习用先然后再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准备工作的过程。

师:看来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能把事情的经过交代得更清楚,在今后的说话、写作时,我们也可以用一用。

[将准备工作概括成词语,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读词、用连接词口述准备过程,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抓重点词语复述课文内容,而且通过运用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来说话,让学生更清楚准备工作是严谨有序的,怀丙是出色的。]

师:有如此细致周全的准备,捞铁牛一定会成功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试着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捞铁牛的过程。

生1:铲泥沙,拔铁牛。生2:划船拖铁牛。

师:铁牛终于被捞起来了,请同学们看课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捞铁牛的过程,再次体会怀丙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件3加深理解。)

师:看了课件演示后,请同学们画出捞铁牛的流程图。(合作完成展示成果)

师:课文3、4段详细的写了捞一只铁牛的过程,而第5自然段仅用一句话就交代了其余七只的打捞过程,这就是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齐读3、4、5段,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师:怀丙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一位出色的工程家的风范,让我们都来赞颂他吧![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出色是什么意思?

生:格外好,超出一般。

师:你们说得对。从捞铁牛这件事来看,笨重的铁牛被水冲走,深陷河底,大家都一筹莫展,而怀丙认真分析、精心安排,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岸,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你有什么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

[结合资料延伸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自主习字、书写实践

1、出示课件4(捞、陷等字)

2、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3、比一比,组词语。(借助课件5,进行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4、组内活动。(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哪一笔?)

5、全班交流。

6、书写实践。(要求学生先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安排,再描红,最后书写到作业本上。学生习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易错笔画,帮助正确书写〕

(五)回顾总结,自评互评

捞铁牛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捞的铁牛?

(2)为什么捞铁牛?

(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

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学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1、轻声朗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2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3自然段:和尚做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拨起铁牛。

第5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回岸边。

第6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七只铁牛。

第7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

1、(1)浏览课文,看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怀丙)

(2)他是谁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出色)

2、(1)为什么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铁牛被水冲走)

3、(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读怀丙所说的话:(叫水送回)

怎么样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

4、(1)指名读有关段落。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①摸清地点;

②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

③并排拴紧搭架;

④两头拴牢。

(3)你明白了什么?(这四项工作都是根据铁牛中的“笨重”进行周密考虑的。)

(4)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5、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总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水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后来,他是怎样捞铁牛的?

二、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挂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三、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四、作业

1、动手做捞铁牛的实验。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布置作业

1、读拼音、学词语

2、辨字组词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以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

向学生出示问题:

1、谁捞铁牛;

2、为什么捞铁牛?

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习。

自学课文,轻声朗读,理清层次,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通过动手实验,体会浮力的作用,一千多年前怀丙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懂得做事要动脑、要运用科学。

捞铁牛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捞铁牛》是编排在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教材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它讲了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聪明才智。

本组教材的重训点是归纳段落大意,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根据新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做到学生活动时间有宽度,占一半时间以上,学生的活动面有广度,参与人多;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有热度,发言、讨论积极;重点词、句、段教学有深度;小学方法的设计有效度。本课任务是:在第一课时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题已知段意,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已完成了本组教材要求的重训点的基础上,重设重训点为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方面。

【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着语文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文道统一原则: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懂得科学道理。

2、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结合的原则:教材、教法、学法、程序的处理和设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思维和语言训练贯穿于教学中,提高、开发学生的智力。

3、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原则:以阅读能力为重点训练,并辅以其他能力的培养。

4、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原则:课外抓预习,课内重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总之,教学中,紧紧围绕重训点安排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对《捞铁牛》一课作以下设计:

一、结合大纲、教材内容、课型特点,制作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了解捞铁牛的经过,懂得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

2、能力目标:学习后,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改进怀丙捞铁牛的方法,想象设计出用现代科技手段捞铁牛的新方法,培养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习怀丙,遇事多动脑,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学习概括段意,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

2、教学难点:水的浮力实验的设计和改进怀丙捞铁牛的方法以及扩展思维,创设用现代科技捞铁牛的方法成为本课的难点。

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操作上,我去了琐碎、分散、游离于教学主线外的环节,减少了浅层次的活动环节,压缩教师讲述、讲解的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为主的自读自悟法、直观教学法、实验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法保证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四、围绕重训点,安排教学过程

1、本课教具准备;彩色挂图、小黑板出示目标、小黑板出示课后3题的一段话(4自然段内容)。

2、预习准备:水的浮力实验、查字典自读自悟部分字、词、句,根据预习要求,作好自读练习。

3、围绕重训点,分五大环节来教学:

⑴情景描述与简笔画结合,导入新课

师生用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借助简笔画演示直观图河中府、黄河、浮桥、铁牛。用语言和图示把学生引入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学习体会故事内容,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和伟大作好准备。此环节安排2分钟。

⑵抓顺序和重点词句,自读字悟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及捞上来的情景,完成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自然段主要是学生自读自悟,用我读懂了我知道了的语言介绍自悟的字、词、句的含义。教师启发学生抓先然后.再又理清准备工作的四步,结合默读、速读,概括步骤内容。

四自然段重点字、词、句的突破,辅以课后3题和拔铁牛的剖面简笔画学习。学生抓题中带点词和图示中沙、船、绳、铁牛的联系箭头图,只管、形象理解了沙少──船浮──绳紧──拔牛的过程,对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水的浮力有了意会。

五自然段言简易懂,我让学生用质疑法多向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解疑中深刻领会此捞铁牛法的科学性和怀丙聪明才智。

六自然段抓这样的方法,练习复述前面捞铁牛的经过,并学习课文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协作手法。此环节安排18分钟。

⑶以预习作业水的浮力实验介绍,巩固学生有关捞铁牛的过程的领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靠自己的智力积极性和动作主动性来完成水的浮力实验的操作。船、河水、铁牛的代替材料自行设计,采用讨论法分组介绍实验过程这比单纯的填空法理解更有趣。它能调动学生充分利用水的浮力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去试验。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特殊性,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此环节安排5分钟。

⑷教师设向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进怀丙捞铁牛的方法和用现代科学技术捞铁牛的新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讨论、发言气氛热烈使之达到一定的高潮,让新方法不断产生,向更省力、省时、省钱方面改进和创设。此环节安排10分钟。

⑸用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收获来结束学习,深入悟情,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安排5分钟。

五、帮助学生理解,精心设计板书

为了帮助记忆捞铁牛过程的顺序,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理解重点字词句,板书设计注意了精选内容,突出重点,指导性强,形象直观四个方面。本板书设计抓住捞铁牛的动词为骨架,按顺序排列,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服务。

【板书设计】

略。

捞铁牛课件 篇6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捞铁牛》,《捞铁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进河底的淤泥里,和尚怀丙主动提出打捞铁牛,再讲怀丙做了哪些打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最后讲怀丙是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的。

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会认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浮力打捞铁牛的。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的写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怀丙是怎样打捞铁牛的。

2、教学难点:⑴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以情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向同学们介绍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由他联系到怀丙,从而激起同学对怀丙的兴趣。

2、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中教给方法。

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法,通过读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3、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意识,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交流,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4、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并及时地教学生要爱科学、学科学。

五、说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介绍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之事,由他联系怀丙,激发学生了解怀丙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㈡齐读课题,质疑课题。质疑课题,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完课题后能更有目的去读课文内容。

1、谁去捞铁牛?

2、究竟为什么要去捞铁牛?

3、他是怎样捞铁牛,捞到了吗?

㈢带着以上疑问让学生初读课文,整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文章的字词。

1、初读课文,不会读的字看课文后字表上的读音,或查字典。

2、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先要认真想一想,想不好的可以问老师或同学。

3、回答阅读课题时质疑的前两个问题。

㈣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理解领悟作者按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1、怀丙为了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打捞铁牛的工作分为几步做的?

3、再看看怀丙又有哪些出色的表现?

4、和尚把铁牛送了回来,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

5、从和尚的所作所为中,让学生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㈤练说话,促进能力转化。1、学了第3段后,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请同学们就做过的某一件事说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这一组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2、学习全文后,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科学家的一两个事例。

㈥课后让学生思考并去实验: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给老师汇报。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捞铁牛

1、时间:宋朝

2、人物:怀丙

3、原因:被水冲走

4、准备:备船装沙,拴船搽架,拴牛连架

5、打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故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zf133.Com更多精选祝福语阅读

艾滋病课件实用6篇


编辑精心筛选的这篇文章名为《艾滋病课件》。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一份详细的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艾滋病课件【篇1】

宁阳二十四中

2015--2016学第二学期

中 学 生 预 防 艾 滋 病 知 识 教 案

单 位:艺 体

时 间:2016年2月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一课时 艾滋病的由来

一、教学目的:

1、进行艾滋病普及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最初的来源是什么。

2、艾滋病在我国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对这些存在隐患的行为提高警觉,避免学生参加这样的非法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艾滋病是怎么被发现的,世界各地政府对艾滋病是如何防护的。

2、艾滋病在我国是因为什么传播开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

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方式以及所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导入:

艾滋病被称为超级绝症,因为患者的死亡率极高,同时现在也没有可以治疗的药物,那么这样的超级绝症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怎样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威胁人类的第四大杀手呢?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这个知识。教学方法:陈述法。新课内容:

1、艾滋病的发现史: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2008年7月29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了《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2、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现史:自1980年代末开始,有人到河南省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收购廉价血浆,用来制药。当时血站的做法是,从血液中提取血浆,然后把剩下的红血球分开,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再输入卖血人体内。因为负责运输氧气和养料的红细胞并不减少,所以卖血者抽掉400毫升(血)不会有明显虚弱和萎靡不振。但灾难就在这不知不觉的回输中降临了。

事后的研究发现,多个环节被认为有致命漏洞:首先是抽完血后剪断输血管和掐血袋口的消毒钳,这两个器械都与抽出来的全血接触;然后是离心机,当时普遍采用的离心机里面被分成12个小锅,每个小锅里放两袋血,很容易出现血袋被拽破的情况,如果血站分离员不严格操作,未将破损的血袋扔掉,沾有别人血液的红细胞会被回输。有的私人血站就是一台小拖拉机上放一个离心机和几个反复使用的胶皮管子和针头。他们抽血进村,服务上门,现钱交易。

这样一来,只要一个卖血者体内带有艾滋病病毒,就会迅速蔓延开来。当时老实巴交愚昧的农民他们认为血跟井水一样,抽几桶还是那么多,经常把老水抽出来换新水,去旧血,换新血,有利于新陈代谢,对身体有益无害。你不去卖血,说明你身体不健康,有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乡村,卖血成了一种生存状态。“公路上站满了搭车去城里卖血的村民,像赶集一样成家成户地去。走在路上还说着,这个胳臂是化肥(尿素),这个胳臂是磷肥。”

在最鼎盛时期,整个河南合法的血站有230多家,非法血站数不清。直到1995年3月,河南省卫生厅和公安厅发布通知,已经泛滥成灾的血站被大规模取缔,最后一批非法血站也在1997年遭到严厉打击而销声匿迹。但至今非法卖血也未能完全消除。仍有些人在暗中卖血输血。艾滋病大蔓延的悲剧上演,就来源于大规模的卖血输血„„

五、课堂小结: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我国之所以会有艾滋病患者,就是因为人们的无知和对健康的不关注,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大家不要再犯类似于这样的错误。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二课时 艾滋病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各个时期以及其特点。

2、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了解艾滋病的一些诊断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患上艾滋病后的几个阶段。

2、在患病的不同阶段人体的状况如何。

三、教学难点:

1、患病后分为几个阶段。

2、患病不同阶段的表现状况。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1、教学内容:艾滋病的感染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表现。

2、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过艾滋病的集几种传播方式,在这几种方式中,性传染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我们也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时间很长,我们要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艾滋病了呢?今天我们就要讲患上艾滋病后的分段和表现情况。

3、教学方法:陈述法

4、课堂内容:

(一)我国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比例可倒置。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

(二)HIV相关症状:

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HIV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常见症状: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溃疡、各种皮疹、视力下降、失明、痴呆、癫痫、肢体瘫痪、消瘦、贫血、二便失禁、尿储留、肠梗阻等。

(三)常见的机会性感染:

①呼吸系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②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③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

④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⑤皮肤、淋巴结: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 炎、甲癣、淋巴结结核。

⑥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⑦常见肿瘤:子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四)疾病危害:

①对患者自身的危害: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时诊治、病毒耐药或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而死亡或致残。同时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

②对他人的危害:感染者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及经过母婴途径等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③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发症的治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五)诊断鉴别:

