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歌行课件

燕歌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

⑴ 初步体味(熟悉内容),

⑵ 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

⑶ 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步骤】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朗读全诗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⑴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⑵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⑴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⑵ 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

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 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 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燕歌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长歌行》,熟读成诵。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诵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前几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现在大家将收集的句子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并大声朗 读一遍。

2、师:古今中外,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好宝贵的一分一秒。今天,我们学习《长歌行》 这首古诗,从中明白珍惜时间的道理。

3、板书课题,生齐读。

4、师解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长”和“乐”都是多音字,找生口述字音字义组 词。)

二、学习《长歌行》

(一)读古诗,读准字音。出示《长歌行》的内容。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shua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师范读,生认真听。

2、生练习读诗,同桌互相读。

3、检查学生读,指名评价并做纠正。(主要针对字的读音,如:日晞xī,焜kūn,华 huā叶衰shuaī,朝zhāo露)

4、全班齐读 全诗。

(二)划节奏,读出韵味。

1、划上停顿依节奏读。(提示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2、练习读

(1)学生按老师的提示练习读古诗。

(2)指名朗读,师生作评议,并集体指导读。

(3)有韵味地 齐读全诗。

(三)了解汉代乐府民歌,理解诗意。

1、师简介乐府诗歌。

2、学生自主看诗后注释、译文。

3、师生合作读诗歌和译文。(师一句,生一句,交换读)

4、老师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边听边看画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几句诗,找到后大声读出来。师描述:你看,那园中 的蔬菜一颗颗长得绿油油的,那早晨的露水正等着太阳来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世间的生命,这一草一 木。也正是无私的太阳让世界有了如此美丽的光辉。大家猜猜老师描述的是哪一句?如果你是这位诗人,面对这眼前的一 切,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呢?指名答,学生点评或补充。

5、理解第三、四句。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 会枯萎。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到大海里,而从来不会向西又回到它们的起点一样。猜猜这是哪两句诗的意思。指名猜 你准备 用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为什么?

6、从刚才同学们的深情诵读中,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情景?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大家刚才在理解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看图找诗句”的游戏。 课件播放画面:春天百花盛开、阳光灿烂;秋天草木枯萎,河水向东奔腾;一个小孩在家中埋头苦读的画面。请你为每 一个画面配上相应的诗句朗诵。

2、“你读大家评”。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出自己的体会到的感情,其他同学点评他读得好不好。指名读,师生评 议。

3、古诗学到这儿,你们能背诵了吗?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地背;也可以像诗人一 样踱着方步边走边背;还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背;甚至可以唱背。(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背诵。)

4、小组内展示背诵情况。

5、用各种背诵方式找同学代表上讲台展示。

四、课堂小结,谈收获。

1、诗的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 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感受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3、你对学习古诗词,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燕歌行课件 篇3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板书: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燕歌行课件 篇4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背诵本诗歌。

3.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方法:①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②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齐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样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齐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2.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透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透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三.分析诗歌

1.齐读诗歌

2.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资料、表达技巧来鉴赏。

4.鉴赏第一节: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是否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群众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④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资料,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思考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好处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用心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那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情绪.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构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6.鉴赏留下三节:

①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资料,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能够看出。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③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能够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持续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持续联系之意.那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那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必须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好处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就应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十分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空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够摘取呢?”那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状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之后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那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内含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期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述。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述。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情绪,然而作者不仅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情绪和对人才的尊重.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到达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必须的进步好处,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附:板书《短歌行》

思想资料表达技巧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比喻(形象生动)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用典(典雅耐读)慷慨

短歌行教案(二):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透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期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带给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就应透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资料),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能够说,曹操的功绩是十分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à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此刻明白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这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倡和,构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能够明白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给红色的字标音)

2、字词点拨: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此刻请同学们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样去读请学生翻译。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

板书: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明白的曹操。(能够是对曹操的评价,也能够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能够是你明白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5、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情绪。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用心进取的人生态度。

6、解决疑难(资料、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那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贤士就应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资料,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好处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用心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用心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透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情绪。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取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证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情绪。那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盼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阿,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探究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短歌行教案(三):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歌。

2.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3.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难点: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2.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

以前我们还学过曹操的哪些诗歌?大家一齐来回顾一下吧。(《龟虽寿》《观沧海》《长歌行》)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师: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透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透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建安文学与建安诗人

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曹操诗风慷慨悲壮,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

建安诗人以“三曹”“七子”和蔡琰yǎn为代表。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gàn、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3.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齐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样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齐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感受和鉴赏诗歌

1.齐读诗歌。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参考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板书:四节诗歌的主要资料:

第一层: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P15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空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够摘取呢?”那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状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之后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那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内含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期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述。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述。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情绪,然而作者不仅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情绪和对人才的尊重.

4.找出你《短歌行》中最欣赏的一句诗,并说明原因。○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有的是因为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

师:“对酒当歌”时大家是否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群众发言)

教师明确:“把酒问青天”的苏轼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酒入愁肠子,化作相思泪”还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浊酒一杯家万里”“琵琶美酒夜光杯”“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等等,正象《三国演义》主题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说明我国的酒文化是源远流长,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感情,欢乐,悲伤等等…

师: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赏析: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那里,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但是因为你的原因,我一向沉默到此刻.爱你在心口难开!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那里则具有了广泛的好处: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能够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赏析: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澡的时候曾三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那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必须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好处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就应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十分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5、把握诗歌情感。

○1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一个字概括)忧-诗眼○2如何理解他这种情感?(诗人为何而忧?)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忧贤才难求

霸业未成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情绪.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既然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还要不去尽情享受“唯有杜康”的人生,还要四方求才,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辛苦呢?结合你认识的曹操来探讨一下。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四、自主探究。

1、曹操既然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还要不去尽情享受“唯有杜康”的人生,还要四方求才,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辛苦呢?结合你认识的曹操来探讨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带给参考:

曹操其人

十分之人,超世之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王者之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沉雄俊爽,时露霸气”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质量却上乘的诗篇。他登高必赋,且多悲凉之句,诗作以慷慨悲凉之风骨见长。《《短歌行》》集中展现出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向为后人传诵不衰。对曹操而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能够说: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

五、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但是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自古诗人多忧愁。

他们因爱生愁,他们因壮志难酬而忧。

但他们不因此沉溺其中,反而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光辉灿烂流传千古的诗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短歌行》,默写在语文作业纸上。

2、熟读《归园田居》,字词正音,预习相关资料。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3、思考: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短歌行教案(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潜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用心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这天就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课文赏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能够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应对美酒就应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刻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那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那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用心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应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不见,仿佛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那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十分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那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那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那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空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空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完美,我多么想得到他们阿!但又不明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决定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明白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决定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先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向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能够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之后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述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那里来,我是必须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透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到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能够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能够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作业

透过学习这首诗,大家必须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用心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短歌行教案(五):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透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期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带给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就应透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资料),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之后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齐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能够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明白的曹操。(能够是对曹操的评价,也能够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能够是你明白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诵读体会: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透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四、归纳:参见学习提示

五、作业:练习五

短歌行教案(六):

短歌行教案原创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这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情绪!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样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能够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能够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此刻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能够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用心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此刻,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能够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证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这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完美的宴席,还准备了完美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完美的宴席,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那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期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期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取!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能够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证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证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为什么会构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齐。这首先鲜明的表此刻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构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必须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必须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期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能够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期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习,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资料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人生短暂,人才

忧——贤才难得——————统一天下

功业未就,解忧

燕歌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的中的作用。

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⑵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

⑴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

⑵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教学难点】

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

【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师: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对曹操了解的也不少。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之外,同时他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能文善诗。他的散文风格清峻、简约严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气魄雄浑,格调慷慨悲凉,代表了“建安风骨”。下面,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短歌行》。

师: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从中来”,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招人才,建功立业。

师: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发录音。)

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揽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诗的总体基调是慷慨悲凉的,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这种感情。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时,该诗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以四言为主。读时要把握好节奏,2/2断读,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某生举手朗读。)

师:(读毕,师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基本能够把握准诗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犹是如此。诗歌要反复朗读,以读带解,从而体味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鉴赏这首诗。全诗共三十二句,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划分?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全诗可分为三层:1~8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对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为第二层,表达诗人得到人才地喜庆心情;26到结束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生2:全诗分为两层:1~25句为第一层,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6到结束是第二层,抒发了诗人要广招人才、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

师:大家赞同哪种分法?