1、HIV感染的辅助检查

(1)HIV抗体初筛试验(ELISA):敏感性高,可有假阳性出现。对于初筛阳性的患者,应经确证试验确证。

(2)HIV抗体确证试验(WB):WHO规定,只要出现2个env条带即可判定为阳性。

(3)HIV-RNA:敏感性为100%,但偶尔会出现假阳性,但假阳性结果通常低于2000cp/ml,而急性感染期病毒载量通常很高,平均在106cp/ml。(4)p24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5)快速检测试验:可采集全血或毛细血管的血液,一般15-30分钟可出结果。但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均较高,不作为常规检测。

2、并发症的辅助检查

艾滋病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的疾病,因此总体上可能会涉及到所有种类的血液检查、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查(包括尿液、粪便、痰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胸水、腹水)、骨髓检查及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各部位的超声、X线、CT、MRI、PET-CT),活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支杆菌、真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的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以上检查需要针对每名患者的不同并发症进行选择性检查。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各期的患者,无论病情是否稳定,均需要监测CD4+ T 淋巴细胞计数和HIV-RNA,以便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和抗病毒用药调整。

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

(2)HIV抗体阳性,而CD4+ T淋巴细胞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几个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我们也讲了一些可以诊断艾滋病的方法。总之,艾滋病对我们人体、对我们的家庭、对我们的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积极预防艾滋病。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三课时 艾滋病的预防

一、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三、教学难点:

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二)教学内容: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1、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①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②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

卡片内容: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①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②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

③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④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⑤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⑥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⑦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

⑧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①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②情景表演并讨论:

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③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五、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四课时 艾滋病传播的途径

教学目的: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5.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有关艾滋病的基本概念 如:什么是AIDS(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英文缩写)?什么是HIV(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略称)?HIV这种病毒有哪些生物特性?等。

2.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可重点介绍两方面。一是它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二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如:(1)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2)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3)女青少年尤其易感。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3.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可侧重于以下内容:(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和民众。

4.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内容可分两类,具同样的重要性。首先是它有非常明确的传播途径。HIV病毒存在于患者和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液中。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通过混乱的男女间、男性(同性恋)间的性交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3)母婴传播。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其次,应明确告诉学生,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内容尽量具体,如:咳嗽、打喷嚏、握手、礼节性接吻;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共用电话、茶杯、马桶垫、游泳池、毛巾等;蚊子等昆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懂得这些知识后,将使青少年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从而增强预防的信心;同时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转而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5.艾滋病的症状

下列概念和临床表现十分重要:(1)人感染HIV后,一般经历多年后才出现症状。他表面上可是完全健康的,但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存在着大量HIV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2)若某人发生上述危险行为后,出现长期低热、体重急剧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和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注意排除艾滋病。(3)进入发病阶段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全面破坏,所以会出现肺炎、脑炎、结核、乙肝、病毒性疱疹、口腔霉菌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对正常人不会致病的病原体能在他们身上引起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上述病症一旦出现,表明患者已进入艾滋病晚期,生存时间将明显缩短。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五课时 认识红丝带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红丝带的含义、红丝带的由来,世界各地为预防和治疗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

1、红丝带的由来

2、红丝带的发展

3、红丝带的含义

4、中国红丝带组织

三、教学难点:

1、红丝带的由来

2、红丝带的发展

3、红丝带的含义

四、教学内容:

1、课前导入:

我们以前都听过“世界艾滋病日”,也知道每一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那一天,电视里会播放各种各样关于艾滋病的公益广告和宣传。大家还记的在广告中出现的艾滋病的标识吗?那就是红丝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红丝带的有关知识。

2、授课方式:陈述法

3、课堂内容;(1)红丝带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视。

1991年,以纽约画家帕特里克和摄影家艾伦为首的15名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叫作“视觉艾滋病”的组织,希望创造一种视觉象征,以示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组织内所有成员都是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当时的美国社会对艾滋病患者漠不关心,甚至心怀恐惧。然而就是这样一些人大声疾呼,让整个美国社会无法忽视艾滋病。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小镇的居民喜欢悬挂或佩戴丝带以表示对远在海湾地区美国士兵的支持。艺术家们从中获得灵感,选择了代表生机、激情和鲜血的红色作为丝带的颜色。这些艺术家用红丝带 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倡导尊重艾滋病患者人权,推广预防艾滋病的社会公益活动。

那时,该世界著名的大型戏剧和音乐剧大奖“托尼奖”颁奖仪式即将在百老汇举行。“视觉艾滋病”的艺术家们制作了3000个红丝带,通过帕特里克在百老汇的朋友,把红丝带散发给明星与观众,呼吁关注艾滋病患者。这一举动引起巨大轰动,百老汇剧院里几乎所有拿到红丝带的人都将其佩戴,红丝带很快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此后几年的奥斯卡和“托尼奖”颁奖典礼上,所有明星几乎都戴着这个标志。(2)红丝带的发展:

在此后的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向会场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红丝带从此成为艾滋病防治的象征,它象征着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视觉艾滋病”组织没有因为红丝带挣一分钱。帕特里克等人从没有把它当成敛财工具,也根本没想过为其注册商标。艾伦则说:“我从来没有想到它会这么流行。我们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

如今的帕特里克因患艾滋病而憔悴不堪,他回忆说,“那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死了,如今,我20来岁时认识的朋友只有一个还活着”。他表示愿意放弃作为红丝带发明人享受的知名度,愿意放弃一切,只要他能抗过体内的艾滋病病毒。

后来,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纷纷以“红丝带”命名。红丝带逐渐成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性标志。

在第一届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等会议、活动现场,都有工作人员发送红丝带。我国为世界艾滋病日举办的大型公益文艺晚会,也命名为《飘动的红丝带》。

(3)红丝带标志的意义:

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

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1991年在美国纽约第一次出现。它代表了:

关心,这一标志被越来越多的人佩带,用来表示他们对HIV和艾滋病的关心,关心那些活着的HIV感染者,关心那些已经死去的病人,关心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人。

希望,红丝带愿意成为一种希望的象征,象征疫苗的研究和治疗感染者的成功,象征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支持,红丝带代表着一种支持,支持HIV感染者,支持对未感染者的继续教育,支持尽全力去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支持那些因艾滋病失去至爱亲朋的人。

“红丝带”是全世界关心艾滋病患者行动的标志,它鼓励我们大家伸出友爱、关怀之手,来帮助那些深受艾滋病毒折磨的人。

“红丝带”象征着希望,希望艾滋病在将来有结束的一天,希望受难的朋友能痊愈,希望整个社会的压力得以缓解。

别上“红丝带”的胸章,代表为一起战胜艾滋病而努力。“红丝带”表露着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照顾者的关怀与接纳,以及对艾滋病卫生教育、治疗方法和疾病研究的支持。(4)中国组织: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简称协会,英文名称为Chinese Association of STD&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英文缩写为CASPC)成立于1993年11月30日,属国家级社会团体,卫生部主管,挂靠在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和动员广大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内,积极参与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协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下设综合部、外联部、培训部和编辑部。协会设有四个分支机构,即关怀与治疗工作委员会、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工作委员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艾滋病工作网络工作委员会。十多年来,协会配合政府各个时期艾滋病防治的中心工作,围绕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技术培训和关爱护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扩大了协会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影响,使之逐步成为国内非政府组织(NGO)从事艾滋病工作的牵头单位。

起源于2002年开始的“艾滋孤儿救助行动”论坛,由各地爱心人士自愿发起,于2004年筹备,2005年初正式成立,作为一个以自愿、平等的方式结合起来的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间公益组织,我们致力于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倡导公民意识,推广社会服务理念,使更多公众认识AIDS及艾滋孤儿救助工作,鼓励并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投入、参与到社会服务和社会发展工作.我们的目的:防治艾滋.救助孤儿!专注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为艾滋孤儿寻求、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自愿前提下的帮助,另一方面为所有愿意为预防艾滋及救助艾滋孤儿事业出力的志愿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实现预防艾滋、救助艾滋孤儿的目的,我们欢迎一切有效的合作方式。(5)有关艾滋病的宣传语:

防治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有了爱的滋润,他们将多一份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他们惧怕病魔,可更怕冷漠。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艾”与被爱,连着红丝带。

五、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的是红丝带的由来、发展、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中国为预防艾滋病所做出的努力。同时,本课也是艾滋病知识学习的最后一节课,是前面几节课的收尾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红丝带的含义。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六课时 珍爱生命 预防艾滋病

教学目标: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5.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方式:学生活动,师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领悟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教学准备:图片、课件、卡片、烧杯、注射器,纯水、氢氧化钠等。教学过程:

一、12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2014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副标题是“权益,责任,落实”,旨在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全面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服务普遍可及的目标,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消除歧视。

艾滋病,我们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数人是谈艾色变。不错,艾滋病确实很恐怖,它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更重要的是,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二、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这个命名表达了三个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病毒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多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候群。

三、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四、艾滋病病毒的特征: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3.艾滋病期: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续慢性腹泻;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夜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反应迟钝乃至痴呆;出现肺炎、结核、肠炎等,甚至肿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五、艾滋病在世界和我国的蔓延情况。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身体一向很健康的青年男性同性恋中发现了一种“怪病”。患病者出现全身免疫功能的缺陷,从而引发致命的感染和肿瘤,各种治疗均不能解决临床症状,患者很快死亡。随后,在吸毒者、血友病患者以及多性伴者中也大量发现了这个怪病。该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造成了人们很大的惊慌和恐惧,许多国家不惜投入巨资,研究病因,探索治疗方法。此“怪病”就是现在的艾滋病。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人(54万~76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人群感染率平均为0.05%。2005年新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约7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约2.5万人。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依然严重,疫情由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六、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七、为什么说艾滋病可以预防?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八、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通过混乱的男女间、男性(同性恋)间的性交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3)母婴传播。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

九、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5)购物、使用钞票;

(6)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7)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

如果身边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用害怕,更不能看不起、排斥他们。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是:同情、关心并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不扩散他们的病情。如果别人对他们感到恐惧,我们可以带头到他们的家里去,跟他们握手,帮助他们收拾房间,从而消除人们的恐惧感。

艾滋病虽然凶险,但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认识的它的危害性,以及提高我们自身的保护意意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预防艾滋病。希望今天大家学习后,可以把你掌握的知识告诉您的家人、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艾滋病、了解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4.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三、教具准备

1媒体课件2病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什么叫斗士?

2.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士。

3.师:他们是值得称赞的,是令人敬佩的。那么,小斗士呢?就更伟大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学生齐读《艾滋病小斗士》),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5.学生自由回答。

6.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出示生词,读一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并思考:根据所给的词语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恩科西”、“艾滋病”、“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2.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讲述了一位南非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坦然地面对生活,顽强与病魔做斗争,并且关心其他艾滋病患者的故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细读第2,3,4自然段,感悟“不幸”

1.出示图片:请大家看一组有关艾滋病儿童的图片。这些患病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简要地描绘一下。

2.师:你们了解艾滋病吗?谁来说一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病人因体力消耗而极度虚弱、衰竭,呈恶病质状态,从而导致死亡。)

3.所以说,艾滋病患者是痛苦的,是不幸的。小恩科西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他遭遇到怎样的不幸呢?自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划出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并思考。

5.讨论交流:

(1)“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2)“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3)“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当学生找到此句时,教师出示这句,并发问: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竟然”:一方面说明恩科西生命力顽强、毅志坚定。另一方面说明他能活这么长时间出乎大家的意料。“挺”是什么意思?用“坚持”,“撑着”这些词换它好吗?为什么?从这个词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教师导问:“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比喻大纠纷。)

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全校的大多数老师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准备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得知恩科西是一名艾滋病患者的家长,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备注:如果学生找不到这句话,教师则提示说:“其实,艾滋病给他带来的痛苦又何止这些?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细读第5,6,7自然段,感悟“抗争”

过渡:面对巨大的不幸,恩科西是如何抗争的呢?5,6,7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它所做的三件事,你能把它们分别概括出来吗?

讨论交流。

1.出席艾滋病研讨会,不断呼吁。

出示第五自然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词语?并说一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教师抓住“纤弱”这个词语,深入发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身体虚弱。已经不行了。教师追问:在这种情况下,小恩科西他想到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2.那么,第二件事是什么?(出席2000年的艾滋病大会。)

师:那么,此时已到艾滋病晚期的恩科西,已经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联系全文,大家描绘一下。

师:当所有与会代表看到骨瘦如柴,已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恩科西站在的面前的时候,当他们听到他那感人肺腑的发言后,各国代表们的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是啊,小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令人感动。从他的发言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代表所有艾滋病患者,在与社会抗争。这抗争其实在唤醒人们,应给予艾滋病患者足够的尊重与帮助。

3.师:从中你可以悟出什么?(1。小恩科西对未来充满希望。2。他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帮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

过渡语:恩科西如此热爱生活。顽强斗争,令人感动。可是艾滋病冷酷无情。恩科西的病情开始——(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

(三)学习第8,9自然段,感悟“关注”

1.教师导读第8自然段: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学生读)6月1日那天,被艾滋病——(学生读)

2.读了这段话,你的体会是什么?

3.他的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是怎么说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呢?请大家抓住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同学们,恩科西面对着巨大的不幸,他不仅顽强抗争、自强不息,而且关心和他一样不幸的患者。为所有人做出了榜样。是一名真正的斗士。

2.那么,做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们也会面临过挫折和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请用“不是……而是……”练说。

艾滋病课件【篇3】

课题:15、艾滋病小斗士

一、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科学地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三、教学重难点:

作者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以及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成为小斗士。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推知大意。

1、揭示课题,指名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2、师简要的介绍一下艾滋病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随时正音。

(2)读后说说小斗士是谁?文章通过几件事,表现了小斗士的勇敢坚强?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3)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段。

(2)交流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一节)写恩科西去世,引起世界许多人的关注。

第二段:(第二四节)写恩科西的遭遇。

第三段;(第五七节)写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并关心着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第四段:(第八九节)写该怎样面对天灾,恩科西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三、指导写字。

携的右下乃先写横折折弯钩,再写撇。

遭的笔画较多,要注意笔顺,并写好走之旁。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目标:

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小斗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细读课文2、3、4节,感悟不幸。

1、读悟课文第2节。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从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2)让学生抓住相关的词语,朗读体会这一段中所包含的情感。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读悟第三、四节。

(1)让学生默读第三、四节,体会艾滋病的可怕。

(2)指名读课文,体会恩科西遭遇的不幸,命运的无辜、不幸、可怜。

(二)细读课文5、6、7、节。

1、自由读第5、6节,恩科西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是怎样做的呢?

2、自由读第7节,同位说说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7节。

(三)细读课文8、9节,感悟关注。

1、自由读课文第8、9节,说说恩科西是哪一天离开人世的?

2、出示:第九节的内容。

(1)指名读。

(2)体会曼德拉的话的含义。(就是激励人们在天灾面前要像恩科西那样正视现实,敢于拼搏,做顽强抗争的斗士。)

三、联系实际,培植信心。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遇到挫折、失败、伤残、疾病等灾难,我们该怎么办?

(1)号召学生遇到灾难要顽强抗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生活从满信心。

(2)同情、帮助、尊重遇到灾难的人,培植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板书设计:

15、艾滋病小斗士

顽强抗争

(恩科西)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

艾滋病课件【篇4】

预防艾滋病和麻风病知识教案

高二(18)张真海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和麻风病传播途经及预防措施,艾滋病和麻风病有那些危害,确保学生在身心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并为国家预防艾滋病和麻风病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艾滋病和什么是麻风?

二、知道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三、怎样预防麻风病?

四、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五、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六、如何预防艾滋病

七、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径的顾虑 【教学过程】

一、点入话题 师述:请同学们想一下你们见过的艾滋病人会出现的症状和在社会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谈谈你自身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

(请一至三个学生描述)生答(略)

二、授新课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1、性接触传染

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播。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

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几乎大部分非洲国家,主要以非志愿献血为主,他们大多是青壮年,都处在性活动高潮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他们所提供的血液很可能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将这些血及血液制品输给其它病人,便可能感染艾滋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

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

3、母婴传播

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艾滋病病毒直接传染给胎儿子,另外还能够在产前、产程中(出生时通过产道)和产后(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

(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请同学们展开探讨这一话题。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四)、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无特效药。但是,只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少其发病率的。

1、加强艾滋病的监测检疫。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国外人士交往日趋频繁,随之入境的人数也急剧上升,这就要求卫生检疫部门,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对艾滋病抗体阳性者,坚决不允许入境。

2、加强治安管理。严格取缔卖淫和嫖娼活动,对与外国人及外籍人员发生性接触的妇女应做艾滋病抗体的检查。坚决杜绝与艾滋病抗体阳性或艾滋病病人发生性接触,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应避免怀孕。

3、消除静脉滥用药物的现象

特别是静脉药瘾,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和药物。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它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4、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

对所有供血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抗体检测、凡抗体阳性者应坚决禁止供血、血浆、器官、其他组织或精液。特别要加强对进口血液制品的检测,禁止被污染的血液制品入库。

5、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

医务人员在接触艾滋病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防止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和医疗器机刺伤皮肤。避免直接和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直接触。病人的衣物及物品可用1:10漂白粉或1:10氯酸钠液消毒。病人收尸体需用料袋封包后火化。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废弃物品都需要装入密封塑料袋内处理或烧毁。

6、对危险人群进行密切的监测,彩集血清进行检测

我国目前重点检测对象是;①应用过国外进口的血液制品的病人,特别是1981年至1984年期间应用过进口的第Ⅷ因子的血友病病人;②与来华的外国旅游观光者或国外留学生有过性关系者;③长期驻华的外宾、留学生来华的旅游观光者(尤其是从艾滋病高发国家来的);④我国长期驻外人员、劳工(特别是输过外国人血液及血液制品者)以及外交人员;⑤某些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⑥对艾滋病病人及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接触者。

7、大力普及艾滋病知识,做好宣传工作

(四)、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经的顾虑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唾液、泪液、汗液、握手、拥抱等接触或昆虫传播的,说明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艾滋病病毒也不会通过空气、饮水、食品、以及未消费的餐具、衣服被褥、货币等物品而传染。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握手、轻吻或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旅游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各种家养动物不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不能通过动物的咬伤,抓伤而传播。

三、课堂讨论

中学生怎样才能真正预防艾滋病?

结论:懂得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每个人做到洁身自好最为重要

1、什么是麻风?麻风病又叫“癞子”或“大麻风”,是由麻风杆菌 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 肤病,在我国流行已 2000 多年。麻风杆菌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麻风杆 菌侵犯皮肤黏膜,在临床上表现为斑疹、丘疹、浸润、溃疡等,麻风杆菌侵犯周 围神经,使周围神经发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表现为皮肤损害处感觉丧失、失汗、干燥、毛发脱落,局部组织吸收、萎缩,甚至产生严重的畸残。

2、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麻风病的病源菌是麻风杆菌。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人 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接接触病人含有麻风杆菌的皮损或粘膜损害。其次是间接接 触传染,即健康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经常接触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而造 成感染。感染了麻风杆菌不一定发病,是否发病主要决定于本人机体对麻风杆菌 的抵抗力(免疫力)世界上 曾有二十多人自愿把麻风病杆菌接种到自己身上,经观察都没有发生麻风病。证 明麻风病发病率很低,并不可怕。

四、得了麻风病有哪些表现?

1、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常伴有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 物感。

2、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

3、皮肤麻木、不出汗,特别是那些斑和斑块处,有的筋痛(神经痛)作风湿治疗 无效。

4、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

5、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6、走路跛脚,步态异常。

7、口角歪斜,不能做吹口哨动作。

8、眼睛闭不拢,似兔眼。麻风病特征概括为:

1、生疮生癣,不痛不痒;

2、红斑白斑,麻木闭汗;

3、虎口无肉,手指弯曲;

4、吊脚跛行,歪嘴兔眼;

5、眉手脱落,面如酒醉;

6、手足起泡,不知痛痒;

7、四肢筋痛(神经)、疼痛难忍;

8、足底溃烂,久治不愈;

9、面部结节,耳垂肥大。

10、长期接触,勿忘检查。

五、麻风病能治好吗? 麻风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特别是近几年来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麻风病联 合化疗方案免费治疗,加快了治愈速度,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

六、怎样预防麻风病

1、麻风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旦发现有麻风可疑 症状,请尽快到当地地防所、疾控中心就诊;

2、大力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道理,使广大群众都懂得麻风 病的防治知识。正确对待和善待麻风病人,使病人不因讳疾忌医而延误病情和治 疗,以至于增加社会上的传染病,造成对健康人的威胁。

3、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体质,减少发病。

七、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一般来说有直接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染方式。直接接触传染是指与麻风病人 长期密切接触,如同吃、同住而被感染的,这种传染的可能性较大;间接接触传 染是指健康人使用过麻风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食具、生产工具等而被感染,但这种传染的可能性很小。麻风病均采取社会防治措施,即在门诊、家庭接受治疗,不需要隔离。

八、麻风病会遗传吗? 不会传染。

什么是麻风反应?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麻风病人可突发症状活跃,出现新皮损,伴恶寒、发热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这种变态反应性现象称为麻风反应。

九、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相信同学们了解了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预防,学会了保护自己。

艾滋病课件【篇5】

教材分析:

“艾滋病知识读本”是《健康与安全》课程中的内容,其具体要求是:了解艾滋病的国内外流行趋势;理解艾滋病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理、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以及防治艾滋病的紧迫性;通过学习熟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手段。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行为,预防艾滋病的侵袭,并能够力所能及的指导帮助身边的人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为社会预防艾滋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教学重点:

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预防。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指导日常行为。

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的主脉络是:复习第一课时艾滋病的相关概念——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和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紧迫性——学习、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并能够用来指导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关注并投入全社会的预防艾滋病工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艾滋病病毒图片引出课题——艾滋病

2.复习

复习艾滋病名称来历、艾滋病毒、潜伏期窗口期等相关概念。

3.内容深化

通过有关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照片对学生产生强烈震撼,结合相关图表、事例以说明艾滋病的巨大危害性和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工作的紧迫性。

4.重点内容

学习、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并通过分析日常行为具体事例进一步加强、巩固相关知识的落实。

5.学习延伸

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投入防治艾滋的实际行动中,以国际艾滋病日和“红丝带”为引线,进一步促进学生关注、参与防治艾滋的社会公益活动。

6.学习拓展

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多媒体课件的详细步骤,一步步进行教学。在导入部分、复习部分、延伸拓展部分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原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艾滋病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重点:

感悟小斗士的可敬。

教学难点:

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小斗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细读课文2、3、4节,感悟不幸。

1、读悟课文第2节。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从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2)让学生抓住相关的词语,朗读体会这一段中所包含的情感。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读悟第三、四节。

(1)让学生默读第三、四节,体会艾滋病的可怕。

(2)指名读课文,体会恩科西遭遇的不幸,命运的无辜、不幸、可怜。

(二)细读课文5、6、7、节。

1、自由读第5、6节,恩科西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是怎样做的呢?

2、自由读第7节,同位说说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7节。

(三)细读课文8、9节,感悟关注。

1、自由读课文第8、9节,说说恩科西是哪一天离开人世的?

2、出示:第九节的内容。

(1)指名读。

(2)体会曼德拉的话的含义。(就是激励人们在天灾面前要像恩科西那样正视现实,敢于拼搏,做顽强抗争的斗士。)

三、联系实际,培植信心。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遇到挫折、失败、伤残、疾病等灾难,我们该怎么办?

(1)号召学生遇到灾难要顽强抗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生活从满信心。

(2)同情、帮助、尊重遇到灾难的人,培植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板书设计:

顽强抗争

15、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

发型课件6篇


下面是趣祝福小编为您准备的与您所需相关的资料《发型课件》,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形象。

发型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卷毛根与钻小洞的本领。

2、体验操作的快乐,感受亲情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纸盘、毛根。

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卷毛根,设计妈妈的新发型。

难点:毛根钻小洞,毛根钻过小洞弯曲一下是难点。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讲讲自己妈妈的发型。

1、我们来看看妈妈的头发:这些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短短的、长长的、卷卷的。那么你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我们妈妈的头发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卷。

2、头发还有各种颜色呢!我们来看看:这些妈妈的头发是什么颜色?(黄色、蓝色、红色、黑色的)那么你妈妈的头发是什么颜色?

小结:妈妈们头发的颜色有黑色的、有黄色的、有红色的,妈妈的头发真漂亮。

二、引导幼儿观察范例,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

1、顾老师为我的妈妈设计新的发型,我们来看看。

2、引导幼儿观察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

师:看一看,老师用什么材料给妈妈做头发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头发用扭扭棒做的。)介绍新材料:毛根。

原来妈妈头发是用扭扭棒做出来的。

3、学习卷发:

重点:我们来帮妈妈卷头发,好吗?伸出小食指,夹住扭扭棒,卷卷卷呀卷,妈妈的头发卷好了。

我们一起来帮妈妈卷头发:下面拿一根扭扭棒,跟着老师卷一卷:伸出小食指,夹住扭扭棒,卷卷卷呀卷,妈妈的头发卷好了。

4、学习钻洞。

⑴给妈妈做头发。

我们来给妈妈做头发了:扭扭棒钻洞洞,钻过洞洞弯弯腰,咔嚓,弯弯腰。

⑵难点:穿过洞洞弯弯腰

我们看仔细了:扭扭棒钻洞洞,钻过洞洞弯弯腰,咔嚓,弯弯腰。弯弯腰要用力往下摁。

三、鼓励幼儿为自己的妈妈设计发型

1、交代任务及要求。

师:我们想不想用扭扭棒给妈妈卷头发了。那么,我们去帮妈妈卷吧!不要搬小椅子,去试试吧!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要求。(要求一: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尝试。要求二:能设计有特点的发型。)

四、作品评价。

1、宝宝们,我们来看一下,谁的妈妈的头发最漂亮?