生:第一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班共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层次,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发言。

(各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

生1:第一层前四句诗人借酒抒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调有点悲凉。后四句诗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师:诗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师:对。面对美酒本应放声高歌、及时行乐,但诗人却感叹年华易逝、生命易尽,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蒸干了。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

师:诗人说“忧思难忘”,他为何忧思?

生1:可能是因为生命易逝所产生的忧愁吧。

生2:依据文章的内容,诗人的忧思是因求贤若渴却求之不得和他功业未成却感人生苦短而产生的苦闷。

师:回答得很好。“忧思”是全诗的脉络,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笔。“杜康”本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称。

师:一组的同学把这一层朗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第二层。

生1:这一层是诗人抒发对贤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和思念。

生2:这一层采用了借喻和比兴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比兴。

师:这一层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展开的。他活用了《诗经·郑风·子矜》里面的诗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达对情人的思慕,这里借喻对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贤才”。作者面对一轮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时才能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人生感叹。

师:本文在用典上贴切自然。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例子之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这本是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师:这八句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严整,与诗歌主题浑然一体。

师:这一层点明前面忧思的原因,呼应了前文。

师:现在我们进入对第三层的学习。这一层的前四句该如何理解?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师:“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招人才,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读一次,并试着背诵全诗。

(学生朗读。)

【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性话题──本诗以酒开篇、借酒抒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酒与诗是不相离的。大多诗人喝酒必赋诗,有酒兴才能有诗情。最典型的是李白,他能杯酒诗百篇,他是诗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其诗也是“篇篇有酒”。酒与诗有着源远的姻缘,酒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同学们可以就“古诗中的酒文化”为课题,就某一方面搜集材料,进行探究,写一篇小论文。

1、探究话题:古诗中的酒文化

2、方法指导:

⑴以4~6人为一小组,搜集相关资料。

⑵汇集材料,分析讨论,综合意见,写成一篇小论文。

燕歌行课件 篇6

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时间:2012年10月9日 备课地点:会议室 备课年组:五年组 备课人:臧远双

参加人:宋福群及本组所有教师

备课内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8个生字,能够熟读这首诗,并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知道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的,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猜得对,(有关时间的谜语)。由此引入新课。

2、导课,板书课题:《长歌行》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生字。

2、放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学生在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同桌互读,并交流认字情况。

5、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6、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读后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读生字,并组成词语。

(3)做猜字游戏。

三、图文对照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观察图画。

2、小组讨论:途中的一老一少在看什么?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3、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4、师生总结: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

四、课堂小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背课文

板书设计:

长歌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读会写本课7个生字,能用字组词,能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让学生珍惜时间,并能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会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中、差生)

二、朗读背诵练习。

1、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老师指导朗读古诗。

3、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4、让学生背诵课文。(可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背得快)

三、学写生字。

1、小黑板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2、让学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位置。

3、小组讨论生字的笔顺。

4、师指导“川”,中间竖要写直。

5、学生书写练习,师巡视指导。

6、小组内展示自己写的字,并相互评价。

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歌行

努力

伤悲 讨论意见:

宋福群:本课在情感设计上合理,能够根据情节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及感受,情景交融,富于想象。

臧远双: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设计的非常好,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提高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燕歌行课件 篇7

1、了解贾谊对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进步意义。

2、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5、学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1、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1、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学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五、朗读方式:

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范读。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平常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弱小(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1、给加点字注音:

腴(    )轸(     )镞(      )笞(       )

恬(    )藩(     )瓮(     )牖(       )

孝公既没(     )   召滑(     )   俯首系颈(     )

践华为城(      )劲弩(   )  不及中人(      )

墨翟(     )蹑足行伍(      )将数百之众(      )

度长絜大(      )  比权量力(    )  万乘之势(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约从离衡                      ②合从缔交

③制其弊                        ④陈利兵而谁何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4、找出并辨析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               今:②不爱珍器                    古:               今:③于是六国之士……            古:               今:

④秦人开关延敌                古:               今: ⑤制其弊                      古:               今: 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               今: ⑦赢粮而景从                  古:               今:

⑧山东豪俊并起                古:               今: ⑨流血漂橹                    古:               今: 5、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①收天下之兵(    )        制其兵 (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    )    制其弊(   )③开关延敌(     )         延及孝文公(    ) ④不爱珍器(     )         宽厚而爱人(    ) ⑤因遗策(     )           因利便乘(     )  6、指出下列特殊句式。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陈利兵而谁何?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⑤委命下吏。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⑥铸以为金人十二。7、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

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8、翻译下列难句。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③会盟而谋弱秦④追亡逐北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⑦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四、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6分钟)

一、分发《过秦论》纸质学案。

三、指名朗读、齐声朗读、MP3范读课文《过秦论》。(早读或课外)

四、精讲并点拨【知识积累】1-7 (答案见幻灯片21-30) (10分钟)

一、自由背诵课文《过秦论》最后三段。

二、研读语文必修3《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85-92和语文必修3《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9-40,并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7题。(18分钟)

1.整体把握: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可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段落大意。

答:

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答:

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

答:

5.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答:

6.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①题目(要求就课文提问):

②答案(字数在50-100个之间):

二、指导研读语文必修3《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85-92和语文必修3《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9-40, 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7题。(18分钟)

三、点拨精讲“问题探究”1-7题(10分钟) (答案见幻灯片31-38)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xiáo)  蒙恬(kuò)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倡。

[10《过秦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

平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

编辑推荐

燕歌行高适课件


本文的“燕歌行高适课件”主题是“教案课件的重要性”。作为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都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不仅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希望在阅读本文后,读者可以继续关注本页面,并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收藏和保存。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1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2、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边关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燕歌行》是一首较长的边塞诗,有些字词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在当时国力十分强大,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了解边塞诗)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2)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ppt展示)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朗读曹丕的《燕歌行》,概括主旨,少妇怀远之情。

四、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看注释,前后串读。

2、学生讨论、交流。

3、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五、文本研习

1、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高适与曹丕的有相同之处吗?他的诗歌究竟还有哪些突破呢?