2、妈妈的头发都很漂亮,我们回家也给妈妈卷卷头发,好吗?

发型课件【篇2】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美术设计发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设计发型,感受艺术美,激发幼儿设计发型的兴趣和欲望。

2、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的把自己设计发型画出来。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课件

2、教师范画5副(不同发型)

3、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由收到信引入

出示收到信件,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兴趣

师:咦,小朋友们,刚刚接到了一封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细读信内容:大三班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乐乐电视台的主持人,我们台下个月要举行一个发型设计比赛,我台邀请大三班小朋友为自己的妈妈来设计一个新发型,你们愿意吗?在设计新发型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发型师设计出哪些漂亮的发型呢?

二、欣赏不同的发型(观看PPT)

1、师:这些设计师设计出发型真好看,有了这些漂亮的发型,每个妈妈看起来会更加的漂亮。老师也忍不住想为自己的妈妈设计了新的发型。看看老师设计的新发型师什么样的。

2、出示范画

师:好看吗?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发型师怎么样的(让幼儿说一说)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设计方法。

三、幼儿作画

1、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放轻音乐)

2、要求幼儿设计出与别人与众不同的发型

四、讲评作品

大家设计了很多美丽漂亮的发型,希望大家以后设计出更好看的发型,好吗?

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很能激发小朋友动手的欲望,以爱激情,以趣引入,轻松有趣的创作环境,使孩子的兴趣非常高。开始先让看信的形式来引题,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调整孩子们上课的状态,然后让幼儿观察PPI发型,再自己设计发型,做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但由于小朋友很少接触到发型方面的知识,所以很多小朋友能看到妈妈的发型,很快的讲出很多种发型,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的教学准备方面还有比较充分的,我个人觉得如果在教师示范画,教师不要示范,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然后把设计发型画出来。我觉得这样效果会更加理想。可能是我自己想的太多了,在教师示范中请了2位孩子上来画了2种发型后,孩子的一些创作想法都会模仿老师的示范画了。但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是成功的,激发培养了孩子爱母亲的情感,并在送给母亲画的时候,深化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希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能有更好的提升。

发型课件【篇3】

幼儿园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太阳树》

【活动目标】

1、巩固正确的握笔姿势,学习用毛笔画各种线条。

2、尝试用直线、曲线、螺旋线以及线条的长短变化表现太阳的光芒。

3、注意保持衣物洁净,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欣赏过歌曲《种太阳》。

2、幼儿人手一份画好树干的作业纸。

3、毛笔,颜料,颜料盘,海绵印章,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种太阳》,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教师:你想种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呢?它会发出什么样的光芒?

2、师幼共同探索、讨论“太阳树”的画法。

(1)教师出示画有树干的作业纸。

教师:太阳树长出来了,可是太阳呢?我们来给它添上太阳吧!

(2)教师出示海绵印章、毛笔,与幼儿一起讨论作画方法。

(3)教师示范,幼儿观察海绵印章及毛笔的用法。

教师:用海绵印章画太阳,用毛笔画太阳的光芒。可以用直线、波浪线、锯齿线、螺旋线等不同的线条来画光芒。

3、教师介绍作画材料,并交代作画常规。

(1)教师逐一介绍作画材料,指导幼儿使用后放回原处。

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毛笔、海绵宝宝、纸和颜料。画完后我们要将这些工具和材料送回它们的家。

(2)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提醒幼儿注意握笔姿势,学习用毛笔画各种线条。

4、欣赏作品,教师评价、总结。

(1)教师:你画的太阳一样吗?你画的太阳准备送给谁?

(2)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巩固对各种线条的认识和表现。

教师:你用了几种线条来画太阳的?是怎样画的?

5、歌表演“种太阳”。

幼儿随歌曲《种太阳》自由舞蹈,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以“故事”为线索,引导幼儿大胆畅想,用已有经验,大胆说出不同形态的太阳形象。在活动中首先通过故事导人,让幼儿在听听、说说、讲讲的过程中了解太阳的颜色。紧接着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思考、了解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个过程充分展示幼儿想象、用语言大胆地表述为下一环节打下伏笔。接下来,结合了课件太阳的图片让幼儿观看,让幼儿感受色彩美,通过太阳的七种颜色的美和色彩带来的心里感觉,有效的将心理健康渗透到美术活动中,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美术活动中感受色彩美;为下文的绘画作铺垫。整节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放手让幼儿去画。从而帮助幼儿感受到艺术活动的夸张性,体验艺术活动中大胆想象、创作的快乐、有趣,萌发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发型课件【篇4】

1、尝试用所提供的材料(绒条棉签树叶彩纸)为大狮子设计发型。

2、体验自主表现,创造的快乐。

1、ppT图片

2、幼儿操作所需材料(绒条棉签树叶彩纸)

3、背景音乐(幼儿动手操作)

一、情景导入

1、森林里一只小鹦鹉新开了一家理发店,(教案出自:教案网)你们去过理发店吗

2、出示图片1(小刺猬)这是谁呀

小鹦鹉帮她设计了一个什么发型

3、出示图片2(小绵羊)我们来看一下下一位又是谁来了

观察一下她现在是一个什么新发型

4、出示图片3(大狮子)第三位顾客呀不满意小鹦鹉设计的发型,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设计一个新颖的发型。

如果请你帮大狮子设计的话,你会设计一个什么发型

二、讲解示范

1、今天老师也帮你们带来了一些材料,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哪些(教师一一做介绍)

2、出示狮子头(看一下,老师帮你们在盘子的周围打了很多小孔,(教案出自:教案网)如果是你,你会利用桌上的哪些材料穿过这个小孔帮它设计一个独特的发型),请一个幼儿上来尝试一下。

3、出示几张狮子头像,请个别幼儿自由选材,上来做小老师示范一下。(树叶贴画,棉签作画,撕纸贴画)

小结:刚才这几位小朋友设计了几种发型,都很棒,大狮子很满意,请老师谢谢你们。

三、幼儿动手操作:

1、现在就请小朋友们选择你喜欢的材料,为大狮子设计一款发型。

2、教师提要求:

小朋友在你们画之前我们的狮子王还有几句话要老师转告你们:我可是森林里的百兽之王,你们可别把我画成了小病猫。我的头发可多了可多了。

3、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4、重点提醒幼儿注意画头发时线条应多而密。

四、展示欣赏,评价幼儿作品。

大狮子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他设计了这么美丽的头发。

发型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画长格线,能从纸的一边画到另一边。

2、能选用颜色、坚持画画。

3、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范画、中间贴有狮子图片的画纸、彩笔。

活动过程:

1、预热阶段。

教师讲故事“动物园里的狮子笼坏了,大狮子逃了出来,发生了一些惊险的事情……”。

2、图形刺激。

教师引导幼儿建构狮子笼:“我们来帮助大狮子,重新帮它搭个狮子笼吧!”

1)搭狮子笼。教师和幼儿一起尝试手拉手、肩靠肩用身体来搭狮子笼,要搭得紧密些。

2)出示图片。“这里有一些老师设计的狮子笼,这些笼子是怎样的?”

3)教师示范画:“从纸的一边画横线到另一边,从纸的上边画竖线到下边,画得密些,这样的狮子笼才结实。”

3、创作表现。

鼓励幼儿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坚持画画。

4、评价作品。

评讲谁画的狮子笼最结实、最漂亮。

活动反思:

《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整节活动下来,基本目标能够达成,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孩子们在做做玩玩、动动小手的活动中激发对美术造型表现及欣赏活动的兴趣。活动中锻炼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左右手协调能力以及手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发型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并练习画(直线、折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多种线条)在已有的脸型上设计发型。

2、了解美发师的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

3、鼓励幼儿大胆地描画出、创作出自己心中最好发型,从中体验创作的快乐,获得心情的愉悦。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发型图片,彩笔每个幼儿1盒。

2、《美术》上p16—17.

3、小红花若干朵。

4、制作几种假发。

5、音乐素材(电视、DVD、光盘、数码相机)。

6、脸型图每人一份。

活动重难点:

尝试用笔画直线、波浪线、折线螺旋线等多种线条。

设计发型。

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欣赏发型

1、出示发型照片,与幼儿一起欣赏。

2、请幼儿说说:每张照片上是发型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说说妈妈、爸爸和其他家人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如:妈妈的头发烫成大波浪,弯弯曲曲地披在肩上很漂亮;爸爸的头发很短是平头,很精神。

4、请幼儿之间互相观察发型,说说朋友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5、你经常去哪里理发?理解美发师的工作、

二、探讨头发的画法

1、欣赏画册《OK发型师》画面。讨论如何为光头人添画头发,用什么样的线来表现。

2、幼儿看发型图样,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出几种线条:直线、波浪线、折线、螺旋线……说说哪种发型适合用哪种线条。短发适合用短直线来画,卷发可以用波浪线、折线、螺旋线来画。

3、示范线条的画法

(1)、教师示范直线的画法。

师:再画直线时要注意笔不能晃才会画的漂亮。

(2)、教师示范曲折线的画法。

师:曲折线像鲨鱼的牙齿一上一下,尖尖的牙齿!

(3)、教师示范波浪线的画法。

师:波浪线也是一上一下,不过没有尖尖的牙齿。

(4)、教师示范螺旋线的画法。

师:螺旋线像蜗牛的家一圈一圈的。

三、幼儿设计发型

1、幼儿说说自己要设计什么样的发型,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线条绘画。从发际处开始向外画。

2、教师提醒幼儿画时线条要一根一根紧挨着,直到将整个头顶部画满,要画的多,画的紧密。

四、展示评价

师:孩子们,刚才看你们画的非常认真仔细,现在就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请你们把自己的作品贴在涂鸦墙上吧。

生1:(幼儿走到老师身边,并把画贴在涂鸦墙上)我画的是姐姐,姐姐很爱我。姐姐很臭美。

师:为什么?

生1:姐姐穿漂亮衣服,有漂亮的头发。

师:那姐姐的头发是什么样的?

生1:是黑色的,直直的,短短的,像一个娃娃。

师:咱们班的孩子就是了不起,不仅画的好,说的也好。

生2:我最喜欢妈妈,她是一个理发师,所以我画的是妈妈的发型。

师: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的啊?

生2:她是长头发,弯弯的,棕色的。她是长脸,配上我的长发一定更漂亮。

师:是呀,爱妈妈,疼妈妈。把妈妈的头发画的好漂亮啊。有这样的女儿,妈妈也幸福。老师奖励你一朵小红花,一是你画画得好,二是你爱自己的妈妈。

生3:我喜欢自己,我给自己画的。

师:呵呵,喜欢自己好啊!那你给自己设计的是什么样的发型呢?

生3:我自己是短头发,黑色的。因为我是男子汉!

师:呵呵,小男子汉哦!画的蛮好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画得很好,有的是亲人发型,有的是想象中人物的发型,总之不管怎样,敢画就是一种成功,我希望你们以后,认真观察,多多练习,也许你就是一个小画家,有没有信心?告诉老师?

生:有(齐喊)

师:有信心就会成功!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最棒的!回家以后,给自己最喜欢的人设计一个发型,明天带来。

评析:通过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幼儿感受到自我被认可,在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树立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请幼儿评出最佳“发型设计师”

钻石的课件通用


经过认真整理趣祝福为你编辑了钻石的课件相关的案例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协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

钻石的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过程揭示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知道了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干旱到什么程度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

二、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就在这样干旱的情况下,一个小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让我们迅速地读读课文,找出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课件)

适时板书。

三、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第二自然段

1、师:是啊,一个普通的水罐发生了那么多变化,真神奇啊,可是一个空空的水罐怎么会突然装满水了呢?快读读相应的段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体会,说的同时指导读。

*抓住喜出望外理解小姑娘找水的累和对母亲的爱。(次重点)

3、读到这里,你们知道水罐变化的原因了吗?

4、师: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学生齐读。

(二)第三、四自然段

1、师:水罐后来又变成了银的、变成了金的,是什么原因呢?读读课文,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朗读感悟小姑娘对小动物的爱和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三)第五自然段

1、师:在大旱之年,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了,小姑娘渴吗?(渴)你从哪看出来的?(再也忍不住了、咽了一口唾沫)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咽了一口唾沫(肚子饿了,看着别人在吃着香喷喷的食物,你会怎么样?)从这里你了解到了什么?(小姑娘口渴难忍,但她还是克制着自己)

指导朗读。

3、师:小姑娘在那样口渴的情况下,还是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时,又一个奇迹发生了。

指名读最后一句。指导读。

师:在旱灾之年,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出来,人们的心情会如何?

4、师:是什么原因让水罐又发生了变化呢?

(四)第六自然段

1、引读: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课件出示星座图)[

2、师:可是,钻石为什么会升上天空变成星星呢?(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四、拓展延伸

师:这个罐子之所以这么神奇,是因为它周围的人们都充满了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板书)

同学们,你的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和事,请你把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五、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歌词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看短片)愿我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拥有神奇的力量。愿我们的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六、爱心作业

制作爱心贺卡,送给你周围有爱心的人。

板书:空水罐装满水银金七颗钻石大熊星座

神奇

小狗女孩陌生人

爱心母亲

钻石的课件(篇2)

教学要求:

1.检查背诵

2.学习本课生字,有重点的进行方法指导

3.用清澈造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4个人一组在小组内背诵,由组长负责把背诵成绩填入朗读检测本上.

选几名(好,中,差)同学在全班背诵.

二、指导生字的记忆和书写

(一)学习生字

一学生出示卡片:绊,递指名读字音

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绊,递念半,弟的音

得出结论:绊,递的读音同声旁相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组:钻,枯,咽,接,最后得出结论:钻,枯,咽,接是近声旁的形声字

(二)多音字练习

(1)她累得倒(dǎo,do)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把水倒(dǎo,do)在水里.

(3)七颗钻(zunzuān)石.

指导股和澈的书写

股:右半部的上边第二笔是└不是乚

澈:右半部是反文攵而是折文夊,中间的月第二笔是丨

三、造句练习,用清澈造句

方法:1.找出清澈一词在文中的句子,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

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2.联系语境理解清澈,指的是水流清而透明.

3.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内容可以用清澈(泉水,小溪,小河,湖水,海水,眼睛)

4.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举例:(1)我家门前小溪里的水很清澈

(2)小鱼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来游去.

归纳为:(1)可以表达为清澈的

(2)也可以表达为清澈

五,作业:

1.写生字

2.独立造句

干渴

教学要求: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钻,倒)及新词,认读5个字,能用清澈造句.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7自然段.

4.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难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钻石的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爱心的神奇力量。

2、丰富的想象。

二、课时: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夏天的夜晚,当你仰望天空,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星星、外星人、宇宙飞船……)

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都非常的丰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遥远的大熊星座,跟随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起走进《七颗钻石》。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你了解托尔斯泰吗?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和法律系学习,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1847年退学。1851年参军,参加过克里木战争。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19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复活》(1899年)等。晚年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过着平民生活。

(三)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们对列夫?托尔斯泰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这位伟大的作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首先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声音要洪亮,有感情。

2、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师生齐读课文

老师作适当的点评。

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的巨大的回报。

(四)深入探究

《七颗钻石》让你觉得最有兴趣的是什么?

罐子为什么会一直变化?

那么这个神奇的罐子发生了几次变化呢?是怎样变得呢?(同学们讨论)

体现出罐子由无水最后变成金的,继而飞出七颗钻石这一神奇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文字:无水--有水--满满的--银--金--七颗钻石一一一大熊星座,(以斜行排列的形式,用箭头显示变化的过程:空的木头水罐→有水的木头水罐→重新变得满满的木头水罐→银水罐→金水罐→冒出七颗钻石的金水罐→七颗钻石升上天变成的大熊星座)通过形象的图形让学生体会蕴含的道理。

3、是什么让这罐子变得这么神奇呢?

女孩→母亲(孝心)

女孩→小狗(善心)

母亲→女孩(母爱)

女孩→陌生人(爱心)

而其中所有涉及的最重要的就是:爱。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正是小姑娘的爱心使一切发生了奇迹,不仅救了她的妈妈,还救了其他人,而这也是我们同学们最需要学习的,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爱心的人。

我们说能从水罐变出了钻石飞到了天上,那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吗?

不会。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而这种包含了作者美好愿望,充满了想象与幻想的文学体裁,我们称之为童话。

童话:是文学中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一个美妙的世界。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童话呢?

安徒生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格林童话……

从中我们感悟最深的就童话中所赋予的真善美的精神,他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了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六)拓展延伸

学习了如此美妙的童话,从童话中我们学到了真善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放飞想象的翅膀,写出我们心中的童话。

给出三个题目,一共四组同学,其中三组分别选定题目,还有一组自由发挥。

A、文中介绍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请发挥你的想象,具体形象的描绘大旱灾的情景。

B、文中小姑娘找水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如果你是她会梦到什么?

C、文中最后小姑娘非常口渴,想要喝的时候,来了个陌生的过路人,请想象一下当时小姑娘的心理是如何?

要求:(1)展开想像的翅膀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

(2)与下文联系也要紧密。

(3)要基于童话的真善美的原则。

同学们交流,老师作出适当点评。

(七)课堂小结:

有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用爱心乘着想像的翅膀把我们的生活点缀的更加美妙。

(八)布置作业:

把小姑娘梦中的情景再修改补充使其完整、合理,并且与下文联系紧密,整理成一段文字(200字左右)。《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七颗钻石》。在晴朗的夜空,我们会发现北方有七颗排列成勺子形的星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光,它为我们指引着方向,它就是大熊星座。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是讲大熊星座的一个故事。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位同学在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地听,她所说的故事中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叙述故事

师:这个故事这么长,她说得这么清楚,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罐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生:空水罐--装满水--银的--金罐--跳出钻石。(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并指导“银”字的写法。)

师:多么动人的故事啊!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请同学们打开书81页,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师强调读书姿势。)

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个故事吗?

生:是在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那次旱灾非常严重?同学们找一找。

生1:所有的。

生2:干涸、干枯、焦渴而死。

生3:都。

师:多细心的孩子啊!大家请看大屏幕,想想该怎样读才能显示出那次旱灾的严重,你们自己读吧!

生:自由练习读第一自然段。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呢?注意读出那次旱灾的严重。指名读。读后教师评价:好,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而且非常有感情。听了她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么一幅情景:火红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帝,大地干裂了,河里没有一滴水,许多人和动物都因为缺水而渴死了,所有活着的人都眼巴巴地望着天空,嘴里喊着同一个字:水。在这样的情况下,《七颗钻石》这个动人的故事发生了。哪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请你来读。

生:指名读。

师:强调“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重读“哪儿、累得”。你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再读这句话。

师:有进步,谁还想来读读这句话?请你来。

生:另一生读。

师:真有进步。同学们想读这句话吗?我们一齐来读。

生:齐读这句话。

师:谁接着往下读。

生:接着读。“当她醒来…………跑去。”

师:你读得真正确,你的声音真好听。同学们,小姑娘一觉醒来,她惊喜地发现罐子里装满了水,她的心情怎样?你来说。

生1:高兴。

生2:激动。

生3:惊喜。因为她找到了水,就可以给妈妈治病,妈妈喝了水,身体就会好起来的。

师:你理解得真好,体会体会小姑娘的心情,读读第二自然段的后两句话吧,老师听听谁读得最棒?

生:自由练读后两句话。

师:哪位同学能把前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次?

生:一生连读1、2自然段。

师:孩子,让我说什么呢,读得这么好,我们俩握握手吧,我太佩服你了,你比我读得好,请坐。我相信咱们班每一位同学都能和她一样,把文章读好。你们看,她刚才读“赶紧往家跑去,”读出另外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因为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才使空水罐里装满了水。咦,木水罐怎么会变成银的呢?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练习读第3自然段。

师:读完了,知道为什么木水罐变成银的了呢?请你来回答。

生:因为小姑娘很关心小动物,她就倒了一点水喂小狗喝。

师:请你来读一读小姑娘给小狗喂水的那句话。

生:“小姑娘把水…………欢喜起来。”

师:读得不错,谁还想读?

生1:生2:读。

师:“都舔净了,”小狗多渴呀。同学们,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一场大旱灾,小姑娘辛辛苦苦找来的水,自己没有喝一口,看到生命垂危的小狗,就把水倒一点给它。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话。

生:读“很久很久以前…………都焦渴而死。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师:正是小姑娘对小狗的关爱,使木水罐变成银的了。那第三次水罐变化是什么原因呢?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小姑娘抱着一罐清水,翻山越岭,终于回到了家,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小姑娘一进家门便喊:“妈妈!妈妈!我回来了!你看,我找到了清清的水,妈妈快张开嘴吧,让女儿喂你一口水吧!”听到了女儿的呼唤,母亲勉强地睁开沉重的双眼,露出一副慈爱的笑容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金的。孩子们,水罐为什么会变成金的?

生:是因为小姑娘的妈妈对小姑娘的`关爱,使水罐变成了金的。

师:说得太好了。是母爱使水罐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正想凑上水罐去喝水,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师:是什么使水罐里跳出了钻石?

生:是小姑娘关心别人,使金水罐里跳出了几颗钻石。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她关心别人的?哪句话?找一找。

生:“突然…………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小姑娘把水给了别人,她自己不渴吗?

生:渴。

师: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小姑娘很渴?

生:“小姑娘咽了…………过路人。”

师:你读得很认真。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怎样才能读出小姑娘很渴?

生:练习读。

师:声音很清脆,“咽了一口唾沫”,她多渴呀。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

师:学着她的样子大家一齐来读读。

生:齐读。

师:我们把声音放出来好吗?

生:再读。

师:你还从哪句话中看出小姑娘特别渴?

生:小姑娘再也…………要讨水喝。

师:你找得很准确,我发现你读得很好,可惜被我打断了,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读得太好了,将来肯定能当个播音员。同学们,都读读这句话吧。“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你想着怎样读才能显示出小姑娘很渴的样子,你就怎样读?

生:练习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小姑娘在自己口渴难忍的情况下,将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找来的一罐清清的水,递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她给过路人的仅仅是水吗?不,这是生命啊。同学们,将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吧。”

生:配乐朗读1、5自然段。

师: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同学们,(板书:爱)爱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小姑娘和母亲的心像金子般美好,如钻石般珍贵,一颗又一颗代表着爱的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照耀人类,使普天下的人都沐浴在爱的暖流中,那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出示:大熊星座)同学们,课文学完了,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拿出本子,注意写字姿势,可以给自己说,也可以给小姑娘说。

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自己写的?

生:小姑娘和她的妈妈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这样才使这股生命之水从水罐里涌了出来。

小姑娘找到水,把水给妈妈,妈妈又还给小姑娘,小姑娘给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爱就是这样在他们心中循环着,传递着。

小姑娘将生命之水给了小狗和过路人,自己却忍着渴。

爱是多么重要啊,正是因为爱,才有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正是因为爱,才让有了这么多个奇异的变幻呢。

世界上不管发生了多大的灾难,只要人们有爱心,就会被解决。……

师:同学们,你们真的把课文读懂了,你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诗啊。这节课我们虽然学完了,但是我想同学们以后看到大熊星座的时候,一定会想到这个善良的姑娘,这位慈爱的母亲,这个动人的故事。

钻石的课件(篇4)

《七颗钻石》是人教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下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奇的童话故事,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本课是一篇神奇的童话故事,描写了地球上大旱灾,小姑娘为妈妈找水喝的经历。课文是以水罐的变化为线索,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受“爱心”是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有着鲜明的主题教育,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主题教育与语文基础训练的和谐统一。

纵贯案例一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总体设计是抓住“主题”体会表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那就是孝心、关心、善心、同情心,这些归结起来就是“爱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初读课文后,不用细心地分析,就能理解到这个层次。抓住文章的主旨,我想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体会,这样的爱心是怎么表达出来。怎么表达的呢?无非就是让学生抓住主要的事件和描写事件的句子以及词语。要体会这些句子和词语表达的含义,以及情感色彩。教学时,要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的表达,尊重学生多元的感受,体现阅读是“对话”过程。

2.特别关注的是语言的表达。例如,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小女孩的爱心,是妈妈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那么,你从课文中,那些词和句子体会到了小女孩对母亲的孝心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这样的引导就是让学生读进文本,体会文本,文本的主题意义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没有语句的分析,就不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是“咬文嚼字”的语文。例如,学生体验孩子的.孝心,找到“我从‘一天夜里’看出小姑娘非常的勇敢。她自己一个人,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说明她对母亲很关心。”又如学生说: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里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我抓住了‘竟’这个词。说明了水罐很神奇。”还有“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我从‘喜出望外’这个词,感受到小姑娘特别的高兴。因为遇到了出乎意料的事,非常地高兴?”有了词句的透析,才能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关注了思维的想象。利用文章的空白之处,拓展想象的空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例如,小女孩去找水,那么都去哪里找水了,通过想象体会小女孩的勇敢和艰辛,突出她是一个特别孝心的小女孩。再如,她躺在沙地上睡着了,那么她做了一个梦,会梦见什么呢?这是让孩子体验小女孩的美好愿望,体验为妈妈找水的急切内心。这样的处理与文本的表达是相辅相成的。