明确:两文都写了思妇怀远之情。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筷子竖起来是两行,少妇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少妇的眼泪也是如此。这里实际上是借代修辞,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局部代替整体。)

除此之外,高适的诗歌还写到了边塞风光和战争。

2、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

(1)边塞风光: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开阔、荒凉、辽远

(2)战争:敌人的凶猛,战争激烈——“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

军情的紧急——校尉羽书“飞”瀚海

战争生活艰苦、历时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失利——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3、诗歌主题探讨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环境、士兵、将领、战争的性质等探讨。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六、诗歌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①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苦乐不均对比

③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士兵辛苦久战——将领临战失职对比

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思妇相互思念对比

⑤摐金伐鼓下榆关——孤城落日斗兵稀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

⑥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渴望良将

诗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七、总结(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八、背诵全诗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一.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

二.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1.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所“感”唐家声威。

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2.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此诗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第一、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

汉将(男儿):重横行--半生死--斗兵稀--空回首--死节不顾勋。

将军: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 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四、句式整散相间,语言铿锵有力。

五.根据以下提示,鉴赏《燕歌行》.

1、《燕歌行》表达了多重主题,请作出你的概括。

2、请分析高适《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和主要的表现特色。

3、 《燕歌行》是一首歌行体的古体诗,但又包含了近体诗的一些特色。。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3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作者:

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待集》。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注释: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题名。以三国时曹丕所作二首为最早,均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为较早的七言诗体。后人所作多写征戎之事。以唐高适诗最为著名。

烟尘:烟,狼烟烽火;尘,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争。

摐金伐鼓:鸣金击鼓。借指出兵打仗。金,形似锣小而的军队乐器。

这首诗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结句借古喻今,点出朝廷因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恶果,比一般因靖边而思名将的含义更为深刻。全诗形象鲜明,气势奔放,四句一韵,流转自然。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4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汉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

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刀乱飞舞夹杂大雪落纷纷,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有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 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 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 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 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 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 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 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 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 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 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

盛唐时,殷[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B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 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 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 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传》)。高适 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唐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 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 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 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 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 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 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 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 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 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 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 但是“边庭飘u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 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 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 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 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 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 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 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 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 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 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 部、上声“”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 律句的平仄,如“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 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P评语).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5

燕歌行

汉字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1)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9)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10)碣石;山名。

(11)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12)羽书;紧急文书。

(13)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14)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26)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汉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刀乱飞舞夹杂大雪落纷纷,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有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着有勇有谋李将军。【赏析】《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6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5、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6、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 ??解除重围。

8、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 ??泪。

9、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 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 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 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 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 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 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 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 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2、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边关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燕歌行》是一首较长的边塞诗,有些字词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盛唐在当时国力十分强大,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了解边塞诗)

(1)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2)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B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ppt展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朗读曹丕的《燕歌行》,概括主旨,少妇怀远之情。

四、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看注释,前后串读。

2、学生讨论、交流。

1、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高适与曹丕的有相同之处吗?他的诗歌究竟还有哪些突破呢?

明确:两文都写了思妇怀远之情。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筷子竖起来是两行,少妇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少妇的眼泪也是如此。这里实际上是借代修辞,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局部代替整体。)

除此之外,高适的诗歌还写到了边塞风光和战争。

2、  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环境、士兵、将领、战争的性质等探讨。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无能的抨击。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 ,苦乐不均对比

③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士兵辛苦久战――将领临战失职对比

⑤金伐鼓下榆关――孤城落日斗兵稀  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

诗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8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有浓厚的崇拜英雄的意识,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为什么说高适是最熟悉战争、最了解战争的诗人呢?

唐代文人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能文能武的国家栋梁。高适常常随军赴边塞,多次为边塞战争的胜利欢欣雀跃,也每每目睹士兵的艰辛,为战祸连年感慨万分。今存有《高常侍集》十卷。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全诗。

1.放录音。听第一遍,扫清字词。

四、分析诗歌主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差别。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因何而败。

假如你是士兵――

假如你是将领――

五、找同学陈述战争的经过(感情倾向)。

六、从这首诗来了解边塞诗,联系所学归纳总结。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9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u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10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作者:

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待集》。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注释: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题名。以三国时曹丕所作二首为最早,均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为较早的七言诗体。后人所作多写征戎之事。以唐高适诗最为著名。

烟尘:烟,狼烟烽火;尘,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争。

摐金伐鼓:鸣金击鼓。借指出兵打仗。金,形似锣小而的队伍乐器。

开元二十六年,有位朋友跟随大将出征塞外归来,写了《燕歌行》给我看。我有感于征伐戍守的军投之事,因而作了这首诗与之唱和。

在本朝遥远的东北边关,硝烟弥漫,本朝大将辞别家乡,去扫荡残暴凶恶的敌人。

男子汉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上战场,天子又特别赏识给予荣光。

队伍敲钲打鼓开往三海关,旌旗迎风招展,蜿蜒盘绕在碣石间。

边塞校尉的紧急文书,飞过浩瀚的大漠,敌人燃起的战火照亮了阴森的狼山。

边境之地,多么辽远;山川寂寞,荒无人烟。

敌骑猖狂,恣意侵犯;挟风裹雨,气势汹汹。

士兵们在前线拼杀,已经半死半生,将帅们在营帐中看美人歌舞。

秋天将尽的'大漠上,边地的荒草一片枯萎;落日映照的孤城里,已经没有多少士兵可以作战。

深受皇帝的恩德礼遇,不把敌寇放在眼里;在关山拼搏死战,仍未能冲破敌军重重包围。

身披铁甲的战士,长期戍边非常辛苦;家中的妻子怨恨别离,日日垂泪何其伤心。

少妇在城南思念役夫,愁肠寸断;征人在辽远的蓟北空自回头。

塞上长风万里,哪能载我飞度这遥远的路途;边地茫茫苍苍,一无所有。

白日列阵沙场,杀气腾腾天昏地暗;夜晚军营中戒备森严,警报频传。

刀光剑影血雨纷纷,誓死报国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谁不知沙场征战千辛万苦,人们至今还怀念李广将军。

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 质:“嘟鸱ス南掠芄兀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 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 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 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 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 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11

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中《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就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时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生于7,比李白、王维小一岁。他早先家境贫困。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欢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迹于一些赌徒中间。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唐玄宗开元(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u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

下面对该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作些简略分析: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比较丰富。作者满含激情歌颂了士兵们慷慨赴边报国热情,歌颂了他们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他们以国家利益为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宽广胸怀。而对士兵们的不幸遭遇、痛苦的心情,表示出了深厚的同情。

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高适这首《燕歌行》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一句外,全部采用的七言句,一气流转直贯而下,显得非常整齐。而且作者还大量采用了对偶句手法,除“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八句外,其余20句均两两相对,对偶成文。如“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词义、词性都相属、相对。至于“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连声律都相互对应,与唐代律诗几乎一样,上句用仄声,下句同一字位就用平声,格律是相对的。与近体诗所不同的是,这两句诗的格律位置在近体诗应倒转过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唐人的近体诗一般都是押平声韵。该诗对偶句的大量运用,不仅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美听,而且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又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诗人从独守闺房的少妇和羁身在外的征人不同角度,相互映照,写出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不幸,写出了人民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