4.注重了在体验中朗读。语文是情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什么时候,训练学生的情感朗读呢?它应该是在词句分析基础上,生成情感之后,及时的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书感动。例如,当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小姑娘的急切回家的心情,就让学生带着又惊喜又着急的语气来朗读。这是把语言现象与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朗读训练才是有效的。

5.注重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文本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如何透过文本也让学生受到教育,那么就要在关联之处,拓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去。例如,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师引导:真了不起,在这样的大旱灾,母亲把水留给了自己的女儿。母亲自己选择了死亡,母亲喝不到水,有可能死亡。那么,女儿接过妈妈的水,可能会活下来,多了不起的母亲啊!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妈妈,妈妈给予了你的生命,给你无私的呵护,也是关心你成长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你和妈妈之间,有没有特别让你感动的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自然的结合,没有痕迹,也不造作。学生理解了文本,也理解了母爱。我们说语文也是生活中的语文,但是,我们在文本与生活建立联系的时候,千万要把握“尺度”,不是语文联系生活,越多越好。而起到辅助体会文本的作用就可以了。我们不能为了情感教育,而冲淡对文本的学习。文本始终是学习的重点。

6.注重了读与写的结合。现在阅读教学多在内容与情感上分析,很少看到语言能力表达的训练,阅读课成了说读课。阅读教学上,在适当的环节上,让学生动一动笔不好吗?例如,教师引导:多么善良又富有爱心的小姑娘啊!她想到了所有的人,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你想不想对这样的小姑娘说点什么呀?(想)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然后,把心里话说给大家听。也许有人认为写是多此一举的。但是,我们阅读课长期得不到写的训练,阅读教学也是值得忧虑的了。看似一个小环节,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训练意识。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

语文教学要在平淡中见功夫。我们喜欢满怀激情的阅读教学,因为那样确实很吸引人的视觉和听觉,但激情过后是什么呢?是一味的情感熏陶吗?语文必须要落实语言的基础,感悟语言的表达形式。这些靠激情是做不到了。虽然有的语文课,我们看不出有许多的创意以及资源的引进,但你能着实的感受到,是在教语文。看似平淡,但有语文训练意识,那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钻石的课件(篇5)

·课名是《七颗钻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七颗钻石》是一篇……。主要学习资料是理解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的原因,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并进行贴合主题的写作练习。

知识技能:

·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

·读懂课文,来理解文中“喜出望外、涌出”等词语;能完成课件中带给的“填空”练习,会口头练说“她想------但又一想------”的句式来描述人物心理活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

·能围绕“学完了课文,我想说------”进行主题打写。

过程方法:

·透过自主识记、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语句;

·透过两两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仅理解课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潜力;

·透过阅读拓展资源、写作、展示等活动,提高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主、合作探究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原因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从品读超多有关爱的故事中,体会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本课以“水罐变化的原因”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就是对每一次水罐变化原因的探究并将其分解给每个小组,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超多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带给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非网络试验班。经过了两年多的试验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十分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

·学生对童话体裁的课文很熟悉,而且对童话的形式很感兴趣;

·学生的阅读潜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潜力还不够;

·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1、这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学生齐读《七颗钻石》。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明白了《七颗钻石》讲的是有关北斗七星的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干旱土地的图片配上一段凄惨的背景音乐)

2、教师激情描述第一段的资料(略)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死亡的威胁中,我们的故事发生了——一天夜里,小姑娘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一路上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先是——(学生根据上节课的板书简单介绍水罐的变化过程。)

3、多么神奇的水罐,多么动人的故事。那么是什么让水罐发生着一次一次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凄惨悲伤的音乐和老师的深情描述,将学生带入了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个灾难缺水的年代,奠定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作为了情境创设的工具。

(1)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课文中描述水罐第一次发生变化的资料?

(“一天夜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2)如果你见到这样的小姑娘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这生命之水,她是多么高兴呀!此时的她嘴唇干裂,又累又渴,她真想……

(5)学法小结:

学生汇报找出读懂第一次变化的方法是先找句子,边读边想;再抓重点词,理解体会;最后就找到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语文阅读的方法,利用网络环境探究出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原因,这不仅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下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作为了带给丰富资源,加工信息的认知工具。

2、“小组合作运用这种学法,理解水罐第二、三、四、五次变化。

(1)教师引导一:看来水罐的变化不在于水罐本身,而是在于得到水罐的人是怎样对待它的,只要用“爱”来对待它,水罐就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完成板书“爱”和“连线”)

(2)教师引导二:既然她这么渴,她为什么还要让水给素不相识的人?她心里会怎样想?完成句式想象的打写练习,“小姑娘想——但又一想,——于是……”,写完后邻座合作说说。

·指名练说。

昨晚,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五岁的小女儿,她提了个问题,期望大家能帮她解答。“小姑娘是那么渴,瞧,她嘴唇干裂,喉咙冒火,她不能自己先喝一口,或者和过路人分着喝吗?”

(生问:这个过路人是神仙吗?要不水罐为什么能跳出钻石,涌出泉水?)

(5)教师小结:

是的,是爱让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这正是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呀!

设计意图:第二环节第2步中3、4两点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问题中回顾全文,了解到每一次“让水”小姑娘都是“焦渴难耐”的,当时的缺水环境又是那样恶劣。创设的这些问题情境能触动孩子的内心,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质疑,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到达移情的目的,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为学生带给不同题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阅读资源。其中8篇爱的故事,一首歌词,13则格言)

设计意图:第三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透过超多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的阅读资源让学生体会爱心的力量,积累文字材料,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情绪感体验,为创作表达做好铺垫。

1、教师小结:

孩子们,“爱”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小姑娘和母亲的心像金子般完美,像钻石般珍贵,那七颗代表着爱的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斗七星”。(完成板书)

2、同学们,是啊,爱心像钻石,像星星,照亮着每个人的心灵。我想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必须也留下了许多闪亮而完美的东西。那就请你把它写下来吧,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3、作品交流。

4、教师总结:

孩子们,你们写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爱”的诗篇,“爱”的真谛呀!我想以后当你们再仰望天空,看到“北斗七星”的时候,必须会想起这个善良的小姑娘,这位慈爱的母亲,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爱的奉献》的歌曲中,结束课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第四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创造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透过写后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体验写作的成就感。我设计的习作提示语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人人能说。另外,本环节还使用到“背景音乐”,这一资源的使用不仅仅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更能深入地表现主题,一举两得。

钻石的课件(篇6)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开动脑筋:在座位上不动,我们第一组的缪慧娟能不能和最后一组的蔡树荣拉上手?(生活动)

传递我们的手,传递我们的心,生活会更精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大家读过童话吗?

是谁给我们带来这篇童话的呢?

(屏现):本文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你对他了解多少?

1、首先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你们最想听谁读?其他同学也有任务:听好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篇童话讲了什么故事?

(屏现):本文主要写的是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她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和母亲几次让水的故事。

4、水罐经过了几次变化?它有哪些神奇之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5、生交流。读这些语句需要注意什么呢?

6、指导朗读:读时要注意突出惊讶的语气,而且每次变化时惊讶的语气应该越来越强烈。生齐读。

7、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说说你的看法。

8、(屏现):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语句?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说一说

9、文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小姑娘和母亲的爱心、善良。他们的爱博大深厚,他们的爱朴素动人。

10、我们的开头结尾没有读,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小老师?自己读开头和结尾,同桌二人讨论设计一个问题,待会提问。

B结尾中七颗钻石为什么还变成了大熊星座?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含意?

1、这样的结尾体现了童话的富于想象的特点,其实我们的同学也很有想象力,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读第一小节,想象第一小节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情景。一人读最后一节,想象人间的变化,给文章再续写一个结尾。

3、从大家的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爱的伟大神奇,其实我们身边也在发生着很多爱的动人故事,他们或惊天动地,或简单平凡,每一点一滴,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行动。

这是老师所带来的一些爱的画面,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或者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这样的事,看,爱在行动。

爱很伟大,爱恨神奇;爱也很平凡,也很简单。在生活中拥有一颗爱的心,我们将更美丽,更幸福。

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我以及很多的同学们心中都涌动着一曲爱的赞歌。大家都爱听歌,对吗?大家能写歌吗?其实写歌也很简单。

贝多芬的《欢乐颂》大家听过吗?先来听一听,旋律很优美,对吗?老师先作了几句歌词,就算是抛砖引玉吧:爱心,爱心,纯洁的爱心,小小木罐装满水;爱心,爱心,圣洁的爱心,小小木罐端正正;……

请同学们自己创作歌词,听着这旋律,互相唱给对方听。

钻石的课件(篇7)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3)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1)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2)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3)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4)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5)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1.理解课题。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钻石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如下词语:哀哀、咽了口唾沫、路人,并结合句子读懂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写出的意思。

2、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抓住作者描写的一次次神奇变化和变化的原因,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爱”写具体的,并体会童话的写作特点——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们的美好愿望。

3、抓住“竟、喜出望外、突然”等词语,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这些词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结合环境描写、联系这些内心变化深入体会“哪儿也找不着水、反正”等词语的意思,建立对人物爱心的深刻体验,较为深刻体会本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2、看到这幅图片,我们是不是想到上节课读过的一篇课文啊?

我们一起说出课文题目《七颗钻石》,ppt,板书。

3、同学们,想不想拥有一颗闪亮的钻石啊?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会找到好多拥有钻石的方法。

二、回忆故事,概括出主要情节。

1、上节课,我们整体认识了课文,那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记忆力!ppt看来真是难不住你们,再来一组!

通过刚才这些同学们勇敢的回答问题,老师感觉到你们的记忆力还真是强!

那看你们还能不能回忆起,ppt,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是啊,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空空的水罐变出来了七颗钻石的神奇故事。当然,在变出钻石之前,水罐还发生了几次变化。谁来按顺序说一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下面我们就再次一起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寻找答案!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内容,ppt。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用笔勾划出你的答案。

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我找到的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是:)嗯,找的很准确。

小姑娘给生病的母亲找水喝,是对妈妈的(关心、爱、也是对妈妈的孝心)

那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写出小女孩的孝心?(追问:说说你的体会。)

3、老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老师也找了一个词“夜里”,你一个人夜里敢出门吗?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这样的夜晚恐怖吗?,小姑娘怕吗?怕,她为什么还要出去?

4、这水好找吗?是不是出门就找到了?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你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小姑娘为了给妈妈找水,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她一定吃了许多苦,老师请同学读一读划红线的句子,读出小姑娘找水的那种艰难的感觉!

小姑娘放弃了吗?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坚持、不怕困难、)

老师总结:对呀!就是小姑娘的坚持、不怕困难,以及她对妈妈的爱和孝心PPT,让水罐发生了第一次神奇的变化——变出了满满的清水。

三、运用所学,自读自悟,体会爱。

那么,接下来水罐还会相继发生四次变化,你能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自己来读一读故事吗?

那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读故事,记得用上我们刚学到的方法。

2、我看好多同学都读完了,我们就按水罐变化的顺序来交流,谁先来说一说水罐发生第二次变化的原因?

小姑娘要把水留给(妈妈)喝,这也说明小姑娘对妈妈有(孝心)。

那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写出小女孩有孝心?(追问: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引导:

同学们想象:现在你就是那个焦渴的小孩子,突然你有满满一罐新鲜、清澈的水了,你是什么心情呢?你呢?

像这种高兴,意外的心情,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喜出望外。

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划红线的句子,要读出小姑娘喜出望外的这种感觉。

为什么没喝呀?

正是这种孝心ppt,再一次展现了神奇的力量,即使水罐掉在地上,水罐里的水依然是满满的。

3、谁来说一说水罐发生第三次变化的原因?

嗯,把水给小狗喝了一些,这说明小女孩有(爱心)。

教师引导:

平时小狗都是怎样叫的?汪汪的叫,故事中的小狗哀哀的尖叫,说明小狗非常的渴,非常需要水,小女孩帮助了小狗,小猫来了小女孩会帮助它吗?小鸟呢,说明小女孩对小动物有爱心。正是这种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第三次变化。Ppt变成了银水罐

4、谁来说一说水罐发生第四次变化的原因?