这首诗的押韵也很有特点,变化灵活,值得玩味。开头四句押的是入声韵,用普通话读不押韵,在古代“北”(bo`)“贼”(sa`)“色”(se`)是押韵的,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是指古代一些读声短促的音,现在吴语地区还保留着入声韵,如“日”古代读se@,“职”古代读ze`。接下来四句改押平声韵“关、间、山”押“言前韵”。再下四句押上声余韵“土、雨、舞”。再下四句改押平声韵“腓、稀、围”押“衣韵”。再下八句改押仄声韵“久、后、首、有、千”押“里韵”。最后四句改押平声韵“勋、军”押“东韵”。整首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押,一仄一平,轮转交替,使整首诗的情调、声韵,一起一伏,时高时低,富于变化。这变化也体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感情深沉强烈,气势悲壮豪迈。唐军这次作战是失败了,作者所描写的是一场悲剧,然而它给我们的感觉并不低沉。因为作者在写这次战争时,并没有从悲哀的角度去叙述描写,而是怀着赞扬、怀着歌颂的感情来歌颂这些士兵的。从写景来说“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写的很有气势。而“孤城落日斗兵稀”虽写了唐军的失利,然而它却非常突出地显示了誓死对敌,它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豪迈、悲壮的。另外,从作者所写的景色来看“大漠穷秋塞草腓”、“山川萧条极边土”等诗句,以及“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等句,其景象也比较开阔。这些在该诗风格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燕歌行高适课件 篇12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3、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本诗的风格:

短歌行课件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式。经过深入研读“短歌行课件”实属精品之作不容错过,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短歌行课件【篇1】

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六、说教学资源的准备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②自制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诗歌(8分钟)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三)、文本赏析过程(25分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组内对话: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解决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归纳引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四)、课堂巩固(8分钟)

背诵《短歌行》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八、说作业设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九、说板书设计

表达格式:手法内容作用或效果

运用了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抒发、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艺术手法

用典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吏以言志或抒情

比兴形象生动

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思想情感

忧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将这两部分板示给学生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的印象表达格式的归纳是对知识上升为技巧方法的指导

短歌行课件【篇2】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

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诗人。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运用了 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表达(抒发、体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将这两部分板示给学生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的印象表达格式的归纳是对知识上升为技巧方法的指导

短歌行课件【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八课《诗三首》中的《短歌行》(说课题)

从今年开始,我们天津市的高中就开始全面进入了新课改,所以我们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使用新教材,运用新方法,构建新课堂 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只有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只有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说课标)

《短歌行》是一篇经典篇目,在以前的旧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众多语文教学的前辈在对这一课的研究揣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有一定的成果虽然在新教材中它被当作一篇自读课文但我以为教材的使用是完全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的这本身也是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种理解吧我把这一课的课型定位为探究型而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找资料,所以像《短歌行》这样资料丰富的诗文就非常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由此,我决定将第二单元的顺序重排,把《短歌行》放在了第一课,然后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歌《归园田居》、《涉江采芙蓉》、《诗经两首》、《孔雀东南飞》、《离骚》(说教材)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胜于知识系统的构建,不必按时间顺序安排诗歌内容,应按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习规律来组织教材

我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汉沽一中高一九班全体学生该班一共42名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在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尽量用保守一点的方法教学在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各种学习模式的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他们已经初步了解并逐渐适应了新课程的特点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必修二中我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该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这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的学习,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说学生)

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系统,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辅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过程与方法)

2、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知识与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懂得珍惜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熟悉这种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尤其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确定研究的方向,学会找资料,学会选择和整理资料中的有用信息

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如何既不放松又不妨碍地参与其中(说目标、重点、难点)

探究课程是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一间教室的空间内完成的,学生须要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研究所以我把这一课的学习分为四个流程:

首先要确定学习的主题,我将高一九班的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结合这一课的具体情况,由刘学等几名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背景组,由王卓为等有朗诵基础的学生组成诵读指导小组在课前将这两个小组合并在一起,给他们提一个任务:就是将朗诵的过程与历史背景的介绍结合起来,编成一个短剧,同时提示学生这首诗写作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是写在赤壁大战前夕,有人认为是写在曹操晚年由两组学生讨论研究决定采取哪一种说法,到展示时作为课堂导入环节这样做改变了传统教师导入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来组织编演的短剧将背景与诵读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只作为幕后的导演出现把主动交给学生同时避免了该组学生任务简单化,活动程式化,使他们在准备背景的同时也能深入地研究分析文本的内容这样就关注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关于课文内容的探究,我把它分为四个探究模块,即:

这四个探究模块分别是着眼于诗歌的字面内容、艺术技巧、作者情感和读者体悟四个方面

短歌行课件【篇4】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4.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教学方法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

二、读

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短歌行课件【篇5】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诗经>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以更完整和更丰富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课堂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中的语文课堂是充分开放性的,让学生可以以课堂为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

首先,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吸纳和辨别各类文化。

其次,学习思维是开放性的,不局限于引导学生获取有限的、固定的知识,而更多地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开拓思路,为获取更多的知识做准备。

最后,教学形式是开放性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但不片面追求形式,而是从实效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手段和形式。

对任何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审美都是一个读者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应该剥夺学生的再创造权力,把阅读异化成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而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得富有个性而又不偏颇的个体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为各个对话主体(教师、学生、作品)创造合适的对话情境,使他们实现较充分的对话,从而使教学产生意义。结合本课内容,教学可以针对以下几点做努力:

(1)学生与文本对话:挖掘此诗的“诗眼,”领悟诗的感情基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思”贯穿全诗,抓住此诗眼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与曹操对话:首先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曹操的思想感情;接着分析诗作,把握曹操的“忧”,从诗歌中直接感受他因何而忧,从而进一步探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师生共同对话:在充分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阅读者间进一步对话,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使对作品的阅读产生现实意义。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简单地评说曹操,探讨曹操独特的“忧”,说说曹操的求贤观给现代生活的启示。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难点: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短歌行课件【篇6】

建安十三年(公元2),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

1、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歌,同学评点。

1、(1)三分钟时间,同学结合课文底下注释,梳理诗歌大意,学生质疑,同学帮助解疑,最后老师再适当点拨。

(2)诗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找出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情感。

(1)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

(2)渴求人才:多处,引《诗经》、周公典故――渴求贤才 (用典)

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 ,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廷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3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当时,曹操在赤壁失败后,采取措施稳定内部,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大力招揽人才,惟才是举。

总结 :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一)将学生分析到的几处用典及比喻名句做一总结: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4、“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全诗以“忧”字贯穿始终,人生苦短之感慨、人生忧多乐少之喟叹:曹操之忧,亦是永恒、普遍之忧;渴求贤才、功业未建之忧:曹操作为政治家个人之忧。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课件【篇7】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想让学生体会曹操诗的特点“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还想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曹操,从而能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更让他们深深体会曹操那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为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鉴赏能力,课这样开始了……

教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学生:看过。

教师:喜欢里面的曹操吗?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喜欢。(大部分学生)

学生:微笑作答。(有的学生)

教师:谁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曹操?

学生:(学生主动站起来)我喜欢曹操,我看过《三国演义》,我觉得他胸怀跟宽广。

学生:(另外一个学生接着答)我也喜欢曹操,在赤壁大站中,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大笑几声,以后东山再起,他的豁达的胸襟与败不馁的精神我最欣赏。(微笑)我希望我能像他那样。

教师:还有吗?

学生:老师,我还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

教师:这位同学说对了,曹操是比较多疑,诸葛亮就看准了他这点,所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能设计连环记、反间记等那么多计策,能以少胜多。

学生:他奸诈。

教师: 同学们,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或者身边的同学我们都应该客观地看待。有人这样评价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认为这种评价很有道理,

这一教学环节深深把学生吸引了过来,这时候的他们各个心情舒畅,激情飞扬,谁都想谈谈。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短歌行》,老师先问一下,大家喜欢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吗?

学生:喜欢。(异口同声)

教师:喜欢那些诗句呢? 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不错,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具体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主旨呢?

学生:作者哀叹了人生的短暂。

教师:还有没有?诗中都运用了那些典故呢?

学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谁能给讲解一下这些典故呢?

学生:我来讲“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了《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里有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课下注解帮助了学生)

教师:很不错,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曹操这首诗的主旨?

学生:明白了。(频频点头)

教师:同学们,既然喜欢这首诗,现在就请大家好好背诵,从中认真品味它的语言与风格。

这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

短歌行课件【篇8】

一、学习目标: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基业坐断江东,刘备凭皇叔身份、仁义情怀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曹操又凭什么一统北方呢?同学们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四、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五、品读诗句,理解内涵。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 (点击幻灯片链接) (板书)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小结: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功业未成,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写解忧,必须求得贤才。《短歌行》实质上就是一首“求贤歌”。我们心目中的曹操嫉贤妒能,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求贤若渴。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原文: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是曹氏有限公司明明白白的人才招聘广告,《短歌行》就是一份含蓄委婉的古诗版本的人才招聘广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才们愿意投奔曹操吗?曹操在这份古诗版人才招聘广告中开出了怎样的诱人条件来吸引人才呢?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板书)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板书)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板书)

7.总结: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曹操自比周公,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疾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其间,所以此诗又读来慷慨激昂。“悲凉慷慨”是此诗风格,又恰恰正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同学们来听听《短歌行》演唱,来感受一下这份悲凉慷慨的情怀。(解释版本问题)

六、拓展延伸:

1.经典永远是经典,《短歌行》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你从中悟到一些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七、课堂总结: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短歌行》教学设计]

长歌行课件


作为教师,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话就需要引起注意了。教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手段,有许多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可以在网上找到。必须阅读的"长歌行课件"相关文章将使您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建议您仔细品味此文!

长歌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自学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4、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2、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1、介绍黄山美景,引出“黄山松”。

2、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3、给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导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边读边想:黄山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它生长的得怎样?

(2)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2、自学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现黄山松的另外两个特点的。

3、教师点拨、指导。

4、交流读后的感受,美读课文。

四、回顾全文,反思文本。

黄山松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一心向阳的枝条,更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然而读完课文后,你是不是觉得是在写黄山松,而是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

长歌行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模块阅读鉴赏部分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入选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代表诗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该时期诗歌类型、风格及代表性作品,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为以后深入研究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短歌行》属于略读课文,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都独具特色。总体来说,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的独特充沛:为人生短暂而慨叹,为人才难得而嗟伤,为天下未定、功业未就而忧虑。但情绪有高昂有低落,感伤却不消沉,雄浑而细腻,忧虑而豪壮,展示曹操一代枭雄不同寻常的心胸肝胆。另外在手法上,曹诗自如的运用典故和比兴来表达感情,都属于品读可以切入的角度。

【学生分析】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对这篇诗歌背景多少有些了解。初中又学了《观沧海》、《龟虽寿》,对曹操及他慷慨激昂的诗风也有初步的把握。另外,通过第二单元学习,学生对四言、五言诗的形式也比较熟悉,基本能识别、赏析比兴的手法。

还有,当代青年学生,大都有长远志向,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时常会出现动摇、彷徨、迷惑甚至遗忘。本诗是一代枭雄以激昂豪壮的心态面对“壮志未酬”之“忧”,以开拓进取的行动应对“人生苦短”之“忧”的形象展现。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思考,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新课标)。

【教学设想】

根据如上分析,确立本课的核心任务时,备课组将教学的核心任务落在了对曹操“忧”及“忧”的特点——“壮”的品读和思考上。

由于是一个课时,所以本堂课首要目标是品读诗歌文本,对诗歌本身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个方面就设计诗眼“忧”来贯穿,引导学生自己品读,把握感情起伏。

第二个教学目标当然就是品析《短歌行》中体现出来与常人不同的忧——忧得“壮”,“忧”得催人奋进。诗歌品读感悟能力的提升就体现在能分辨、品鉴不同诗作者的不同风格,把握诗人、诗歌的特点,那么在这首诗里如何体会曹操不同常人的豪情?我筛选了几个其他诗人抒发壮志未酬的“忧”的诗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验曹操“忧”的独特风格。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短歌行》激昂慷慨,朗朗上口,品析和诵读是相互促进的,本课计划创设情景学生朗读,自己品读、评价经典诗句,对比鉴赏阅读,教师范读、指导品读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并诵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2、感受曹操在诗中所抒发的“忧”及其实质,进而体验曹操忧而豪壮的特殊情感

3、体验曹操为实现志向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验志向与现实的关联。

【教学重点】品析曹操的“忧”及其特点

【教学媒体】PPT课件

【核心任务】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思之壮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导入: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其中有一个怎么也不会被淡忘的人。他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后世统一全国打下坚实基础,他就是——曹操。我们对曹操都应该不陌生。大家用一两个词来总结对曹操的印象?

背景介绍: 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扫平孙刘势力。我们设想一下,当时曹操的心情?

(紧张、焦虑、期盼、担忧、欣喜……)大战在即,忧心忡忡;但毕竟手握重兵,挥鞭断流,豪壮之气溢于言表。

据说大战前夕,一晚,皓月当空。曹操宴请文武众臣。酒至酣处,忽然望见乌鸦往南鸣飞而去。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有感而作《短歌行》。我们今天就来读诗,品析曹操的忧心之壮。

板书核心任务: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思之壮

解决问题:

诵读:

(一)诵读指导:全诗按八句一节共四节,每节共四章,每章两句。注意分清章、节、句

(二)全班诵读,找诗眼。落实诗眼为“忧”。筛选:几次出现?是哪几句?

二、 品析情感:

(一)品“忧”:

曹操这诗里的诗眼是“忧”。他忧的是什么?请大家自己品读,结合文本概括诗歌里反应出来曹操担忧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担忧?

明确:A忧人生易逝。(板书)

1、哪一部分读出来的?2、 对酒当歌,本该狂欢,为什么突然生出这种担忧?结合年龄分析。事未竞,人已衰,情何以堪!所以,这个担忧的实质是统一志向在有生之年难以实现,功业难以成就的忧。3、忧而无解,怎么办?喝喝,气势豪迈4、请一生读

B忧人才难得。(板书)

品诗句:1、勾划表达“人才难得”的忧的章句?2、读出来。补充。3、这三个句子能不能用相同的语气读?(提醒句式)感情是递进的,一句比一句忧得深沉、激越。4、除了忧,还有鼓瑟吹笙、契阔谈宴,是写的什么场面?5、想象中宴饮,畅谈,情感又怎么样?(融洽欢悦)6、那曹操说到人才难得的时候到底是忧还是喜?表面看是悲喜交织,内心还是忧 7、我们读,就要读出他的情感。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听,交换,交流。8、女生情感更细腻多变,全班女生读。

析原因:读出了跌宕起伏。曹操情绪大起大落直接原因是(人才不来的煎熬、纠结,渴求得神思恍惚了)。深层原因是人才不够,统一志向难以实现。三国群雄角逐,各方都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典型例子。曹操赠赤兔马,三度发求贤令。

小结 :这两个忧实质都是功业未就的忧。(板书)

谈到功业未就,曹操忧归忧,但自有一代枭雄睥睨一世的胸襟。他是用哪一章诗句表达他的志向的?