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写出妈妈对女儿的关心?(追问: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引导:

抓住“反正” ,体会无论怎样做母亲都很难再活下去了,还是忍着渴把水留给女儿吧!说明母亲对女儿的 (学生尝试说出关心)。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划红线的句子,读出母亲对女儿的关心和爱!请同学正是这种关心使水罐发生了第四次变化ppt变成了金水罐

5、最后一次变化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教师引导:

什么是路人?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是陌生人。咽了口唾沫,小女孩很渴,很想喝水。小女孩自己很需要水,但面对陌生人讨水喝,她是给还是不给,她内心是不是很矛盾很纠结。请同学来读读划红线的句子,感受一下小姑娘做出决定的不容易。小姑娘表面上送的是水!实际上是把生的希望送给了陌生人,这真是一位(善良,有爱心、无私奉献)小姑娘。水罐因此跳出了七颗钻石。

四、体会五次变化的不同。

1、同学们回想这五次变化,每一次都与上一次有所不同,哪次最最神奇?

老师请同学读一读第五次的神奇变化,既然我们都认为第五最最神奇,一定要把那种神奇的感觉带给大家!ppt

这爱如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同学们看着这闪亮的北斗七星,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七颗钻石送给小姑娘,而让它们高高的挂在天空呢?

教师引导:同学们小姑娘那美好的心灵就像钻石一样珍贵,就像星星一样闪亮,作者是想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星光照耀下用爱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找到获得钻石的方法了吗?我们再一起回顾下小姑娘获得钻石的过程。PPT(五次变化)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学到了、懂得了什么?

那想一想我们身边的父母、老师我们怎样去感恩?同学、朋友怎么去奉献?你打算为他们做一件什么事?

六、小结。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能感受到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学生,老师很受感动!同学们的爱,让这个世界美丽、可爱。老师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像小姑娘那样,拥有一颗如钻石般珍贵、闪亮的爱心。

七、付之行动:

请同学们为师长、父母、同学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坚持经常。

钻石的课件(篇9)

1、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正确认读本课中8个生字,书写15个生字。正确理解焦渴、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忍不住、涌出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自主探究、师生共学、交流讨论、发散想象等方法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懂得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好处,懂得关心他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这天我们一齐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童话世界――《七颗钻石》,一齐读课题。

2、出示钻石图,你觉得钻石怎样样?多么美丽的钻石啊,再来美美地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此刻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个性注意生字的读音,难以读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咽、唾沫、凑上、一瞬间、绊倒、匆匆忙忙、竟

(1)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齐读。

3、把刚才多读了几遍的句子展示一下。指名展示,全班练读。

4、理清故事脉络。

三、走进故事背景,感受水的重要

1、这则童话故事有一个这么美的题目――七颗钻石,然而故事的开始并不美妙,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来到遥远的以前。

2、师朗读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3、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哪儿让你联想到的?

①学生自由说。

②真会读书,能抓住关键词语来展开想象。

③朗读这段话。

l找出两个近义词(板书,读一读)

l到文中去看看,这两个词语的位置能换吗?为什么?

④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

这时候水意味着什么?

四:深入研读,探寻神奇变化的原因

1、故事里有没有出现这意味着生命的水读读2到4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2、找到了吗?谁来读。

(1)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水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之后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2)出现了怎样的水啊?想象一下,这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样的?想象这样的水再来读读这个词。

(3)为什么在那么严重的旱灾下,罐子里竟会出现清澈新鲜的水,最后还涌出巨大的水流呢?让我们到故事里找找答案。

3、先来看第一次出现水的情景。

(1)谁来读读。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水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2)根据回答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能抓住某个词或某句话来说说吗?

到处找水:

l小姑娘会去哪些地方找水呢?看到的又是什么情形谁来想象一下

师说,学生口头填空:小姑娘走啊,走啊,来到,但是。

小姑娘找了那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水,为什么不回家?

l一天夜里(夜晚的黑暗没有阻挡住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的脚步),

夜里让你想到什么?你夜里敢一个人出去吗?

小姑娘跟你们差不多大啊,她在夜里出去找水,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假如让你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你找到的答案,你会用哪个?(根据回答板书)

(3)当小姑娘醒来看到罐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她情绪怎样?(开心、意外、高兴、喜出望外、很矛盾)指名说,读。

相机引导体会竟字的妙处。(竟字去掉好吗?为什么?(出乎意料)再读一读,读出意外的感觉)

4、那么涌出巨大水流原因是什么呢?

(1)课件出示句子: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之后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2)我们先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长句子读通顺)

(3)说说原因?

(4)课件出示语段: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你有什么疑问吗?

什么是过路人?

小姑娘渴吗?从哪看出来?

朗读。

既然小姑娘那么渴,她能够不把水给过路人啊,她递给过路人的仅仅是水罐吗?读读这句话。(齐读)

②想象写话,小姑娘在想些什么?

自由练笔。

交流:把你的想象填到句子里读读吧。课件出示:

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想:()。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交流。

(5)是什么使神奇的变化再次发生?

齐读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之后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5、是小姑娘的爱心使空水罐变得满满的,还从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的爱心就如钻石般闪亮,钻石般珍贵。故事里因爱心发生的奇迹还有很多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好吗?

板书:七颗钻石

干涸、干枯

爱心

清澈新鲜的水(流)

钻石的课件(篇10)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1、重点指导:

⑴ “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⑵ 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⑶ “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⑷ “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⑵ 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⑶ 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⑵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⑶ 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⑷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⑸ 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理解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课后选做题。

瑞雪图课件通用


在欢乐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在表达善意和喜悦就需要用到祝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大量使用祝福语,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带有祝福的话送出去。好的祝福语,应该怎样去写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瑞雪图课件通用,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瑞雪图课件 篇1

预习提示:

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同时,文本产生的特殊年代,还赋予了文本自身独特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欠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4.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谜语等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课堂检测

理解课文内容,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想不想读一读、猜一猜?

课件出示

(谜语: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乱入梅花看不见。)

二、出示课件,欣赏雪景

说一说,欣赏了雪景,雪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认识这场雪的特点

A.雪大。

1.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组内交流。

2.找得快的同学,尝试读一读,看能不能把雪下得大的气势读出来。

3.汇报交流。(以中等生、学困生为主)

4.指导朗读。

(1)这么大的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感受到的?(优等生)

板书:听、看

(2)雪花飘落,悄无声息,怎么能听到呢?谁能通过朗读把山村夜静的特点表现出来。(优等生。评价后介绍方法,全班齐读)

(3)指名朗读描写雪大的句子。(中等生,学生评价)

(4)为了把雪大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突出哪些词语。(学困生、中等生)

(5)分男女生朗读。

B.景美。

1.出示课件:

(1)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2)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2.自学。

3.汇报交流。(1)由中下生汇报,(2)由优等生补充。

(1)“推开门……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颜色美)

(2)“看近处……银球儿”(形态美、静态美、挖掘叠词、儿化音的妙用)

(3)“一阵风……彩虹”(动态美)

4.指导朗读:

(1)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样通过朗读,通过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2)指名(优生)配乐朗读。(评价)

(3)拓展:你还看到了雪后哪些壮丽景色?

(4)全班朗读。(师评价)

C.人欢。

这么美的景色,最喜欢的首先是孩子了,他们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孩子们是快乐的,可是他们绝对不是最快乐的人,谁是最快乐的人呢?读完了下面的资料你就知道了。

出示补充资料: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并不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冰雪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小结:当时是1962年,我国接连几年遭受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如今,在这样的情况下,望着这一场及时的大雪,农民伯伯们看到这场雪,会说什么?

课堂检测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项做一做。

1.写写本课学会的生字.

2.仿照《瑞雪图》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

课外作业

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

瑞雪图课件 篇2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天的美丽景色。

2、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瑞雪图〉,回忆一下这场雪下的怎么样?

二、、学习课文(下雪时的图景)

1、请大家找一找描写雪大的句子,并且用横线勾画,圈一圈句子中突出雪大的词语,同时想一想你从这些词语中有哪些体会?

2、反馈:(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指导)

三、学习(下雪后的.图景)

师过渡:雪停了,雪后的景色怎么样呢?

1、你从那些词句中感受到美?自己走进第三幅图,认真读一读。

生:“第二天,天放晴了,推开门一看,荷!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

师:谈谈自己的体会?美在哪儿?

看图片(美丽的雪景图)口语习作练习。

师: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喜悦。

2、“看近出,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挂……)体会静态的美和作者用词的精妙。

3、“一阵风吹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师读,脑袋想象画面。

四、人欢图

1、下雪不仅装饰了整个世界,还引来了很多小朋友(图片)

2、如果你在图片上,你会干什么?雪给人带来了什么?(真的是景美人欢)

3、带着这样的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一段话。

五、结尾

师:这么美的景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读)

板书:

下雪前:、天气骤变

下雪时:雪很大、瑞雪(吉祥的雪)

下雪后:景美人欢

瑞雪图课件 篇3

瑞雪图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雪景图片。

漫天的飞雪、如画的雪景深深吸引了我们,我们都为雪的美丽而惊叹!今天让我们走进“雪”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瑞雪图》,齐读课题。

2、孩子们,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瑞雪图》这篇课文会写什么内容呢?“瑞雪”什么意思?

(1、不知道:我们来看看课文。

2、是不是这样?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三、合作学习:

1、课前通过预习,你知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有关下雪的哪几个情景?【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哪几段写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2、如果说《瑞雪图》是一组由三幅图组成的图画,那么我们来给这三幅图分别起个名字吧!请看: 学习指导:

(4分钟)

1、默读课文,请你给这三幅图分别起个合适的名字,并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然后把你们组起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注意:别人写过的不能再写。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写在黑板上。

(老师刚才了解了一下,有些小组也经过认真考虑,他们起的名字可能和别人的一样。)

四、交流释疑。

(一)、第三幅图

1、再看题目,你觉得最能突出“瑞”的是哪幅图?(第三幅图下雪后)

2、学生汇报第三幅图:

(老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

(1)我们第 组起的名字是

,我们的理由是

(2)我补充:我读了这个句子 :

然后起的名字。(3)我们第 组名字和他们一样,我们的理由是(4)我想读这句话:(5)……

3、写作方法:

(1)孩子们,再看这两段话,都是描写银条儿和雪球儿的,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这句是静态描写,这句是动态描写,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叫动静结合。习作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能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3)男、女读。

4、小结:孩子们,我们仿佛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置身于美景之中,你什么心情?作者什么心情?【板书:喜悦】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接读这段话。

5、老师点拨5段:(人快乐)

在这白雪皑皑的世界中,你最想干什么?(课件)男孩子,赶快行动起来吧!男生读 女孩子,我们一起来共度快乐时光!齐读。

6、小结:孩子们,课文4、5段写了下雪后美丽的景色和快乐的孩子们,你们能抓住关键词句给这幅图起了美丽的名字,真了不起!

(二)、我们接着欣赏第一幅图:

1、学生汇报:

预设:

(1)我们第 组起的名字是

,我们的理由是

(2)我补充:我读了这个句子 :

然后起的名字。

2、小结:下雪前的这幅图就是天气骤冷、彤云密布……

(三)、第二幅图:

1、学生汇报:

预设:

(1)我们第 组起的名字是

,我们的理由是

(2)我补充:我读了这个句子 :

然后起的名字。

2、小结:纷纷扬扬、簌簌落落的鹅毛大雪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四)、补充资料:

1、孩子们,每一幅图画都是那么赏心悦目,作者更是无比喜悦,无比激动!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资料)生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气候干旱,蝗虫肆虐,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们颗粒无收,饿死人的现象屡见不鲜。那时候,人们是多么盼望一场雨,一场雪,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啊!

过渡:就在那年冬天,人们期盼已久的雪终于来了。人们怎样?

当时作者就在胶东半岛的农村,他为即将丰收的人们而激动,他为即将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而喜悦!因此,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由衷地赞叹:(齐读)啊„„

这一场雪,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他们欣喜地赞叹道:啊„„ 这一场雪,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憧憬,他们激动地赞叹道:啊„„

(五)、再看课题,“瑞雪”怎么理解?(吉祥的雪,给人带来希望的雪,预示着丰收的雪。)

作者峻青满怀美好的期望,喜悦地赞美这场雪,在作者心中,这场雪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五、积累与运用。

1、自主积累:请你把自己想积累的词语画出来。

2、欣赏视频,练习说话。

孩子们,我们灵宝也进入冬天了,可是,只在前几天下了两场小雪,你们一定向往作者笔下粉妆玉砌的世界吧?现在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以用一句话、两句话来说,用上课文中学过的词语或句子。)

瑞雪图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并想象,体会雪景之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冬天吗?说说你的理由。

2、师: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歉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喜悦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3、板书课题,生读两遍。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瑞雪”指什么雪?(及时的好雪,庄稼最需要水分时的雪)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时间顺序)。

2、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3、读了课文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景色?

三,精读课文。

a下雪时

1、齐读2、3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下雪时的?

2、师:下雪时风是怎样刮的?能不能学一学?寒风吹在你身上,给你怎样的感觉?