《短歌行》教案大全相关

长歌行课件 篇3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背诵本诗歌。

3.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方法:①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②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齐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样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齐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2.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透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透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三.分析诗歌

1.齐读诗歌

2.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资料、表达技巧来鉴赏。

4.鉴赏第一节: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是否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群众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④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资料,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思考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好处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用心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那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情绪.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构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6.鉴赏留下三节:

①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资料,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能够看出。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③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能够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持续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持续联系之意.那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那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必须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好处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就应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十分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空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够摘取呢?”那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状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之后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那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内含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期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述。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述。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情绪,然而作者不仅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情绪和对人才的尊重.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到达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必须的进步好处,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附:板书《短歌行》

思想资料表达技巧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比喻(形象生动)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用典(典雅耐读)慷慨

短歌行教案(二):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透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期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带给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就应透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资料),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能够说,曹操的功绩是十分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à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此刻明白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这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倡和,构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能够明白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给红色的字标音)

2、字词点拨: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此刻请同学们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样去读请学生翻译。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

板书: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明白的曹操。(能够是对曹操的评价,也能够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能够是你明白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5、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情绪。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用心进取的人生态度。

6、解决疑难(资料、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那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贤士就应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资料,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好处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用心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用心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透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情绪。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取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证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情绪。那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盼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阿,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探究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短歌行教案(三):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歌。

2.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3.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难点: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2.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

以前我们还学过曹操的哪些诗歌?大家一齐来回顾一下吧。(《龟虽寿》《观沧海》《长歌行》)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师: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透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透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建安文学与建安诗人

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曹操诗风慷慨悲壮,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

建安诗人以“三曹”“七子”和蔡琰yǎn为代表。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gàn、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3.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齐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样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齐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感受和鉴赏诗歌

1.齐读诗歌。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参考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板书:四节诗歌的主要资料:

第一层: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P15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空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够摘取呢?”那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状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之后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那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内含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期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述。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述。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情绪,然而作者不仅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情绪和对人才的尊重.

4.找出你《短歌行》中最欣赏的一句诗,并说明原因。○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有的是因为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

师:“对酒当歌”时大家是否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群众发言)

教师明确:“把酒问青天”的苏轼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酒入愁肠子,化作相思泪”还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浊酒一杯家万里”“琵琶美酒夜光杯”“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等等,正象《三国演义》主题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说明我国的酒文化是源远流长,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感情,欢乐,悲伤等等…

师: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赏析: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那里,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但是因为你的原因,我一向沉默到此刻.爱你在心口难开!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那里则具有了广泛的好处: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能够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赏析: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澡的时候曾三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那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必须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好处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就应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十分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5、把握诗歌情感。

○1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一个字概括)忧-诗眼○2如何理解他这种情感?(诗人为何而忧?)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忧贤才难求

霸业未成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情绪.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既然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还要不去尽情享受“唯有杜康”的人生,还要四方求才,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辛苦呢?结合你认识的曹操来探讨一下。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四、自主探究。

1、曹操既然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还要不去尽情享受“唯有杜康”的人生,还要四方求才,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辛苦呢?结合你认识的曹操来探讨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带给参考:

曹操其人

十分之人,超世之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王者之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沉雄俊爽,时露霸气”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质量却上乘的诗篇。他登高必赋,且多悲凉之句,诗作以慷慨悲凉之风骨见长。《《短歌行》》集中展现出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向为后人传诵不衰。对曹操而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能够说: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

五、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但是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自古诗人多忧愁。

他们因爱生愁,他们因壮志难酬而忧。

但他们不因此沉溺其中,反而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光辉灿烂流传千古的诗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短歌行》,默写在语文作业纸上。

2、熟读《归园田居》,字词正音,预习相关资料。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3、思考: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短歌行教案(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潜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用心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这天就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课文赏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能够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应对美酒就应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刻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那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那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用心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应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不见,仿佛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那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十分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那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那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那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空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空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完美,我多么想得到他们阿!但又不明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决定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明白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决定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先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向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能够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之后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述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那里来,我是必须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透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到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能够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能够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作业

透过学习这首诗,大家必须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用心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短歌行教案(五):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透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期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带给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就应透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资料),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之后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齐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能够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明白的曹操。(能够是对曹操的评价,也能够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能够是你明白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诵读体会: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透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四、归纳:参见学习提示

五、作业:练习五

短歌行教案(六):

短歌行教案原创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这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情绪!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样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能够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能够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此刻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能够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用心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此刻,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能够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证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这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完美的宴席,还准备了完美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完美的宴席,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那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期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期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取!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能够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证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证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为什么会构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齐。这首先鲜明的表此刻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构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必须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必须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期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能够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期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习,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资料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人生短暂,人才

忧——贤才难得——————统一天下

功业未就,解忧

长歌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的中的作用。

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⑵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

⑴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

⑵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教学难点】

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

【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师: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对曹操了解的也不少。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之外,同时他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能文善诗。他的散文风格清峻、简约严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气魄雄浑,格调慷慨悲凉,代表了“建安风骨”。下面,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短歌行》。

师: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从中来”,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招人才,建功立业。

师: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发录音。)

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揽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诗的总体基调是慷慨悲凉的,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这种感情。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时,该诗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以四言为主。读时要把握好节奏,2/2断读,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某生举手朗读。)

师:(读毕,师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基本能够把握准诗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犹是如此。诗歌要反复朗读,以读带解,从而体味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鉴赏这首诗。全诗共三十二句,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划分?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全诗可分为三层:1~8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对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为第二层,表达诗人得到人才地喜庆心情;26到结束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生2:全诗分为两层:1~25句为第一层,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6到结束是第二层,抒发了诗人要广招人才、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

师:大家赞同哪种分法?

生:第一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班共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层次,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发言。

(各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

生1:第一层前四句诗人借酒抒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调有点悲凉。后四句诗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师:诗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师:对。面对美酒本应放声高歌、及时行乐,但诗人却感叹年华易逝、生命易尽,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蒸干了。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

师:诗人说“忧思难忘”,他为何忧思?

生1:可能是因为生命易逝所产生的忧愁吧。

生2:依据文章的内容,诗人的忧思是因求贤若渴却求之不得和他功业未成却感人生苦短而产生的苦闷。

师:回答得很好。“忧思”是全诗的脉络,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笔。“杜康”本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称。

师:一组的同学把这一层朗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第二层。

生1:这一层是诗人抒发对贤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和思念。

生2:这一层采用了借喻和比兴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比兴。

师:这一层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展开的。他活用了《诗经·郑风·子矜》里面的诗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达对情人的思慕,这里借喻对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贤才”。作者面对一轮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时才能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人生感叹。

师:本文在用典上贴切自然。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例子之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这本是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师:这八句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严整,与诗歌主题浑然一体。

师:这一层点明前面忧思的原因,呼应了前文。

师:现在我们进入对第三层的学习。这一层的前四句该如何理解?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师:“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招人才,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读一次,并试着背诵全诗。

(学生朗读。)

【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性话题──本诗以酒开篇、借酒抒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酒与诗是不相离的。大多诗人喝酒必赋诗,有酒兴才能有诗情。最典型的是李白,他能杯酒诗百篇,他是诗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其诗也是“篇篇有酒”。酒与诗有着源远的姻缘,酒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同学们可以就“古诗中的酒文化”为课题,就某一方面搜集材料,进行探究,写一篇小论文。

1、探究话题:古诗中的酒文化

2、方法指导:

⑴以4~6人为一小组,搜集相关资料。

⑵汇集材料,分析讨论,综合意见,写成一篇小论文。

长歌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8226;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itA'R/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

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

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5、提问: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短歌行》属于哪一类内容?(第二类)

那么,曹操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是什么?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明确: 忧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