3、雪是怎样下的?(纷纷扬扬)说明了什么?(雪大)

4、课文中那些句子还可以看出雪很大?(同桌互学)

(1)、用笔在文章中画出来并试着读一读,看谁能把雪大的气势读出来!

(2)、指名个别读。

(3)、学生评价,说出理由。

5、通过朗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段的主要内容?(大雪纷飞、夜静雪大)

b、下雪后

导: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雪停了,我们再来看看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

1、齐读4、5段。

2、这两段让你感觉雪怎样?(雪很美)

3、四人一组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看谁读出来能使人感觉到雪后的景色的确很美。

4、生汇报,试读。

5、评价。理解“粉妆玉砌,玉屑似的”。

6、比比看谁能把这些句子读的更好!

投影出示

(1)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雪的颜色美)

(2)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雪的'静态美、形态美)

(3)看近出,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长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的动态美)

7、同学们都找到了描写雪美的句子,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第四、五段看看这个题你们会做吗?

投影出示填空

雪后的景色,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形态);先写静,再写(动);先写(远出),再写近出。

7、雪后的景色如此之美,你们喜欢吗?最喜欢干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四、五段的主要类容。(雪美人欢、雪美人乐)

c、下雪前

师:这么大的雪在下之前,天气是怎样的呢?

1、默读1、2段。

2、谁能像前面一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两段的主要类容?(天气骤变、彤云密布)

d、小结

1、面对如此美丽的雪景,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吗?

2、作者也像你们一样不由得发出了赞叹。“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3、此时,那些农业歉收的农民们会怎么想,又会怎样说呢?

4、你们听过有关雪的谚语吗?(学生汇报并介绍科学性)

四、再读问章,体会文章之美,感受人们的喜悦之情。

作业,动手动脑长智慧。

1、摘抄并背诵课文中你认为的好词好句。

2、画一幅《瑞雪图》

板书

瑞雪图

下雪前天气骤变

下雪时大雪纷飞

下雪后景美人欢

瑞雪图课件 篇5

一、导入:

雪,以它的晶莹、洁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给大地披上银装,它给农民带来希望,它为孩子送去快乐,它让诗人写下美妙诗行!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胶东半岛这片雪的世界,一起来感受一幅美丽的瑞雪图! (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强大的冷空气袭来了,天气骤然变冷,凛冽的寒风刮了一个下午,鹅毛般的雪花飘落下来,你听:(配乐范读全文)

2.多美的文章呀!听了老师的朗读,这第一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这样的一场雪,同学们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打开课本,亮开嗓门,读一读

这篇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直奔重点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亲身感受了这场雪,发出了一句怎样的感叹?

“嗬!好大的雪啊!”(映示句子)

2.到底是一场怎样大的雪,让作者发出了如此的感叹呢?细细地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雪。

3.集体交流:(随机)

始终以“嗬!好大的雪啊!”作为主线,反复朗读。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找词

“鹅毛般的大雪”、“地上一会儿就白了”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同学们,你有没有看

过鹅毛般的大雪?指名同学描绘一下。

大家想看一下这样的景象吗?看!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啦!

指导读好这句话。

[这是一场鹅毛大雪,作者赞叹到:“嗬!好大的`雪啊!”]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被积雪压断了。”

这是作者听到的,他听到了什么声音?交流 划词

闭上眼睛,一个下雪的冬夜来临了(播放下雪声,师配读。)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

指导朗读

[真是场大雪啊,我们也要赞叹:“嗬!好大的雪啊!”]

瑞雪图课件 篇6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瑞雪图》语文教案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大、景美、人欢,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导入揭题质疑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读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四部分

a、下雪前;b、下雪时;c、下雪后;d、点题,赞扬雪景。

四、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及生词。

瑞雪图课件 篇7

《瑞雪图》

教材分析:

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同时,文本产生的特殊年代,还赋予了文本自身独特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学习表达为中心,做到“三个强化”:强化“先学后教”,提高教学起点和实效;强化“语言学习”,凸显语文的学科本色;强化“当堂训练”,变革学生的课堂状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瑞、骤、籁、俱、寂、眺、妆、砌、”8个生字,会写“即、亚、阴、降、稳、幅”。

2、理解“彤云密布、骤然、极目远眺、粉妆玉砌、万籁俱寂、瑞雪、”在文中的意思。

3、懂得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能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词语学习中认字、写字。

标画重点词句、品味重点词语,在读中思考与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能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课件 小组合作

学生准备:

1、自读课文,一读:读准字音,读懂(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每句话。难读的词句要多读。二读:找一找关键词,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独立完成课文125页的表格。

2、收集信息,上网查找有关雪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景入题

师:见过雪吗?

生:有/没有。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段美丽的雪景。

(播放多媒体雪景视频)生欣赏。

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答。

师:如画的雪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让我们为雪的美而惊叹。大作家峻青拿起了他手中的笔把这如画的雪景写了下来,我们一起去品读一下吧!(板书课题)师: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生答。(师:瑞什么意思?生:瑞,吉祥的意思。师:一场吉祥的雪。一场如画一样美丽的雪。)

师:这不仅是一场如画一样美丽的雪,更是一场吉祥的雪!喜欢吗?

生:喜欢。

师:请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师评(师:有点喜欢,是埋在心里的,把喜欢大胆地表达出来。生再读。)

过渡语:老师都有点迫不及待想读一读文章了!

(二)读词入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词句要多读几遍。再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关键词,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读书要口诵心维,还要动笔做记号,因为记号留下了你的思考。(课件出示)

生读,思考,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学得特别认真!会读这些词吗?

课件展示:

骤然变冷、布满阴云、寒风凛冽、

大片大片、不断降落、压断

白茫茫、粉妆玉砌、五光十色

师:好,你来!(请一生读第一行)

师评(词都读对了,但没有读出味道来,词语的里面有意思,意思的背后有形象,形象里面有感情。所以读词要体会着意思读,要加上想象读,要带着感情读,把静态的词语读活。)

你再读一遍。

师:好,很有味道!谁来读第二行词?

点名读第二行词。

师评(读得很有味道,超过老师了!/还不够,雪太少了,再读一读,生读,师评,很好,进步真大!)谁来读第三行词?

点名读第三行词。

师评。(读得很有味道,咱班的小才女(子)!/还不够美,再读一读,生读,师评,很好,进步真大!)

师:同学们把这些词语放回到文章中去,想一想,每一行词语各在写什么时候的景色?比一比谁最聪明!

生思考,回答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写的,并及时板书。

师:好!同学们齐读一下最后一段。想一想最后一段写作者的什么?

生:感受。

师板书

师:其实这一句感受,与课文的题目还有一点特殊的联系!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题目,再读最后一段。

生答(都有瑞雪)

师总结:同学们离小作家又进了一步,因为你们又找到了作家们写作文的一个小秘诀了!(指板书)

过渡语:三个时候的景色,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三)品句悟景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读之前,老师有个阅读小提示:

课件展示:细细品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感受的句子,再用▲标出这个句子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

用“我是从 这句话中的 这个词体会出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的特点,理由是 。”这样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

用心想象,用心感受,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都很用心地学习,谁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感悟:

生答:我从“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这句话中的“大片大片,一会儿”这两个词体会出下雪时雪很大的特点,理由是大片大片写出了雪花很大,一会儿说明时间很短。

课件展示: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

师: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留下形象和情感。

师评价:雪还不够大,再读一读

雪真大呀,令人兴奋的大雪。

师相机板书“大”

我从“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这句话中的“不断降落和压断”体会出下雪时雪很大的特点。

课件展示: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请生读句。

师:夜里,怎么能看得见雪很大呢?

生:这是听到的。

师:为什么能听得到下雪的声音呢?

生:因为雪很大,周围也很安静。

师:多妙的句子呀!你也来试着创作一段吧!

媒体展示:雨天的校园,万籁俱寂,只听到( )。

( ),万籁俱寂,只听到( )。

生仿创,师评价。

媒体展示:

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图片展示:白茫茫, 粉妆玉砌的景色。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能将五光十色换成一个相近的词语吗?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师:你们把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送到句子中,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合适。

生:不合适,因为有阳光,五光十色才能搭配幻映。

师: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留下形象和情感。

生读,师评

结束做两手准备:

1、学完:这场雪既大又美,但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场“吉祥的雪”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再次走进下一节课的学习。

2、学不完:今天,同学们的学习很深刻,能通过重点词的品读体会下雪前/时/后( )的特点。下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品读课文,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瑞雪图课件 篇8

本文用优美的文字向人们描绘了北国寒冬的美丽雪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读是一种古老的却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去体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这堂课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我想自己会在教学道路上前进一步的。

瑞雪图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大、景美、人欢,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导入 揭题质疑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 胶东半岛 骤然 彤云密布 簌簌 万籁俱寂 嗬 眺望 粉妆玉砌 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 端; 眺 挑 逃 桃; 掷 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读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四部分

a、下雪前;b、下雪时;c、下雪后;d、点题,赞扬雪景。

四、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及生词。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读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 ),再写人;;先写静,再写( );先写( ),再写近处。

2.读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 “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断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第三课时

开卷有益 雪

一、谈话引入。

学习了《瑞雪图》以后,大家对雪有了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雪的知识的文章——雪。

二、读课文,找找有关“雪”的信息。

1.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师生释疑。

2.分小组学习课文,收集信息。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课文的一部分。学习完了,要求把收集到的关于雪的知识汇报给老师和同学。

3.分小组汇报。其他成员相机补充。

三、体会古诗、谚语的妙处。

1.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古诗和谚语,说说它们有什么用。

2.所知道的有关雪的古诗和谚语。

板书设计:

下雪前 乌云密布 寒风呼呼

瑞雪图 下雪时 簌簌落落、大、稳 景美人欢 瑞雪兆丰年

下雪后 粉妆玉砌

瑞雪图课件 篇10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天的美丽景色。

2、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瑞雪图〉,回忆一下这场雪下的怎么样?

二、、学习课文(下雪时的图景)

1、请大家找一找描写雪大的句子,并且用横线勾画,圈一圈句子中突出雪大的词语,同时想一想你从这些词语中有哪些体会?

2、反馈:(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指导)

三、学习(下雪后的图景)

师过渡:雪停了,雪后的景色怎么样呢?

1、你从那些词句中感受到美?自己走进第三幅图,认真读一读。

生:“第二天,天放晴了,推开门一看,荷!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

师:谈谈自己的体会?美在哪儿?

看图片(美丽的雪景图)口语习作练习。

师: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喜悦。

2、“看近出,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挂……)体会静态的.美和作者用词的精妙。

3、“一阵风吹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师读,脑袋想象画面。

四、人欢图

1、下雪不仅装饰了整个世界,还引来了很多小朋友(图片)

2、如果你在图片上,你会干什么?雪给人带来了什么?(真的是景美人欢)

3、带着这样的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一段话。

五、结尾

师:这么美的景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读)

板书:

下雪前:、天气骤变

下雪时:雪很大、瑞雪(吉祥的雪)

下雪后:景美人欢

瑞雪图课件 篇11

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习生字新词。

白茫茫 沉甸甸 毛茸茸

咯吱 彤云密布 极目远眺

粉妆玉砌 万籁俱寂 瑞雪

小结:通过查词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学】

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场雪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雪下得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

“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

(感受雪下得很大。)

第四自然段

“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通过换词比较,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

师生合作读整段。

(渗透下雪是有顺序的,应该按顺序描写景物。)

第五自然段——

“嗬!好大的雪啊!”

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通过看图、换词、比较句子,感悟雪后景色的美丽。在反复地诵读中,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小结:通过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了瑞雪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运用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场雪的好处。

介绍时代背景。

品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小结: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更进一步地体会“瑞雪”的深刻含义。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及段落。

了解作者峻青,读读他的作品,如《秋色赋》等。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应时丰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句、段大比拼(展示自己积累的好句、段。)

3.听写生字新词。

二、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以上祝福语大全的精彩内容由祝福语网zf133.com提供,感谢您阅读《捞铁牛课件通用6篇》相关内容,如需访问更多关于铁牛课件内容,请访问铁牛课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花言巧语的句子200句

花言巧语句子 04-27

好词好句日记通用8篇

好词好句日记 03-16

课程学习计划(必备13篇)

课程学习计划 04-27

深夜感情说说52条

深夜感情说说 04-27

早安暖心问候语(64条)

早安句子 早安简短文案 04-27

防汛应急预案(系列10篇)

防汛应急预案 防汛应急 04-27

不提雨字描述雨很大文案(精选100句)

如何不提雨字描述雨很大文案 如何不提雨字描述雨很大的优美句子 04-27

原耽走心句子(收藏46句)

原耽走心句子 04-27

建设工作方案5篇

建设工作方案 04-27

一年级包饺子日记12篇

一年级包饺子日记 一年级包饺子 04-27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