要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一起分析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中国诗人自古就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借着酒尽情挥洒着诗兴,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诗仙李白有着“莫使金樽空对月”“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浪漫;苏轼既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着“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古今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有着“沉醉不知归路”的欢乐与温馨,也有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沉哀凄苦饱经沧桑忧郁的诗圣杜甫也曾唱出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心曲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齐读)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 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 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问: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齐读)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问: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问: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是时光易失,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是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问: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板书)

五、艺术特色

⑴用典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⑵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六、总结:《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七、布置作业:1、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2、完成课后练习一3

3、课后练习三填在书上

长歌行课件 篇6

1. 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2.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1)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2)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3. 教学程序:

(1) 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③ 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以上作业要求学生在一星期内独立完成,也可另外自选形式)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课内展示表达和比较阅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与他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主题:这是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需要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这节展示课的目的和意义)

③由两位学生主持展开

步骤二:课内展示(分两部分展示,基本上由学生组织完成)

第一部分:

①学生展示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简单归纳小结,并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①按照自己的理解介绍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归纳小结,对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过程和作品做启发性的点评。

步骤三:比较阅读

①节选《三国演义》中能表现曹操鲜明个性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点评。老师不作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播放简短的有关曹操的影视片,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③教师总结,并提出思考题作为作业: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

三步骤设计的目的: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分析和表达过程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张扬个性化的语文学习。

(3) 课后交流提高阶段

课后交流以针对作品和个人评出以下奖项的活动形式展开:

最具个性创意奖

最具配乐完美奖

最具诗人气质奖

最具演讲口才奖

长歌行课件 篇7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想让学生体会曹操诗的特点“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还想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曹操,从而能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更让他们深深体会曹操那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为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鉴赏能力,课这样开始了……

教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学生:看过。

教师:喜欢里面的曹操吗?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喜欢。(大部分学生)

学生:微笑作答。(有的学生)

教师:谁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曹操?

学生:(学生主动站起来)我喜欢曹操,我看过《三国演义》,我觉得他胸怀跟宽广。

学生:(另外一个学生接着答)我也喜欢曹操,在赤壁大站中,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大笑几声,以后东山再起,他的豁达的胸襟与败不馁的精神我最欣赏。(微笑)我希望我能像他那样。

教师:还有吗?

学生:老师,我还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

教师:这位同学说对了,曹操是比较多疑,诸葛亮就看准了他这点,所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能设计连环记、反间记等那么多计策,能以少胜多。

学生:他奸诈。

教师: 同学们,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或者身边的同学我们都应该客观地看待。有人这样评价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认为这种评价很有道理,

这一教学环节深深把学生吸引了过来,这时候的他们各个心情舒畅,激情飞扬,谁都想谈谈。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短歌行》,老师先问一下,大家喜欢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吗?

学生:喜欢。(异口同声)

教师:喜欢那些诗句呢? 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不错,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具体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主旨呢?

学生:作者哀叹了人生的短暂。

教师:还有没有?诗中都运用了那些典故呢?

学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谁能给讲解一下这些典故呢?

学生:我来讲“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了《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里有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课下注解帮助了学生)

教师:很不错,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曹操这首诗的主旨?

学生:明白了。(频频点头)

教师:同学们,既然喜欢这首诗,现在就请大家好好背诵,从中认真品味它的语言与风格。

这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

长歌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长歌行》。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诵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会背。

教学难点:

背诵诗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前几天老师布置小朋友回家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现在大家将收集的句子大声读出来。

2、生展示句子并大声朗读。

3、师:古今中外,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并能用好宝贵的一分一秒。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诗人也正是告诉小朋友要学会珍惜时间。

4、板书课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

5、齐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长”和“乐”都是多音字。

二、学习《长歌行》

一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

2、抽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

二读诗,划节奏,读出韵味。

1、划上节奏依节奏读。(提示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2、练习读

自由练读古诗。

指名朗读,比赛读(个人、分组、男女),师生评议。

师生合作朗读。 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你们欢迎吗?

生生合作朗读。 咱们合作得真愉快!下面请同桌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一读这首诗。

3、齐读全诗。

三读诗,了解代乐府民歌,明诗意。

1、老师简介乐府诗

2、学生自学诗后注释、译文、简析

3、师生合作读诗歌和译文。(师一句,生一句,交换读)

4、咱们来做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老师先用一段话来说出一句诗的意思,你们边听边看画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几句诗,找到后大声读出来。 师描述:你看,那园中的蔬菜一颗颗长得绿油油的,那早晨的露水正等着太阳来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世间的生命,这一草一木。也正是无私的太阳让世界有了如此美丽的光辉。大家猜猜老师描述的是哪一句? 如果你是这位诗人,面对这眼前的一切,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呢? 生自由读。 指名读,学生点评。

3、理解第三、四句。

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会枯萎。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到大海里,而从来不会向西又回到它们的起点一样。猜猜这是哪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猜 你准备用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为什么?

5、从刚才同学们的深情诵读中,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情景?感受到了什么?

四读诗,背诵积累

课件逐步去掉字、句、整首诗,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背诵采用指名背、小组背、全班背等形式。

三、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大家刚才在理解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看图找诗句”的游戏。

2、课件播放画面:春天百花盛开、阳光灿烂;秋天草木枯萎,河水向东奔腾;一个小小孩在家中埋头苦读的画面。请你为每一个画面配上相应的诗句朗诵。

3、“你读大家评”。 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出自己的体会到的感情,其他同学点评他读得好不好。 指名读,集体评议。

4、古诗学到这儿,你们能背诵了吗?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地背,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踱着方步边走边背,甚至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背。

5、学生自由背诵,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6、学生展示背诵情况。

五、作业

朗读、背诵本单元三首古诗

长歌行课件 篇9

一、教学设计的说明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

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

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们后世人对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吗?我看未必,作为后世人,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人们对他的三个评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朗读时,让学生读出四言诗的音律节奏,体会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在创造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由此,呈现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听音频朗读后,找学生仿读。

第三步:全体学生齐读。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说明:本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魅力。

5、鉴赏评价,把握感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诗,我将该诗划分为四个小节,再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小节,让学生动起来,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目的是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问1、请每组同学找出他们最欣赏的诗句,并用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三组同学答:我们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句。因为曹操把对贤才的渴望即一将难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用最短的语言来概括的话,我们认为是“忧之至极”。

问2、很好,刚才第三组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除了刚才第三组同学找到的曹操的“忧”外,还有哪些语句反映出曹操的“忧”了?

它们又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第一组同学答:第一节诗中还有两个“忧”字,通过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

问3、你们找的很准确,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那么在这两句诗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吗?如果不是,那又展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第二组同学抢答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说,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问4、在第二节诗中,作者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将《诗经》中的诗句信手拈来有什么意图呢?

第四组同学答:《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啊!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们都到我这里来吧!

问5、第四组的同学回答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有这样一则材料:曹操平定北方后,几次下《求贤令》,打破了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作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为贤,网罗四方名士,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这样大“喜”的局面,曹操还“忧”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组同学答: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在我们对“忧“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贤才难得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曹操“忧”的就是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

问6、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没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组同学问:我们没有想透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几句诗?又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结尾?

师答:好,这个问题同学们问的非常好,因为这四句诗很有探讨价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也可以说,在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一统天下,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宏伟蓝图。

问7、同学们体会到这四句诗运用了是什么手法了吗?

学生甲:是化用典故。诗句都有出处啊!

问8、好的,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其他的手法吗?

师背诵:《关雎》一诗的前四句,让同学们对比感受。

学生乙:是比兴的手法。

总之,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完全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质疑发问,教者点拨后,自主生成的。实际上,就是学生“悟”出来的。

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强化理解,迁移训练

⑴显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诗,试比较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此练习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其次结合练习题,深入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说明:《观沧海》一诗中的“碣石”景观就在葫芦岛市绥中县。)

⑵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宽广的胸襟,远大的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同学们体会到曹操的这些情感后,有什么触动呢?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7、作业布置

①背诵《短歌行》

②评价曹操

8、板书说明:鉴赏过程中的黑体字是板书的内容。“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分别写进“忧”字的左侧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写进“忧”字的右侧的“横”之中,“艺术”写在“思想”的上面的“竖”之中,“忧”的“撇”之中写上“比兴”二字,“忧”的“捺”之中写上“用典”二字,“忧”的那一“点”里写上“悟”字。这样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的便是大写的“忧”字,“忧”字里面包含了这节课所有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我们很难说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节语文课,应解决好“两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是处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下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个体。相互联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其共同的目的。整个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学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钟的教学任务。相互独立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独立的个体,思维、习惯、能力、个性、素质都存在其独特性。如何把这些方面统一起来,并且趋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在一节语文课上,相对而言,知识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通过这些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节课最终应达到的目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另外,创造性应贯穿其始终。教师应在知识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并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当然,这一关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

就我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学生基本上在我的调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既有的教学思路下,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对曹操“忧”的含义的理解。因为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横向的和曹操《观沧海》一诗的对比,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学形式上,思维的张力还不够,形式还不够灵活。

经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应关注生活。远离了鲜活的生活世界,语文课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作为一位教师,我应适时地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学生对知识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长歌行课件 篇10

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八课《诗三首》中的《短歌行》(说课题)

从今年开始,我们天津市的高中就开始全面进入了新课改,所以我们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使用新教材,运用新方法,构建新课堂 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只有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只有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说课标)

《短歌行》是一篇经典篇目,在以前的旧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众多语文教学的前辈在对这一课的研究揣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有一定的成果虽然在新教材中它被当作一篇自读课文但我以为教材的使用是完全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的这本身也是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种理解吧我把这一课的课型定位为探究型而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找资料,所以像《短歌行》这样资料丰富的诗文就非常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由此,我决定将第二单元的顺序重排,把《短歌行》放在了第一课,然后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歌《归园田居》、《涉江采芙蓉》、《诗经两首》、《孔雀东南飞》、《离骚》(说教材)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胜于知识系统的构建,不必按时间顺序安排诗歌内容,应按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习规律来组织教材

我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汉沽一中高一九班全体学生该班一共42名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在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尽量用保守一点的方法教学在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各种学习模式的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他们已经初步了解并逐渐适应了新课程的特点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必修二中我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该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这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的学习,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说学生)

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系统,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辅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过程与方法)

2、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知识与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懂得珍惜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熟悉这种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尤其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确定研究的方向,学会找资料,学会选择和整理资料中的有用信息

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如何既不放松又不妨碍地参与其中(说目标、重点、难点)

探究课程是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一间教室的空间内完成的,学生须要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研究所以我把这一课的学习分为四个流程:

首先要确定学习的主题,我将高一九班的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结合这一课的具体情况,由刘学等几名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背景组,由王卓为等有朗诵基础的学生组成诵读指导小组在课前将这两个小组合并在一起,给他们提一个任务:就是将朗诵的过程与历史背景的介绍结合起来,编成一个短剧,同时提示学生这首诗写作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是写在赤壁大战前夕,有人认为是写在曹操晚年由两组学生讨论研究决定采取哪一种说法,到展示时作为课堂导入环节这样做改变了传统教师导入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来组织编演的短剧将背景与诵读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只作为幕后的导演出现把主动交给学生同时避免了该组学生任务简单化,活动程式化,使他们在准备背景的同时也能深入地研究分析文本的内容这样就关注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关于课文内容的探究,我把它分为四个探究模块,即:

这四个探究模块分别是着眼于诗歌的字面内容、艺术技巧、作者情感和读者体悟四个方面

长歌行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长歌行》,熟读成诵。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诵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前几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现在大家将收集的句子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并大声朗 读一遍。

2、师:古今中外,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好宝贵的一分一秒。今天,我们学习《长歌行》 这首古诗,从中明白珍惜时间的道理。

3、板书课题,生齐读。

4、师解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长”和“乐”都是多音字,找生口述字音字义组 词。)

二、学习《长歌行》

(一)读古诗,读准字音。出示《长歌行》的内容。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shua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师范读,生认真听。

2、生练习读诗,同桌互相读。

3、检查学生读,指名评价并做纠正。(主要针对字的读音,如:日晞xī,焜kūn,华 huā叶衰shuaī,朝zhāo露)

4、全班齐读 全诗。

(二)划节奏,读出韵味。

1、划上停顿依节奏读。(提示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2、练习读

(1)学生按老师的提示练习读古诗。

(2)指名朗读,师生作评议,并集体指导读。

(3)有韵味地 齐读全诗。

(三)了解汉代乐府民歌,理解诗意。

1、师简介乐府诗歌。

2、学生自主看诗后注释、译文。

3、师生合作读诗歌和译文。(师一句,生一句,交换读)

4、老师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边听边看画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几句诗,找到后大声读出来。师描述:你看,那园中 的蔬菜一颗颗长得绿油油的,那早晨的露水正等着太阳来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世间的生命,这一草一 木。也正是无私的太阳让世界有了如此美丽的光辉。大家猜猜老师描述的是哪一句?如果你是这位诗人,面对这眼前的一 切,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呢?指名答,学生点评或补充。

5、理解第三、四句。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 会枯萎。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到大海里,而从来不会向西又回到它们的起点一样。猜猜这是哪两句诗的意思。指名猜 你准备 用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为什么?

6、从刚才同学们的深情诵读中,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情景?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大家刚才在理解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看图找诗句”的游戏。 课件播放画面:春天百花盛开、阳光灿烂;秋天草木枯萎,河水向东奔腾;一个小孩在家中埋头苦读的画面。请你为每 一个画面配上相应的诗句朗诵。

2、“你读大家评”。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出自己的体会到的感情,其他同学点评他读得好不好。指名读,师生评 议。

3、古诗学到这儿,你们能背诵了吗?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地背;也可以像诗人一 样踱着方步边走边背;还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背;甚至可以唱背。(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背诵。)

4、小组内展示背诵情况。

5、用各种背诵方式找同学代表上讲台展示。

四、课堂小结,谈收获。

1、诗的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 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感受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3、你对学习古诗词,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公正观后感合集5篇

公正观后感 12-26

燕歌行·并序-欣赏

短歌行抒情的句子 欣赏人句子 01-31

最新简笔画课件热门八篇

简笔画课件 12-21

唯美早安心语简短句子大全摘抄42句

唯美早安句子 12-26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12篇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 轻叩诗歌活动总结 12-26

文化节主持词范文

文化节主持词 12-26

80后致自己短句图片文案大全55句

80致自己文案 12-26

未成年人标语200句

未成年人标语 12-26

小班安全教案精华12篇

小班安全教案 小班教案 12-26

幼儿园音乐教案汇集8篇

幼儿园音乐教案 幼儿园教案 12-26

中国礼仪的常识10篇

中国礼仪常识 礼仪常识 12-26

全部分类